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詩意思范文

時間:2023-03-22 08:1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詩意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詩意思

篇1

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和大家分享相關的小學古詩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jié)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xiàn)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fā)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chǎn)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diào)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yōu)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聯(lián)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望洞庭》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了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nèi)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jīng)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nèi)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zhì)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nèi)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nèi)掏疵撓律砩系穆輾?,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yè),表現(xiàn)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xiàn)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lián)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教學反思:

篇2

關鍵詞:古詩教學;理解詩意;感受詩境;表達詩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性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薄罢b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币彩菑脑娨?、情境、情感等方面對第三學段的詩歌學習提出了要求。我們先從一節(jié)課例說起。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給予我的啟發(fā):

一、理解詩意——用自學、交流、指導的方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自然清新,平易曉暢,字面上并無過于難懂之處。因此,教師采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通過查找工具書,初步疏通字面意思;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互為補充和提示;再通過全班重點交流,學生質(zhì)疑,互為解答;教師提問,解決重點字詞,明確詩意。在這一板塊中,教師根據(jù)五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并通過教師提問,對“四時”在本詩中的意思,“畢竟”“接天”“映日”“無窮”“別樣”等較難理解的詞意進行疏通,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領的自然融合。

二、感受詩境——用比較閱讀的方法

能夠在眾多描寫西湖美景的詩詞中獨樹一幟、獨領,《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不僅擁有作為一首好詩的共性,還擁有其獨特之處。朱老師選取了寫景詩歌的共性與本詩的個性兩個層面作為教學內(nèi)容,并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達到了舉重若輕、化難為易的教學效果。

1.巧妙運用多媒體,出示畫(主題為《江雪》,學生曾經(jīng)學過,很容易由畫勾連到詩),請學生欣賞詩;出示本詩,請學生欣賞畫,并加以提示:這是一幅怎樣的畫?你看到了什么?

有了前面觀畫的鋪墊和提示,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完全能夠想象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西湖勝景。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通過“畫中有詩”的鋪墊和“詩中有畫”的想象來還原畫面,學生對此詩的意境有了整體上的把握和印象。在此基礎上,朱老師點明了“詩中有畫”是中國很多古詩的典型特點。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起到了串聯(lián)和整合的作用,自然而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特征之一,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

2.楊萬里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學觀點自成“誠齋體”,“誠齋體”的特點就是不僅能夠敏銳發(fā)現(xiàn)與捕捉自然之中常被忽略的富有情趣與美感的景象,還能在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悟,使他的詩總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趣?!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芬辉姷倪^人之處就在于先直抒胸臆,再具體寫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后實的效果。

教師抓住了詩歌的這一特點,并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細讀和品味?!爸娈悺笔窃姼璞容^閱讀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方法,在突出作品個性、強化詩歌感受、挖掘作品內(nèi)涵、激發(fā)思考與聯(lián)想等方面能起到融會貫通的作用。教師選取了《飲湖上初晴后雨》,其“先描寫景物,再抒發(fā)感受”的特點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形成鮮明對比,幫助學生在對比之中自然地理解和把握詩人由衷的喜悅和直抒胸臆的贊嘆,并體會起句直率而大氣的詩風。

同時,教師還關注到了本詩的風格與修辭手法的運用,選擇同為楊萬里所作《小荷》與之相比,體會本詩開闊壯麗、絢爛生動之美。選擇本課前一首詩《望湖樓醉書》與之比較,體會本詩夸張手法的運用。運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句進行比較,體會詩歌的對偶之美。

三、表達詩情——用誦讀的方式

誦讀是一種理解詩歌的有效方法。詩的美,詩的韻味,是要在誦讀時才能感受到的。這種有聲語言的互動可以幫助我們透徹地理解詩意,感知詩歌的聲音,全面感受詩歌的魅力。古人所謂“涵泳”的說法,體現(xiàn)在詩歌中,就是讓讀者在對詩歌的聲音狀態(tài)(包括意義)持續(xù)的、反復的、生理性、情感性的體驗中,體悟詩歌的真義。本節(jié)課非常重視朗讀、誦讀,從一開始的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到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讀出畫面感,誦讀始終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在第三板塊中,朱老師出示了誦讀提示:(1)全詩應該用一種怎樣的心情來朗讀?(2)你認為詩句,哪些字(詞)需要特別強調(diào)?你準備用怎樣的聲音來進行強調(diào)?幫助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人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之情。而這種自主朗讀、自主體驗、自主表達的開放式教學理念有助于學生個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篇3

在教學中,我們常??吹浇處熞员荆ń滩模楸荆拔业难劾镏挥心恪?,目標定位、教學設計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下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逐句地解釋,再串講整首詩的意思,最后理解詩人的情感,到此便達成了目標。而學生自讀感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造成了古詩最具光華、最耐人尋味的意蘊卻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鴻爪。

那么,如何走出誤區(qū),找準突破口,讓小學古詩詞教學靈動起來?

一、美讀,增強情韻

“凡物各自有根本,風云萬變不離宗?!保櫅r《行路難》)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已為大家所共識,而古詩文的教學中,“讀”應當成為“正宗嫡派”之法。這一點,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優(yōu)秀的經(jīng)驗,自無須贅言。再者,《課程標準》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diào)了“誦讀”――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故古詩文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tǒng)教育之優(yōu)秀經(jīng)驗,下接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1.美讀中演

要使古詩詞語言中的人物形象活起來,可在學詩時采用美讀表演的方式。如教學古詩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在學生想象、畫出畫面之后,教師請一個同學作僧人,演一演當時的情境,在表演中,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僧敲月下門”的“敲”字用得好,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感情的潮汐,此時,一字、一頓、一揮手、一頓足,都是傳遞感情的符號,達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2.美讀補白

“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豐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象力和誠摯的情感,帶有天然的藝術化傾向”,“兒童新鮮、柔軟的心靈,到處是感知生活的觸角”。正所謂“兒童天生就是詩人”。而許多古詩在字里行間都有留白,引導學生補白無疑是用語文學語文的一個突破口,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大膽地引導學生仿詩、改詩、寫詩、引詩。如教學張籍的《秋思》,教師引導“詩人會在家書上寫些什么呢?”結果,有的寫出了對家人的深深牽掛,有的問家長里短,更妙的是,有的旁征博引原有的詩句“家鄉(xiāng)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等名句,輕松幽默。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既豐富了學生積淀,又享受了學詩的愉悅,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靈氣,驚嘆于詩的神奇,加深了學詩的感情。

二、欣賞,授人以漁

我們可以這樣說,古詩教學其實是引導學生完成古詩的一個鑒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詩意、詩境、韻律、意象的營造等方面做了一種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學習古詩的一些方法。

1.想象畫面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詞往往在色調(diào)、動靜、數(shù)量的搭配上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圖畫,通過反復的吟詠,甚至是一唱一和、一唱多和,再組織畫詩,既能再現(xiàn)詩中的意境,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對優(yōu)美語言的領悟和詩意的進一步理解,此何樂而不為?如教學白居易的《暮江吟》時,我配上古箏曲,先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欣賞,誘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維空間,把學生帶進秋天月夜的世界,接著讓學生互相暢談各自所見所感,最后趁熱打鐵,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畫下來,還原作品當時的情景,結果是每個人所畫的畫面、情景各有側重,多么有情趣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生通過這樣的一個個“例子”,以后只要遇上山水詩,就能夠“依葫蘆畫瓢”,用這樣的學法自主學習,如此,既突出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又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詞的境界、詩人的世界,真是一舉多得。

2.品味用詞

詩的語言精美。許多優(yōu)秀詩篇看起來好像是詩人信手寫成,不費力氣,其實詩人在語言的加工上都是下了大工夫的。如六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用得精妙,“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的“扶、失”兩字用得精妙,如此,要求學生在今后的古詩學習中,敢于推敲精言妙語,從而學會鑒賞,內(nèi)化語言,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則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三、開發(fā),滋養(yǎng)性情

古詩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盡情地暢游其間,文化底蘊才能厚重起來。因而,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古詩天地,要和學生一道開發(fā)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詩歌家園。

1.鏈接閱讀

在古詩中,同一題材的古詩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蘇軾的《題西林壁》后,可以鏈接: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這樣鏈接到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廬山五老峰》等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再如,學習完坡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后,再鏈接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等。如此,久而久之,量變引起質(zhì)變,到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學習,學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學詩的愿望也就更強烈。

2.巧用妙用

熟讀、理解、積累的詩句,別讓它們總關在學生的腦海里,要引它們出來走一走,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中感覺古詩用時更覺趣。踏青時,吟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遇到難題時,吟一句“山重水復疑無路”;難題解決時,來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沉默時,吟一句“此時無聲勝有聲”。如此,讓詩自然地走進生活,讓學生感覺生活處處皆是詩,在自然地運用中享受到了“詩趣無窮”。

3.學科融合

篇4

古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教學與一般閱讀文章教學比較,有其特殊性。古詩文富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博大精深,燦若星河,語言精煉,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蘊含著大量的人文內(nèi)涵。而她只占小學語文課程的極小部分。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詩歌的浸潤,我認為古詩文教學中有必要進行延伸和拓展。

一、為幫助學生了解古詩文的歷史文化背景,豐富學生知識而拓展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fā)”。詩詞常常是作者的經(jīng)歷、思想、情感的外觀。因此,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就要對作者的時代、人生經(jīng)歷、思想感情等“寫作背景”有所了解,這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及所抒發(fā)的情感。

二、為激發(fā)學生情感,培養(yǎng)背誦古詩文的興趣而拓展

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我們由此認識到一個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長在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氣質(zhì),才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后勁。但由于時代的變遷,生活境遇的懸殊,學生容易對古詩文產(chǎn)生“隔膜”——他們不能傾聽小溪流水的淙淙聲,不能傾聽白日里融雪的水滴聲和云雀婉轉的歌唱;學生僅僅在背誦描述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無味的干癟句子。而背誦古詩文是否勞累,關鍵是看孩子的感覺,如果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熱愛古典詩文的情感,背誦就像唱歌一樣,很愉快的。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呢?

1、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詩經(jīng)》到《離騷》,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從元曲到明清小說,這些文學經(jīng)典就像一條川流不息的河,不斷涌入新的溪流,不斷向前涌動;它的浪花既流溢著傳統(tǒng)文化的風韻,又閃爍著每個時代的光彩。在古詩文教學中,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起著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作用。

2、適當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本質(zhì)的屬性是想得到別人的贊賞?!泵總€學生都希望獲得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稱贊,只要老師恰當?shù)剡\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就能激發(fā)學生背誦古典詩文的欲望。

我在教完蘇軾的《望湖樓醉書》后,試探性地問:“有誰還知道蘇軾寫的有關西湖的其它詩歌嗎?”一只小手舉得高高,她說:“還有一首很有名的,叫《飲湖上初晴后雨》?!薄澳隳鼙辰o大家聽聽嗎?”“能。‘水光瀲滟晴方好……’”這正是我想拓展的內(nèi)容。于是,我把這首詩在黑板上寫下來,與《望湖樓醉書》比較閱讀,并表揚這位同學“博學,是背誦古詩小能手。 這時,這位同學臉上露出差澀而又得意的神情,其他同學則有的羨慕,有的不服氣……

課后,馬上有學生找到我,說:“老師,我能背誦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村枝……’”“老師,我也知道一首《題西林壁》……”“這有什么了不起,我還知道蘇軾的一首詞,叫《水調(diào)歌頭》,王菲唱過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石激起千層浪。我班很多學生拿出各自準備的詩詞集,紛紛尋找蘇軾的詩詞,并津津有味地吟誦背誦起來。

由此,在學生多讀多背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積累古詩文的目的。

三、為填補留白,發(fā)揮學生想像而拓展

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不確定性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像去填充。讀者必須依靠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文本潛在的密碼,這也就是發(fā)掘意義的過程。讀者在發(fā)掘和填充“空白”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再一次創(chuàng)造。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找知識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釋放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學生沉睡的創(chuàng)造潛能。我們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開展創(chuàng)造性閱讀活動,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領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

四、為品味古詩人的語言美,感受古詩文的意境美而拓展

古詩文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拓展體驗,細細品味。

特級教師于永正執(zhí)教的《草》在這個方面可稱經(jīng)典之范例。詩中“榮”“枯”二字的理解是難點。于老師從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這一賞識入手,讓學生先用簡筆畫畫出每個季節(jié)小草的樣子,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個季節(jié)小草的特點,然后,于老師在黑板上用一條線將四季劃分為春夏與秋冬兩個時段,請學生各用詩中一個字概括每個時段小草的特點,最后連起來說說。在這個教學片斷中,于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巧妙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語言積累和詩意、詩境和諧地形成“對接”,自然而然準確地理解了“榮”與“枯”及整句詩的意思,體味了文字所傳達的意蘊。

“春風吹又生”一句較易理解,于老師請學生自由上臺,用簡筆畫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畫出來,畫好后,

問大家對黑板上的畫滿意不滿意,于是有學生提出沒有畫出春風,提出意見添畫風后,又有學生指出風是無形的,應從小草被吹彎了腰來表現(xiàn)……在活躍、充滿生機的自主學習中,學生理解了詩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