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yī)學影像的危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項目學習法 ESP 航海英語 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46
1 引言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勞動部和教育部聯合成立專家委員會,整理出為了職業(yè)發(fā)展和勝任工作的需要,青年人應該掌握的七項技能,包括:批判思維與行動能力、創(chuàng)造力、團隊協(xié)作、跨文化理解、溝通能力、信息技術的掌握、職業(yè)與學習自主性。如何幫助學生掌握在未來社會中需具備的素質能力,是新時期各級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專門用途英語(ESP)將英語教學與學科和專業(yè)相結合,在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貢獻。在國外ESP已經歷了五個發(fā)展階段:語域分析階段、修辭或語篇分析階段、目標情景分析階段、技能與策略分析階段、以學習為中心階段[1]。然而國內的專門用途英語還處于初級階段,教學中過于強調專業(yè)詞匯的解釋而忽視了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應用和職業(yè)領域中的需求,最終造成教與學之間的嚴重斷層。項目學習法能夠實現目標語域的知識、技巧和語言技能的有機融合,為ESP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將以航海英語為例,探討如何將項目學習法的理念應用于ESP課堂教學,使英語學習服務于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 項目學習法
項目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將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教學項目,從現實社會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發(fā),讓學生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通過調查、觀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并借助多種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很多研究者對項目學習法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從不同側面探討了項目學習法的特點、項目的設計、實施、評價等。2000年,John Thomas提出了辨別項目學習法的五個標準:第一,項目處于教學中心,學生圍繞項目對學科的中心概念展開學習。第二,項目要與教學目的相關,能夠促使學生通過努力習得學科原理;第三,項目要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調研環(huán)境,使他們通過探究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轉化。第四,項目的結果要融入學習者的自主選擇和責任。第五,項目的任務、情境、學生的角色、對于產品的評價標準等必須是基于真實生活或職業(yè)的,而不是虛構的[2]。
由此可見,項目學習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小組合作學習和對真實任務的探究,體現了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和發(fā)現學習等諸多現代的教學理念,適宜于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質為目標的跨學科內容,尤其是ESP教學。然而國內對于項目學習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技術類專業(yè)教學,用于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3 ESP與航海英語教學
1985年在斯里蘭卡ESP國際研論會上,語言學家Strevens指出了ESP教學的主要特征: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課程必須在內容上與某些特定的職業(yè)有關;重點應放在與特定的活動相適應的語言運用上。1991年,Hutchinson 也指出,專門用途英語與普通英語的區(qū)別體現在對學習者需求的認識上。專門用途英語是共體需求,不是個體的需求,這種英語教學建立在與學習者相關的信息和周圍的環(huán)境上[3]。因此,語言本身的教學并不是ESP的終結,而利用語言實現某一領域確定的目標才是其真正目的。
以航海英語為例,在實際工作中,國際航線的船員主要是在船上或港口通過通訊設備或面對面與世界各地的船員用英語進行交流,從而履行高級船員的職責。為了適應這一需要,2010年新修訂的STCW公約對船員英語運用能力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即“了解氣象資料和有關船舶安全和操作的信息,并能在和他船、或岸臺和VTS中心通信時清楚地表達意思,其中包括使用并理解IMO標準海事通信用語(SMCP)”[4]。 航海英語要求語言規(guī)范、簡潔,強調對意思的準確理解,并不強調語言的高雅、優(yōu)美。同時, 船員會廣泛接觸世界各國的語速較快、方言較重甚至發(fā)音不準的英語,因此航海英語對聽說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5]。綜上所述,ESP航海英語的教學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實際應用掌握航海英語的基本詞匯和特點。
4 項目學習法在航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由于ESP教學以實用能力訓練為目標,其教學法要遵循需求分析、真實性和以學生為中心等原則。這些特征正是項目學習法的核心所在。因此,項目學習法最適合應用于ESP教學,實現有效學習的目的。根據現有項目學習法的研究成果,結合航海英語的教學特點,筆者將項目學習法融入到航海英語教學實踐,具體過程如下。
4.1 項目設計
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分析學生學習航海英語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并據此將互相聯系的知識點整合,設計每一章需要學生完成的項目。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了項目的設計要遵循“六個法則”,即:真實性、學術嚴謹性、學以致用、積極的探索、與成年人的聯系和評價的應用。這些法則為教師進行項目設計提供了指導。
例如在“船舶進港”一章,筆者設計了下面的項目:
As the staff of a ship from Hong Kong, China, you are arriving at the port of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What preparations should you make before arrival? Present the procedures to the class and role-play it out.
這種第二人稱的提問方式,比傳統(tǒng)測試題目更加真實、人性化,拉近了學生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要完成上述項目,學生需要融多種技能于一體。首先必須掌握幾個關鍵的知識點:在專業(yè)基礎知識方面包括船舶在引航員上船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引航過程中引航員、船長和普通船員的責任。語言技能包括運用標準的航海英語口語進行呼叫、使用高頻無線電話(VHF)、駕駛臺作業(yè)用語、引航員引航用語等。同時,小組合作的探索學習是完成項目的必要條件。學生必須掌握網絡搜索和多媒體技術。由此可見,一個項目并不是單純考查一種知識或技能,而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解決專業(yè)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4.2 項目研究與過程監(jiān)控
由于項目學習法是學生建構代表其學習過程的作品,因此建構性的、真實的反饋非常重要。各種原始數據、活動記錄表、調查表、訪談表、學習體會等能體現完整的探究過程。Grant在2002年建議在項目評價中應用檔案袋和量規(guī)的評價方式。在項目設計之初,師生協(xié)商設計各階段的評價量規(guī),讓學生了解項目的要求。檔案袋評價可以全面了解小組的計劃、分工、時間安排以及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的表現。針對上面的項目,學生將查找到的資料如進港前的準備、引航員的職責、船上重要設備的圖片等都可以放在電子檔案袋中,以便隨時查閱和開展評價。
4.3 項目成果展示與評價
項目研究后,小組成員將查到的資料進行加工,制作多媒體課件,形成項目成果,在班級進行展示。由一人對成果內容進行介紹,其他成員按照既定的角色分工,借助雷達模擬器進行情景表演:引航員在控制臺指揮, 本船船員聽駕駛員的指揮,港口工作人員在碼頭等待船舶靠港。整個過程都是通過VHF進行溝通,盡量做到場景真實。其他小組和教師在觀看的同時利用事先設計好的量規(guī)展開評價,包括成果內容和語言表達等方面。成果內容的評價強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口語表達要符合航海英語簡潔、規(guī)范的特點。根據小組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對小組和個人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同時提出改進的建議。
5 結語
將項目學習法融入到ESP教學實踐,不僅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由于在語言學習與職業(yè)需求兩者之間建立了關聯,克服了知識學習與思維實踐的割裂狀況,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項目學習成功的關鍵在于項目的設計和評價,而大學英語教師要想擔此重任,必須和專業(yè)教師合作,通過課堂旁聽和教學研討等形式了解基本的專業(yè)知識和學生的職業(yè)需求,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項目學習的方法,才能順利轉換為合格的ESP教師。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Thomas, John W.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DB/OL]. http:///BestPractices/PBL_Research.pdf, 2000-3.
[3]朱梅萍,沈憶文.外語院校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ESP研究,201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STCW78/95/10公約[Z].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0.
篇2
[關鍵詞] 醫(yī)學影像學;輻射防護;實習生;知識知曉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隨著醫(yī)學科技的進步,ct、ect、數字減影、核磁共振、超聲、放射治療、醫(yī)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診斷治療等放射技術已深入到醫(yī)學診療的各個領域[1]。醫(yī)學影像設備和技術從種類、數量到質量都有較大發(fā)展, 與此同時患者接受放射診斷和治療的頻率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技術的發(fā)展、設備的更新, 給廣大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醫(yī)學利益, 同時也給放射工作人員帶來了潛在的輻射危害[2]。醫(yī)學輻射安全防護已成為輻射防護領域影響面最廣的重要課題。美國密西根大學已將醫(yī)學輻射防護課程作為學生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并成立醫(yī)學輻射防護工程學系來研究和開設相關課程[3]。我國也越來越重視輻射對醫(yī)務人員的影響研究,《放射性腫瘤判斷標準》(gbz97-2002)等標準的頒布,對放射工作人員中發(fā)生的惡性腫瘤源自輻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斷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員對射線的危害意識薄弱, 沒有嚴格按照放射防護規(guī)章制度操作, 在輻射源操作過程中怕麻煩而不佩戴或少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從而受到過量照射等情況時有發(fā)生,放射工作人員存在比較嚴重的健康隱患[5]。為此,本次研究探討醫(y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及其影響因素,提高輻射防護意識,為促進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2011~2012年在西雙版納州某醫(yī)院實習的218名醫(yī)學影像學實習生,平均年齡(23.8±9.7)歲,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對該院全體醫(yī)學影像學實習生進行普查,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學歷等基本人口學信息和輻射防護知識來源、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正確的輻射防護措施等調查項目。問卷設計后請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專家修改,在現場調查前進行預調查,調查員經過專家統(tǒng)一培訓,統(tǒng)一標準和認識?,F場調查時問卷由研究對象填寫,共發(fā)放問卷224份,回收問卷224份,問卷回收率100.00%,有效問卷218份,問卷有效率97.32%。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二人平行錄入有效數據,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有效數據導入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在α = 0.05的檢驗水準進行統(tǒng)計推斷。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輻射防護知識來源
醫(y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有56.42%(123/218)來源于帶教老師,55.05%(120/218)來源于課堂學習,31.19%(68/218)來源于課本,20.18%(44/218)來源于同學。本科學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課堂學習(67.68%,67/99),??茖W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帶教老師(66.39%,79/119),二者在課堂學習(χ2= 11.300,p = 0.021)和帶教老師(χ2= 9.117,p = 0.037)這兩種知識來源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輻射防護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以回答正確5個問題及以上為知曉,回答正確不足5個為不知曉,本次研
中本科和專科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6.48%和68.29%。專科學歷實習生,本科學歷實習生在診斷技術的優(yōu)化選擇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知曉率高于??茖W歷實習生,但在正確的輻射防護措施方面知曉率低于于??茖W歷實習生(p < 0.05)。見表2。
2.3 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影響因素分析
以醫(y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知曉情況為因變量(不知曉 = 1,知曉 = 0),以性別、學歷、民族、知識來源等因素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輻射防護知識不知曉的危險因素;本科學歷(or = 0.391)和知識來源于帶教老師(or = 0.663)是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的促進因素。見表3。
3 討論
現代醫(y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fā)展對其專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規(guī)定新參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員要進行放射防護的培訓,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證才可從事放射性工作。所以醫(yī)學影像學專業(yè)醫(yī)師不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護,而且還要懂得對患者的防護[6]。本次研究提示,醫(y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主要來源于帶教老師(56.42%)和課堂學習(55.05%),本科學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課堂學習,??茖W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帶教老師,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可見,帶教老師的講解和課堂學習是影像醫(yī)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的主要來源,課堂學習是理論知識的來源,帶教老師在醫(yī)學實踐中的講解是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有研究顯示,放射防護課程與其他醫(yī)學課程相比,存在著內容繁多、學時少的特點,這在無形中使醫(yī)學生產生“非主科”意識,認為放射防護課程是教學大綱“要我學”,而非“我要學”,在潛意識中影響了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就更需要帶教老師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加強輻射防護的健康教育[7]。 生和??茖嵙暽妮椛浞雷o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6.48%和68.29%。說明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實習生對輻射防護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本科實習生對診斷、治療時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遵守醫(y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yōu)化的原則,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yōu)先采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等診斷技術的優(yōu)化選擇原則知曉率高于專科生。同時,本科實習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診療管理規(guī)定》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知曉率高于??茖嵙暽f明本科實習生對輻射防護專業(yè)的知識掌握程度比??粕妫枰訌妼?茖W歷實習生的專業(yè)知識。但在操作前穿鉛衣,戴鉛帽、口罩、橡皮手套,穿專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頭發(fā)以及吸收放射性氣體,嚴禁在工作場所飲水、進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認真準備,熟練操作,合理應用時間、距離、屏蔽三種防護手段、降低輻射量等輻射防護措施方面知曉率低于??茖W歷實習生,說明本科實習生對實踐操作中基本的、常規(guī)的輻射防護知識有所忽略,需要帶教老師強調。二者在輻射來源、放射衛(wèi)生防護標準(gb4792-84)以及人體接受過量輻射可以引起人體組織細胞發(fā)生染色體變異或畸形變不可逆的輻射損害等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曉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強學習。
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生(or = 1.041)是輻射防護知識不知曉的危險因素,說明男生與女生相比對自身健康不夠關注,對輻射防護的意識有待提高。本科學歷(or = 0.391)和知識來源于帶教老師(or = 0.663)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的促進因素,說明本科生相對??粕鷮Ρ緦I(yè)知識掌握的更為全面,需要加強專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時說明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的健康教育對實習生加強輻射防護知識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帶教老師都要積極主動地對實習生進行輻射防護教育,增強輻射防護意識,促進健康[8-10]。
[參考文獻]
[1] 強永剛. 醫(yī)學輻射防護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陳福華,袁建華. 放射科減少x射線輻射的措施[j]. 中國輻射衛(wèi)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華. 加強醫(yī)學生輻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瑩. x射線在醫(yī)學影像診斷領域的應用及發(fā)展[j]. 廣東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陳勁,魏江濤,等. 內江市放射工作人員過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對策[j]. 中國輻射衛(wèi)生,2010,19(4):419-420.
[6] 強永剛,林偉,廖永華,等. 醫(yī)學影像專業(yè)開設輻射防護課程的教學探索醫(yī)學影像專業(yè)開設輻射防護課程的教學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陳渝,高加蓉,郎朗. 臨床放射物理與防護的教學難點及改革探索[j]. 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1):99-113.
[8] 鄔仁會. 臨床核醫(yī)學輻射的防護與護理[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6):935-936.
篇3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7-0145-02
隨著現代醫(yī)學影像學的發(fā)展,其應用領域在不斷地擴大,診治水平亦在不斷的提高,已成為臨床醫(yī)學中的重要學科之一。是醫(yī)院中作用特殊,任務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臨床科室。醫(yī)學影像科與其他臨床學科相互推進,共同進步,使醫(yī)療事業(yè)整體水平得以不斷提升。醫(yī)學影像本科生是醫(yī)學影像科的重要后備人才。雖然其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比較長,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并不能立即上崗工作。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實習是醫(yī)學生迅速向臨床醫(yī)師轉變的過渡期,是影像本科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初始階段,是影像本科生畢業(yè)后進入工作崗位能否迅速進入角色,成為一名合格影像科醫(yī)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實習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了一所醫(yī)院綜合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如何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質量影像科后備人才,是教學醫(yī)院當今和未來所面臨的課題。為搞好影像本科生實習教學,我們嘗試采用全程導師制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初探,以培養(yǎng)高品質影像后備人才。
1 目前影像教學存在問題
1.1 教師因素
1.1.1 影像教師品質參差不齊 據有關資料顯示,教學醫(yī)院普遍存在人力缺乏和工作繁重的矛盾,人員配置比例失調。影像科人員質量參差不齊,高素質、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缺乏;師資隊伍穩(wěn)定性差,教學意識不強,教學技能不熟練。實習教學常是全科人員一起上,誰當班誰帶教不規(guī)范,有的連進修生也參與帶教,嚴重影響了實習教學水平的提高。
1.1.2 教學老師知識滯后 有的帶教老師知識老化,觀念陳舊,知識面窄,不能接受或接受的新觀念、新知識少,所掌握的知識面已不能適應現代影像教學的需要,影響臨床帶教質量。
1.1.3 帶教老師壓力較大 帶教老師兼顧影像工作和老師的雙重角色,在工作中面臨著雙重的心理壓力。影像臨床教學由于其特殊性――服務對象是患者,因而帶教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特殊困難,導致帶教壓力增加。很多老師擔心因為學生的問題出錯影響其本人的工作效率及質量、效益工資和評先評優(yōu)等切身利益,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從而增加了老師的心理壓力。
1.2 學生因素
1.2.1 影像本科實習生品質參差不齊 我國醫(yī)學影像本科教育起步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各種教學軟、硬件設施相對滯后,情景演示較少,學生覺得抽象,不好理解和記憶,學習興趣不濃,有的學生干脆得過且過,只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不求理解,考試過關就行,當真是“60分萬歲,多一分犯罪”。雖同為本科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卻參差不齊。
1.2.2 影像本科生思想不穩(wěn)定 受當今社會經濟浪潮影響,部分學生覺得影像工作辛苦,又有射線等危害,又沒有處方權,給臨床醫(yī)師當下手,收入差別太大,出力不討好,自信心受到挫傷,不愿認真學習。
1.2.3 部分學生社交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 走出校園剛進入社會,不知如何與老師和患者交流、溝通,害怕老師和患者看不起自己,不能快速進入實習角色。部分學生對新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對醫(yī)院的工作性質和特點知之甚少,有的存在自卑、焦慮情緒。
1.3 患者因素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患者認為實習是拿自已當“練把式”,不愿讓學生檢查、診斷和寫診斷報告。不配合醫(yī)院教學,給實習教學帶來阻力。
2 全程導師制影像教學模式構思
2.1 選拔、培養(yǎng)優(yōu)秀全程帶教導師
2.1.1 導師制 所謂導師制,就是指由影像科具有豐富臨床及教學經驗,同時具備教學意識的高年資技師、醫(yī)師組成的導師組。導師組結合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結合實習前崗前培訓對學生基礎理論、實踐技能情況的了解,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在不同崗位指定導師組成員對實習生實行“1對1”或“1對2”的導師負責制,形成責任到人的常態(tài)化管理。
2.1.2 成立教學管理機構 組成教學管理組,科室主任擔任組長,各系統(tǒng)負責人組成小組成員。制定導師入選條件、職責及教學任務,建立帶教老師獎勵機制。各系統(tǒng)負責人擔任所在崗位教學小組長,負責教學管理、安排導師帶教及制定實習計劃,并督導導師落實帶教計劃等。
2.1.3 加強全程導師制培養(yǎng)力度 開設教師培訓班,挑選獲得主治醫(yī)師、主管技師職稱3年以上或初級技師、醫(yī)師5年以上的,責任心強且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并具有扎實專業(yè)理論知識,思想先進的科員為學員,以授課形式講解法律法規(guī)、教學技巧、規(guī)范技能等內容,考試考核合格者簽訂導師責任狀。帶教過程中教學管理組隨機抽檢,導師小組長督查,對不合格者暫?;蛉∠麑熧Y格;合格或優(yōu)秀者予以獎勵。激勵導師教學熱情,教學盡心盡力。
2.2 帶教方法
2.2.1 加強實習生品德和紀律教育 首先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正確看待影像科在現代醫(yī)學中的地位。加強防護,消除對射線等損害的恐懼心理,大醫(yī)精誠,努力做一個合格的醫(yī)學影像人才。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勤學上進,做一個高尚的人。同時要遵守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以保證實習計劃正常進行。
2.2.2 規(guī)范和熟練技能操作 導師首先進行理論授課,詳細講述、示范操作,然后讓學生練習操作,導師從旁指導,隨時糾錯,直到學生熟練為止,方可到患者身上操作,以減少醫(yī)患矛盾,增加學生自信心。
2.2.3 規(guī)范診斷報告書寫 據調查顯示,很多實習生初到科室最擔心的就是寫不好診斷報告。常不知從何處下手,不知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抓不住重點,描寫影像表現不是過于簡單就是冗贅一大篇。因此導師應在學生寫報告前進行授課,舉例子并現場示范,以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然后讓學生進入醫(yī)師角色,自己閱片診斷寫報告,導師修改,指出不當之處。不斷提高實習生診斷和書寫能力。
2.2.4 培養(yǎng)實習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現代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迅猛,新技術、新觀念層出不窮,一本教科書是應付不了的。應鼓勵學生在遇到自已不熟悉的疾病時,應先獨立思考,多多查閱資料,實在弄不明白時才向導師請教,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以應對當代醫(yī)學發(fā)展步伐?!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式方法,獨立處理問題的訣竅。
2.2.5 充分運用現代實習載體進行教學 必須盡快補充和完善實習資料,特別是多媒休課件、情景演示等,以便于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增加學習熱情,找回自信,奮發(fā)向上。有條件的最好采用PACS教學。
篇4
【關鍵詞】
兒童;X線檢查;防護
作者單位:265700山東省龍口市煙臺龍礦中心醫(yī)院放射科
常規(guī)的X線檢查為臨床疾病診治提供了依據,同時隨著醫(yī)療健康水平的提高,X線對兒童的有害效應也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兒童的骨骼、甲狀腺、眼晶狀體和性腺對放射線更為敏感,所以X線輻射對他們有大的潛在危險性[1]。在滿足臨床診斷需要的前提下,為使兒童在檢查中接受最小的X線照射劑量,得到最佳的診斷信息,近幾年山東省龍口市煙臺龍礦中心醫(yī)院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采用數字X線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攝影技術取代常規(guī)胸部透視
強永剛教授[2]指出,世界上大多數的發(fā)達國家已經淘汰了胸透檢查,而我國使用率高達618%。 由于胸透的輻射劑量大,是胸片的20~30倍,對人體尤其是兒童會造成很大傷害。而DR照片是瞬間曝光,輻射劑量小,其產生的X射線劑量比常規(guī)的胸片減少1/2~1/3,而且能提高圖像的分辨、顯示能力,照片清晰度高,只要一次曝光就能捕捉到多層次的影像信息來滿足診斷的要求。同時可采用計算機技術,實施各種圖像后處理功能,增加顯示信息的層次,滿足診斷需求。
2控制照射野,減少直接輻射危害
兒童攝片一般不應使用濾線柵,并且在投照中根據投照部位、焦片距離,將照射野嚴格控制在臨床實際需要的最小范圍內,每張膠片邊緣均有1 cm以上的未感光區(qū),以減少直接輻射的危害。
3對非投照部位進行屏蔽防護,對射線敏感的部位重點保護
在拍攝胸部時用鉛橡皮遮蓋中下腹部,用鉛橡皮圍脖、鉛玻璃眼鏡遮蓋患兒頸部和眼部以防止生殖腺、甲狀腺、眼晶狀體受直接照射;在拍攝下肢時,用鉛橡皮遮蓋胸部及腹部;同時注意防護,拍上肢各部位時常取側坐位,使性腺器官避開直接照射。
4加強拍片前溝通,爭取患兒合作,避免重復照射
兒童重拍片的原因多為患兒不合作所造成的不正、影像模糊,因此攝片時保持患兒固定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拍片前取得患兒和家長的合作,允許嬰幼兒父母陪伴,從而減少了患兒因位置不正或活動而引起的重復攝片。對于實在無法配合的患兒,等其睡著后拍片,也是不錯的選擇。曝光時機房內始終只有一個受檢患兒,按順序逐個拍片,最大程度地保護好每位患兒,避免遭受不必要的輻射,同時請家長穿好防護衣,合作完成攝片工作。
5提高放射工作人員責任心,增強輻射防護意識
放射科技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工作前要認真檢查設備性能,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不能勉強使用,保證放射設備的正常運行,嚴格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增強防護意識,要鉆研業(yè)務,練就過硬的投照技術,決不增加患兒不必要的照射劑量。
本科在兒童的X線輻射防護工作中遵循以上幾點外,還采用相對高kV、低毫安、短時間攝片,不僅減少患兒照射劑量,而且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和銳利度,使膠片影像層次分明。
兒童進行X線檢查時因其器官系統(tǒng)未發(fā)育成熟,接受過多的X線照射,其致癌率也相應大幅提高,因此,做好兒童X線檢查的防護尤為重要,放射工作人員在兒童放射防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理的曝光條件、控制好照射野、非投照部位的防護,這是放射防護的基本要求,放射工作者必須提高對受檢兒童的防護工作,保護兒童的健康。
參考文獻
篇5
醫(yī)學影像三維后處理能為診斷、臨床、科研和教學提供幫助,服務臨床或許是其終極目的。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副院長董及其所領銜的團隊,圍繞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小兒肝臟腫瘤手術治療臨床決策系統(tǒng)開發(fā)”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昂P烹p子3D醫(yī)學影像與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tǒng)(Higemi)”是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該系統(tǒng)可以幫助醫(yī)生了解肝臟腫瘤病灶與肝內管道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進行術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術規(guī)劃。該團隊的所做的工作,是對影像服務臨床的有益探索,對今后的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數字醫(yī)學的基本概念與發(fā)展
數字醫(yī)學作為信息技術與醫(yī)學科技的多學科交叉領域,是指信息技術在整個醫(yī)學領域的研究、推廣與應用。一般認為,其廣義定義的研究范圍包括:數字化醫(yī)療設備的研發(fā)與應用、醫(yī)療管理信息系統(tǒng)和臨床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實施、數字化醫(yī)院的建設與管理、臨床醫(yī)療技術的數字化、區(qū)域醫(yī)療協(xié)同與信息資源共享、遠程醫(yī)療會診與遠程醫(yī)學教育、基礎醫(yī)學各個分支學科的數字技術應用和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wèi)生管理的數字化等。狹義的數字醫(yī)學是研究、應用數字醫(yī)療技術,也就是在臨床醫(yī)學的范圍內充分運用計算機科學和數字化手段進行新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包括輔助原有醫(yī)療技術的實施和提供全新的數字醫(yī)療技術,以實現更加精確可靠的診斷和更加準確有效的治療。
“數字醫(yī)學”一般被認為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專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數字醫(yī)學:計算機技術助力醫(yī)患健康照護》)中提出的。數字技術除在影像領域取得了飛速發(fā)展外,在醫(yī)政管理、疫情通報、危害健康藥品和食品監(jiān)控等工作中同樣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在現代化醫(yī)院里與數字化有關的高精尖儀器設備和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遠程醫(yī)療、手術導航、虛擬仿真和數字化醫(yī)院管理等領域,都進行了不少有價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紹的數字醫(yī)學,主要是指狹義的數字醫(yī)學概念。
數字醫(yī)療是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醫(yī)療過程中的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醫(yī)療方式。數字醫(yī)療設備的出現,大大豐富了醫(yī)學信息的內涵和容量。從一維信息的可視化,如心電(ECG)和腦電(EEG)等重要的電生理信息;到二維信息,如CT、MRI、彩超、數字X線機(DR)等醫(yī)學影像信息;進而到三維可視化,甚至可以獲得四維信息,如實時動態(tài)顯示的三維心臟。
近代諾貝爾獎多次頒發(fā)給該領域的科學家即反映出該領域的科學進步對人類的巨大貢獻。1979年的諾貝爾醫(yī)學或生理學獎,頒發(fā)給了阿倫?馬克利奧德?柯麥科和戈弗雷?紐博爾德?豪恩斯弗爾德,以表彰他們發(fā)明了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CT)。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學家恩斯特,其在發(fā)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譜學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勞特伯爾和英國科學家曼斯菲爾,以表彰他們在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這些現代影像設備與圖像技術的研發(fā),極大地豐富了醫(yī)生的診斷技術,使醫(yī)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的信息時代。而基于CT與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數字醫(yī)學技術在歐美、日本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較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yī)學領域。
近年來,國內許多科研單位緊跟國際發(fā)展趨勢,在短期內相繼成立了數字醫(yī)學研究機構,如南方醫(yī)科大學數字人和數字醫(yī)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y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數字醫(yī)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數字醫(yī)療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與海信集團聯合成立的山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數字醫(y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等。許多從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專家學者,在北京、廣州、重慶、上海、青島和廈門等地相繼開展數字化虛擬人體、計算機輔助手術規(guī)劃與導航系統(tǒng)、外科手術輔助決策系統(tǒng)、臨床診斷輔助決策系統(tǒng)、臨床藥學系統(tǒng)等的研究和應用,眾多研究已將數字醫(yī)學的應用范圍擴展到數字醫(yī)院、數字醫(yī)學工程、數字醫(yī)療技術和數字化基礎醫(yī)學研究等各個方面。
計算機輔助手術的概念與臨床應用
計算機輔助外科手術(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個新的外科手術概念,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手術前規(guī)劃,并指導或輔助進行外科手術。一般認為CAS包括:1. 創(chuàng)建虛擬的患者的圖像;2. 患者圖像的分析與深度處理;3. 診斷、手術前規(guī)劃、手術步驟的模擬;4. 手術導航;5. 機器人手術。
在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中,手術醫(yī)生根據不同的病情依據其經驗形成大致的手術方案,然后在實際手術中進行不斷修正,直至手術完成。這種手術方案依賴于醫(yī)生個人的臨床經驗與技能,考慮到術中可能會發(fā)生解剖結構改變或其他突發(fā)事件,因此手術效果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隨著醫(yī)學圖像設備的進步,疾病的診斷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為了有效地將這些設備提供的信息與外科醫(yī)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在1986年,日本、美國和瑞士幾乎同時開發(fā)了由交互式二維CT機組成的導航設備,這成為最初的CAS。CAS的出現要歸功于立體定位技術和成像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將二者結合的嘗試。
數字醫(yī)學技術在臨床醫(yī)學應用領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醫(yī)學圖像獲取設備的應用,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手術模式――外科精準手術。在外科精準手術模式下,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虛擬現實技術,可建立個體化的人體病理結構模型和用于術式及具體手術方式評估的虛擬手術模型。主刀醫(yī)生先將其構思的手術方案輸入計算機,結合采集到的術前醫(yī)學影像信息,經計算機系統(tǒng)等處理后形成三維圖像,利用醫(yī)學圖像數據和虛擬手術系統(tǒng)合理定量地制定個體化、精密的手術方案,這對選擇最佳手術入路、減小手術損傷、避免對臨近組織的損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執(zhí)行復雜外科手術和提高手術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準手術具有精細的術前決策、精密的手術方案、精確的手術模擬、精準的手術操作等特點,可安全、準確、徹底地實現手術目的,達到完美的手術效果。實施外科精準手術,除需相關醫(yī)學影像設備和能進行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的計算機系統(tǒng)外,還需配備術中導航與術中監(jiān)護等設備,以便將計算機處理的三維模型與實際手術進行定位匹配。如果手術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內窺鏡、B超或床邊CT等),則需將實時觀測的圖像與術前的醫(yī)學圖像進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導術者進行手術。立體定位系統(tǒng)就是確定目標空間位置的系統(tǒng),可以實時獲得目標在其測量范圍內的三維坐標,連接圖像信息和手術目標,是虛擬到現實的橋梁,直接關系到CAS系統(tǒng)的精度和手術的成敗。
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tǒng)是世界各國在數字醫(yī)學領域競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課題。目前,國際上許多有實力的IT公司紛紛涉足數字醫(yī)學領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將“醫(yī)療/生命科學事業(yè)”確定為集團今后的重點發(fā)展領域,致力于成為一家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全領域的綜合性醫(yī)療健康企業(yè)。在醫(yī)學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膠片在業(yè)內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術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醫(yī)學圖像歸檔和通信系統(tǒng)),研發(fā)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FUJI SYNAPSE,可對來自CT、MRI和CR等各種數字醫(yī)療圖像診斷設備產生的影像信息進行電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輔助指導手術。飛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圖為醫(yī)生提供關于腦部的詳細信息,利于醫(y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美國麻省理工大學David開發(fā)的圖像引導手術軟件系統(tǒng)3D Slicert已經通過美國FDA認證。德國萊比錫Falk等運用三維圖像重疊技術,將術前獲得的三維影像重建成的冠狀動脈模型與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的視覺圖像重疊,除了能在術前進行規(guī)劃,還能在術中進行導航,對術前規(guī)劃方案進行調整,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另外,美國的EDDA、德國的Julius和法國Intrasense SAS公司的計算機輔助手術軟件也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臨床。
這種應用在我國肝膽外科領域和骨科領域均有探索。南方醫(yī)科大學方馳華教授和總醫(yī)院董家鴻教授分別聯合影像學專家和計算機專家等組成團隊,開發(fā)完成了腹部醫(y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對患者肝膽胰等器官的斷層CT個體化數據進行快速自動分割和三維重建為實時圖像,觀察患者病灶、腫瘤與內部動脈、靜脈和膽管等管道系統(tǒng)的詳細鄰關系,并通過三維重建模型進行仿真手術,在可視化虛擬環(huán)境下,進行術前手術預設、術中指導手術等研究。總醫(yī)院尹慶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計算機輔助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高難度、復雜的骨科手術,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使手術更精確、更安全。
手術演練和解剖教學領域的數字醫(yī)學應用
虛擬手術系統(tǒng)為年輕外科醫(yī)生和醫(yī)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具真實感的虛擬手術環(huán)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復練習或觀察、模仿專家手術過程,設計、預演和修正手術的整個過程,以便事先發(fā)現術中問題,避免由于人為因素引起手術失誤。
現階段數字解剖模型軟件的研發(fā)有如下特點:由單一的結構器官辨識向系統(tǒng)解剖方向發(fā)展,由平面顯示向三維方向發(fā)展,由“只能看”向“還能動”的虛擬解剖方向發(fā)展。隨著力反饋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醫(yī)生和醫(yī)學生可以通過數字解剖模型軟件和力反饋器械隨時進行人體或手術部位的虛擬解剖和演練,而不用受到倫理約束和標本匱缺的影響。
除了臨床應用外,CAS系統(tǒng)還可以用于教學。配合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外科醫(yī)生或醫(yī)學院學生可以進行模擬手術。在手術器械上加上反饋裝置,受訓者不但可以從虛擬眼鏡中看到手術部位,還可以感覺到虛擬患者的肢體和器官。通過訓練,醫(yī)生可以提高手術技巧,積累手術經驗。醫(yī)學生不用擔心在虛擬手術中犯錯誤,可以對照手術記錄反復操作直到熟練掌握。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醫(yī)務質量。
CAS目前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剛體手術上,并使用剛體手術器械。對一些軟組織器官的手術(如肝手術),或可變形器件(如纖維內窺鏡的定位),是CAS的發(fā)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圖像。而超聲圖像是醫(yī)學中使用廣泛的圖像模式,對超聲圖像的配準,以及通過插值配準其它低分辨率圖像,將有力推動CAS的發(fā)展。
海信雙子3D醫(yī)學影像重建與
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tǒng)的研發(fā)及臨床意義
篇6
【摘要】 目的 評價ct與平片在早期矽肺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搜集經臨床追蹤診斷或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確診矽肺23例,均有x線和ct檢查資料,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本組23例中,ct均能顯示其矽肺結節(jié),檢出率為100%;平片11例顯示肺紋理增粗,4例顯示小結節(jié)影,另8例平片未見異象,檢出率為17.4%。結論 ct診斷早期矽肺優(yōu)于x線平片。
關鍵詞 肺 早期矽肺病 x線計算機 斷層攝影
矽肺系長期吸入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硅粉塵所引起的以肺部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疾病。多見于采礦、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石英制粉、機械制造業(yè)的工人 [1] 。隨著醫(yī)學影像學的迅猛發(fā)展,ct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yōu)越性。筆者搜集我院1998~2002年間23例患者進行平片和ct檢查對比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3例均為男性,年齡34~51歲,平均40.5歲。均有粉塵長期接觸史,無癥狀者14例,系體檢發(fā)現;另9例因咳嗽、胸悶、胸痛就診,其中4例伴有氣促。
1.2 方法 采用拍攝x線正、側位胸片及ct檢查。
2 結果
2.1 平片表現 8例平片無異常發(fā)現,11例顯示雙肺紋理增粗、增強并伸展至肺野外帶,其分支相互交叉。4例顯示雙下肺小結節(jié)影,其中2例伴有極細的網狀紋理。
2.2 ct表現 23例均表現為肺內多發(fā)小結節(jié)影,直徑2~4mm,以肺后部較密集,結節(jié)密度較大(95~154hu),邊緣清晰,其中6例僅局限于上葉。14例肺小間隔增厚,其中9例局部肺透亮度減低呈磨砂玻璃樣改變。7例局部出現小葉中心性或灶性肺氣腫,4例顯示局限性胸膜增厚,1例顯示肺門淋巴結增大,并見蛋殼狀鈣化。典型x線表現與ct表現見圖1~3。
圖1(略),男,39歲,雙肺紋理增強、增粗。
圖2、3(略)同圖1病例,雙肺散在小結節(jié)影,直徑2~3mm大小不等,結節(jié)密度較高,邊緣清晰。
2.3 結果 3例因診斷為“肺癌”經手術病理證實,6例經穿刺活檢證實,5例追蹤5年以上,9例追蹤5年以上,經隨訪觀察由塵肺診斷組確診。
3 討論
矽肺是塵肺中最常見、進展最快、危害最嚴重的一種類型。1987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二氧化硅定為可疑致癌物。流行病學調查提示,接觸二氧化硅的工人患肺癌和肺結核的危險度較正常人明顯增加,并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以對矽肺患者要高度警惕,以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3.1 平片檢查 長期以來,矽肺的診斷有賴于傳統(tǒng)x線,但對于早期矽肺患者,x線平片發(fā)現率較低,本組病例檢出率不足20%。肺紋理增粗、增強缺乏特異性。
3.2 ct檢查 ct具有高敏感性、高分辨力,克服了胸部平片多組織結構重疊的不足。能更早檢出病變,能更詳細了解小結節(jié)的范圍、分布及一些繼發(fā)性改變,如顯示小葉間隔增厚、小葉性或局限性肺氣腫以及局限性胸膜肥厚 [2] 。
通過本組病例的ct、x線平片表現,結合穿刺活檢、隨訪和手術病理結果的對照分析,我們認為ct在診斷早期矽肺方面明顯優(yōu)于x線平片,是可靠的早期矽肺的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恩惠.醫(yī)學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5.
篇7
【關鍵詞】胰腺炎;CT;診斷價值
胰腺炎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急腹癥,由于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發(fā),主要有炎癥、水腫、壞死等病理特征,臨床變現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重癥胰腺炎可導致患者胰腺功能障礙,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1] 。早發(fā)現早治療是降低胰腺炎危害患者健康的首要原則,這就要求臨床上提高胰腺炎的診斷準確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來我院進行治療的胰腺炎患者53名,其中有男性21名,女性32名,平均年齡為47.9±2.1歲。經詳細了解后得知有11名患者有長期飲酒史,5名患者患有糖尿病,29名患者有膽囊炎病史。
1.2方法 對53名患者均采用CT診斷,其中30名患者進行CT平掃,21名患者在平掃后繼續(xù)增強掃描。掃描前半小時患者服用造影劑,施行增強掃描的患者在掃描前禁食5-6小時并急性碘過敏試驗。造影劑為含碘的歐乃派克,在1分鐘內完成60-80ML的靜脈推注。此外觀察53名患者的胰實質密度變化。
1.3臨床表現 胰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多且復雜,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 [2] 。具體為47名患者存在持續(xù)性上腹痛,10名患者有發(fā)熱癥狀,31名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對患者進行實驗室檢車得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升高,其中15名患者升高趨勢明顯,40例WBC升高;6例血鈣偏低體檢發(fā)現53例患者均有上腹部壓痛和反跳痛現象,32例有腸鳴音減弱,鞏膜、皮
膚無黃染等表現。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卡方 1.61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急性胰腺炎的CT診斷特點45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同,CT診斷結果也不同。其中有32名患者的胰腺水腫、實質密度不均勻,29名患者的胰腺周圍脂肪層模糊,有片狀、斑點影狀低密度影,對其增強掃描后得知胰腺實質增強明顯,但未顯示擴張與壞死的特點。
2.2重癥胰腺炎的CT診斷特點7名重癥胰腺炎患者的CT均顯示胰腺彌散性腫大、胰腺實質密度不均勻、有小片狀或者多片狀低密度區(qū)、體積增大等特點。對其增強掃描后顯示低密度區(qū)沒有增強。
2.3慢性胰腺炎CT診斷特點1名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表現為胰腺密度不均勻、體積縮小、可見管狀、斑點狀鈣化高密度影、并且胰管有擴張趨勢。
3討論
胰腺炎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急腹癥,由于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發(fā),但是目前尚不能確定其具體的發(fā)病機制,可能有膽道疾病引起,受調查的53名患者有29例有膽囊炎病史,膽道疾病容易導致胰管引流不暢從而造成胰腺炎 [3,4] 。通常情況下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本文研究中女性32名,男性21名。
目前臨床上診斷胰腺炎的主要依靠CT,CT診斷能夠較準確的判斷病變部位、范圍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增強掃描后能夠明確診斷胰腺炎的類型 [5] 。CT掃描能夠顯示不同程度胰腺炎患者的類型與特點,在臨床上為對胰腺炎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青,黃慶娟.螺旋CT雙期掃描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2,19(3):349.
[2] 楊國玉,燕敬菊,岳學旺.慢性胰腺炎的CT診斷(附15例報告)[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4(4):320.
[3] 翔,李能平,汪登斌,等.CT螺旋掃描檢出重癥胰腺炎合并感染的初步觀察[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8(6):451.
篇8
隨著國民經濟狀況的改善,寄生蟲病流行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得到控制。據1988年至1992年間進行的全國人體寄生蟲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群寄生蟲病患病率在62%一63%,但到2004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國重大人體寄生蟲病調查,人群寄生蟲病流行率已降至22.18% 2015年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叫,部分區(qū)域的調查結果與2004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寄生蟲病的流行有明顯下降。特別是我國已于2006年實現了在中國大陸范圍內消除了淋巴絲蟲病,并經世界衛(wèi)生組織論證確認,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消除淋巴絲蟲病的國家叫。瘧疾、血吸蟲病等重大寄生蟲感染疾病的流行和危害實現了有效的控制。
雖然我國重要寄生蟲病得到有效控制或傳播阻斷,寄生蟲病的發(fā)病人數已明顯減少,許多就診患者的臨床癥狀也不典型,寄生蟲病已成為“被忽視疾病”的代名詞,但在某些地區(qū),包蟲病、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疫情仍較嚴重,許多寄生蟲病患者表現為慢性感染、隱性感染及帶蟲狀態(tài)。因此,我國的寄生蟲病的防治任務仍然艱巨,而且面臨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許多新挑戰(zhàn)。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們對寄生蟲病的危害性重視程度降低,我國醫(yī)學院校的寄生蟲學課程內容設置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人體寄生蟲學的課時數普遍減少。我國醫(yī)學院校人體寄生蟲學課程建設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zhàn)。
為此,本文調查了中國大陸的64所高等醫(yī)藥院校寄生蟲學課程的設置情況,對其寄生蟲學課程對醫(yī)學生培養(yǎng)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評估,以期為我國“5 +3”為主的醫(yī)學教育模式改革和完善人體寄生蟲學課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調查方法
數據來源:利用中國寄生蟲學QQ交流群(839429497)和中國寄生蟲學微信群展開調查,部分信息通過搜索醫(yī)學院校的網站公開資源獲得。
調查范圍:全國64所高等醫(yī)學院校。
調查內容:寄生蟲學課程的名稱、授課對象(專業(yè))、授課內容、授課學時等情況。
調查對象:承擔寄生蟲學課程的教學人員、研究者和實驗人員。
采用SPSS v18軟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調查結果
2. 1全國高等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寄生蟲學課程學時設置對64所高等醫(yī)學院校的寄生蟲學課程學時設置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有62所院校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中均設置人體寄生蟲學課程,這62所院校的省區(qū)分布為(次序不分先后):北京市2所(學時數45,30),上海市2所(學時數40,48),天津市1所(學時數36),重慶市1所(學時數40),1所(學時數48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2所(學時數47,4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1所(學時數40),安徽省3所(學時數50,42,52),甘肅省1所(學時數54),廣東省4所(學時數47,40,40,72),貴州省2所(學時數36,48),海南省1所(學時數51),河北省2所(學時數40,48),河南省1所(學時數60),黑龍江省2所(學時數42,36),湖北省6所(學時數40,48,54,32,48,42),湖南省2所(學時數40,38),江蘇省7所(學時數40,41,50,56,54,54,32),江西省2所(學時數52,36),遼寧省3所(學時數28,24,34),山東省4所(學時數36,48,12,36),山西省3所(學時數45,40,40),陜西省2所(學時數36,42),四Jll省3所(學時數36,27,42),云南省2所(學時數34,36),浙江省2所(學時數64,26)。平均學時數為41.100 18. 8200 14所“211"/"985”院校的人體寄生蟲學學時數(47. 000 1 10. 777)明顯高于48所一般院校的學時(40. 875 1 9. 289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38,P=0.040 5)。參考氣候地理區(qū)劃的中國南方、北方分界的北緯34度線劃分全國為南、北兩大區(qū)域,比較南方醫(yī)學院校和北方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學時數(南方醫(yī)學院校44.103 1 9. 439 , n=23;北方醫(yī)學院校39.130 1 10. 065 , n=3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 =3. 82,P =0. 055 2)。
2. 2醫(yī)學院校各專業(yè)寄生蟲學課程的學時數設置在64所高等醫(yī)學院校中,超過三所院校的21個專業(yè)設置寄生蟲學課程。超過十所院校在以下九個專業(yè)設置寄生蟲學課程:臨床醫(yī)學、臨床醫(yī)學長學制、預防醫(yī)學、醫(yī)學檢驗、護理學、醫(yī)學影像。MBBS留學生、口腔科學和麻醉學等。對這九個專業(yè)寄生蟲學學時數的ANOVA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2. 799, P < 0. O1),LSD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在臨床醫(yī)學、臨床醫(yī)學長學制、MBBS留學生、預防醫(yī)學、麻醉學五專業(yè)之間,在醫(yī)學影像、口腔科學、麻醉學三專業(yè)之間,以及在醫(yī)學檢驗和MBBS留學生之間,學時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專業(yè)間學時數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 05 )。選擇寄生蟲學課程的院校少于三所的23個專業(yè)學時設置。
篇9
PET-CT將PET和CT兩個已經相當成熟的影像診斷技術相融合,形成優(yōu)勢互補,是當今最完美、最高檔次的醫(yī)學影像技術,堪稱“現代醫(yī)學高科技之冠”,并于2000年被著名的美國時代雜志評為“年度三大風云發(fā)明”。目前最常用的PET顯像劑藥物為FDG(氟化脫氧葡萄糖),是一種葡萄糖的類似物,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注射后也沒有任何不良反應。PET-CT在神經系統(tǒng)中可應用于腦腫瘤的分級和療效評價、癲癇灶的術前定位、癡呆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等。
1. 腦腫瘤的分級和療效評價
腦腫瘤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之一,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很大。不論是良性還是惡性,都可導致顱內壓升高,壓迫正常腦組織,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PET作為一種功能顯像技術,可對腦腫瘤的惡性程度分級、評估患者的預后,并可鑒別術后或放療后纖維瘢痕與病灶復發(fā)。腫瘤惡性程度高時,細胞增殖活躍,需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來提供能量,表現為高代謝病灶;而腫瘤惡性程度低時,細胞增殖不明顯,消耗的葡萄糖較少,表現為低代謝病灶。二者的鑒別一目了然。PET還可對患者的預后進行評估,當病灶代謝程度高時,患者存活時間短,而病灶代謝程度低時,存活時間較長。PET還可鑒別腫瘤復發(fā)與疤痕組織,前者表現為FDG局灶性濃聚,后者表現為放射性缺損。
2. 癲癇灶的術前定位
癲癇是神經內、外科一種常見病,是發(fā)作性大腦神經元超同步化放電導致的一過性臨床癥狀。癲癇的治療是世界十大醫(yī)療難題之一,而難就難在癲癇灶的準確定位上,PET-CT使這一醫(yī)學難題迎刃而解。癲癇的發(fā)作間期癲癇灶局部腦血流降低,即局部腦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表現為低代謝灶;而發(fā)作期局部腦葡萄糖利用率明顯提高,表現為高代謝灶,二者結合分析更能提高癲癇灶的定位準確性。PET-CT對癲癇的準確定位,可引導立體定向毀損手術、立體定位放射外科和電刺激手術的微創(chuàng)療法,為癲癇的治療帶來光明的前景。
篇10
關鍵詞: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術;冠狀動脈狹窄;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1.4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2)0201370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危害性極大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殺手。冠狀動脈造影(CAG)是目前世界公認的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存在一定風險,對于某些患者從心理上難以接受。另外該項檢查明顯受醫(yī)院條件限制,費用高,因此尋找一種無創(chuàng)、安全的冠脈影像技術非常具有現實意義。近年來快速發(fā)展起來的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已經在心臟影像領域取得了可喜成績,冠狀動脈成像技術發(fā)展尤為迅速,MSCT具有較強的時間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空間分辨力,掃描速度快、覆蓋容積范圍大、球管功率高等優(yōu)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7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和確診冠心病患者82例,男80例,女2例,年齡53歲~92歲,平均72.8歲,心率(61±4)次/min。排除標準:心律不齊(包括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性早搏頻繁發(fā)作)、碘造影劑過敏、肝腎功能不全、不能長屏氣的肺部疾病、嚴重左心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完成了64排螺旋CT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1.2 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 所有住院患者檢查當日禁食禁水,進行碘過敏實驗,掃描前患者安靜休息至少30 min,使其心率穩(wěn)定在65次/min左右。如果心率快于65次/min者,掃描前30 min舌下含服美托洛爾(倍他樂克)12.5 mg~50 mg直至心率達到要求。掃描設備采用64排螺旋CT(GE Light Speed VCT XT)進行前瞻性心電門控軸掃技術行冠狀動脈掃描。掃描參數:依據受檢者體重指數設定最高電流在180 mA~740 mA,電壓120 kV,準直器寬度0.625 mm×64層,重建層厚0.625 mm。掃描前連接好心電導聯,并接到心電監(jiān)護儀上,心電門控采集圖像,掃描范圍從主支氣管分叉至心臟膈面,應用非離子對比劑歐乃派克經肘正中靜脈注入,圖像后處理通過容積再現、曲面重建、多平面重組等對圖像進行分析。成像結果由兩位不知冠脈造影結果的影像科醫(yī)師共同評定。將冠狀動脈病變部位歸納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狀動脈(RCA)4個部位,分支有病變者歸為其相應主干病變。
1.3 冠狀動脈造影 所有患者在CT檢查完3個月內均經右側股動脈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通過多個投照評價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大于50%為陽性病變,其結果由兩位經驗豐富的心內科醫(yī)師共同評定。
1.4 64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狹窄的評價 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金標準,分析82例患者的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結果,并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進行對照,以狹窄>50%為陽性,觀察其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
2 結 果
全部患者中80例一次性檢查成功;1例因患者呼吸訓練不夠,情緒緊張而配合不佳,成像過程中屏氣失敗,冠脈圖像質量差,重新檢查后成功;另1例在檢查過程中受檢者出現陣發(fā)性室上速,圖像質量為差,經心內科會診治療后重做成功。
CT冠脈成像對于不同冠脈分支血管狹窄的評價(見表1),CT冠脈成像對于左冠主干狹窄的診斷和冠脈造影相同,特異度和靈敏度均為100.0%,對于左前降支狹窄的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次之,左回旋支和右冠狹窄的診斷靈敏度最低。
3 討 論
心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趨勢,而且越來越年輕化,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心血管疾病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在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威脅最大,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50%[1]。2008年德國慕尼黑歐洲心臟病年會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要正確認識與理解醫(yī)學影像學的新概念、新進展,其別強調了影像學對于冠心病的重要診斷價值[2]。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快速發(fā)展,為判斷冠狀動脈狹窄提供了可靠的精確無創(chuàng)的成像方法[3],通過影像學早期診斷對防治和減少冠心病發(fā)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冠心病的篩選普查及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安全、迅速、費用低廉的檢查方法。
64排螺旋CT的優(yōu)勢在于掃描速度更快,較常規(guī)CT提高數十倍,通過心電門控數據采集,消除了移動偽影,CT完成普通一次心臟掃描僅僅需要5s~10s,時間分辨率更是縮短到0.1 s以內,因而可清楚地顯示心臟及冠狀動脈的解剖結構,同時可以進行心功能及心肌、冠狀動脈血流灌注的定量評價,在冠心病的診斷中有重要價值。前門控軸位掃描采用點射技術,通過心電圖信號觸發(fā)選擇性地控制X線管在舒張期心臟運動較弱的相位曝光,且避免了螺旋掃描中的重疊掃描,更有效地減少了輻射劑量[46]。
本研究應用64排螺旋CT對比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評價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用以評價其在冠心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心病的診斷和CAG一致,其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理論上可應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篩查。與國內外文獻研究結果相吻合,多層螺旋CT對于評價冠狀動脈狹窄病變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7,8]。但是,仔細分析各組數據可發(fā)現,其對左冠主干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高達100.0%,對左冠前降支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為95.2%,左回旋支和右冠狹窄的診斷靈敏度最低。究其原因,由于右冠中段的解剖位置靠近右室,受右室搏動影響較大,經常表現為連續(xù)橫斷位圖像跳躍感,明顯影響圖像質量[9]。
另外,本研究也發(fā)現64排螺旋CT雖然能夠發(fā)現大部分狹窄病變,但對于病變的詳細形態(tài)學特點判斷存在一定困難,考慮其主要還是與心臟搏動產生運動偽影、血管存在鈣化、患者不配合因素有很大關系。
在掃描前一定要注意心率的控制和呼吸訓練,因為這是影響成像質量的關鍵所在。文獻報道心率多控制在70次/min左右[10],但本研究嚴格控制在65次/min以下,甚至半數在60次/min左右。在掃描時有部分患者心率上升至70次/min以上后,其圖像質量有所降低。針對憋氣的呼吸訓練也關系到檢查的成敗與否,盡管所有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基本都能屏氣20 s達到要求,但部分患者屏氣過程中用可能通過鼻腔輕輕呼吸而影響到圖像質量。從檢查角度來說呼吸訓練較控制心率更為重要,因為憋氣不當將直接導致掃描失敗,而心率的問題有時可以通過檢查過程中心電圖編輯來解決[11,12]。此外,心律不齊對心臟成像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也是目前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由于心律不齊使采集數據缺失、錯位等會導致CT圖像發(fā)生變異,雖然可以通過后期進行心電編輯圖像處理,但是CT圖像中冠狀動脈可能產生中斷或階梯狀改變,從而導致誤診[13]。另外一個需要警惕的問題是解剖結構復雜處的病變,在不同的橫斷面圖像上狹窄程度可有明顯的不同,易造成誤判,進行重建能幫助更準確判斷狹窄程度。
以多層螺旋CT為代表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以其獨特的檢查優(yōu)勢將愈來愈多地用于冠心病診斷和預測,早期檢出亞臨床血管病變者,從根本上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對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不久的將來,螺旋CT甚至可能替代傳統(tǒng)的冠狀動脈造影,從而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Mathur A,Martin JF.Stem cells and repair of the heart [J].Lancet,2004,364:183192.
[2] 趙世華.重視影像學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合理應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11):961963.
[3] Hamon M.Diagnostic accuracy of 64 row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essment[J].Radiol,2009,90(78 Pt 1):779785.
[4] Shuman WP,Branch KR,May JM,et al.Prospective versus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for 64detector CT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and patient radiation dose[J].Radiology,2008,248(2):431437.
[5] 孫紅,王新江,姚洪祥,等.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掃描中心率與重建相位寬度的選擇[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6):429432.
[6] Husmann L,Valenta I,Gaemperli O,et al.Feasibility of lowdos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First experience with prospective ECGgating [J].Eur Heart,2008,29(2):191197.
[7] Stein PD,Beemath A,Kayali F,et al.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J].Am J Med,2006,119:203216.
[8] Budoff MJ,Dowe D,Jollis JG,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64multidetector row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individuals without know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accuracy (Assessment b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f Individuals Undergoing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trial [J].Am Coll Cardiol,2008,52(21):17241732.
[9] Becker CR,Knez A,Leber A,et al.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with multislice helical CT angiography[J].Comput Assist Tomogr,2002,26(5):750755.
[10] 錢云霞,楊向軍,張衛(wèi)國,等.64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成像能力的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1):1113.
[11] Schroeder S,Kopp AF,Kuettner A,et 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vessel visibility in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ne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Experience in 94 patients[J].Clin Imaging,2002,26:106111.
熱門標簽
醫(yī)學科普 醫(yī)學科普論文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綜述 醫(yī)學思政教育 醫(yī)學教學論文 醫(yī)學護理論文 醫(yī)學影像論文 醫(yī)學價值論文 醫(yī)學職稱論文 心理培訓 人文科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