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師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4:00: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教師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心理教育的角色認識有助于教師提高對自身完善緊迫性的認識??鬃诱f過:吾日三省吾身,不亦樂乎?,F(xiàn)今的教師首先要構建內(nèi)心世界,樹立適應時代的、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這樣才能教育學生修身,使其心理健康。教師要扮演好心理教育的角色,就要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認識自己。即完善自己的道德觀念體系和認識結構,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在教學工作中學會用別人的眼光看世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此外,體育教師還要有全新的教學工作模式。
20世紀90年代美國一位教育學家認為,學校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學生進行“3R”(讀寫算)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他又新增了“2R”(尊嚴與負責)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先教會學生做人(如何尊重別人,愛護集體和行為規(guī)范),再教會學生做事(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這應是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思路,也是教師應有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目標。只有教師認清了心理教育對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把握了正確的教學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內(nèi)涵。
2.體育教師心理教育的角色行為
真正觸及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以學生的心理需求作為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這是體育教師角色行為的正確體現(xiàn)。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也就是要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學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礙。這樣就容易掌握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緣由,就能真正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體育運動中,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需求,渴求友誼,希望在集體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別人的尊重,但往往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或認識上存在偏差,對于自我表現(xiàn)受到別人非議等。這樣就造成學生心里矛盾重重,對其成長與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從心理發(fā)展上說,此時的學生特別需要教師幫助,直至他們走出誤區(qū)。作為扮演心理教育角色的體育教師來說,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矛盾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在深層次上幫助學生掃除心理障礙,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2
【關鍵詞】創(chuàng)新教育;興趣;求異;想象;開展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367-01
創(chuàng)新教育是一種超越式教育,在價值觀取向堅持以未來理想與成功為價值的“明天”教育價值觀,它不以“重復過去”為已任,旨在人文本質上創(chuàng)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創(chuàng)新教育是一種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與情商和諧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強調人格發(fā)展的獨立品質。創(chuàng)新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它屬于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
語文要加強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當今,從信息社會的角度看課堂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分析、運用、傳遞信息的綜合能力。為了使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針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少滿差費”的弊端,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應進行了下述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1 激發(fā)創(chuàng)造興趣,鼓勵創(chuàng)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沒有求知欲,就沒有學校。因此,他向全體教師建議,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的火花。要使學習具有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強孩子的信心,使他們獲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啟發(fā)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chǎn)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一灌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睜大眼睛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好的詞語、好的修辭、好的句子、好的描寫,每一個發(fā)現(xiàn)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特別是對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更多關注些,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其上進,盡量捕捉其“閃光點”,給予激勵表揚,使之振作精神,樹立信心,學生從細微處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這樣學生心情舒暢,課堂上學生敢于大膽開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在教學中產(chǎn)生和諧的共鳴,增進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 運用求異法,旨在創(chuàng)新
“求異”法是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則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的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因此,教學不應求同過多,而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fā)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盡量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感受體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強調在課堂中進行多元化思維訓練,多元化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思維形式,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別人的見解,各抒己見。
3 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鼓勵學生大膽幻想,以幻想目標激勵學生,然后啟發(fā)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架設通向幻想目標的橋梁。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科學的每一項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fā)點的”。對事物的未來大膽地幻想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史上的許多事物的過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未來大膽進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標為導向,激勵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掌握的知識,尋找各種將幻想目標化為現(xiàn)實的途徑,從而增進創(chuàng)新技能。
展開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還可以抓住結尾,引導續(xù)想。有些課文的結尾猶盡而意未了,余音不絕,耐人尋味。教師可抓住結尾循著文路展開合理想象?;蚴亲プ≌n文“假想”成分,引導推想。有些課文的體裁是科學小品文,蘊含著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的許多因素和良機,教者可根據(jù)體裁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展開科學而合理的推理。小學語文課本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好課文,蘊含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機,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因素,把握培養(yǎng)良機,引導主體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 積極開展語文活動課教學
篇3
新教育倡導者曾經(jīng)對理想的智育進行過比較豐富而又準確的詮釋,其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理想的智育,應該具有開放性,注重實踐性,與生活相聯(lián)系,與社會相溝通,使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這樣的詮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語文課程實踐性很強,我們的語文教學則應當認真思考廣泛而又普遍的實踐性問題。
以往的語文教學我們也比較重視學生實踐,但學生的實踐時空還顯得不夠理想,這就從一定意義上說明,小學生很難形成語文閱讀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依據(jù)教授所闡明的原則,小學生閱讀實踐必須追求開放性,開放的內(nèi)容可以是我們學生的生活,也可以是社會,還可以是學生學習生活之外的所有內(nèi)容。
對學生學習生活的開放性實踐,我們往往會有比較片面的理解。首先是擔心浪費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其次是擔心學生會走向不正之途。譬如學生現(xiàn)在大部分都能夠用QQ聊天,我們的教師和家長一般都是禁止的,但往往又不能禁止得了,小學生還是偷偷摸摸地聊著。那怎么辦?我們身邊的許多教師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如何利用QQ讓小學生“聊”與語文學習有關的“天”,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筆者感到其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意義還是比較明顯的,譬如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上網(wǎng)搜尋資料,提高學生的前置性學習效果;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悟和同伴進行網(wǎng)上交流,獲取互動效果?,F(xiàn)在我們則可以做出這樣的猜想: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多進行電子作文,學生之間利用信箱進行文稿交流,相互之間進行評點,肯定能夠獲取更為廣泛而又深刻的實踐效應。學生完全可以博采眾長,進而發(fā)展自己的智慧。
二、讓小學生走向智慧需要學生創(chuàng)新探究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在我們的一些老師尤其是我們的家長中仍然看重學生的分數(shù),這也難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要靠分數(shù)衡量學習效果。但對于我們每個教師而言,應當認真關注的不是結果——學生的分數(shù),而應當是學生爭取高分的過程——手段和途徑。當下語文閱讀教學叫得最響的應當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探究。
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形成這樣的思想:、使教學活動走出分數(shù)的誤區(qū),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使學生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币胝嬲饬x上讓我們的小學生能夠在未來將中華民族的文明之火理想地傳承下去并能夠有所發(fā)展,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則必須努力起步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小學語文的每篇課文,都堪稱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典范,譬如六年級上冊教材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記述古代人物的課文《負荊請罪》,有記述現(xiàn)代人物的課文《最后的姿勢》《錢學森》等,有體現(xiàn)當代思想觀念的課文《學與問》,也有生動地贊美動物的課文《麋鹿》,有的課文還熱情的謳歌了人間的親情,如《船長》,諸如此類的篇目,如果讓我們小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探究,那么小學生的智慧則將更為豐富起來。譬如讓學生探究《最后的姿勢》,筆者就注意讓學生緊扣“最后的姿勢”品讀語言文字,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達成這樣的教學目的,必須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必須讓學生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要讓學生抓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進行挖掘,使學生能夠將文題中“最后”的內(nèi)容變得豐富起來: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語文新課程;語文教研員;新使命
一、歷史地看待語文教研員
作為從事基礎教育各學科教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士,教研員是當代中國教育界的一種獨特存在。這個隸屬于省、地、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特殊職業(yè)群體,最初誕生于1956年,對于中國這個人口龐大、辦學條件落后、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的教育弱國,他們發(fā)揮了積極穩(wěn)健的業(yè)務指導作用。作為國家制訂的課程和教學大綱與各地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之間的重要中介,教研員是由課程和教學的應然狀態(tài)向具體的實然狀態(tài)作規(guī)范轉換的業(yè)務權威。具體到語文教研員,他們以語文教師課程實施中的規(guī)范性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諸如每篇課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教學重點的突出、教學過程的有序、板書設計的精致、語言運用的準確等等(并根據(jù)不同課文或課型而分別一一加以細化),換言之,語文教研員同樣是以崇尚課程進展中的預設性、計劃性、操作性和符合規(guī)律性作為基本的教研目標。這樣,積極的一面在于,語文教研員使語文課程和教學計劃得到了積極有效的落實,促成中小學語文課長期平穩(wěn)和規(guī)范地運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對語文課的規(guī)范性限制過多,從課文的預先備課到終端的考試測評,均提出一系列明確和細致的量化、硬性指標。而且又借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力量不斷予以強化,從而導致語文課陷入封閉、僵化和一統(tǒng)的指令性課程范式而難以擺脫。人們戲稱這樣的教研方式是“教練式”:“教研員幫助教師挖掘教材,處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導教師設計教案、教學方式,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嚴格規(guī)范”;而所謂評課,同樣是教研員根據(jù)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要求來一錘定音,以致某位優(yōu)質課獲獎教師作如是痛心的反思:“這節(jié)課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話都不是我說的”。[1]如此這般,語文教研員以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作業(yè)和統(tǒng)一考試為基本內(nèi)容的教研活動,已構成語文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大阻力;換言之,語文教研員正面臨著其他學科教研員同樣嚴峻、甚至更為嚴峻的新課程理念的挑戰(zhàn)。
二、語文課程的理念蛻變
具有極強先鋒性的語文新課程,從基本理念到實施方法乃至評價策略,對語文教研員而言是一項不得不正視的新課題。在適應計劃經(jīng)濟體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體制的指令性課程范式中,語文教研員由于過度偏重語文課的基礎性和共性而導致對語文教師教學個性、教學特色的偏廢,進而抑制了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而語文新課程,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下述一系列的理念蛻變,從而賦予語文教研員新的歷史使命。
其一,語文課程目標的生成化。從總體上看,語文課程的價值重心在發(fā)生著重大的位移,即從“以知識為本”轉向“以人的發(fā)展為本”,轉向學生的言語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如何主動建構與文本、與教師之間平等的對話關系,強調語文教師如何尊重學習主體的生命體驗和個性選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2](17)對固定的語文知識,課標降低了要求而著眼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2](17)這種語文課程理念的重大變革,預示著課程目標必然從靜態(tài)趨向動態(tài)、從固定化趨向生成化。學習主體生生不息的動態(tài)過程,他們對課程內(nèi)容的主動建構以及建構之間的顯著差異,使語文教師在課程目標展開中必然會遇到非預期性和非計劃性的因素,這些因素與具體的教學情境相整合,使語文課程目標不斷衍化和出新。這樣,語文教研員就未必能從教學周期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的預制目標來作削足適履式的框定。而個別教研員對“非指示性”“非預設性”語文課例的非難,恰恰表明改變指令性課程范式下教研員所形成的教學目標全預制和全壟斷觀念的緊迫性。[3]
其二,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自主性。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封閉主義和孤立主義傾向的全面矯正,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課標要求“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nèi)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fā)、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2](14)這樣,對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自主性大大增強了。而另一方面,新課標更要求廣泛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鑒于母語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個顯著特點,新課標力求彰顯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以使語文課走出“課堂為中心”“教科書為中心”這種應試誤區(qū)。尤其是高中語文課程,選修課和必修課并重,更加突出了師生雙方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教與學的自主性。這樣,無論是教師自行選擇國家或地方編制好的教材,還是教師主動開發(fā)校內(nèi)外課程資源、獨立開設選修課,都將促進語文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的自主篩選與重組,使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各個相異的個性化風貌。這使語文教研員習以為常的統(tǒng)一課程內(nèi)容、學進度、統(tǒng)一考評方式等標準化尺度,難以適應語文新課程的發(fā)展。
其三,語文課程實施的開放性。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清醒地意識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故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2](15)在課程目標走向生成化的基本趨勢下,語文教師要以新的課程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即鼓勵學生矢志突破語文知識的“繭縛”,發(fā)展其洋溢著靈氣和才情的個性化言語能力。表現(xiàn)在課程實施中,語文教師要為學生獨特的文本體驗鋪設多種路向,為其個性化的審美鑒賞開放充分的精神空間──這種充滿民主氣息的課程實施,要求語文教研員也要以新的眼光和開放的襟懷來促進多樣化語文課程實施形態(tài)和個性化語文課程創(chuàng)造者的出現(xiàn)。
其四,語文課程評價的多元化。既然語文教師對學生評價的目的、維度、方法等等均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即從過度偏重甄別和選拔轉向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單純關注語文知識體系和語文能力訓練點轉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并重,從單一的終端評價轉向形成性評價和終端性評價兼顧以及從繁瑣化定量評價轉向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等等,這就自然要求教研員對語文教師自身的評價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包括評價目的、評價維度、評價方法等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以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促進語文教師與新課程同步成長與成熟。
三、語文教研員的新使命
新理念的語文新課程,賦予語文教研員嶄新的歷史使命,使其承擔起前所未有的新職能,從而保證語文教師角色趨向于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新課程的實施者和學生課程學習的激勵者這三種新身份上。[4]
首先,語文教研員要由國家課程和教學大綱的詮釋者而成為課程和教學理論的研究者。以往的指令性課程范式是一種完全自上而下的運轉模式,各級教研員自身也往往遠離課程的決策和審議(地市、縣市兩級教研員尤甚),更多的是單向式向一線教師詮釋國家課程與教學大綱的目標、內(nèi)容和實施的具體意見,而沒有發(fā)揮作為課程理論形態(tài)和實踐形態(tài)中介的特殊主體功能;準確地說,長期以來多數(shù)語文教研員尚未進入有目標、有計劃的“研究主體”的角色,只是作為國家課程意志忠實而被動的附屬者而存在。語文新課程的實施,迫切要求教研員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探求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創(chuàng)造性貫徹國家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意志,也要以研究主體的身份站在較高的層次上構建基于課堂實踐的藝術研究之品格,包括學術研究的開放性和前沿性,即超越狹隘的課程與教學之實踐而努力追蹤中外課程理論和教學理論的最新發(fā)展,汲取養(yǎng)料,深化、廣化和敏化理論思維。這里,語文教研員需要克服下述兩種片面的傾向。其一是重語文學科知識而輕語文課程理論。由于傳統(tǒng)上將語文課程視作學科、視作教師向學生所傳授的語文學科知識體系之總和,所以有些教研員不免將自己的學術之根植于狹窄的語文學科領域,缺乏對課程理論的“自覺意識”,更缺乏深入廣泛的研究,這必然導致課程理論素養(yǎng)的相對貧乏。為了改變這種情形,語文教研員要同時具備“學科意識”(consciousness of subject)和“課程意識”(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嚴格區(qū)分作為靜態(tài)型知識序列的學科與作為動態(tài)型主體構建的課程,明確前者指向外在的知識客體,后者指向師生主體對知識客體的激活和內(nèi)化。其二是重傳統(tǒng)課程和教學理論,輕西方課程和教學理論。建國以來,前蘇聯(lián)的課程和教學理論對中國大陸基礎教育的負面影響很深,使多數(shù)語文教研員的理論觀念留有蘇式胎記,諸如偏重課程和教學的預期性、計劃性、統(tǒng)一性和終端結果,并以這種適應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和計劃經(jīng)濟的傳統(tǒng)觀念作為主要的理論內(nèi)存。而語文新課程本身具有寬厚的理論根基,包括融入了近年引進的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精華,這必然要求語文教研員突破狹隘的視域和閉鎖的觀念,追求理論視點的全域性,即站在全球化時代的宏觀角度來觀照和研究當下的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雖然,教研員的理論素養(yǎng)難免有深淺寬窄之分,未必人人能達到相當淵博的專業(yè)水準,但在實施和推廣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求人人成為課程與教學研究的行家──這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賦予語文教研員的歷史使命。
其次,語文教研員要由共性化課程的規(guī)范者而成為個性化課程的催生者。在以應試為目的的指令性課程范式中,語文教研員自身的意識總是被一套標準化的語文課程和教學大綱所主宰著,諸如預定的課程目標、既有的課程內(nèi)容、可控的教學過程、預知的教學結果和統(tǒng)一的評估尺度,這些為語文教研員所熟悉并共同恪守的規(guī)則被予以充分的細化和量化,并在有計劃的教研活動中嚴格地規(guī)范著一線語文教師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行為。這樣,在追求語文課程與教學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的名義下,導致教師課堂流程雷同,以往所謂的語文教學改革也往往停留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這種淺層次上。而今,語文新課程標準鼓勵教師揮灑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拓展課程實施的彈性空間。這樣,一方面,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绷硪环矫?,語文教研員自然也要引導教師大膽、自覺地去突破指令性課程范式中形成的種種清規(guī)戒律,以創(chuàng)新者的姿態(tài)去塑造個性化課程。所謂個性化課程,是最能凸顯執(zhí)教者獨特的教育智慧和鮮明的教學風格的課程,是在兼顧語文課程共性和基礎性的前提下最能體現(xiàn)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才能的課程。作為課程和教學研究的專家,語文教研員要有意識地張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積極主動地釋放和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力,尊重教師教學的獨特性和群體之間的教學差異性,反對亦步亦趨、盲目模仿乃至照搬?!笆痉墩n”之范,并非誘人入彀,而是啟發(fā)教師突破課程既有范式、更新課程因襲套路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順應時代潮流而求變,從課程目標直至教學方法,林林總總,莫不在變中呈顯生機──因此,語文教研員理當引導和鼓勵所有的教師上出“自己的課”來,包括自主設計、選擇、開發(fā)和實施“自己的課”。第一,就語文課程既定內(nèi)容而言,教研員應鼓勵教師對教科書作出適應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刪與否,均要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形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簡單移植他人(即使是名師)的教學方案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具體的“人”。尤其要精心促進教師去珍視“童心世界”的寶貴的課程資源價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fā)去拓深、拓寬課程的內(nèi)涵和外延。第二,就語文課程的動態(tài)性而言,教研員應喚醒教師的母語課程資源意識,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努力開發(fā)母語課程資源,從而使鮮活的現(xiàn)實與既有教科書同化為課程統(tǒng)一體。教研員要有眼力和膽識撤除無形的課程柵欄,使語文教師走向廣闊的課程創(chuàng)造空間。第三,就語文課程具體實施(即教學)而言,教研員應鼓勵教師充分開放課程進展和生成的過程,使課程與教學充溢創(chuàng)造性的生機和活力。語文這樣的人文課程的實施,恰如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倫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主張的不應以一種既成結論來封閉課堂探討的邊界[5]。因此,教研員應審慎避免以統(tǒng)一和共性的標準去限制千姿百態(tài)的課程進展。簡言之,尊重語文教學的多元和個性差異、珍視語文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這是語文教研員對課堂教學的基本價值引導,也是催生語文教師個性化課程的必要條件。
最后,語文教研員要由教師教學水平的鑒定者而成為教師專業(yè)自主化發(fā)展的促進者。在指令性課程范式中,語文教研員常常通過課堂的聽和看而作出“教學臨床診斷”,其鑒定依據(jù)是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其鑒定結果被納入校長的行政管理,其鑒定效應是無可爭辯的權威性的,并與語文教師的晉級擢升息息相關,故語文教研員形象在一線教師心目中形成了監(jiān)控的威壓?;A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盡可能釋放教師的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因此,理應變自上而下的鑒定式為與教師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探討式,以真正促進教師朝專業(yè)自主化方向發(fā)展。第一,語文教研員要重構與語文教師的新型關系。既然語文新課程標準認同師生關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真誠的對話關系,那么,教研員與教師的關系亦當如此──更確切地說教研員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職責在于幫助年輕教師走向成熟化、年長教師走向風格化、骨干教師走向審美化。語文教研員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教師建立并強化專業(yè)發(fā)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最終步入師生融為一體、共享成長幸福的語文教學理想境界。第二,語文教研員要更新教學評價的操作要領。就評價原則而言,要變簡單化的課程約束為促進教師特色和特長的發(fā)展,不以教學方案的詳盡、課堂結構的完整、教學容量的飽滿、板書設計的精致等傳統(tǒng)觀念而犧牲語文教學個性的充分展示;就評價方法而言,要變語文教研員“一課定論”為注重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全程化發(fā)展,使形式化的檢查、觀摩朝有內(nèi)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評價主體而言,要變“他評”為“自評”為主,即按照課程改革綱要要求的那樣:“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激發(fā)在自審、反思基礎上自主發(fā)展的強烈內(nèi)需;就評價維度而言,變單純關注教師課程操作層面為兼顧其課程和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乃至人格態(tài)度等潛隱層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價值觀立足點是否轉移到“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上。第三,語文教研員要養(yǎng)成教學評論家的“發(fā)現(xiàn)意識”。這是教研員必備的素養(yǎng)之一。一方面,語文教研員應有目的地、周期性地進課堂,全面掌握語文新課程實驗的總體動態(tài),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分析,促進學校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適度調整和對語文教學管理的最優(yōu)改進;另一方面,要敏于發(fā)現(xiàn)語文新課程發(fā)展中有創(chuàng)意的新特點和新趨勢,能以課程和教學專家的理論眼光與評論家的職業(yè)敏感去“點撥”紛紜復雜的課堂現(xiàn)象,去發(fā)現(xiàn)自有追求、高標特立的語文教學新人,從而引導語文教改實驗走向教育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這里,我們非常強調:語文教研員作為課程和教學藝術的職業(yè)評論家,應當超越淺泛、追求卓越,精心把握好情感性和前瞻性原則。所謂情感性原則,即語文教研員要與語文教師共同投入課程改革的艱苦實踐,以心靈擁抱心靈,以激情點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養(yǎng)魅力給教師注入持續(xù)拓展課程改革的源源動力。所謂前瞻性原則,即語文教研員要預見教師的教學潛力及其隱含的可能性發(fā)展前景,充分估計到語文教學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預支代價。
總之,高標嶄新價值取向的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然賦予語文以及其他學科教研員以歷史新使命,進而引導教師角色隨之而實現(xiàn)深層次轉換,使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走向民主、開放、和諧的創(chuàng)新境界。
參考文獻
[1]李建平.教研:如何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N].中國教育報,2003-05-25(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張友慈.目標──教學的最高基準點[J].中學語文教學,2003,(3):25.
篇5
認為師德為首位之說并不是今日才提出來的。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論語》中關于培養(yǎng)品德的論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顏回那樣學問淵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稱的學生,不僅僅是因為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體力行。當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張“以人教人”、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如果教師在1堂課上教育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在另1堂課卻當眾辱罵學生,何謂師德?何謂為人師表?
熱愛、關心學生歷來是教師師德的1個核心問題。熱愛、關心學生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道德品質方面,教師要對學生循循善誘,耐心細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對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做好轉化工作;在生活上,教師要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學生;在學習方面,教師要對學生指導有方。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2期課改的全面推進,關愛學生突出地體現(xiàn)在關心學生的學習方面。即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改進陳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有趣,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為什么說減輕學生的負擔是師德的核心呢?我以為,在關愛學生方面,減輕學生的負擔難度最高,教師花費的精力最大。試想,如果教師的每1節(jié)隨堂課都備成公開課那樣,教師花費的精力該有多大?再說,備好課僅僅是上好課的1個方面,還要有教學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等綜合能力,要真正上好1堂課是很不容易的,并且還要利用業(yè)余時間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尤其是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這就意味著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就得加重教師的負擔。由此可見,能否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是教師是否真正關愛學生的關鍵,是教師高尚品質的集中體現(xiàn),是師德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就要發(fā)揚3種精神:1是拼搏精神,只有拼搏才有可能成功;2是奉獻精神,奉獻是教師的天職;3是鉆研精神,刻苦鉆研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然途徑。
教育,就是從愛出發(fā)的,沒有愛,教育的陽光就無法射進學生的心靈。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笨梢?,教師熱愛學生是教育的需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正在健康成長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1種神奇而偉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促使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誠心誠意地接受教師的教誨。
1、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
教師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只有受到教師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充分發(fā)揮主體能動性。
1位學生小王,每次上課都不帶美術用具,總是趴在桌面上玩弄自己的橡皮擦,同學們開始繪畫、制作時,他就開始用作業(yè)紙折飛機,無論我怎么和他講道理他都保持“1貫作風”,為此我很頭疼。
在《讓我的飛機上藍天》1節(jié)課上,要學的是折各種各樣的紙飛機,并用剪刀、彩筆等用具進1步加工美化。在講解、演示幾種紙飛機折法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小王也認真地看,當我折好1架紙飛機時,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接下來的學生活動中,只見他“1反常態(tài)”到處向其他同學借彩紙,然后認真地折起來。折好1架紙飛機時,他開心地笑了,并開始試飛,可是飛機怎么也飛不遠。他有點困惑,又有點著急,固執(zhí)地1直試飛??吹剿麑堬w機這么著迷,我想,這說不定是個了解他的好機會!于是,我走到他身邊與他談論他的紙飛機,和他1起尋找飛不遠的原因。他的興致顯然很高,很虛心地聽取我的意見,并在我的指導下將機翼進行調整。再次試飛時,他發(fā)現(xiàn)飛機飛得遠多了,開心得向我連說幾聲“謝謝!”。為了激發(fā)他更大的興趣,我又折了兩種不同的紙飛機,還告訴他美術課上還能學到許多比折紙飛機更有趣的內(nèi)容,可是如果連用具都不準備,就無法學到本領。我還許諾只要他每節(jié)課都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準備好用具,就獎勵他1架小小紙飛機。在后來的課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轉變。
2、愛學生,就要留心細節(jié),關愛所有學生。
教師要注意自己的1言1行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善于觀察,熱愛所有學生。
曾經(jīng)在我的班上有兩位特別愛發(fā)言的學生,小星口齒伶俐,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小敏思維敏捷,想象豐富,但總是不能流暢地表達。我提問常常叫到他們,小星的每次發(fā)言都能贏得同學們的支持,而小敏由于表達不夠流暢,常惹得其他同學哈哈笑。開始時,我總是實事求是地評價他們,對小星的表現(xiàn)加以稱贊,對小敏的發(fā)言加以鼓勵,雖然多次看到她帶著失望的表情坐下,但仍覺得自己挺公平的。
有1次,小敏回答問題之后,同學們又笑起來,于是他自言自語:“反正我是丑小鴨,你們就笑吧。”說完,就趴在桌上看著課本。我忽然意識到,平時對她只有鼓勵,沒有肯定,使這顆幼小的心受到了傷害!其實小敏的想法都很有創(chuàng)造性,只是語言表達不到位,我怎能忽略對她的贊揚!頓時,1種內(nèi)疚涌上心頭。不行,我要讓她感受到自己也是“白天鵝”!課上,我請小星發(fā)言,待她發(fā)言完畢,就讓小敏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她的想象很精彩,雖然語言表達還是不夠流暢,但我對她的創(chuàng)造性給予贊揚,豎起大拇指夸他:“真棒!”同學們也用佩服、羨慕的目光看著他。我說:“沒有哪個小朋友是丑小鴨,只要肯用心,動腦筋,大家都是老師眼中的小天鵝!”小敏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此后,我更加留心孩子們的表現(xiàn),盡可能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贊揚。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有些原本不愛發(fā)言的孩子也舉起小手了。
3、愛學生,就要嚴格要求。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放縱寬容、袒護溺愛,而是嚴格要求、富有教育意義的愛。
小吳是個聰明活潑的男孩,每次繪畫或制作前的討論都表現(xiàn)得很出色,常有奇思妙想。他的作品張張都透著孩子特有的純真和靈氣。我1直很喜歡他,經(jīng)常表揚他。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他對待同學有點傲氣。
有1次,他忘了帶水彩筆,同桌熱心地和他1起用。后來因為同時都要用到綠色,小吳不肯讓同桌先用,和他吵了起來,還說別人小氣,最后,還很驕橫地把同桌的綠色彩筆扔出了窗外。同桌急得哭了起來。我走過去,小吳還1臉的不以為然。雖然我1向很疼愛他,但1俊不能遮百丑,響鼓更要重錘敲,犯了錯誤,絕不能縱容包庇。于是,我嚴肅地批評了他,明確地指出他的錯誤,要他自己想想該怎么做。他顯然沒有想到我會對他這么嚴厲,眼淚吧嗒吧嗒落了下來。過了1會,他向同桌道了歉,并到走廊上把綠彩筆撿起來歸還同桌。從那以后,他對待同學的態(tài)度隨和了許多。
篇6
一、在情境中學習識字
教師可以運用插圖、實物、圖畫卡片、表演和多媒體等形象化的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具體的識字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nèi)容變得生動形象,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創(chuàng)設出生機勃勃、活潑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如教學《看》(蘇教版第一冊)時,將生字、新詞的學習放在“仙子和大家一起學”這樣一個情境當中。上課開始,展示的畫面,美麗的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了他們的喜愛之情。這種形象化的手段,使學生對有了感性認識,既有利于后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為創(chuàng)設識字教學情境埋下伏筆。在生字教學中,每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都讓“仙子”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之中,如:“仙子想聽聽你們讀字讀得怎么樣?”“仙子想和識字認真的同學做朋友?!钡鹊?。
通過這樣的導語和環(huán)節(jié),識字教學轉化為情景教學,在教師充滿感情的言語中,孩子們變被動的生字學習為積極地參與,他們真的會把彩虹想象成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姐姐,傾聽他們的贊美,和他們一起學習,從而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新字,增長能力。
另外在游戲中識字也是一個好的識字途徑。在識字教學中,把一些漢字編成一個個兒歌、小故事,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識字的學習。結合漢字的結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順口溜的形式記憶漢字;為了區(qū)別形近字,可以引導學生自編小兒歌、故事;針對漢字中合體字尤其是形聲字多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偏旁部首,再聯(lián)系舊字,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游戲識字方法認識新字。在游戲中識字,使識字不再是死記硬背的枯燥過程,學生在快樂的笑聲中,在飽滿的熱情中識記生字,識字效果大大增加,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二、針對學生實際水平,嘗試師生合作教學識字
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jīng)不同于以前的孩子了,由于家長知識水平的提高,他們對孩子的學前教育加強了,所以很多孩子在入學前已經(jīng)認識很多漢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整體入手、學生參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嘗試。首先將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學會的生字出示出來,對于全班學會的生字不再具體學習,將學習重點放在詞語的拓展上。只有個別學生不會的字,可以通過“生生”間的互動來完成任務。對于部分或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會寫的生字,作為重點進行學習,而這個環(huán)節(jié)正是發(fā)揮基礎好的學生積極性的時候。可以請認識這個字的學生做“小老師”,在小組內(nèi)先備好課,然后給全班講一講這個字,其余的“小老師”做必要的補充。而教師此時作為一名學習的參與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向“小老師”提問。對于較難的字,教師還要在強化重點和難點上注重點撥。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小老師”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其他學生又在一種平等融洽的氛圍中學習了漢字,從而達到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課外識字的好習慣
解讀新課標精神,學習要做到課內(nèi)外相結合。所謂“課外學習”,就是強調學生要具備向生活學習的能力。學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漢字隨處可見,作為教師要善于開發(fā)這一廣袤而豐富的識字資源庫,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地到課外識字。因為學生周圍的一切,只要是有漢字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其自主識字的資源。學生掌握了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途徑和方法,就等于插上一對無所不能的羽翼,從而在生活的識字王國中自由飛翔。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將識字內(nèi)容延伸到課堂之外。如在學完《識字4》(蘇教版第一冊)后,我布置學生課外收集資料的作業(yè):讓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昆蟲的資料帶到學校,與同學們交流,還要通過各種方法認識所找的昆蟲名。學生不僅找來了各種各樣的昆蟲,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認識了多出教材十幾倍的昆蟲名,學會了許多新字,在一種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掌握了新知識。此外,我還組織學生交流學習用品和玩具,發(fā)動學生積累街道兩旁的廣告標語、標牌和商店名等識字活動,力求最大限度地將識字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挖掘他們的識字潛力,是識字教學從單一的文本形式走向多元化。
四、在閱讀中滲透識字方法,鼓勵自主識字
課內(nèi)外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將閱讀訓練和識字教學相結合,必然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低年級的孩子愛聽故事、愛講故事,認字后他們還愿意讀一些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書。此時,一定要鼓勵他們這種閱讀的欲望,善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地識字,并滲透給孩子一些常用、最簡便的識字方法,使他們對閱讀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同時深深地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
篇7
(一)賞識教育的基礎是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與尊重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修養(yǎng)。教師必須用愛對待他們,甚至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只描述了指南,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成功的進步。我班學生張某,學習很差,更不能遵守課堂紀律。一次自習課上,他又把一位女生頭發(fā)上的橡皮筋扯了下來,那個女生氣哭了。正在這時,學校要各班去領《小學生必讀》。我說:“誰去?”同學們都舉起了手,我巡視了一下,說:“你去吧?!啊睘槭裁醋屛胰ィ俊啊蔽铱茨銦崆?、機靈,我相信你會把這件事情做好的。去吧,老師相信你。“”老師我……我……?“”去吧!”我再次鼓勵他并深深地點了點頭。很快,他把??I回來了,我微笑著對他說:“請你給同學們發(fā)一下吧。”他有條不紊地發(fā)到了每個同學的手里,然后靜靜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一連幾天,他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學習,終于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中我們不難看到,賞識教育的奧秘就是讓孩子覺醒。孩子是多么在意老師的贊揚和肯定呀!
(二)賞識教育應是和諧與平等的
賞識學生首先應建立在師生關系和諧,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如果老師在上方的態(tài)度,到處都是老師的尊嚴,欺凌,我想讓你做什么,你應該做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這樣做如果你想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不可能的。學生們需要的是寬容,溝通,理解和尊重,成為一個。
(三)賞識教育的關鍵
———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應該多方面的賞識學生的閃光點,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愛迪生發(fā)明的發(fā)明和母親王欣賞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媽媽欣賞就不會有發(fā)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欣賞教育是成功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別人。賞識教育從肯定與夸獎開始,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學生是老師眼中的鮮花,夸獎起他們來,我們不難做到如數(shù)家珍、口若懸河。差生則不然,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不少老師這樣評價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學習成績一塌糊涂。”老師會發(fā)出類似于“賞識差生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絕望?!扒f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是一句膾炙人口的民諺,牛糞豬糞這樣的東西都被勞動人民賞識了幾千年,它們都不缺乏存在的價值,更何況活生生的孩子呢?這樣評價一位學生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多一些賞識,從而認識自我,擁有自信,挖掘潛能,發(fā)展特長,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老師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擁有這一雙眼睛,我們就不難從學生身上找到金子般閃閃發(fā)光的東西。有時老師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贊賞的話語,對學生來說,就是促進其進步的強大動力。每一個學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給老師,而老師的賞識正是每一個學生重新找回自信、邁向成功的起點。對于差生,要對他們多一點關心與鼓勵,就可以使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四)賞識教育應把握好分寸,賞識不足效果不佳,賞識過度會危害無窮
指出新課程教育的使命,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開始有良好的心態(tài),學會自信,學會欣賞自己。前的新課程改革,無論是社會、教師、和家長改變想法,給每個學生帶來贊美。升值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識別,抓住了孩子渴望被關注,心理學,注意讓孩子在“我能”,我是一個好男孩”成功的感覺,不是一個好男孩將不勝感激,但識別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壞男孩會抱怨,但抱怨說,他們正變得越來越糟糕。賞識教育的秘訣是讓他們的孩子醒來,每一個生命的力量覺醒是雪崩,勢不可擋。
二、賞識教育的教育作用
篇8
學生由高中進入大學,英語能力參差不齊。由于英語大多是從初中開始要求的必修課程,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加之應試的壓力,很多學生從初中到大學的這個較長的學習時限中,沒有從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真正樂趣,更多的是將它看作是任務來完成,從而忽略了閱讀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精讀、輕泛讀”,將閱讀課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處理詞匯、句法等方面,而沒有注重背景知識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本身對閱讀不夠重視,加之不適當?shù)慕虒W方法導致他們在閱讀上存在障礙。具體體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1)詞匯量不足,詞匯記憶方法不得當;(2)閱讀量不足,課外閱讀缺乏,閱讀能力差;(3)閱讀習慣差,或“指讀”,或“唇讀”,或“回讀”、“重讀”,或“譯讀”,或遇生詞即查字典,造成閱讀速度緩慢;(4)背景知識欠缺,無法建構圖式框架,望文生義;(5)閱讀教學停留在對表層信息的理解,忽略語篇結構和語篇語義的完整性,使學生產(chǎn)生語篇障礙;(6)閱讀目的不明確,動機不強,閱讀主動性差。
二、利用心理語言學理論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效果
從心理語言學在閱讀領域的發(fā)展看來,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是一個教授信息的過程,而且是解釋信息的過程,我們理應從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打破以往傳統(tǒng)的重詞匯、句法的教學模式。
1.閱讀的心理語言學模式。
閱讀的心理語言學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處理策略和圖式知識。圖式知識和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的心理語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處理策略影響閱讀效果。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主要經(jīng)歷兩個閱讀過程,一個過程是將閱讀的信息從書面轉移到大腦,另一過程則是新的知識在讀者大腦中透過已有的知識和概念得到吸納和消化,從而完成對新信息的加工。這兩個過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讀者在前一過程中對新信息進行尋找和挑選,在后一過程中,讀者的頭腦在固有知識的引導下,對新信息進行對比和綜合,從而完成對新信息的驗證、補充和分析,完成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
2.運用心理語言學理論提高大學閱讀教學效果。
心理語言學嘗試從知覺、動機、記憶、智力等角度去解決關于語言習得和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這些理論合理應用在閱讀教學中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1)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情感,加強閱讀內(nèi)在動因。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那些帶著積極情感學習的學生比缺乏熱情和情趣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和迅速。由此可見,積極的情感和興趣對閱讀過程將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Goodman認為閱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過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認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預測、確認和修正的過程。他的觀點對我們的啟示則是,閱讀者應該有選擇性地接受閱讀篇章中的信息,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預測文章的大意,而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快樂的情感中進行閱讀活動。在閱讀課堂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改變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課堂轉變?yōu)閷W生為主動參與者的輕松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應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詼諧生動的教學語言,親和、平等、熱情的態(tài)度積極地引導學生,同時,教師要注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求知欲及自覺性等內(nèi)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②教師在備課時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指導學生在閱讀時能進入角色內(nèi)心,投入情感。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思想感情,以情啟智,使學生在閱讀中能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尋欲望,促使其逐漸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明確閱讀目的,增強閱讀動機。
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中,由于缺乏閱讀的目的性,教師又多是閱讀的主導者,將本應該屬于學生去積極尋找、主動思考、努力解答的問題和信息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被剝奪親自理解、分析判斷、推斷對比、評價總結的機會,就很難盡快培養(yǎng)高效的閱讀能力(呂生統(tǒng),蔣菊,1997)。由此可見,閱讀目的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失閱讀目的,將無從確立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釋”理論認為情感是語言過濾器,學習者的動機會將部分外界語言輸入篩選出去,降低語言學習的質量。因此,學生的閱讀動機和閱讀效率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3)擴大詞匯量,鞏固語言基礎。
Treisman(1960)認為人腦中存在一套處于巨大網(wǎng)絡中的多條目詞匯體系,網(wǎng)絡中詞匯間的距離越短,詞匯之間的關系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實驗表明:詞頻效應和語境效應(上下文效應)是詞匯識別的重要因素。詞頻高的詞更容易被提取,于讀者而言,將低頻詞變成高頻詞可以通過增加詞匯重復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來實現(xiàn)。語境效應在閱讀理解中則是指上下文語境。結合上述幾個因素,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方面:①打破孤立學習詞匯的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依照詞匯間的各種關系幫助學生記憶詞匯,如詞匯的同義關系、反義關系、上下義關系等;另外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構詞法,如通過添加常見詞綴構成的派生詞,使學生在掌握常見詞綴含義的同時能夠更容易掌握派生詞的含義,從而在閱讀當中能夠根據(jù)自己已有的詞匯量聯(lián)系上下文更準確地猜測生詞的含義。②增加詞匯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提升學生的詞匯量。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上和課后閱讀大量與課文內(nèi)容盡可能相關的材料,增強閱讀的趣味性,提高新詞的出現(xiàn)頻率,從而擯除傳統(tǒng)閱讀課中的枯燥性,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愿意主動去學習和記憶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詞匯。
(4)注重背景知識的傳輸,構建圖式框架。
Rumelhart認為理解就是選擇能夠說明輸入信息的圖式與變量約束的過程(陳賢純,1998)。閱讀過程是在新信息與圖式逐步匹配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讀者對文章背景知識了解得越多,頭腦中的圖式就越豐富。而當讀者在語言能力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可以借助背景知識更好地解決詞匯和句法方面的問題。構思圖式分為形式圖式和內(nèi)容圖式兩種。形式圖式主要指讀者對整體篇章框架結構的認知。文章類型不同,其篇章結構模式也不盡相同。如果讀者能從篇章模式把握整體框架,即便沒有逐句閱讀整個文章,也能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了解文章的內(nèi)涵和意義。內(nèi)容圖式則包括與文章相關的文化背景、政治歷史狀況、當?shù)仫L俗等方面。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當讀者與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內(nèi)容圖式時,文字帶來的障礙往往可以輕易克服,而且隨著讀者對內(nèi)容圖式的深入了解,也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注意擴大選材面,選取涵蓋政治、科技、文化、娛樂等不同題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內(nèi)容圖式。
(5)通過語篇線索,引導學生對文章更好地認知和理解。
根據(jù)心理語言學理論,語篇線索是學生正確理解詞匯、句子以及語篇的基礎和依據(jù)。句子只有用在語篇中才能發(fā)揮交際功能和價值,才是作者表達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當讀者正確理解了文章的語篇結構,理順了段落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正確地理解文中的詞匯和句子。遵循這一原則,教師在閱讀課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學手段:①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首段和尾段。特別注意每一段的主題句,并引導學生找到其中的連接、過渡方式。段落間的連接與過渡方式主要有連接詞、表替代重復意義的詞或詞組、平行結構以及表示強調意義的詞或詞組。②討論段落大意,同時預測下段的內(nèi)容,然后閱讀下段,檢測預測正確與否。然后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語篇結構理解段落中詞匯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這部分,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間的連接詞,掌握段句子間內(nèi)在的關系,這樣能幫助學生有效了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讀、詳讀、預讀、尋讀、推測上下文含義等。在閱讀課中,學生主要集中在詞匯語法的學習、篇章結構的分析,而對閱讀策略的學習和訓練則不太重視,經(jīng)過筆者長時間的教學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閱讀材料的閱讀策略和技巧的實踐,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知識的學習。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試能力,也能幫助其提高閱讀效率。
三、結語
篇9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新課改的實施,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理論知識的講解與記憶中,而新課改中強調應將教學重點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了解這一時期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多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的特點
1.自主探究
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角色,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機會進行獨立思考和閱讀,逐漸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能夠意識到教師自身與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查缺補漏,并與學生一起相互交流、互動,解決其中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度理解。語文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為學生們推薦適合閱讀的材料,可以預留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相互交流,找到問題的答案。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利用視頻、圖片等效果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將文章內(nèi)容更加直觀的展現(xiàn)出來,提高閱讀質量。
2.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也是重要目標。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在閱讀中能夠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探尋答案。
3.發(fā)揮網(wǎng)絡教學的優(yōu)勢
信息技術發(fā)展迅速,逐漸深入到各個學科當中,并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網(wǎng)絡教學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孩子們帶來的新鮮感,通過視頻、音樂等形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大家對閱讀的興趣。在課下,教師可以收集與教材文章相關的知識,制作成精美的課件,開拓學生的眼界,了解更多、更深層次的知識,從而更清晰地了解課文的大意與作者的情感走向。
二、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的操作過程
1.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學習興趣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如何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是教師要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首先,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藝術魅力,通過幽默、有感染力的語言提高閱讀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閱讀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其次,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做到簡潔、精煉,避免車轱轆話,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也降低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與好勝心強等特點,教師可以找一些故事性強的閱讀材料,將學生們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內(nèi)部分配好朗讀角色,小組之間進行比賽,邀請其他學科的老師作為評委,并為第一名的小組頒發(fā)獎勵。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也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意識。
2.將情感要素引入閱讀教學中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預習課文里的生詞,查找字典理解詞義,根據(jù)文章大意劃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但對于文章內(nèi)容缺乏深層次的剖析以及作者情感的領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對文章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大意的基礎上,影響閱讀質量。情感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在小學閱讀課堂中引入情感體驗,幫助學生了解文章中的真情實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要在閱讀教學中注入情感要素,首先要轉變教師角色,將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橐龑д吲c參與者,新課程中指出,教師應由居高臨下、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轉變?yōu)榕c學生共同構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的改變“一塊黑板,一只粉筆,我講你聽”的教學現(xiàn)象。例如,在學習《我的戰(zhàn)友》一文時,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在課下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這名戰(zhàn)斗英雄的故事,在課上派出代表與大家共同分享。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營造閱讀氛圍。而后,通過誦讀課文,感悟的愛國主義精神,找到文章中最能夠打動你的詞語或句子。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進行朗讀后,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同學認為“紋絲不動”這個詞最能打動大家。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大家熟讀課文,想一想,哪些地方能夠體現(xiàn)‘紋絲不動’這個詞?!边@樣,通過情感要素的引入,讓大家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3.將對話引入課堂閱讀教學
閱讀真正的本意在于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見,通過閱讀,可以與歷史人物對話,與未來對話,為自己建立強大的精神王國。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新模式,必須加強三者之間的有效互動。首先,教師應了解文字并不是閱讀的真正對象,其本質應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其次,營造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例如,在學習《生死攸關的燭光》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題目,讓學生想象文章所要講述的故事,同時思考,為什么燭光和生死攸關聯(lián)系在一起?并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課文:伯瑙德夫人為什么要輕輕吹起蠟燭?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生死攸關?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們與文本進行交流對話,在閱讀中尋找答案,并理解文章深意,掌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水平。
4.展現(xiàn)閱讀過程的個性化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尋和體驗,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在閱讀中獲取信息,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如何實現(xiàn)閱讀過程的個性化呢?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閱讀空間,可以為學生推薦閱讀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們自主選擇喜愛的文章。其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閱讀方式,可以是默讀、朗讀、批注閱讀,等等。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了閱讀的多樣性,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老師可以鼓勵大家講出自己對文章不同的理解,展開想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新課程 教學 語文教師 角色定位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只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機械相加。教師是教學中的主角,上課只是傳授知識,單向的付出。學生作為教學中的配角,上課只是聆聽知識,是單向的接受。這種單向的、線性的教育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如今,新的一輪課程改革正逐步深入,這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yǎng)觀的變革。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樹立全新的觀念,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人文精神的滲透者
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理論知識就行,要加強語文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同時,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否則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首先,在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要有藝術性。行的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的表率。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
二、開闊視野的引領者
語文課堂教學實質上主要是閱讀教學。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容量也是有限的;學生只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語文教師應從傳統(tǒng)的“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就是要求語文教師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引領者,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走向課外學習。
三、課堂生成的調控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鄙墒钦n堂教學中至深至極的一種藝術化形態(tài),是師與生、生與生用情感、靈性、志趣、智慧等共同締造的精神畫卷,徜徉在其間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還有靈魂的蕩滌、個性的張揚;充盈在其間的不僅僅是需求的滿足,還有成功的喜悅、素養(yǎng)的豐腴。一位知名教師講授《本命年的回想》談新年風俗時,一個學生突然發(fā)問:“老師,為什么過年貼春聯(lián)的時候,有許多人把“?!弊诸^朝下貼呢?”此時,教師首先表揚了這個學生注意觀察事物的好習慣,接著講解了“福倒”即表示“幸福已到”的意思,然后追本溯源,簡述了一個“馬皇后巧解‘倒?!x,使皇帝朱元璋免開殺戒,救助無辜老百姓”的故事。這一現(xiàn)場生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既有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又有探究意識的肯定,還包括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僅僅是一個字的教學,因為一個偶然出現(xiàn)的契機,就“做”得如此精彩,堪為“神來之筆”。因此,一個善于把握課堂的教師,會盡可能地對課堂上可能產(chǎn)生的情況作出預設,并適時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組構建,使課堂顯得更加精彩,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四、個性發(fā)展的促進者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教育本身應該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會有個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惟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才能有個性潛能的釋放。所以,語文教師要注重營造民主的氛圍,充分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做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讓每個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都得到尊重,有發(fā)言權,使學生充分、自由地發(fā)展,進而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五、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真正做到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學觀念的轉換,一件頭等大事,就是要求語文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置身于學生的位置,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即善于“心理換位”。只要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設計圍繞著學生,師生之間人際關系就會更融洽、和諧,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才不流于形式。同樣,教師心理轉換后容易為每一個學生著想,面對學習小組內(nèi)出現(xiàn)的失誤,教師就會馬上理解學生為什么會這樣想、為什么會這樣做。教師有參與每個小組的“特權”,在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問題時,便于以學生身份參與。把握好這種“特權”,教師就能使自己如同學生一樣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的成功?!跋雽W生所想,供學生所需”,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
六、合作探究的引領者
學生主體地位凸顯于自主探究的過程之后,如何結合探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師角色定位需要明確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要能正確把握引導的“度”,教師要把握住“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的火候。所謂“不悱不發(fā),不憤不啟”,教師引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xiàn)交流。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有關探究的問題可由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由學習小組討論得出,學習過程可由學生分小組去探究完成。在鼓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能適時創(chuàng)造提問的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他們能提問、可以提問、有權利提問。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常為世人詬病的語文教學,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挑戰(zhàn),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語文教學效能,讓新課標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徐世芳.激活課堂生成因素[J].陜西教育教學,2008年第5期.
[2]申小兵.發(fā)現(xiàn)式學習中的教師角色如何定位[J].校長閱刊,2006年第11期.
[3]陳龍安.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教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年10月1日.
[4]劉文正,梁成山.加強制度建設促進教師角色轉變[J].人民教育,2007年第02期.
[5]胡旭紅.學習方式的改革與教師角色的轉換.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1月.
[6]蔡秋華.教師的課程角色與課程行動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
[7]楊道馳.現(xiàn)代教師及其角色轉換.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4月.
[8]于欣.教師角色轉變應從備課開始[N].中國教育報,2003年10月1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