語文學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03:20: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學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學科論文

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分析論文

一.找準契合點,大膽整合。典型新穎的成語故事、詳實科學的有關史料、歷練情操的文化積淀,是語文與歷史的契合點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等,是語文和地理學科整合的著手處;數(shù)理化學科的定義定理的表述以及邏輯推理的過程,則是語文學科說明文教學,特別是語言的歸納概括、根據(jù)已知信息推斷新信息、長短句變換等語文能力的支撐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學科的宣傳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強調道德法制的規(guī)范性作用,前者強調熏陶漸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語言學習的外國語教學,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注重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較上。總之,找準“契合點”是學科間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它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國自行研制開發(fā)的神州五號飛船上天,物理學科側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學學科側重大氣酸堿度、飛行環(huán)境等,數(shù)學學科可能側重飛行軌道、各種參數(shù)等,地理學科要研究大氣狀況,歷史和政治學科可能關注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綜合國力發(fā)展水平等,而我們語文學科則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報道訓練學習者對重要信息的辨別、篩選和歸納概括能力,新聞報道寫作能力,如利用相關的報道材料訓練學習者的語言壓縮(概括)能力、寫作新聞報道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者強烈的探究心理,及時組織一場有各科老師參與的熱點問題討論會,讓各個學科發(fā)揮其特長,身體力行地引領學習者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激發(fā)其學有所用的學習意識,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yǎng)學習者實踐精神和綜合性學習的意識。

三.大膽探索,努力實踐,嘗試多種多樣的適合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比如:1.組織辯論會。如圍繞“三峽工程的利與弊”這一論題,語文老師認真組織文綜老師參加,語文老師從學生的語句修辭、中心與材料等方面評價,歷史老師從人類的進步角度引領,地理老師從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師從思想政治方面分析總結,最后再由地理老師做簡短的綜合性評價。

2.撰寫科技小論文。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第三章“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課后作業(yè);“請你寫一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驕陽似火。你使出渾身解數(shù)尋求水,珍惜水,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還可以向人們發(fā)出節(jié)約用水的呼吁。”這個練習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題目。

3.學寫調研報告。語文老師可參照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材,主動與該科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寫好實驗報告。語文主要應側重于語言的準確性,實驗過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讓學生養(yǎng)成語言精練、思路清晰的良好語文習慣??茖W考察科研課題考古發(fā)掘

4.再現(xiàn)歷史,展示自我。課堂滲透應是“科際”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種形式。如在講述人物傳記類課文時,可插入一些歷史課本上有關的內容;在學習說明文時可以聯(lián)系一些其他學科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幫助理解課文。表演話劇歷史再現(xiàn)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發(fā)展管理論文

高中語文教學出現(xiàn)困惑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試題的超前和語文教材滯后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語文“題?!笔菍滩膬热莸淖园l(fā)的補充,蘊含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在經(jīng)歷了十年動亂之后,1978年夏季,我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又恢復了“”前的全國統(tǒng)考,至今已進行了20次。二十年來,高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不僅為高校甄拔了千百萬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進了中等教育的發(fā)展,指引著基礎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門學科的走向。在這方面,語文尤為明顯。二十年來,中學語文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試題形式諸方面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目前,中學語文的發(fā)展面臨著諸多困惑。這一切都與語文高考緊密相關。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總結語文高考對該學科的影響,探尋中學語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時期,高考語文統(tǒng)考推進了中學語文學科的發(fā)展

在我國,中學語文學科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基礎學科。它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而它以現(xiàn)代白話文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僅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建國初,我們從蘇聯(lián)移植了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經(jīng)過17年的實踐和研討,我國的語文工作者剛剛觸摸到漢語語文教育的一些規(guī)律,一場動亂開始了??梢赃@樣說,高考恢復全國統(tǒng)考之際,恰是中國的現(xiàn)代語文教育振翮高飛之時。新時期的語文高考試卷真實地記錄了中學語文學科發(fā)軔前行的全部歷程,記載著語文工作者對漢語母語教育冷靜的反思,深入探討所得出的一個個科學結論。

1.引導中學語文實現(xiàn)教學大綱。按照新時期制定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學語文的主要目標是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高考緊緊圍繞這個關鍵出題,落實了語文智育的目的。語文德育是大綱規(guī)定的一項主要的教學目標。高考作文是檢驗語文德育的有效手段??忌雽懞脩囎魑模仨氉⒁馑枷肫返滦摒B(yǎng),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近年來,語文界越來越重視美育在語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貝多芬之謎》涉及音樂知識;1997年的古詩鑒賞題要求賞析兩首意境優(yōu)美的唐詩。這些試題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教學目的。因為高考的范圍與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所以,這二十年以來,高考有效地約束了高中語文全面完成教學任務。高中語文是母語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階段。高考語文試題覆蓋面廣,不僅促進了高中語文實現(xiàn)大綱規(guī)定的任務,而且使人們能直觀地認識到,在母語基礎教育完成以后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

2.促進中學語文提高教學質量。因為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必須保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試題不能出現(xiàn)舊題,命題角度不能墨守成規(guī)。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每年設計、出臺的高考試卷已經(jīng)成為普通中學相應科目日常教學的重要參照物,促進了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翻閱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明顯地感覺到試題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認字形正誤的第2題,1995年卷要求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3個錯別字;1996年卷要求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5個錯別字;1997年試卷要求考生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7個錯別字。成語知識考核逐年由課內向課外擴展,1997年該題中出現(xiàn)4個成語有3個屬課外知識,其中“不孚眾望”和“萬人空巷”很難把握。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都有一項規(guī)定:文學常識題答案如有錯別字不給分,這條規(guī)定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漢字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高考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嚴格要求,促使中學語文重視雙基訓練。高考強調對能力的測試。例如,語法修辭題并不要求回答現(xiàn)成的定義規(guī)則,而是要求考生根據(jù)學過的理論知識,辨別言語的正誤優(yōu)劣,構成通暢的語句。難度增加最明顯的是文學賞析題和現(xiàn)代文閱讀題。從1992年開始,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從一篇增加為兩、三篇,選文的內容和問題的設計在加深。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從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兩大類:全命題作文和給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題目,本身就是匠心獨運的杰作,成為作文教學的經(jīng)典題目,例如:《讀“毀樹容易種樹難”》、《看漫畫“這里沒有水,換個地方再挖”有感》、《由圓聯(lián)想到另一物體》、《讀〈鳥的評說〉有感》等。高考作文的顯著的特點是不束縛考生的思路,有利于他們展示才華。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題的引發(fā)下,每年都能涌現(xiàn)大量優(yōu)秀的作文??傊詼y試能力為中心的語文高考,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從重視傳授知識到重視培養(yǎng)能力的轉變。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過程評價論文

贊科夫說冒號“我們的時代不僅要求1個人具備廣泛而深刻的知識,而且要求發(fā)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發(fā)展他的才能和稟賦。”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但長期以來,小學生評價1直沿用終結性評價,期末“算總賬”,這種評價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學的評價結果視為教學成功與否的惟1標準,強調的是對人的甄別、選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選擇適宜于更高1階段學習的人,在淘汰、選拔的過程中,使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嘗試學習的成功,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因此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評價是以人為出發(fā)點,促進個體和諧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評價,具核心特點是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要求達到的“3化”是冒號1.評價主體互動。2.評價方式動態(tài)化。3.評價內容多元化。

語文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煥發(fā)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初步探索。

1、準確定位評價的性質,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目標

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必須首先準確定位評價的性質。我們所說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是指對小學生語文學習情況的1種綜合性評估。這1綜合性評估,既可以是針對學生某1學期或某1學年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狀況的階段性測查,也可以是針對學生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層次等狀況的總結性測查;這1綜合性評估,是對學生某1學期、某1學年或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情況等的顯示,因而也是1種目標參照性測查,即主要詞查學生在1學期、1學年或整個小學階段對語文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

目標是評價的依據(jù),又是評價所致力于達到的終極結果,因而可以說,沒有評價的目標也就無法進行評價。我們所構建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的目標體系,既應包含每1課、每1單元的目標,更應著力構建好每1學期、每1學年和整個小學階段的目標,使之包含小學階段各學期、各學年直至整個階段的學習要求,全面反映小學階段各個時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質要求,成為1個知識結構層層遞進、能力發(fā)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備型整體系統(tǒng)。

2、評價應建立在尊重學生,重在鼓勵的基礎上。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課程改革論文

一、是堅持突出漢語文的特點和規(guī)律。我國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主體是漢語漢文,受教的對象主要是生活在漢語文環(huán)境中的中國青少年。因此要推進語文學科的課程改革,首先必須掌握好漢語漢文的特點及其學習規(guī)律。這是一項帶有根本性質的基礎工程。這項工程過去已有許多學者在做。比如我們已經(jīng)有了漢字學、漢語語法學、漢語修辭學、漢語辭章學等等方面的一批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多半還是表態(tài)研究、分割研究的產(chǎn)物,一旦進入“漢字書寫”和“漢語表達”的社會交際領域,以往的表態(tài)研究和分割研究就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結合語言運用的實際進行動態(tài)的、綜合的研究。即把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按照學習和運用的需要重新組合;把原來因分割而各自獨立的某些內容,按照學習和運用的需要彼此滲透,彼此聯(lián)結,以能夠充分說明各種語言現(xiàn)象為依歸。就像當年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嘗試著為初中語文課本寫的幾篇知識短文《陳述和陳述的對象》,《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形容和限制》、《相關、相承、相反》,《因果、假設、條件》,《句子的變換》等等那樣,使語法、修辭、邏輯和詞句篇章等知識可以結合的內容盡可能結合起來,借以說明種種帶有規(guī)律性的語言現(xiàn)象。有了類似這樣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相信我們語文學科的課程教材內容將大為改觀,教學效率也將明顯提高。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重視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新需求。從事基礎教育的人應當樹立“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人的綜合素質為己任”的現(xiàn)代教育觀。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之后,面對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又有新的變化。核心的問題是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所作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指出:“教育是知識創(chuàng)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yǎng)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yè)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可見,國家已經(jīng)把新世紀教育的功能定在“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點之上有戰(zhàn)略眼光的教育決策。

三是堅持在繼承中求創(chuàng)新。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在原有的知識、技術的基礎上,根據(jù)新的需要和條件,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和新的結論。所以,創(chuàng)新和繼承是不可分割的。更何況我們要面對的是漢語文的教育,也就是所謂“漢語教育”。我國有幾千年的語文教育傳統(tǒng),其中的精華部分應是“漢語教育”研究的瑰寶,在追求“創(chuàng)新”目標的時候,務必要以充分研究和汲取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的精華為前提。中共十五大在討論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歷史性課題時,深刻指出,要“建設立足中國現(xiàn)實、繼承歷史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看來在繼承中求創(chuàng)新的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三個“堅持”的理念支持之下,我設想語文學科課程教材建設應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要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應有的育人功能。

語文學科是培養(yǎng)和提高我們國民素質的一項奠基性工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各門學科共同肩負著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任務,而語文學科在這方面又具有別的學科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為此,在語文教材建設方面,一定要樹立起“精品”意識。所謂“精品”,其標準在我看來至少有這樣兩條:一是選文的語言精湛,堪稱典范;二是選文內容精湛,即對于學生形成并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的啟迪作用。在編選的指導思想上,要適當增加一點難度,即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要讓學生感到“一眼能見到底”,失之于淺。另外,還要適當增加一點分量。課外固然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讀好書;課內閱讀也要有一定的量的擴充。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應有的育功能,除了要重視教材編寫的質和量以外,至少還要解決好這樣三個問題,一是語文教師的人格影響問題?!暗聻閹熤辍?,這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精髓所在,千萬忽視不得。二是重視教法改革問題。要重視語文訓練與語文教育相結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意志培養(yǎng)、情感熏陶密切結合,改革教法以增加閱讀量和寫作量。三是要緊貼時代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努力使學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鑒別力,在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合理而正當?shù)膬r值取向。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語文學科分析論文

一、語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國各種典籍對“語”、“言”、“文”等語詞皆有釋義,例如《說文》:“語,論也?!倍巫⒄J為,“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掇o源》將“語”與“言”界定為:“自言為言,與人談論為語?!睋?jù)此可知,語與言的內涵皆指口頭的語言,即言語。“言”常指自言;“語”,常謂之與他人的口頭交流?!墩f文》曰:“文,錯畫也?!睋?jù)段注,“錯”,當作“(辶昔)”。(辶昔)畫者,交(辶昔)之畫也。《辭源》將“文”界定為:①彩色交錯。引伸為文雅。②紋理、花紋。③文字、文辭……,又作動詞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義乃指色彩,通“紋”,是紋的通假,并以此引申為文雅,即cultured??梢姡肆x中、西相通,故“文”的意義在漢語中與“語”和“言”一樣十分豐富。語,指口語;文,指書面語。

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將“語”與“文”界定為:“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盵1]葉老的這番話是基于我國歷代的學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傳統(tǒng),做出的系統(tǒng)總結。

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除北外主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稱其為“外國語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國語》、《外語界》、《現(xiàn)代外語》、《外語研究》等,并沒有將其劃分為研究外國語文的范疇。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概念都無界定,只是對課程性質進行了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

再以語文的英語對應詞philology為例。語文與philology意義相近,但philology沒有漢語中豐富的語義。如Webster''''sNewAmerican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iteratureandrelevantfields;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對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anguagefromthewrittentextsbywhichitisknown;②thestudyoftextsandtheirtransmission(p842)。

綜上所述,語文之概念可概括為: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基礎應用性較強、交際性較強的學科或課程;②語文的語篇選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現(xiàn)代的、白話的;③語文的語篇內容既有口語的,也有書面的;④語文的語體既有文學的,也有應用或實用的;⑤任何國家的語文課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一定的教化、教養(yǎng)作用,即人文性。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性質管理論文

關于語文教育人文性的討論,始于1987年,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回顧語文教育人文性這一熱門話題的討論歷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搞清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1.什么是“人文”和“人文主義”?“人文”二字,在漢語中是個古老的詞匯?!吨芤住べS卦·象傳》中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是與“天文”相對的,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人文主義,有兩方面涵義。一方面即“人文科學”,源出拉丁文humanitsa,意即人性、教養(yǎng)。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以別于中世紀教育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神學。后含義幾經(jīng)演變。在西方,通常認為包括語言、文學、繪畫、音樂、雕塑、建筑、哲學、歷史等學科。另一方面,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宗教神學體系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人文主義運動從14世紀下半葉在意大利興起,15—16世紀發(fā)展到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科學的基本內容包括:肯定現(xiàn)世人生的意義,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提出個性解放,要求個性自由;相信人力的偉大,稱頌人性的完善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經(jīng)驗和理性思維,主張運用人的知識來造福人生。

語文教育人文性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指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族人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2.對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始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一批年青的語言學家開始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語言現(xiàn)象,給語文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啟發(fā)。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申小龍先生在1987年第8期《讀書》雜志上發(fā)表了《漢語的人文性與中國文化語言學》一文,首先提出了漢語人文性問題。他在文章中認為:傳統(tǒng)語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擁抱漢語精神,運用辯證的兩端來具象化,用簡單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語感和體驗,從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所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整體上把握語言特征。這從現(xiàn)代科學的意義上說,固然缺乏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邏輯分析的嚴密性、概念表達的明晰性,然而它對于在世界語言之林中有很大特殊性的注重功能、注重內容、注重韻律、注重意會,以神統(tǒng)形的漢語來說,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長處。然而恰恰是在這一方面,誕生于本世紀初的文化變革中的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義無反顧地用西方語言研究的科學傳統(tǒng)取代了漢語的人文傳統(tǒng),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了辯證的語言感受。代價沉重,喪失了整個傳統(tǒng)語言研究的精華——人文性。

語文教育界則由上海陳鐘梁首先提出:“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個概念。他在1987年第8期《語文學習》上發(fā)表了《是人文主義,還是科學主義》一文,從哲學的角度對語文教學進行思考。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生命課堂管理論文

摘要:現(xiàn)今的語文教育觀重外物而輕視生命本體,生命意義的喪失和缺乏使得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訓練活動,成為一種知識中心主義的課堂。這種課堂教學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因此,在語文學科中構建生命課堂是當今語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

關鍵詞:生命課堂、人本主義、互動

人的一生是從搖籃到墳墓,因此擁有生命是人的前提,發(fā)展生命是人的根本,關注生命是人的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教學目標重要趨向。然而,由于科學理性主義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現(xiàn)今的語文教育觀重外物而輕視生命本體,生命意義的喪失和缺乏使得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訓練活動,成為一種知識中心主義的課

省略。。。。。。。。。。。。。。

省略。。。。。。。。。。。。。。

省略。。。。。。。。。。。。。。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學科人文教育論文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基礎性學科?,F(xiàn)行的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大量的人文教育經(jīng)典力作,并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呈現(xiàn)出來。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借助多元的閱讀形式努力挖掘語文育人的獨特優(yōu)勢,在閱讀感悟和精品細讀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培植學生感悟經(jīng)典、錘煉感情的語文能力,豐富學生心靈深處的人文情懷。因此,筆者認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結合語文教學實際,有效利用經(jīng)典名篇的閱讀來強化學生的人文教育,使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目標落到實處收到實效,以期達成培植學生人文情愫的教育功效。

一、經(jīng)典名篇在學生人文教育方面重要性分析

人文素養(yǎng)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迫切需求。信息時代帶給人們的巨大沖擊,從觀念上顛覆了人們的價值觀念,給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這就需要教育培養(yǎng)更多的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語文學科需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質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yǎng)成熱愛社會、關心他人、敬畏生命的價值情感。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社會責任、生命責任、生活責任的培養(yǎng)教育??v觀當下的初中語文教材,編者高度重視教材人文教育功能的挖掘,追求時代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凸顯了人文教育的有效落實。應該說,目前的初中語文教材融合了時代特點和人文氣息,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精品力作,諸如名篇疊出的唐詩宋詞,自強不息的司馬遷,舍身取義革命不止的戰(zhàn)斗英雄,喚醒民眾自立自強的魯迅、聞一多先生……許許多多的名人賢士、名篇佳作無不讓人領略到濃厚的人文氣息,學生與這些作品為伴都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

二、閱讀經(jīng)典名篇,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必須立足語文課堂教學,閱讀教學中的經(jīng)典名篇誦讀是初中語文學科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主渠道,同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由于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人文性、藝術性、工具性有機融合的經(jīng)典范例,使用這些作品進行教學,有著極強的教育感染作用和引導作用。1.走進名篇感受名人,自覺接受心靈洗禮。經(jīng)典名篇之所以傳世不朽感人無數(shù),也就是基于它的道德能量巨大,人文情愫濃厚。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不斷地解讀和把玩教材內容,挖掘其思想意蘊、文化內涵、道德元素,并以此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品格,提高個性的閱讀品味,做到自我閱讀、自我凈化、自我提升,自覺接受心靈洗禮,并最終達到“我腦我思,我眼我看,我言我聲,我請我悟”的自主學習目的。比如教學司馬遷的《陳涉世家》一課時,筆者設計了“走進名人”環(huán)節(jié):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收集作者的資料,了解司馬遷的生平故事,課中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體會司馬遷的“歷史情結”,明確司馬遷之所以歷經(jīng)磨難不改其志的原因在于父親的遺志和自己的抱負。因此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故事對學生勤奮學生和勵志成才便是很好教育范例。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應對挫折的意志品質。2.感悟名篇體驗情感,主動接受人文熏陶。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外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欣賞的能力、寫作的技能,而這些都必須扎根于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名篇就是閱讀教學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載體,借助這個載體我們可以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志趣高尚之人,道德完美之人,意志堅強之人。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層面地感知文本、感悟內涵、體驗情感,主動接受藝術熏陶,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品味?;诖?,初中語文教學必須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課堂中,立足文本閱讀和感悟,挖掘文本人文內涵,以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生命養(yǎng)成為目標,進一步提升情感培養(yǎng)水平,以期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工作。例如,教學《背影》一課時,筆者抓住語言樸實描寫細膩的特點,采用多媒體課件將父親的幾次背影用動畫或者視頻的形式再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感悟體會到笨拙動作下體驗出的愛子深情,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感受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的精妙、感動父親的拳拳愛子深情,主動地接受人文熏陶和教育。3.喜愛名著享受名篇,積極培養(yǎng)道德情懷。初中語文教師要把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篇享受經(jīng)典作為重要的任務來完成,要通過文本教學引導學生積累背誦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閱讀了大量的精品力作,積累了大量的好詞佳句材料,并能充分享受讀書的快樂,收獲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自主成長的欲望,自主迸發(fā)出個性創(chuàng)造的火花,綻放人文教育的絢麗花朵。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培養(yǎng)學生有價值的個性感悟,教給學生善于比較、善于聯(lián)想、善于質疑、善于創(chuàng)造的語文情感和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要利用經(jīng)典名著,利用名人的成長經(jīng)歷,根據(jù)教學內容有計劃地實施人文教育,更好地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工具性,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端正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并最終形成積極向上盡善盡美的人文精神。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結合管理論文

續(xù)寫首先在讀。讀是基礎,續(xù)是主體。續(xù)寫優(yōu)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的好壞,所以一定要細心認真地讀。讀有三要:辨文體、明中心、看思路(文脈)。讀后是寫,寫的關鍵是要與提供材料文體一致、中心一致、思路一致、對象一致。也就是說要按要求圍繞中心作合理想象。續(xù)寫人物,則按人物的性格發(fā)展的邏輯,想象人物的活動與結果;續(xù)寫事件,則按事件本身的發(fā)展邏輯和所供材料的語脈,想象事件的發(fā)展和結局。同時,寫人物的活動或事件的發(fā)展不要單一化,要盡量寫出層次,體現(xiàn)一個過程,“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題示例一

續(xù)寫《項鏈》(高中第三冊)

題解

小說以刻劃人物為中心。主人公瑪?shù)蹱柕率且粋€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形象。她地位低下,不安寒傖,艷羨虛榮,追求享樂,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作代價,但她從無悔改之意,在困境中還常常會“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睋?jù)此,續(xù)寫仍要表現(xiàn)她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思想??蓪懰厥芭f夢,或寫她對佛來思節(jié)夫人的嫉妒、怨恨,或寫她像范進那樣喜極而瘋等。但若寫她吸取教訓,幡然悔悟,重新做人,則有違原作本意,與原作中心不相吻合。

構思示范一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整合教學管理論文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施為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封閉、僵化的模式,為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基礎,必將使語文教育朝著現(xiàn)代化課程方向發(fā)展。為此,信息技術必須加強與語文學科課程的整合,努力實現(xiàn)信息技術教育和語文教育的雙贏。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含義

我們先來說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它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二是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級階段,可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相似,但實質上是有區(qū)別的。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是強調兩個方面,一方面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采用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語文學科原來的一套東西紋絲不動,肯定只能和信息技術簡單“拼合”,或勉強“貼”上去的負擔。所謂“整合”,就是必須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緊密融合。

從這點看“整合”昭示著這樣一種精神: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這兩方面都要下大氣力,經(jīng)過一番整治,使它們在新的水平上結合成一個整體——全新的課程體系,這意味著語文教學的一場革命,一次挑戰(zhàn)。

語文教學面對的既是未來的挑戰(zhàn),也是信息時代的空前機遇,更是對構建新課程體系的探索;語文教材面對的是空前廣袤的視野,是空前擴展的豐富資源,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創(chuàng)造所獲得的空前便利的條件;語文教師面對的是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模式都將在極大程度上補突破,是師生互動將在過去難于想象的同步、異步等多種方式下實現(xiàn)空前的優(yōu)化。這一改革,不會割斷語文教學自身發(fā)展的歷史,它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起步;但只有充分看到改革的目標、條件、方法都與以往的語文教改迥乎不同,步子才能真正邁出去,邁得高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