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繪畫轉譯分析

時間:2022-09-26 08:28:15

導語:民俗文化的繪畫轉譯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的繪畫轉譯分析

一、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Geertz)認為,所謂文化就是這樣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因此,對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尋求規(guī)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1]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對于一位畫家來說,藝術作品是其傳播文化與闡釋藝術特性的主要載體,而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是解讀畫面的關鍵。一件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往往可以彰顯作品的藝術維度與厚度,從藝術作品形式語言的構建中,可以窺探藝術家的基本素養(yǎng),是其研究和形成藝術風貌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解讀繪畫圖像《瑤山晴云》的創(chuàng)作圖式,在形式語言的對比分析中,窺探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視覺表征,并進一步闡釋其中蘊含的白褲瑤民俗文化。白褲瑤自稱“東努”“布努”“篼歡”等,屬瑤族盤瑤、布努瑤、拉珈瑤、平地瑤四大支系中布努瑤的一個分支,他們以勇敢、積極、樂觀、樸素的民族精神屹立在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的千山萬弄之中,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完整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地域風情。在白褲瑤,文化通常依附在日常生活和民俗節(jié)慶之中,并表現為一種特定的樣式,如服飾構成、銅鼓傳喚、砍牛祭祀、養(yǎng)鳥捕獵等,這些已成為民族象征性的文化符號。2006年至今,筆者一直致力于白褲瑤民族的文化考察,并依托于白褲瑤民俗進行相關題材的繪畫創(chuàng)作。例如,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青年藝術人才創(chuàng)作項目的中國畫作品《銅鼓頌》。該作品創(chuàng)作源起于白褲瑤的“銅鼓舞”,瑤語中稱“勤澤格拉”,又叫“打老猴”。2014年11月11日,廣西南丹“勤澤格拉”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最初的“銅鼓舞”是白褲瑤葬禮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文化的變遷,“銅鼓舞”逐漸演化為日常生活或節(jié)日慶典的必備娛樂活動,并成為白褲瑤獨特的文化符號。該項目結項后,《銅鼓頌》又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1年度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項目(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成果運用。

二、《瑤山晴云》是《銅鼓頌》的衍生作品,在立意上主要側重表現白褲瑤銅鼓表演活動完畢后,鼓手歸家途中小憩的狀態(tài),但在圖像表達上與《銅鼓頌》有明顯的不同?!躲~鼓頌》是以圩日集市上,白褲瑤男子敲打銅鼓的專注神情與圍觀者的愉悅神態(tài),來呈現少數民族地區(qū)民眾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與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表現的是一種動態(tài)場面?!冬幧角缭啤穭t更側重于表現白褲瑤鼓手集市歸途中小憩的凝思、瞭望、遐想等心理狀態(tài),圖像傳達的是一種靜態(tài)意念,體現白褲瑤人與生俱來的堅毅、樂觀、樸素的民族精神。長期以來,白褲瑤族的物質發(fā)展與精神生活并不平衡,但這種差距并未阻礙他們享受生活,該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成為他們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支柱。《瑤山晴云》采用滿構圖的多層空間形式,第一層為集市歸途中歇息的三位白褲瑤鼓手,第二層為摩托車和獵狗,第三層為老房與桂樹,第四層為土地、河流與遠山。畫面通過對四層平面虛擬空間的遞進,折射出白褲瑤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引發(fā)觀者對這種虛擬空間的遐想和對白褲瑤族生活情境的深層解讀。在畫面視覺圖式建構上,筆者將第一層空間中的三位白褲瑤鼓手描繪為直立姿態(tài)的豎式排列,圖形的處理基本上屬于同一平面,關注于人物視點所產生的視線交錯的立體空間。例如,畫面左側手提鳥籠的男子直面畫外,與觀畫者產生一個無形的交互空間;畫面中間手持獵槍的男子視線朝下,這拓展了畫面的縱深空間;畫面右側手捏煙卷的男子視線朝向畫面左邊的兩位男子,由此產生一個視覺閉環(huán)空間。在畫面第二層空間的營構上,筆者注重典型元素表達,作為白褲瑤人忠實的伙伴,狗在狩獵活動及日常生活中與主人形影不離,桂樹上的畫眉鳥也是白褲瑤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養(yǎng)鳥是白褲瑤人的常態(tài),傳說中畫眉鳥曾多次拔羽為箭,幫助白褲瑤人抵御外來者侵犯,并取得最終的勝利,為了紀念畫眉鳥救族之恩,育養(yǎng)畫眉鳥逐漸演變成該族獨特的風情趣事。鳥與狗作為一種生命狀態(tài)給畫面中作為靜態(tài)元素的桂樹、老屋、遠山與河流注入了活力,增添了畫面情調。出行方式與一個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居住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白褲瑤主要居住在偏遠山區(qū)的高山上,無鋪設平坦的路面,交通不暢,長期以來白褲瑤人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隨著時代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國家政府的扶持,白褲瑤地區(qū)的交通道路條件得到了很大改觀,白褲瑤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出行方式也逐漸發(fā)生改變。摩托車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白褲瑤地區(qū)明顯增多,騎行成為白褲瑤人的主要出行方式,形成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上述繪畫題材和元素在圖式構成上也同樣重要。坐立仰頭小狗的出現是出于畫面視覺上的呼應和增強物象縱向排布上的“勢”的需要,并暗含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共處關系,增加了畫面的生活情趣;橫置摩托車的出現在于打破畫面中豎式的單一排列,避免單調,豐富圖式的表達。對于畫面第三空間中的桂樹和老屋并沒有作過多的寫實性描繪,主要以規(guī)整的平面圖形突出豐碑的視覺效果,增加畫面的現代感。老房子的轉角處是畫面的第四層空間,田野、小溪和遠山都作了理想化的處理,白云纏繞其間,一切都是那么的神秘和悠遠,令人神往。白褲瑤男性服飾較為獨特,上身是藍色或黑色的深色對襟衣,衣形方正、色彩單一,下身是白色齊膝的燈籠褲,裸露在外的肌膚較多。白褲瑤男裝上的裝飾圖案極少,只有在盛裝出行時衣服的衣腳處及綁腿上有些許雞仔花和“米”字形紋樣,褲子齊膝處繡有象征瑤王十指血印的長方形橘紅色圖案,是見證瑤王為民族英勇而戰(zhàn)的圖像載體,也是白褲瑤服飾圖案的文化淵源,這種無聲圖像從側面映照該民族的發(fā)展史。然而,這些因素卻給寫實性繪畫帶來諸多難題,譬如衣服造型過于方硬缺少曲線,衣服與褲子的色彩分配過于均衡且黑白反差過大等;同時,它也具有較大的主觀自由性,比如為了減緩男性服飾造型及色彩的單一性,可以主觀配備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內衣、腰帶、綁帶,并根據場景需要,適當加入日常生活中,如獵槍、鳥籠、鑰匙、酒葫蘆、火藥袋等道具,以體現民族特色和畫面趣味。在著色過程中,筆者尊重白褲瑤服飾的黑白基調,弱化服飾圖案色彩的純度,著力塑造樸實的畫面風貌,主要以墨色渲染上衣,褲子整體留白,并弱化膝蓋處十指血印的紅色純度和明度,使它隱含于褲子的白色基調中,以及利用內衣及上衣邊緣的淺灰色區(qū)域進行色彩過度,縮小衣服與褲子之間黑白差距。畫面上的老屋是以暖色為基調的一個色塊,采用礦物顏料、水性顏料、膠礬等,以渲染、噴灑、洗刷、粘貼手法反復繪制,表現斑駁滄桑的土質感,達到畫面的透氣效果。在整幅畫面灰色的基調下,桂花樹上墨綠色的葉子是畫面色彩的重音符,與畫面前方人物服飾中的冷灰色形成呼應。摩托車及遠山以輕淡色墨進行虛染處理,逐層推遠畫面的縱深度,給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此外,在作畫過程中講究骨法用筆,感知物性特點,突出不同物象的線質表達,如通過對用筆速度和力度的把握體現出少數民族服飾的棉質感、肌膚的肉質感、毛發(fā)的蓬松感、房屋的土質感、機械的力量感、樹干的蒼老感和樹葉的飄動感等。一般情況下,民族節(jié)慶活動中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帶有宣傳意識和展示意念,反而是趕圩場景往往最能反映一個民族最樸實的民俗風情和生活狀態(tài)。筆者創(chuàng)作的兩幅作品,以白褲瑤圩日為時間軸線,選取圩日歸途中的景象為視角,通過對白褲瑤的民俗文化傳達和文化解讀,展現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果實。

結語

費孝通在全球一體化語境下對文化發(fā)展的不和諧、不平衡問題提出“文化自覺”的理念,他早年一直關注瑤族文化的人類學研究。在白褲瑤民族集聚區(qū)可以窺見白褲瑤人對該民族文化集體無意識的高度自覺,這也是筆者長期專注于白褲瑤民族題材創(chuàng)作及白褲瑤民俗文化解讀的根本原因和興趣所在。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白褲瑤民族文化為背景進行繪畫的圖像建構,并傳播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工筆畫《銅鼓頌》與《瑤山晴云》作品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目的.

參考文獻

[1][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5.

作者:吳秀麗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