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
時間:2022-04-05 04:50:00
導語:調查研究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調查研究理論是思想的重要內容,從思想發(fā)展史的角度,探討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對于加強黨的建設,改進工作方法,提高領導藝術,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工作作風,進一步全面落實和豐富發(fā)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方針、政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標志著調查研究理論的萌芽。
1927年初,以湖南農民運動視察員身份對湖南農村進行了32天的實地考察。根據對湘潭、醴陵、衡山、湘鄉(xiāng)、長沙等縣農民運動的考察情況,寫成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個報告不僅包含著豐富的農民運動思想,而且還特別強調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在鄉(xiāng)下,在縣城,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開調查會,仔細聽他們的報告,所得材料不少。許多農民運動的道理,和在漢口、長沙從紳士階級那里聽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許多奇事,則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里,說明了要“矯正”對農民運動的種種議論,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要從實際出發(fā),首先必須了解實際。不了解實際,就難免“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葉,甚至染上夸夸其談,憑主觀愿望辦事,對上級的指示照抄照轉等主觀主義壞作風。這種作風對革命和建設造成的危害是嚴重的。為避免主觀主義就必須經過系統(tǒng)而周密的調查研究,了解周圍的實際情況,認識了實際才能談得上從實際出發(fā)。
正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認識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提出了建立農村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思想,初步提出了黨在農村的階級政策。因此,《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發(fā)表,無論從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標志著調查研究理論的初步萌芽。
(二)
《反對本本主義》標志著調查研究理論的形成。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要認識中國社會,必須首先認識中國農村。土地革命戰(zhàn)爭初期和中期,為解決土地問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活動,寫成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木口村調查》、《長岡鄉(xiāng)調查》、《才溪鄉(xiāng)調查》、《分田后的富農問題》等調查報告。這些調查為我黨制定土地革命時期的路線和農村階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根據。1929年12月,寫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他指出,這種對政策形勢的主觀主義分析和對工作的主觀主義指導,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目主義。要糾正這種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重要的一點要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方法。這里,第一次明確地使用了“調查和研究”的科學概念,明確地指出了它對于形成黨的斗爭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意義。1930年5月,發(fā)表了《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這是一篇著名的關于調查研究理論的專著。結合批判當時紅軍中的本本主義,系統(tǒng)地闡述了調查研究理論。
第一,提出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的調查研究的基本原理,作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的著名論斷。只有經過系統(tǒng)周密地調查,獲得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功夫,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人們才能獲得比較正確的結論,制定比較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用以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fā)展,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克服實際工作中的唯心主義。
第二,系統(tǒng)論述了調查對象、目的、方法以及調查的技術。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不僅指出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對調查研究對象、目的、方法,以及調查的技術等作了全面論述。他指出,雖然紅軍中領導同志一般地都注意到了調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很多人的調查方法是錯誤的,所以調查的結果就像掛了“一篇狗肉帳”,像鄉(xiāng)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頂上觀察“人民城廓”。這種調查用處不大,不能達到我們的主要目的。要正確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工具,必須先明確調查的對象“是社會的各階級,而不是各種片斷的社會現象”。其次要明確調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會各階級的政治經濟情況”,“要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聯(lián)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后定出我們正確的斗爭策略,確定哪些階級是革命斗爭的主力,哪些階級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同盟者,哪些階級是要打倒的”。為達到上述目的,必須采取正確的方法,他說,我們調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種社會關系。這實際上是采用并強調了要用馬列主義的階級分析法去認識中國的革命,去認識農民的斗爭和認識中國的社會。
綜合的這一時期的調查材料和研究文章,他所運用和指明的方法論原則還有:1、周密、詳細,如孔夫子所說的“每事問”;2、不是事無大小、現象羅列;要有“中心問題在會議席上經過辯論的方法”;3、歷史的方法。“我們調查所要得到的結論,是各階級現在的以及歷史的盛衰榮辱的情況。”4、一般和個別方法。典型調查中又有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很重視從典型調查中概括一般結論。5、著重調查各階級的經濟狀況,又注意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6、走群眾路線的方法。群眾是歷史和實踐的主體,號召“到群眾中去作實際調查”,以掌握情況,確定政策;7、開調查會。說,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總之,《反對本本主義》的發(fā)表,標志著調查研究理論已系統(tǒng)化、理論化。
(三)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等文獻標志著調查研究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1937年7、8月間,發(fā)表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哲學專著,對他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發(fā)揮,全面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特別是矛盾和實踐觀使調查研究理論置于堅實的哲學基礎之上。1941年至1943年,中國共產黨開展了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的中心工作就是反對主觀主義。1941年,親自校讀了保存下來的調查材料,編寫出版《農村調查》一書,寫了序言和跋,作了《關于農村調查》的講話。中共中央也作了《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在這樣的形勢下,的調查研究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從而也證明了調查研究是實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提出了調查研究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橋梁,是反對主觀主義的銳利武器,是防止主觀主義的根本措施,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huán)。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說,對于中國各個社會階級的實際情況,沒有真正的了解,真正好的領導是不會有的?!耙私馇闆r,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調查社會各階級的生動情況?!睕]有經過對實際事物的調查研究,沒有將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就不可能引出規(guī)律,做出正確的結論,其結果只能是夸夸其談地亂說一通和一二三四的現象羅列。在談到進行調查研究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時,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既有問題,你總得贊成一方面,反對另一方面,你就得把問題提出來。提了問題,首先就要對于問題即矛盾的兩個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質是什么,這就是發(fā)出問題的過程。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tǒng)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提出問題也要分析,不然,對著模糊雜亂的一大堆事物的現象,你就不能知道問題即矛盾的所在。這里所講的分析過程,是指系統(tǒng)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常常問題是提出了,但還不能解決,就是因為還沒有暴露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就是因為還沒有經過這種系統(tǒng)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從這一論述中可以看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體現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哲學思想。
其二,明確指出階級分析的方法是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運動時期,《農村調查》出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同志們找到一個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于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xiāng)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具有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最基礎的知識。調查和分析社會各階級的動態(tài),是決定政策和斗爭策略的基礎。沒有對社會各階級的動態(tài)的深入了解,就不能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和策略。而調查各階級的態(tài)度是以分析它們的特殊的經濟地位和狀況為基礎的。
其三,還指出,要作好調查研究,必須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要有虛心向群眾學習,甘當群眾小學生的精神。否則,群眾就會“知而不言,言而不盡”。他說,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種矛盾大多發(fā)生在基層,暴露在基層。在基層工作、生活的干部和群眾,每天都在同各種具體的矛盾打交道,都在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因而他們最了解情況,最有智慧。正確的調查研究,應當眼睛向下,深入實際,接觸群眾,接觸基層干部,從他們那里發(fā)現矛盾,并尋找解決矛盾的辦法。
(四)
調查研究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承和發(fā)揚了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50年代末、60年代初,為了糾正農村“”和化運動中的“左”的錯誤,從1958年10月開始,親自組織和領導了幾個調查組到河北、山東、河南、天津、浙江、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農村進行調查。同時,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決農村問題。1960年1月13日,在北京工作會議上,他說調查研究極為重要,希望1961年成為調查年、實事求是年。1961年3月,中央廣州工作會議上,根據的意見,起草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認真進行調查工作問題給各中央局、各省、市、區(qū)黨委的一封信》,要求縣級以上黨委的領導人,首先是第一書記把深入基層蹲下來,親自進行有系統(tǒng)的典型調查,當做領導工作的重要任務,并制定出制度,造成風氣,各級黨委,不許不作調查研究工作。絕對禁止黨委少數人不做調查,不同群眾商量,關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觀主義的所謂政策。在的大力倡導下,全黨廣泛深入地開展了調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許多措施,對于糾正當時農村工作中的“左”的做法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國民經濟發(fā)展走出“谷底”趨向好轉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歷史經驗證明,調查研究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是一切工作的根本。黨的事業(yè)的成敗同調查研究之風的興衰息息相關。提出的中國革命的道路以及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整套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能夠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就是因為它不是照搬書本或別國經驗的產物,而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產物。建國以后我們也有類似的經驗教訓。50年代前期和60年代初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比較地符合實際,工作順利,成績顯著,其原因在于重視了調查研究。進入60年代后黨的方針政策之所以發(fā)生偏差,造成重大損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重視或者沒有進行調查研究,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群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經過撥亂反正,恢復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路線,強調調查研究,才使各項方針政策符合我國實際,開創(chuàng)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綜上所述,的調查研究理論和實踐具有以下特點:1、從農村、從基層調查開始;2、他的調查研究始終和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解決聯(lián)系在一起;3、每次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都全力以赴地親自調查研究和號召全黨進行調查研究;4、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調查研究,如階級分析的方法、實踐的觀點、矛盾的觀點、群眾的觀點、歷史的觀點等。因此,他的調查研究理論就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群眾性。今天,重新學習和研究的調查研究理論,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義無疑是十分深刻的。
- 上一篇:“調查研究”思想論析
- 下一篇:正確評價是政治上成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