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傳承

時間:2022-04-22 15:26:50

導語:道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傳承

【提要】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道家思想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蘊含著豐富道家思想,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其理解往往存在問題。本文結(jié)合《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思想,對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有利于促進道家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正確理解和有效傳播。

【關(guān)鍵詞】道家思想;《歸園田居·其一》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存問題

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钡兰覍χ袊膶W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一批具有道家文化色彩的文學流派,這些文學流派具有豐厚的美學價值及哲理韻味。但道家思想進入教材,不但要體現(xiàn)文學的審美價值,也要求實現(xiàn)教育的社會價值。道家文化中體現(xiàn)的避世思想與現(xiàn)在社會倡導的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是存在矛盾的,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處理這種矛盾,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問題。因此,筆者以《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為例,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道家思想傳承的現(xiàn)實問題?!稓w園田居·其一》被選入高一教材,這不是高一學生第一次接觸道家思想,在這之前,高一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詩文。在這些詩文中,大部分作品是看不到作者本人的,詩人對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隱逸文化表達近乎一種陽春白雪式的欣賞和向往,這拉開了作者與作品的距離,也拉開了讀者與作品的距離。而另一些能看到作者本人的詩,在表達情感的時候卻比較含蓄,采用間接抒情的方法來表達隱逸之情,沒有像《歸園田居·其一》一樣將歸隱棄世之情表現(xiàn)得如此直白大膽。因此可以說,高一學生其實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直面道家文化的避世精神,直面陶淵明隱居田園、脫離官場世俗的人生選擇。剛進入高中階段的高一學生,對理解其中的隱士文化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長沙市怡雅中學的聽課記錄,和網(wǎng)上的課堂實錄,分析其對《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思想理解存在的問題。

一、將“追求自由”誤解為“躺平無為、消極避世”的享樂主義

筆者以長沙市的一所普通高中學?!L沙市怡雅中學為考察地,分析高一學生對道家文化的歸隱精神的認識。這雖不能代表全部高中學生,但也可見一斑,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一學生在理解《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文化還存在一定問題。課堂實錄:老師:你怎么理解陶淵明的回歸田園?學生:陶淵明是一種“躺平”。(學生針對“躺平”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老師:在中華文化中,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是互補的,這兩者精神,在陶淵明身上似乎都有體現(xiàn),陶淵明是真正的躺平嗎?學生:不是!從這段教學實錄可以看出,學生將陶淵明“歸園田”的人生選擇看成追求安逸、無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理解的“躺平”源自于對“躺平即正義”的一個帖子,主要表達“一種不想作為、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①該帖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全部刪除,但是“躺平”卻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面對“躺平”,很多年輕人對此產(chǎn)生了共鳴,直呼想“躺平”,但“‘躺平’會消磨人的斗志,折損人的精神,讓人把普普通通的平常過成渾渾噩噩的平庸,當然也就難談有更多的自我實現(xiàn)”。②讓平常人變成了平庸的人,這不是我們主流價值觀所倡導的文化,那么,這是不是《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道家思想所要表達的人生價值觀呢?《歸園田居·其一》中體現(xiàn)著陶淵明厭世嫉俗、向往自由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躺平”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下面主要分兩方面來闡釋。第一,《歸園田居·其一》所體現(xiàn)的“自由”包含著厭世,但并不消極。陶淵明所生活的晉朝極其混亂,“魏晉三百年間,中央政府與門閥世族之間、門閥世族各個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斗爭異常殘酷?!雹凵硖庍@一社會的陶淵明,選擇出仕,投入桓玄門下,但桓玄篡位,違背了陶淵明忠君思想;他追隨劉裕,又看到統(tǒng)治階級為排除異己而濫殺無辜。陶淵明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曲作》中寫到:“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他用詩表達對官場的厭惡,那是“心為形役”的壓迫感,陶淵明將個體的感受的向往表達得很干脆、直接和不加掩飾。田園隱居并非是陶淵明一開始的選擇,而是社會環(huán)境與本心的對抗中的選擇。這表現(xiàn)了文人的氣骨,是以文人的方式對抗世俗,是對政治的不滿,雖是“出世”,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入世?!耙猿鍪谰?,做入世的事業(yè)”是朱光潛先生對弘一法師的評價,也是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也可以以之概括《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第二,《歸園田居·其一》所體現(xiàn)的“自由”,雖然包含著隱逸,卻不是享樂。其“隱”的目的是為心靈留下一塊棲息的凈土,“逸”表現(xiàn)出其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仡櫄v史,我們可以知道,魏晉時期的田園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根據(jù)《晉書》卷二六《食貨志》記載,當時農(nóng)民的土地分配為“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晉朝實行占田制,“占田不僅承認官吏與農(nóng)民在占田數(shù)量上的差別,也規(guī)定了二者承擔國家稅賦上面的差別,官吏不僅比農(nóng)民稅賦輕,還免除了徭役……”④陶淵明所擁有的“方宅十余畝”是不算多的,在這里,我們?nèi)羰怯檬浪椎难酃鈦砜矗龉龠h比歸園田要好得多,而陶淵明為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尊嚴的獨立,仍然選擇歸園田,表現(xiàn)了對世俗觀念的打破,這是一種與“功利”相對的“逍遙”的境界。我們學習陶淵明,也并不是學習他的“回歸園田”,而是學習他堅守自己為人的準則,堅守文人的驕傲與尊嚴,在黑暗而強大的社會中,守“拙”,守“靜”,守住了自己心靈的一方凈土。我們不能把道家思想簡單地理解為清凈無為,脫于塵世,我們要崇尚的不是“歸園田”的本身,而應(yīng)該看到“歸園田”背后的精神價值和勇氣,道家文化體現(xiàn)的出世精神。同時,道家的“出世”是一種精神,但并不是消極無為,他“避世”卻不消極。

二、以儒釋道,以儒家思想代替對道家思想的理解與傳播

在許多中學教師的心中,道家思想太消極了,不適合在中學語文課堂中傳播,他們對道家文化避而不談,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取代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比如在網(wǎng)上的一篇教學實錄:老師:放棄了自己年輕時的志向,最終選擇歸隱。你覺得陶淵明的選擇正確嗎?如果你覺得不正確,那么你能為他提供怎樣的建議?或者說他還可以做怎樣的選擇?(學生討論)學生:我覺得不能苛求陶淵明。“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官場當然應(yīng)盡自己的努力為百姓謀福利,努力改變官場昏暗的狀況,但是如果力量有限,不能做到,獨善其身,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敝袊糯闹R分子很多就是按孟子的話來做的?!處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進行教學。⑤陶淵明在面對灰暗、混亂的政治社會時,個人的抱負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了,轉(zhuǎn)為選擇“歸園田”。這似乎體現(xiàn)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的價值判斷,其實不然。筆者認為,用道家思想去認識可能會更貼切,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們從《歸園田居·其一》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知道,這首詩是陶淵明41歲辭去彭澤縣令之后的作品,“41歲后的陶淵明,可謂陶淵明的晚年階段。就其基本思想傾向而言,我們傾向于認為晚年時的陶淵明已經(jīng)是一個完全的道家信徒了。道教思想成為陶淵明思想的核心部分?!雹薜诙瑥脑姼鑳?nèi)容分析來看,陶淵明在文中所體現(xiàn)的心境更符合“崇尚自然”的思想,官場政治生活的失意,并沒有讓他卷入一種低沉、憤恨的儒家學者的惆悵中,相反,陶淵明獲得了一種解脫感,一種羈鳥歸林、池魚歸淵的解脫感。這時,他對權(quán)力已有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態(tài)度了,逃離世俗社會的名利場,讓他感到了解脫和自由?!伴_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直接點明回歸田園生活,“守拙”,書上注釋為“堅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與“拙”相對的是“巧”,“巧偽”就是虛浮不實、不真,卻又是官場中必備的生存技能。陶淵明“守拙”其實守的是一種“本真”的人格品質(zhì),也是對純真、不偽的自然人格的回歸。所以,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歸隱不同于儒家學者因懷才不遇而選擇退隱的心態(tài)。韋鳳娟(1994)曾評價陶淵明身上所體現(xiàn)的文化是一種不同于“關(guān)乎國家社稷、人倫綱常、政教風化、經(jīng)濟仕途,有著鮮明的社會功利性的載道文化”的“閑情文化”或“閑適文化”,“把超越社會功利、追求人生的審美境界、注重個體的精神需求、以個體精神的逍遙自適作為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文化模式”。⑦綜上,我們還是認為《歸園田居·其一》所體現(xiàn)的隱逸文化是一種道家思想。大多教師把它當儒家文化來解讀,主要是認為道家文化太消極了。其實不然,道家思想所追求的是“順其自然、順心而為”的逍遙境界,其對立面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士大夫精神,這兩者雖有矛盾,但個人在矛盾的融合中得到了發(fā)展,中國的文人也在“進”與“退”中得到心靈的安放。這是時代賦予道家文化的積極意義。同時,道家文化本身,也有其積極思想?!啊馈闹饕匦浴疅o為’,就絕不是消極避世、保全自身的價值觀念,而是蘊含著‘功遂身退’的大智慧?!雹嗖蝗胧?,則無所謂“退隱”,而入世的目的不在于世俗的觀念,而在于“道”家學者本心的選擇,這是一種無功利心得。所以,只有道家學者的“隱”才能達到“安然自處”的逍遙自在。

三、結(jié)論

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高一的學生的理性思維還不夠成熟,知識面還不夠豐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正處于發(fā)展中,學生對于道家文化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許多老師存在著引導不到位或?qū)Φ兰宜枷胛幕芏徽劦痊F(xiàn)象。本文以《歸園田居·其一》為例,概括了當下語文課程中傳承道家文化的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針對學生理解層面概括的問題;一個是針對教師教學概括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雖然不全面,但是有一定針對性,希望能對以后的道家文化傳承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李斯祺 左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