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8 13:5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詩詞是詩人由具體的意象經(jīng)過詞語的形象修飾,來充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如唐代的賈島在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關于“推”、“敲”二字的使用,頗費一番周折。開始想用“推”字,后又想改為“敲”字,猶豫不決,邊念邊用手做推敲的動作,反復多次,我們猜想作者是不是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僧人到此是投宿,應敲門征得主人的同意才能進門,如果用“推”門就顯得不禮貌了,最后才決定用“敲”字,由此可見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時遣詞造句是很嚴格的,當今的讀者因為沒有機會設身處地的親自體會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所以鑒賞時就應該字斟句酌,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奧秘。
首先,在動詞方面,動詞是表示行為動作或發(fā)展變化的詞,動詞的準確運用對表情達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鑒賞時應重點注意,特別是那些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詞句中的“濺”(本意是飛濺、濺起)“驚”(本意是驚動、震驚)二字,用在這里就增添詩人“感時”花的眼淚都濺起了很高、“恨別”時鳥的心都被驚動的內(nèi)心痛苦,體現(xiàn)出用詞的新鮮。所以在鑒賞時就應抓住動詞的表義,聯(lián)系前后句挖掘出它的新意,品味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其次,在修飾語方面,修飾是修整裝飾使其整齊美觀。詩詞中的修飾語就好像紅花中的綠葉,為的就是陪襯主體――紅花,使主體更加鮮艷奪目。古詩詞中的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一個“孤”字就寫盡環(huán)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這些修飾詞語不光使詩讀起來優(yōu)美,更能表達出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為詩的感情定下基調(diào),所以修飾語也是鑒賞中關注的重點對象。
第三,在表示顏色的詞語方面,自然界之所以美麗就是因為有各種色彩的自然搭配,古詩詞中表顏色的詞也有它的獨特魅力。顏色一般表現(xiàn)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能抓住表現(xiàn)色彩組合的字眼,就能體會出詩歌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jié)奏。如“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句中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jié)奏感,從而使讀者既收獲到視覺的美感,又體會到內(nèi)心的激蕩起伏,把詩的意境推向一個新的。
二、表達技巧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
玉石再美也需要工匠精雕細琢,否則他的美就會大打折扣;傳神的字詞也需要詩人高明的手法“點石成金”,也不會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顆璀璨的明珠――古詩詞。所以在欣賞時我們要仔細分析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用什么方法來描寫動景和靜景、實景和虛景,來抒發(fā)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襯情?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言志、來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工整,使感情得以升華?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一樹的雪想象成春天的梨花滿枝頭,使人忘記冬天的寒冷,感覺到春天花香四溢的溫馨氣氛;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出一夜之間大地上銀裝素裹的美景,著實讓詩人吃驚不小,一個“忽”字就把這一“驚”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來”“開”的押韻,更讓人感受到詩句的音樂美,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躍然紙上。
三、探討詩人思想情感是古詩詞欣賞的最終結(jié)果
植物的葉就是為樹干而生的,優(yōu)美的詞語、巧妙的表現(xiàn)手法也就是為表達詩人思想感情而用的。所以在鑒賞古詩詞時就要根據(jù)字詞的意思、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來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憂國傷時、或建功報國、或思鄉(xiāng)懷人、或生活雜感,以達到欣賞的目的。
篇2
1、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nèi)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時要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2、答案不要求統(tǒng)一,要掌握常見的鑒賞評價的角度:能指出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jié)合等)或采用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或用詞的生動形象等,并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3、要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并根據(jù)所描繪的形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初中階段所學詩歌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xiāng)、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3
李大奇絕對料想不到,生活竟然是這樣富有戲劇性。剛才他還在和伙伴們討論,長大以后誰將當上“夢星”的總統(tǒng),半個小時之后,他卻坐在了開往地球的星際飛船里!
飛船已經(jīng)駛離夢星大氣層了。旅客們大多在閉目養(yǎng)神,寥寥幾個人在喝飲料看報紙。爸爸媽媽也靠在椅背上,閉著眼睛。但是大奇看得出,他們的心潮并不平靜。
透過舷窗望去,漆黑的宇宙空間中,閃爍著點點繁星,就像一塊黑色的綢緞上,鑲嵌著顆顆鉆石。這景色非常的華麗和迷人,但是大奇卻沒有心情欣賞。
大奇向后望去,一顆綠色的星球正在視野中漸漸縮小。那就是“夢星”,他的出生地,他生活了十二年的星球?,F(xiàn)在,他不得不離開她,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再見?
夢星是一個很小的星球,每十二小時自轉(zhuǎn)一周。也就是說,白天六個小時,夜晚也是六個小時。夢星人每天只要工作四個小時,所以他們總是精力充沛。
據(jù)說地球是白天十二小時夜晚十二小時,每天工作八個小時——這怎么受得了?前四個小時還好說,后四個小時的工作效率肯定很低,保證有人打瞌睡!
白天工作時間太長,晚上睡覺的時間也不短!連睡十二小時——天哪,做夢都要做累死了!
夢星人壽命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都生活在大自然中。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樹一石,都保持了原始的狀態(tài),誰也不會去動它們。人們住在特殊材料制成的房屋里,房屋外面,是仿真土壤貼層,上面培育著各種各樣的花草,使整棟房子看起來就像一座漂亮的大花籃!這里沒有寬闊的街道,沒有喧鬧的人群,大家如果想散步,就在芳草小徑上徜徉;如果想去遠方,就乘坐“萬有引力飛船”,在天空翱翔。夢星的生活這么安靜,這么完美,真不知道為什么要離開它!
(選自《超人學?!罚?/p>
【閱讀手記】
《超人學校》是中國著名童話作家李志偉所作的一部最具特色的校園搞怪小說“童話鎮(zhèn)”系列作品的前傳,講述了夢星人李大奇為了躲避黑水晶星球里影子巫師的入侵,只好和他的爸爸媽媽從“夢星”回到了地球,在旅途中,他們途徑童話鎮(zhèn)發(fā)生很多奇怪事情的故事。作品語言風趣幽默,人物形象塑造生動形象,令人讀后回味無窮。
選文中,李大奇似乎很好奇自己為什么要離開“夢星”這個美麗的星球,因為他猜不透為什么家里人非要他離開這個長壽的星球,他也不知道自己今生還能否回到這個地方。這一連串的懸念便為下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提升空間】
1.閱讀選文,你認為“夢星”這個星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李大奇為什么不想離開“夢星”,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篇4
關鍵詞:古詩詞 意境 情感 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065-01
語文教師要借助好古詩詞賞析教學平臺,使學生對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產(chǎn)生自豪感,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民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怎樣做好古詩詞教學呢?作者結(jié)合自己14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心得,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1 讓學生體會詩歌意境
古詩詞教學不等同于簡單的背誦與默寫,它更需要感受和體會,需要引領學生“穿越”時空,置身于詩歌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之中,所以我們更應該注重詩歌意境的發(fā)掘和體會。
1.1抓住關鍵字詞,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領悟詩歌的意境。
詩歌是濃縮的藝術(shù),受到韻律和格式的限制,作者在字詞的選用上往往是頗費心機。一句“云破月來花弄影”,讓張先獲得了張三影的美名、“紅杏枝頭春意鬧”更是使宋祁博得紅杏尚書的嘉譽。一字傳神,境界全出。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點睛之字,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在教學葉紹翁《游園不值》“滿園春色關不住,一只紅杏出墻來”時,著意引導學生仔細玩味“滿”和“出”這兩個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雖然沒有能夠觀賞到那春意盎然,爭芳斗艷的花園,但一個“滿”字和一個“出”字,已經(jīng)把萬紫千紅的春天美景刻畫的入木三分。
1.2抓住詩歌的全局,用多種形式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
詩歌不是藝術(shù)的唯一形式,在教學中我們要嘗試運用多種表達形式,來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如在教學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我要求學生,把詩歌的每一句,都用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連成一幅動態(tài)畫,通過創(chuàng)作,學生真正感受到美麗的田園風光以及好客的豐收后的農(nóng)民。再如我在教授杜牧《清明》,要求學生將其改編為一個小話劇,并表演出來。我們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自己聰明才智,用多種形式將詩歌中描繪的美景展現(xiàn)出來,不僅能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體驗詩歌所承載的情感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fā),有的想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贊美,有的則是表達憂國憂民之心,等等。沒有情感的詩歌就沒有靈魂,也不會傳承久遠。我們在引導學生掌握詩歌意境的同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體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1透過詩歌的修辭方法體驗作者的情感
詩歌中有豐富的修辭手法,它們的應用,將作者的真實情感自然的流露,如在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作者用夸張的手法,一個從被貶、被輕落到重新受到皇帝召見的詩人的高興和開心之情躍然紙上。再比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比喻手法,把自己與汪倫依依相別之情刻畫的淋漓盡致。我們賞析古詩詞時,一定要理解其中的修辭手法,要感悟作者表達出來以及那些沒有表達出來的情感。
2.2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體驗作者的情感
作品的寫作背景,決定作者的情感基調(diào),拋開作者現(xiàn)實的情感去學習古詩詞,無異于緣木求魚。我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問學生,作者描述了怎樣的環(huán)境,想烘托怎樣的情感呢?作者為什么愁?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回答的五花八門,但是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我讓學生查閱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后,學生才明白原來作者的“愁”是:在那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時代??吹酵昂糜褌€個榜上有名,在名落孫山的張繼眼中什么都是灰色的,江楓、漁火也無心情欣賞,反而增加幾分愁緒和悲情。所以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設身于作者的寫作背景,才能更好的體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3感受詩歌中所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篇5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賞析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巖疊嶂,群山密集,綿亙不斷?!干胶泳洌貉凿P外有黃河,內(nèi)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yǎng)浩于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jīng)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xiàn)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xiàn)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chǎn)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fā)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④踟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jīng)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shù)的戰(zhàn)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jīng)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chǎn)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踟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F(xiàn)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踟躇傷心呢? 曾經(jīng)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guī)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zhàn)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者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fā)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tǒng)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菸耐踉鞂m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后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shù)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zhàn)爭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jié)論。三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的主題并無多大區(qū)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tài)度。正因為最后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jié),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jié):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xiàn)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jié)合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才能理解。張養(yǎng)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后任堂邑縣尹、監(jiān)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quán)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于濟南云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云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xiàn)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yǎng)浩特殊的仕途經(jīng)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yǎng)浩把勝負之數(shù)、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篇6
詩人寫詩在運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復色搭配之美,用色時,或組合,或?qū)Ρ龋椒ǘ鄻印?/p>
詩人通過多種色彩的組合與搭配,渲染出濃郁的畫意。如“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薄渡街小愤@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如火的紅葉和蓊郁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山石白、樹葉紅,而山中主色調(diào)則是翠,三種色彩強烈、醒目,反差明顯,組合在一起更誘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jié)奏感。在這里,明麗的色彩組合,繪出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詩人愛用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憶江南》)紅藍兩色的冷暖對比強烈,使畫面明鏡,讀者對江南美景也有了一個高度凝練的體驗機會?!耙坏罋堦栦佀校虢虢t。”(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紅的殘陽對碧綠的江水,顯示出同一位詩人對同一種調(diào)色方法的純熟使用?!昂谠品凑谏剑子晏閬y入船?!保ㄌK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雖然寫自然界瞬間的天氣突變,但通過色調(diào)的對比,以及動靜的調(diào)動,使詩句間跳躍出一種畫境的“氣韻生動”。
詩人還善于用色彩的明暗對比,初看不覺得,稍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畫意美。杜甫的“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都是先用大塊黑色,用暗調(diào),又用亮光點染,色調(diào)明暗變化,彼此烘托,構(gòu)成一幅幅色調(diào)鮮明的畫面,給人藝術(shù)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對比,古詩中常常有紅(暖)綠(冷)兩色的映襯,“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這些作者或以“紅”襯“綠”,使“綠”更為突出,或以“綠”托“紅”,使紅更加耀眼,或紅綠互相映襯,形象鮮明,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也有詩人所寫詩詞全篇用色,勾畫背景,詩的境界更為廣闊,色調(diào)更加鮮明。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一開始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落在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一幅春景圖。然后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愁云慘淡的天空、紛紛揚揚的飛雪構(gòu)成了送別的背景?!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痹谝黄y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別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diào)配上,是多么和諧而又美麗,真是獨樹一幟。全詩展現(xiàn)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塞外圖景。
有時詩人不用復色搭配,而是追求單一色調(diào)深淺濃淡的變化之美,這樣也能浸潤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坝浀镁G羅裙,處處憐芳草?!贝翰莸木G色使人想起愛人的羅裙,因而產(chǎn)生一種戀惜之情?!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滿林楓葉,火紅如醉,在詩人看來,不是秋霜所打,而是離人的眼淚染成的。在此,色彩中之情,已經(jīng)超越客觀的寫景效果,而成為獨特的抒情方式了。
還有的詩人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詞語,不設色而寫了色,顯示出色彩清淡的魅力。“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边h望處似黃似綠,走近前卻又了無春痕。這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景觀——春草將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詩人以不設色而見春色。
篇7
語文 古詩詞 賞析 能力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鑒賞也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因此,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賞析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那么,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古詩詞的賞析能力呢?
一、初中生古詩詞賞析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詩之國,詩之國的子孫應從小汲取古詩詞的營養(yǎng),繼承光大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豐富思想?!迸囵B(yǎng)初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僅可以擴展學生視野,夯實語文功底,而且能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人格的造就和發(fā)展亦有重要意義。
但是,綜觀初中語文教科研現(xiàn)狀和初中語文教學實際,多少年來,古典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尚未形成氣候。這種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與當前倡導的以德育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zhì)教育大環(huán)境格格不入。因此,加強初中生古詩詞賞析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初中生語文古詩詞賞析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加強感情朗讀,使詩中意象浮現(xiàn)。
“詩是強烈的情感之錄音”,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具有美的旋律、和諧的節(jié)奏。正因為此,朗讀是正確理解詩的必要前奏,沒有朗誦就不會使學生產(chǎn)生諧振,就不能引導學生正確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教學一首詩,可先讓學生朗讀全詩,讓學生大聲地、動情地陶醉于朗讀之中,使他們獲得詩歌最初的原始感觸。接下來,讓學生誦讀涉及此詩的注釋、分析,將學生的感覺延伸。然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想象,邊讀邊想,構(gòu)思與詩有關的畫面,在讀中啟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起他們的共鳴,獲得初步的感知。在朗讀方式上,我們可采用齊讀、范讀、領讀等多種形式。只有這樣反復朗讀吟誦,學生才能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才能激發(fā)想象,喚起內(nèi)心的體驗,使詩中的意象可見、可聞、可觸,浮現(xiàn)于眼前,從而被詩的韻律、節(jié)奏及氛圍深深感染,達成情感與生活的體驗。可以說,朗讀詩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古詩的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的技巧
1)、從詩詞的形象入手
詩詞往往通過塑造形象寄托情感、表達主旨。如何認識形象呢?可以通過把握形象的特點,形象包含的旨趣,所體現(xiàn)的情調(diào),并理解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詩詞中的形象主體主要由“人、事、景、物”等具體內(nèi)容構(gòu)成。人物形象大致可分為三種:詩歌所描繪的詩人自我形象、外物形象、他人形象;景物形象即意象,相對而言,意象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山川草木、魚蟲鳥獸等自然之物特點的顯露。鑒賞詩詞景物特點,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點著眼,從聲音、形狀、色彩、動態(tài)等不同角度的描寫方面入手。
2)、從詩詞的語言入手
詩詞的語言形象、凝練,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詩的語言風格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明白曉暢、華美絢麗、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
詩詞貴含蓄,其語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隱喻性等特點,所以應重點關注動詞、修飾詞和特殊詞語的妙用。
3)、從詩詞的意境入手
意境也稱意趣、趣味、境界,是指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圖景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古人評論詩詞的藝術(shù)高下,注重意境的深遠與否。鑒賞詩詞的意境,要注意以下幾點:可以景物為切入口;要抓住限制性或照應性詞句;與詩中的人物特點聯(lián)系起來。在賞析的時候可再現(xiàn)詩詞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從詩詞的表達技巧入手
從詩詞鑒賞的角度來說,表達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等。抒情
包括手法包括: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描法包括:渲染、烘托、襯托、用典、象征、細節(jié)、白描、抑揚、動靜、虛實等;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反復、雙關等。
5)、從詩詞的結(jié)構(gòu)入手
結(jié)構(gòu)是指詩詞的組織形式,即對材料的安排。如層次、角度、“詩家語”等。層次是指
材料安排的次序,即詩詞結(jié)構(gòu)的內(nèi)部關系,它體現(xiàn)作者思路展開的步驟;角度是作者觀察、描摹事物的立足點,如固定視點、移步換景、散點透視等;“詩家語”指詩詞中某些特殊表達,如倒置式、省略式、互文式等。
6)、從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入手可以概括詩歌的主旨,評價詩歌的社會意義、現(xiàn)實意義,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態(tài)度。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親友情等??梢詮脑娫~的意象、意境、比喻象征物、風格流派等來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指導學生借鑒與創(chuàng)作古詩詞。
篇8
要欣賞古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結(jié)合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二)、理解詩歌的形象內(nèi)涵及其包涵的文化意義
(三)、賞析詩歌的意境
(四)、品位詩歌的韻律美和語言美
對古詩的欣賞需要培養(yǎng)一種趣味,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嶋H上,知、好、樂是欣賞藝術(shù)的三個層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這兩者基礎上才是樂。
如何具體去做,才能把欣賞古詩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我認為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會有利于我們對古詩的欣賞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漢代的《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p>
對古詩的欣賞需要培養(yǎng)一種趣味,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際上,知,好,樂是欣賞藝術(shù)的三個層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這兩者基礎上才是樂。
如何具體去做,才能把欣賞古詩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我認為作到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我們對古詩的欣賞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漢代的《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边@就是這就是說詩歌要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古人寫詩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時間中的有感而發(fā),抒發(fā)的是一種情感和志向,而這種情感和志向是情感和志向人寫詩的動力,找不到詩人感情的源頭,便摸不清詩人感情的脈搏,從這一點上說,詩歌是極富個性化的,所以古詩欣賞要盡可能地了解詩人的身世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等,就能設身處地的去領會詩人所經(jīng)歷的生活情景,領會詩人獨特感受和豐富的感情,并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例如,劉禹錫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里的巴山楚水是詩人被貶官地區(qū)的代稱,二十三年則是被貶官的時間。那么詩人為何被貶官呢?為何回來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卻仍能保持一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吟出了“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詩句?如果查閱以下詩人的身世經(jīng)歷,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劉禹錫是因在貞元二十一年(805)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參與王叔文變法失敗后被貶官,這期間宦海沉浮二十多年,雖歷經(jīng)坎坷,但詩人那種達觀向上,倔強不服輸?shù)男愿駞s沒有改變。
這還可以從他的另外兩首詩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詔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中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結(jié)果他回長安寫了這首詩,刺痛了當權(quán)者,再度被貶為連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長安,寫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眲⒂礤a的性格從這兩首詩中可以明顯的表露出來,所以在這首詩中,他能從前四句沉郁中奮起,振作。了解詩人的經(jīng)歷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還可以從詩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啟發(fā)。
(二)解讀文化信息
詩歌是自身文化信息的外化,中國古代詩歌的作者大多為飽學之士,他們身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化為一種精神,自詩歌中信手拈來,表達一種情懷。
20世紀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研究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我們民族的詩人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日久,他們繼承了許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詩歌中廣泛應用,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意蘊,但同時也給今人解讀古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于這一類的文化信息,我們必須了解、歸納、掌握,從而成為一種解讀詩歌的手段。
例如,古詩中登高,望月與思鄉(xiāng)的關系,可以說包含了我們這個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從“原型”批判的角度對詩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當?shù)姆治?如傅道彬的《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一書中對月亮及其藝術(shù)象征作了分類研究,他認為中國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義是母親和女性?!抖Y記、祭器》中說大明生于東,月生與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說文》中釋月“闕也,太陰之精”。中國第一位女神女蝸,又是月神,這些都證明了這一點。同時,月亮的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啟發(fā)人們對宇宙的思考,從而又衍生出許多象征意義。如月亮是孤獨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時象征著和諧靜謐的中國智慧和超群脫俗的士大夫風范。因而在詩歌的審美意象中,月亮被賦予多層含義。(一)月亮意象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母親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的心理,因而和思鄉(xiāng)主題和舊夢重溫有著必然聯(lián)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保ǘ┰铝吝€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如古詩十九首“明月向皎皎,照我羅床帷。憂愁不能解,攬衣起徘徊”。(三)月亮還代表著一種士大夫脫離現(xiàn)實苦難、超群脫俗、吟風弄月、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解類似的月亮這些意象在我們民族心理上的象征意義,對我們解讀詩歌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詩歌中也包含著許多典故和傳說等信息,需要我們?nèi)ソ庾x。
詩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傳說、小說和詩文掌故等。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煉,又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詩人藏克家說:“典故往往給今日的讀者造成不少麻煩,“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兩句詩引用了典故,不把他們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開詩意的竅門。”
因此,我們在欣賞古詩時,關鍵是弄清楚作者用典的意圖,即他想通過典故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進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
舉個例子來說,如庾信的《擬詠懷》,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關門臨白秋,城影入黃河。秋風別蘇武,寒風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此詩是詩人入北周后擬阮籍的《詠懷》之作,詩中用了三個歷史故事。“秋風”句用《漢書?蘇武傳》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牧羊,歷時幾十年,至昭帝時始得歸漢。友人李陵兵敗降匈奴,前來相送,與蘇武訣別,起舞悲歌。“寒冰”句用《戰(zhàn)國策?燕策》中荊軻易水訣別之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為變徽之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誰言”一聯(lián)引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兵敗,被困于垓下,夜聞四面楚歌,知大勢已去,與帳中與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痹娭械那皟蓚€典故,暗喻詩人自己入北周而難返梁之悲,后一個典故則是暗喻梁朝的腐敗,都不是直接表達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確實達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藝術(shù)效果。
(三)賞析詩歌的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藝術(shù)創(chuàng)造,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造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shù)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tǒng)一,虛實有無的協(xié)調(diào),既生于象外,又蘊蓄于象內(nèi)。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jié)晶品,它是古代詩人力求創(chuàng)構(gòu)的詩歌精華,是欣賞活動中最重要的審美環(huán)節(jié),意境的有無高下,關系到詩歌的成敗高下。賞析詩歌的意境,最關鍵處要注意作品是否表現(xiàn)了真景物,真感情,情景關系處理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它絕非單純的情景交融,而“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于意”,各自領略到賞析帶來的藝術(shù)美感。
下面試從情景關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來賞析詩歌的意境
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設,常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藝術(shù)形式:
1、觸景生情
因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個場景,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某種情感的抒發(fā),表現(xiàn)在作品中常常是情景交融,情景一致,如黃巢的《題》:
瑣瑣秋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的作者,因為見到在秋天生長的情況下,而想到改變的處境,讓在春天同桃花一起開放,將所見之景和引發(fā)之情,藝術(shù)地概括在四句詩中,有著完美的意境,觸景而生情,說出來的是“報與桃花一處開”,內(nèi)在有更深的內(nèi)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壯志--—替勞苦大眾改變現(xiàn)狀,從這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
2緣情寫景
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此種意境,古人稱之為“有我之境”,即有著作者自己的感彩。王國維《人間詞話》里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瘪T廷巳《鵲踏枝》“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薄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淚眼問花”寫婦人的悲哀孤獨,無人可問,只好問花,用“飛過秋千”,秋千正是她丈夫親愛時打秋千之處,現(xiàn)在丈夫出外游冶,看到秋千,情從悲來。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一致的東西,人無計留住春,花亦然。
3寄情于景
有的詩詞,表面看來,全是寫景,實際上也有情在。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用白描描繪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艱難獨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jīng)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股悲涼。這首小詩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與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的淋漓盡致。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短靸羯?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將悲秋與鄉(xiāng)愁巧妙的結(jié)合在一起,整個畫面給人以渺茫,凄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這就是這首詩的意境。
可見,詩歌的意境要是沒有作者自己的真實感受,只是把別人寫過的意思在寫一遍,人云亦云,既沒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tài),那詩就沒有意境了。
4移情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游與濠梁之上。
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個故事實際上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莊子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想必他把自己的情感提體驗驗證在魚身上,魚在水中無拘無束的游,假若是人一定會感到自由自在,產(chǎn)生一種愉悅之感,于是有了這樣一樁公案。
在許多時候我們知道旁人旁物處于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產(chǎn)生某種感情,往外就是憑自己的經(jīng)驗推測出來的人與人,物與物,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有一種情感的共通,假如沒有了這一點,人與人就無法進行心靈的溝通了。
詩歌的欣賞中也可以去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總的這種移情方式的應用。如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jié);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同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欣賞詩歌中也可以根據(jù)自己在某種情景下的某種情感體驗推及到詩人的抒情主人公身上,從而對詩歌有更好的了解。
當崔灝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看到晴空下的遼闊平原,看到鸚鵡洲上的萋萋芳草,他會想到什么呢?假如你是崔灝,仕途坎坷,孤身一人登黃鶴樓,會有什么感受呢?這時你也許會體會到詩人為什么會產(chǎn)生身世之感,為什么會有“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思鄉(xiāng)之苦。
五、調(diào)動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體驗理解詩歌
托爾斯泰說:“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jīng)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色彩、線條、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①
詩歌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香菱跟林黛玉學詩,她讀了王維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句詩后,說這‘余’和‘上’字,難為他怎樣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讀了這兩句,倒像是又回到那個地方去了?!睂嶋H上香菱在這里談的就是一個和有趣的詩歌鑒賞問題——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詩歌,這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重要方法。
例如,很多出門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種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懷,特別是當某一個又一個特定的時刻,例如佳節(jié)、月圓之夜。此時,窗外月光如水,窗內(nèi)月光泄在地上如覆了一層清霜,這時李白的《靜夜思》便會涌上心頭。這時候心靈便可能會突然開悟,仿佛這首詩是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特意為我們寫下的?;蛘哒f這首詩在那個夜晚,那個地方,已經(jīng)擁有了兩個作者:李白和自己。這時,對詩的理解就不再只是那種理性的認識,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使這詩成為自己的。這時再設想李白寫這首詩的情景,想想寫這首詩時的李白,就有了一種從來未有過的親切感,自然更為透徹地理解了詩,也理解了詩人。
六、品味詩歌的韻律美和語言美
郭沫若在《論節(jié)奏》中說:“節(jié)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jié)奏的,沒有節(jié)奏的便不是詩?!雹诤芏嗳讼矏墼姼?,有的便直接來源于詩歌在形式上產(chǎn)生的一種韻律美。
有規(guī)律的運動可造成節(jié)奏,詩歌形式的構(gòu)成就符合一定規(guī)律,從而形成節(jié)奏。例如,五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上用“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停頓方式。這些音節(jié)組合方式,詩人劉大白在《中詩外形詳說》中認為比較接近形式美的“黃金分割律”,從而產(chǎn)生一種欣賞的愉悅感。同時詩歌的押韻,平仄和疊韻、疊字、疊句的恰當運用也達到了音調(diào)的和諧,從而產(chǎn)生一種美感。
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說:“詩歌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在語言的精煉與和諧程度上,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雹墼姼璧恼Z言富有一種美感。它是高度個性化的,比一般的語言更含蓄,更富藝術(shù)性。它通過比喻、雙關、通感、象征等多種方式,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如詩如畫的藝術(shù)境地。
詩歌語言的美總體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言的精煉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而詩歌又是文學中最精煉的語言藝術(shù),要在短小的篇幅內(nèi)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必須要求語言精確簡練,言約意豐,從而“片言明百意”,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余地。
語言的精煉常體現(xiàn)在“煉字”與“煉句”上。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
其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始用“到”字,后來該為“過”字,又該成“入”字、“滿”字等,最后始定為“綠”字。這就體現(xiàn)了古人煉字的精煉性。“綠”字把看不見的春風轉(zhuǎn)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
二、語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語言深藏不露而不直接說出,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啟發(fā)讀者通過聯(lián)想去領會“詞外之情”,言外之意”。北宋柳永《雨霖玲》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痹娙嗣枥L的是戀人間的離愁別恨,作為一種微妙、隱秘、復雜的內(nèi)在感情,若從正面直接刻畫,難免不盡人意。但詩人完全拋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的文字,也沒有運用典型的修辭手法,而選取了“楊柳岸”這個惹人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一清新,凄婉形象剪接進去,從而形成一個朦朧、深遠、而又有點神秘感
詩歌語言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lián)想,想象的空間。
李煜的《浪淘沙》詩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可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表示疑問語氣,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二是表感嘆,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又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三是對比,從前是天上,現(xiàn)在是人間。還有的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
金圣嘆說:“最恨人家子弟,凡是讀書,都不理會文字,只記得若干事跡,便算讀過一部好書?!蔽覀冃蕾p詩歌時可以從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入手。詩歌的欣賞是一個及其復雜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它需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體會。
參考文獻:
①托爾斯泰:《藝術(shù)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47頁
篇9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
注釋
天凈沙:曲牌名。
秋:題目。
殘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
飛鴻:天空中的鴻雁。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白草: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
黃花:。
紅葉:楓葉。
鑒賞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gòu)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yōu)槊骼?、清麗了?/p>
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捅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只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只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而后兩句,作者卻將筆鋒一轉(zhuǎn),寫到: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樸在寫秋景選詞語辭精煉,其詞并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于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jié)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zhuǎn)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xiàn)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jié)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于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
篇10
一、從注釋中尋找寫作背景
命題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古詩詞,會在注釋里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及思想情感做一個大致的交代,或?qū)ψ髡咚幍纳鐣h(huán)境及其個人遭遇做一簡單介紹,如果我們能從中尋找到寫作背景,對于詩歌內(nèi)在意蘊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而具體了。如:
聽流人水調(diào)子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注:此詩為王昌齡晚年被貶龍標途中所寫,可聯(lián)系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
辛棄疾
柳邊飛,露濕征衣重。
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如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注:作者閑居江西上饒時,曾多次游覽博山,并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記游詞。《清平樂》即是其中一首。
問:詩歌抒發(fā)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時我們就可以從注釋中尋找到“王昌齡晚年被貶龍標途中所寫”和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曾多次游覽博山”“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記游詞”,找到這些寫作背景,學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說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釋詩句中的字詞
有些古詩詞的注釋中會對學生不理解的字詞作出解釋,對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和主旨會起到很重要的引導作用。如:
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注: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
根據(jù)注釋中的“沒有什么用處”,學生很容易領會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西京:即長安。牙璋:古兵所用的兵符。鳳闕:皇宮的代稱。龍城:匈奴名城。借指敵方要塞。百夫長:古代軍隊里的低級軍官。
依據(jù)注釋,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從而順利解決所有題目。
三、解釋相對應的典故
運用典故是古詩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學生一般對典故不清楚,命題老師會在注釋中作簡單交代,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條件來解題。如: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注:“覓封侯”用了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注:隴頭梅:化用南朝詩人陸凱的詩句“折花逢驛使,寄于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倆首詩,學生從注釋中知道了“覓封侯”和“朧頭梅”的意思,其他的題目也會迎刃而解。
四、介紹作者
一般情況下,中考古詩詞賞析題的作者是我們語文書上的,但有時也會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題老師會在注釋中略作解釋。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劉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柳,更作荷心萬點聲。
注:劉,慶歷六年進士,曾幫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云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號華陽子。生卒年不詳。少年習佛,博學經(jīng)史,工辭章,后轉(zhuǎn)而學道,隱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學仙。
這兩首詩的注釋對我們解題幾乎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