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自傳范文
時間:2023-03-23 07:2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淵明自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意思是: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語出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2、《五柳先生傳》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自傳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xiàn)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當;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行文簡潔,絕無虛詞矜譽。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以幫助學生體會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為重難點。
教學設想:
以課文為基礎,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拓展內容,加深理解。力求讓學生達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讀書境界。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營造氛圍,指導方法
上課的兩條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處,無拘無束,說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來,讀出自我,開動大腦,讀出困惑。
(怎樣才叫讀出了自我,就是要讀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提出過讀書的四步驟曰:“精取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蔽覀儾环琳沾朔椒▉碜x讀今天要學的課文《五柳先生傳》。)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范讀、自由讀、重點讀、齊讀)
三、充分討論,體會文意
1.五柳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章介紹了他哪些方面的特點?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貧寒,嗜酒如命,讀書作文,不拘小節(jié)。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寫他哪方面特點?
寫他喝酒的篇幅最長,也最傳神(體會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寫到了酒,大家還記得哪些,我們來共同回顧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等)大家看看這些詩都不約而同的與一個字聯(lián)系在一起,哪一個字——愁,那么,我們來看看“五柳先生”為什么而愁呢?
4.這時候我們便可以討論一下《五柳先生傳》是不是作者的自傳?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須先簡要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生平簡介)。
四、歸納特點、仿寫自我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本文之美,不是一種夸飾之美,也不是一種拙樸之美,而是一種洗煉之美。楊延芝曾說:“金銀出于礦鉛,未洗煉者不足重也?!睂O聯(lián)奎也說過:“不洗不凈,不煉不純?!北疚恼呛啙嵪礋挼牡浞丁懭宋?、抓住特點,寥寥幾筆,栩栩如生。這么有意義的方法,何不嘗試一下?
2.用極少的語言(一個段落,一句話)向全班同學介紹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個例子。
五、重溫課文,熟讀成誦
篇3
朋友,你一定看過夕陽沖破云霞升起在天空中令人驚心動魄的壯景吧?也一定去大海邊聆聽過海鷗的叫聲,看到那巨浪滔天吧?也一定看過蝴蝶在美麗的花叢中翩翩起舞吧?你可否想過我們心靈的窗戶——眼睛給我們的享受?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因生了一場大病而不幸的變?yōu)榱艘晃幻と?。因此,她的內心極其渴望看到世上的一切,但對她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她卻提醒明眼人,“看清前面一閃而過的東西,會給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喚醒人們麻木,呆滯的心靈?!彼脑捠刮疑钍軉⒌希粌H讓我重新認識了眼睛在生活中說起的寶貴的作用,更重要的就是教育我們這一代人要珍惜現(xiàn)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絕不錯過任何東西,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
的確,正如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所說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東西一旦失去了,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得了病才會想到健康的幸福。”
篇4
十歲以內的年齡別稱大致有周 、垂髫、始齔、幼學等。
周就是周歲,袁枚的《祭妹文》里有此稱代:“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贝棍厥侨臍q至八九歲的兒童。古人不剃發(fā),童子自然下垂的短發(fā)謂之“髫”。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垂髫”即為這個年齡段。始齔,又叫“童齔”,剛剛換牙之意,代七八歲,如《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庇讓W為十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后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而于是之的《幼學紀事》,則是幼年求學意,不能與十歲劃等號。
總角年齡跨度較大,八九歲至十三四歲。古時兒童頭發(fā)分成左右兩半,在頭頂上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像《林黛玉進賈府》:“這院門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边@里的“總角”已能伺候人,起碼十歲開外。
十到二十范圍內的年齡稱謂主要有豆蔻、志學、束發(fā)、及笄、二八、弱冠等。
豆蔻本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杜牧《贈別》詩用“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的美麗,現(xiàn)今仍有“豆蔻年華”之說。志學,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薄独仙嶙詡鳌分性疲骸爸緦W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笔l(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歸有光《項脊軒志》里“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即這個歲數(shù)。及笄是女子十五歲。笄,就是簪;女子十五歲許嫁時行笄禮,結發(fā)插簪,源于《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倍耸?,成語“二八佳人”即十六歲美女,語出蘇軾《李鈐轄座上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女渭城歌?!比豕谥付畾q?!抖Y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因二十歲的人體骼尚未發(fā)育健全;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束發(fā)戴帽,以示成人,可娶妻室。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也?!弊笏肌对伿贰吩娫疲骸叭豕谂岷?,卓犖觀群書?!蓖醪峨蹰w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p>
三十歲至一百歲之間的年齡全為整數(shù)代稱。而立代三十歲,不惑代四十歲,知命代五十歲,耳順及花甲代六十歲,古稀代七十歲,八十稱耄,九十稱耋或胡,一百歲叫期頤。其中好幾個代稱出自《論語》。
篇5
潘文逸后來給我寄了張相片,從照片上看,他長相奇?zhèn)ィ娠L道骨,溫文爾雅,很有點名士風度。是否真的如此,因為我至今無緣面見本人,不敢妄加評論。但從其繪畫語言來看,潘文逸的繪畫確實既遠離了當下的中國先鋒藝術主流,又區(qū)別于學院主義的繪畫流派,反而更多地傳承了中國古代文人繪畫的余緒和浪漫主義、民間藝術的根器與精神。顯然,潘文逸是把油畫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修行”、“問道”的生活方式,身體力行,將修身、修心、修德,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生活情調之中。所以潘文逸的“田園詩”、“幻游”等作品中,既經常可見陶淵明式的恬淡隱逸、“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梁祝式的男歡女愛,兩情相悅、夜夜笙歌;更有伯牙子期不期而遇的高山流水,無音之音、山外有山。從這點來看,他的確好像是一個與世隔絕、夢在桃花源中的人,但是在“變相”這樣的作品中,藝術家還是含蓄地流露出他對現(xiàn)實與歷史的關注。這或許更類似于一種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文情懷。
正因如此,著名美術史論家張培義對潘文逸的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潘文逸畫出了自己的夢里的世界。欣賞他的畫,觸到溫情加浪漫。讀到寓喻和影射的機趣,我看到了一個現(xiàn)實的紅塵世界。他描畫的是善良的、樂觀的眾生相,他懷著一顆平和善意的心,善和美編織成自己的藝術世界。我認為:稱潘文逸為中國的夏伽爾,這比方一點也不過份。”
無獨有偶,另一位著名美術評論家、策展人管郁達也同樣高度評價潘文逸和他的繪畫?!八硇恼w的切實體驗與自覺修持已經融入到他的藝術方式與生活行為之中,成為渾融一片的整體。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是了。孔子謂:‘游于藝’,意思是說: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不僅自己的整個身心涵泳、沉潛于‘藝’,而且生命的展現(xiàn)本身就是人生藝術的大‘藝’?!?/p>
潘文逸的這種“藝”其實也是有脈可循的。1999年前后,時任大光明電影院美工的潘文逸手執(zhí)油畫棒踏上創(chuàng)作之路,用這個作畫只是因為家居面積實在太小,擺不開畫架,那個階段,他非常欣賞趙無極。《趙無極自傳》和《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兩本書他翻看了很多遍。不久后,他還把母親的一手好剪紙與自己收藏漢罐的體悟融入到繪畫當中,因此也就有了最初的“遠古風情”系列。
2000年,他還和萬里雅、姜永杰組成“千年蟲”創(chuàng)作小組,并在萬里雅的促動下參加了2001年的北京藝博會,視野也經此洞開。2003年,非典橫行,首屆“上海春沙”從春天“搬”到了秋天,潘文逸跑到上海賣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幅畫。
自此以后,上海也就成了他的福地。后來,“福地”又增添了杭州——2006年的西湖博覽會給了潘文逸一個沉甸甸的秋天,五天賣掉16幅畫。他心花怒放,幾欲暈眩。上海和杭州的“價值”鼓勵,無疑徹底將潘文逸送上了職業(yè)藝術家的大道。他愈走愈深,愈走愈堅定。
篇6
因此教師要指導考生在材料的準備中能勝人一籌,作文材料能讓人耳目一新;或者即便是個舊面孔,但也要化化妝,換件新衣裳,不要每次的出場模式都是一樣的“素面朝天”。
有鑒于此,考場作文人物素材的新舊轉換就顯得尤為重要。
示例1:
舊素材人物:陶淵明
新素材人物:梭羅
相似點:遠離塵囂、親近自然、返璞歸真
新素材人物簡介:如果說這個世界確曾有過“世外桃源”,那一定是19世紀的瓦爾登湖。1845年,梭羅帶著一柄斧子獨自來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經過一番揮汗如雨的緊張勞作,他如愿地住進了自己親手蓋起的木屋。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在這里耕種,散步,觀察,傾聽,夢想,沉思,并用獨具風格的文筆記錄下了他所經歷和體驗的一切。鬧中取靜,讀《瓦爾登湖》別有一番滋味。細碎的陽光透過窗玻璃灑進來,給人一種迷離的感覺,裊裊的神思于是慢慢飄到了瓦爾登湖。正如譯者徐遲所言,這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新素材關鍵詞:隱居瓦爾登湖、自力更生、感知自然、重塑自我、寂靜之美
示例2:
舊素材人物:李白
新素材人物:陳丹青
相似點:擺脫桎梏、特立獨行、個性鮮明、突破體制
新素材人物簡介: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組畫》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巔峰人物。陳丹青于上世紀80年代初曾被國中同仁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組畫”被公認為后劃時代的現(xiàn)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及文藝界引起很大轟動。2004年10月,陳丹青因為自己看好的博士生的外語、政治等課程屢屢不過關,而與自己失之交臂,向學院提交辭職報告,稱“經過慎重考慮,我決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結束我在本院的教學”。他表示不能認同現(xiàn)行人文藝術教育體制,“當我對體制背后的國情漸有更深的認知,最妥善的辦法,乃以主動退出為宜”。他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中國大陸少數(shù)敢于公開表達自己的自由主義思想,并大聲疾呼的公眾人物,一位現(xiàn)代中國以自由主義精神深刻思考的堅定先行者。
新素材關鍵詞:油畫界巔峰、教育體制自由、精神堅定
示例3:
舊素材人物:杜甫
新素材人物:林則徐
相似點:愛國愛民、鞠躬盡瘁
新素材人物簡介:身為父母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憂懼民族衰微,心系社稷蒼生。“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卞P錚誓言,忠心可鑒。的驚世之舉,使他名滿天下,實現(xiàn)了人生之精彩。以“罪臣”之身,發(fā)配伊犁,身受千古奇冤,卻依然大義凜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在被革職流放的極端逆境中,即便在個人命運遭遇空前苦難和厄運時,依舊以國計民生為念,體察民情,深入調查新疆的邊防和民生、民俗,思考如何幫助百姓擺脫困境。修筑“林公渠”,澤被后世。在背著“罪臣”黑鍋的困境中,仍然一如既往地充分體現(xiàn)出他關心黎、大仁大義的品德修養(yǎng)和高尚人格。就任江蘇巡撫頭一年,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皇帝又下詔不準報災救賑的情況下,毅然“忤旨”上疏,置個人性命于度外,為民請命?!傲ξ⑷沃鼐蒙衿#俳咚ビ苟ú恢?。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新素材關鍵詞:關心民瘼、大仁大義、、新疆修渠
示例4:
舊素材人物:司馬遷
新素材人物:曼德拉
相似點:堅持理想、忍辱負重
新素材人物簡介:他是南非的民族斗士,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tǒng)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面對苦難與痛苦。沉重的鎖鏈鎖住了他的手足,高高的獄墻擋住了他的視線――但是他的心并沒有被禁錮。漫長的27年牢獄生活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摧毀他不屈的精神,同樣,亦可以重塑一個人的品格。這個年過半百的男子擁有的,僅是4.5平方米的空間。在隔離荒島的二十多年里,他在季節(jié)的變換中,咀嚼著無盡的寂寞,而反抗的意志卻愈加堅定。對民主、平等的渴望穿過大海,回到祖國,響徹世界,植根全人類的心中:他,就是公民典范曼德拉,一個對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的斗士,一個引領人民尋找自由平等的智者……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卻又都面臨著自己無法抗拒的命運。落在斷壁崖縫里的種子,認命,它永遠是種子,甚至腐爛;抗爭,卻會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青松。而曼德拉,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與命運不屈抗爭的真諦。
新素材關鍵詞:民族斗士、苦難的磨礪、意志
示例5:
舊素材人物:屈原
新素材人物:顧維鈞
相似點:忠貞愛國
新素材人物簡介:也許你對他很陌生,對他的事跡一無所知,但你不可能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可能不知道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而他,就是那個在“巴黎和會”上雄辯滔滔、舌戰(zhàn)列強,為中國爭取最大利益的外交官――顧維鈞。他是近代中國偉大的國務活動家和外交家之一。改變中國屈辱的對外關系、維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尊嚴是他投身外交界時抱定的信念。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這位外交家以自己的智慧、修養(yǎng)和愛國熱忱,一生堅毅果敢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對工作的獻身精神贏得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也十分佩服他的外交才華和為人。
新素材關鍵詞:外交、維護民族利益、愛國熱忱
示例6:
舊素材人物:雷鋒
新素材人物:白芳禮
相似點:樂于助人、真誠無私
新素材人物簡介: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輛破爛不堪的舊三輪車,一份無私奉獻的感人情懷,一個二十年助學的驚人神話。這位平凡的老人用他生命的最后19年,省吃儉用,不顧日曬雨淋,奔波在大街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幾乎全部用來資助貧困學生。他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先后捐款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大學生,而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卻是一個零。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崗老人,本應安享晚年,到底是什么促使著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如此慷慨?是因為他有一顆善良的樂于助人的金子般的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不遺余力,在晚年綻放出生命的流光溢彩。
新素材關鍵詞:無私奉獻、善心
示例7:
舊素材人物:張海迪
新素材人物:謝坤山
相似點:身殘志堅,笑對人生
新素材人物簡介: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會不會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條腿,你會不會悲傷?如果你失去了一雙手,你是不是會痛不欲生?如果你三者都有,你還活得下去嗎?你會抱怨、氣餒嗎?――但他沒有。他是霍金,她是張海迪,她是海倫?凱勒,他是謝坤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臺灣青年獎彰獲得者、臺灣十大杰出青年謝坤山,勇敢地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他在畫布中搏擊人生,終日練習口含著筆寫字畫畫,漸漸地,從散亂不整到各就其位,從歪歪斜斜到端端正正……最終,他成為了一名畫家。他用嘴咬著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了自傳《我是謝坤山》,被香港特區(qū)政府推薦為“十大好書”之一。正視苦難,接受苦難,挑戰(zhàn)苦難,把它當作成功的良師,才會成就輝煌的人生。
篇7
關鍵詞:詩歌創(chuàng)作;意境;儒道釋;中國傳統(tǒng)哲學
一、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內涵及發(fā)展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fā)乎情而施乎藝也?!盵1]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亮點就是其獨具的意境美,正如宗白華所言“詩歌是用一種美的文字――音律的繪畫的文字――表寫人的情緒中的意境。”[2]意境是中國美學史上特有的美學范疇,對于意境就是情與景的交融這一解釋可追溯至清代,而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到“意境”一詞,其解釋亦是如此“何以謂之意境?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其口出?!?/p>
若要對“意境”的內涵溯本求源,那則要追溯到老子的哲學思想。在老子的哲學中有兩大基本思想對于后世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一,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發(fā)的根源和生命的本體,即《老子》說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二,“道”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是構成萬物的統(tǒng)一,它包含“象”并且產生“象”。正是在老子這兩大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大都不過分注重于對一個具象的刻畫與描寫,而追求能夠體現(xiàn)其萬物之源的“道”之所在。為了更加真實的把握“道”便要突破“象”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在《周易?系辭》中,“然則圣人之象,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弊钤缑鞔_提出了“意”和“象”的關系問題。而后,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恩》中首次將“意象”概念化,即“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3]可以說劉勰為意境的文學范疇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盛唐時期,詩歌發(fā)展尤為繁盛無疑推動了對于詩歌審美形象的探究和分析,唐人最早將“境”引入詩歌領域,作為美學范疇提出,標志著意境理論的正式誕生?!耙饩场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王昌齡的《詩格》,“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他提出詩歌的“三境之說”,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強調作品應以意為主,以意傳情,抒發(fā)作者的真情實感。關于意境的理論,自王昌齡之后便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核心。晚唐時期詩歌意境理論的代表人物――司空圖,他集劉勰、皎然以及劉禹錫的思想于一體,博采眾家之長,提出“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理論觀點。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從作品論、風格論、鑒賞論、接受論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形象生動地闡釋了詩歌藝術風格和不同的詩境風貌。所例舉的各“品”也都涉及到詩歌境界之中的獨特品質,并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為詩境的內在精神。司空圖對于意境理論的貢獻在于其對意境層次的深刻感悟與探索研究。如果說司空圖使意境理論更為完善,那么其成熟定型則主要在于宋朝的嚴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二人。嚴羽的《滄浪詩話》主要由《詩辨》、《詩體》、《詩法》、《詩評》和《考證》五個部分構成,分別從作家論、創(chuàng)作論等諸方面對意境理論作出了較為系統(tǒng)且全面的研究。論及中國詩歌意境理論集大成者,當屬王夫之,他通過“情境關系”對意境美學進行闡述,圍繞情與景的關系,分別從情景互相生發(fā)關系、詩歌意境以實質表現(xiàn)空靈和意境構成的主客觀之間偶然妙合,三個方面分析了詩歌意境的各層次審美特點。
意境是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鑒賞的核心所在,受到當時政治背景與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同時代的人對于意境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二、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美學特征
意境是我國古典詩歌美學所獨創(chuàng)的概念,它集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理想、情趣、審美經驗于一體,通過詞句的提煉將其生活形象實體與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并用虛實相生的手法,能夠引發(fā)讀者無限的想象力,是詩歌意象的高級形態(tài)。“它是一個偉大心靈和偉襟的想象,它用圖畫般的明確的感性表象去了解以及創(chuàng)造觀念和形象,顯示出人類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旨趣?!盵4]所以,情景交融、形神統(tǒng)一、虛實相生便是古典詩歌美學特征的主要表現(xiàn)。
(一)情景交融
詩歌意境,“意”便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繪的圖景。因此,意境在某個側面而言就是“情”與“景”的膠合。古代詩人多以詩言志,其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客觀景物與詩人主觀情感的統(tǒng)一。我國古典詩歌早至《詩經》便已廣泛采用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作品不僅措辭優(yōu)美更具有一唱三嘆之審美效果。面對同樣的景色,不同生活背景的詩人去描繪,其風格則可能截然相反,甚至同一位詩人,由于創(chuàng)作時的情緒不同,其筆下景色也會隨之改變。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焙蜁钞?shù)摹尔X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边@兩首詩都出自唐代,均為詩人登鸛雀樓時所見之景而抒情創(chuàng)作,但兩首詩所表達的意境并不相同。前者著重表現(xiàn)了詩人登樓遠眺的勃勃興致和心胸開闊之豪情,所描繪的景致也大多壯闊輝煌,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后者則表現(xiàn)的是登樓高聳入云的感覺和俯視時的愉悅。因此,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將自身的情感注入文字之中,做到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二)形神統(tǒng)一
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與中國古典哲學類似,講究點化。重形似更重神似,往往追求審美的形神兼?zhèn)?,和諧統(tǒng)一,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是在神形統(tǒng)一這方面做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鐘嶸《詩品序》釋“興”曰:“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興”有感發(fā)、聯(lián)想之意。又如梅堯臣所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惫识莻€貴在以有限之文字表達無限之情思,尤其是對于律詩絕句而言,至于有的詞,如“十六字令”全詩才十六個字,則文字少得不能再少,更要求詩人言簡意賅,用極少的字詞,創(chuàng)造貼切的意境,從而形神兼?zhèn)洌蜃x者詮釋自己內心的情感。顯而易見,中國古代絕大多數(shù)詩歌也不容詩人對審美對象進行精細的描繪與刻畫。
(三)虛實相生
中國古典詩歌在注重寫實的同時也十分講求對于虛寫的藝術,可以說中國古典是各種的佳篇名著無不在虛寫上頗有造詣?!扒宕沃毓庠凇懂嬻稀防镎f:‘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只要‘虛實相生’,就可達到‘無畫處皆成妙境’”。[5]過于實寫,作品靈性全無,過于虛寫又厚重實在,因此,只有二者達到完美契合,才能算是精品。虛實相生,是指通過逼真地描寫景、情、境,將客觀事物再現(xiàn),用有限的意象表達無限的情感,形成一定意蘊,引發(fā)讀者的思維想象空間,產生無限的意境。袁枚曾說“凡詩文妙處,全在于空”,便是將虛實相結合,達到以少見多,以小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相生的效果。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是構建于情景交融、形神統(tǒng)一、虛實結合的基礎之上的,三者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形成了古典詩歌意境“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的審美特點。
三、儒道釋哲學思想對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影響
受不同時期主流文化哲學思想的影響,詩人通過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境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意境范型和詩詞審美風格。從傳統(tǒng)的儒、道、釋三家的哲學和文化思想角度切入,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審美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儒家思想文化意境、道家思想文化意境和釋家思想文化意境。
(一)儒家思想文化下的古典詩歌意境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其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當屬儒、道兩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都相繼沿襲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對后代詩歌意境產生了尤為重要的影響,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睆娬{人成熟的標志在于人與天的合一,唯有如此,才能在順應自然之中獲得自由。毋庸置疑,儒家的“天人合一”觀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從入世濟世的立場出發(fā),其基礎在于“仁”。它為后世儒家文學者提供了一種觀照自然山水的方法,同時也為儒家文藝的取象造境提供了一種方法論向導,由此奠定了儒家比德的審美意境金額風格范型。
儒家文化思想意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基本形態(tài):一是“比德意境”,這是在孔子的自然比德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詩歌意境類型。如鄭板橋的《詠竹》和于謙的《石灰吟》就是此類型之典范;二是“情景交融”,這是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詩歌意境類型;三是“有我之境”,這是在儒家凸顯人的主體地位思想下所形成的詩歌意境類型。蔡報文先生說:“‘有我之境’就是一種‘儒學之意境’?!盵6]
(二)道家思想文化下的古典詩歌意境
道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痹诘兰铱磥?,“道”是一種最高宇宙本體的存在?!跋蟆⑽?、精”都是由“道”派生而來。道家思想繼承人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雖然道家也有“天人合一”思想,但與儒家有本質上的不同,儒家看來,天與人的關系式父與子的關系,而道家看來,天與人的關系則是兄弟關系。儒家講究倫理道德,道家則追求平等祥和,強調“情”。因此道家的思想更具有藝術氣息,更接近于近代的美學思維。林語堂先生說:“一切優(yōu)美的中國文學都深染著這種道家精神?!盵7]
道家文化思想意境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即“物我不分”和“無我之境”。前者如“莊周夢蝶”,是一種澄心觀物的超然態(tài)度,將物我真正融為一體,在道家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式雙向交流的,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湖山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痹娙伺c自然宛若一體,就是道家意境。后者“無我之境”是順承了道家貴在無的思想,中國古典詩歌中不乏此類作品,陶淵明、李白等人的詩畫作品也多屬此類意境。
(三)釋家思想文化下的古典詩歌意境
釋家即佛家的一個分支,與道家相融合。尚靜悟,貴解脫,以入定為工夫,以參證為法門,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靜心空,脫離一切掛礙。無掛礙斯無恐怖矣,無恐怖則神清,神清則氣足,氣足則應變無方、隨機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動其氣。
作為外來文化的釋家文化受到東方文化共性的影響,因此也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佛教文化自傳入中國后,經過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產生了派系眾多的中國佛教,其中最具盛名的就是禪宗。在佛教徒看來,自然風景就是佛的象征、佛的境界。佛經中常談及“境”與“人”的關系,“境”多指代俊秀的自然風光,是佛教禪師的人格象征和佛性境界。金圣嘆評《西廂記?賴簡》時,曾借用釋家關于“人與境”的說法:“是好園亭,是好夜色,是好女兒,是境中人,是人中境,是鏡中情。”釋家文化說法各異,但其公認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空”不同于道家的“無”,因為“空”中含“有”,而且是包含萬物之有。
在釋家精神文化的影響下,皎然、司空圖、蘇軾等人,將釋家思想引入詩歌領域,極大的豐富了文學藝術意境理論。
概而言之,儒、道、釋三家的哲學思想都與中國古典詩歌意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對形成中國古代文人墨客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和行文風格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趙缺.無咎詩三百序.
[2]楊匡漢.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M].花城出版社,1985:29.
[3]陳良運.古代文論名篇選讀[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4]黑格爾.美學[M].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97
[5]趙連元.文學理論的美學闡釋[M].昆侖出版社,200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