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改革啟示論文
時間:2022-07-19 11:49:00
導語:德育教育改革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國混合德育模式與我國綜合德育模式各有其特點和優(yōu)勢。本文通過比較各自德育模式的長短和不足,認為應借鑒和吸收美國德育模式中1切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促進我國德育模式的改革和不斷完善。
關健詞:中國;美國;德育模式
1美國學校德育模式的特點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模式的審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普遍經歷了無疑是幾千年來教育發(fā)展史上1次最重要的教育變革。那場被稱為“新教育”、“進步教育”的教育變革,推動、促進了美國學校德育的根本變革、在德育模式的選擇上,由于不斷進行發(fā)展、完善,使美國學校德育在實踐中呈現(xiàn)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國是1個年輕的、經濟發(fā)達,號稱“自由樂土”和“民族熔爐”的多民族國家。[1](217)美國的現(xiàn)代學校德育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以前的美國學校德育從內容、方法、途徑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義模式占主導地位。至20世紀前50年,學校傳統(tǒng)德育模式的功能明顯下降,杜威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和實用主義哲學對學校德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論”的德目主義受到了極大沖擊,全面主義德育模式倍受青睞。第2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至70年代,學校更加放松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學校德育處于1種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這就成為導致60-70年代以來的學校德育危機的1個重要原因。之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通過采取1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國學校德育實施體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義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義的特征,即在德育實踐中呈現(xiàn)混合德育模式的特點。
所謂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學校德育既開設相對獨立的德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學科和全部教育活動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2](145)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德育體制結構的多元性。美國作為實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國家,在德育體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國沒有統(tǒng)1的德育內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綱,按大綱進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編制系統(tǒng)的德育教材,并有嚴格的考核標準;有些州既沒有大綱也沒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國最高法院利用司法體系直接裁決有關教育的事務,司法裁決的目的主要是要確立1種全國性的政策作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據(jù),以及各個學校實施德育的依據(jù)。
相比之下,我國的德育模式表現(xiàn)出綜合性的特點。在德育實施體系方面,有全國統(tǒng)1的德育教學大綱,學校開設獨立而又系統(tǒng)的德育課程,將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編制德育教材,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德育知識和組織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注重養(yǎng)成教育。所以,我國的德育模式為綜合性德育模式。
第2.德育目標和內容具有多樣性和統(tǒng)1性。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多樣性與1致性的結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復雜的德育目標結構中追求兩個基本目標的結合:1個是培養(yǎng)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公民品質,另1個是培養(yǎng)學生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是價值觀;而在德育內容方面,范圍也是廣泛而復雜的,包括倫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政治教育、國家憲法、社區(qū)服務教育以及協(xié)調人際關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權、人的尊嚴等人文主義教育等。在所有這些復雜的內容結構中,都是圍繞著兩個基本內容即公民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而進行的,體現(xiàn)出1致性。所以說,在美國盡管賦予人們信仰和價值選擇的自由,但從以上的現(xiàn)實狀況中說明了美國不僅有比較明確的德育目標,而且這些目標所反映的美國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是非常明確和強烈的。
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德育有統(tǒng)1的德育目標,就是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國家教委于1988年和1992年,先后制定和頒發(fā)了《中小學德育大綱》和《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分別對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提出了統(tǒng)1的德育要求規(guī)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為基本內容,構成了我國德育內容結構體系。我國德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內容非常豐富,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國綜合德育模式是適應和項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標取向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性。學校德育呈現(xiàn)出“重大德”(政治立場、政治方向、世界觀),“輕小德”(道德品質、人生修養(yǎng))。過分強調德育目標的同1性、整體性和先進性,忽視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廣泛性,這就使得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學的軌道。
第3.德育實施途徑和方法的綜合性?;旌系掠J皆诘掠繕送緩胶头椒ǚ矫嫖樟说履恐髁x和全面主義的積極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徑和間接性德育途徑、潛隱性德育模式相結合。其中,課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徑。在德育實施的方法維度上,1方面給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給學生充分參與各種活動的機會,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1方面又有教師的正面指導。同時,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傳授道德知識與培養(yǎng)道德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他們更多地注重通過對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活動、交往和環(huán)境影響等途徑實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滲透性、活動性和實效性,這是美國德育途徑的基本特點。此外,美國德育途徑還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例如,美國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區(qū)的中、小學校紛紛開設法制課和公民教育課,供中、小學生選修,學習美國行政管理和民主社會的準則。美國高等院校既開設專門的倫理道德課和公民學課程,也通過大學的核心課程—人文學科、專業(yè)課程—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德育的層次性和各級學校德育內容的銜接性問題。
我國的綜合德育模式以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作為德育實施體系的基本途徑。講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綜合性德育機制的有效運作,注重德育的課堂途徑和課外途徑并舉。在德育課程的設置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即“2課”教學已經成為我國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第1課堂”—理論課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國學校德育的課外途徑,即“第2課堂”主要有:⑴少先隊、黨團組織活動;⑵營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⑶心理咨詢;⑷自愿者活動、軍訓、社會調查、“3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我國學校德育的成績是顯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著1些令人擔擾的問題,特別表現(xiàn)在:⑴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指導;⑵德育內容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忽視與學生現(xiàn)有道德水平相聯(lián)系;⑶普遍存在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脫節(jié),學科教育滲透不足;⑷過分強調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視對學生適應并推動社會發(fā)展,認識、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4](89)。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內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體系、教學手段較先進的特征,它比較符合社會需要和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應性。例如,美國品德教育學院編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實施方案在美國學校道德教育中頗有影響。它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師提供了完整的理論、說明、具體教學安排、教學建議、實施辦法以及處理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的策略和手段。具體有:1.教師的態(tài)度;2.課堂討論;3.不使用真實姓名4.利用各種角色扮演;5.小組活動制。
相比之下,我國在德育目標內容及具體德育方案的實施上,可操作性不強。我國許多地區(qū),學校創(chuàng)造出許多有開發(fā)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導而無法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難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廣。
2、美國學校德育模式對我國德育改革的啟示.
從對美國學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點的介紹中,明顯地看出其學校德育發(fā)展趨勢:即德育基本目標和基本內容趨于1致,而具體的、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內容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根據(jù)學生品德的發(fā)展特點呈現(xiàn)多樣化。在德育途徑和方法方面,注重發(fā)揮德育綜合目標因素、德育場的作用,注重教師指導與學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對于美國混合德育模式,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借鑒他們1些成功的經驗,以促進我國德育實踐和改革。
㈠確立層次分明的德育目標
由于我國德育目標、內容的確立在過去曾經追求“高、大、全”,對于大、中、小學生的德育目標和內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確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國德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從我國國情、民族文化傳統(tǒng)、本地區(qū)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制定總目標和階段發(fā)展目標,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特點來充實德育的具體目標和階段性內容,并相互銜接,建立較完備的操作系統(tǒng),這是我國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視德育模式的研究,豐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徑和方法
美國學?;旌系掠J降膶嵺`表明,多元豐富的、博采眾長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實效、獲得生機的有效保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必然會趨向于多元化和個性化,德育模式的實施如果仍然沿著簡單、生硬的方式來進行,勢必會出現(xiàn)學生價值觀的混亂而無法控制的局面,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給社會帶來危害。所以,豐富我國現(xiàn)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單1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1統(tǒng)天下的局面勢在必行[5](93)。
同時,在德育實施的具體方法上,我國學校德育既要重視正面?zhèn)魇谥R,重視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也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個體能動性,重視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注重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各科教學、各種活動、各類情境中去,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xiàn)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3](90),春風化雨中得到道德升華。
㈢.促使德育與社會現(xiàn)實接軌,培養(yǎng)為社會實際服務意識
我國學校德育歷來對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1育人目標十分重視,相對來說,德育對如何適應社會變化與發(fā)展,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實際則重視不夠。因而面對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到來,德育有時卻表現(xiàn)得蒼白無力。實際上,德育立足于為社會實踐服務與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目標是1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務社會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務。所以我國學校德育應借鑒美國德育模式的成功經驗,注重學生自主意識、道德選擇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以便有效地應付和面對多元多變的世界和社會形勢。
參考文獻:
⑴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⑷譚偉.中美兩國學校德育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2003.(12):89
⑸金瑾如.中美高校德育若干特點比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3.(9):93
- 上一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問分析論文
- 下一篇:幼兒素質教育基礎性作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