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文學構(gòu)思形成與發(fā)展
時間:2022-07-13 03:38:22
導語:陶淵明文學構(gòu)思形成與發(fā)展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杰出的詩人、文學家,也是杰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可謂一枝獨秀。魏晉之世,他的文學上的造詣并未得到認可,而其卻贏得了高評價的身后名。在辭世六百余年以后,從宋代蘇軾、朱熹等人的高度贊許開始,陶淵明其人其詩其文的地位受到了一致的推崇,直至被定位于能與屈原等人相比肩的人物。論及陶淵明,國人可以脫口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句。《桃花源記》為古今世人提供了一個長遠的精神寄托。陶淵明開創(chuàng)中國古典詩歌新境界———田園詩,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然而陶淵明現(xiàn)僅存詩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文章今存12篇,計有詞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數(shù)量不可謂之為豐碩,甚至過少了。影響深刻和作品數(shù)量少形成鮮明對比,充分說明陶淵明作品的藝術(shù)成就,證明其文學思想在中國古思想史上,也可算卓然而立,影響深遠。故而,陳寅格先生慨然嘆息“:然則就其舊義革新、孤明先發(fā)而論,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豈僅文學品節(jié)居古今之第一流,為世所共知者而己哉!”[1]?!芭f義革新”,“孤明先發(fā)”,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一大特色。然而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朝權(quán)更迭,社會動蕩的年代,文壇同時受各種思潮影響,陶淵明本人也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出仕歸隱如此數(shù)次。陶淵明的文學思想是他自身體悟各種思想流派和人生經(jīng)驗相參照的結(jié)晶,本文試從生活經(jīng)歷角度論述其文學思想形成的過程。
一、少年時期到出仕為官之前
東晉初期,中原淪落在異族手里。司馬氏依靠大族的擁戴,在江南偏安一隅建立了政權(quán)。生長在這個動蕩時代里的陶淵明,在年輕時候,曾意氣慷慨想開創(chuàng)一份事業(yè)?!吧倌陦亚覅?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盵2](《擬古》)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對于古代游俠的向往,顯示出了少年時代陶淵明慷慨有為的精神。“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盵2]《(雜詩八首》),在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即使沒有什么快樂的事也高興,因為抱著一個遠大的志向,發(fā)奮地想張開翅膀向天外飛去。這種積極入仕的情感源于少年時候深受儒家經(jīng)典思想影響,他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薄?飲酒》《)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中第一首詩描繪了在自然美景中勞動過程,同時抒發(fā)親自勞作的高尚情操。其二描寫其謹記祖師教誨“憂道不憂貧”,繼而聯(lián)想到古時隱士做法,更感心懷天下不易。這兩首詩體現(xiàn)出來心懷天下的儒家思想對陶淵明影響很深。受儒家經(jīng)典影響,中原淪陷時代,懷抱著救世的精神,意欲宏圖大展,追隨祖上的功業(yè),“在我中晉,業(yè)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命子》)陶淵明從少年時期到入仕之間,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吧賹W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修身治國相輔相成,陶淵明曾想在仕途上留下光輝一頁,如曾祖一樣平治天下,救天下蒼生于水火。此時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抒發(fā)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悅,追求真情實感,不言虛。言報國之志,入仕為國為民,建言建德,澤福后世。
二、入仕為官
少年時代的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的激情,在入仕不久后便被沉重的現(xiàn)實擊垮。當時的東晉是一個講究門第的時代,出身高門大族的,無論朝廷或地方上都會請他做官,從而逐漸掌握實權(quán),有所作為。可是當時陶淵明距離高門大族很遠,只能從小官做起,竭力巴結(jié)上司??墒翘諟Y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斷然不會如此。一時間壯志成為空想。“總發(fā)抱孤介”,“貞剛自有質(zhì),玉石乃非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于公元393年,迫于生活壓力,他不得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與一流高門子弟通常起家就擔任中央政府清閑且待遇優(yōu)厚的郎官相比,陶淵明出仕時間相對較晚,官職也較低。州祭酒事務(wù)繁雜,取權(quán)較大。但是陶淵明不久后卻辭去官職,一方面受當時官場風氣影響,恥于處理具體事務(wù),另一方面是陶淵明思想中儒家思想“道不同,不相為謀”根深蒂固。因此不久便辭官了。此后又先后三次入仕為官,出任桓玄幕僚,劉裕的參軍,彭澤縣令。這三次為官期間,陶淵明已表現(xiàn)出田園生活的向往?!白怨艊@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保ā陡託q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古以來就有人感慨外出遠行的艱難,我今天才真切地體會到了。表達了長期生活在外的陶淵明開始想念自己的母親,由此更覺得田園生活的安逸,向往田園生活。但是雖心中向往世外,但是陶淵明的行動上并沒有倦怠,努力實現(xiàn)造福百姓的政治抱負,而且心系家中老母,孝順之至,恰和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敝刑諟Y明又表達了積極入世為官,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的遠大目標。此時陶淵明雖向往田園生活,但仍心系天下,積極實現(xiàn)抱負。至此陶淵明兩次入仕,發(fā)現(xiàn)少年政治抱負與現(xiàn)實發(fā)生的巨大反差,內(nèi)心受到極大沖擊,思想上有巨大的震動,但是陶淵明并沒有放棄儒家思想,仍在積極踐行其政治抱負?!吧谈璺俏崾?,依依在耦耕。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薄缎脸髿q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唱著商歌希望得到當權(quán)者的任用,這不是我所想,我所依戀的是躬耕隱居的生活,不會為高官厚祿所動。能夠在簡陋的住處里保持淳樸的本性,就是善了。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對離鄉(xiāng)為官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后悔、倦怠之意,流露出對歸田躬耕的強烈渴望。此后的詩作《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表達了對遠行求仕的倦怠及放棄自由生活的慚愧。陶淵明最后一任官職彭澤縣令,雖品秩不高,卻是地方之長,握有實權(quán)。一開始陶淵明對此職位很滿意,可以補貼家用,還有百畝公田。所種之糧,既可足食,又可釀酒。因上級檢查,須衣冠整齊,束帶見之。陶淵明感慨道“:吾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于是立即辭官。從以上詩作,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對于入仕為官的抱負愈加失去興趣,對于田園生活則從心里逐漸滋生出越來越強烈的向往。少壯時期由儒家思想構(gòu)筑的理想藍圖受到沉重打擊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思想。入仕不成,歸隱融入自然,無為而治。這一階段的陶淵明的文學思想的重心漸漸移向“比興”。運用具體的、恰當?shù)男蜗蟊磉_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抱負,完美地將自然環(huán)境、情感抒發(fā)融合在一起[4]。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善于根據(jù)主題的需要,借意象寄情抒懷,其中最經(jīng)典的當數(shù)《歸鳥》,以鳥為載體,抒發(fā)個人情感,表明個人志向[5]。“比興”手法的大量使用使陶淵明的詩作中具體物象與思想感情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融自身于自然世界中,與當時東晉文壇虛浮的文風迥然不同,陶淵明所向往的境界,追求的文學理想是物我融合,不是無感情堆砌華麗的辭藻。
三、歸隱階段
回歸田園時期,充分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一組組詩《田園歸居》,描述了非常欣悅的心情。然而在雜詩系列中“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6](《雜詩》其五)歸隱后陶淵明時?;貞浬倌甑臅r光,對當初壯志未得實現(xiàn)抱有遺憾,每每想起心中苦悶抑郁。此階段的陶淵明思想逐漸受道家思想影響,典型表現(xiàn)是陶淵明曾以許由自比。陶淵明謝絕朝廷的請其出山做官的請求,視做官為精神枷鎖,不符畢生志愿,莊子也曾拒絕出山為相,不愿被繁雜國事羈絆??梢姶藭r陶淵明已深受莊子思想影響,二人的行動如出一轍,同時陶淵明崇尚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人與大自然本為一體,回歸自然才是人的本質(zhì),體現(xiàn)人的天性,這樣才能真正獲得人生的樂趣。此時陶淵明的作品中也逐漸體現(xiàn)出道家精神的“真”,陶淵明作品的共同特點是質(zhì)樸真實,“養(yǎng)真衡茅下”,“真想初在襟”無一不是其真實情感,親身生活經(jīng)歷的紀實體現(xiàn)?!罢妗奔醋匀?,《歸去來兮辭》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正是追求“真”,追求自然天性,這成為陶淵明一生的追求。歸隱后,陶淵明的思想主要受儒家、道家經(jīng)典思想的共同作用,成為融合“儒道”的文學思想。這種文學思想表現(xiàn)在多方面。崇尚自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也是陶淵明的文學理想,而這種自然不單單是道家所指的個體高度自由,同時也包含儒家思想中萬物統(tǒng)一的思想。
東晉文壇受多方思想影響,儒家、道家、玄學甚至神學都在不同程度影響著整個時代的文學發(fā)展。陶淵明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歸隱后又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華。經(jīng)過對個人人生經(jīng)歷的反思,他將儒、道兩家思想有機融合,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儒、道結(jié)合的文學思想。陶淵明有選擇地吸收儒、道兩家思想,同時又加入了他個性化的提升,形成他獨特的文學思想。
- 上一篇:宋代游酢文學思想
- 下一篇:提高高職生文學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