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機械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0:43: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物理機械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物理機械論文

賴爾的行為主義身心觀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靈;行為;精神

【論文摘要】:分析哲學家賴爾批判了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否認了獨立的心的存在,將心靈還原為行為,具有一定理論價值,但同時也面臨方法論和本體論上的困難。由于其包含了物理主義的本體論,故成為一種"無頭腦"的心理學。行為主義如何對待精神存在的事實?這也正是唯物主義必需直面的問題。

身心關系歷來是哲學界反思的對象,在解決自我認知和他心知問題的過程中,哲學家們對心靈的認識范式不斷發(fā)生轉換,并在新的層次上有所邁進。笛卡爾范式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實體:物質和心靈。物質的本質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本質屬性是思維,心靈狀態(tài)只為個人所私有。對心靈的認知就是自我認知。笛卡爾范式引發(fā)的心靈認知問題上的唯我論和懷疑論遭到了猛烈的攻擊和批評。其中以賴爾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范式給予人們莫大的啟發(fā)。豪無疑問,對身心問題的解答還沒有理想的答案,也許問題是永恒的,答案是暫時的。文章試圖從賴爾的行為主義身心觀出發(fā)對這一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以理清脈絡促進新的認識。

在對心靈的不同方式的理解中,在行為主義學說中,賴爾是其主要代表。賴爾的心身學說主要集中在1949年出版的《心的概念》一書中。在該書中賴爾旨在從語言分析的角度來澄清有關心的問題的陳述和概念,以消除混亂。簡言之,他的目的不是建設,而是批判或"治療"。他在《心的概念》一書導言中開篇便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明確提出自己的目的是想修正我們已經具備的關于心的知識的邏輯地圖。他說:"可以有所保留地說,本書提供了一種心的理論。不過,它并不給心的問題的研究添加新的信息……本書所做哲學論證的主旨并不在于添加我們對心的認識,而是想修正一下那張描給我們早已具備的種種知識的邏輯地圖。"[1]

賴爾在駁斥其身心二元論時是借用邏輯范疇作出了有的放失的分析。他所及的范疇是指語句的邏輯類型--語言習慣。在一般情況下,范疇錯誤有兩種表現,而心身二元論正是出現了范疇錯誤的兩種表現,因而是錯誤的,這就是賴爾否定心的獨立存在性的根本方法。

查看全文

牛頓的宇宙論思想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旨在解析牛頓的宇宙論思想及其形成過程。牛頓沒有像一個純粹的機械論者那樣基于純機械論或僅憑力學原理思考宇宙論問題,而是以自然神學的方式,將其上帝信念、物理學研究與煉金術哲學洞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對宇宙論的總體看法。盡管牛頓引力定律可以給出一幅無限宇宙圖景,但他本人認為:人所在的世界起源于上帝的意志,這個世界是有限的、活的、始終受上帝意志支配的世界。

【關鍵詞】牛頓/宇宙論/自然神學/煉金術/科學史

【正文】

今天的宇宙學探討的問題是:宇宙有著怎樣的結構?有著怎樣的起源?對于牛頓時代里的一位像牛頓這樣的思想家來說,宇宙論則應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上帝如何創(chuàng)造世界?如何支配、統治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這兩組問題具有某種同構性,均由一個宇宙狀態(tài)論問題與一個宇宙生成論問題構成,但是今天的宇宙學由宇宙狀態(tài)論而至宇宙生成論,其間完全遵從科學的邏輯聯結;而牛頓時代的宇宙論往往是由宇宙生成論而至宇宙狀態(tài)論,其間的聯結規(guī)則并不僅僅取決于當時的自然哲學。在這兩組問題之間還有一個更明顯也更突出的區(qū)別:后者多了一位“上帝”,以上帝為創(chuàng)造者。

那么,牛頓究竟以怎樣的方式構筑他的宇宙論?今人將宇宙學問題交給科學回答,牛頓將之提交給自然神學。牛頓通過自然神學的綜合思考探討他所面臨的宇宙論問題,而他的自然神學原理分別取之于他的神學(上帝信念)、煉金術與物理學;由此而至的牛頓宇宙論所揭示的是一幅活的宇宙圖景,區(qū)別于通常所謂的“牛頓宇宙”。

一、牛頓的宇宙論與“牛頓宇宙”之區(qū)別

查看全文

熱寂說的提出與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對熱寂說的歷史進行了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了較系統的探討和闡述。全文分四部分:一、全面回顧了在科學史上熱寂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一經提出后引發(fā)的各種爭論及爭論的焦點;二、分析了熱寂說提出后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三、著重介紹及評述了對熱寂說進行的各種批判,重點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兩個代表性說法恩格斯對熱寂說的批判及較流行的各種觀點;四、闡述和探討了“大爆炸”的宇宙理論及其三個強有力的直接論據,以及引力對宇宙膨脹的作用,從而最終證明宇宙熱寂說是不可實現的。

[關鍵詞]熱寂說;熵增加原理;近代宇宙論

“熱寂說”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宇宙學推論,它既是哲學上的一個原則問題,也是物理學上無法直接驗證的問題,它的意義關系到包括生命物質在內的萬物生長、發(fā)展和消亡的普遍規(guī)律以及人類和宇宙的未來等問題。所以一經提出,就一直受到科學界和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引起激烈的爭論,但尚缺乏較全面的專論。本文試圖對熱寂說提出的歷史進行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闡述。

一熱寂說的提出

一般的熱學和物理學史教科書都認為最早提出熱寂說的物理學家是威廉·湯姆孫和克勞修斯。其實早在威廉·湯姆孫(W.Thomson)和克勞修斯(R.Clausius)一百多年前牛頓就已看出了他們后來提出的熱寂說(heatdeath)。牛頓在其《光學》一書的疑問31(problems31)中描述了后人在一百多年后描述的可怕的宇宙毀滅景象:地球、行星、彗星和太陽這些物體,以及它們上面所有的一切,均將冷卻和凝凍,變?yōu)榉腔钚缘奈矬w。并且所有腐爛、生長、繁殖和所有生命現象,均將停止。所有的行星、彗星將不再能留在它們的軌道上運動。這就是說,牛頓在建立自己力學體系之初,就已意識到它的體系不能解釋非彈性碰撞過程(實際上就是牽涉到熱交換的過程)的不可逆性與宇宙穩(wěn)定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牛頓提出了“主動原理保持和補償運動”的物理思想。他指出:“所以,有一種按照主動保持和補償運動的必要性,這就是重力的原因。行星和彗星由這個原理保持在軌道上,降落時物體獲得大的運動,由發(fā)酵的原因,動物的心臟和血液保持永恒的運動和熱量。地球內的部分持續(xù)生熱,某些部分變得很熱……太陽保持劇熱并可見,以其光使萬物變熱。除去歸之于這些主動原理之外,我們在宇宙間遇到的運動很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雖然牛頓帶有過分強烈的思辨性,但他在設法超脫機械論的局限性,希望用非機械論的解釋擺脫力學帶來的困難。然而在他那個時代,當能量、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種運動形態(tài)均未出籠時,他的設想是很難有什么積極的成果的。為此,他只好求助于上帝的存在,希望上帝給以支援。他在同一書中又指出:“上帝既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宇宙的持續(xù)的保持者?!薄皼]有他的治理和監(jiān)督,就會一事無成。說宇宙是一架大機器,無需神的干預即可以運轉下去,就如同一個時鐘不需要鐘表匠的幫助而繼續(xù)運轉那樣,這種觀念實際上是以把上帝說成是超凡的神靈為借口,想把天意和上帝對現實的統治排除掉。”

隨后,歐勒、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泊松等一批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從數學分析方面發(fā)展了力學,他們證明,太陽系中所有的變動都是周期性的,這種變動不僅在某一有限范圍內進行,而且其增強或減弱的變化也是周期性的。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太陽系具有一種穩(wěn)定性,而且在無限長的時期里,這種穩(wěn)定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而他們從物理思想中排除了上帝,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他們卻由此而忽視了牛頓對于不可逆過程的擔心,并想徹底拋棄這種憂慮,而宣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將永遠穩(wěn)定,應該說這也是物理思想史上的一次后退。

查看全文

熱寂說的提出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對熱寂說的歷史進行了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了較系統的探討和闡述。全文分四部分:一、全面回顧了在科學史上熱寂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一經提出后引發(fā)的各種爭論及爭論的焦點;二、分析了熱寂說提出后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三、著重介紹及評述了對熱寂說進行的各種批判,重點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兩個代表性說法恩格斯對熱寂說的批判及較流行的各種觀點;四、闡述和探討了“大爆炸”的宇宙理論及其三個強有力的直接論據,以及引力對宇宙膨脹的作用,從而最終證明宇宙熱寂說是不可實現的。

[關鍵詞]熱寂說;熵增加原理;近代宇宙論

“熱寂說”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宇宙學推論,它既是哲學上的一個原則問題,也是物理學上無法直接驗證的問題,它的意義關系到包括生命物質在內的萬物生長、發(fā)展和消亡的普遍規(guī)律以及人類和宇宙的未來等問題。所以一經提出,就一直受到科學界和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引起激烈的爭論,但尚缺乏較全面的專論。本文試圖對熱寂說提出的歷史進行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闡述。

一熱寂說的提出

一般的熱學和物理學史教科書都認為最早提出熱寂說的物理學家是威廉·湯姆孫和克勞修斯。其實早在威廉·湯姆孫(W.Thomson)和克勞修斯(R.Clausius)一百多年前牛頓就已看出了他們后來提出的熱寂說(heatdeath)。牛頓在其《光學》一書的疑問31(problems31)中描述了后人在一百多年后描述的可怕的宇宙毀滅景象:地球、行星、彗星和太陽這些物體,以及它們上面所有的一切,均將冷卻和凝凍,變?yōu)榉腔钚缘奈矬w。并且所有腐爛、生長、繁殖和所有生命現象,均將停止。所有的行星、彗星將不再能留在它們的軌道上運動。這就是說,牛頓在建立自己力學體系之初,就已意識到它的體系不能解釋非彈性碰撞過程(實際上就是牽涉到熱交換的過程)的不可逆性與宇宙穩(wěn)定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牛頓提出了“主動原理保持和補償運動”的物理思想。他指出:“所以,有一種按照主動保持和補償運動的必要性,這就是重力的原因。行星和彗星由這個原理保持在軌道上,降落時物體獲得大的運動,由發(fā)酵的原因,動物的心臟和血液保持永恒的運動和熱量。地球內的部分持續(xù)生熱,某些部分變得很熱……太陽保持劇熱并可見,以其光使萬物變熱。除去歸之于這些主動原理之外,我們在宇宙間遇到的運動很少?!睆倪@段話可以看出,雖然牛頓帶有過分強烈的思辨性,但他在設法超脫機械論的局限性,希望用非機械論的解釋擺脫力學帶來的困難。然而在他那個時代,當能量、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種運動形態(tài)均未出籠時,他的設想是很難有什么積極的成果的。為此,他只好求助于上帝的存在,希望上帝給以支援。他在同一書中又指出:“上帝既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宇宙的持續(xù)的保持者。”“沒有他的治理和監(jiān)督,就會一事無成。說宇宙是一架大機器,無需神的干預即可以運轉下去,就如同一個時鐘不需要鐘表匠的幫助而繼續(xù)運轉那樣,這種觀念實際上是以把上帝說成是超凡的神靈為借口,想把天意和上帝對現實的統治排除掉。”

隨后,歐勒、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泊松等一批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從數學分析方面發(fā)展了力學,他們證明,太陽系中所有的變動都是周期性的,這種變動不僅在某一有限范圍內進行,而且其增強或減弱的變化也是周期性的。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太陽系具有一種穩(wěn)定性,而且在無限長的時期里,這種穩(wěn)定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而他們從物理思想中排除了上帝,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他們卻由此而忽視了牛頓對于不可逆過程的擔心,并想徹底拋棄這種憂慮,而宣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將永遠穩(wěn)定,應該說這也是物理思想史上的一次后退。

查看全文

李約瑟的科學史觀研究論文

李約瑟的巨著SCIENEE&CIVILISATIONINCHINA(以下簡稱SCC)有兩個中文全譯本:《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單從譯名而言,似乎后者不夠貼切。事實上李約瑟本人對這個譯名也有所保留。(參見〔1〕,p.515)當然名稱本身或許并不重要,但是由此卻引出了一個科學史觀的問題。筆者認為在SCC中,文明(文化)與科學是密切相關的,因而不可忽略。這正是李約瑟科學史觀的特點。本文試圖闡明這一在學術界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的特點,并就有關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部分

李約瑟在SC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中一個頭等重要的組成部分?!保ā?〕,p.1)科學史的發(fā)展既影響文明史的進程,也受文明史的制約。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具備統觀人類文明的廣闊視野。這可以說是李約瑟研究科學史的指導思想。

按照英美文化學及科學史的傳統,“文化”與“文明”在其廣義上可以混用,而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組成部分則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學方面,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對“文化”概念作了基礎性的開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的整體。”(〔3〕,p.99)顯然,科學作為知識被排到了第一位。這個經典定義在西方具有深遠的影響。繼泰勒之后,弗雷澤(J.Frazer1854-1941)進一步從進化的角度提出了“巫術——宗教——科學”的發(fā)展模式,在西方科學史中引起廣泛地共鳴。比如,李約瑟關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觀點,便與弗雷澤的影響有關。(參見〔4〕,p.304)繼弗雷澤之后,馬林諾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進一步完成了文化學從古典研究到現代研究的轉折,他從泰勒的廣義文化著眼,打開了跨學科研究文化動態(tài)發(fā)展的大門,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體性。精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馬林諾斯基對于開拓科學史家的視野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科學史方面,薩頓(GeorgeSarton,1884-1956)的五卷本《科學史導論》給李約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約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著”,并且“將永遠是指引這方面研究的寶庫,同時也是提供資料的百科全書。”(〔2〕,p.42)《科學史導論》在內容上包括三大系列:一,總概述(以年代為序)二,不同文明概述(猶太、穆斯林、印度、中國等)三,各門科學發(fā)展概述(數、理、化、生等)。顯然,這是一個既有“總”又有“分”;既有“塊”又有“條”的龐大體系結構。薩頓自稱:“我這部《科學史導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人類文明的首次概觀”?!拔遗磩澇鲆环拿鲌D,它盡可能地全面和精確,卻又足夠簡單;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細節(jié),盡量濃縮,而又不有損于全面的看法?!保ā?〕,p.159)在這個設計的背后包含著他的科學史觀:“簡言之,按照我的理解,科學史的目的是,考慮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全部影響,說明科學事實和科學思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從最高的意義上說,它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歷史。”(〔6〕,p.29)

李約瑟高度評價薩頓的《科學史導論》還因為:“在一切關于科學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詳細地談到許多中國科學家和他們的成就的。……當然,該書采用的百科全書式的方法無法對世界的這一部分的科學發(fā)展給出一個連續(xù)的史實?!保ā?〕,p.42)薩頓不能做到的事李約瑟做到了。SCC正是一部專門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百科全書。在內容上它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它介紹了中國的地理、歷史、語言以及科學文化傳播、交流的概況。第二部分,科學思想史。它從哲學的角度概述了各家傳統對科學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各門科學史。它按數、理、化、生的順序依次介紹了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結論。它集中探討了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前三個部分與薩頓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種對應關系。仿佛李約瑟的SCC是薩頓《科學史導論》的一種縮影。第四部分則表明了,李約瑟在把科學史當作文明史來研究這一點上比薩頓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寫法在某些專業(yè)科學史家看來或許太過于廣泛。然而李約瑟卻不這么看,他認為:“在這部交響樂中并沒有一個多余的音符?!保ā?〕,p.1)這正好表明了其科學史觀的人文主義特點。

查看全文

控制論的認識論意義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模型目的建構主義認識論

[論文摘要]控制論的認識論是一種建構主義的認識論,本文結合控制論早期和197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從知識、認知形式、層次、目的這些最基本的認識論和控制論概念著手,挖掘出控制論在認識論上的意義??刂普摰闹R就是模型,認知不是被動反映而是能動建構,認知建構的多層次以及它對目的的新的解釋都豐富和發(fā)展了哲學認識論。

控制論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給哲學研究提供了很豐富的素材。在認識論研究中,控制論方法尤其值得我們借鑒??刂普搹纳蟼€世紀中期創(chuàng)立以來不斷發(fā)展,在認識論研究中也給我們越來越多的啟示??刂普摰旎司S納在他的黑箱理論中已經提到模型在認識和科學發(fā)現中的作用,黑箱理論實際上就是早期控制論的認識論。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控制論有了一次新的發(fā)展,西方出現了幾個新的控制論學派。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對主體認識過程有了更精細的分析,主體認知的能動性更受重視。本文將從知識觀、認知過程分析、認知本質分析等幾個方面展示控制論的認識論意義。

一、“知識-模型”說

控制論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知識即模型。一個系統有知識就是該系統建構了被感知的外部環(huán)境的模型。因為現實世界很復雜,要想認識和控制它,人們必須對它抽象,建立關于它的模型,一系列的模型就構成了對世界的知識。

這種觀點最早出現在早期黑箱理論中。維納和另一個控制論奠基者艾什比的著作中都有這方面的論述。艾什比《控制論導論》第六章討論的就是黑箱問題。黑箱理論中的“黑箱”就是認知客體,所謂黑即不為人了解或認識。認識黑箱就是建構它的模型,在不影響黑箱原有結構的情況下,向黑箱輸入物質、能量或信息,從而得到相應的輸出。根據輸入和輸出的對比能得到黑箱的若干可能結構,建立關于黑箱的模型。隨著輸入輸出的增多,黑箱的理性模型也逐漸完善,從相對簡單的、高度抽象的模型發(fā)展為比較復雜的、更加具體化的模型[1]。

查看全文

化學中的物理定律--質量作用定律的創(chuàng)立

質量作用定律(Iawofmassaction)在現代意義上理解,就是在一定溫度下,一個均勻化學反映(homogeneouschemicalreaction),其反映速率與反應物質的濃度成正比。事實上與反應物質的質量的濃度有關,所以此定律字面的意義是錯了,但因為習慣也就沿用下來了。

在質量作用定律創(chuàng)立的發(fā)展史中,有3次比較重大的時間:一是貝托雷提出質量作用的思想;而是威廉米得出的第一個物質濃度與反應速率有關系的書決表示式;三是古得貝格比較完整地敘述質量作用定律?,F對該定律創(chuàng)立過程的近180年的歷史進行簡單回顧。

1、從日夫魯瓦到貝托雷

化學作用的本質是化學領域中最古老又最有吸引力的課題。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可勤(Empedokles,公元前約490~430)認為物質之所以能夠發(fā)生化學變化,只不過是由于"愛"和"憎"的2種力的作用,即元素在愛的作用下結合,在憎的影響下分離;古希臘醫(y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約466-377)用親疏關系結實化學作用。公元13世紀,德國煉金家馬格努斯(AibertusMagnus,1193~1282)提出親合力概念,其原意也是姻親關系,認為一切化學結合都看做是因有關物質的"親合性"所致。早期化學家們接受了這種觀點,把導致化學反應得以發(fā)生的力稱為化學"親合力"(addinity或chemicalaffinity)。

在18世紀初,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SirIsaacNewton,1642~1727)在他的拉丁語版《光學》(Optics)(1705)的疑問31中,就從力學的角度發(fā)展了物質構造的微粒說,提出了他對化學親合力的見解。他提出:"我們已知物體間能通過重力、磁力和電力的吸引而相互發(fā)生作用,那么在不同物質的微粒間,當距離很小時(即相接觸時),則還會有另一種吸引力使2中微粒以加速地相互發(fā)生沖擊。"他把各種化學物理現象,都歸結于這種使物體趨近的力。牛頓對化學親合力的這種形而上學的機械論觀點,使他在化學研究上沒什有取得什么成就。

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Robertboyle,1627~1691)曾不滿于"……酸和…堿之間假想的敵視",并表明,鹽是由一種酸和一種堿相化而生成的,一種酸或堿能取代一種鹽中的另一種酸或堿。他認為:"相異兩元素之微粒相互吸引,則生成第三物質,即成為化合物。倘若此化合物中兩元素成分之相互親合力小于其中一成分與第四物質之親合力,則此化合物即分解,而生成第五種物質。"波義耳試圖力學原理說明化學親合力的性質,又用這種親合力大小解釋各種微粒的分解和結合。因此,化學工作者都認為反應物間存在著親合力,且出現了多種親合力表。

查看全文

重新審視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重讀《神圣家族》

【關鍵詞】法國唯物主義/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形而上學

【正文】

〔中圖分類號〕BO-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326(2001)01-0005-08

歷史常常出現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某部著作以至全部著作,往往在其身后,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歷史運動之后,才真正顯示出它的內在價值,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馬克思的《神圣家族》的歷史命運就是如此。出版于1845年的《神圣家族》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20世紀的哲學運動及其困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及其自我反思,使《神圣家族》的內在價值凸現出來了。人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神圣家族》,重讀這一歷史性的著作,并重估它的理論價值。在重讀《神圣家族》的過程中,馬克思關于法國唯物主義兩個派別、近代唯物主義發(fā)展史以及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關系的論述,引起我們極大的理論興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新的思想地平線,它啟示我們重新審視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

一、重新審視法國唯物主義及其派別

在西方哲學史研究中,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以下簡稱“法國唯物主義”)一直被稱作機械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實際上,在法國唯物主義中存在著兩個派別,即機械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而且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論特征、理論來源和理論歸宿。正如《神圣家族》所說:“法國唯物主義有兩個派別:一派起源于笛卡爾,一派起源于洛克。后一派主要是法國有教養(yǎng)的分子,它直接導向社會主義。前一派是機械唯物主義,它成為真正的法國自然科學的財產?!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頁。)

查看全文

聲樂心理學教育創(chuàng)新論文

聲樂與器樂是音樂作品的兩大部類,二者共同構成了音樂表演藝術。由于在史前與史后初期,樂音多以感情語言形式出現,以致長時期內,聲樂一直是主要音樂,人聲就是最早的樂器[1]。雖然聲樂與語言具有共同特性,即音高、音強、音長、音色、音量與節(jié)奏,均由聲帶發(fā)出,用于表達意義與感情,但是在聲樂中,更加重視感情表現與聲音的充實、悅耳,從而更具美感。即使到了中世紀,樂器與器樂在許多地方因含世俗因素太多而受教會排斥,正式的、主流的音樂藝術仍然是聲樂[2]。文藝復興以后,純器樂和由器樂伴奏的歌唱、戲劇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然而聲樂因其簡便而富于感染力,始終受到人們關注與喜愛,著名歌手往往比著名樂手受到更廣泛的歡迎。即使在現代,在各國,包括我國的民間、社區(qū),以及中小學音樂活動中,聲樂教育也始終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有許多人用唱歌來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甚至參與歌手選秀活動。

聲樂教育是有關聲樂的知識、技巧、修養(yǎng)與審美趣味的傳承過程,涉及到相關的科學知識、發(fā)聲技術、表演藝術與藝術欣賞。目前聲樂教育中所傳遞的科學知識主要是物理(聲)學與生理學知識。雖然有的聲樂教師曾在音樂師范系學習過教育心理學,并能在教學中加以運用,但由于聲樂專業(yè)出身的教師通常不懂心理學,而師范出身的教師單方面的心理知識運用又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而且教育心理學畢竟不是聲樂心理學,所以,聲樂教育迄今缺乏專業(yè)心理學的支持。不比美術教育、體育教育,已分別建立了支持專業(yè)教育的藝術心理學、運動心理學。

對聲樂心理的重視不足與研究不夠,使得當前無論在專業(yè)院校還是在義務教育、社區(qū)活動中,聲樂教育都存在著重技巧輕理論、重生理因素而忽視心理因素的傾向。這種傾向雖是聲樂歷史上形成的,在過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卻已成為阻礙聲樂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的門檻。由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有必要倡導研究聲樂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擬通過討論聲樂教育創(chuàng)新以心理學為導向,以及心理因素在專業(yè)教學中的作用,來論證引入心理學對聲樂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與可能性。

一、聲樂教育創(chuàng)新方向的選擇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它通過描述心理事實,揭示心理規(guī)律,來指導實踐應用。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學作為獨立的科學,是在19世紀中葉,由德國感官神經生理學發(fā)展所促進的,并以馮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綱要》為標志。心理學的誕生史告訴我們:在生理科學充分發(fā)展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必要發(fā)展心理科學。事實上,體育教育由以運動生理學為基礎,進而引入運動心理學,以解決競技決勝中起著關鍵作用的運動員心理素質問題,便是明證。其原因在于人的行為雖然靠肌肉與器官完成,肌肉與器官功能的發(fā)揮卻受到高級神經活動控制,而心理因素則會對高級神經活動生理產生重要影響。正如一臺復雜的機床,其工作部件的運動要受到傳動系統與控制系統的制約,在機床工作部件精度趨近極限的條件下,進一步提高加工精度與效率的途徑就是引入數控裝置或實施電腦控制。

心理學發(fā)展歷史雖短,卻被視為21世紀的領航學科。在美國,心理學會是僅次于物理學會的全國第二大學會,下設40多個分支學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已涉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其中應用心理學的迅速發(fā)展與高度分化,即心理學向專門領域的滲透,已是現代心理學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當代許多專門領域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活動,多以心理學為導向,以引入與應用心理學知識作為其共同特征。

查看全文

傳播學學科建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空前的社會大變革時代,網絡傳播正在與各個社會生活領域相融合,一個由此而誕生的新的生活環(huán)境正在形成。于是,未來的傳播學發(fā)展將進一步走向傳播與社會各領域分門別類相整合的細化研究,同時這種細化研究又將進入廣泛整合的研究。研究方法在學術研究中具有前提意義。后現代主義中的極端相對主義雖然消解了包括學術研究的一切,但是卻把虛無主義當成了惟一的存在,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學術的相對主義可以給我們“提醒例外”和對于其他可能性發(fā)出“警告”,但是這些“例外”和“警告”應當有一個普遍化傾向作為前提。方法與規(guī)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的,一類是哲學性的。技術性方法表現為通常的學術規(guī)范,哲學性方法是學者心靈深處散發(fā)的、整合性的直覺靈性,它是“生命之舞”,生命的幻化,創(chuàng)造往往由此而出。在當代社會大轉型時代里,需要而且可能涌現一批新的思想家,他們可能不再受制于已有的公認的方法限制去獲取重大的創(chuàng)造。

【關鍵詞】新的文藝復興;媒體大革命;細化與整合;極端相對主義;創(chuàng)造性

人本時代的到來

大量資料表明,美國的道德水平1965年開始迅速下滑,直到90年代中期開始回升。西方各國大致也走過了同樣的道路。⑴美國的信息社會開始于60年代,從此開始了新生的信息社會與舊有的工業(yè)社會相重疊的發(fā)展過程,這個交替時期到了90年代中期出現了重大轉折,新經濟開始涌現,并帶動了經濟長達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雖然2000年第二季度美國納斯達克股市開始崩潰,美國經濟也在以后的時間里開始下滑,但是,作為新的生產方式的新經濟并沒有終結,新經濟正在混亂中重整旗鼓并將迅速發(fā)展。

從60年代信息社會的到來到90年代新經濟的出現,是由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轉折的時期,社會大轉型帶來了道德的大混亂。信息社會的到來把發(fā)展轉移到了主要依靠知識以及掌握知識的人的基礎之上了,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人才在發(fā)展中的意義更是爆發(fā)式地提高。這種現象的出現首先是由于技術的巨大進步。技術的巨大進步,以類似于加速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速度,使得發(fā)展環(huán)境瞬息萬變,極不穩(wěn)定⑵。這種新的環(huán)境必然要求極高的應變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決策能力。這是比技術能力更為關鍵的能力。據報道,“信息時代公司的市場價值約有90%是由專利、軟件和雇員的聰明才智組成的”,于是“以人為經營的基幢的企業(yè)管理理念進一步被確認,善待人的道德也就成為企業(yè)內外的發(fā)展和競爭之源。與此同時,在教育、物質、醫(yī)療以及軍事等等領域個人化發(fā)展趨勢十分明顯。這一切都說明人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人的精神、人的本質的空前挺立。有的論者認為,這種發(fā)展趨勢將動搖資本主義的基礎,并使企業(yè)這一固定的“容器”失去必要性。⑶

新經濟具有3個特征:一是在網絡整合之下高新技術是新經濟的依托;二是人的思想觀念、應變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決策能力是新經濟的靈魂;三是充分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和充分的個性解放是新經濟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但這只是具有歷史發(fā)展總體的意義,而在具體的發(fā)展和管理中,勞動力總是受制于掌握了生產資料的人,這說明人是受制于物的。但由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目前不僅在歷史總體上而且已經在具體的發(fā)展和管理中把人的因素提到了決定性的地位。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主體得到充分的張揚?,F在歷史正在提供一種這樣的可能性:人受制于物的歷史將要結束,人本時代已經到來。這是一個從來沒有的人類歷史的偉大革命,它將解構階級和資本主義的基矗伴隨這場革命的是觀念以及道德的巨大革命,“道德已經成為競爭的源泉”。這種革命使社會正在向互相依存共同發(fā)展的文化社會發(fā)展。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