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業(yè)的認識和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業(yè)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業(yè)的認識和理解

篇1

關鍵詞:美育;中職生;素質

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美育是當前中職生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職業(yè)教育的核心意義固然以“傳授職業(yè)技術”為主旨,以就業(yè)為導向,但應該以人格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為本位,以人的全面發(fā)展觀來培養(yǎng)和造就人才。對中職生進行美育,對他們的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以實例分析中職生對美的認識的誤區(qū)

美是要發(fā)現的,但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美的認識是會有誤區(qū)的。要提高對美的理解能力,就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要欣賞山水的美,就要盡情體會山水帶來的舒暢感,用感官感受自然的美好;要發(fā)現社會形態(tài)的美,就要先樹立自身的內在美和外在美;要領略藝術的美,就要提升自身對藝術的認識,真正了解藝術的表達。只有認知了美,主動完善美育,才能感受美好,真正欣賞到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藝術美。

在美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中職生對美的認識存在三個誤區(qū)。

1.樸素裝扮不是美。有學生誤認為衣著簡單、樸素,就是“土老帽”,只有出眾的外表才是美。這是對樸素美的錯誤理解。恰恰相反,盲目追星,衣著時髦新潮,喪失自己的審美主見和品位特征,結果只是浮華而已,沒有一點兒美可言。

2.“傻氣”里沒有美。有的學生覺得,不計報酬地幫助別人就是傻,戰(zhàn)士們固守邊疆犧牲青春就是傻,科學家為真理獻身就是傻。其實這種“傻”是內在的美,是一種執(zhí)著,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殘缺不存在美。不少學生把美理解為“完整”,而實際上,我們熟悉的斷臂維納斯就表現了一種殘缺之美,古跡里的殘缺也有飽經滄桑的美。殘缺美會讓人產生敬畏感。古代的左丘明、孫臏,現代的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張海迪等,雖然身體殘疾,但精神卻有令人震撼的美。

二、以美育陶冶中職生的情操

美育以陶冶情操為目的,通過美育,可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養(yǎng)以及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美育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對美的概念、生活中的美以及對美感有更深刻的理解。美育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促進其智力的發(fā)展。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學生了解美的內涵后,就能循序漸進地發(fā)現美、感知美,并能夠創(chuàng)造美。

美有客觀性,而學生的審美有主觀性,主觀性容易造成對美的認知誤區(qū),這就對美育提出了要求:應該使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有全面、正確的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嘗試著從兩個方面發(fā)揮美的作用。一方面,要發(fā)揮“以美啟善”的作用。讓學生明白,美是一種善。審美價值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交融。個人的審美需要,就其本質來說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發(fā)展起來的,是一種社會性需要。而“社會性”的重要內涵,便是“善”。另一方面,要發(fā)揮“以美啟德”的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審美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以美的事物啟迪美德,是美育的重要任務。在“以美啟德”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利用校園的環(huán)境資源,進行環(huán)境育人,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三、以美育情感提升中職生的德行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種熏陶,是一種長期的滲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我們認為,任何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教育做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在美育教學中,我們堅持用美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中職生在接受美的教育時,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進入純潔、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從而達到審美育人的德育效果。

一切美感都產生于崇高情感,這些情感能激發(fā)學生的善行美德。因此,以美育情感促進中職生思想素質的提高,提升中職生的德行,是非常有效的。

四、以現代化教學設備追求美育的最佳效果

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將“美”盡情地展現給學生。而今天,多媒體教學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美育舞臺。多媒體的出現,不僅為教師提供了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美育學習、全腦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素質提高等提供了有效途徑。

從教學方式或手段來看,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tài)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tài)的審美對象,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利用多媒體進行美育,從內容上說,優(yōu)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富有理性意義的內容,無疑可以給聽者帶來美的享受;從形式上說,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潑,呈現藝術化、多樣化的氛圍,不僅可以使美育課充滿意境之美,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篇2

關鍵詞: 美育; 語文教學;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8-0106-01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認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學校要教人學會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讓世界之美創(chuàng)造出人本身之美?!边@句話揭示了學校美育的深刻內涵,即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培育學生豐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學生成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一、啟迪學生發(fā)現美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在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學生為追求高分,而忽略了課文中的“美”,這種現象對學生成長是不利的,因而教師要善于啟迪學生發(fā)現美。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文道結合,還應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以引起學生興趣,優(yōu)化教學。

首先,教師要挖掘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所體現的“美”,誘發(fā)學生對課文產生審美聯想、想象。合理運用多種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促進聯想,開拓新的空間。有的放矢,運用“美”來熏陶、感化學生,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美的氛圍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培養(yǎng)情趣,提高認識水平,達到辨別真善美,假丑惡的高層境界。

其次,啟迪學生發(fā)現各類體裁語言、結構、情境的曲異同工之美。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圖片實物展示等方式,讓學生從字里行間去理解、感悟、體會作品中的形象、語言、色彩、意境等,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舒暢的審美體驗。如《沁園春?雪》這首詞,先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祖國山河之壯麗,通過圖像、聲音的媒介,使詞的內容立體化,形象化,從而撥動學生的琴弦,叩擊學生心扉,啟迪學生發(fā)現美。然后指導學生美讀,在抑揚頓挫中了解詩詞韻律之美。又如《談生命》這篇情、景、理相融的散文,文章富有詩意,富有哲理,在講授時老師先配樂朗讀,用充滿激情的語調來吸引學生、啟迪學生感受大師筆下無聲文字的美。再播放一江春水流入海的動感畫面及小樹的生長歷程,讓學生在視覺享受中感受生命,激發(fā)學生內心對生命的感悟,對美的追求。然后啟發(fā)學生在吟誦中感受靈動的詩意,深蘊的哲理,美的意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美,在有意無意中把學生帶到美妙意境中去,學生就會學得主動,并且真正體會到中華民族語言美和音律美。

二、引導學生賞析美

蘇聯作家贊可夫說:“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痹谌粘=虒W中,語文老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意境之美、對人物形象之美的賞析。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鼻、心等各種感官,讓美陶冶和鍛煉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去探究美,在過程中自然就受到了美的感染和教育;強化學生朗讀和品味,讓其思索,則會讓美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趣。

語文課本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華、文學名篇,熔自然美、語言美、意境美等為一爐。教學中應該把握語文的特點,在學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橋梁,引導他們根據作品的內容、表現的方法走進作者創(chuàng)造的世界,感受作品中的各類“美”。如賞析《西江月》,先聽配樂朗誦,然后啟發(fā)學生尋找美,用自己的巧手勾勒出一幅圖畫,再引導從“明月高照”、“山林明月”、“鵲蟬之聲”、“稻花芳香”等幾個方面談感受,談理解,發(fā)掘語言深層蘊含的作者情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喜悅之情,感悟此詩各神韻所在,從而使學生領略到審美愉悅帶給他們的美感享受,以提高其審美能力。學習詩詞,創(chuàng)設情境,點撥教學,讓學生多讀、多思,在不知不覺中讓壯美感動學生,優(yōu)美吸引學生。古今詩詞是如此,像散文也一樣。如《安塞腰鼓》一文,教師則可找尋音像材料,讓學生先有直接的聽覺感受,然后通過文中的排比、比喻、對比、反復、擬人等來賞析。并引導分析疊字、疊詞,如“茂騰騰”“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讓作品和諧的音韻,優(yōu)美的旋律,極富音樂的美來感染學生。不論哪種類型課文都有可以利用的材料,主要是教師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并培養(yǎng)學生自己探究的美能力。學生便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良好的美感。

引導學生賞析“美”,應找到恰當的切入點??蓮拇θ宋镄蜗竺?、情節(jié)構思美、領會意境美、品味語言美等方面入手。如賞析《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文章大量引用了古籍名言,增強了文章的文采,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引導學生從這些名言入手,分析了解其意義及作用,感受語言之經典,思想之深刻。再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自己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的官本位思想認識。在引導賞析中讓學生對職業(yè)觀有了客觀的認識,對一些特殊職業(yè)(如清潔工、建筑工人、維修工人等)有了正確的態(tài)度。在賞析本文精辟的見解中,學生滿懷激情,表示以后要成為一個敬業(yè)、樂業(yè)之人。通過引導賞析美的語言,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提高了思想認識,提高了精神境界,使情趣豐富而高尚。

教師不僅要引導幫助學生從文章中感知美、欣賞美、理解美,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到生活、自然、社會、藝術中去尋找美,發(fā)現美,培養(yǎng)審美能力,掌握美的規(guī)律,從而進一步學會用自己的行為去實踐美,形成美的心靈,美的行為以及美的人格。

三、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美

篇3

一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解讀)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不理解就不可能從中吸取科學文化知識和交流信息,無法通過閱讀提高思想認識和陶冶情操,更談不上學習語文表達技巧和提高寫作水平。理解性閱讀以認讀為起點,“用眼睛辨析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語言意義叫認讀”。作者從客觀事物中獲得認識再用文字符號編碼,過程是物——意——文;讀者則要解讀文字編碼,獲取信息,從中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文——意——物。閱讀用漢字書寫或印刷的讀物,首先要正確辨識漢字的音形義,即“解碼”。劉國正同志強調指出:識字(按六書組成的方塊字)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一個起點和基點”,“閱讀教學要把識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學的識字教學急待加強”,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閱讀既要微觀理解,更要宏觀理解。微觀理解指對讀物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章節(jié)的局部理解;宏觀理解指對讀物整體內容、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社會價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詞句,見樹不見林,不是真正的微觀理解;撇開字詞句、天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觀理解。

理解性閱讀包涵文字——意蘊——文字和整體——局部——整體,這樣兩個雙向運動過程。

二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賞讀)

中學閱讀教學應該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中學生欣賞性閱讀的對象不應限于文學作品。其一,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欣賞課文中優(yōu)美、精辟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現象和描寫”,這一條顯然包括記敘真人真事、說明客觀事物、論說事理哲學、社會交際應用的非文學作品在內。其二,選作課文的古今文章,內容上含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美質,形式上則具有結構美、語言美、節(jié)奏美等美的因素,閱讀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品味。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許多并非文學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學作品單元里教學的,但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性閱讀能力。

閱讀技能與閱讀能力的異同這里姑且不論,我認為中學閱讀訓練應使學生獲得閱讀技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朗讀和默讀

朗讀是出聲的閱讀,默讀是無聲的閱讀。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時眼、腦、口、耳協同動作,可從中判斷學生認讀的正誤、理解的深淺、欣賞品味的高低、探究研討的精粗。朗讀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頓、語調和語速。課程標準對默讀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動唇、不指讀”,高中生則應提高默讀的速度和理解率。默讀的主要技能是減少眼停和回視,擴大視距和視幅。

篇4

關鍵詞:美術;審美;審美能力

美學的價值就在于使人通過欣賞、感悟來理解一件物品、一個人甚至一個事物所給人帶來的愉悅感。站在美術的視角來說,美的形式有很多種,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的標準,最一般的標準有:外在美即形式美。內在美包括意境美、思想美。什么才是美學欣賞的能力最一般的要求呢?是審美能力,唯有審美能力,才能明白如何去欣賞事物。但審美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很多,這既需要建立在美學的認識上,也需要對哲學等理論有一定的掌握,才能明白如何正確地審美,審視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事物美的所在。

1 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升人們欣賞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同樣也是美術教學培養(yǎng)目標之一,通常來說包括兩部分,一是意識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指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即審美不僅僅停留在以往的視角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包括三個層面:第一是基礎,這就是要對事物從美學的角度進行賞析。第二個是提升能力,也就是對事物的認識包括生活中人、事等提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第三個就是回歸,回到最原始的地方,對需要從美學角度欣賞的事物重新認識。美的事物范圍很廣,既包括一切的客觀實在,世界上的種種實物,同時也包括人們的一些想法。但是,對美的理解,一般說來就是能使人感到舒服、愉快的事物。審美是主觀性、隨意性非常強的,人們經歷不同,對美的評判標準也因人而異,不能一律評判。當人們對事物的美丑做出價值評判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通常會受到時代背景、文化環(huán)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2 審美能力培養(yǎng)中的問題

既然審美能力對人們生活、生產等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在審美素質培養(yǎng)方面的現狀卻并不樂觀,問題很多。在校園中,可能是多元文化的沖擊,很多學生沒有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美丑不分,顛倒美丑,當前很多學生盲目模仿影視人物或動漫作品中的形象,并以此為榮,審美能力岌岌可危。

一是學校教育審美能力培養(yǎng)重視程度太低。教師進行美術教學過程中,忽略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單純地教書本知識,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繪畫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僅僅是在學怎么才能畫得更像,而不是如何才能畫得更好,缺乏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力的培養(yǎng)。在技能培養(yǎng)方面,單純的教給學生簡單的繪畫技巧,缺少必要的基礎知識和繪畫對象的歷史背景的介紹,學生完全不明白一幅畫背后的故事,更不能理解畫家當時畫此畫的目的與心境,錯失了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機會。由此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與否關系到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狀況。二是學校美術教學資源太少。由于應試教育這個大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大多數學校對美術教學并不重視,美術教學資源的缺乏,使美術課上的教具單一,美術教材中需要的材料缺少,學生缺少必要的畫具,這嚴重影響了美術教學,更不用提美術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了。班級授課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會產生限制,教育要求整齊劃一,不準有個人的想法,束縛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學生的美術知識的缺乏。大多數學生對于美術作品中的線條、色彩、立體感等元素并不了解,很少能通過對美術作品形式美的感受,來理解一件作品,不能從整體上感受自然事物與藝術作品的美。四是美術價值目標培養(yǎng)的欠缺。美育能使人對事物的認識充滿感性而不單單是理性,只是對事物的認識有數字、概念,使對人生的認識更全面。然而當今美術教育中對美術價值目標的培養(yǎng),很多學校,無論什么階段都很少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惡劣。

3 美術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

美術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繪畫技巧,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由于學生對作品的認識不同,每個人對作品的評價就會不同,這就要在美術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他人評價要接受,要理解。與此同時,培養(yǎng)學生審美內化能力,審美趣味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要求是最高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夠達到。內在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學生的注意事物的能力、感受作品美的能力、想象力等。美術需要教師按照美術教學的要求,對學生的美術基礎了解的前提下,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使他們在對美術了解的基礎上,能夠運用他們自己的審美標準,對美術作品進行評判,不斷對自己的審美反思,使觀察力、思考力、表達能力得到完善,使他們的情感體驗具有審美性,樹立崇高的精神理想,并陶冶學生情趣和情操,培養(yǎng)他們追求美、欣賞美的能力。

4 美術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1)審美標準多樣性的培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外在美的評價能力,然后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在更專業(yè)的角度對事物評價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審美態(tài)度,關鍵要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經歷,自己對事物審美的定義,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能夠與外界相聯系,并能夠根據作品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等進行批判性的審美。在美術教學中要注意相關文化背景的介紹,能夠讓學生理解文化內涵,同時擴大學生的藝術知識面,注重美術基礎知識的講授,這些都是增強學生審美包容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要重視美術鑒賞活動,通過講述作品的含義與欣賞作品的資料,提高學生的審美包容力、理解力。

(2)激發(fā)學生的美術興趣。以往的美術教學一般只是傳授基本畫畫技能,忽視欣賞課中對作品的欣賞,學生鍛煉的機會缺少,審美能力培養(yǎng)從何談起。我們知道,興趣可以使我們熱愛某一活動或者某一事件,如果學生能夠對美術有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就能在美術學習中體會到美術的樂趣,更容易理解審美的意義所在。

(3)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首先,學生需具有審美自由的觀念及能夠包容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認識到藝術是審美意識自由的形式,因而藝術的形式是多樣的,學生需具有創(chuàng)造性,不受具體事物的束縛,使自己的審美意識能夠自由。其次,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每個學生想象的作品都不一樣,能夠根據自己的作品形成的審美評價也就不一樣,所以要創(chuàng)造性地審美。最后,要教育學生具有超越意識,即審美藝術不要局限于現實生活。

(4)提高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有人認為美術評論是美術評論家的工作,這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不大,事實上并非如此。學生在對美術作品評價的過程,對美術作品的著墨、色彩甚至是內容都有一個感受的過程,同時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是顯然的。教師要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表達自己的機會,經過不斷訓練,學生對美術作品評價的能力就會有大幅度提升。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幾點,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時,要充分發(fā)揮美術的作用,利用美術與審美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對美的事物欣賞、評價的能力,有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對事物做出合乎常識的審美,這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熏陶,同時又在美育中學到某些知識。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發(fā)的情感美、表達的語言美、層次結構美等等,這一切構成了語文審美教學的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是把審美觀的建立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提高統一在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使兒童認識語文美質,培養(yǎng)語文美感,開展語文美育,陶冶美的心靈。從語文教育自身而言,兒童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審美教育,反過來又會促進對語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語文教育和審美統一起來。因此在小學語文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現行的《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意識的教育,是由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審美意識是主體根據美的規(guī)律、美的體驗、美的要求去把握世界的心理功能,美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自身和投身實踐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美育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藝術境界進行感受、體驗、領悟、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過程。語文教師在按照教學規(guī)律組織教學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按照美學規(guī)律將審美意識滲透其中,指導學生感受美、判斷美、創(chuàng)造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體會感受形象美。

語文教學作為一個審美過程,自始至終都帶有情感色彩。他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產生積極而肯定的情感態(tài)度和體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感,教材的創(chuàng)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溝通、融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操的最好途徑就是激發(fā)興趣。教師在新課開始用恰當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審美情感。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從標題入手,激趣。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壓力,審美情趣成為求知的動力,使得藝術思維活動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編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過觀察慧眼和獨特的視覺,用自己的匠心,創(chuàng)造了完美的藝術形象,從而對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和社會生活做出的反應。這些藝術形象又無不寄寓作者的社會理想、人生態(tài)度和道德觀念。語文學科美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用情感來撞開學生心靈的門扉。教師要發(fā)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和精妙之處,讓審美主體(學生)和審美客體之間(課文作品)建立起一種特殊的聯系,即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產生意象,在類似的情境中產生類似的情感,從而進行美的感知和美的鑒賞。美,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教材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為載體而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小學語文課文有不少是寫英雄人物的,他們之所以成為英雄模范,一個共同點都是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僅行為美,而且心靈美,外貌和心靈是渾然一體的。這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心靈美才是人形態(tài)中本質的東西?!币虼耍鳛橐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來更好地體會形象美。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舍身炸暗堡》等課文時,通過感知人物形象的心靈美、精神美以及高尚的行為,會激發(fā)起學生要做一個像、一樣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忘我精神的人,一個心靈美的人,一個有作為的人的渴望。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勞動者,我們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從中認識到:愛國,不只表現在偉大,更多的在于平凡之中。這也是形象美的一個重要特點,能使學生樹立從小事做起、從實事做起、從今天做起的美好品德。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不斷提高了學生對美丑的認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拓展意境美,領悟理性美,體驗情感美。

敏銳的感知是積累豐富的內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對內在情感的體驗、認識和積累往往是通過感官對外部自然形式和藝術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審美感知力是審美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審美感知力的獲得,主要是聽和看,讓學生親身領會到生活中的美。引導“美讀”是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

教師進行“美讀”示范,引導學生進行“美讀”訓練,是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師“美讀”把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把抽象的文字變?yōu)檎鎸嵉那楦?,調動學生聽覺和思維,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浮現于學生眼前。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美讀”練習,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面感知課文的內容,能與作者心靈相通,進而悟出課文的美來。加強多媒體教學也是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加強多媒體教學,運用幻燈、錄象、錄音、電視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視覺文字,變?yōu)榫唧w可感的審美形象,這也是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運用各種電化媒介,其中的圖象、聲音、色彩、音樂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力,諸如旋律感、節(jié)奏感,觀察事物的敏銳性和選擇性。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fā)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拓展他們的意境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悟理是審美的最高層次。如果說生情是文章的目的是話,那么悟理則是文章的升華。小學語文課文有的寓意深刻,蘊涵著人生哲理,能給人以啟迪與教育。語文教學只讓學生生情是不夠的,還要拓展思維,引導學生從中悟出道理來。例如由趙州橋、萬里長城能悟出我過勞動人民的聰敏才智;由趵突泉、桂林山水悟出自然界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由登鸛鵲樓悟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哲理。這樣悟理,審美就能升華到一定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哲理甚至成為學生一生的座右銘,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新課標》特別強調注意情感體驗,指出要在朗誦過程中體驗情感。體驗情感是學習語言、感受語言的內在動力,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主觀因素,更是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而表情朗讀則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表情朗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出感情,而有感情的朗讀又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表情朗讀的指導,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fā)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達到了陶冶學生性情的目的。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嘗試創(chuàng)造美。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審美想象是審美構思過程得以展開的主要心理功能,審美想象是審美移情的深刻化。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審美想象是一種立足現實,又跨越時空的思維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憑借生活的邏輯,展開合理而豐富的想象,或化抽象為具體,化實物為虛幻,化靜止為動態(tài),化無聲為有聲,塑造鮮明、生動的審美意象,更集中、更理想地反映現實生活。

良好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閱讀者再造想象產生和完形的過程。讀者根據課文所揭示的語言符號,喚起和調動自己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歸納、組合,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作者所描繪的形象,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在作文課上,不少學生為作文而苦惱,思路呆滯閉塞,形象空泛蒼白。原因一是缺乏社會實踐,二是缺乏想象能力。要想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就得豐富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投入社會實踐,細致觀察和體驗生活,開闊視野。教師要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對美好的學習生活、集體生活進行構思、加工、提煉,創(chuàng)造出又新又美的藝術形象,并用自己的筆表達出來,這是審美素質教育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語文教學讀寫訓練的要求。

篇6

關鍵詞: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康德曾經說:“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要通過創(chuàng)造美,而不是破壞美,要通過美的創(chuàng)造來體現道德上的善而不能因破壞美導致道德上的惡。每一個人都是向往美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到美。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哪些是美的?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美?本文針對這些問題談一談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_發(fā)現美

通常,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是通過眼、耳、口、鼻、舌、身、意來展開的,但是根據調查,人們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的認識,通過眼睛即視覺所占比例高達85%左右,而由耳朵即聽覺所占比例多達11%,由這一簡單數據可看出,人們認識生活大多是通過感覺器官。同樣,人們認為一個人漂不漂亮,則是通過“色、形、聲”,色和形對應的是眼,聲對應的是耳,但是通過感覺器官對人的認識往往是不深刻的,因此人們要進行交往,彼此相互認識,來達到對身、意的考量。最簡單的美可以說是漂亮的人,美麗的畫,自然的美景等等,但是只有這些是不夠的。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往的應該是正義和善良之美,也可以說是道德之美,這種道德之美不分膚色、不分民族、不分語言、不分階層,這種美是一種更好層次,能夠長久存在,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在這個全面的審美化時代,社會現實本身已經成了藝術作品,日常生活審美化實際上是受到杜威實用主義美學的激發(fā)。人們發(fā)現美,是為了讓生活更加有意義和充滿情趣。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不論是欣賞自然美、社會美,還是藝術美、科學美等,都是欣賞者對對象進行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獲得由淺入深的審美把握,體會其中的樂趣,在這一過程,欣賞著身心愉快,賞心悅目。

二、提高審美情趣_欣賞美

人們發(fā)現美則是為了欣賞美。美有兩種基本的形態(tài):藝術美和現實美,現實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教育美等。美的內容多樣,有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美,文學藝術之美,當然也包括更高深、悲壯的悲劇之美,美不僅要表面美,更要心靈美。人們進入博物館或者美術館游覽時,總會被那些藝術品的魅力所折服,駐足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顯得那么神秘,敦煌的壁畫也是那么虛幻縹緲,兵馬俑的宏偉莊嚴令人驚訝,人們羨慕古人天人一體、物我合一之美,對酒當歌、把酒臨風之美,尤其是在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社會節(jié)奏加快,更有許多人向往陶淵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莊子曾說,天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種自然之美是無法用語言所表達的,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在于創(chuàng)造了數不勝數的人間美景,讓人贊嘆。柏拉圖認為:美不是具體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體事物所以美的原因。他所表達的是每個人對美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同樣一個人或者一幅畫,不同的人對此的見解是不同的。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一定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如參觀畫展、走進大自然、欣賞美術作品等。在進行審美的過程中,人們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滿足感,一些不滿或者消極的情緒都會消失,從而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安詳。一個國家也需要懂得審美的民眾。審美意識強的民眾必定不愛好爭吵和暴力,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平衡、達成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他們不僅會在自身愛好的事物中獲得審美的滿足,甚而還能有所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發(fā)現美之后,隨著審美情趣的提高,應該追求更高的生活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脫離低級趣味,形成正確的人生理念,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符合大多人的利益。我們應積極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三、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_創(chuàng)造美

人們發(fā)現美和欣賞美,最終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生活需要美,人們通過打扮讓自己變得更美,正是這種打扮也在不知不覺中創(chuàng)造了美。然而,打扮不當,則會有適得相反的效果,“東施效顰”和“邯鄲學步”就是最好的印證。其實,穿著中所謂追求美,只要符合自己的職業(yè),簡單大方,彰顯氣質就好?,F代人需要將外在美與心靈美統一起來,外在的美是暫時的、易變的、淺顯的。而內在美則是長時間、強烈的、深刻的,將二者辯證的統一結合起來,方能更加完美。個人之美與社會之美彼此交融,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期,小康社會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上提倡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我們同樣可以理解成社會成員在做好本職工作,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同時,也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馬克思曾提到,社會勞動是美和藝術的真正來源,民群眾才是美和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要積極發(fā)揮人民大眾的作用,從而也服務于人民大眾。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思想為指導,馬克思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理論魅力應該得到大力的彰顯。每一個人都追求美,向往美,我們平凡的生活中也到處閃爍著美的光彩,我們只有學會發(fā)現和欣賞各種美,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靈充盈起來,完善起來,美好起來。我們與其怨天尤人,到不如捫心自問:我們?yōu)樯鐣?、為他人?chuàng)造了多少美好的事物?

【參考文獻】

[1]任亞榮.??碌膫惱韺W—美學初探[D].西北大學,2004.

[2]朱鵬飛.梁啟超“情感說”的人生論美學意義[J].武陵學刊,2015.

[3]任敬偉.發(fā)掘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J].貴州教育,2001.

[4]孫群英.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J].學海,1996.

[5]張玉能.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由與美和審美[J].汕頭大學學報,2003.

篇7

“文道統一,文質兼美的文本是確保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獲得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又受到人文教育、審美熏陶和精神啟迪的決定性因素?!盵1]《大綱》中說:“培養(yǎng)審美情趣,主要是以文本作為憑借?!睘榇?,學生學習和欣賞文本,要對那些蘊含著豐富內容、文質兼美、蘊情含理的選文產生感悟,獲得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真諦,并在美的光茫的照耀下,孕育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實現理趣的回歸和智慧的建構?!懊烙娜蝿罩?,就是正確認識美的各種形態(tài)。而語文文本,可以說是各種形態(tài)之大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的系統。”[2]它要求語文教師以美為靈性,帶著美學的眼光來思考一系列語文教育問題,以美的法則來優(yōu)化和規(guī)范教學實踐活動,從而在生命體驗與學習維度上實現超越。然而,在現實語文教學中,卻出現了對美育的錯誤理解,現就這些錯誤理解舉隅一二。

一、為同而失差異

指在語文美育中尊重了學生的共同視閾,卻忽視學生的美的差異。個體美的情趣存在差異性是合情合理的,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美的情趣的個體差異,才能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才會有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才能從多個角度獲得美的感悟。如果用一種模式去觀照文本,更多地從思想上去規(guī)范文本,就抹殺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比如《綠》表現的生命活力必須要解讀成對蓬勃革命活動的贊美。這種解讀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強大的解釋體系,它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它把學生與文本隔開,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體驗,消解了美的主體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因此,教師要在不歪曲或偏離了文本的情況下,合理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和解讀,加深他們對作家文本的理解,并提出自己個性化合理的見解。

二、為教而失文本

當今教學,“一種新的‘去文學’現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的開始充斥語文,其對文學教育的殺傷更大”[3]。因為文本是語文教學的依托和根本。語文教學應該遵循和把握文本的特點,不能脫離文本本身進行美育,忽視通過文本來認識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會造成學生語文積累貧乏、運用能力低下?!笆П尽钡奈谋窘庾x的類型,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空洞和低效,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且,脫離文本一旦成為語文文本解讀的普遍現象并反復實踐,那么必然會暗示甚至形成某種閱讀“經驗”,勢必會導致學生閱讀心理的浮躁、媚俗和對文本解讀的膚淺、庸俗。這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使語文文本甚至上成了生活常識、思想方法、自然科學、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的角度的某種體現,脫離了文本本身,更脫離了對文本美的挖掘,無異于鏡花水月。如有的教師教授《蘭亭集序》,對文本的處理僅僅是讓學生粗淺地瀏覽了一下,便丟之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樣的有關蘭亭的古代圖畫。結果充斥學生耳目的是與文本毫不相關的知識。雖然也能給人以視覺的美感,但沒有對文筆細膩、感情真摯、極能觸動讀者心靈的美文進行好好地研讀、感悟,而偏偏要去單純地追求內容的豐富、知識的延伸,失去了語文的根本。

三、為政而失美感

語文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母語教育的特性要比政治性更具寬廣的外延,要比思想品德更具有超越性和開放性。它以對個體的生存形態(tài)、生命意識為最終的價值關懷。文本的挖掘,即對深蘊著美感的文本的涵詠、品味和全身心的融入之中,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著學生個體對語文美、藝術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欣賞能力,久而久之必將收到怡養(yǎng)性情、健全人格、美化生命的功效。然而,有的語文教師把文本都貼上政治的標簽。貼上政治的防偽標志,無疑將是美育的缺失。這種解讀的后果就是導致學生在今后自己的閱讀中沉湎于一種宏偉而神圣的群性話語體系,而把習得的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語言系統隱藏起來。他們看到秋風掃落葉就會想到雷鋒,看到一條黃牛汗流浹背地勞作就會想到人民的公仆。這樣的話語給本來靈動的文本美感貼上了一個政治化的標簽,對于個性靈動豐富的學生來說,無疑顯得刻板、單一。

總之,作為語文課程的載體,語文文本的美學精神表現為培育和弘揚人的生命精神。一個個文本其實就是一種美的構成,一個美的世界,是一個個具體而微化、人化的自然,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主觀心靈的現實折射,是美的根本源泉。語文文本富含著多元的文化信息,凝聚著濃郁的美的內涵。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摒棄以上錯誤認識,真正地貫穿美育,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的發(fā)展,從而使語文教學產生無窮的意韻與張力。

參考文獻:

[1]潘慶玉.語文教育發(fā)展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2]彭思武.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美的挖掘與創(chuàng)造[J].教育與職業(yè),2004,(30).

篇8

【關鍵詞】 職業(yè)教育 專業(yè)修養(yǎng) 想象 實踐 創(chuàng)造力

職業(yè)教育的根本點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事實上在我們對學生就業(yè)的跟蹤調查中發(fā)現,學生的專業(yè)修養(yǎng)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體現。正在進行中的新課程改革也同樣提倡要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素質。那么,審美素質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怎樣才能使學生擁有較好的專業(yè)修養(yǎng)?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1審美感受力的培養(yǎng)

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發(fā)現美,認識美。如早晨,那迎著你上學的澄碧如洗的天空,燦爛的云霞,輝煌的朝日,歡飛的鳥雀,晶瑩的露珠;還有那雨過天晴曾出現的彩虹,這樣的美,你們是否有感覺到呢?正如美學家王朝聞所指出的:“只有訴諸感覺的東西,才能引起強烈的感動”。不僅風景是美的,那動物也是美的,如長頸鹿身體構成特殊,它伸長脖子抬起頭有6米多高等;還有那“縮龍成寸”的“一寸三彎”的盆景藝術在造型上也是很美的。當我們欣賞音樂、聽到的不是各不相干、沒有意義的音響,而是由節(jié)奏、旋律、音色等有機構成的,富有表現力的樂章。欣賞繪畫、雕塑,看到的不是雜亂無章的線條、色彩、形體的拼湊,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美的形象,進入美的領域。

審美感受要從整體上感知事物的美,但不是把客觀事物巨細無遺地復印在頭腦里。人們的審美感受力的高低強弱,歸根結底是由后天的社會實踐決定的。比如組織學生郊游,野外寫生,讓他們盡情接近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園林、花草等景物,通過直接觀察生活中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親身體驗和反復比較那變幻無窮的色彩,具體感受認識它們不同形象特征的美,使審美感受力逐漸豐富、發(fā)展起來。一個足不出戶,死守書本的孩子,對美的感受能力必然是貧弱的。同時,也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才能促進對事物的感知美和領會美,否則會存在破壞美的現象。

2審美想象力的培養(yǎng)

想象(包括聯想)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是審美活動中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甚至稱它是“人類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梢哉f,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造。例如,月亮的美,使人浮想聯翩。以李白賞月來看,他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是相似聯想;待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就把明月和故鄉(xiāng)聯想在一起了;當他說:“月下飛天鏡,云生接海樓”的詩句時,已是用來抒發(fā)自己辭親遠游追求理想的感情,對月的欣賞的地步已進入想象境界了;到了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更賦予月亮以生命,達到“物我兩忘”的地步;他在晚年更寫了“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這種超凡脫俗,富于哲理性的詩句??梢?,沒有想象和聯想,就不能進入真正欣賞的階段。想象在審美判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呢?

首先,引導學生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接觸自然,熱愛生活,懷著純真的感性親近自然和人生,留神觀察,才能發(fā)現、挖掘出生活中更多更美好的東西來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美的世界之中。 其次,要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想象是客觀的,但不是隨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人們雖然由于生活經歷、思想情感、個性氣質的不同,給想象染上濃厚的個人色彩,但總還是要受到客觀事物制約的。如我們可以把一棵蒼勁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風亮節(jié)的老者,卻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條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風搖曳的垂柳想象成一個粗壯有力的彪形大漢。幫助學生正確把握事物審美對象的特征,想象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方向展開。第三,要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學生平時要注意記憶大量生動的形象,如體育運動、舞蹈,動物跳躍的形象等等,通過想象、綜合、加工、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形象記憶愈生動,情感記憶愈真切,想象也就愈活躍。所以,要教養(yǎng)學生盡可能地積累生活經驗,豐富自己的情感,增強記憶力,提高想象力。

3審美理解力的培養(yǎng)

認識和理解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人們對審美對象的評價上,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藝術作品時,一方面要“入乎其內”進入“角色”,通過感受、體驗,被對象所感染和吸引,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又是要“出乎其外”,即直接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同對象拉開一定的距離,進行理智、冷靜的分析和思考,正確、深刻地理解對象的內容和性質,使欣賞活動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把共鳴與鑒賞統一起來。

4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美育教育不只是培養(yǎng)人靜觀美,欣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高爾基說過:“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審美過程中,人們觀念中形成的美妙的構思,還是屬于認識性的東西,還必須自覺地運用技能技巧,進行實際創(chuàng)造,以物質形式來表現出來,才算完成了預定的任務。審美創(chuàng)造不可能憑空進行,需要一定的物質材料作依據。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總是要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美的產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比如音樂用聲調旋律,繪畫用線條色彩,舞蹈用形體動作,文學語言來表現等等。所以,藝術的物質媒介規(guī)范著藝術的內容,決定審美創(chuàng)造的手段和技巧。

篇9

關 鍵 詞:數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2-0070-02

數學不僅是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在開發(fā)心智和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大學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人才的場所,應更加重視數學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學好各門專業(yè)課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不可用數學表述?!边@是對數學與各專業(yè)關系的經典描述。數學課與其他各專業(yè)必修課相輔相成,數學問題來源于具體的實際問題,而具體的實際問題又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英國自然科學家、哲學家羅杰認為:“數學是科學的大門鑰匙,忽視數學必將傷害所有的知識?!边@客觀地說明了數學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專業(yè)課的重要性。比如,對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概率相關知識的同時,需要重點掌握統計初步知識,另外一次、二次、對數、指數等函數知識在解決生產、銷售、產值以及財務管理、財產核算、再投資與儲蓄等實際生產問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專業(yè)課的教與學,對數學有相當的依賴性。離開數學課的密切配合,專業(yè)課的教學就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所以,數學教育對學生專業(yè)課的學習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和獨立思考能力

數學是科學解決問題的工具,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數學的科學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是其他任何學科都難以比擬的,學習數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審美意識

古希臘哲學家、 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曾說:“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哪里就有發(fā)現……”沙利文說:“優(yōu)美的公式就如但丁神曲中的詩句;黎曼的幾何學與普蘭克的鋼琴合奏曲一樣優(yōu)美?!钡拇_,數學本身體現著簡潔美、抽象美、對稱美、統一美。

簡潔本身就是一種美, 而數學的第一大特點就是簡潔。愛因斯坦說過:“美,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辈⑶宜€認為,只有借助數學,才能達到簡單性的美學準則。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想要具體地寫出圓周率,幾乎不可能。然而,用數學符號?仔卻可以精確地表示它。1737年, 歐拉最先提倡用?仔表示圓周率。一個古老的數列――斐波那契數列:1、1、2、3、5、8、13、21、……它的構造非常簡單,用途卻相當廣泛。在現代物理、準晶體結構、化學等研究領域,斐波那契數列都有著直接的應用。

數學的簡潔美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數學的抽象美。恩格斯這樣說過:“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因此數學雖研究事物的質,但任一事物必有量和形,這樣兩種事物如有相同的量和形,便可用相同的數學方法。數學就必須抽象?!睋y計,每個人的頭發(fā)約有20萬根左右,那么在一個20萬人口的城市里,就至少有兩個人的頭發(fā)根數是一樣的。這個結論是利用抽屜原則推出來的。沒有抽象的數學思維,這個問題真是難以想像。美國前36任總統中有兩人生日一樣,3人死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這種“巧合”從概率角度去分析似乎就見怪不怪了。

對稱在數學中的表現是普遍的。代數中,正數與負數,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正弦與余弦,正切與余切,正割與余割都可視為對稱概念。從運算角度看:加與減、乘與除、指數與對數、微分與積分等,都蘊含著明顯的對稱性。幾何中,對于平面的情形,有直線對稱和點對稱,即我們所說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對于空間的情形,除了直線對稱和點對稱外,還有平面對稱。比如,正方形、圓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正方體、球體更特殊,不僅是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還是面對稱圖形。正是這些漂亮的圖形繪成了圖案,構建了美輪美奐的建筑,然后形成了我們眼前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統一是數學內在的特征。笛卡爾通過解析幾何坐標的方法,把幾何學、代數學、邏輯學統一起來。古希臘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把全部二次曲線――橢圓、拋物線、雙曲線都統一在圓錐里,這是因為它們都可以通過不同的平面去截圓錐面而得到,因此,它們統稱為圓錐曲線。圓錐曲線與航天學中三個宇宙速度聯系在一起,當物體運動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時,其軌道為橢圓;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時,其軌道為拋物線;達到第三宇宙速度時,其軌道為雙曲線。這是多么令人振奮的結果。

數學所揭示的規(guī)律可以加深學生對美的理解,學習數學的過程更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所折射出的各種美。這些都給予學生美的熏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審美意識。

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數學概念,掌握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一個具有數學素養(yǎng)的人, 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善于把數學中的概念、結論和處理方法推廣應用于認識一切客觀事物。在觀察問題時,善于抓住其中的數學關系, 在局部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的考慮。例如,數學史上著名的德國哥尼斯堡的“七座橋問題”,數學家歐拉將其抽象成“一筆畫”問題,并開創(chuàng)了數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圖論與幾何拓撲。

數學是世界上迄今開設最普遍、 時間最長的學科,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學好數學,是成為一個專業(yè)人才的基礎。 數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算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在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等方面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必須高度重視數學教育對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奠宙. 關于數學史和數學文化[J]. 高等數學研究,2008(1):20-24.

篇10

關鍵詞: 高職 美育 聲樂教學 美育滲透 專業(yè)知識教學

美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美育手段進行思想教育,是審美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能促進人的情感世界的升華,提升人的文化表達能力,同時,也以其獨特的方式而促進德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聲樂教學作為美育的一部分,其根本特征是在審美中完成教學。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來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的興趣,并在興趣的支持下,完成審美過程,同時積累審美經驗,積累對音樂的感性認識,最后達到知美、懂美并能創(chuàng)造美的境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聲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一個教師每次對一位學生上課,但它同樣具備了現代教學原理中課堂教學的三項基本功能,即知識教學、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個性發(fā)展。作為一名聲樂教師,我深刻體會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聲樂教學中更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美育教育。

一、從聲樂專業(yè)知識的教學中滲透美育

如何把聲樂發(fā)聲技巧訓練與音樂審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高職聲樂教學走出純技巧訓練的誤區(qū),充分實施其美育功能一直是一個難題。沒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就無法進行高難度作品的演唱,就無法感受并表現出音樂作品所具有的各種情感,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因此聲樂課堂上,要切實培養(yǎng)學生駕馭聲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也應突破過去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教學的著重點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機械的技能訓練上轉變成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審美需要上。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音樂能力、接受能力及生理條件來制訂聲樂作品,在聲樂學習中,無論哪種基本技巧的訓練,都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急于求成是學習聲樂最大的弊病,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形成難以更改的毛病,使學生喪失學習聲樂的樂趣和信心。讓一個沒有基礎的學生超出其能力范圍去唱難度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喊叫外,沒有一點技術可言。而一首適合學生能力的歌曲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把基礎技巧應用到歌曲中,這樣學生能夠感覺到自己的進步,能夠感覺到成就感,獲得美的享受。在給初入門的學生上課時,我常把《故鄉(xiāng)的小路》作為練聲曲。練習時從1=D開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這首歌短小而精美,學生非常容易理解,也能夠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在歌唱時就會最大限度地把技能技巧的學習與訓練放在能夠感受和理解的音樂意境和藝術形象中,比枯燥的發(fā)聲練習愉快得多。學習音樂的過程應該是愉快的,都應該最大限度地體現美育的精神,即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真切體會音樂的美,從中得到藝術美的享受和快樂。

二、從聲樂作品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美育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強化功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yōu)秀作品,會激發(fā)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師聲情并茂的范唱,則可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可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例如《鐵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黃水謠》、《松花江上》這類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使學生更深地了解了中華民族的近代歷史及其偉大精神的內涵;《我愛你,中國》、《長城永在我心上》、《黨啊,親愛的媽媽》、《長江之歌》這類作品,主題明確,深情地傾訴著中華兒女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通過演唱這類歌曲,學生懂得了祖國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分量,懂得了祖國就是母親,一往情深地愛著她?!陡露睇愄?、《嘎達梅林》、《瑪依拉》、《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牧歌》、《阿里山的姑娘》這類作品,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通過演唱這類作品,學生了解了各民族的歷史、熟悉了各地域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喚起了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督涛胰绾尾幌胨?、《我住長江頭》、《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這類作品,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藝術性,充滿了人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通過演唱這類歌曲,學生的內心進入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會對道德行為的形成產生一種有選擇而又有推動的作用,同時讓學生感受了音樂本身的美,通過演唱,可以訓練學生提高藝術品位,從而真正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從聲樂教學中學生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滲透美育

聲樂是一種抽象的表現藝術,它是“二度創(chuàng)作”。俗話說“同一首歌曲,一百個人唱一百個樣”,這也就是音樂審美過程中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它是根據演唱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聲音技術、歌唱心理、駕馭能力等諸多因素微妙地表現出的一種形勢,也是演唱者在演唱中滲透出的美育的理解?!岸葎?chuàng)作”的質量取決于演唱者的諸多因素,但是對作品的審美過程尤為重要,同時要尊重作品,良好的審美過程會使聲樂作品演繹得更加完整,繼而使學生的審美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總之,在聲樂教學中,無論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方法都應真正做到:把審美教育有意識地貫穿于聲樂教學的全過程中,不斷挖掘教學過程中可能潛藏的美感因素。讓美的內容陶冶學生情操,啟迪智慧;讓美的方法吸引學生的參與,激發(fā)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過聲樂感受、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以及相關的聲樂文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fā)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

參考文獻:

[1]葉林著.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問題.人民音樂,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