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21:3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政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將主要從行政文化所包含的協(xié)作文化、效率文化、法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其對電子政務績效的影響。
1.協(xié)作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的影響。協(xié)作文化主要是指政府機關中部門與部門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協(xié)調與配合意愿和主動性。在分析了新公共管理運動中所產生的碎片化治理以及協(xié)調、整合問題后,??怂拐J為只有跨越組織邊界的協(xié)調運作,才能真正解決職能交叉的問題以及提供綜合性公共服務。[8]對外,協(xié)作是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需求。在經濟和信息化都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管理問題日益呈現出多元性,政府部門面對的問題比以往更加復雜,僅僅靠某一個職能部門很難獨立解決,需要多部門的協(xié)作、信息共享和聯(lián)合辦公。對內,協(xié)作是政府自身改革的需求。隨著大部制改革逐漸走向深化,重組后的政府部門流程需要進行重新的梳理和重組,有更多的信息需要進行整合與共享,這就意味著需要建立跨部門的電子政務協(xié)作。政府部門的協(xié)作主要表現在跨部門成員協(xié)作、信息協(xié)作、流程協(xié)作。如果政府部門間各自為政,缺乏協(xié)調合作的意向,不僅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也嚴重損害了全局利益與社會公共的利益。[9]資源共享、協(xié)作工作不僅能更好的發(fā)揮政府的宏觀管理、綜合協(xié)調與服務的職能,更是基于網絡協(xié)作模式的電子政務最高水平。[10]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假設H1:協(xié)作文化對于電子政務績效有影響
2.效率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的影響。效率文化是指在日常辦公中,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或工作作風是否體現了效率的原則。對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而言,高效率就意味著做決策要及時與果斷;對普通公務員而言,高效意味著工作主動與快速敏捷。新公共行政學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認為:“實用的或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學試圖找出下列兩個問題中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一,如何才能夠利用可用資源來提供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務(效率)?二,如何才能夠以更少的資金來保證我們的服務水平(經濟)?”[11]效率文化是行政文化的核心內容,因為效率反映了一個政府部門對資源的利用狀況、管理水平和質量,高效率是實現服務型政府的基礎。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提出“企業(yè)化政府”的概念,認為政府行政在于通過對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較少的投入獲取較多的政府產品。可以考慮在政府部門中強調服務意識和效率觀念。并引入競爭機制來獲得高質量的公共服務。[12]電子政務的實施帶來的數據化、電子化以及政府文檔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能夠減少傳統(tǒng)繁瑣、重復的手工操作;同時電子政務所包含的流程重組在組織結構上刪除了冗余流程、將傳統(tǒng)的串聯(lián)流程優(yōu)化成并聯(lián)流程、用電子化取代手工流程,使得政府部門處理業(yè)務更加快捷合理。這是電子政務帶來的政府高效運作的技術基礎,但如果政府機關中決策時優(yōu)柔寡斷、處理事務時扯皮推諉,行政文化中缺少效率文化,將會對電子政務帶來效率的提升造成阻礙。低效率文化不但會直接產生政府運作的低效現象,同時還會增加政府部門的財政支出,給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沉重包袱。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假設H2:效率文化對于電子政務績效有影響
3.法治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的影響。法治文化主要是指政府公務人員是否具有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文明的法治生活方式。[13]法治文化是政府實現和諧管理的核心文化,[14]政府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充當著調節(jié)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秩序的角色,必然要求公平與正義。只有嚴格執(zhí)法,根據制度行事的行政過程才能充分體現公平正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就是正義與公平。電子政務帶來的另一個變化就是信息的公開與透明,隨著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于2008年的實施,政府信息公開的力度越來越大。如何公開?哪些可以公開?哪些必須公開?這些都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法治文化以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為表現形式對政府公務員執(zhí)法觀念、行為等產生影響,而公務員作為電子政務實施的主體,主體的觀念、行為必然會影響到電子政務績效的高低。通過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假設H3:法治文化對于電子政務績效有影響綜上所述,本文形成以下研究模型:
二、行政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影響的數據分析
(一)樣本選取及問卷結構1.問卷結構。本次問卷設計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在職時間、職務、工作性質及單位名稱;第二部分:行政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的影響。包括:協(xié)作文化、效率文化、法治文化和電子政務績效的測量。2.樣本基本情況分析。本研究根據便利抽樣的原則,共回收調查問卷357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299份。調查對象分別來自長株潭地區(qū)各級政府部門,樣本基本情況分析如下所示(表2)。
(二)問卷信度分析本論文采用的分析檢驗方法主要是PLS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使用的軟件是SPSS19.0以及結構方程軟件SmartPLS2.0。一般說來,信度檢驗用Cronbach''''sAlpha和組成信度來檢驗。Alpha值一般要大于0.7,組成信度一般為0.7。本論文的Alpha最小值為0.6573,組成信度的值都大于0.84以上(表3),說明問卷有足夠高的信度。
(三)問卷效度檢驗收斂效度檢驗,當測量題目對于它們所測量的概念之因子載荷大于0.5時,顯示各題目與各潛在變量之間的關聯(lián)是明顯而穩(wěn)定的,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本文的潛變量的因子載荷見表4。可以看出,各個概念題目之間的因子載荷都大于0.7的標準,說明測量項目對于潛在變量之間的有很強的相關性。區(qū)別效度檢驗,當兩個概念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小于該概念的平均變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時,顯示測量模型中各個概念之間的問題的確彼此相異,具有較好的區(qū)別效度。表5是各個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對角線為相應的潛變量的AVE的平方根。從表中可以看出問卷都具有較高的區(qū)分效度。
(四)結構模型的檢驗對于PLS結構方程,一般我們考察的指標是AVE、R2、路徑系數以及T值。其中路徑系數是以Bootstrap法(1000Resample)來檢驗其顯著性。原始模型的評價首先,AVE這個指標表示用潛變量的方差解釋相應的顯變量方差的百分比,一般認為AVE指標應至少大于0.5。本文中全部大于0.5(表6)。表明各個潛變量對于顯變量的解釋程度是至少達到了50%以上。其次,通過R2值可驗證結構模型與實證數據的契合度,表明內部關系的預測能力。R2大于0.66是比較好的結果,0.35左右算是一般。本研究R2分別是電子政務績效(0.2848)接近一般水平的0.35。說明了本論文的模型結構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不是很強。原始模型參數檢驗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協(xié)作文化(0.279),法治文化(0.232)說明模型整體解釋能力還比較好。但“效率文化”對于“電子政務績效”影響不顯著,因為T值小于1.96。說明構建的理論模型中這兩個潛變量之間的關系不存在。因此,本文的原假設中H1、H3得到驗證,H2假設并不成立。模型的路徑系數及T值見表7所示。綜合上述模型分析,在協(xié)作文化、效率文化、法治文化與電子政務績效三者之間,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協(xié)作文化對于電子政務績效有顯著影響法治文化于電子政務績效有顯著影響效率文化對于電子政務績效影響不顯著
三、結論解釋及建議
(一)結論解釋1.協(xié)作文化和法治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有顯著影響。首先,協(xié)作意識的提升有助于增強電子政務的績效。隨著電子政務的普及和進一步深化,其業(yè)務范圍已經遠遠的超越了一個人或一個部門的管轄范圍,越來越需要跨部門之間的合作。部門間的協(xié)作使得政府工作實現立體溝通,打破了以往縱向層級和橫向職能制的矩陣結構。部門間的并行協(xié)同工作,在本質上提升了電子政務協(xié)同效率。目前,在全國各地都在建設的“政務辦事大廳”實際上就是典型的跨部門網上協(xié)同辦公的案例,充分體現了協(xié)作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在發(fā)展電子政務的同時,不僅要在技術上實現變革,更要在管理制度、文化等軟性層面融入分享和協(xié)作的理念,才能在政府的日常運作中提升在決策和執(zhí)行的效率。其次,法治觀念的提升有助于增強電子政務績效。電子政務的實施能夠從技術層面的保障電子文件的存檔、信息的傳輸與共享、辦事流程的優(yōu)化、電子簽名與認證等問題,但還需要從法律層面的支持。隨著與電子政務相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使得政府信息化的網上許可、身份認定、信息公開等領域都有了明確的法律層面的說明和界定,從而保障了電子政務的正常運行。此外基層政府部門吸收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他們在具體的行政管理過程中能夠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大大促進了電子政務從實施到應用的順利展開。法治文化要求法治觀念與行為能夠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既包括良好法律規(guī)范、文明法律機構、高尚職業(yè)律師等構成的法治物質文化;又包括法治心理、法治思維、法治精神等構成的法治精神文化。法治的真正核心就是要將這種精神深入人們心中,形成人們的內在的信仰,以影響人們的外在行為。這種由他律到自律的關鍵性轉變對于提高政府部門日常行政效率,建設高效實用的電子政務也是具有深刻意義的。2.效率文化對電子政務績效無影響。從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效率文化與電子政務績效無關系。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行政文化中的效率更多的表現為與業(yè)務無關的事情上,缺少與信息化有關的效率文化導致的。首先,缺少效率意識。信息化時代的辦公經常被扭曲為瀏覽無關網頁、網絡聊天、打游戲等與工作無關的事務中。網絡信息不但沒有提高人們的辦公效率,反而消磨了大部分的辦公時間,無法真正發(fā)揮電子政務的作用。其次,決策效率低。一言堂、拍腦子決策或者集體協(xié)商決策的傳統(tǒng)行政文化阻礙了決策的科學化,很難發(fā)揮電子政務應有的信息系統(tǒng)、咨詢系統(tǒng)、監(jiān)督系統(tǒng)的作用。再次,執(zhí)行效率低。政府辦事流程繁瑣,職能部門職責不清,導致了職能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等不良現象,也使得電子政務很難發(fā)揮其作用。因為電子政務彰顯的是一種優(yōu)化、精簡后的流程。國內很多電子政務項目在實施之前,并沒有進行政府業(yè)務流程的診斷和優(yōu)化,僅僅是將原有的流程進行數據化、信息化,這就使得政府在日常管理中繼續(xù)沿用舊的不合理流程,很難發(fā)揮電子政務的效率優(yōu)勢。
篇2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管理演變、現行行政管理誤區(qū)剖析、新時期行政管理科學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論分析,闡述了科學管理新趨勢,并深刻揭示新時期行政管理須注意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論文關鍵詞:行政管理演變科學化走向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深入展開,對日常行政的指揮、監(jiān)督、控制成為強烈的必需,科學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實踐證明管理者素質的高低,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政務效率與質量。因此,對新時期行政管理科學化問題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行政管理的演變
管理是一個歷史范疇,其作為實踐是歷經無數人的努力,步步演變,才走向科學化的。從最初的經驗管理發(fā)展到工業(yè)化時期的泰羅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開始進入科學管理時期。泰羅在其《科學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學管理是由組織、協(xié)調、合作、發(fā)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等多種要素結合而成的。這使人們對科學管理開始關注,特別是現代行為科學的誕生,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統(tǒng)論的發(fā)展,為系統(tǒng)管理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此時,以梅奧為代表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管理不僅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時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滿足,而且謀求管理的整個系統(tǒng)功能的優(yōu)化。這就是管理的科學化問題。
現代行政管理正在發(fā)生一系列的趨勢性變化。首先是從流行程序管理變?yōu)槌珜繕斯芾?。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明確行動的目標,且交代每一個行動的操作步驟,而目標管理僅需對被管理者明確目標及其工作要求,具體步驟由被管理者、操作層次的人自行解決。當然,不同的被管理者應運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資源素質不斷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過于落后了。
其次,從單一管理發(fā)展為分層管理。系統(tǒng)論中的結構——層次——功能理論開始在管理中發(fā)揮作用。不同人員結構的系統(tǒng)(單位)要運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層次的管理者僅僅關注戰(zhàn)略性決策,而日常程序性決策都授權于低層次管理者操辦。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徑不一樣,其控制力、監(jiān)督能力也不一樣。
再次,從剛性管理發(fā)展為柔性管理。剛性管理強調硬性行政命令約束,管理思維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權變。而柔性管理認為管理存在彈性,管理者往往根據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從而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注重對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風格、溝通、文化等。
第四,從無風險管理發(fā)展為危機管理。傳統(tǒng)的管理強調對被管理者的激勵與約束的對稱即所謂的獎懲機制的建立。通過表揚的手段、樹立典型的效應來帶動一批人前進,不談憂患,不提危機,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過度,產生懼怕心理,影響工作及效率。危機管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有其獨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說明危機管理具有獨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危機管理似乎有演變?yōu)橐环N經常性管理模式的趨勢。如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管理中強調“最好的軟件公司離真正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正是有這種危機管理技能的運用,微軟公司才會日益強盛。
不僅僅是管理模式在變,而且管理的指導思想也在變。如鯰魚效應和木桶原理,學習型組織的理論的興起等。鯰魚效應是指在一批沙丁魚的遠途運輸中,如果摻入幾只兇猛的鯰魚,反而會使沙丁魚的死亡率降低,這是因為有了逃生的競爭,使沙丁魚游動頻率增高,從而生存力增強。同樣,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類型的人才,則會使單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這破除了傳統(tǒng)的“一山難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幾十塊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決于最短一塊木板。這給管理者的啟示是:面對被管理者的差異與管理環(huán)節(jié)、問題的差異,其實是最薄弱的那一個環(huán)節(jié),可能會導致管理上的麻煩與致命傷。因此,一名優(yōu)秀管理者應從最薄弱環(huán)節(jié)改進入手,去提升整體的管理績效。只有經常性檢查,經常性抓落實,抓責任制的貫徹才會獲得滿意的管理效果。現代管理科學還告訴管理者,如何將自己所管理的組織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已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傳統(tǒng)的管理認為,被管理者一次充電,受益終生,知識、才能運用只須儲備一次,便可應付全部的挑戰(zhàn)。而在信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帶領組織成為持續(xù)學習型的組織,擺脫單純的模仿,且成員之間相互學習,具有共同的愿景,一個單位、組織才會生機勃勃,不斷發(fā)展,不斷拓展成長空間,不斷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現行行政管理的誤區(qū)剖析
當前,一些人戲稱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為“領導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xié)調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將其作為管理的金科玉律。這其實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現,是明顯的認識誤區(qū),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進行管理將貽害無窮。
首先,將開會布置任務,理解為可替代科學決策,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這種錯誤的認識容易造成“會?!边B綿,管理者開了會就等于任務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長此以往,落實工作成為頑癥。而沒有落實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無從體現。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務是什么,僅僅是收費嗎?把管理權限混同于單項財權行使、賺錢的所為,這是將管理極端簡單化的表現。的確,好的管理可以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但管理不是為了收費了事,這是管理導向的錯誤,會造成管理可有可無,機構形同虛設,人浮于事,最終斷送了事業(yè)。
再次,協(xié)調就是喝醉,這是將管理極端庸俗化的表現。當然,協(xié)調是需要將方方面面的利益進行平衡,對各方傾向、意見進行妥協(xié),但決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協(xié)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與目標等大體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組織的凝聚力。要協(xié)調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最終目標與近期目標之間的關系。也要協(xié)調管理者與工作任務相適應,還要協(xié)調被管理者與工作任務相適應,達到1+1>2的系統(tǒng)功能效應。還有一種管理誤區(qū)就是一味多訂制度,認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從而導致規(guī)章多如牛毛,有否貫徹執(zhí)行則無人問津。這種錯誤的認識容易造成“文山”現象,管理者須簽閱大量的文件,哪有時間、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實,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為管理準備了一些基本前提、準備了一些條件,這只是管理的開始,實際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覺執(zhí)行這些規(guī)章,是需要監(jiān)控、需要調研的,這都是管理的題中之義。制定過多的規(guī)章等于沒有規(guī)章,因此規(guī)章過濫也會影響管理的效能。
三、新時期行政管理的科學化走向
決策的科學化。作出一項正確而充分的決策,有賴于準確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動力機制去刺激決策付諸實施。傳統(tǒng)的管理以領導者“拍頭腦決策”為主,憑經驗、憑主觀決策,容易導致決策失誤,導致嚴重后果。因此,我們必須尋求決策的動力機制,健全為決策服務的信息系統(tǒng)。
辦公的自動化。辦公系統(tǒng)是決策系統(tǒng)與操作系統(tǒng)的銜接環(huán)節(jié),是落實決策的重要一環(huán)。制度、決策的落實在于執(zhí)行,它涉及到辦公環(huán)節(jié)的啟動,傳達貫徹、督辦決策的實施到位。傳統(tǒng)管理中的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已齊備,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F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辦公自動化技術,成倍地提高政務效率,建立督辦網絡體系,使事中、事畢都存在可測性與可控性,使決策者、管理者隨時能得到確切、全面的信息反饋,以便實現全程動態(tài)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無論是決策,還是日常管理監(jiān)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是決策的前提,反饋實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總結反映、宣傳信息是管理效能的體現。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學化的必然要求。通過重視信息反饋,不斷改進管理方式。在管理過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饋,以便隨時調整管理的目標和方式,達到優(yōu)化。
篇3
2002年3月2日早10點,山東某采油廠公安分局干警在巡視油區(qū)治安情況時,發(fā)現部分當地村民哄拾2號油井的落地油。鑒于該情況經常發(fā)生,公安人員遂邊鳴笛邊開車驅散、制止。但其中一人(薄某)仍我行我素,繼續(xù)撿拾。公安人員遂將薄某連同撿拾的落地油袋一同帶回分局,準備詢問后作出處理。在經過薄某村莊時,薄某的親屬隨車追趕。公安人員加大車速疾駛,薄某趁公安人員不備跳車,不慎頭部觸地死亡。薄某的親屬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該案審理中,合議庭對被告帶薄某去公安機關途中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的管護義務,應對這種不作為引起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沒有異議,但對被告是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還是部分賠償責任,以及在承擔部分責任時如何確定賠償的份額等問題產生了較大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既然公安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就不存在賠償份額的劃分。這是因為,公安機關承擔的是行政賠償責任而非民事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法確立的是違法責任原則,只要違法行使職權造成損害的,就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公安機關應承擔行政賠償責任,但薄某系自行跳車頭部觸地身亡,其本身也有過錯,全部由公安機關承擔賠償責任于理于情都讓社會難以接受,因而主張公安機關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第三種意見,即筆者觀點,認為公安機關應承擔行政賠償責任,按國家賠償法的賠償標準計算,由公安機關承擔全部責任的十分之三。其理由及相關理論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對行政不作為賠償歸責原則即行政賠償歸責原則的理解;二是行政不作為賠償責任劃分的依據?,F就以上兩個問題分述如下。
一、對行政賠償歸責原則的理解
首先,我國國家賠償法將違法行政作為行政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并不意味著否定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原則,實行簡單的客觀歸責主義。國家賠償法第二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边@里的違法歸責原則,指的是行為違法,而不是結果違法。違法歸責原則與過錯原則既有區(qū)別又有同一之處。有學者指出,違法是過錯的一種表現,違法責任是過錯責任的延伸。在一定意義上,違法責任與過錯責任在內涵與外延上相同,因為法律規(guī)范包含著國家的價值取向,過錯觀念已融于法律規(guī)范之中。如的行政侵權責任,理論上普遍認為行為是違法的行政行為。但是,這一行為的構成卻不是以客觀上的違法性為標準來判斷的,而是以行為人主觀方面的過錯為標準?!斑`法”,意味著不符合法律所認可的行為準則,本質上應認定有過錯,這與傳統(tǒng)的有過錯就有責任的觀念相一致。作為行政賠償訴訟,在實施行政訴訟法以前是由民法予以調整的。因此,以違法歸責原則作為行政機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其次,從不作為行為造成損害的特點看,在某些案件中行政機關亦不能承擔全部賠償責任。一是行政不作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消極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不履行、遲延履行法定職責,不盡法定義務,疏于管護,其中有的是僅僅導致相對人合法權益侵害的擴大。如甲毆打乙,公安人員沒有及時制止,導致乙受到的傷害加重。二是行為與損害在因果關系上具有相對性、條件性。不作為行為往往與相對人的行為或自然等因素結合才能引起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案件中,不作為行為對損害的發(fā)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批復》中明確指出:“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該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在損害發(fā)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本案中的薄某死亡,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或者說是其他因素的巧合,不僅僅是公安人員不作為一種行為的作用造成的,因而不應由公安機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在過去的審判實踐中存在著一種誤解:對國家賠償法中規(guī)定的行政賠償,不全面考慮行政機關違法行為與受害人自身行為及其他因素在損害發(fā)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的作用,只要屬于該法列舉的應予賠償的情形,被告均應承擔百分之百的賠償數額,把這種行政賠償的審理完全等同于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這是錯誤的。國家賠償法立法本意也并非不分個案的具體情況,統(tǒng)統(tǒng)按照其第四章中規(guī)定的“計算標準”不分責任大小全部由被告方承擔。該法第三條、第四條中的“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也并非等同于由行政機關全部承擔賠償責任。正確的理解應是:受害人的損害完全是由行政機關違法行為造成的,行政機關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受害人的損害發(fā)生是由其故意行為造成的,行政機關則不承擔賠償責任,如該法第五條、第十七條第(五)項的規(guī)定;對“一果多因”的,行政機關只對其違法行為造成的那一部分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二、行政不作為賠償責任劃分的標準
行政不作為賠償責任的劃分,與其賠償數額大小的確認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批復》中的“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該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的行為在損害發(fā)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應作為劃分責任大小的標準。該規(guī)定具體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行政不作為在損害發(fā)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其他因素。這里的“所起的作用”,是按作用的主、次來分的:“其他因素”,應該包含因客觀條件的限制對行政職權實施的影響、不可抗力以及相對人自身的過錯等。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不作為行為在損害發(fā)生過程和結果中起決定作用或者說是主要作用的,行政機關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起次要作用的,則承擔相應的部分責任。如某甲事發(fā)前請求公安機關采取措施制止某乙對其財物的打砸行為,公安機關不予阻止,違背了人民警察法第六條第(二)項、第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公安機關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2.損害的發(fā)生是由行政機關和相對人雙方原因造成的,則應采取過失相抵原則決定行政機關賠償責任的大小,如相對人申請許可、救助不及時,情況反映有出入等。
3.損害結果的擴大是由相對人自己放任造成的,如受害人對其傷殘疏于治療導致傷情加重、對損害的財物保管不善致其無法修復等,擴大的損失不應由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篇4
一、族裔屬性斗爭中的文化政治學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所反復確立的就是主奴辯證法,主人在征服他人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和精神強勢,他者則在長期的蒙昧狀態(tài)中失去自我獨立精神。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就是最明顯的文本表征。魯濱遜和星期五間的關系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人們通常從魯濱遜的冒險開拓精神角度進行解讀,從而掩蓋了這一本質現象。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理論啟發(fā)了大批邊緣學者,他們開始把種族當做一個復雜的文化范疇,對其進行質疑、解構,“作為一個歷史轉折點,20世紀中期的民權運動(TheCivilRightsMovement)使大批西方少數族裔獲得一種族性覺醒,他們中間的精英分子開始意識到自身的種族身份在整體文化觀念中嚴重錯位。為此,他們一面在政治領域發(fā)起抗爭,不斷要求主流社會正視種族問題,一面又在學術領域展開持續(xù)的反思、批判與創(chuàng)新?!彼麄冮_始質疑、顛覆、重構西方所謂的文學經典,揭示滲透在文本結構、故事情節(jié)和道德教誨中的種族等級制,進一步加深了文學分析的力度、深度,也拓寬了讀者的視野。開始了對主流文學中所存在的習以為常的、隱含的種族歧視和偏見進行批判,“他們開始把種族視為一個復雜的文化思想范疇,而不僅僅從自然科學的的角度來解釋,并同時借助西馬與后結構主義的成套分析工具,對種族問題進行深入的質疑、解析與批判。”解構滲透到文本中的話語霸權和制度規(guī)范,使得“其主題、敘述策略和文化編碼都可在新的層面得到考察?!秉S玉雪的自傳小說《華女阿五》則以自傳的方式生動地揭示了種族文化身份建構的這一文化政治學所涉及的核心問題。其種族斗爭經歷了族裔內斗爭的文化政治學和族裔外斗爭的文化政治學。族裔內斗爭求獨立,族裔外斗爭求認可。這兩種斗爭共同成就了族裔文化身份建構的獨特性和混合性。文化身份是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得到他者認可的一種象征性存在。處于中國文化家庭中的華女,自小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在無形中習得了中國文化所蘊涵的孝道文化,如恪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遵守孔子教誨:“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家庭重于個人、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勤儉節(jié)約等中國文化價值觀在無形中,自小深入到華女阿五的心靈中。父親帶著她一起誦讀中國經典,她六歲時又被送到中文夜校讀書。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她形成了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她為自己所屬的種族而驕傲,為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豐富文化而自豪,為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突出的學習成績而自豪,為此她看不起理查德,認為他的成績根本無法和她相比。由此她得出結論:外國人生性愚蠢,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體諒他人,他們天生冷漠?!度A女阿五》的主要讀者是西方白人,因此使美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彰顯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使華人的成就得到西方社會的認可,打破西方固定化的華人形象是創(chuàng)作者顯示其族裔屬性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黃玉雪極力想使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得到白人主流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她筆下的‘華人之女’一改西方文學中負面的中國人概念化形象,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熟悉美國社會文化的模范女性?!睘榱说玫街髁魃鐣恼J可,融入主流社會,更重要地是讓主流社會熟知我的自身特性,展示自我。因此書中大量介紹了中國文化,如“華人的家庭教育、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華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尤其是飲食,以及節(jié)日、婚喪嫁娶等習俗;唐人街的華人學校、劇院、家族會館、修鞋店、修表店、中藥店,等等。”她對中國文化的這些元素并非全盤采取贊揚的態(tài)度,而是站在跨文化對比的立場上,根據美國這個多元文化背景采取了批判、贊揚和詳細描述三種不同態(tài)度。對待美國文化則以華人的眼光來審視,但“也用美國人的眼光看到華人文化中的許多錯處。因此,我們有這種雙重視野、雙重傳承,但我們的人生因為這兩種視角而更顯豐富?!痹诿鎸煞N不同文化時,黃玉雪把兩種異質性文化置放在一起,發(fā)現其中的異質和同質,使之相互轉化,實現超越于這兩種不同文化的第三空間文化建構。她之所以大量介紹中國文化元素就是盡其所能爭取主流社會的認可;對自己族裔文化的批判正是向主流社會發(fā)出一個積極信息:我們不是消極被動地、封閉式地、被迫式地融入美國社會,而是美國主流社會拒絕我們的融入。但是作為華人代表的阿五克服了巨大的種族歧視,取得了自己所認為的成功。兒童時期受到同齡學童的歧視,被稱為;中學時受到學校輔導人員對華人的輕視。雖然在美國人的公司找到一份秘書工作,雖然極盡其力,把一份冷凍疫苗工作報告寫得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獨具創(chuàng)見,依然得不到認可,晉升的機會微乎其微,在男人的世界中女人想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難。想在白人男性的世界中得到認可,更是難上加難;結婚后,想在高檔住宅區(qū)租房也是不可能,白人不把房子租給華人?!鞍兹酥髁魃鐣]有把她當成平等的、獨立的個人??嗨稼は胫?,她靈感突來-把自己的奮斗經歷寫下來?!币驗樗胱屆绹肆私馊A人,了解華人文化,她想給自己,同時也給他人提供如何在成長及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汲取、揀選中美兩文化的合用之處,以及如何努力促進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了解。正是她的這種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才使她贏得了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可,讓那些不曉得中國文化是什么模樣的美國白人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從這一方面而言,黃玉雪是成功的。同時,這本書的成功也改變了她的生活道路,她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到東亞各國旅行,隨后到世界各地旅游,以經營旅行社為業(yè)。她對自己的不妥協(xié)進行過闡釋:“‘不妥協(xié)者’,因為只有不妥協(xié)者才能把事物做新的組合,如果妥協(xié)的話,每件事都照父母的話去做,這個世界就無法產生新事物。你可以做個不妥協(xié)者,對于任何事情都不妥協(xié),不去擾亂社會,因為你做的是不同的事。……妥協(xié)意味著做其他人所做的事,不妥協(xié)者則與眾不同。但他們都具創(chuàng)造性和保守性,那很好。這全都配合在一塊?!边@種不妥協(xié)精神就是一種文化政治學的僭越,或者稱為抵抗的文化政治學。在不失時第4期《華女阿五》:兩種族裔屬性斗爭的文化政治學機地跨過既定界限,對主流的價值、觀念、習慣、規(guī)定等進行修改、顛覆。顛覆被傳統(tǒng)稱為正典的、普通的價值體系?!拔幕且粋€充滿意識形態(tài)爭執(zhí)的概念,也是一個典型的政治術語,聲稱‘文化’是一套永恒而普遍的價值體系,與糾纏于暫時世俗利益的紛爭政治相對立,這種做法本身恰恰顯露出強烈的政治動機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秉S玉雪的自傳小說《華女阿五》描述了自己以不妥協(xié)精神和族裔外的歧視進行斗爭,以一種力求上進的精神求得主流社會的認可;進行族裔內斗爭以求得獨立,擺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結合西方文化,以一種超越兩種文化之外的第三空間模式建構獨具本族裔的文化模式,從而實現個人獨立,族裔文化的獨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必然離不開社會。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把人定義為“政治的動物”,因此“作為政治的動物,人就不能離開政治和道德觀點來考慮文藝問題。”文化政治學中的“政治”體現為權力關系,即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關系,而種族斗爭就是爭取認可權力和獨立權利的斗爭,以求得文化身份的解構、重構、建構的非中心式建構模式,這些都明顯地打上了文化政治學的身份建構烙印。
二、性別所代表的族裔屬性斗爭中的文化政治學
文化政治學關注的是權力關系,權力關系不僅僅表現為強制的政治形式而且表現為非政治的、無所不在的觸須、無意識渠道等方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是充滿斗爭和喧囂的政治場所在?!爸挥型ㄟ^對文化問題的有效分析,正視文化的政治功能和含義,并且最終訴諸政治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變革,把此岸世界建設成理想樂土?!蔽幕螌W中,性別和政治聯(lián)姻,從而出現了性別政治?!芭灾髁x者大都認為,性別的政治性在于它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建構,反映著特定的權力關系?!薄度A女阿五》中的阿五由于小時候所受到的恪守儒家傳統(tǒng)式的教育,學會了逆來順受。孝順是維系家庭的臍帶,集體大于個人,家庭重于個人等觀念滲入其幼小的心靈當中。父親定下了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嚴格遵守。在接受教育方面,父親重男輕女思想很嚴重,父親拒絕為黃玉雪上大學時支付學費。玉雪并沒有氣餒,內心抗議:“生為女孩非我所愿。作為女孩,我也許不想僅僅為養(yǎng)兒育女而結婚!也許我的權利不止是養(yǎng)兒育女!我既是女性,也是一個人!難道中國人認為女人就沒有感情和思想嗎?”在心理上,玉雪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反抗,反抗中華族裔屬性對女性這一社會性別所限定的文化期待。她要做一個獨立的個人,為個人幸福去追求,這是美國教師傳授給她的價值觀。但在她幼時,父親就諄諄教導她應為家庭榮譽而犧牲個人幸福。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代表著兩種屬性:中華族性和美國屬性。這兩種屬性在性別之戰(zhàn)中體現出來,也體現出兩種屬性所各自代表的權力角力。父親是第一代華裔的典型代表,其身上依然濃縮著中華族裔屬性,他們內心中那種葉落歸根的心理非常強烈,對故國的眷戀和回憶深深地刻印在內心深處。特別是當他們想極力融入美國社會而遭拒絕,處處存在的種族歧視讓他們不斷地回憶起故國,想躲進故國的回憶之中進行逃避。生活在唐人街之內,父輩感到愜意。有人聆聽他們內心的苦楚,更有親情、更溫暖,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坎坷和痛苦。唐人街之外則處處充滿了紛爭、競爭,人與人之間只有金錢關系,毫無親情。生活在唐人街讓他們有種歸屬感。但代表著第二代華裔的黃玉雪則截然不同,種族歧視更堅定了其融入美國社會的決心而非逃避。她積極融入父輩所極力逃避的白人社會。在這個世界里,人人可以享受到唐人街所不曾有的自由和尊重,可以體驗到隱私權受到尊重的幸福。和華人社會相比較,黃玉雪感到白人社會給了她更多的尊嚴和權利、溫情和平等。而父親所代表的“中國封建文化認為女性一般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智商低下,不適合從事智力活動,屬于無才者,且不可教也。因此,為了她們自己,同時也為了社會公益,她們最好謙卑、緘默,不要拋頭露面?!保?]為挑戰(zhàn)父輩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歧視,她在一次開船典禮上,特意把一瓶香檳酒砸碎在船首,這是一個罕見的情形。因為在父輩所代表的華裔看來,女人觸碰會給新船帶來厄運和不幸。而黃玉雪竟然親手把這艘船送出海,是她個人的殊榮,更是中國女性的殊榮和華裔的殊榮?!按伺e表現了黃玉雪在建立自我、肯定自我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象征著她業(yè)已沖出束縛唐人街華人婦女的陳規(guī)陋習之藩籬?!保?]黃玉雪以自己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行為顛覆了父權制對女性的想象性建構,同時也打破了西方對華裔女性的模式化形象?!霸诋敃r的美國流行文化中,東方女性毫無例外地不是居心叵測的狐媚,就是出賣色相的藝妓。甚至在美國華人自己的作品中,比如說在劉裔昌的自傳中,華人女子也被稱作‘尤物’,這是個具有性暗示的詞藻。與這些模式化了的性感華人婦女形象作一比較,黃玉雪筆下的女主人公截然不同。有血有肉的五姑娘才代表著真正的美國華裔女性形象。
作者:唐利平 單位: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
篇5
關鍵字:房地產證券化證券市場化融資渠道
正文:
資產證券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金融創(chuàng)新之一,它通過巧妙的設計,將流動性差的資產轉化為流動性好的債券,借以融通資金。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fā)育不完善,融資渠道比較狹窄,尤其體現在房地產融資渠道多年來的單一性上,這造成了兩個尷尬的境地,一是房地產資金籌集進入一個瓶頸狀態(tài),二是銀行長期背負巨額的不良資產。房地產證券化就是把流動性較低的、非證券形態(tài)的房地產投資直接轉化為資本市場上的證券資產的金融交易過程,從而使得投資者與投資對象之間的關系由直接的物權擁有轉化為債權擁有的有價證券形式。房地產證券化包括房地產項目融資證券化和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兩種基本形式,其內涵要求是為金融機構進行低成本融資并增加資產流動性和安全性,滿足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對證券投資的需求。毫無疑問,房地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創(chuàng)新工具,在我國推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房地產證券化理論概述
房地產證券化是通過發(fā)行基金權益單位,將小投資者的資金匯集后購買房地產,或將房地產按價值單元分割成小的產權單位,出售給投資者,實行房地產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租金收入扣除開支后分配給投資者。房地產證券化把投資者對房地產的直接物權轉變?yōu)槌钟凶C券性質的權益憑證,即將直接房地產投資轉化為證券投資。
房地產證券化是對傳統(tǒng)房地產投資的變革,從理論上講,房地產和有價證券具有相互結合的特性。
首先,權益歸屬可以成為房地產和有價證券的結合點。有價證券的核心內容是經濟權益的書面證明,因而房地產經濟權益的轉移可以以證券為載體來實現。
其次,房地產權益及有價證券票面價值的可分割性使其能夠互通。房地產權益可以根據需要分割組合,并以貨幣形式量化;在有價證券上定義的權益可以是具體的一項內容或幾項內容的組合,而不必是財產權利的全部,同時其票面金融也是可以根據需要任意分割的。
第三,房地產內在價值(主要是使用價值)具有實在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它又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必需資源之一,作為投資品和消費品的結合體,在社會總資產中占有相當比重。房地產的這些特性,使得有價證券作為虛擬資本有轉為實在的基礎。
二、房地產證券化的功能及作用
首先,可以提高商業(yè)銀行信貸資產的流動性。房地產業(yè)貸款一般期限較長,流動性差,容易形成呆帳和風險。房地產證券化可以變銀行的"死資產"為活資產增強資產的流動性,是處理商業(yè)銀行不良資產的一種有效手段。
其次,可以擴寬房地產業(yè)融資渠道。房地產業(yè)的運行、房地產商品的生產流通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目前,我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仍然以銀行貸款為主,具2005房地產開發(fā)融資現狀分析房地產開發(fā)投資中銀行貸款所占比重達55%以上。推行房地產證券化,直接向社會融資并且融資的規(guī)模可以不受銀行等中介機構的制約,有助于迅速籌集資金、建立良好的資金投入機制。
再次,降低資金進入門坎,給小投資者創(chuàng)造投資機會。證券市場化依托有價債券作為房地產項目或房地產產權的載體,大大降低了資金進入的“門檻”,給小投資者創(chuàng)造了投資房地產的機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這一領域。
第四,增強抗風險能力。實行房地產證券化,可利用證券的流通性,將房地產這一長期資產同市場的短期資金聯(lián)系,大大增強資產的流動性,從而增加抗風險的能力。而且,證券使得資產的持有者分散,如果允許保險公司、投資基金、住房公積金參與到房地產金融市場體系中,將有利于整個房地產風險的分散,這對市場的長期發(fā)展無疑是有利的。
三、房地產證券化的條件
要推行房地產證券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有強勁的房地產市場需求。房地產市場需求強勁,就需要大量的資金進入,這為房地產證券化提供了條件;房地產需求強勁才會有更多的投資者看好,購買房地產權益資產參與投資,房地產證券化才能得以實現。第二,有充足的社會資金為房地產證券化提供資金保障。沒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就沒有活躍的金融市場,房地產證券化將很難推行。第三,有很好的房地產金融投資產品作為推行房地產證券化的基礎。
上面我們都是從市場角度來談論的,我們更重的任務是要從金融市場環(huán)境、制度方面來探討推行房地產證券化的條件,他們才是推行房地產證券化的保障。第一,有比較完善的房地產金融市場,尤其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抵押信貸市場和相對高效率的證券市場體系。第二,有完善的房地產及房地產金融法律規(guī)范,如適宜的法律和稅收政策環(huán)境,沒有一套嚴格法律法規(guī)作保證,房地產證券化就很難成功。四、我國房地產證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1.房地產住房消費市場為推行房地產證券化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
首先,我國住房消費需求巨大。小家庭結構增加、住房結構的改善、城鎮(zhèn)改造加速都增加了對住房的需求。其次,以商品化為核心的住房體制改革為推行房地產證券化奠定了基礎。適應國家把住房產業(yè)發(fā)展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zhàn)略要求,我國各商業(yè)銀行相繼開辦了個人住房貸款。推行住房商品化,勢必刺激對住房貸款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住房貸款的規(guī)模,為推行證券化提供了基礎。
2.我國房地產市場體系和證券市場體系初具規(guī)模。
首先,經過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fā)展,使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發(fā)展成為包括房地產開發(fā)、住房金融、保險等多方位、功能齊全的市場體系;其次,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幾年的發(fā)展逐步走向成熟和規(guī)范,證券市場監(jiān)管力度正在加大,法規(guī)體系逐步形成,證券管理、證券交易條件日趨完善,也積累了一些的發(fā)展證券市場的經驗,為實行房地產證券化提供了較好的金融市場基礎。
從前面兩點看,我國似乎已經具備了房地產證券化的條件。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條件分析的結論一樣,我國能否推行房地產證券化要看我國有沒有成熟的金融環(huán)境和完備的制度體系。從現階段的情況看來,我國在這兩方面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首先,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按照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發(fā)起和運營都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有必要制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法》,以保護抵押證券持有者的利益。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在我國的發(fā)展對法律環(huán)境至少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嚴密的法律制度,如建立及完善《信托法》、《破產法》、《擔保法》、《公司法》等;二是對一些與證券化的發(fā)展相沖突的現行法律規(guī)定進行修改。
其次,缺乏健全的信用制度。實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關鍵一步,是通過信用增強形式,提高發(fā)行的抵押擔保證券的信用等級。同時,獨立客觀、公正的信用評估體系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成功的關鍵。這都需要健全的信用制度來保障。
再次,我國金融市場本身還有待完善,如果在沒有各種制度作為保障的情況下貿然推行房地產證券化有可能會加大金融監(jiān)管難度,影響金融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隨著我國房地產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對房地產發(fā)展的推動作用逐步加大,房地產證券化必將為我國房地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力,促進房地產業(yè)與金融業(yè)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但對于一項新生事物,不一定有適合它生長的環(huán)境,我國的金融市場還需完善,法律法規(guī)等制度還需完備,我國房地產證券化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何曉峰等箸.資產證券化:中國的模式,北京大學出豫社2002年版.
[2]宋曉東.關于房地產證券化的思考[J].住宅與房地產,2000(3).
[3]毛志榮.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研究[J].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2004-1-16.
篇6
[關鍵詞]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病癥診斷
中國保健品行業(yè)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形成當前中國消費的一大景觀。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本應充滿生機、朝氣的行業(yè),近年來卻陷入所謂“五年生死時限”的企業(yè)文化怪圈,幾乎成了“病態(tài)行業(yè)”,嚴重困擾著諸多業(yè)內人士。
一、中國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病癥的外在表現
縱觀中國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癥就是誠信文化危機。一些企業(yè)由于粗制濫造、夸大宣傳和違規(guī)營銷,一次次地被政府通報和媒體曝光。具體而言,中國的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面臨著以下嚴重的病癥和潛在危機:
1.夸大其詞、虛假偽劣的廣告文化漫天飛舞
保健品廣告大戶在不計成本廣告轟炸的同時,在內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詞,極盡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質量好才是最優(yōu),而是誰的營銷廣告作的多,吹的響,誰就是市場的“大哥大”。由于市場不規(guī)范,企業(yè)與消費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健品企業(yè)通過這種簡單的廣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內從市場套現、獲取巨大的商業(yè)利潤,但市場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業(yè)獲利的同時也變賣了其全部的品牌價值。
2.粗制濫造、科技含量低的產品文化無孔不入
目前,不少專業(yè)保健品企業(yè)技術力量薄弱,產品開發(fā)投入少,且?guī)в泻艽蟮拿つ啃?,較多采用買斷經銷權或外購產品的辦法,使得整個保健品產業(yè)的產品層次很低,較少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產品功能雷同現象日益明顯?!般y耳當作燕窩賣,蜂王漿早被糖水代,人參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營銷文化廣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營銷渠道的混亂,除了OTC、專賣店之外,經銷商秘密進行的“會議營銷”、“社區(qū)營銷”、“旅游營銷”等形式廣泛存在。一些違法經營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潛入保健品市場,將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個美名,以不菲的價格面世,利潤自然可觀。結果由于經銷商的短期利益觀嚴重影響著保健品的服務質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給消費者造成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行業(yè)壞印象。
4.魚目混珠、“興衰不過三五載”的形象文化令人頭痛
在保健品營銷過程中,人們目睹了三株、飛龍、巨人、紅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業(yè)的轉瞬即敗,“興衰不過三五載”的行業(yè)形象文化在人們心中日趨深入。此外,我國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還處于不成熟時期,由于市場秩序的混亂與管理監(jiān)督機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冊后抓緊時間賺錢,往往幾個月就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收入,然后就換地方走人,注冊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業(yè)的形象文化,必須重誅這些“害群之馬”。
二、中國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病癥的診斷分析
1.企業(yè)遠景失明癥:企業(yè)過分傾注短期效益而忽視長遠規(guī)劃
目前,在我國保健品企業(yè)中最重要的部門是營銷部門,企業(yè)的主要財力、人力、精力過分地傾注營銷部門,這樣勢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長遠規(guī)劃。“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幾乎所有的精力至一個或幾個產品,結果“興衰不過三五載”的命運也就無可非議。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是導致當前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病癥的根本原因。
2.企業(yè)信用失缺癥:企業(yè)缺乏誠信而視營銷策劃為兒戲
保健品營銷出現狂轟亂炸與夸大宣傳的廣告形象、假冒偽劣與科技含量低的產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責任感的企業(yè)形象的這種惡果,與企業(yè)領導和策劃人員缺乏職業(yè)道德素質和形象策劃能力不無關系。目前大多數保健品企業(yè)的有關人員為了牟取短期經濟效益,不講信用,導致企業(yè)行為混亂,甚至粗制濫造、仿制假冒,擾亂了正常的市場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場廣告、服務與營銷,似乎營銷策劃人員“一通百通”,結果做出來的廣告帶有濃厚的推銷味道,容易給消費者留下了很壞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業(yè)營銷短視癥:企業(yè)偏重廣告而忽視科技與產品創(chuàng)新的營銷策略
不少經營者將保健產業(yè)作為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第一桶金,盼望著自己的企業(yè)“超常規(guī)成長”,投機心態(tài)嚴重。因此,偏重于對市場的廣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品創(chuàng)新,造成保健品和生產企業(yè)的生命周期明顯縮短。缺乏系統(tǒng)的專業(yè)論證和高水平的頂層設計,還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復開發(fā)和申報,致使部分企業(yè)因產品雷同而陷入惡性競爭。
4.行業(yè)制度混亂癥:保健品行業(yè)缺乏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法規(guī)監(jiān)督
導致保健品營銷較為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業(yè)缺乏標準,造成很大一部分企業(yè)鉆市場的空子,到保健品行業(yè)中牟取暴利,不僅損害了企業(yè)形象,也嚴重危害了保健品行業(yè)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來,我國衛(wèi)生部門批準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種,而日本在近10年里總共只批準了122個相當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來,眾多知名保健品跨國公司登陸中國市場,在不動聲色中擴大著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此,內外夾擊、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保健品行業(yè)的《白皮書》出臺迫在眉睫。有關人士認為,《白皮書》的出臺將為行業(yè)指明總體發(fā)展方向,加強行業(yè)自律,同時爭取有利于保健品營銷及行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法規(guī)。
三、中國保健品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病癥的治療處方
1.企業(yè)潔身自好,重塑科學誠信的企業(yè)文化
(1)著眼于塑造強勢企業(yè)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贏得消費者信賴的品牌,是保健品企業(yè)的發(fā)展之路。我國保健品行業(yè)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產品在原理表述上沒什么區(qū)別。品牌能使企業(yè)產品與同類產品永遠區(qū)隔開。同時,企業(yè)不再被幾個營銷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動營銷,從而減少營銷的動蕩性和搖擺性,此外,品牌一旦樹立,企業(yè)推出新品,能省時省力省錢。保健品欲做大市場,必須塑造強勢品牌文化。
(2)重塑誠信可靠的廣告營銷文化
背負“魔鬼”名義的保健品廣告營銷形象策劃,重塑誠信可靠的廣告形象眼下尤為重要。保健品廣告應朝著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保健意識和健康觀念的方向發(fā)展,不可在宣傳中一味地強調產品,制造概念,誤導消費者。成熟的產業(yè)離不開成熟的消費者,但目前消費者對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識,因此,今后保健品廣告要從功效宣傳轉向保健知識宣傳,以保健知識宣傳和品牌宣傳為核心,提高消費者的保健意識,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3)打造科技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產品文化
產品不但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主要載體,更是企業(yè)和品牌的根基。面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未來保健品競爭的核心必將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業(yè)不斷更新技術和提高技術含量,開發(fā)出效果好、質量高、有特點的新一代保健品,使產品從低層次的價格戰(zhàn)、廣告戰(zhàn)中走出來,轉向高層次的技術戰(zhàn)、服務戰(zhàn),才能在“入世”后,締造出我國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進軍國際市場。
2.相關部門加大監(jiān)管力度,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嚴格制定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保健品市場的宏觀管理
要盡快確保保健品產業(yè)統(tǒng)一的歸口管理部門,徹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門的弊端,統(tǒng)管各類保健品的科研、開發(fā)、生產、銷售、審批等。強化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生產標準、檢測標準,使保健品的研究開發(fā)和生產做到有章可循。
(2)相關協(xié)會堅決杜絕為保健品營銷助力的虛假宣傳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業(yè),為博得消費者的認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協(xié)會的方式,搖身一變,成為某組織或協(xié)會的“推薦產品”。而為了經費、贊助而盲目對于保健品企業(yè)進行助力銷售的行為對于百姓而言,無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欺騙。在加大市場監(jiān)管力度的同時,相關協(xié)會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絕以上情況的發(fā)生。
(3)媒體加大審查力度,扭轉保健品營銷廣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軟文宣傳與廣告轟炸策略所帶來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業(yè),總是不遺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報紙、雜志、電視等媒體進廣告宣傳。在追究企業(yè)責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媒體沒有盡到嚴格依法審查廣告的責任,給保健品企業(yè)提供違規(guī)營銷宣傳的平臺,造成了廣告信譽低下的問題。政府主管部門要通過對媒體與保健品企業(yè)的雙重監(jiān)督,堅決杜絕保健品營銷廣告中的違規(guī)宣傳,為消費者提供誠信的廣告環(huán)境。
篇7
“目前國內證券市場正處在面向未來的根本轉型期,在這個大變革的時期,湘財證券將通過一系列變革的管理方法來應對新形勢下的挑戰(zhàn),公司推出的SI訓練計劃就是這一思路的具體體現?!毕尕斪C券某高管人員日前在向記者介紹公司所推行的SI訓練計劃時這樣闡述。
今年以來,國內證券二級市場走勢持續(xù)低迷,在這一形式下,湘財證券仍然保持著銳意進取的精神,公司在鞏固原有業(yè)務的基礎上,加大了對企業(yè)內部員工培訓的力度。日前,湘財證券公司以“創(chuàng)新與超越”為主題,以提升”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SI訓練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
據介紹,SI是一項系統(tǒng)的訓練工程,其源于二戰(zhàn)盟軍對海員生存能力的訓練,湘財經過進一步研究將其擴充為以“紀律與意志共存,管理與專業(yè)并重”的多種手段,多種形式的綜合性培訓,目前主要由客戶經理系列專業(yè)培訓、管理素質培訓以及外展訓練三大模塊組成??蛻艚浝砼嘤栆詫I(yè)培訓為主,以營銷主線涵蓋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經紀業(yè)務三大業(yè)務;管理素質培訓以培養(yǎng)員工的管理技能,提煉管理經驗、提升管理層次為主導,著重批量培養(yǎng)管理團隊;外展訓練以調整健康的心態(tài)和心智為主,通過參與各類有目的的活動,在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zhàn)中,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超越自我。
篇8
1.、作用對象相同
人性化是在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管理的過程中,通過人的自身素質與品格的展現,對其他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達到管理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一定的行為準則,對人的思想進行教育,從而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準則,實現管理的目標。二者都是從內在上作用于人的思想,優(yōu)化人自身的品格,通過人思想上的改變來促使人行動上的改變。
2、方式與目的相同
二者都是通過對思想內涵的內化,不斷完善自身的素養(yǎng),提升道德精神水平,使人由內而外的散發(fā)著思想的光芒。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對人進行教育,而人性化主要是針對于管理,二者從不同的角度,通過相同的途徑,相輔相成,共同實現相同的目標。
二、二者的相互作用
1、思想教育引導人性化管理
說到底,一個企業(yè)在市場經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根本目的就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以此為前提的基礎上,由于不同企業(yè)的內部價值觀不同,企業(yè)內部思想建設的比重也不盡相同。企業(yè)如果想要發(fā)展壯大,一直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要優(yōu)化自身的內涵,思想教育便是首要的任務。思想教育可以從公司整體,上到公司的領導,下到公司的每個職員,甚至是清潔工人,都秉承企業(yè)的精神。而人性化管理不僅是公司的管理方式,更是企業(yè)精神的一種體現,思想政治從教育方面促進企業(yè)管理層面的發(fā)展。
2、思想政治強化人性化管理
管理是任何機構正常運作的必修課程,過去在管理上普遍遵循科學管理的選擇,公司的領導在管理的時候,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使管理不得不教條化。如今,管理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隨著“以人為本”的概念的提出,我國的各機構的管理逐步趨向人性化。實際上,人和人的行為是人性化管理的對象,“以人為本”的概念也貫穿了整個人性化管理的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對員工的充分理解與尊重,使員工的能力與價值得到認可,而使員工感受到基于企業(yè)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工作上更加積極,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價值。企業(yè)若想達到管理的期望值,可以通過思想政治來強化人性化管理。
3、思想教育實現人性化管理激勵功能
有一句古話說得很有道理“經營如演奏,管理如指揮”,對做工施行激勵政策,是一個公司發(fā)展的需要。但是要怎么樣才能有效的激發(fā)員工前進的動力,了解員工奮發(fā)的動機呢?首先,就是要對員工的需求有整體的把握,然后就是按需分配,按照不同員工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給員工努力工作的動機。思想教育深刻的切入了人們精神上最深層的部分,能夠有效的對員工進行精神上的激勵。人性化管理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通過對員工的尊重來達到激勵的效果。思想教育可以輔助人性化管理,實現對員工工作動力的激勵作用。
三、二者相互結合,促進公司整體發(fā)展
1、構建企業(yè)文化
企業(yè)文化的建設文化是獨有的內涵,是其他任何機構都不可能復制出來的,也是驅動企業(yè)內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所以企業(yè)的文化建設需要企業(yè)管理人員和員工在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中,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共同建立起來的。企業(yè)可以通過推進企業(yè)特色文化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體現人性化管理。在整個企業(yè)的內部營造出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調動大家工作積極性,組成一個團結向上的工作團隊。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們國家小到個人,大到一個集體,以至于一個國家都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視的。它既是一個企業(yè)內部的思想道德準則,也我們黨和國家的政策指導方針。引領我們走最正確的前進的道路,避免走彎路、走錯路。所以,企業(yè)在完善自身建設,不斷發(fā)展企業(yè)的規(guī)模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也要不斷豐富企業(yè)思想政治建設與企業(yè)文化的內容。
2、貼近員工的需要
公司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化管理都要貼近員工的需求,主要從三個方面抓起,分別是素質需要、思想需要和心理需要。首先要貼近全體職工在提高自身素質上的需要,做好思想價值的定位,滿足職工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公司要舍得投資,拿出部分資金對職員進行規(guī)范化培訓,每年定期抽選表現好的員工到國外或者先進的公司進行交流學習,爭取讓所有職工在工作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實踐與學習的機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發(fā)展,使員工從思想到行為上都與公司同步發(fā)展,共同進步;其次要貼近職工的思想需要。毋庸置疑,思想是一個人,一個企業(yè)最核心的部分,思想的需求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發(fā)展點。要取得思想上的進步,就要鼓勵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對于員工在工作上的創(chuàng)新,無論成果如何,都要持支持與鼓勵的態(tài)度,充分尊重與理解員工的工作,讓他們可以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自由發(fā)揮;最后一定要滿足職工的心理需要,實現人性化管理。多數是員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發(fā)了職工的思想問題。面對職工的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思想政治的工作者與管理者都要站在員工的角度任務,解決問題。以親和的態(tài)度與員工溝通,使工作人員感受到公司管理的人性化,以保持激勵系統(tǒng)有效有序的進行,在公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性化管理中,真正的發(fā)揮作用。
3、教育與管理相結合
古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萬事萬物的正常進行,都要有它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對于企業(yè)的運作也一樣,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與管理決策,也要有自己的獎懲制度。對員工進行公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制度的落實。制定完善的獎懲制度,獎勵給員工激勵作用,懲罰可以規(guī)范和制約員工的行為。但是一切獎懲的行為都不能過度,一定要在最適宜的范圍內。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就是通過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獎懲制度實現人性化管理決策。
四、結束語
篇9
[關鍵詞]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差別
一、關于區(qū)域性差異影響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的理論分析
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是宏觀調控政策面臨的一個問題,財政政策通過國債資金、轉移支付等多種方式體現對區(qū)域差異的關注。貨幣政策也是一項重要的宏觀調控政策,而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在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主要以總量調節(jié)為主,采取全國一盤棋的做法。這樣做的主要好處是,國家可以從總量上對社會總供求進行調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但由于各地區(qū)經濟環(huán)境、金融發(fā)展水平、傳導途徑等方面的差距,全國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與各地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勢必影響到貨幣政策最終的執(zhí)行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也應適當考慮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差異性這一因素。
目前國內很多理論研究一直關注這個問題,認為區(qū)域間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與央行高度統(tǒng)一、具有相對獨立性貨幣政策之間的矛盾,導致貨幣政策目標與實際效果非一致性,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應該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有針對性地加大對經濟欠發(fā)達和落后地區(qū)的貨幣支持力度。國際上有關這個問題研究成果最多的是歐元區(qū)。歐洲中央銀行運用多國家---多宏觀經濟模型,分析貨幣政策變化對整個歐元區(qū)及不同國家產出和物價的影響,并著重研究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在各個國家傳導途徑的差異。美國在區(qū)域性差別的存在對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有代表性。國內已有相關文章討論貨幣政策的統(tǒng)一性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之間存在的矛盾,還有一些專家學者進一步提出了貨幣政策的區(qū)域化問題。但從目前研究情況看,對于我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的在各地的差別性,還缺乏系統(tǒng)深入地分析研究。因此,在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如何根據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特點,理解貨幣政策各項措施的內涵,深入分析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的差別原因,從而充分發(fā)揮貨幣政策穩(wěn)定經濟的作用,是當前金融研究領域需要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通過對N省經濟金融發(fā)展水平與全國平均發(fā)展水平以及主要發(fā)達省份經濟金融發(fā)展水平進行對比,找出差別。具體來說,這種差別性可通過一系列經濟、金融指標來反映。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可通過總量指標(包括GDP、工農業(yè)增加值、投資、消費、各種物價指數等)、人均指標(包括人均GDP、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速度指標(包括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物價波動速度等)、結構指標(包括三次產業(yè)結構指標、所有制結構的指標、開放度的指標等)來反映;金融發(fā)展方面的差異性可通過金融業(yè)務量(包括各層次貨幣供應量余額及增長率、各項存貸余額及增長率等)、金融機構發(fā)展情況(包括金融機構數量、業(yè)務量及所占的市場份額等)、金融市場狀況(包括金融資產質量、交易價格、企業(yè)融資渠道中之間融資和間接融資所占的比重等)、資金流量情況(包括本省與其他省及國外之間的資金流入/流出數量等)等指標反映。以上指標對貨幣政策傳導過程的影響十分重要,本課題研究過程將盡量充分反映,有些不能完全通過數據反映的,也要盡可能作定性分析,并以此作為分析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基礎。
二、區(qū)域經濟金融差異性與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差異性分析
(一)經濟發(fā)展的差異。
1、從總量上比較。從縱向比較來看,1998年至2004年的七年間,N省的國內生產總值由438.9億元,上升到769.4億元,每年以9.3%的速度發(fā)展,比全國平均增長快0.8個百分點。從橫向比較來看,2004年末,N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9.4億元,僅占全國GDP的0.56%,在東部地區(qū)排名最后。通過回歸分析,N省經濟周期與全國有一定的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55,我國整體經濟對海南經濟的影響因素為0.312。
2、從人均指標上比較。從縱向比較來看,1998年至2004年的七年間,N省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6022元,上升到9420億元,平均每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429,比全國平均每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495元,在東部地區(qū)排名最后。
3、從產業(yè)結構和工業(yè)化程度上比較。N省的產業(yè)結構與全國相比存在較大的失衡。統(tǒng)計顯示,全國從1998年到2004年7年間,第一產業(yè)比重在下降,第二、三產業(yè)比重在上升。而海南的第一產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4年仍高達36.8%,與1998年的占比基本持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3.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4、從開放程度上比較。1998—2004年,N省外貿依存度依次為:3.9%、2.6%、2.5%、3.2%,3.1%,3.4%,4.4%,平均徘徊在3%左右,只相當于全國(除港、澳、臺外,以下同)平均水平的0.06,在全國31個省、市、區(qū)中排名最后。而全國外貿依存度從1998年的27%上升到2004年的70%。由此可見,N省的對外開放程度遠遠落后全國平均水平。
5、從財力上比較。從縱向比較來看,1998-2004年N省財政收入占GDP的比值分別為:7.7%,7.7%,7.6%,8.0%,7.7%,7.6%,7.4%。說明近7年來,N省的財政綜合實力并沒有得到提高,反而有下降的勢頭。從橫向比較來看,1998-2004年全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值分別為:12.6%,13.9%,15%,16.8%,18%,18.5%,19.3%。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一是近7年來全國的財政綜合實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而N省反而在下降;二是N省財政綜合實力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金融發(fā)展的差異。
1、從金融主體上比較。N省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qū),很難想象目前竟然沒有一家外資銀行、沒有一家城市商業(yè)銀行和沒有一家信托投資公司經營業(yè)務,連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也只有光大和深發(fā)行兩家,且網點少。金融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再保險公司、農村信用合作銀行等嚴重缺位,擔保公司、評估機構也只有幾家,保險公估行還處于空白,金融市場主體邊緣化特征十分明顯。
2、從金融服務上比較。目前由于N省金融機構種類單一,體制僵化,因而導致金融服務功能不斷缺失現象相當明顯。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國有商業(yè)銀行金融服務功能的淡化。主要表現在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的萎縮,造成了部分客戶難以享受到及時、便捷的金融服務和貸款審批權限的上收限制了新增貸款的發(fā)放。二是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不斷弱化。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淡出,造成農村信用社“一社難支三農”的局面,金融支農的效應降低,農村經濟金融發(fā)展受阻。三是郵政儲蓄金融服務功能的異化。大量農村資金通過郵政儲蓄機構這一“抽血機”完全脫離了農村金融市場,造成農村經濟發(fā)展“失血”過多。
3、從金融資源上比較。一方面從1998-2004年N省存款占GDP比值與貸款占GDP的數據來看,我們發(fā)現存款占GDP比值逐步加大而貸款占GDP比值在下降。這說明海南地方汲取金融能力在逐步增強,而本地實際掌控金融資源的能力在下降。對這種現象的一種合理解釋就是本地銀行大量汲取本地資金,通過上拆借總行,從而使資金流向富裕地區(qū)。另一方面,N省金融機構存差在持續(xù)擴大。1995年末,全省貸存比為100.1%;到2005年6月末,全省貸存比降到74.2%,比1995年低26個百分點。另外,2005年1-6月全省新增貸款占新增存款之比僅為19.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34個百分點。以上數據分析顯示:近年來N省金融資源在不斷流失。
4、從金融功能上比較。當前N省金融功能逐步弱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來
面:一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不適當,2004年全省通過銀行信貸融資的比例高達95%以上;二是金融資源在地域上占有不均衡,A、B兩中心城市占有的金融資源高達85%以上,各市縣特別是廣大農村占有金融資源甚少;城鄉(xiāng)金融發(fā)展不平衡、差距大,“二元金融”現象客觀存在。三是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的力度不斷減弱。從1998-2004年統(tǒng)計數據顯示:貸款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說明金融對經濟的支撐力度在不斷減弱。四是金融產業(yè)貢獻度逐年遞減。近幾年來,N省金融產業(yè)貢獻率呈下降的趨勢:從縱向比較來看,2004年N省金融增加值占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別為13.5%和5.2%,比1996年分別下降10.1和4.5個百分點;另外,N省金融保險業(yè)上繳的營業(yè)稅自1996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這都說明了N省金融業(yè)的產業(yè)地位在走下坡路。從橫向比較來看,2004年N省金融業(yè)占第三產業(yè)增加值的比重是偏低的,比全國平均低3個百分點。
(三)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的差異
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如何,最終反映在物價與產出上。在分析過程中,要從貨幣政策傳導的途徑考慮。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主要有信貸傳導途徑、利率傳導途徑、匯率傳導途徑等。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性必將對貨幣政策的傳導產生一定的影響,結合N省的具體情況,分析本省貨幣政策主要的傳導途徑,并分析貨幣政策傳導對投資、消費、進出口、居民收入與儲蓄、產業(yè)結構、就業(yè)等方面的影響,最終考慮對物價和產出的影響。本部分分析的目的,是要研究不同的貨幣政策措施對本地物價與產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主要包括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影響,利率調整的影響,再貼現率與再貼現額度調整的影響,再貸款的影響,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影響以及一些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等。本文著重對1998-2004年的貨幣政策在區(qū)域經濟層面的傳導效果進行實證分析,對政策工具調整較為頻繁的1998-2000年進行重點剖析。
(一)樣本選擇與分析方法
貨幣政策工具選樣:1998年以來,我們主要運用了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信貸政策等貨幣政策工具,考慮信貸政策貨幣政策工具不能量化,因而,我們貨幣政策工具選樣忽略了信貸政策工具。
存款準備金樣本區(qū)間從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36個樣本。貸款利率樣本區(qū)間從1998年4月至2000年12月,共33個樣本,最大滯后時段為36個月。
再貸款率、再貸款額、再貼現率、再貼現額的本區(qū)間從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72個樣本。
中介目標選樣:我們選取貸款總量作為中介目標,貸款總量數據為對應的當月貸款余額以及往后第1,2,…,33個月的貸款余額。
最終目標選樣:我們選取GDP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最終目標,GDP選樣區(qū)間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為單位共28個樣本。物價指數選樣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樣本區(qū)間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為單位共28個樣本。
分析方法:采用spss軟件計算各項貨幣政策工具指標與中介目標(當期貸款余額或若干個月后的貸款余額),以及中介目標(貸款余額)與當期的GDP,以及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通過對相關系數的變化趨勢的分析來評價各項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注:Pearson相關系數是度量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程度。相關系數前面的符號表征相關關系的方向,其絕對值的大小表示相關程度,相關系數越大,則相關性越強。變量x和y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可用下式進行計算:
Significance(2-tailed):雙側顯著性檢驗概率。)對貨幣政策工具變量A(包括1、一年期貸款率,2、一年期再貸款率,3、一年期再貼現率,4、法定準備金率)單向量變動對貸款總量B的影響以及貸款總量B對最終目標向量C(GDP)與向量D(物價)指標水平的影響等進行分析。
(二)研究假設
根據貨幣政策有效性理論,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具體包括以下假設
假設1:貸款利率與貸款總量負相關。理論上講,貸款利率下調可以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有利于刺激投資,拉動消費,進而增加企業(yè)貸款意愿。因此,貸款利率水平越低,銀行貸款總量將會越多。
假設2:再貸款利率與貸款總量負相關。再貸款利率下調地增加了商業(yè)銀行到中央銀行申請貸款的意愿,因而再貸款總額增加,相應地增加了商業(yè)銀行資金的供給總量,進而將增加商業(yè)銀行對企業(yè)的貸款意愿。
假設3:再貼現率與貸款總量負相關。再貼現率下調地增加了商業(yè)銀行到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意愿,因而再貼現量增加,相應增加了商業(yè)銀行對企業(yè)增加貼現意愿,進而將增加商業(yè)銀行對企業(yè)的貸款總量。
假設4:存款準備金率與貸款總量負相關。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將會增大貨幣乘數,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和社會信用總量,因此,存款準備金率與貸款總量負相關。
假設5:貸款總量與GDP正相關。貸款總量增加直接刺激投資增長和支出的增加,導致經濟的快速擴張。
假設6:貸款總量與物價指數正相關。貸款總量的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資和產出的增加,收入也將隨之增加,并進而導致物價的上漲。
(三)實證檢驗
檢驗顯示
1、貸款利率對貸款額相關系數在當月就達到-0.846,往后各月的相關系數依次是:-0.849、-0.860、-0.869、-0.881、-0.893、-0.885、-0.882、-0.886、-0.904、-0.924、-0.929、-0.917、-0.909、-0.917、-0.925、-0.931、-0.942、-0.921、-0.901、-0.886、-0.881、-0.867、-0.853、-0.823、-0.791、-0.767、-0.732、-0.688、--0.644、-0.601、-0.589、-0.589、-0.606、-0.626、0.619、0.624。其中在第十七個月達到最高:-0.942,在第二十四個月回落到-0.823。結果表明:貸款利率與貸款額在0.01水平下顯著,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我們假設1。對貸款利率與第十七個月的貸款余額作線性回歸(見圖一),得線性模型:y=-56.097x+1284.465y,y表示第十七個月的貸款余額,x表示貸款利率。
2、再貸款利率對貸款額的相關系數在當月就達到-0.839,往后各月的相關系數依次是:-0.843、-0.854、-0.861、-0.872、-0.888、-0.880、-0.877、-0.881、-0.899、-0.920、-0.922、-0.912、-0.904、-0.910、-0.917、-0.921、-0.930、-0.899、-0.874、-0.856、-0.854、-0.847、-0.843、-0.824、-0.800、-0.781、-0.748、-0.704、-0.656、-0.608、-0.595、-0.593、-0.610、-0.630、0.624、0.609,其中在第十七個月達到最高:-0.930,在第二十三個月回落到-0.843。結果表明:再貸款利率與貸款額在0.01水平下顯著,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我們假設2。對再貸款利率與第十七個月的貸款余額作線性回歸(見圖二),得線性模型y=-28.363x+1063.999,y表示第十七個月的貸款余額,x表示再貸款利率。
3、對再貸款額,再貼現額與貸款余額作相關分析:再貸款額,再貼現額的樣本區(qū)間為從1998年10月至2001年2月共38個樣本,貸款余額為對應的當月貸款余額及往后32個月的貸款余額。
經分析發(fā)現再貸款額與當月貸款余額及往后各月貸款余額之間的相關系數依次是:0.2420.2690.3010.2990.2810.2690.2570.2440.2660.2870.2740.2760.2850.2990.3290.3450.3700.3960.4170.4110.4040.3920.3520.3170.2760.2500.2460.2380.2200.2100.2100.2100.2030.175。其中在劃線有月份下有顯著相關關系。最大相關系數出現在第19個月(0.417)。對再貸款額與第19個月的貸款余額作線性回歸,得線性模型:y=14.136x+917.589
再貼現額與當月貸款余額及往后各月貸款余額之間的相關系數都為強相關,最大相關系數出現在第30個月(0.815)。對再貼現額與第30個月的貸款余額作線性回歸,得線性模型:y=163.826x+921.252
如果再貸款額,再貼[現額的樣本區(qū)間為從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72個樣本,貸款余額為對應的當月貸款余額,對他們作相關分析,則發(fā)現再貸款額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為:-0.124,再貼現額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為:0.147。都沒有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
如果再貸款額,再貼現額的樣本區(qū)間為從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共42個樣本,貸款余額為對應的當月貸款余額,對他們作相關分析,則發(fā)現再貸款額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為:-0.090,再貼現額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為:-0.536。前者沒有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后者具有強負相關關系。
如果再貸款額,再貼現額的樣本區(qū)間為從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共36個樣本,貸款余額為對應的當月貸款余額,對他們作相關分析,則發(fā)現再貸款額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為:-0.513,再貼現額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為:0.684,都為強的線性相關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對于不同的樣本區(qū)間,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很不一致,所以筆者認為再貸款額,再貼現額這兩個變量與貸款額這期間沒有線性相關關系。
4、存款準備金率對貸款額的相關系數在當月就達到-0.734。往后各月的相關系數依次是:-0.746、-0.764、-0.771、-0.780、-0.798、-0.803、-0.812、-0.827、-0.827、-0.828、-0.828、-0.840、-0.848、-0.830、-0.799、-0.774、-0.771、-0.782、-0.797、-0.821、-0.801、-0.784、-0.777、-0.782、-0.793、-0.798、-0.794、-0.768、-0.728、-0.678、-0.642、-0.619、-0.603、-0.607。其中在第十三個月達到最高:-0.848,在第二十九個月回落到-0.728。結果表明:存款準備金率與貸款額在0.01水平下顯著,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我們假設4。對存款準備金率與第十三個月的貸款余額作線性回歸(見圖四),得線性模型:y=-2275.577x+1077.086,y表示第十三個月的貸款余額,x表示存款準備金率。
5、GDP—各項貸款余額相關分析:貸款余額樣本區(qū)間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個樣本,GDP樣本為對應的當季GDP值。結果表明:相關系數在當季為0.784,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強正相關,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我們假設5。對貸款余額與當季度的GDP作線性回歸(見圖五),得線性模型:y=0.212-60.548,y表示當季度的GDP,x表示貸款余額。
6、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各項貸款余額相關分析:貸款余額樣本區(qū)間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個樣本。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樣本為對應的當季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相關系數為0.447,在0.0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正相關,進而有力地支持了我們假設6。對貸款余額與當季度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作線性回歸(見圖六),得線性模型:y=0.008x+91.960,y表示當季度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x表示貸款余額。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1、分析結果表明,貨幣政策工具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對中介目標在0.01的水平下具有強的負相關性,而再貸款率與再貼現率和中介目標沒有相關性;中介目標對最終目標GDP在0.01的水平下具有強的正相關性,對物價指數在0.05的水平下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據此我們認為,在新興市場的國家中,由于利率尚未市場化,因而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信貸總量在分析貨幣政策對區(qū)域經濟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再貸款率、再貼現率對票據市場比較落后的N省來看,作用不大。
2、在考慮單變量自我影響的前提下,存款準備金率在當期就具有強負相關性,在第13個月相關系數達到最大,并持續(xù)16個月后效用開始減??;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都是在當期具有強負相關性,在第17個月相關系數達到最大,持續(xù)期分別為24個月;中介目標與最終政策目標GDP的強相關則出現在當季,對物價指數顯著相關也出現在當季。毫無疑問,我國貨幣政策在N省實施的效果比較顯著,對實際產出和物價變動都具有重大影響。
3、在不考慮交互影響的前提下,在向中間目標傳導的過程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滯最短(13個月),比全國(8個月)滯后4個月,貸款利率(17個月),比全國分別)滯后3個月;從持續(xù)期看則相反,貸款利率為24個月,與全國相比持續(xù)期短4個月,法定準備金率為29個月,與全國一樣(29個月)。為什么N省貨幣政策工具與全國相比會出現滯后期長,持續(xù)期短的現象呢?主要原因在于N省經濟貨幣化程度相對較低,資本市場發(fā)育比較落后造成的。
4、再貸款率與再貼現率在N省實施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N省的貨幣化程度低,特別是票據市場相對落后,導致再貸款率與再貼現率兩大政策工具失靈。因而考慮我國經濟金融地區(qū)差別明顯、發(fā)展不平衡的現實,為了使貨幣政策更符合區(qū)域經濟金融的實際情況,適當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區(qū)域性貨幣政策,進而增強貨幣政策傳導的實效性和地區(qū)差別性。
(二)政策建議
第一,建議在全國統(tǒng)一性的貨幣政策的基礎上,適當考慮地區(qū)性差異性。實行全國分層次的貨幣政策,或差別貨幣政策,或區(qū)域性貨幣政策。如何劃分,一是按地域劃分,如東部、西部、或東、中、西部劃分。二是或者按人均經濟指標劃分,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城鄉(xiāng)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等劃分。三是或者按經濟指標占全國平均的比重劃分。如GDP占全國平均的比重,財政收入占全國平均的比重,城鄉(xiāng)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全國平均的比重劃分。
第二,建議利用分層次貨幣政策去調節(jié)資金、項目和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配置。一是調高西部地區(qū)存款利率,而東部地區(qū)不變,從而調節(jié)發(fā)達地區(qū)的資金向貧困地區(qū)流動;二是調低西部地區(qū)的貸款利率,而東部地區(qū)不變,從而鼓勵東部地區(qū)的企業(yè)項目和技術向西部轉移;三是存款準備金同樣可以按上述方法進行變動,從而達到區(qū)別對待,抑富扶貧的目的;四是還可利用信貸政策的調節(jié)功能進行合理調節(jié)。
第三,建議協(xié)調發(fā)展貨幣市場和資金市場,增強兩市場間的互動性,對提高貨幣政策金融市場傳導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要進一步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引導,促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共同發(fā)展,充分發(fā)揮金融市場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
篇10
關鍵詞:地方民族文化;資源;高校;思政理論課
將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理論課程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當地文化和歷史背景,強化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下面將對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資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資源進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首先應堅持目的性原則。我國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近年來在世界多元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逐漸的受到了西方的影響,也面臨著多元化的挑戰(zhàn)。而地方資源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應積極利用地方教學資源,把握教育重點思想,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對地方民族文化資源利用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時也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和教材內容來進行利用,保證地方資源的利用有效性。
(二)針對性原則
在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應遵循針對性原則。大學生與其他的學生有所不同,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qū),在文化和專業(yè)等方面都有多不同。積極的利用地方文化資源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要注意應將學生劃分為幾個不同的群體,對于藝術性強的學生可以多采取戶外時間的活動,通過體驗式來達到強化理論教學的目的。對于理工科的學生則可以利用地方統(tǒng)計數據等知識點來引導學生進行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
(三)創(chuàng)新性原則
在創(chuàng)新性原則中,高校應積極的打破傳統(tǒng)常規(guī)性思維。只要是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提升的教學資源都可以加以利用。同時應堅持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大學時代是學生形成政治思想素質的重要階段人,常常會容易受到外界的錯誤思想誘惑。對此,應將地方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相應的變化,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根據學生的思想變化來進行相應的教育,真正的利用其民族文化資源,讓民族文化資源起到最佳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論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將文化轉換成為教材
當前我國高校所應用的思政理論教材都是由國家統(tǒng)一進行編寫并發(fā)放的。有著科學性、統(tǒng)一性等特點,但并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地方特色的學生實際需要。對此,教師可以將思政教學內容與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一起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采取案例講解的方式或是情境再現等方式來進行教學,當中充分的結合當地民族文化,通過生動的歷史再現等形式來讓學生體驗到更加真實的感受。利用真實的情境來進行教學將幫助學生深刻的了解到理論知識的含義,最終提升教學的效果。
(二)將文化引入到研究中
科學研究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教師一定要具有相應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同時重視借鑒國內外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研究成果[2]。將這些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思政理論教學中去,幫助學生建立起相應的問題意識,同時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將民族文化帶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全面的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對我國民族復興的研究,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教師的主動參與
教師是高校思政理論教學中的最直接參與者。教師的參與對地方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作為教師應利用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為地方民族文化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進一步的保障。對此,教師應積極的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并撰寫研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地方性教材,滿足于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應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傾聽學生的反饋建議,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及時的找到適合學生使用的新的教學資源。
(四)積極展開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校和相關的政府單位應建立起實訓基地。教學實踐基地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證高校長久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需要[3]。教學基地的建設是通過具體的商議和規(guī)劃而形成的,這對學校的未來長久使用將起到重要作用。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過程中由于缺少實踐教學的場所,因此高校也比較忽視實踐教學。教學基地的成立將圍繞學校的思政教育提供穩(wěn)定的場所,對教育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實踐基地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時間活動,通過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高效思政理論教育的教學有效性提升。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大學生的思想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了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教育措施。隨著高校思政理論教育課程的改革推進,教學資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對此,教師應重視起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思政理論知識教育,提高學生在思想上的覺悟,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郭慶.思政理論課教學現狀、特色及創(chuàng)新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41—44.
[2]張平增,余友生.論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四向度”[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0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