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討
時間:2022-03-03 11:10:25
導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價值觀教育功能。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歷史眼光的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高校歷史教育在價值觀培育方面存在不足,應通過突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和引領地位、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歷史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將歷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
關鍵詞:歷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歷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價值觀教育功能。歷史知識的傳授、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歷史眼光的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充分挖掘歷史教育資源,彰顯核心價值觀培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歷史教育中,通過歷史教育在青年學生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成為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高校歷史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價值觀導向功能缺失。人文素質即在人文方面具備的綜合品質,它包括人的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念、為人處世之道等。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主要依靠人文教育,特別是文化教育、道德觀、價值觀教育及精神修養(yǎng)教育,從而培育人文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對價值問題的辨識能力,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歷史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933年章太炎發(fā)表《歷史之重要》學術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出“夫人不讀經書,則不知自處之道;不讀史書,則無從愛其國家”。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保?]的重要論述為高校歷史教育指明了方向。當前,高校重理輕文現(xiàn)象嚴重,作為人文教育基礎學科的歷史學,呈現(xiàn)邊緣化特征。各高校除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公共基礎課外,文理科基本處于隔離狀態(tài)。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社科知識和人文精神匱乏,自文史哲分家之后,人文社科之間同樣呈現(xiàn)孤立狀態(tài),這些學科大多忽視了歷史學科的基礎地位和它在涵養(yǎng)人文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歷史教育受到漠視使其價值培育等隱性功能無法發(fā)揮,直接導致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針對當下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現(xiàn)狀,高校迫切需要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突出歷史教育的重要地位。(二)注重歷史知識傳授,弱化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的培育。歷史教育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主渠道,在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和喚醒大學生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可以構建大學生科學的價值觀,激發(fā)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忠誠熱愛,進而實現(xiàn)政治認同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在歷史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培育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使學生通過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學習和體悟,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和意義,以深遠的歷史眼光理解當下所處的時代,進而準確判斷和把握歷史發(fā)展趨勢。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在他的專著《學校與社會》里指出:“學習歷史不是為了聚積知識,而是為了運用知識去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圖畫,用以表明人怎樣和為什么這樣做;他們怎樣和為什么取得成功和歸于失敗?!保?]102他進一步闡釋:“歷史教學的倫理價值是根據(jù)將過去的事情用作理解現(xiàn)在的工具能達到何種程度來衡量的———在何種程度上能對構成今天社會的結構和運轉的東西提供洞察力?!保?]148這里講的“怎樣和為什么”以及“洞察力”即是對史實的思考、綜合、歸納,進而形成價值判斷,用以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就是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三)多元價值觀和錯誤思潮消解歷史教育實效性。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發(fā)生著深刻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主流價值觀來引領社會思潮。同時,伴隨經濟全球化以及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等自媒體的廣泛運用,各種不同的文化和思潮傳入中國,呈現(xiàn)出多樣化、復雜化特點。一些腐朽的社會思潮泛濫導致一些人的價值觀念發(fā)生偏差,特別是近年來,思潮企圖否定中國革命、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進而企圖侵蝕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基礎,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根基。正處于價值觀塑造和形成時期的青年學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錯誤思潮的滲透,價值觀極易出現(xiàn)偏差。作為網絡時代原住民的青年學生,他們大多通過微博、微信、各種論壇獲取知識和信息,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不乏一些錯誤思潮,對青年學生思想產生惡劣影響。同時,在淺閱讀時代,青年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碎片化、“快餐化”信息,而不去加以辨析和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必要的歷史觀和堅定的政治信仰,學生的價值觀就會偏離正確軌道。2014年在北大考察時曾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保?]因此,民族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公民素質的培養(yǎng)都亟待科學的、主流的價值觀來引領和規(guī)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切實增強歷史教育的實效性,使青年學生將國家的前途命運與社會各階層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貢獻者。這恰恰是高校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所在。
二、高校歷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在關聯(lián)性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輝煌成就的凝練與升華,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歷史學科具備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獨特學科優(yōu)勢,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抓牢歷史教育這一主渠道,讓學生徜徉史海中,體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感受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實質與內涵。可以說,歷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有著內在一致性。(一)高校歷史教育的培育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根本要求高度契合。歷史教育是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承接面,是培育青年學生愛國情、民族感的最好教科書,是培育健全人格、品格的營養(yǎng)劑。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保?]因此,加強歷史教育是實現(xiàn)民族文化認同、培育愛國心的有效途徑。200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該課程的培育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深刻理解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進而讓學生感悟近現(xiàn)代中國史是為實現(xiàn)救亡圖存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繁榮強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二)傳統(tǒng)歷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植之處,歷史教育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價值觀培育的有效途徑。任何一種文化和價值觀念都有著其產生的歷史淵源。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這一價值體系的孕育和產生同樣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沃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睹献?#8226;滕文公上》中記載:“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边@深刻體現(xiàn)了鄉(xiāng)鄰的和諧友善、患難與共?;仡櫄v史,清末海軍將領、海疆英魂鄧世昌,虎門銷煙林則徐,“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等愛國志士,他們?yōu)楦镄聢D強、反對西方列強侵略而肝腦涂地,舍命抗爭,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前赴后繼,置個人生命安危于不顧,用生命詮釋著忠誠和愛國精神。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既有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代表的農民階級為爭取“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進行的農民運動;又有以魏源為代表的開明地主階級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來拯救國家的積貧積弱;還有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fā)動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最終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歷史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目前,高校歷史教育主要集中在歷史學專業(yè)和開設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中?!熬V要”所闡釋的歷史事件和相關歷史人物的思想主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一致和高度契合?!熬V要”等課的歷史教育可讓青年學生深入了解這部抗爭史,深入理解近現(xiàn)代革命先輩、先進的知識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是如何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平等不懈奮斗的,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歷程,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從而把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由此可見,歷史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歷史和文化認同的加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外化為行為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三、如何在歷史教育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引領地位,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導向性。馬克思主義從一誕生就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并從此指導國際工人運動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在高校歷史教育過程中,要始終牢固抓好一條主線,即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論來分析解決問題。歷史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同錯誤思潮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回應、糾正、澄清對學生價值觀造成壞影響的錯誤認識。歷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強化自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歷史發(fā)展的清晰脈絡和基本規(guī)律,圍繞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重要問題,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知其所來、明其所趨。同時,在傳授歷史知識過程中注重讓史實說話,對歷史知識的講述建立在翔實客觀的史料和全面精準的分析基礎上,并對以往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進行分析,考察人類在以往社會形態(tài)中核心價值觀的產生、確立、特征及其社會功能,鼓勵學生展開討論,辨清歷史是非,進而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增強歷史意識、學會歷史思維、培養(yǎng)歷史眼光。(二)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歷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高校歷史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堅持“雙主”原則,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身體驗,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切實增強教育的實效性。1.創(chuàng)新歷史教育理念樹立古為今用的歷史教學觀,以服務社會需求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和培育,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歷史教育應注重從人格塑造和價值培育、樹立學生主體教育意識兩個方面,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實踐能力。任何課程的教學只有堅持從學生需求出發(fā),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才會促使學生積極深入地建構和檢驗所學的知識,并最終達到深層次的認同。在人格塑造和價值觀培育過程中,要做到貼近學生思想特點,注重話語體系轉化,增強理論的親和力和說服力,把理論融入史實,用史實闡述道理,以道理獲得認同。2.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處于“傳授—接收”模式,教師填鴨式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和死記硬背,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同時,很多大學生認為歷史教育與未來求職沒有直接關系,導致其失去學習興趣。因此,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成為增強歷史教育實效性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歷史教育工作者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通過專題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問題解析式教學方法的形式,采用講授與互動、辯論、調研等相結合,收集整理學生關注的思想問題,建立課程教學問題庫,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史實、理論來解答學生現(xiàn)實中存在的困惑。還應注重運用信息技術,貼近學生接受習慣,進行“微課程”教學改革,建立“微課程”視頻庫,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另一方面,教師要教會學生查閱歷史資料和開展社會調研的途徑、方法,使學生學會利用知識、史料來理解和詮釋歷史,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歷史思維和歷史眼光的培育。(三)堅持歷史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協(xié)同性。校園文化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高校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活動時,應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培育歷史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方向、正確的價值觀和自強自尊的人格品質。一方面,應結合重大節(jié)日,通過主題班會、主題黨日活動、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閱讀經典和紅色書籍等活動,彰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育學生愛國情懷和時代精神。另一方面,應注重打造實踐教學平臺,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傳統(tǒng)的歷史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學生所學知識僅僅局限于課本,因此要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興趣和知識結構,通過校園實踐、寒暑假實踐,深入社區(qū)、歷史遺址、文化機構、教學實習基地進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學生身臨其境可以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經歷和知識,并將所學的方法和技能運用于實踐中,在社會實踐中增強歷史責任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復興偉大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在思想層面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而高校歷史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歷史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杜威.學校與社會[M].趙詳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3].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2).
[4]錢穆.國史大綱(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
作者:張炎曉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