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6:33: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陶淵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詮釋陶淵明休閑思想漫談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獨特而豐富的休閑思想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形式,主要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而中國古代詩歌辭賦中滲透著休閑所獨有的文化意蘊。本文將從休閑的視角探討陶淵明作品中的休閑思想內(nèi)涵,希望對豐富和拓展現(xiàn)代休閑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休閑思想;分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豐富的休閑思想內(nèi)涵。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閑觀。中國的休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別是以士大夫文人為主的休閑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1]中國休閑文化有其獨特而又豐富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形式,從詩詞歌賦到詞曲小說,從琴棋書畫到茶道酒道,從山水園林到隱士養(yǎng)生,無不滲透著休閑所獨有的文化意蘊。[2]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休閑持有的特殊認知和體驗方式。在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度重視中國古代的休閑思想,充分挖掘古代休閑的意蘊價值,不斷尋求中國傳統(tǒng)休閑的現(xiàn)代移植和文化轉(zhuǎn)換,是當代休閑研究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義務,也是當今休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歷史上是社會政治動蕩不安的時期,文人士大夫為了遠離政治迫害,紛紛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對政治不聞不問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這些文人士大夫們特別崇尚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間,追求一種清凈無為的生活,美麗的山山水水成為文人、士大夫們從事休閑娛樂、審美靜觀的消遣對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閑意識比以往更加成熟,人們在游玩山水中領略玄趣,追求與道冥合的境界,力圖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狀態(tài)之中去。當時社會政治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和文人、士大夫們那種崇尚自然、田園生活的純潔的心態(tài),也直接促成了這一時期休閑思想的逐漸成熟。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曾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shù)作了一個概括的描繪:“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3](P.208)魏晉南北朝是一個藝術(shù)的自覺的時代,也是一個美學的自覺的時代,也是一個人的自覺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被視為我國古代休閑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為休閑思想的產(chǎn)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這一時期的休閑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日益興起的山水詩及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之中。登山玩水這種休閑方式很早就成為士大夫及貴族階層享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這些士大夫們將懷才不遇和悵惘之情凝聚于詩文之中。游山玩水這種休閑方式也常常使他們忘卻胸中的苦悶與煩惱。因此,旨在描寫山水之美的山水詩以及歌頌美好田園生活的田園詩便成為此時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這一時期的著名的山水詩人的主要代表有謝靈運、鮑照、謝朓等人,他們是開創(chuàng)山水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酈道元、楊衒之的游記散文,不僅生動地描繪了自然景觀,而且還描寫人文景觀,都是很有學術(shù)價值的佳作。而東晉末年的陶淵明,則另辟蹊徑。他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便轉(zhuǎn)而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特別向往隱逸生活,“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情”,“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他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充滿了對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園生活的熱愛。而他寫的《桃花源詩并記》,勾勒出一個靜謐、淳樸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實在令人神往!而酈道元與陶淵明不同之處在于它注重紀實的創(chuàng)作手法,陶淵明則注重對理想生活的描述。他們不僅為中國古代休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近現(xiàn)代中國休閑思想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杰出的詩人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充滿了對純潔田園生活的熱愛。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記》為我們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國傳統(tǒng)隱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歷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囂的塵世中都希望尋覓到能夠隱逸的“世外桃源”,并以這樣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作為獨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淵明撰寫的辭《歸去來兮辭》、詩《飲酒》等對倘佯逍遙、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陶淵明作品中的休閑思想內(nèi)涵,希望對豐富和拓展現(xiàn)代休閑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陶淵明的詩的審美研究論文
【內(nèi)容提要】
關于陶淵明的文藝思想、美學思想,論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評,把“自娛”說視作其創(chuàng)作理想,從無異詞。陶淵明對社會與政治并未忘懷,“平淡”不過是外在表層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審美趨向的實質(zhì)是外淡而內(nèi)奇,這不僅體現(xiàn)在使用率極高的“奇”字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他的田園、詠史、詠懷諸作中。這和他儒道兼綜的思想、外和內(nèi)剛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時代息息相關。
【關鍵詞】陶淵明;文藝思想;審美追求
陶淵明詩的外在風格與內(nèi)在的審美傾向,存在微妙而不易覺察的悖論形態(tài),然而又非常協(xié)調(diào)有機地融成一體。以往論及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文藝思想、文學傾向,或者美學思想,都歸之于人格的“真率”,風格的“平淡”,主要特征是追求“自然”。如今看來這種認識涉及的只是外在表象,其內(nèi)在實質(zhì)卻與此迥然有別。內(nèi)與外的絕大差異——外淡而內(nèi)奇,這種外象和內(nèi)涵的悖逆,于內(nèi)盡力拉大其間的距離,在外盡量淡化這種落差。二者既是矛盾的,不平衡的,又呈現(xiàn)出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它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橫嶺側(cè)峰,視白卻赤,是一片平靜而奇異的沼澤,往往使人陷入誤區(qū),而不能自拔。透過“平淡自然”的外美層次,走近內(nèi)外結(jié)合的審美境界,這就是我們竭力追尋的目標。
一、奇情異彩的實質(zhì)
“真率自然”的陶淵明有著無盡懷的矛盾與苦衷,他“平淡”的外美,包裹的卻是一個奇異的審美世界。“平淡”、“自然”不是他追求的終極,只是他的“過程”,或者僅是一種手段,抑或?qū)儆诎b性的“廣告”。陶詩審美的終極,正在于相反的一面。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分析
一、自然質(zhì)樸的創(chuàng)新美,一語天然萬古新
陶詩在詩歌題材上、語言錘煉上、表現(xiàn)手法上都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其田園詩繼“風騷”,承“三曹”,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歌的先河。如《歸園田居》(三)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蘇軾與友人讀畢此詩,在《書淵明詩》中無限深情地寫道:“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勞作的甘苦,通過陶淵明的田園詩,首次在文人創(chuàng)作中得到歌頌。四十四歲后詩人連遭不幸,閱歷日深,對衣食和勞動有了更加現(xiàn)實深刻的理解?!队谖魈铽@早稻》劈面提出“人生歸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詩人高于晉人和文學史上很多優(yōu)秀作家之處,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尋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他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語言上通俗、樸素、精練、深情而近似“田家語”的白描手法,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語)的藝術(shù)效果?!皺巴ザ嗦淙~,慨然已知秋”的信筆拈來,“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則相思”等用質(zhì)樸的語言形象創(chuàng)新性地反映了詩人對勞作的新認識、新感情,給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美,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詩中凡俗農(nóng)事、田園風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過渾樸、自然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詩人用以少勝多的藝術(shù)概括,表現(xiàn)出了韻味的含蓄與雋永。如千古名句“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在采菊時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見山,是偶然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心喜悅。一個“見”字讓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稓w園田居》(三)中有“帶月荷鋤歸”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沒有情感意趣的灌注。而“帶月”則是把人與月亮緊緊聯(lián)系到一起,這樣把人的形象與月景融成一個整體,以人的情趣籠罩整個詩歌的畫面。一個“帶”字表明人帶著月行走。這樣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來了,使詩歌的主觀色彩變得濃郁。陶詩很少用夸張的手法、華麗的詞藻和對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實說來。描寫的景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莊、雞犬、豆苗、桑麻、小巷,然而這些平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看似平平淡淡,細細咀嚼卻平淡之中見綺麗,另有一番使人賞心悅目的韻味。
三、情真味永的情感美,給人親切質(zhì)樸之感
陶詩無論是敘事、寫景還是抒情都質(zhì)樸無華,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跡。題材內(nèi)容貼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淵明的作品多以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為內(nèi)容,以普通的鄉(xiāng)村景物為題材,寫的都是平平常常的、習見日聞的事物,如草屋、雞鳴、狗吠、小溪、春風、冬雪、松菊、飛鳥等極普通的田園景物,以及勞作、憩息、飲酒、讀書、鄰里往來等日常農(nóng)村生活。平凡無奇的鄉(xiāng)村景象,第一次作為重要的審美意象出現(xiàn),詩人把田園作為腐敗官場、污濁社會的對立面著意描寫,并進行贊美。極其普通的景物,他卻能體味到其中難以傳達的人生真意,經(jīng)過他的描寫,便構(gòu)成了一幅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字里行間歡快地流淌著詩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之情,不必進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過分的渲染,卻把對生活的真情與美意悄悄地傳達出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在詩人這里,也有一種“欣慨交心”的感受,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看到新苗茁壯成長,感受春風的拂面,有著星月的陪伴,詩人的內(nèi)心該有多么愜意。田園那欣欣向榮的景象,詩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讓我們感到多么親切和質(zhì)樸。
陶淵明文學構(gòu)思形成與發(fā)展
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杰出的詩人、文學家,也是杰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可謂一枝獨秀。魏晉之世,他的文學上的造詣并未得到認可,而其卻贏得了高評價的身后名。在辭世六百余年以后,從宋代蘇軾、朱熹等人的高度贊許開始,陶淵明其人其詩其文的地位受到了一致的推崇,直至被定位于能與屈原等人相比肩的人物。論及陶淵明,國人可以脫口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句。《桃花源記》為古今世人提供了一個長遠的精神寄托。陶淵明開創(chuàng)中國古典詩歌新境界———田園詩,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然而陶淵明現(xiàn)僅存詩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文章今存12篇,計有詞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數(shù)量不可謂之為豐碩,甚至過少了。影響深刻和作品數(shù)量少形成鮮明對比,充分說明陶淵明作品的藝術(shù)成就,證明其文學思想在中國古思想史上,也可算卓然而立,影響深遠。故而,陳寅格先生慨然嘆息“:然則就其舊義革新、孤明先發(fā)而論,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豈僅文學品節(jié)居古今之第一流,為世所共知者而己哉!”[1]。“舊義革新”,“孤明先發(fā)”,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一大特色。然而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朝權(quán)更迭,社會動蕩的年代,文壇同時受各種思潮影響,陶淵明本人也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出仕歸隱如此數(shù)次。陶淵明的文學思想是他自身體悟各種思想流派和人生經(jīng)驗相參照的結(jié)晶,本文試從生活經(jīng)歷角度論述其文學思想形成的過程。
一、少年時期到出仕為官之前
東晉初期,中原淪落在異族手里。司馬氏依靠大族的擁戴,在江南偏安一隅建立了政權(quán)。生長在這個動蕩時代里的陶淵明,在年輕時候,曾意氣慷慨想開創(chuàng)一份事業(yè)?!吧倌陦亚覅?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盵2](《擬古》)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對于古代游俠的向往,顯示出了少年時代陶淵明慷慨有為的精神?!皯浳疑倌陼r,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盵2]《(雜詩八首》),在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即使沒有什么快樂的事也高興,因為抱著一個遠大的志向,發(fā)奮地想張開翅膀向天外飛去。這種積極入仕的情感源于少年時候深受儒家經(jīng)典思想影響,他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薄?飲酒》《)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中第一首詩描繪了在自然美景中勞動過程,同時抒發(fā)親自勞作的高尚情操。其二描寫其謹記祖師教誨“憂道不憂貧”,繼而聯(lián)想到古時隱士做法,更感心懷天下不易。這兩首詩體現(xiàn)出來心懷天下的儒家思想對陶淵明影響很深。受儒家經(jīng)典影響,中原淪陷時代,懷抱著救世的精神,意欲宏圖大展,追隨祖上的功業(yè),“在我中晉,業(yè)融長沙?;富搁L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保ā睹印罚┨諟Y明從少年時期到入仕之間,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吧賹W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保ā杜c子儼等疏》);修身治國相輔相成,陶淵明曾想在仕途上留下光輝一頁,如曾祖一樣平治天下,救天下蒼生于水火。此時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抒發(fā)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悅,追求真情實感,不言虛。言報國之志,入仕為國為民,建言建德,澤福后世。
二、入仕為官
少年時代的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的激情,在入仕不久后便被沉重的現(xiàn)實擊垮。當時的東晉是一個講究門第的時代,出身高門大族的,無論朝廷或地方上都會請他做官,從而逐漸掌握實權(quán),有所作為。可是當時陶淵明距離高門大族很遠,只能從小官做起,竭力巴結(jié)上司??墒翘諟Y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斷然不會如此。一時間壯志成為空想?!翱偘l(fā)抱孤介”,“貞剛自有質(zhì),玉石乃非堅?!保ā段焐隁q六月中遇火》)于公元393年,迫于生活壓力,他不得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與一流高門子弟通常起家就擔任中央政府清閑且待遇優(yōu)厚的郎官相比,陶淵明出仕時間相對較晚,官職也較低。州祭酒事務繁雜,取權(quán)較大。但是陶淵明不久后卻辭去官職,一方面受當時官場風氣影響,恥于處理具體事務,另一方面是陶淵明思想中儒家思想“道不同,不相為謀”根深蒂固。因此不久便辭官了。此后又先后三次入仕為官,出任桓玄幕僚,劉裕的參軍,彭澤縣令。這三次為官期間,陶淵明已表現(xiàn)出田園生活的向往?!白怨艊@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古以來就有人感慨外出遠行的艱難,我今天才真切地體會到了。表達了長期生活在外的陶淵明開始想念自己的母親,由此更覺得田園生活的安逸,向往田園生活。但是雖心中向往世外,但是陶淵明的行動上并沒有倦怠,努力實現(xiàn)造福百姓的政治抱負,而且心系家中老母,孝順之至,恰和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办o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中陶淵明又表達了積極入世為官,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的遠大目標。此時陶淵明雖向往田園生活,但仍心系天下,積極實現(xiàn)抱負。至此陶淵明兩次入仕,發(fā)現(xiàn)少年政治抱負與現(xiàn)實發(fā)生的巨大反差,內(nèi)心受到極大沖擊,思想上有巨大的震動,但是陶淵明并沒有放棄儒家思想,仍在積極踐行其政治抱負。“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薄缎脸髿q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唱著商歌希望得到當權(quán)者的任用,這不是我所想,我所依戀的是躬耕隱居的生活,不會為高官厚祿所動。能夠在簡陋的住處里保持淳樸的本性,就是善了。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對離鄉(xiāng)為官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后悔、倦怠之意,流露出對歸田躬耕的強烈渴望。此后的詩作《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表達了對遠行求仕的倦怠及放棄自由生活的慚愧。陶淵明最后一任官職彭澤縣令,雖品秩不高,卻是地方之長,握有實權(quán)。一開始陶淵明對此職位很滿意,可以補貼家用,還有百畝公田。所種之糧,既可足食,又可釀酒。因上級檢查,須衣冠整齊,束帶見之。陶淵明感慨道“:吾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于是立即辭官。從以上詩作,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對于入仕為官的抱負愈加失去興趣,對于田園生活則從心里逐漸滋生出越來越強烈的向往。少壯時期由儒家思想構(gòu)筑的理想藍圖受到沉重打擊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思想。入仕不成,歸隱融入自然,無為而治。這一階段的陶淵明的文學思想的重心漸漸移向“比興”。運用具體的、恰當?shù)男蜗蟊磉_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抱負,完美地將自然環(huán)境、情感抒發(fā)融合在一起[4]。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善于根據(jù)主題的需要,借意象寄情抒懷,其中最經(jīng)典的當數(shù)《歸鳥》,以鳥為載體,抒發(fā)個人情感,表明個人志向[5]?!氨扰d”手法的大量使用使陶淵明的詩作中具體物象與思想感情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融自身于自然世界中,與當時東晉文壇虛浮的文風迥然不同,陶淵明所向往的境界,追求的文學理想是物我融合,不是無感情堆砌華麗的辭藻。
三、歸隱階段
陶淵明的社會理想研究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對于陶淵明社會理想或理想社會的研究,但多數(shù)是從文學角度對其進行解釋。本文作者試圖用歷史及社會學觀點從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政治上層建筑和社會分層、家庭結(jié)構(gòu)、生活習俗結(jié)構(gòu)等方面來闡釋陶淵明的理想社會,希望發(fā)現(xiàn)其以后社會的變遷和美好田園生活所到起的積極作用,增強其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
[關鍵詞]陶淵明;社會理想;“自然”社會模式構(gòu)成
Abstract:Overalongperiodoftime,expertshaveattachedagreatimportancetothestudyofTaoYuan-ming’sidealcommunity,butmostofthemexplainitfromaliteratureangle.Theauthorinthispaper,fromthestructureofsocialeconomy,politicalsuperstructure,thesocialestateandfamilystructureandbyusingthestandpointofhistoryandsociology,triestoexplainTaoYuanming’sidealcommunity.Wehopethatinthiswaywecoulddiscoverthechangeofsocietyandthiswillplayanactivepartinruralityandincreaseitsreferencevalueandstudyvalue.
Keywords:TaoYuan-ming;idealcommunity;patternofnaturalsociety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吧俣F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即陶淵明二十九歲那年,因“親老家貧”,“耕織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缸無儲粟”(《歸去來辭序》),于是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以后曾幾度出仕,做過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官。最后一次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出任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蕭統(tǒng)《陶淵明傳》)從此遠離官場,退隱田園。后陶淵明以滿腔政治熱情和遠大理想抱負作膾炙人口的《歸去來兮辭》,晚年寫了《桃花源詩并記》,以真實的人生來對抗時代的虛偽,以新穎的“自然”來抵御社會的渾濁。通過所描繪的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自得其樂的人間樂園——“桃花源”社會,逐漸構(gòu)筑出他“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希翼寄托其對社會政治積極參與的強烈愿望,展現(xiàn)一種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抱負,更是對晉宋易代的悲憤和感嘆。而其所架構(gòu)的“桃花源”對其以后社會的變遷和美好田園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
一、“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模式——介于“大同”與“小國寡民”間的“自然”社會理想
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探討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對于陶淵明的研究,但多數(shù)是從文學角度對其作品進行分析。本文作者試圖從陶淵明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來分析其人生觀,并由陶淵明對戰(zhàn)爭、士庶、自然及貧困生死等方面的認知來對其闡釋并探析其影響。
[關鍵詞]陶淵明;客體;自我生存方式;人生態(tài)度
人的社會行為往往受到其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尤其是像陶淵明這樣生活在動蕩時代之中,社會地位變化無常的官僚士大夫人物。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名潛,又字元亮,東晉末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學家之一,同時,又是這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特有的人生態(tài)度決定了其文學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價值和其行為走向。
一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曾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其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從《命子》詩中“直方二臺、惠和千里”、“寄跡風云,冥茲慍喜”,“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晉書•陶侃傳》)[1]的話來看,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正直有為、胸襟坦蕩、建立過功勛的人,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著陶淵明的成長過程,伴隨著其價值觀的建立和人生觀的形成。
陶淵明處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社會轉(zhuǎn)型之際,政治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小軍閥為了爭奪權(quán)力,互相攻殺,兵禍連年不絕。陶淵明自幼經(jīng)歷一系列戰(zhàn)亂兵變,認識到戰(zhàn)爭對人民的傷害,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破壞,因此痛恨戰(zhàn)亂,關注民生,憂國憂民,進而心生輔佐明君之愿,胸懷匡扶天下之志。同時,戰(zhàn)爭造成的顛沛流離生活使陶淵明對現(xiàn)實感受有切膚之痛;戰(zhàn)爭破壞和軍閥人物的行徑迫使陶淵明對去留志向作出選擇;對現(xiàn)實悲慘狀況的認識,陶淵明明晰了思想意識中的善惡觀,堅定了其人生價值抉擇,并在其詩作《桃花源詩并記》中,描述一種美好和諧田園生活圖景,表達自己對戰(zhàn)爭的厭惡,希望構(gòu)建一種無壓迫、無剝削、人們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
從陶淵明現(xiàn)象看讀者對文學發(fā)展影響
以漢斯•羅伯特•姚斯為代表的接受美學認為,以住撰寫和研究文學史的幾種傳統(tǒng)范式,即古典主義———人文主義范式(以古代經(jīng)典為范本來衡量其后文學作品的優(yōu)勢)、歷史主義———實證主義范式(將文學史看成整個社會歷史的一部分,并在因果關聯(lián)上將文學史看做社會政治變革和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和審美形式主義范式(專事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內(nèi)在研究,從而將文學史看做是與一般社會歷史分離的自足封閉的歷史)割裂了文學與歷史、歷史方法與美學方法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從而無法揭示文學史實本身。
要撰寫真正的文學史,要了解真正的文學史實,姚斯提出必須以一種新的方法將文學與歷史、歷史方法與美學方法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運用“接受美學”這種文學史研究方法論。接受美學強調(diào)審美主體的能動性,主要闡述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讀者對作品接受理解的意義。它自覺地、有理論地把讀者在鑒賞文學作品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到與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創(chuàng)作過程和鑒賞過程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互為條件、彼此影響推動的完整的文學過程。以往,人們更多的是把文學作品的存在看做是先于讀者接受的已然客體,認為作品只與作者創(chuàng)作有關,作者是作品存在的根源,讀者只是在被動地接受一件存在于那里的東西,與作品的存在無關。因此,一部文學史更像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史和作品的羅列史,讀者在文學的視野之外。姚斯提出了“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即接受美學意義上的讀者,這種讀者實質(zhì)性地參與了作品的存在,甚至決定著作品的存在。大家一定會注意到文學史中有這樣的現(xiàn)象:許多被后世認為是杰出的作家或是經(jīng)典的作品,在當時并未引起重視,有的甚至遭到貶抑,而一些被后世認為并不重要的作家、作品卻受到人們的青睞。東晉時期的陶淵明被后人稱為偉大的詩人,但他的詩并未為時人普遍接受:陶淵明的好友顏延之在陶淵明死后為其作誄時,對其文學成就只是提到文而未涉及詩;沈約的《宋書•隱逸傳》中述陶淵明的生平,卻全未提及其詩文;鐘嶸雖褒贊陶詩并以“隱逸詩人之宗”視之,然而也只列其詩為中品;劉勰的《文心雕龍》于陶淵明竟未置一字……第一個獨具眼力,對陶淵明的人品及詩品都給予極高評價的,是他逝世的一百多年后的梁人蕭統(tǒng)。他編著《陶淵明集》并作其序,贊其文風明凈高邈,凈如“素波”,高若“青云”,“語時事則指而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并深贊陶淵明安貧樂道、“貞志不休”的高潔人品。如此全面地評價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再以后,唐代大詩人杜甫《可惜》詩:“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題潯陽樓》詩:“常愛陶澎澤,文思何高玄”;北宋文學家蘇軾贊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與蘇轍書》);宋大詩人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泵魅嗽S學夷《詩源辯體》云:“靖節(jié)詩真率自然,傾倒所有,晉宋以還,初不知尚;雖靖節(jié)亦不過寫其所欲言,亦非有意勝人耳。至唐王摩詰、元次山、韋應物、柳子厚、白樂天、宋蘇子瞻諸公,并宗尚之,后人始多得其旨趣矣?!鼻迦松虻聺撛凇墩f詩晬語》中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維)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閑遠,儲太祝(光羲)有其樸實,韋左司(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宗元)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碧諟Y明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就這樣由后人確立起來了。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問題不是在創(chuàng)作者身上,而是在讀者身上。讀者是文學鑒賞這一審美活動的審美主體,具有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地活動的特征,是審美活動的發(fā)出者、承擔者,在審美活動中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這種積極的主導作用甚至對于文學史的發(fā)展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漢末以來,文章漸趨華麗,西晉詩壇講究形式,描寫繁復,辭采華麗,東晉詩壇幾乎被玄言詩占據(jù)……總之,自西晉到南北朝時期,在侈靡豪奢,享樂淫逸的社會風氣影響下,詩文也棄卻建安的健美,正史的壯麗,而漸次流入綺靡。形式主義成為美學時尚,文辭的華美、聲律的和諧漸漸成了讀者的閱讀口味,進而成為他們評判作品的標準。如同為東晉詩人的孫綽、許詢等因為大量創(chuàng)作符合時人談玄之風的玄言詩而成為當時詩壇的代表人物,盡管這些詩在今天看來沒有太大的價值。而陶淵明的詩純以自然本色取勝,古樸自然,不事雕琢,沒有奇特的意象,也沒有夸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詞藻。所以,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似處于塵世卻又一塵不染的高潔、自然恬淡之美,也就引不起當時人們的閱讀興趣,更算不上是他們眼中的“上品”了。即使是蕭統(tǒng)對其有了極高的評價,也只是陶詩在一些方面符合了蕭統(tǒng)個人的文學審美標準。進入唐代,從初唐開始文人們便努力以剛健清新、富有時代氣息的詩風取代六朝的浮靡詩風。在詩歌異常繁榮、最能代表唐詩成就的盛唐時期,人們更是以是否具有雄壯剛健的風骨、高遠渾成的意境和清水芙蓉的自然美為詩歌的審美標準,評判作品的優(yōu)劣?!笆⑻迫送蝗欢穑皂崬橹?,意到辭工,不假雕飾;或命意得句,以韻發(fā)端,渾成無跡。此所以為盛唐?!?謝榛《四溟詩話》)從李白的《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也不難看出這位大詩人對自然美的喜愛:“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钡搅怂未?,平淡自然成為美學風尚,當代的評論者多從平淡自然方面去評價作家作品,幾乎所有重要的宋代作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都普遍堅持這種風格。姜夔在《白石詩說》中提出“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歐陽修的《斫雕為樸賦》中“除去文飾,歸彼淳樸”體現(xiàn)了他對自然美的肯定。陸游也認為“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讀近人詩》)。
元代詩文皆不及唐宋,沒有跳出唐宋藩籬。明、清兩代盛行小說戲曲,不以詩文著稱,詩人、流派多游于“宗唐”還是“宗宋”之間。但這期間也產(chǎn)生了一些對當時、后世影響頗大的文學主張,我們可以從中大致了解到這時期的一股強調(diào)“真情”“自然”的審美風尚。例如,晚明李贄的“童心說”,主張寫作要反映童心,即真心,作家的真情實感,崇尚自然,反對矯飾。清王士禛提倡的“神韻說”,要求詩歌“天然澄淡”“風神韻致”……以“清”和“遠”為詩歌境界的審美特征,所謂“清”,是一種超脫塵俗的審美情懷;“遠”,則有玄遠之意,也是一種超越的精神。清袁枚倡導的“獨抒性靈”的性靈說,強調(diào)創(chuàng)作主體的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主觀因素,推重“作詩不可以無我”,在詩歌藝術(shù)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暢之美,反對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對以學問為詩。時代在變化,讀者的審美能力也在變化。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人們不是消極被動接受作品,一方面作家為他們創(chuàng)作作品,用作品影響他們;另一方面人們在鑒賞過程中總是根據(jù)一定的審美標準來對作品進行選擇、淘汰,肯定、否定,這種種信息又反饋給作家,從而創(chuàng)造作家、影響作家,推動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繁榮發(fā)展,因而便確定了各個時期的文學面貌及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景觀。陶淵明愛自然,求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學理想;陶詩無所謂匠心,更無所謂技巧,只是生活中目有所觸,心有所感就訴諸筆墨,無矯情也無矯飾,一切如山澗之水婉婉流溢,真率而自然。他的這種“自然美”符合了唐、宋及后世的主流讀者的閱讀口味,所以,自唐代開始,陶淵明的文學地位漸次上升,到了宋代,更是因與時人“平淡自然”的美學風尚一致而備受推崇。朱熹就贊陶淵明“詩所以為高,正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文集》)后歷代學陶詩者幾成風氣。陶淵明以其平淡自然的詩風而贏得后世如此高的評價,應該是晉人想不到也想不通的吧。讀者的如此反應,只能說,那些被后世認為是偉大的作家或是杰出的作品只能代表當時創(chuàng)作的一種風格,并不能代表當時的整個文學風貌。也就是說,陶淵明并非不是東晉的杰出詩人,只是他的詩風與當時的文學風尚不同,不代表當時的文學風貌。這也進一步驗證了接受美學所堅持的,文學作品一旦離開了讀者,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條件。至于我們認為的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遺產(chǎn)要具有現(xiàn)實意義,發(fā)揮它的社會功能,獲得新的藝術(shù)生命,也只有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美學見解,在審美鑒賞中進行再認識、再評價、再創(chuàng)造來實現(xiàn)。
讀者對于文學的發(fā)展肯定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用接受美學的理論來研究,當然一定存在不合適的地方。但它終是為文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在以“作家創(chuàng)作”為對象,對文學史進行傳統(tǒng)研究的同時,轉(zhuǎn)換一個角度,走走以“讀者接受”為研究對象的這條路子———以讀者為中心,研究歷代讀者對作家、作品的接受歷程,在展示經(jīng)典作家、作品的藝術(shù)生命力的具體歷程中突出“讀者”的重要意義,即它不僅通過對作品選擇,展示出具體歷史時期的審美品格,同時由于對新的文本的選擇,更新和擴展了人們既有的審美視野,從而使文學史成了動態(tài)的和發(fā)展的歷史。
語文歸園田居管理論文
----淺析陶淵明歸隱原因歸園田居為那般?在學習《歸去來兮辭》時,我們往往要分析到這樣一個問題:陶淵明為什么要歸隱?原因常常被分析成這樣:陶淵明自幼家貧,為生活所迫才出來做官,正當“程氏妹喪于武昌”(客觀),再加上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杵”與腐敗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而自己又愛好自然(主觀)等主客觀原因,使得陶淵明歸隱。但筆者認為,這不能很完整的作為陶淵明歸隱的原因。下面,就筆者的觀點略作分析:
一不愿做官地瀟灑離去?不容于官場的痛苦歸隱?
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沒落官僚地主家庭。先祖侃曾任大司馬,后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頓。年輕的陶淵明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濟蒼生的抱負。而在封建社會,想要實現(xiàn)抱負,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入仕為官,治國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為官,曾是陶淵明追求的夢想。但是,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阻礙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淵明的進身的機會,做一個能治國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畢生無緣的夢想,所以他一直不愿為官。直到29歲,他開始做一些小官,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官職,直到41歲,任彭澤令的80天后,因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而辭去官職從此過著躬耕歸隱的生活,成為中國隱逸詩人之祖。
陶淵明的為官生涯一直持續(xù)了十三年,這對一個古人來說是不算短的年份,筆者如果陶淵明真的那么討厭為官,他不可能持續(xù)那么長的時間,他之所以堅持,幾次為官,是因為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抱負,試圖為百姓謀福利,然而,官小權(quán)微,官場黑暗,再加上自己剛烈的性格,使他與那個黑暗的官場格格不入。在不容于官場和想要實現(xiàn)愿望而這個愿望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矛盾沖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擇,歸隱田園。他的歸隱,是一種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語句中包含的是對現(xiàn)實深沉的憤慨。因此,他在離開后也問自己:“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的歸隱帶著解脫的快樂,但更多的是苦難的加劇。在陶淵明歸隱后,依然為“世與吾相違”而悲哀,還會問自己“胡為忽惶惶欲何之?”
詩人的歸隱是對“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縱心靈(對于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的保存)與山水的安慰。
二《桃花源記》和《詠荊珂》《詠山海經(jīng)》等詩歌的啟示
道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傳承
【提要】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道家思想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蘊含著豐富道家思想,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其理解往往存在問題。本文結(jié)合《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思想,對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有利于促進道家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正確理解和有效傳播。
【關鍵詞】道家思想;《歸園田居·其一》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存問題
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對中國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一批具有道家文化色彩的文學流派,這些文學流派具有豐厚的美學價值及哲理韻味。但道家思想進入教材,不但要體現(xiàn)文學的審美價值,也要求實現(xiàn)教育的社會價值。道家文化中體現(xiàn)的避世思想與現(xiàn)在社會倡導的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是存在矛盾的,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處理這種矛盾,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問題。因此,筆者以《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為例,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道家思想傳承的現(xiàn)實問題。《歸園田居·其一》被選入高一教材,這不是高一學生第一次接觸道家思想,在這之前,高一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詩文。在這些詩文中,大部分作品是看不到作者本人的,詩人對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隱逸文化表達近乎一種陽春白雪式的欣賞和向往,這拉開了作者與作品的距離,也拉開了讀者與作品的距離。而另一些能看到作者本人的詩,在表達情感的時候卻比較含蓄,采用間接抒情的方法來表達隱逸之情,沒有像《歸園田居·其一》一樣將歸隱棄世之情表現(xiàn)得如此直白大膽。因此可以說,高一學生其實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直面道家文化的避世精神,直面陶淵明隱居田園、脫離官場世俗的人生選擇。剛進入高中階段的高一學生,對理解其中的隱士文化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長沙市怡雅中學的聽課記錄,和網(wǎng)上的課堂實錄,分析其對《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思想理解存在的問題。
一、將“追求自由”誤解為“躺平無為、消極避世”的享樂主義
筆者以長沙市的一所普通高中學?!L沙市怡雅中學為考察地,分析高一學生對道家文化的歸隱精神的認識。這雖不能代表全部高中學生,但也可見一斑,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一學生在理解《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文化還存在一定問題。課堂實錄:老師:你怎么理解陶淵明的回歸田園?學生:陶淵明是一種“躺平”。(學生針對“躺平”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老師:在中華文化中,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是互補的,這兩者精神,在陶淵明身上似乎都有體現(xiàn),陶淵明是真正的躺平嗎?學生:不是!從這段教學實錄可以看出,學生將陶淵明“歸園田”的人生選擇看成追求安逸、無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理解的“躺平”源自于對“躺平即正義”的一個帖子,主要表達“一種不想作為、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①該帖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全部刪除,但是“躺平”卻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面對“躺平”,很多年輕人對此產(chǎn)生了共鳴,直呼想“躺平”,但“‘躺平’會消磨人的斗志,折損人的精神,讓人把普普通通的平常過成渾渾噩噩的平庸,當然也就難談有更多的自我實現(xiàn)”。②讓平常人變成了平庸的人,這不是我們主流價值觀所倡導的文化,那么,這是不是《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思想所要表達的人生價值觀呢?《歸園田居·其一》中體現(xiàn)著陶淵明厭世嫉俗、向往自由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躺平”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下面主要分兩方面來闡釋。第一,《歸園田居·其一》所體現(xiàn)的“自由”包含著厭世,但并不消極。陶淵明所生活的晉朝極其混亂,“魏晉三百年間,中央政府與門閥世族之間、門閥世族各個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斗爭異常殘酷?!雹凵硖庍@一社會的陶淵明,選擇出仕,投入桓玄門下,但桓玄篡位,違背了陶淵明忠君思想;他追隨劉裕,又看到統(tǒng)治階級為排除異己而濫殺無辜。陶淵明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曲作》中寫到:“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他用詩表達對官場的厭惡,那是“心為形役”的壓迫感,陶淵明將個體的感受的向往表達得很干脆、直接和不加掩飾。田園隱居并非是陶淵明一開始的選擇,而是社會環(huán)境與本心的對抗中的選擇。這表現(xiàn)了文人的氣骨,是以文人的方式對抗世俗,是對政治的不滿,雖是“出世”,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入世?!耙猿鍪谰瘢鋈胧赖氖聵I(yè)”是朱光潛先生對弘一法師的評價,也是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也可以以之概括《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第二,《歸園田居·其一》所體現(xiàn)的“自由”,雖然包含著隱逸,卻不是享樂。其“隱”的目的是為心靈留下一塊棲息的凈土,“逸”表現(xiàn)出其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仡櫄v史,我們可以知道,魏晉時期的田園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根據(jù)《晉書》卷二六《食貨志》記載,當時農(nóng)民的土地分配為“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晉朝實行占田制,“占田不僅承認官吏與農(nóng)民在占田數(shù)量上的差別,也規(guī)定了二者承擔國家稅賦上面的差別,官吏不僅比農(nóng)民稅賦輕,還免除了徭役……”④陶淵明所擁有的“方宅十余畝”是不算多的,在這里,我們?nèi)羰怯檬浪椎难酃鈦砜?,做官遠比歸園田要好得多,而陶淵明為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尊嚴的獨立,仍然選擇歸園田,表現(xiàn)了對世俗觀念的打破,這是一種與“功利”相對的“逍遙”的境界。我們學習陶淵明,也并不是學習他的“回歸園田”,而是學習他堅守自己為人的準則,堅守文人的驕傲與尊嚴,在黑暗而強大的社會中,守“拙”,守“靜”,守住了自己心靈的一方凈土。我們不能把道家思想簡單地理解為清凈無為,脫于塵世,我們要崇尚的不是“歸園田”的本身,而應該看到“歸園田”背后的精神價值和勇氣,道家文化體現(xiàn)的出世精神。同時,道家的“出世”是一種精神,但并不是消極無為,他“避世”卻不消極。
二、以儒釋道,以儒家思想代替對道家思想的理解與傳播
田園詩藝術(shù)風格及成因
摘要:東晉詩人陶淵明作為我國田園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田園詩可以稱為中國田園詩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對我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陶淵明田園詩藝術(shù)風格及這一風格形成的原因的解析認為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shù)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意象自然尋常、詩歌語言樸實無華、詩歌意境優(yōu)美淡遠;其田園詩的成因主要體現(xiàn)在獨特的個性與心境以及儒家、道家思想對陶淵明的影響。
關鍵詞:陶淵明;田園詩;藝術(shù)風格;成因
田園詩以書寫田園景物與農(nóng)民、漁人等于其中的活動為主,要歌詠的便是人在田園中的勞動與生活。作為唐代諸多詩歌流派之一,田園詩的代表詩人主要有王維、孟浩然。陶淵明雖寫下大量田園詩,但是他在詩文上的貢獻和成就,則是在他去世很久之后才逐漸為人重視。也是從那時開始,陶淵明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吨袊膶W史》的編纂者袁行霈曾經(jīng)說過“東晉同時也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學家是陶淵明”[1]。陶淵明一生寫下許多詩,尤為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田園詩,風格自然平淡,景色自然尋常,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淡然優(yōu)美,最為后人尊崇。陶淵明把歸隱生活中接觸的美麗的田園風光作為描繪對象,做詩歌頌著自己與農(nóng)民朋友一起躬耕飲酒、欣賞大自然美景的生活,這些愉悅的情緒在陶淵明的詩中比比皆是,與當時的玄言詩相比,陶淵明的田園詩像是一股清流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詩歌一個嶄新的領域,從此田園詩成為詩歌的一個派別,與此同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2]。
一、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shù)風格
(一)景色自然尋常
眾所周知,陶淵明的田園詩給人的感受是很平淡和親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陶淵明在寫詩的時候,所選的題材都是非常平常的景物以及很尋常的人和事。陶淵明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與社會的黑暗,無比向往隱居田園的躬耕生活,只有在田園生活的淳樸之中,他才能忘記塵世間的種種煩惱,置身于大自然當中,欣賞著田園優(yōu)美的景色,享受愜意的風光,陶淵明內(nèi)心感到非常滿足。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饺赵嘛L霜、桃李雜草、雞犬飛鳥等非常平常的景物,陶淵明將這些自然尋常的景物寫入詩中,讓人感覺到妙趣橫生[3]。比如在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一首詩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首詩中既有像“丘山”、“榆柳”、“桃李”等自然景觀,又有如“池魚”、“草屋”、“戶庭”等平常之物,其中描寫到的“雞鳴”與“狗吠”更是田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些田園生活的自然之景作為田園詩的主要內(nèi)容,在陶淵明的筆下顯得如此動人,不禁讓人感覺到詩意盎然。陶淵明在田園詩中描寫的都是極其平常的景物,反映的亦全是農(nóng)忙、閑居以及飲酒作樂這些極為平常之事,如在《歸園田居》其三中,陶淵明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庇秩缭凇讹嬀啤菲湮逯?,陶淵明寫道:“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边@些景物與勞動生活雖然平常,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如此豐富愉悅的生活給陶淵明帶來了與以往不同的心情,反映出的也是不同當時人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