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勞資兩利研究

時間:2022-10-27 09:02:00

導語:和諧勞資兩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勞資兩利研究

[內容提要]“勞資兩利”思想,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生產力不發(fā)達、資本主義發(fā)展落后的實際,在做了對勞資之間存在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勞資之間可以通過利益調節(jié)從而實現(xiàn)合作而且這種合作對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建設有利、對勞資雙方有利的分析后提出的?!皠谫Y兩利”思想對于現(xiàn)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仍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在“勞資兩利”基礎上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仍然充滿著矛盾與沖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既要糾正既有的勞資利益失衡,又要防止新的利益失衡;在考慮勞動者權益時必須包含勞動力的發(fā)展權。

[關鍵詞]勞資兩利和諧勞動關系

一、中國共產黨“勞資兩利”的理論與實踐及其精神實質

“勞資兩利”思想的形成,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生產力不發(fā)達、資本主義發(fā)展落后的現(xiàn)實,在對勞資之間存在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勞資之間可以實現(xiàn)合作而且這種合作對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建設有利、對勞資雙方有利的分析后提出的。

所謂“勞資兩利”,是指在處理勞資關系的過程中,既要維護勞動者的應得權益,又要承認資方在經營過程中依據其生產資料所有權占有剩余價值的正當性。

勞資雙方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存在著既互相斗爭又相互依存的關系,而在落后的中國,兩者的依存度更高一些。對這一點,青年時代的就已經有所認識。他認為,工人的斗爭目標分為生存權、勞動權和勞動全收權。生存權和勞動權既是工人最基本的權利,也關乎資本家的切身利益。因為這樣的權利如果不能得到保證,“工人自然得一個‘死’字,但資本家又豈能獨得一個‘生’字?-w而關于勞動全收權,即工人階級應得到其勞動的全部價值,認為:“勞動全收權自然是共產主義實行以后的事?!币簿褪钦f,在生產力充分發(fā)展、社會取得發(fā)達的物質基礎條件和社會關系條件之前,資本所有者憑借其生產資料所有權占有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是特定社會階段所必需的、合理的。因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人類只能提出并解決歷史賦予他們的任務,不可能超越階段去解決力不能及的問題。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工農運動風起云涌,斗爭形勢紛繁復雜,這讓善于向實踐學習的對中國資產階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他在重視改善工人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維護工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堅決要求保護民族工商業(yè)的自由經營和正當贏利。因為他清醒地知道,“目前私人經濟的發(fā)展,是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勞資兩利”思想豐富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谷諔?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全國人民實現(xiàn)了空前的團結,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對私營企業(yè)的勞資關系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民族資產階級如果參加反對帝國主義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那末,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就有了共同的利害關系?!诿裰鞲锩A段,勞資間的斗爭是有限度的。人民共和國的勞動法保護工人的利益,卻并不反對民族資本家發(fā)財,并不反對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因為這種發(fā)展不利于帝國主義,而有利于中國人民?!币话愣?,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的利益是對立的,這種對立是階級斗爭的根源。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對立的階級之間也會形成高于各自階級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這種共同利益則會構成階級合作的基礎。正如指出的,在面臨民族危亡的重大歷史關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就成了超越一切社會階級、階層的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這種共同利益成了階級合作的紐帶。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對階級關系的分析更為全面和深刻。他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自然,這些階級之間仍然是有矛盾的,例如勞資之間的矛盾,就是顯著的一種;因此這些階級各有一些不同的要求。抹殺這種矛盾,抹殺這種不同要求,是虛偽的和錯誤的。但是,這種矛盾,這種不同的要求,在整個新民主主義的階段上,不會也不應該使之發(fā)展到超過共同要求之上。這種矛盾和這種不同的要求,可以獲得調節(jié)。在這種調節(jié)下,這些階級可以共同完成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各項建設。”為此,新民主主義國家“將采取調節(jié)勞資間利害關系的政策。一方面,保護工人利益,根據情況的不同,實行八小時到十小時的工作制以及適當的失業(yè)救濟和社會保險,保障工會的權利;另一方面,保證國家企業(yè)、私人企業(yè)和合作社企業(yè)在合理經營下的正當的贏利;使公私、勞資雙方共同為發(fā)展工業(yè)生產而努力”。的這些論述是耐人尋味的。馬克思、恩格斯根據他們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空前尖銳的實際,強調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對立、對抗和斗爭,關于兩大對立階級之間和平共處的論述很少,關于階級合作的思想幾乎沒有。根據中國資本主義不發(fā)達、勞資之間存在超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的實際,作出了勞資關系可以通過調節(jié)實現(xiàn)兩者的和平相處乃至于互惠合作的論斷,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關系理論。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勞資兩利”思想的完成時期。1946年4月19日,在致彭真、的電報中提出:“工人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切不可提得太高,必須采取勞資合作,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勞資兩利的政策,決不可只顧工人暫時片面利益,結果害了自己?!边@是第一次使用“勞資兩利”的表述。1947年12月,他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必須緊緊地追隨著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個總目標。這是把“勞資兩利”作為新民主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完整地提出來。

建國以后,“勞資兩利”的思想付諸新中國的建設實踐。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把“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xiāng)互助、內外交流”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該方針對于建國后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初步奠定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基礎,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遺憾的是,新中國的主要領導人在總體上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應該不停頓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以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在緊接著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嚴重脫離“公私兼顧、勞資兩利”仍然具有現(xiàn)實的生產力基礎、物質利益基礎和人們思想覺悟基礎的基本國情,使得這一方針沒有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應有的更大的作用。之所以說“勞資兩利”的理論和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是因為以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第一次探討了階級合作問題。那么,“勞資兩利”的理論和實踐反映出的精神實質是什么呢?

首先,“勞資兩利”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標準觀。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從來都把生產力看作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把能否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當作評判一個階級進步與否的根本標準。歷史上的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靠犧牲其他階級來維系自身階級的發(fā)展,是為生產力所局限。馬克思曾指出:“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xiàn)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但是,作為過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礎的是有限的生產力;受這種生產力所制約的、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生產,使得人們的發(fā)展只能具有這樣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數)得到了發(fā)展的壟斷權;而另一些人(多數)經常地為滿足最迫切的需要而進行斗爭,因而暫時(即在新的革命的生產力產生以前)失去了任何發(fā)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到現(xiàn)在為止,社會一直是在對立的范圍內發(fā)展的?!闭且驗樯a力有了一定發(fā)展但還不夠發(fā)展,所以產生了階級和階級斗爭。但馬克思主義同樣認為,生產力總是人類社會中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不斷地在為自己開辟進步的道路,那么,隨著“新的革命的生產力”的產生,是否也就意味著“多數人”發(fā)展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地增加呢?否則,我們如何理解人類的解放從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呢?事實上,對這一點,恩格斯也是注意到了的。他在1892年指出:“當英國工業(yè)壟斷地位還保存著的時候,英國工人階級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過這一壟斷地位的利益。這些利益在工人階級中間分配得極不均勻:取得絕大部分的是享有特權的少數,但廣大的群眾至少有時也能沾到一點?!边@也就是說,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可供分配的“蛋糕”的做大,被剝削者的境遇的改善是可以做到的。而被剝削者境遇改善,對立階級雙方的矛盾就會出現(xiàn)緩和,加之雙方在特定條件下共同利益的存在,那么,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階級合作就是可能的。綜觀關于“勞資兩利”的論述,可以看出,都堅持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其著眼點和落腳點都在生產力的發(fā)展上。

其次,各階級間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特殊利益是階級合作的基礎。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些特殊利益既可能表現(xiàn)為水火不容、背道而馳;也可能表現(xiàn)出此消彼長、但通過協(xié)調能夠實現(xiàn)利益分配上的均衡;還可能表現(xiàn)出在各自的特殊利益之外,存在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當出現(xiàn)第一種情況時,階級斗爭勢不可免;在第二種情況下,盡管雙方存在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可以調和的,即作為非對抗性矛盾加以解決。像上文提到的指出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勞資矛盾即是這樣。在第三種情況下,階級之間合作共贏的局面就會出現(xiàn)。在人類歷史上,無產階級之所以能夠自覺地參與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等級和君主專制的革命運動,就在于取得這場革命的勝利也正是無產階級的利益所在。在私營企業(yè)經營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看到這種情形,當企業(y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勞資雙方在解救危機方面就會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而在面臨外敵入侵的特殊情況下,就不僅僅是對立階級間的合作,而是全體國人的一致對外了。

再次,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能為階級雙方所接受是階級合作的必要條件。生產的發(fā)展使可供分配的財富增加,但財富的分配制度能否為雙方所接受,則是階級合作能否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實際上,即使在生產力既定不變的時期內,財富分配的公平性都是重要的。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生產力水平一直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但由于土地集中、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的情況時常出現(xiàn),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也就不足為怪。而在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的條件下,雖然可供分配的財富增加了,但由于分配不均會造成一部分階級的經濟、社會地位相對下降,甚至貪得無厭的統(tǒng)治階級更加殘酷地剝削和壓榨被統(tǒng)治階級(因為剝削的技術提高了),造成后者地位的絕對下降,則激烈的階級斗爭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早期資本主義時期,機器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此前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但對于資本主義的兩大對立階級來說,一方是財富的積累,一方是貧困的積累。在迅速養(yǎng)肥一個階級的同時,卻使另一個階級面臨要么餓死、要么革命的困境,從而形成了人類歷史上階級斗爭空前激烈的時期。另一方面,如果勞動者提出過高的經濟要求,資方不能夠得到正常利潤,也會影響企業(yè)的正常生產和經營。比如,建國初期資本家因不滿工人提出的過高的經濟要求,就曾出現(xiàn)過工廠停產停工、資金抽逃等問題,最終也影響到經濟的發(fā)展和職工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此,強調,既要注重不斷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和工資福利待遇,同時也“應當向工會同志和工人群眾進行教育,使他們懂得,決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記工人階級的遠大利益”。只有“勞資兩利”,才能合作共贏。

二、現(xiàn)階段實行“勞資兩利”、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臨著較長時期的資本匱乏而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局面。我們走過了一條低素質勞動者一低勞動力成本一低技術含量產品一廉價產品競爭的低層次發(fā)展道路。這種發(fā)展模式對于增加資本積累,支撐中國20多年的經濟增長,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過于注重招商引資與經濟增長,逐漸形成了資本的收益回報率長期偏高甚至畸形偏高、勞動收益長期偏低甚至畸形偏低的勞資收益分配格局。勞資雙方在利益博弈中的地位日益失衡,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遭受侵犯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在許多私營企業(yè)中,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或者簽訂有損勞動者利益的勞動合同、不執(zhí)行最低工資標準和加班工資標準、不為員工建立社會保險、不注意安全生產和改善勞動環(huán)境、不尊重員工人格等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xiàn)象不乏其例;與此相聯(lián)系,一種“仇富”的社會心理也在滋生和蔓延。資本單贏所造成的勞資關系緊張有可能發(fā)展到勞資雙損的危險境地,已經成了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和諧發(fā)展的突出問題。必須看到,當前的勞資關系緊張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中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帶有不可避免的性質,同時,這個問題在現(xiàn)階段仍處在可控狀態(tài),經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能得到妥善解決的。

第一,我們已經有過“勞資兩利”的成熟理論和成功實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立足于中國生產力不發(fā)達、發(fā)展社會生產是高于勞資雙方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的現(xiàn)實國情,提出了“勞資兩利”的理論,并將其成功運用于建國初期的建設實踐,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我國現(xiàn)在已經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實現(xiàn)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應該實現(xiàn)的工業(yè)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xiàn)代化,打下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進而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在歷史條件尚不具備時,強制性地消滅私有經濟,不僅不能實現(xiàn)解放、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初衷,也不可能達到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的目的。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我國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客觀存在,其發(fā)展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勞資雙方既存在俱榮俱損的現(xiàn)實利益,也存在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遠和根本利益。所以,非公有制經濟對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歷史進步作用、勞資雙方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我們已經提出的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理念和措施,決定了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實行“勞資兩利”政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實施這一政策奠定了經濟制度基礎。我國現(xiàn)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已不同于私有制社會的非公有制經濟,它的發(fā)展處在作為“普照之光”的公有制經濟的有力支持和規(guī)范之下,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首先,公有制經濟關系規(guī)定并制約著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私營經濟中雇傭關系的性質。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雇傭關系是一種平等自愿、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關系,它同以往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相比具有顯著的區(qū)別。我國私營經濟中的雇傭雙方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公有制經濟關系中,每個公民都享有與國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平等權利與機會。雖然有的人沒有與之結合或退出了結合,但實際上仍保留著結合的權利。在私營企業(yè)中,業(yè)主作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雇工作為非所有者,雙方是雇傭勞動關系。但是他們又是一種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礎上的互助互利的合作關系。其次,公有制經濟關系影響著私營經濟內部的分配關系。由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在同一勞動力市場上招聘自己所需要的勞動力,而勞動力根據勞動力市場上的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福利的完善程度來確定就業(yè)方向。因此,雇工工資的確定,必須在考慮勞動力價值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同期公有制經濟中個人的平均收入水平;雇主還必須充分考慮公有制經濟中正在建立和完善的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等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努力保護和保障雇工的合法權益。再次,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也對私營經濟產生影響。這一方面是要求其經營方向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盡管私營業(yè)主的經營目的都是追求最大利潤,但在客觀上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則,它就得不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和支持,從而無法生存和發(fā)展。另一方面是要求其活動服從于國家的管理和監(jiān)督。它只能在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活動,一切違法亂紀的行為必然會受到追究和懲處。

第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獲得了長足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實現(xiàn)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為我們實施“勞資兩利”、調節(jié)勞資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四,黨的階級基礎的增強和群眾基礎的擴大為實施這一政策提供了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始終堅持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性質。同時,我黨又根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構成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實際,注重強化自身的社會整合功能,在努力代表、維護和增進大多數人利益的同時,注意兼顧和尊重不同階層的利益,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這就能夠協(xié)調各方利益,把不同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都動員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同作出貢獻。

第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私營企業(yè)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也在轉變。勞資關系從根本上說取決于雙方所掌握的借以謀生的手段的力量,這是一種經濟力。正因為資本較之勞動相對稀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更為重要,才形成了歷史上長期的“資強勞弱”的局面。但勞動力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是由勞動者的血肉之軀作為物質載體的。這就決定了勞資關系除了經濟力的決定因素外,還有馬克思所講的“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也就是說,對待勞動力生產要素和其他生產要素不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勞動者的生存權、勞動權、發(fā)展權等基本權利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我國強調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私營企業(yè)及其人格化代表也必然會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勇于擔當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注意維護勞動者利益,建設和諧的勞資關系,既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關系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企業(yè)不斷向更高水平發(fā)展的關鍵。

總之,現(xiàn)階段實行“勞資兩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既有迫切的必要性,又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

三、實行“勞資兩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需要引起注意的幾個向題

關于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界從政府層面、企業(yè)層面、社會層面等多個方面所應做的工作已有較多論述,筆者不再贅言。這里僅從“勞資兩利”的角度就幾個傾向性問題談談個人鄙見。

第一,注意在思想意識上防止兩種傾向。一是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就是雙方沒有矛盾和沖突。勞資雙方作為利益直接對立的矛盾的兩個方面,仍然存在各自的特殊利益,這些利益雖然在一定條件下存在一致性,但利益沖突的根源總是存在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民主政治”的進步、生產關系的調整,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出現(xiàn)了較大程度的緩和,甚至出現(xiàn)了較長時期的階級合作確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一現(xiàn)象并沒有根除資本主義條件下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根源。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起源與發(fā)展純粹地是由于經濟的原因。作為經濟利益對立的兩個階級,其間的階級斗爭只有在階級消亡后才會消失。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確立,為實行“勞資兩利”基礎上的勞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使得社會主義社會能夠“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但作為根源于經濟利益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是客觀存在的,對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坦然面對,未雨綢繆,把這種矛盾和沖突始終控制在非對抗性狀態(tài)。在這里,需要改變對于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的看法。由于過去階級斗爭絕對化和擴大化的錯誤,人們在理解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時,很容易將其理解為對立、對抗甚至是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的斗爭。其實,只要階級仍然存在,階級矛盾與階級沖突就是普遍而客觀的存在。階級沖突未必是壞事。所謂階級沖突,無非是階級之間由于存在不相容的利益訴求、追求目標和行為方式而引起的某種程度的緊張狀態(tài)。這種沖突既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對于前者,通過不同的利益表達、溝通和協(xié)調,可能實現(xiàn)階級之間新條件下的和諧與合作。對于后者,或者由于雙方利益的勢不兩立、難以調和,或者由于溝通機制存在問題,都可能使得勞資關系激變成惡性的沖突。我們要致力解決的,就是要正確引導和化解前者,抑制和避免后者。二是對立階級之間不可能有和平,更不會有合作。前已所述,只要生產力的發(fā)展能夠使可供分配的“蛋糕”做大、只要階級之間存在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只要利益的分配“均勻”到使相關階級所接受,階級之問的合作就是可以實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根據歷史經驗和他們所處時代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階級關系中偏重于階級斗爭的理論,但并沒有一般地否定階級合作。20世紀特別是二戰(zhàn)以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關系不斷趨向緩和,勞資合作關系不斷拓展和深化,建國初期我國“勞資兩利”的初步實踐都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答??傊?,“勞資兩利”、勞資合作和勞資矛盾、勞資沖突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相互滲透的,切不可有所偏頗。第二,“勞資兩利”是現(xiàn)階段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利益基礎。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通過完善的有關勞動的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勞資關系是一條必經之路。但是,由于一個時期以來的“資強勞弱”的局面沒能得到有效抑制,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使得在學術研究和社會輿論上,“抑資揚勞”幾乎成了一邊倒的聲音。曾就解放初期私營企業(yè)勞資對抗的問題指出:“如果勞資雙方不是兩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為什么呢?只有勞利而資不利,工廠就要關門;如果只有資利而勞不利,就不能發(fā)展生產?!?。不能做到“勞資兩利”,必然意味著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自然也就談不上勞資合作、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糾偏是必要的,但切忌矯枉過正。不能將有關勞動的法律法規(guī)理解為是在偏祖勞動者。勞資雙方作為勞動關系的當事主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當然要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給予足夠的關注和保護,但對雇主和用人單位的正當權益也必須一視同仁。勞動立法的目的是恢復失衡的勞資關系,而不是制造新的法律地位的不平衡。

第三,勞動者權益必須包含勞動力的發(fā)展權。

勞動力作為勞動者掌握的安身立命的經濟資源,具有與物質的生產資料不同的屬性。比如,具有與勞動者活的生命機體的不可分割性、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夠自我充實和自我提高的屬性等。勞動力與活的生命機體的不可分割性要求勞動者必須擁有基本的生存權;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主動性要求必須運用物質的、精神的等各種手段調動勞動積極性;其自我充實和自我提高的屬性則更是要求把勞動力的發(fā)展權放到突出的位置,使其適時“充電”,不斷促進勞動力的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

當今的經濟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勞動力素質的競爭。不斷促進勞動力的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不僅有助于增加勞動者在勞資博弈中討價還價的籌碼,更是一個國家的富國之路、強國之路。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的責任,還是企業(yè)的責任。就企業(yè)而言,我們不能再局限于像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工資時所說的那樣,勞動者的收入只是勞動力的價值,只是相當于其維系勞動者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如果那樣,勞動力就始終只能是簡單再生產,就不能解釋當今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力資源相對雄厚的實際。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之所以沒有走向愈貧愈富的兩極,階級關系之所以逐步緩和甚至走向合作,當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生產關系的調整、“民主政治”的進步等,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則表現(xiàn)為勞動者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不斷提高,資本收入所占比重的逐漸下降。據統(tǒng)計,美國在1870—1984年間的114年中,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由50%升至70%以上,資本要素收入所占比重降至20%以下;英國在1860—1984年的124年中,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由45%升至70%左右,資本要素所占比重由36%降至20%左右。。勞動者收入的增加,使得勞動者家庭不僅可以支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而且可以購買一定的發(fā)展資料甚至享受資料,從而保證了勞動力的循環(huán)往復的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最終積累起雄厚的人力資本,在國際競爭中爭得了有利位置。相反,在中國為數不少的私營企業(yè)中,工人工資長期得不到提高,甚至克扣、拖欠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不僅造成勞資關系緊張,而且長此以往,勞動力只能在簡單的、甚至萎縮的狀態(tài)下進行再生產,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會淪為一句空話。所以,保護并實現(xiàn)勞動力的發(fā)展權,促使勞動力的相對價值不斷提高,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建立更高層次的、可以持久的和諧勞資關系及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對于勞動者工資,不僅要規(guī)定最低工資(這只是用來保證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亦即維護勞動者的生存權),而且還要要求企業(yè)每年從增長的利潤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增加勞動者收入,落實勞動力的發(fā)展權,保證勞動力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

我們要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走提高勞動力成本一增強勞動者素質一提升產品技術含量一掌握核心競爭力這樣一種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依靠勞動力的低成本優(yōu)勢參與國際競爭,不僅難以持久,而且會使我們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始終處于低層次徘徊的境地。當然,收入差距更會越拉越大,“勞資兩利”難以貫徹,和諧的勞動關系更是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