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來歷范文
時間:2023-03-21 23:0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通話的來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廣東粵語 發(fā)展 嶺南文化 傳承保護
作為漢藏語系中漢語族聲調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語在我國的廣東、廣西及港澳等地區(qū)應用較廣泛,尤其是以廣東地區(qū)最突出,并且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存在較長的一段時間。然而,在當前普通話不斷推廣的背景之下,廣東粵語正在面臨較大的危機,再加上粵語中存在較多古漢語的特點,有利于對古漢語文化的研究。因此,在普通話推廣的過程中,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對廣東粵語及嶺南文化的傳承保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廣東粵語的特性
1.1具有強勢性
長久以來,粵語廣泛應用于廣東人的商業(yè)運作,在從古至今的商業(y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粵語體系。同時,由于廣東地區(qū)處于珠三角地帶,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流十分便利,粵語也借助經濟的交流逐漸形成了自身權威的地位,從而使粵語在廣東省中比其他的方言更具備競爭力,逐漸成為廣東的通用語[1]。
1.2具有獨特的表達體系
與其他方言相比,粵語本身具有獨特的表達體系,粵語當中的口語能夠全部使用漢語和粵語當中的特殊詞語進行書面表達,這就使得粵語在普通話不斷推廣的背景下擁有較旺盛的活力。同時,粵語在正式場合進行使用之時往往應用的是現代漢語白話文的表達書寫方式,與普通話相比,粵語本身的語法、詞匯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距,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言文分離”的情況,在進行交流時,人們往往會根據表面意思利用粵語進行表述?;浾Z中有很多現代漢語所沒有的字,如,、、?、噶。鹊取A硗?,粵語中雖然有與現代漢語相同的字,但是其所表述的意思卻有差異,如“孤寒”在粵語中的意思是吝嗇,與現代漢語有著明顯差別。
2.普通話推廣下粵語的危機
隨著普通話在廣東省的深入推廣,逐漸減少廣東省媒體中方言播音時間,增加普通話播音的時間,尤其是播放的少兒節(jié)目全部使用普通話,使得兒童、學生從小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并納入教育教學的規(guī)劃。這些措施促進了普通話的推廣,但是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對粵語接觸的次數,導致新一代的廣東人粵語能力下降,再加上學校對推廣普通話實施強制性的措施,講粵語很容易被扣除“操行分”,導致部分學生喪失粵語學習的興趣,造成粵語的萎縮,不利于粵語的發(fā)展,甚至危及嶺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2]。
3.保護粵語及嶺南文化的重要性
以粵語為基礎的嶺南文化有著較悠久的歷史,嶺南文化中的戲劇、對白及唱詞含有很多的粵語口語元素,而粵語中的童謠、山歌等也有較濃厚的嶺南色彩?;浾Z在現今的語言學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與現代漢語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并不妨礙溝通交流,而且廣東省處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在與國外交流的過程中有著重大的影響力,不少國內外人士都在學習及使用粵語進行交流?;浾Z作為廣東省的代表性語言,對于保護傳統(tǒng)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粵語中不僅僅保留許多的傳說、故事及民謠,還存在眾多的信仰、活動及藝術等,承載眾多的文化,一旦粵語消亡,對于我國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文化損失。因此,在普通話推廣的背景之下,加強對粵語及嶺南文化的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
4.加強對粵語以及嶺南文化保護的可行性措施
4.1做好媒體宣傳工作
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大量的鄉(xiāng)土知識及草根文化,在廣東地區(qū)根深蒂固。因此,加強對粵語以及嶺南文化的保護,首要的任務就是積極做好相應的媒體宣傳工作,在電視節(jié)目安排方面,應盡可能地保留一定量的粵語節(jié)目,在確保普通話推廣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粵語節(jié)目播出的時間,正確認識普通話推廣與粵語文化保護之間的聯系性,在不改變民眾收視習慣的前提下,利用普通話與粵語節(jié)目相結合的方式,逐步豐富民眾的生活,使粵語文化與民眾的關系更密切。可以在粵語節(jié)目中配置相應的中文字幕,使得不精通粵語的觀眾借助中文字幕了解節(jié)目所表達的信息,利用媒體的力量,加強對粵語的保護,為嶺南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4]。
4.2發(fā)揮學校以及家庭的作用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各學校逐漸將普通話作為正式的教學語言,然而,在普通話推廣的過程中,應正確對待普通話與粵語之間的關系,國家在校園當中實施普通話推廣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普通話課堂環(huán)境,并非嚴格禁止學生利用方言進行交流。學校若是采取過度的措施,就容易造成方言文化的消失。因此,在加強粵語保護時,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讓學生上課用普通話交流,下課利用粵語進行溝通,使粵語擁有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同時,家庭作為一個重要的語言環(huán)境,在粵語保護的過程中,家長可多用粵語與子女進行交流,逐步培養(yǎng)子女學習粵語的興趣,為粵語的傳承、保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3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
粵語的保護,離不開國家相關部門的努力,因此,廣東省政府部門應在推廣普通話的基礎之上,制定相應的政策以及措施,為粵語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使用環(huán)境,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中不限制粵語的使用,甚至可以舉辦一些與粵語相關的文化活動,擴大粵語的輻射面積,使公眾不僅能夠說粵語,還能夠深入了解粵語所代表的嶺南文化,增強公眾的認同感及歸屬感,促進粵語的發(fā)展,實現對嶺南文化的保護[5]。
5.結語
由于長久以來歷史因素的影響,粵語在廣東地區(qū)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在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之下,粵語受到極大的沖擊,面臨較大的生存困境,甚至威脅到嶺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因此,應正確認識到保護粵語及嶺南文化對于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以及普通話推廣與粵語保護之間的關系。應認真分析粵語保護傳承中所面臨的影響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加粵語類節(jié)目播放的時間,為粵語打造良好的學校及家庭環(huán)境。同時并制定一系列的相關保護政策,使粵語及嶺南文化能夠實現更好的傳承及保護,更好地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杰.從粵語受到的沖擊看社會與語言的共變及方言的保護問題[J].語文學刊,2011(2):34-35,45.
[2]黃必勝.粵語播音,有關商業(yè)選擇無關方言保護[J].青年記者,2010(22):76-76.
[3]文雅.語及其社會族群認同感[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14(4):77-80.
篇2
其實,區(qū)分同音字,只要抓住關鍵,能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不同意思加以運用,出錯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筆者在長期語文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方法,介紹給大家,以供參考。
一、詞語擴充辨析法
記住簡單詞語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然后對簡單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復雜的詞語,其簡單詞語中的字保持不變,這樣學生記起來就容易得多。如指導區(qū)分“是”和“事”這兩個同音字時,就可先用“是”組詞“是非”,進而對其進行擴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與事情相關聯的詞都用“事”。
二、編講同音字笑話辨析法
笑話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試著把難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話中去,這樣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報”和“抱”時,我巧講笑話:
某單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間設宴。男男女女十幾個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個人在點菜。點好了,征求大伙兒意見:“菜點好了,有沒有要加的?”輪到一位女士了,服務生便說道:“小姐,報報。”小姐看了他一眼,沒動靜?!靶〗悖瑘笠幌?!”哥們兒有點兒急了。小姐臉漲得通紅,還是沒動靜?!霸趺粗??讓你報一下沒聽見?”哥們兒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趕緊打圓場:“小姐,你就趕緊挨個兒報一下吧,啊?!毙〗銍肃橹鴨枺骸澳?,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嗎?”“噗!”邊上一位女同事剛喝的一大口茶全噴前邊人身上了。十幾個人笑做一團,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話講罷,板書“抱”和“報”,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服務生是叫報菜名,并不是要抱人,這樣既活躍了氛圍,又讓學生記住了這兩個字。
三、巧用偏旁區(qū)別意義辨析法
漢字中有很多形聲字,往往一組形聲字具有相同的聲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這些形旁對于區(qū)別同音字有著巨大的作用。只要結合具體語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從而正確用字,降低出錯的幾率。如“驅”“嶇”“軀”都讀qū,如果說“qū車”“崎qū”“身qū”,應該立刻能想到它們分別是“驅”“嶇”“軀”三個字。因為古代都是用馬拉車,所以“qū車”應該是與馬有關的“驅”;“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須選擇與山有關的“嶇”;“身qū”則與身體有關,只能用“軀”。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學用錯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語用字。此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語故事的來歷,就能正確區(qū)分和運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學生時常會寫成“斤”字,此時,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呂不韋叫門客著《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出布告,稱有能增減一字的,就賞給千金。學生很自然就明白該用哪個jin了。又如“一鼓作氣”的“鼓”字,學生容易寫成“股”就是因為對成語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氣的意思是說,打仗靠勇氣,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擂兩通鼓,勇氣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寫規(guī)范字,說普通話這是理所應當的。然而,有些漢字,用普通話說讀音一樣,又很難從字義上區(qū)別運用,只是長期以來的一種習慣用法。這種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讀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為方言區(qū)的“母語”,因此,在特殊情況下,偶爾巧用方言引導學生化解同音字難題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兩個字在普通話里都讀zuò,但在四川話里,“做”讀zù,而“作”讀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話說,學生就不會將“做工”和“工作”寫錯了。
篇3
我,姓吳,名利清,湖南長沙人。自幼隨著爸媽在江蘇如皋打工。九歲那年,我來到現在的這個班級,第一天進班,老師溫柔地讓我向大家介紹自己,我埋著頭,偷偷瞟了一眼講臺下,媽呀!黑壓壓的一片,無數的眼光齊刷刷的看著我,像萬支亂箭朝我鋪天蓋地般地射過來。我渾身頓時一陣燥熱,滿臉通紅。兩個長滿凍瘡的大耳朵也熱烘烘的,可是天生能言善辯的我還是深深吸了口氣,用標準的湖南普通話介紹了起來:“我叫胡(吳)利精(清)……”。
“哈、哈、哈……”剛一開口,一陣哄堂大笑爆燃而起,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睜大眼睛四下里瞅瞅,一個胖高個子站起來了:“報告老師,他到底叫‘狐貍精’還是叫‘吳利清’?。俊?/p>
“哈、哈、哈……”
笑聲過了好一陣子,終于停了。首次亮相就受到“奇恥大辱”,這對我來說可是前史未有的重大事件,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我飛速地轉動大腦,鎮(zhèn)靜地環(huán)視教室的每個角落,然后清了清嗓子:“鄭重聲明,本人叫吳——利——清,吳邦國的吳,勝利的利,清白的清。意思是:像吳邦國先生那樣永遠勝利,一生清白!同時,更正一下你們的修辭,“狐貍精”那是用來形容女孩子聰明且美麗的。男孩子,大大的不合適!哇卡里嗎西塔?日語,明白嗎?”
“真厲害!”
“真機靈!”
篇4
據我不靠譜的記憶,這大概是本刊第一次把內外記者串聯起來、將記者各自熟悉的領域嫁接在一起,然后統(tǒng)籌成一部大大的專題。宋尋是成都人,從小就熱愛李伯清的“散打評書”,讓她來負責采訪李伯清師徒一點算不上難事,甚至此類從興趣出發(fā)的采訪都算不上任務了,她付出得再多也沒有抱怨。還有常用常新的臺灣特約記者幻小真,從臺灣多元的本土喜劇中找出一個代表人來做采訪,正好迎合了她的專業(yè)和長期關注目標,“模仿秀”在臺灣淵源已久,從她最后采訪的從從(唐從圣)嘴里說出這些段子和來歷,格外親切,與我們平時在視頻上看到的搞笑段子有了一種影像與文本的對應感。
我們的常駐香港記者葉曉萍負責采訪香港“棟篤笑”,黃子華幾乎可以稱作這個喜劇種類的鼻祖,但采訪起來葉曉萍也稱得上如魚得水,不怕因為方言的生疏而產生陌生感,要的就是原汁原味。雖然最后作品呈現已經翻譯成普通話了,白話版的葉曉萍VS黃子華其實更巔峰――雖然我也看不懂。
當時把上海的周立波分配給駐上海記者邱致理時,記得當時她就表示過對此人無興趣。當時我很納悶,邱致理最后表示要采也能采,就是那種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你懂的。從后來的表現來看,當時邱致理的判斷無比英明。但即便如此,做媒體的有時候就是要無比勢利,很多時候采訪對象不一定是欣賞并看好的,只要他們有足夠的關注度,你想放棄,還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篇5
《西窗燭》是一款設計簡潔的詩詞賞析類APP,旨在為用戶提供一個干凈而清新的欣賞空間。打開《西窗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卡片,卡片上是古韻十足的繁體字配上古文豎行排列風格的經典詩詞以及該詩詞的作者名字。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點擊卡片閱讀全文,文章后面還有賞析和詳細詩詞分類,一眼便知它的來歷和涵義。其中的詩詞不乏有我們從小到大學過的,勾出滿滿的回憶。當然,大多數詩詞我們可能都沒有讀過,你要是不喜歡的話直接用手指將它左右切換丟在一邊就可以換一句新的詩詞,直到你滿意為止。不太方便的是,讀者很難找回已經丟掉的詩詞。
卡片上方有一個分享圖標,可以選擇把該詩詞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是不是比起發(fā)一張自拍或是表情更為新穎、更有文藝范呢?你還可以將詩詞以圖片的形式保存到手機相冊,或是分享給有相同興趣愛好的QQ好友和微信好友,共同體驗文學的魅力。在分享圖標的旁邊是一個書簽標志,里面分別有“筆記”、“寫字”和“語音”三個選項?!肮P記”記錄的是讀者對該詩詞的感悟,“寫字”是讀者上傳的臨摹書法作品。而“語音”就非常有趣了,里面有許多讀者朗誦該詩詞的錄音,有的是不標準的普通話,有的干脆用方言朗誦,但大多還是很有感情的。
《西窗燭》對詩詞的分類也是一大特色,它把詩詞以選集、主題、景色以及節(jié)日等進行分門別類。通過分類瀏覽,我們可以系統(tǒng)化的看到古人對某一景觀,亦或是某一情緒進行描述。在文庫中它以作者名字分類,其中對作者的分類采用了從前往后的歷史朝代進行排序,不僅方便查找,還讓大家能夠清楚的了解作者所在的朝代。精選欄目選取了讀者上傳的與詩詞相關的優(yōu)美書法作品、風景配圖以及好聽的朗誦等,瀏覽起來也別有一番韻味。
這次我們讀懂它
古詩詞是古人情感的積淀和智慧的結晶,寥寥幾行字能表現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明快、低頭弄梅的婉轉曲折。以前上學時候接觸過的詩詞,那僅僅是讀過或背過,畢竟淺薄的閱歷想要讀懂什么是“丹心照汗青”或是“凄凄慘慘戚戚”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的我們雖還是不能完全領悟,但起碼多了自己的見解。日積月累,也不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無奈吧?《西窗燭》收錄了300多位文學家共1 500多篇精選作品,雖然詩詞庫不是特別豐富,但大多都不生澀難懂,配上注釋也能夠“略知一二”,它還提供了百度百科鏈接的詳細介紹,全面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學之美。
篇6
關鍵詞:石倉 汀州話 特色探討
石倉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東南部,屬大東壩鎮(zhèn)。自清代以來,石倉地區(qū)遷入了大量福建汀州府移民。石倉大族闕家的《下邳闕氏族譜》就有記載:“闕氏自康熙年間由閩杭而遷徙于括郡(括蒼郡,即處州,今麗水市),或松(陽)或遂(昌)或云(和),不一其人。即居松川之石倉者亦眾。唯如祥公居厚宅,盛宗公居茶排,弼光公居下宅街,厥后子孫繁衍。”這將闕氏祖先從福建上杭縣遷居浙江松陽縣石倉的來歷說得很清楚。當然,遷至松陽縣石倉的還有其他氏族的汀州客家人。時至今日,這些移民的后裔仍然操著“汀州腔”,保留著汀州風俗。他們與福建汀江流域的汀州人至今還能直接對話。
此次去松陽石倉村調查訪問的目的就是記錄松陽石倉汀州話的特色,包括聲韻調系統(tǒng)及其與農耕的聯系。本次發(fā)音合作人闕龍興來自大東壩鎮(zhèn)七村,62歲,函授大專畢業(yè),曾任石倉小學教導主任。祖上自康熙55年因“三藩之亂”后土地荒蕪,從福建上杭遷入石倉地區(qū),父母親都以汀州話為母語,都不會說普通話;而他自己的母語也是汀州話,普通話程度一般。附近鄉(xiāng)鎮(zhèn)一萬多人都說汀州話。可見,語音合作人有相當純粹的汀州話背景,并無其他口音。下面,筆者將對此次方言調查進行描述和分析。
一、松陽汀州話語音系統(tǒng)簡介
通過語音調查,我們發(fā)現,汀州話有聲母20個(包括零聲母),韻母36個,調類5種。主要特點是聲調保留了古入聲調;聲母存在較特殊的舌面前鼻音[?],與中古音相比較大致呈現濁音清化演變趨勢,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韻母方面,缺少撮口呼韻母,入聲韻尾[-p][-t][-k]全部消失,入聲都為喉塞韻尾[-?]。為了更深入地探尋汀州話的語言特色,筆者嘗試將汀州話的聲母、韻母分別與中古音進行了對比。
二、汀州話聲母與中古音對比
通過汀州話聲母與中古音聲母的比較,我們可以探尋出汀州話聲母的演變特色。
通過表1,我們可以得出汀州話聲母由中古音到現代方音的大致演變特色,具體如下:
1.在幫系聲母中,并母演變?yōu)閇p?],敷母演變?yōu)閇f],奉母演變?yōu)閇p?],而明、微母同演變?yōu)閇m],呈現濁音清化的特色。
2.在端系聲母中,端組聲母的演變規(guī)律與幫組聲母相似,定母演變?yōu)閇t?],濁音清化比較明顯;而精組聲母的分化和清化現象則突出,精母分化為[?]和舌面音[?],清、從母分化為[??]和[??],心母分化為[s]和[?],邪母分化為[??]和[?]。
3.在知系聲母中,大部分演變?yōu)樯嗉馇耙鬧?]和[??],禪母演變?yōu)閇?],日母演變?yōu)閇?],澄母、昌母分化成[??]和[??],章母分化成[?]和[?],船母分化成[?]和[f],大體也反應出濁音清化。
4.見系聲母的演變比前面的稍微復雜,如曉母分化為[x]、[f]、[?];匣母和影組聲母都演變成了零聲母[?],其實在發(fā)音中存在[?]和[?]兩個聲母,但是兩個聲母沒有區(qū)別意義,只是自由變體,所以在考慮聲母時歸為了一類,記為[?]。
三、汀州話韻母與中古音的對比
中古音有十六攝: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其中蟹效咸山有一二三四等,梗攝有二三四等,果宕流深臻曾遇通有一三等,假攝有二三等,江攝只有二等,止攝只有三等。通過將汀州話韻母與中古韻類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探尋出汀州話韻母的演變特點。
表2主要呈現了汀州話韻母從中古音到現代方音是整合、簡化的演變趨勢。如韻母[?u]在中古音中存在于果、效韻類中;韻母[y]在中古音中存在于遇、留韻類中;韻母[??]在中古音中分布于深陽、臻陽、曾陽、梗陽等韻類中。諸如這些韻母在中古音中屬于若干韻類,而今聚合成了一個韻母,體現了語言發(fā)展便于使用的基本原則。另外,入聲韻尾[-p][-t][-k]全部消失,且四呼不齊全,缺少撮口呼韻母。還有,汀州話中的特色韻母——塞尾韻[-?]源于中古音中的所有入聲韻類;并且,韻母[-?]尾韻源于中古音中的幾乎所有的陽聲韻類。
四、聲調
松陽汀州話共有5個聲調。
從表3可以看出,平聲、上聲和去聲依據“清、濁”分化成“陰、陽”,上聲的清濁都分為兩調,并存在歸并現象;聲調保留了古入聲調,入聲音節(jié)比較短促。
五、松陽汀州話方言詞匯釋例
按照方言調查條目,本文例舉下列十六個方面,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分類搜集考察松陽汀州話的詞匯特點,最后還會圖文并現展示汀州方言詞匯與農耕文化的聯系。
(一)顏色:紅[f??312];黃[v??312];黑(烏[u334]或墨[x??4])
(二)天文:太陽[?i??4t?a312];月亮[?i??4k??334];下雨[l??4i52]
(三)動物:母豬[t?y334ma312];母雞[kei334ma312];蜘蛛[lia31??ia312ts?52]
(四)農作物:水稻[fi52t??u312];玉[pɑ45lau312];辣椒[fa?33?i?334];番薯[fa?45?y334];西紅柿[s?45f??31s?52]
(五)調味品:鹽[i??312];醋[???45]
(六)人體:頭[t?a33nɑ312];眼睛[m??4?i??2];肚子[tu52s?312];胡子[fu31s?334];手指頭[?y52??45t?a312]
(七)日常生活:撒尿[?u33?i?52];拉屎[?u33s?52];咳嗽[????4]
(八)親屬:爸爸[ɑ33pa?4];妹妹[l?u52m?45];兒媳婦[s??33p?ei334]
(九)代詞:我[?a334];你[x??334];他[kei312]
(十)數字:一[i??4];二[?i52];兩[ti??52];十[?i??4]
(十一)時間:夜晚[iɑ52pu45]或[iɑ52t?a312];今天[t?y33pu33?i??4];明年[mi??31mi??312]
(十二)位置:這里[n??52t?ia?0];那里[ka?4t?ia?0];上面[sa?52t?a312]
(十三)形容詞:大[t?a52];小[?i?52];咸[xa?312];淡[t?a?334];胖[p?a?45];瘦[sa45]
(十四)動詞:看[m??52];舔[t?i??45];拿[nɑ334];撿[t?i??52];跑[pi?334]
(十五)量詞:一個人[ka45];一只狗[tsa?4];一條路[t?i?312];一點兒東西[ti??4]
(十六)副詞:不[??45];怎么[nei52t?a?31li??4];什么[ma52s?312];沒有[??45?i??31]
因為汀州人世代以耕作為生,包括種茶,因此也具有并保留了許多特色的農具。部分農具的表達如下:
茶:[ts?a33k??334]
茶葉(左右晃動篩選茶葉用):[ts?ɑ31i??2ta?4]
(烘茶葉用):[ts?a31p??52]
舂具(搗米用):[s??33??y45]
打谷桶坊(打谷用):[tɑ52k??4t???52f??312]
秧節(jié)子(挑秧用):[i??33?i??52];
秧耙:[i??45p?ɑ312]
耕田耙:[vi?31t?i??31p?ɑ312]
六、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
從詞匯來看,“吃”說“食”,如“再吃一碗”說“再食一碗”;另外“抽煙”說“食煙”;“眼”說“目”,如“眼淚”說“目汁”,“瞎子”說“瞎目”;介詞“和”說“得”,如“我跟你說”為“我得你講”;“袖子”說“襯袖角”;“下雨”說“落雨”;“站立”大都說“徛”(讀如“技”)。
從語法來看,“打不過他”既可以說“打不過渠”,也可以說“打渠不過”,但是不能說“打不渠過”;“我吃過飯了”說“我飯食過了”。
語言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通過與中古音的比較,我們可以窺見汀州話的語音特色。從以上的對比分析中可見,聲母的主要特色是濁音清化,韻母的主要特色是呈現了整合、簡化的趨勢,聲調保留了古入聲調等,詞匯上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希望本文的分析能給研究汀州話的學者提供一些真實可信的事實依據。
參考文獻:
[1]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篇7
“你們的效率很高,讓我們感受到了‘重慶速度’,增強了投資重慶的信心……”
以上是兩封感謝信中的話,真摯的言語令重慶市工商局企業(yè)登記所的同志深感欣慰。
說起這兩封感謝信,還有一番來歷。
今年8月12日,星期六,酷暑籠罩著重慶。地處涪陵區(qū)的重慶長江水運股份有限公司接到一個電話,叫公司派人到涪陵區(qū)工商局,市局登記所工作人員要來給他們辦理變更執(zhí)照等相關事宜。
“不可能吧,應該我們拿著材料到重慶市工商局去辦理,怎么反過來了?莫不是哪些地方有問題?”公司副總經理及經辦人員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區(qū)工商局會議室,市工商局登記處張?zhí)庨L及登記所6位工作人員已等在那里。“你們公司要從涪陵區(qū)遷入市局登記,涉及的許多資料可能你們不太熟悉。往返涪陵與重慶主城區(qū)很不方便,我們來就是想和區(qū)局、公司一道處理這些事……”
登記所領導的解釋打消了公司人員的顧慮,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
隨后,水運公司將遷入登記的檔案移交、公司住所的確定、經營范圍的規(guī)范等不清楚的問題一古腦兒提了出來。一上午,登記所一行人翻閱整理了該公司的登記材料,針對其提出的問題找出了解決辦法,許多遺留問題就在這間狹小的會議室里化解了。辦完事,已是中午時分。“請你們一定要到我們公司吃頓便飯!”公司經辦人員想以此表達感激之情。可最終,公司人員成了工商局工作餐桌上的客人。
如果說上門服務暖了企業(yè)主的心,那么為企業(yè)開通“綠色通道”,則實實在在解了企業(yè)的燃眉之急。
8月15日10:20,辦事大廳來了七八個匆匆的客人。咨詢臺前,為首的操一口河南普通話的客人說:“我下午要趕到北京辦手續(xù),需要重慶市工商局登記的營業(yè)執(zhí)照,能不能盡快給我們辦理?”語氣中帶著焦急和試探。
原來,這個河南客商欲到重慶新設一家公司,因北京那邊日程已定,前幾天事務繁忙,到今天才來辦理。
按“只要企業(yè)有需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工作人員啟動了快速辦證“綠色通道”:馬上交由初審人員審查資料。但一查客商所帶文件,尚欠一些手續(xù)性的材料。是按規(guī)回絕,還是想辦法解決?看著企業(yè)人員焦急的眼神,初審人員將這事匯報給了所長王飛雪。
王飛雪接報后,認為該企業(yè)的重要登記材料已齊備,只缺住所證明和董事的身份證復印件,如果死板講究流程,將會給企業(yè)帶來不小的麻煩。她決定“主動出擊”,與江津雙福工業(yè)園區(qū)核實了該企業(yè)的住所后,立即批示:“馬上辦理!”
11:45,市工商局為該企業(yè)核發(fā)了執(zhí)照副本,一些需補交的資料要求在近日內補齊。當工作人員把執(zhí)照遞到該企業(yè)經辦人員手里時,他感到異常意外和驚喜,感慨地說:“跑了這么多地方,我最怵一些部門的推諉和拖沓。我一直認為,在西部辦事會遇到更多的麻煩,今天我終于感受到了‘重慶速度’!”
后來登記所才得知,該企業(yè)是全國銅管生產、經銷的龍頭老大,有了這次“綠色通道”的經歷,他們決定追加投資20多億元,落戶重慶發(fā)展。
篇8
關鍵詞:近義詞;辨析;研究綜述
一、引言
本文對七大期刊進行了近義詞辨析論文窮盡式的搜索。這七大期刊分別為《漢語學習》、《世界漢語教學》、《語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語言研究》、《中國語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按照詞性的不同進行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名詞(84篇);動詞(64篇);形容詞(19篇);副詞(80篇);代詞(15篇);數量詞(15篇);介詞(6篇);連詞(15篇);助詞(16篇);語氣詞(3篇)以及還有可以歸為套語(2篇)和格式(14篇)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
下面對近義詞辨析的論文的時代特點進行進行簡單的總結和概括,使讀者能對1979年以來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有一個總的了解,以便讀者能夠明確將來的研究方向,為讀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幾年來近義詞辨析論文的特點歸納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F在的發(fā)展速度已非常驚人。但初期到現在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呈現出一系列是特點。下面簡單說一下。
1.論文寫作形式的特點
有的文章是以隨感和雜記的形式出現,它們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別是在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研究初期更是這樣,沒有現在發(fā)表的論文那么規(guī)范正式,甚至連摘要、關鍵詞以及參考文獻都沒有。當時的文章只是簡單的對兩個近義詞進行比較,說明兩者之間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徹。如:龍啟群1982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1期的《“啟事”和“啟示”》就是一個例子,主要從不同的詞性角度對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區(qū)別。再如:金有景1982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4期的《“惡夢”和“噩夢”》、金有景1986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1期的《“糖坊”與“糖房”》等等。
但近幾年,論文變得更加規(guī)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語料來源也明確起來,變得更加地規(guī)范,格式也變得更加完善,趨于完美。舉個例子:莫彭齡2004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的《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主要從詞匯、語法、修辭三個角度對“詞”進行了考察。這是因為對外開放以來,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發(fā)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它們對能夠解釋漢語近義詞的書需求更大了。原來只是對本族人的漢語教學的那些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外國人學習漢語近義詞的需要了。原來漢族人認為沒有問題的詞匯,也不會想到它們之間存在著差別的詞匯,因此也就不會說出不象話的漢語句子,但對外國人來說卻成了問題。比如:“被”、“被…所…”、“為…所…”之間的差別就是很多留學生困惑和出現偏誤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視”和“講究”之間的區(qū)別也是留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因此,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漢語里的近義詞,深化和細化它們之間的微妙差別,使留學生能更好地學好漢語的近義詞。
2.研究對象:
詞性多,基本覆蓋了所有詞性,覆蓋面廣。
1)由原來的單一語言內部詞匯的比較轉向多個語言詞匯的對比研究,出現了漢外對比的論文,研究變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紀孝和水野義道兩位先生1984年合寫并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01期的《漢語“更”和日語“もっと”》主要從語法關系和意義上進行了比較兩者的異同。周時挺1986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從十大方面說明二者在語法關系上的相似之處。再如王鐘華1986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的《漢語的“什么”和法語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2期的《“”和“們”》都屬于這一類漢外對比的論文。
2)除此之外,方言詞匯對比分析比較的論文也漸漸多了起來,對方言詞匯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第1期(總第86期)的《臨猗方言的結構助詞“奈”與“哩”》主要從臨猗方言結構助詞的分布、“奈”的語法功能、“哩”的語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饒長溶1996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第2期(總第59期)的《長汀方言助詞“嚟”和“咧”》;以及陳茂山1995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第3期(總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屬此類。
3)另外也有普通話與方言詞匯的對比研究。比如:沈懷興2005年9月發(fā)表在《語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說明了兩者不僅來歷、結構均不相同,而且本義完全不同,引申義亦不盡相同。
4)當然也不乏普通話近義詞詞匯之間辨析的論文,而且這一類論文占的總數是最多的。簡單舉一例加以說明:周小兵1994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薄分饕疾炝诉@兩個詞在語法分布上的區(qū)別并解釋了它們在意思上的差別。再如周小兵與鄧小寧2002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張發(fā)明1984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6期的《“一會兒”和“不一會兒”》均屬于此類論文。
5)辨析論文從原來單純辨析幾個詞的區(qū)別到研究幾個近義詞的功能應用。肖奚強2002年發(fā)表在《語言研究》第4期(總第49期)的《“正(在)”、“在”與“著”功能比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著”之間的異同。認為“正、正在、在”是表態(tài)副詞,都表示動作的進行,其態(tài)意義的核心是“進行”。但三者在語用功能上也互有異同。
6)最后,我們從各個詞性角度分類的論文數量可以看出名詞、副詞和動詞類的辨析論文的數量是最多的。相對地,虛詞類的文章則相對較少。所以,虛詞類方向的辨析論文應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1)從原來單純的辨析到現在綜合運用綜合、分析、定性與定量的方法來闡釋詞語之間不同的文章漸漸地多了起來。早期的文章只是單純地說明詞語間的不同,而沒有運用數據統(tǒng)計等各種分析手段來辨析。如徐靜茜1981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4期的《“實驗”和“試驗”》都屬于這一類的文章。而近幾年的辨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變得愈加地完備而科學。例如:莫彭齡2004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的《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
2)從原來的手工到現在利用高科技計算機手段來收集語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體會的。
3)不僅只是詞匯層面的辨析,也擴展到了語法層面。如:李茉莉1990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3期的《試比較漢語表示完成的動態(tài)助詞“了”與日語表示完成的助動詞“た”》對比了“了”與“た”在“時”、“限制性”、“單一性與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篇9
一、豐富少先隊活動
少年兒童是最率直、最坦誠的,是成人輔導的結果。我校在學生思想教育中真正發(fā)揮隊員的主體作用,弱化老師的指導作用,讓孩子們說真話、心里話,多用普通話問好,用禮貌用語說話。組織活動時力求充分發(fā)揮孩子的能力,輔導員做為隊員們的觀眾。
1、 x月xx日,我們師生積極參加了鄉(xiāng)政府組織的計劃生育宣傳,隊員們拿著紅旗,呼著口號,尤其是校鼓樂隊的表演受到了村民們的嘖嘖稱贊。
2、 x月x日,少先隊組織了校歌詠比賽,四十多名小歌手登臺演唱。那清脆悅耳的歌聲,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3、 在市《雛鷹導刊》各種征文活動中,我校獲得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4、 在縣中小學電子百拼圖競賽中,我校的章王斌和潛逞逞同學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道德情感和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日之功。我們認真貫徹書記的重要思想,以為核心內容,充分發(fā)揮少先隊的輻射及引導作用。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動,促進少先隊員的健康成長。
1、 堅持每周一升國旗制度并做到標準化、規(guī)范化。
2、 繼續(xù)開設紅領巾廣播站每天早、午播放健康活潑、向上的歌曲。
3、 堅持四至五年的少先隊員值周工作,對校園內外的不良現象給予及時制止,當日記錄,做為周評優(yōu)活動。通過長時間、規(guī)范化的管理使隊員們能遵守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以 來嚴格要求自己,啟發(fā)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的行為抓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 開展有特色的雛鷹假日小隊活動。x月x日,我校少先隊按鄉(xiāng)教委的要求組織全校師生進行清撿家鄉(xiāng)白色垃圾,開展活動。
5、 在那天,校少先大隊組織了低年級學生的入隊儀式,四十多名學生加入了少先隊組織,心里無比高興。通過此項活動,讓新隊員了解了紅領巾的來歷,知道敬隊禮的含義,使他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隊知識教育。
三、注重體驗教育
“體驗”的“體”字就是一個“人”加一個“本”??梢婓w驗要“以人為本”,我們應更多地告訴少年兒童做什么,而不必重視他們說什么,因為“一次體驗勝過十次說教”。為不斷引導隊員們在實踐體驗中,把幸福感內化為奮斗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 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在清明節(jié)的當天,校少先大隊組織了全體師生共計300多人來到烈士墓前,撫今追昔,緬懷先烈,紀念英雄。讓隊員們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感受先烈的革命精神。這一活動,促使隊員們學英雄事跡,走英雄道路,創(chuàng)英雄業(yè)績,做英雄傳人。我校少先隊真正把做為少先隊員們素質發(fā)展的一個卓越有實效地、有針對性的有效途徑。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小組合作;評價
小學語文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去借鑒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去研究、探索、發(fā)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那么怎樣才能教好小學語文課呢?
一、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fā)現,引導他們去發(fā)現和探究問題。這樣遠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比如在講《端午日》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沈從文其人其事;端午節(jié)的來歷;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湘西鳳凰的美麗風光;沈從文的作品簡介(《邊城》、《長河》)。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后,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5個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出一位發(fā)言人;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拿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收集資料,有的在圖書館一泡半天,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并不是對此不聞不問,撒手不管。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使我看到了學生真我的風采。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關于沈從文的幻燈片,作家照片、故居圖片、生平介紹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沈從文的故鄉(xiāng)湘西鳳凰的美景圖,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麗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樸的吊腳樓、盛裝迎新的苗家人,讓沒去過鳳凰的同學們嘆為觀止;有關于端午節(jié)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jié)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jié)有關的風俗飾品。如布老虎、線粽子等等,色彩艷麗,生動逼真;有對沈從文的另兩部作品《邊城》和《長河》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他們或為湘西鳳凰的美景驚嘆聲,或為沈從文的求學精神感動,或為一個個精致可愛的端午節(jié)飾品而歡笑,或為《邊城》中美麗而癡情的翠翠而動情。這節(jié)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jié)課上的美好感受。他們說:“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jié)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真希望以后多上這樣的課?!?/p>
二、進行小組合作
以前學生們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夢溪筆談》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首先,我要求學生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回、發(fā)現、答疑、解惑。最后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fā)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三、實施評價激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如果能夠做好這一點,對于他們欣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和感受作品的內涵,培養(yǎng)語感、學好語文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在兩個方面做了比較細致的工作。
一是示范誦讀?;蚴俏以谡n上給學生們配樂朗誦,或是讓一些有朗讀特長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或是用電教手段給學生播放名家的朗誦名品。總之,以優(yōu)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樣的評價來激勵學生朗讀。有朗讀還要有聽眾,如果只是學生自己在默默地體驗還達不到讓學生“愛讀”的目的。新課程改變了過去學生成績單純由教師評價的模式,改由教師、家長、學生本人和同學等多方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