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13:37: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魯迅作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魯迅作品中的裝幀藝術
據(jù)周作人回憶,魯迅因祖父科場賄賂案在舅父家避難時,曾影寫了《蕩寇志》和《西游記》的全部繡像。在教育部任職期間,魯迅常常搜尋舊書,刻石圖畫等的拓片,精心加以整理、考證,并曾經(jīng)一度在廈門大學開過展覽會。關于這一點我們從中學課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作品中找到端倪,“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做‘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此處可以看出魯迅對卷頭紙畫書中人物的繡像嘗試繪制。
一、魯迅的裝幀觀點
魯迅裝幀設計的書籍,整體上均有樸素的美感、時代感和民族性。按設計方法,魯迅裝幀設計的書籍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1.樸素文字的裝幀形式
《三閑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此書收集魯迅1927年至1929年所作雜文三十四篇。封面中只有文字,書名字體筆劃勻稱,樸素而靈活,封面設計形式符合書籍內(nèi)容?!兑窦肤斞赶壬玫饺毡居∷⒌奶K聯(lián)版畫作品集,封面中以文字作為設計元素,版式編排整齊,規(guī)矩。封面最左邊有一黑色邊線,填滿整個書脊和封底。紅與黑、與封面的白底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魯迅先生的裝幀作品中,封面上使用哪種字體,都與書籍內(nèi)容及封面所要表述的主體精神、氣質(zhì)相符合。
2.古雅插圖與毛邊的裝幀形式
魯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論文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作家,世界公認的中國新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作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譽為‘現(xiàn)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尋的東西很多.這里僅就魯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談談它的典型意義及魯迅“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
“看客”面面觀
所謂“看客”形象,是指魯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連次要人物都說不上的一些蕓蕓眾生形象。他們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進程之外,然而又與事件進程相聯(lián)系,往往以看熱鬧,作談資、發(fā)議論的面目出現(xiàn)。魯迅對這類人物著墨不多,但卻能幾筆勾通畫出一個個愚昧、麻木、無聊、庸俗的面影,他們與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絲毫不給人以畫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畫龍點睛之筆,對作品主題的揭示產(chǎn)生烘云托月的藝術效果。
縱觀這類作品,我們從場景主次這個角度把“看客”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場景中的“看客”。其中第一類重在“看客”的“觀”,第二類則重在“看客”的“聽”“議”“笑”。
先來看看第一類“看客”——閑看槍斃“犯人”的“看客”
同是“賞鑒”殺人,《吶喊》自序中,“看客”賞鑒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舉”,面對慘劇他們所表露出來年是“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這些“看客”不但缺乏愛國心和民族自尊心,就連最起碼的人類同情心也喪失殆盡,此為第一小類。
魯迅作品教學管理論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其深邃的思想、崇高的人格、絕妙的華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比較起其他古今中外的作家,他的作品最多。所以,研究和探討中學魯迅作品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里,筆者就此談兩點意見。
一、科學評價魯迅作品中的歷史名人
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而混亂的時代,各種政治和文藝思潮風起云涌,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因而也就有了激烈的論爭。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對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和兇殘本質(zhì)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對論敵進行了有力的挖苦和諷刺。幾十年潮起潮落,斗轉星移。今天的我們,恐怕應該要用新的眼光來評價魯迅的論敵即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名人了。
比如,魯迅論敵中的最后一位作古者梁實秋,他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一個散文家、學者。1949年移居臺灣后,長期執(zhí)教于臺灣師大,在教學、創(chuàng)作、翻譯等方面頗為勤奮。其散文雋永簡潔,堪稱大家;學術研究上很有造詣;翻譯上貢獻卓著?!队浤顒⒑驼渚分斜霍斞钢肛熯^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楊蔭榆,1925年8月被免職后,南下無錫,在家鄉(xiāng)繼續(xù)致力于教育事業(yè)。1938年,日軍侵入蘇南,燒殺掠淫,無惡不作。楊精通日語,一旦見此,怒詈日軍,盡力保護婦女,終被日軍秘密槍殺。楊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敬業(yè)精神可嘉;以一弱女子而慷慨捐軀,民族氣節(jié)可敬!《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提及到的“反面人物”章士釗,早年是反對滿清的激進派;“五四”運動前后,資助過到歐洲求學的留學生。1949年,作為國民黨的代表參加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xié)定上簽字,遂留北平。此后,作為愛國民主人士,曾多次為國仗義執(zhí)言,直至上書主席。此外,林語堂、胡適、周作人、陳源(陳西瀅)等,現(xiàn)在出版了他們的許多著作,也有許多介紹他們的文章,有的還對他們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們在教學魯迅作品,涉及有關歷史名人時,就不能不引導學生去科學地評價他們,回避是不可取的,隨意處理也不行。我們對這些歷史名人,既不能低評,也不能高估。要用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既要考慮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思想認識,又要考慮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全面評價他們的功過是非。同時,我們應當向?qū)W生講明這樣幾點。1、對一個人蓋棺論定,是后人的事;魯迅沒有,也不可能對他的論敵作出全面的評價。2、魯迅一生,從未與強權結盟,他對他的論敵的批評,無法律效力,也無行政措施,對對方不構成人身傷害。3、最重要的一點,魯迅與他們的論爭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如林語堂,魯迅與之交往較多。魯迅撰寫《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直接原因,確實就在于林的《插論語絲的文體——穩(wěn)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在該文中,林認為“對于失敗者不應再施攻擊”,主張“費厄潑賴”。在大革命高潮中,這樣的觀點顯然是不當?shù)?。于是魯迅撰文加以批評。在魯迅的批評和“三·一八”事實的教育下,林很快認識自己的錯誤,積極參加了“學生的示威運動,用旗桿和磚石與警察相斗”(《林語堂自傳》),并成了《語絲》全盛時代“打狗”的先鋒。1926年5月,林離京去廈門,魯迅為他餞行,并攝影留念。同年7月,魯迅接受林的邀請,到廈門大學任教。魯迅在廈大的一段生活中,受到林的悉心照顧。可見他們的情誼還是很深的。至于后來他們的分手,是另外的原因。從他們關系的疏密反復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對某一論敵的批評,僅僅是限于某一個特定時期;離開這一個特定時期,魯迅是不會批評這一個人的。
二、規(guī)范魯迅作品中的語言文字
拋錨式教育形式在魯迅作品教育中應用
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所謂拋錨式教學,是要求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憑借學生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提出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這類真實事例或問題就作為“錨”,而建立和確定這些事件或問題就可形象地比喻為“拋錨”。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進程也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而被確定了。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數(shù)量也漸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魯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較重視行文的技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普遍認為魯迅的文章往往比較難教,學生則覺得較難理解。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拋錨式教學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從組織“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入手來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尋求對作品的理解。
拋錨式教學的過程結構可用以下簡式表示:
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效果評價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使學生的學習能在和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
探析魯迅文學怎樣教學論文
在如今的中學校園里,流傳著“語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边@樣一句話,這讓魯迅的作品面臨著自身的尷尬:教師感到魯迅的作品難教,怕教;學生感到難學,怕學。從懼怕“魯迅”到拒絕“魯迅”已經(jīng)成為魯迅作品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但是作為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重點課文,魯迅的作品具有相當重的分量,可以說魯迅教學直接影響到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事實上,關于魯迅作品教學的問題,其關鍵和實質(zhì)在于:如何在中學語文的平臺上給魯迅及其作品進行教學定位?作為“文學經(jīng)典”“文學名篇”的代名詞,魯迅作品的解讀既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學實際,又要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豐富性感受和創(chuàng)造性理解。惟其如此,魯迅作品教學才會具有針對性、接受性和操作性。教師在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糾正僵化的模式,以學生接受為主體,強調(diào)師生對作品本身的解讀和想象,以作品為中介走進作家,從而不斷發(fā)現(xiàn)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講授久講久新。
首先,消除學生對作品的生疏感,距離感。
學生對魯迅作品的生疏感和距離感,造成師生無法與這位大手筆進行對話和交流。在學生的面前,無論教師怎樣強調(diào)魯迅作品的文化性價值性,強調(diào)魯迅作品語言如何的含蓄晦澀,主題如何的深邃意蘊,都無法讓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感到親切,更無法透過作品更深的了解歷史、社會和人生,感受社會的步履和語言的聲音。
海德格爾深刻指出:“教難于學,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讓學?!痹谡Z文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獨立,主動的閱讀是前提,教學實施中師生一起更為廣闊的背景性資料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可以反過來保證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活動的展開,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得到拓展,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由于魯迅的作品在不同的視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間,對作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在某些方面“發(fā)現(xiàn)”了作者,拉近了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其實也就體現(xiàn)除了閱讀中的體驗性和主動性。加上教師的引導,達成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雙重的自我,以自己的視角發(fā)現(xiàn)作者同時也發(fā)現(xiàn)自己。
另外,除了“讓學”消除學生對作品的生疏感外,可以利用魯迅在作品中的兒童視角來拉近學生與魯迅,與魯迅作品的距離。例如在《風箏》一文中,魯迅說弟弟從小躲在屋里制作風箏,被自己發(fā)現(xiàn)就踏扁了,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的,后來讀過外國兒童教育專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責當年對弟弟粗暴。體現(xiàn)出了魯迅對孩子的童真天性的理解,這就去掉了魯迅在學生心目中冷峻的臉譜,讓學生更全面立體的認識魯迅,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欲望。
其次,對于魯迅文學作品的閱讀,不能要求學生“統(tǒng)一見解”。
當前中學語文的魯迅教學難題
2010年11月24日,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和西華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召開了“中學語文教材與魯迅”學術研討會,川內(nèi)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以及多名來自基礎教育第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圍繞中學教材中魯迅作品的增刪及其所引發(fā)的爭議、魯迅作品的“教”和“學”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一、“增”和“刪”:意義和標準
每一次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變動,都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jīng)。四川省魯迅研究會會長李怡提出,魯迅作為一個中國現(xiàn)代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在今天的時代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既是教育界的問題,也是涉及中國當下文化發(fā)展的重大話題。2010年秋季學期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再次變動,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曾紹義介紹了媒體關于此事引發(fā)的爭議。西南民族大學李光榮認為爭論的意義牽涉到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神經(jīng)。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黎本初先生認為不管輿論怎么討論,魯迅作品在中學教學中都應當加強,不能削弱。來自基礎教育第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對魯迅作品的增刪有更直觀的看法。成都樹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楊小泉認為,當前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選編,數(shù)量適度,學生有完全的認知能力去理解。西南大學附中語文高級教師張愛明則從中學教材中所選魯迅作品的類別著手,就魯迅作品增刪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并特別提出中學教材中所沒有涉及的關于魯迅生命哲學的作品理應受到編寫者的重視。會議轉達了四川省廣安市教科所所長邱秋和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執(zhí)行主編顧之川教授就魯迅作品入選中學教材的標準和變化等問題的書面問答。他們指出,媒體關于魯迅作品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減少的報道是不符合實際的。魯迅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已經(jīng)從過去“投槍”、“匕首”或金剛怒目式的作品,轉變?yōu)楦形幕瘍?nèi)涵,更讓學生喜歡的作品。
二、“教”和“學”的困境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作品的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楊小泉在學生中就魯迅及其作品作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文科學生對魯迅作品更為喜歡,而多數(shù)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閱讀都局限于教材之內(nèi)。楊小泉認為,教師和學生對魯迅作品感到隔膜,主要在于現(xiàn)行教材對魯迅作品的解讀過于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等主旨。而部分教師對魯迅作品接觸較少,在解讀魯迅作品的時候難免搬來一些僵化空洞的概念,也無形中影響了學生們對魯迅作品的接受。張愛明以講授《孔乙己》一課的經(jīng)歷為例,提出只要找準切入點,能夠?qū)Ⅳ斞缸髌分v得很成功也很親切的。西南交大附中的徐葵覺得,不僅要教給學生閱讀和理解文章的方法,更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四川師范大學唐小林從實現(xiàn)魯迅闡釋的當代轉換角度提出,應將魯迅的闡釋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闡釋轉變?yōu)槿诵曰年U釋,再至生命化闡釋,再到語文學的闡釋,否則魯迅依然很難在當下教育機制里面、在培養(yǎng)下一代的工作中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三、溝通:改變中學魯迅教學的契機
魯迅與英國文學摩羅精神
“摩羅詩派”,19世紀初期盛行于西歐和東歐的浪漫派,是以拜倫和雪萊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浪漫主義詩派,其強調(diào)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fā),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大力提倡想象,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閱讀了大量英國摩羅詩人的詩歌作品,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勇于反抗時俗、堅韌的戰(zhàn)斗精神、思想進取、爭取自由、追求解放的摩羅精神對青年魯迅此后決絕地投身新文化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魯迅的具體創(chuàng)作當中也不乏有受到摩羅精神影響的痕跡,本文旨在以英國摩羅詩派代表詩人拜倫、雪萊為例,對魯迅創(chuàng)作思想,作品藝術及個性培養(yǎng)方面所受的摩羅精神的影響進行初步的探究。
一、魯迅作品思想的摩羅精神
為了改造中國國民劣根性,魯迅努力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閱讀了大量西方文藝作品,對積極的浪漫主義文學十分推崇,魯迅熱情地贊揚“不為順世和樂之音”、“爭天抗俗”、“不克厥敵、戰(zhàn)則不死”的摩羅派詩人。魯迅的作品思想也明顯受到了英國浪漫主義摩羅精神的影響。
(一)浪漫主義情結。
魯迅作品思想中充斥著英國摩羅詩派的浪漫主義幻想,隨處可見作品中浪漫主義思想的的滲入,第一篇綱領性論文《摩羅詩力說》中,極其全面闡述了當時歐洲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雪萊、裴多菲、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人的思想與主張。他對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度贊揚與熱情提倡始終貫穿于這篇著名的論文當中。積極的浪漫主義文學最重要的特征即是對于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與追求,以個人為單位號召全體人民奮起抗敵推翻暴力反動的封建統(tǒng)治。拜倫曾經(jīng)高唱“只有革命,才能使大地免于受到地獄的奸淫”。[1]這正迎合了青年魯迅主張反抗的革命意識。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兩位具有代表性的摩羅詩人拜倫、雪萊對魯迅影響巨大,在日后魯迅的創(chuàng)作中留下鮮明的痕跡。拜倫在他的詩作《東方敘事詩》中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叛、積極進取的英雄人物,被稱為“拜倫式的英雄”,“他們以挑戰(zhàn)示威的態(tài)度,以異樣的勇敢和熱情,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毫不妥協(xié)的精神,或報復或反抗社會的專制和壓迫?!盵2]這與魯迅此后塑造的一系列豐滿的個人與社會嚴重對立的英雄形象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如其作品《過客》、《這樣的戰(zhàn)士》、《秋夜》以及《奔月》等作品都曾出現(xiàn)過這樣的戰(zhàn)士,他們是孤寂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3]積極地反抗黑暗腐朽的封建社會。陳鳴樹也曾指出,1903年魯迅所作的浪漫主義傳奇《斯巴達之魂》,無論是從從敘述內(nèi)容還是藝術構思,都無疑受到了拜倫的影響。雪萊的詩格調(diào)清新、意境優(yōu)美,獨具一種啟蒙色彩,《西風頌》以豪邁奔放的激情贊美狂暴有力的西風,歌頌西風以摧古拉朽之力傾盡冬日顫冷的寒意,催促萬紫千紅的春天的到來?!熬桶盐业脑捳Z/像灰燼與火星/還未熄滅的爐火向人間播撒!讓預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如果冬天已經(jīng)來了/西風啊/春天還會遠嗎?”[4]詩歌采取象征性的修辭手法,寓意深遠。在魯迅寓意頗豐、迂回曲折的抒情長詩《秋夜》中,不難找到雪萊《西風頌》的影子,整首詩的物象在象征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作者當時心理活動。
(二)絕望中的反抗。
初中語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魯迅作品的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難度較大,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困難,本文主要分析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人物形象,并且對這些人物形象就行分類總結,以期對初中語文魯迅作品的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語文;魯迅作品;人物形象
以人教版為例,2013版教材收錄魯迅作品六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故鄉(xiāng)》、《孔乙己》,2016版教材的七年級課本收錄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jīng)》,變化不大,本文主要以這六篇文章為例進行分析。
1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人物形象
1.1對魯迅成長影響較大的人物形象。這六篇文章中對魯迅成長影響較大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先生壽鏡吾、保姆阿長、仙臺醫(yī)學老師藤野先生。壽鏡吾先生是魯迅在三味書屋學習時的老師,文中講“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蓖ㄗx本文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描述,可知語調(diào)是委婉輕松而又帶有一絲幽默的,不管是孩子們折臘梅、描繡像還是讀文章,總是充滿了童趣。保姆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阿長在自己的方式下呵護、照顧魯迅,整篇文章圍繞魯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來寫,充滿溫情,在學生學習的時候課通過阿長的形象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而藤野先生對魯迅有知遇之恩,在仙臺求學期間魯迅遇到精神上的困境,在藤野先生的關懷下,魯迅感到了一個弱國子民在他鄉(xiāng)得到尊重和愛護,這里的藤野先生是一個有人類關懷的師者。1.2著墨不多但生動形象的小人物群。在這些文章中,魯迅并不是只對一個人進行描寫,往往是把主要任務放在一群人物中,這些小人物往往性格鮮明,并且為主要人物形成背景?!短僖跋壬分械摹扒鍑魧W生”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在三味書屋一起學習的小伙伴、《故鄉(xiāng)》中的市井人物、《孔乙己》中的短衣幫等等。這些人物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在人物群眾又能看出性格迥然的人,如《社戲》中機智勇敢的雙喜,大方的阿發(fā),這些生動形象的人物群和魯鎮(zhèn)的風俗景色等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鄉(xiāng)風俗畫。1.3時代背景下窮途末路的人物縮影。在初中課文中,魯迅的文章批判性還不是特別強烈,但是九年級的文章已經(jīng)開始有魯迅對當時中國現(xiàn)狀的思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鄉(xiāng)》中的閏土。一個是讀書人的現(xiàn)狀,一個是農(nóng)民的代表??滓壹鹤鳛橐粋€讀書人,除了迂腐、固執(zhí)、好吃懶做之外還有讀書人的熱心、堅持、善良等品質(zhì),這是一個復雜而又立體的人物形象。而閏土則是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壓迫下幾乎失去了作為人的體驗,這不僅是一個農(nóng)民的形象,更是當時社會情形的縮影,也是魯迅對故鄉(xiāng)衰敗的矛盾復雜心理的一個表現(xiàn)。
2對魯迅作品人物形象教學的建議
魯迅小說解讀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一、遵循原則,重視魯迅小說的文學性
真正的課堂,真正的文學文本,教師需要做的是根據(jù)文學的屬性,盡量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從而正確把握作者、編者的意圖。過去對魯迅作品,很多教師在解讀過程中,總是按照統(tǒng)一標準來闡述,過于拔高道德要求,忽視了作品的文學性,抑制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忽略了學生獨特的個人理解,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思維惰性。因而,教師在解讀文學作品文本時,需要遵循文學作品的一般規(guī)律。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正確理解魯迅小說,教師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文學角度,二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教師對魯迅小說的作品解讀才會有效,學生的理解才有可能更加深入。
二、提倡思辨,開放魯迅小說的多解性
誠然,當前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見。魯迅作品為何難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學生所處環(huán)境與魯迅時代脫節(jié),對動蕩年代缺乏最真切的感受,從而造成思想理解的隔閡。畢竟無論從藝術性,還是從思想性來說,魯迅作品都是無人可及的。因此,要想讓魯迅作品真正變得易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進入魯迅那個時代。當然,這就對教師的啟發(fā)引導、科學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魯迅小說,對那個特定年代的思想產(chǎn)物,要鼓勵學生采用多元方式對文本進行思辨,允許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正如章熊所說:“閱讀教學取得突破的關鍵,在于承認它的‘多解性’。”
三、創(chuàng)新思維,解讀魯迅小說的差異性
理解作者,往往不能囿于一篇文章,畢竟作者所描述的對象,是立體的、多元的,作者不可能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部作品中完整地透徹地闡述他的思想。因而過分地局限于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分析其思想性、寫作技巧,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在解讀作家作品時,最好的方法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即整體性比較解讀,在相互對照中去深刻理解作品內(nèi)容。比如學習魯迅,就必須了解魯迅的“散點透視”的寫作筆法,通盤考慮魯迅不同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物形象,在相互對照中去理解、去品味其中所包蘊的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某種程度上講,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同樣他們對魯迅小說進行創(chuàng)造性理解時也會形成個體差異。而這種個體差異卻是他們自身理解魯迅、走進魯迅小說的基礎。當然,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除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外,更重要的還需有懷疑精神,要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從而通過討論去辯證分析,形成自己對魯迅小說獨特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品讀魯迅小說過程中形成的不同觀點。只有在倡導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魯迅小說的文學價值,才能真正讓魯迅小說在現(xiàn)今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魯迅小說課例教學研究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教學重點內(nèi)容。而在眾多魯迅作品中,魯迅先生的小說更具有教育意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小說本身的特點,體會小說中所包含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诖?,本文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魯迅小說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qū)ο嚓P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魯迅小說;課例教學
魯迅先生的小說不僅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小說中的精華,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小說的特點及藝術手法。同時,教師應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相關文章。
一、魯迅小說作品的特點
相對于其他小說作品來說,魯迅小說作品更受到教育者的喜愛,并被編寫到小學、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小說作品之所以會受到如此重視,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現(xiàn)實主義。魯迅的小說作品充滿了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這些作品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能夠起到非常好的警示作用。通過這些小說作品,教師能夠看到封建社會教育的落后,對現(xiàn)在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2)人物形象鮮明。魯迅的小說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人物性格的塑造沒有脫離現(xiàn)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具有明顯的感染力[1]。(3)語言風格簡潔。魯迅先生的小說沒有使用過多華麗的語言,都是通過非常樸實的文字打動讀者的內(nèi)心,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并帶給讀者發(fā)人深省的力量
二、學習魯迅的小說作品時應重點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