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8 03:1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fā)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實踐;世界普遍交往時代的哲學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fā)展著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科學性;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fā)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能夠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當代資本主義出現(xiàn)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變化、科學總結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當代社會實踐中涌現(xiàn)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內容提要】走向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界的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都處于一個關鍵時期,相應地,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也處于一個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誕生后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每當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發(fā)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代條件下,這種可能性無疑是大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發(fā)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現(xiàn)實,將直接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以何種姿態(tài)走向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21世紀。

關鍵詞:新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fā)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包括它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fā)展著的理論,這并不是什么新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頁。)按照這種觀點,恩格斯曾告誡說:“以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xiàn)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是發(fā)展的理論,這是由其本性所決定的:其一,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實踐,特別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它的一切理論觀點形成和發(fā)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動力,正確的理論必須能夠如實、及時地反映實踐的發(fā)展變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另一方面,哲學誠然要解釋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為此,它堅持理論必須不斷地被運用于實踐,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最終檢驗。離開無限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學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總結、概括和吸收近現(xiàn)代科學的一切成就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又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不是什么宗教教義,它嚴格地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fā),而不是從某種先驗的概念、原則、公式出發(fā)來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論觀點。其三,它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不同,也有別于現(xiàn)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學,它從來都不主張自己已經結束了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誠然有它的體系,但這個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為后人不斷地豐富它、發(fā)展它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隨著實際生活的發(fā)展而不斷地發(fā)展。

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fā)展的理論,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不穩(wěn)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及其后期,站在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所創(chuàng)立的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fā)展和人類歷史經驗包括以往人們在哲學思想上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并在后來的社會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基本觀點包括:辯證而又唯物的世界觀、方法論;辯證而又唯物的認識論;辯證而又唯物的歷史觀等等。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被有效地運用于實際。在后人掌握、運用這些原理的時候,當然必須從他們所處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因此,即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必須不斷地以科學發(fā)展的新成果、人類社會的新經驗和新認識來充實和豐富它的內容,否則它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這已為中國和其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在20世紀的發(fā)展實際所證明。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曾經必須反對這樣一種錯誤觀點,即認為中國的國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社會主義理論是完全不適用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科學分析證明,這種“中國特殊論”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主義能夠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是,中國的國情又的確有自己的特點。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時,必須充分注意這種特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生根,才能正確地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也才能徹底駁倒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合乎中國國情的論調。

為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事業(yè),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曾經在黨內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公式化的教條主義。30年代初,此種教條主義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為了從哲學的高度克服教條主義,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帶頭研究哲學,寫下了諸如《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系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杰出著作。他把對教條主義的批判特別地提升到哲學方法論、認識論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僅使我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黨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思想——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大理論成果。

問題在于,革命勝利后,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是否仍然要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具體特點?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做出了艱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歷史教訓。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造成重大損失的“左”傾思潮,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從某種“本本”出發(fā),從抽象的公式、概念出發(fā),超階段地提出建設所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的主張。為了克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教條主義,鄧小平積極支持并引導了1978年在全國范圍內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他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馬列主義、思想活的靈魂?!鞍疡R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3頁。)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結合,使我們黨不僅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實踐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準確地把握并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把理論、思想,把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而所謂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xiàn)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大生命力,從根本上說,決定于它把握、理解和解決時代重大課題的程度和水平。走向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緊緊抓住世紀之交乃至下個世紀人類社會實踐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在對時代重大問題的靈敏反映、準確把握和科學解答中,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境界。列寧說:“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么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保ㄗⅲ骸读袑幦返?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頁。)那么,當代“社會生活條件”出現(xiàn)了哪些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所不得不格外重視的異常劇烈的變化,向人們提出了哪些必須研究或探索的重大時代課題呢?

1.當代資本主義出現(xiàn)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變化,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所謂經濟全球化現(xiàn)象。

人們列舉了資本的“全球化”的種種表現(xiàn):跨國公司、跨國資本、跨國經濟組織的急劇增加,使世界經濟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出現(xiàn)了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tài)勢;出現(xiàn)了國際化的勞動分工,國際信貸經濟得到發(fā)展,資本調控進入跨國公司結構,生產系統(tǒng)和勞動過程日趨靈活,非中心化經濟逐漸形成,標準化的市場和消費模式的指數不斷增長,社會綜合保障的信貸制度日益擴展,新價值體系開始創(chuàng)立并得到實際運用。經濟全球化還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秩序中,由于取消了社會和資本之間的界限,資本自身變成社會性,從而一切用于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都已直接被資本吸收,資本的控制呈現(xiàn)出普遍化和迅速擴散的態(tài)勢,而不再像19世紀那樣,集中封閉在一個地區(qū);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流動,對地區(qū)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在經濟全球化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的跨國公司其職能也已發(fā)生變化,它不再為一個國家服務,而是有它自己的聯(lián)盟,為它自己的公司服務,為全球資本主義服務,一切都以它的資本增值和再生產為轉移。總之,經濟全球化表明,資本的控制真正達到了國際化的程度。有鑒于此,一些人士斷言:在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族與國家將成為歷史的“陳跡”。

應該區(qū)別三種意義上的“全球化”:一是作為當代資本主義客觀發(fā)展狀況或趨勢的全球化;二是對現(xiàn)實的全球化現(xiàn)象所作的理論探討;三是一些大國傳媒與資本共謀而進行的“炒作”。對于第一種意義上的“全球化”,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深入地研究,揭示全球化的實質及其可能的發(fā)展趨勢;對于第二種意義上的“全球化”,即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存在于一些嚴肅認真的理論探討之中的“全球化”理論、思潮,馬克思主義者要認真對待,將其中所提出的問題加以批判地分析,轉化為自身的研究課題,盡可能說出一些新的道理來;對于第三種意義上的所謂“全球化”,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給以足夠的警覺。

人們注意到,經濟全球化并沒有消解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段話是許多討論全球化現(xiàn)象的學者(甚至包括那些并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士)經常加以引用的:“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Y產階級挖掉了工業(yè)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yè)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yè)排擠掉了。新的工業(yè)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國外一些學者如阿里夫·德里克甚至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能夠寫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極其恰當的描述文字,對于他們那個時代而言是顯得奇怪的。

其實,馬克思在上述文字里所表述的思想在稍早一些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已清楚地闡發(fā)過。馬克思所以能在資本主義尚處在幼年的時候就對其做出了今天還令世人驚奇的預測,歸根到底,源于他所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源于他對資本的本質的科學把握。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按其本性來說,是天生的國際派,由于它活躍在世界舞臺上,造成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造成了交往的普遍化,個人的狹隘地域性的存在愈益被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所代替。人們在驚訝于馬克思的天才預測的同時,可能會感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許多重要思想長期以來并未得到足夠的注意,這是造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某種簡單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理解的重要原因,因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有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思想再認識再研究的必要;另一方面,當代資本主義畢竟出現(xiàn)了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那個時代所不曾具有的變化,畢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變化、新的問題需要當代馬克思主義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加以研究,而不能簡單復述經典作家的原有見解。

譬如,經濟全球化是否將導致民族、國家的消失呢?這個問題是值得認真考慮的。應該看到,整體化是以分化為各自利益不同甚至對立的民族為前提的。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不斷加深并未消融各民族不同的特征、價值追求的差別,毋寧說是以這種差別為前提的。因此,各民族在普遍交往過程中所呈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規(guī)定。因此,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民族、國家是不可能消亡的。取消了各民族獨立自主地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的一體化“同質世界”本身是一個單調的世界,是不會得到大家認同的。事實上,在主要由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唱主角的全球化浪潮中,國家在推動資本的擴張,在維護本民族利益方面始終承擔著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還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存在著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民族、國家間的不平等現(xiàn)象。當然,民族、國家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會發(fā)生變化,研究這些變化的發(fā)展趨向,特別是造成這些變化的社會物質條件,我們能夠進一步豐富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有機體、社會共同體,關于民族、階級和國家的理論。

再如,經濟全球化使得對現(xiàn)代化問題的反思格外地突出出來。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學術界就興起一股對現(xiàn)代化的批判浪潮,后現(xiàn)代主義是其中的重要一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這種反思批判進一步加強了,后殖民理論等思潮進而取代后現(xiàn)代主義成為“顯學”。西方現(xiàn)代化理論包含著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導。對現(xiàn)代化的反思、批判并不構成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人民拒絕追求現(xiàn)代化的美好生活、加速現(xiàn)代化建設的理由?,F(xiàn)代化是發(fā)展中國家全面復興的必由之路。因而,在這里,問題只可能轉化為對西方式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的批判性反思:這種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真的具有普適性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怎樣獨立自主地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發(fā)展問題能否歸結為單純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如果不能,怎樣科學地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人本身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關系?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將會促使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解。

還有,經濟全球化是否消除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呢?筆者認為,全球化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是使這一矛盾具有了新的更加普遍化的形式。全球化既然從本質上是資本的國際化,那么它就必然地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異化形式。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所擔負的一個重大歷史使命,是深入研究、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征、新趨勢,并在這種研究過程中豐富、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2.科學總結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據以展望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發(fā)展前景,是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面對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是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100年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在世界上廣大的地域內成為現(xiàn)實。但是有三個必須引起注意的歷史現(xiàn)象。其一是社會主義并不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設想的那樣,首先在資本主義發(fā)達的國家中誕生。它誕生的地方倒是在資本主義欠發(fā)達的國家,甚至是很不發(fā)達的國家。其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建立起來以后沒有能長期保持。其三是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仍然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的一些國家程度不同地面臨著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繁重任務。

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首先在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產生的問題,當然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否首先在那里崩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明白無誤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須,資本主義制度所以要否定,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桎梏,而一種社會制度,在它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fā)展的時候,是不會立即被否定的;另一方面,革命的實際發(fā)生,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急劇尖銳化以外,還有賴于現(xiàn)實的革命條件,而這些條件并不是人們事先所能完全預料、設計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生前多次拒絕了對一些國家是否或者什么時候爆發(fā)革命進行預測的請求。

恩格斯逝世后相繼爆發(fā)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即使被認為是處于穩(wěn)定發(fā)展的戰(zhàn)后階段,資本主義造成的地區(qū)沖突、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也是接連不斷。所有的歷史事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是經得起考驗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資本主義的大廈并不是到處都很容易被沖塌的。

由于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制度誕生在原來資本主義不發(fā)達或很不發(fā)達的國家,因而,這些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雖然不同國家的情況有別,困難的程度各異,但造成困難的原因多少都與這些國家原有的資本主義不發(fā)達而導致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有關??上?,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就能自動地帶來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這樣,那就把這種制度搞得更“純”一些。這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神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世紀后半期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普遍發(fā)生的改革,特別是中國的改革,其歷史意義不容低估。它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社會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歸根到底要能適合該國的實際,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必須努力探索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得以充分發(fā)揮的中間制度層次,而這就需要改革。人們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這種改革經驗能夠被提升到更加系統(tǒng)、成熟的理論形態(tài),從而大大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視域。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只要不抱偏見,就會承認,這一挫折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失敗”,但這一重大挫折也的確表明,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遠未達到成熟的形態(tài)。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挫折,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新突破、新發(fā)展的契機,能否把握好這種契機,關鍵在于是否科學地總結和消化歷史經驗。應該說,人類在20世紀確實積累了豐富的有關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經驗寶庫中的最新內容。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不可推卸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用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這對于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健康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3.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其所以重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必須以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為其堅實的基礎;其二,生產力的發(fā)展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上,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從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說,20世紀的面貌是大大地改觀了。本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標志著科學新時代的到來。40年代以后,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宇宙航行、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的蓬勃發(fā)展;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學、網絡技術、新的生物技術和生命復制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主體的高科技群的迅猛發(fā)展及廣泛應用,開辟了許多新的生產領域,為生產力的飛躍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以往不能想象的寬廣的可能性。知識經濟的興起更是大大縮短了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yè)革命之間的“時間差”,科學研究本身,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成為制約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科學技術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大大拓寬和深化了人們的世界圖景,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勞動組織方式、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使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的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研究這些新的變化、新的影響,利用人類對自然界、社會和自身的新認識來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任務??梢哉f,脫離當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不可想象的。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造成了社會生產力迅猛發(fā)展的可能性,同時也給即將走向新世紀的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由就業(yè)、資源、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等構成的全球性問題;由科學技術發(fā)展及其廣泛應用中出現(xiàn)的負面影響而產生的科學合理性與技術合理性問題;由社會的信息化所導致的文明危機與文化沖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是科學技術發(fā)展本身不能完全解決的。毫無疑問,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面對這些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fā)展。公務員之家

三、世界普遍交往時代的哲學

社會生活條件異常劇烈的變化,當代社會實踐中涌現(xiàn)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能不在人們的頭腦中反映出來,從而,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哲學文化思潮是毫不奇怪的。我們看到,與現(xiàn)實生活的復雜多變交相輝映,諸如后現(xiàn)代主義、后殖民思潮、新文化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科學地對待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也是在當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方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一個半世紀以前只是少數先進的人們所遵循的世界觀成長為今天世界性的哲學思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是那種狹隘的宗派哲學,而是始終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抱著一種博大的開放胸襟。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上的開放性并不意味著它在本質上持一種折衷主義的立場,它在批判謬誤、捍衛(wèi)和發(fā)展真理上的原則立場是有目共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

問題在于,要斗爭就必須講究斗爭的藝術,要批判錯誤的東西,就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恩格斯在評論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時深刻地指出:“費爾巴哈打破了黑格爾的體系,簡單地把它拋在一旁。但是簡單地宣布一種哲學是錯誤的,還制服不了這種哲學。像對民族的精神發(fā)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chuàng)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辦法來消除的。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就是說,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恩格斯在這里所揭示的方法,是我們對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唯一正確的方法。

按照這種方法,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時,必須把批判、探索與創(chuàng)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錯誤思潮顛倒化地處理的問題轉化為正面研究的對象,做出真正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批判地吸收其中可能具有的合理成分。應該看到,當代西方各種哲學思潮,即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其所以產生并得以傳播開來,總是表明它所提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以往不曾熟悉,或不曾重視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真正梳理清楚,不僅可以消除錯誤思潮的影響,而且是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寶庫所必不可少的。馬克思主義者要勇于參加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以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開闊自己的眼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意義是通過數代馬克思主義者的艱苦努力才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1世紀的新發(fā)展同樣要靠幾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扎實工作才能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而且能夠在21世紀擁有更加光輝燦爛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