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史館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3:40:00

導語:明代史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明代史館研究論文

明代修纂史書的機構(gòu)——史館,是一個尚未受到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明修《大明會典·翰林院》和清修《明史·職官志·翰林院》、《明會典·職官·翰林院》等都沒有提到過明代史館,《春明夢余錄·翰林院》雖然在輯錄史臣們的奏疏中涉及到史館,但同樣未作具體說明。只有黃佐的《翰林記·史館》(廖道南的《殿閣詞林記·史館》實取自此)對此有50余字的簡單介紹。當代學者對明代纂修活動留意甚多,而對作為纂修機構(gòu)的史館則較少探討(注:吳晗:《記明實錄》(《讀史札記》,中華書局,1956年)、傅吾康《明代的歷史著述》(《劍橋中國明代史》第12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劉節(jié)《中國史學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等探討明代修纂活動的論著,以及楊果《中國翰林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商慧明《史館制度初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2期)等探討翰林院制度甚至史館的論著,均未暇論及明代史館問題。),本文擬就明代史館的基本面貌、管理制度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

一、史館基本面貌

明代史館的基本面貌迄今仍顯得比較神秘和朦朧,它的隸屬關系、設置地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機關性質(zhì)等,都沒有集中而系統(tǒng)的記載。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逐一考訂。

第一,明代史館既隸屬于翰林院,又受制于內(nèi)閣,翰林院對史館有具體的管理權,但無決策權。

明代史館隸屬于翰林院,但翰林院內(nèi)并無史館,加上內(nèi)閣對史館的影響,使得它與翰林院的關系變得比較微妙。翰林院與史館本是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機構(gòu),翰林院是起草詔書、文學顧問和藝術供奉機構(gòu),史館是修史和著述機構(gòu),至元代則將二者合而為一。明初“循元之舊,翰林有國史院”,至洪武十四年,“更定官制,罷國史院”,但仍“以修撰、編修、檢討專為史官,隸翰林院”(注: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四。)。建文改制,曾于翰林院下設文翰、文史二館。太宗立,廢之,復洪武之制。明初翰林院內(nèi)的機構(gòu)和職官設置雖屢有變動,但翰林院下設史官并負責修史的制度卻并無改變。據(jù)《明史》卷七十三《職官志二》記載,翰林“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表明修史是翰林院的主要職責之一,其下設的修撰、編修和檢討是法定的史官,“史官掌修國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禮樂、兵刑諸大政,及詔敕、書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記之,以備實錄。國家有纂修著作之書,則分掌考輯撰述之事?!灿涀⑵鹁樱幾肓苷伦?,謄黃冊封等咸充之”。明代史學史也向我們證明了翰林院的確負有修史之責。如洪熙元年閏七月修《仁宗實錄》時,宣宗皇帝于乙巳日下的詔書是要求“禮部悉恭依修皇祖《太宗文皇帝實錄》事例,通行中外采輯(史實),送翰林院編纂《實錄》”(注:《宣宗實錄》卷五,洪熙元年閏七月乙巳。)。這一制度直到明朝后期都沒有改變。

那么,翰林院具體承擔史書纂修的機構(gòu)是什么呢?當然是史館。太宗雖然廢除了文翰、文史二館的格局,但事實上保留了修史的機構(gòu)——史館。明代史館是歷史的存在,各種文獻均能加以證明。如文震孟《孝思無窮疏》指責改修本《光宗實錄》有五條“尤悖謬者”,要求崇禎皇帝“即敕史館逐一改正”。再如《孝宗實錄》卷五十四載:進呈《憲宗實錄》前一日,“設寶輿、香亭于史館”。明代史館無疑隸屬翰林院。我們?nèi)砸孕拮搿度首趯嶄洝窞槔?,宣宗在乙巳日的敕令中,要求禮部采輯史料“送翰林院編纂”,一周后(即壬子日),“行在禮部以纂修《仁宗昭皇帝實錄》移文南北二京各衙門,及遣進士陸征等分往各布政司暨郡縣,采求事跡,類編文冊,悉送史館,以備登載”(注:《宣宗實錄》卷五,洪熙元年閏七月壬子。)。這兩處對應的史料說明,翰林院具體修纂史書的機構(gòu)是它的史館。由于翰林院負有修史之職,下面又設有史館機構(gòu),因此使明代的整個翰林院也有了“史館”和“史局”的別稱。如朱瞻基在《幸史館》詩中道:“退朝史館咨詢處,回視文星爛有光?!保ㄗⅲ褐煺盎骸缎诨实塾圃姟?,《國朝典故》卷之二十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這里的史館顯然是以備咨詢和顧問的翰林院。再如霍兀崖曾上疏倡言“謂翰林不當拘定內(nèi)轉(zhuǎn),宜上自內(nèi)閣以下,而史局俱出補外;其外寮不論舉貢,亦當入為史官”(注: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詞林》。)這里的史局,便泛指翰林院。這則史料還表明,由于史館與翰林院的密切關系,致使翰林院的所有官員也有了“史官”的別稱。

然而,史館在行政上又常常受制于內(nèi)閣。內(nèi)閣本是翰林院設在禁中文淵閣備皇帝顧問和為皇帝起草詔敕的機構(gòu),由于“預機務”并接近皇帝,所以地位日漸升高,“雖無相名,實有相職”,反過來凌駕于翰林院之上。加之史館與翰林院相隔懸遠,而與內(nèi)閣相毗鄰,因此史館的修纂活動常常受到內(nèi)閣的左右。其一,史館修纂與否,都由內(nèi)閣決定,據(jù)《寓圃雜記》卷六載,成化初,內(nèi)閣大學士彭時、商輅、陳鑒等“會飲于王廷尉概家”,論及前史,認為《新唐書》體例不一,遂決定重修。只因為在所舉的總裁人選上有分歧,事才告吹。明代史館修纂的主要史書《實錄》,便是由內(nèi)閣大學士作出修纂決策的。如英宗時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等人便上疏請修《宣宗實錄》。神宗時,“大學士張居正等請纂修《穆宗莊皇帝實錄》”(注:《神宗實錄》卷五,隆慶六年九月乙巳。)。其二,重大修史活動如《實錄》修纂,均由內(nèi)閣首輔為總裁,翰林院掌院學士最多只能當副總裁。其三,修史的史料按規(guī)定由禮部采輯后徑“送翰林院纂修”,但內(nèi)閣常常插手,要求經(jīng)由內(nèi)閣轉(zhuǎn)發(fā)史館,如張居正在其《議處史職疏》中曾提議,內(nèi)閣所藏的文件,由“閣臣令兩房官錄送史館”,同時各衙門章奏,“全抄一通送閣轉(zhuǎn)發(fā)史館”。這就越過了翰林院。然而,內(nèi)閣對外沒有獨立的印鈐,它的文移關防,又是用的翰林院印。這樣,史館從名義上來說,仍然屬于翰林院管轄。史館與內(nèi)閣的這種暖昧關系,使史館在隸屬關系上呈現(xiàn)出復雜性和模糊性特征。

第二,史館設置的地點不在它所隸屬的翰林院中,而在禁中左順門內(nèi)的內(nèi)閣及其誥敕房東閣附近。

明清各種關于明代制度的史書都記載了翰林院的情況,卻很少提及史館。因為明代的翰林院與史館并不在同一個地方。明代的翰林院職責比較冗雜,制誥、史冊、文翰等事均屬其職掌,因此,翰林官員工作的地點和機構(gòu)不可能都在翰林院內(nèi),有的與翰林院在一起,有的則遠離翰林院,“蓋翰林院乃朝廷司筆札文翰之臣,分局供職,講讀有講讀廳,修撰、編修在史館,檢討有檢討廳”(注:何良?。骸端挠妖S叢說》卷之十二,《史八》。)。根據(jù)趙洛所繪的明清翰林院的平面圖,可知翰林院中有署堂、編檢廳(即上述之檢討廳)、講讀廳、待詔廳和典籍廳,但無史館(注:趙洛:《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文史知識》,1982年第6期。),說明史館是單獨開設,與翰林院公署不在一處。另據(jù)清代永瑢《歷代職官表》卷二三的案語稱:從明代起,由于“圖籍文史移之翰林院,于是翰林始有館閣之目”,但是明代翰林院中并無館的建置,所以明代“雖有此稱,而并無其地,于名實仍不相副”(注: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卷二十三,永瑢案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但是,這并不是說史館就不存在,只能說史館與翰林院不在一處。

明翰林院的位置與清朝一樣,在北京承天門(清稱天安門)以東的東長安門(清稱長安左門)外、御(玉)河橋西南。據(jù)明代對翰林院十分熟悉的孫承澤稱:“翰林院在東長安門外,北向,其西則鑾駕庫,東則玉河僑,元之鴻臚署也。正統(tǒng)七年始建為院?!保ㄗⅲ簩O承澤:《春明夢余錄》卷三十二,《翰林院》。)從翰林院的位置來看,它顯然處于午門外的外朝之地(注:翰林院原是萃集文土、畫家、御醫(yī)詩人以為皇帝供奉顧問的內(nèi)朝機關、到明清時才逐漸轉(zhuǎn)為外朝官,處理國家之事。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詞目》中有關“翰林院”的解釋云:“明代始將修史、著作、圖書等事務并歸翰林院,正式成為外朝官署?!薄稓v代職官沿革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然而,翰林院下屬的史館卻設在午門內(nèi)的皇宮中。確切地說,明代史館距翰林院的內(nèi)署機構(gòu)——內(nèi)閣相距不遠。關于史館的位置,明代未見有專門而集中的介紹,但從很多零散的史料中,我們可以考證出史館的大致方位。從午門進入皇宮,迎面相對的是奉天門,奉天門后面便是明代最主要的朝堂奉天殿(嘉靖后改為皇極殿),午門—奉天門—奉天殿這一南北軸線的東面,有一排平行的廡房,廡房的正中有一門,坐東朝西、這便是左順門,它與午門及奉天門相垂直。進入左順門后的東南處,便是內(nèi)閣的辦公地點文淵閣,據(jù)明代內(nèi)閣大學士彭時稱“文淵閣在午門之內(nèi)之東,文華殿南面”,“凡十間,皆覆以黃瓦?!保ㄗⅲ号頃r:《彭文憲公筆記》,《國朝典故》卷之七十二,第1586—158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又黃佐:《翰林記》卷二同。關于內(nèi)閣的方位,還見于黃瑜:《雙槐歲抄》卷四,宜廟御制文淵閣銘序;楊士奇:《楊文貞公文集》卷一,“御書閣頌”;太監(jiān)劉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宮殿規(guī)制”;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七,“明內(nèi)閣有象牙棋”。)。具有“內(nèi)閣私門”之稱的東閣,則是內(nèi)閣的誥敕房。焦竑指出:“東閣在六館之下,……以翰林學士年深者居之,專管文官誥敕事?!保ㄗⅲ航垢f:《玉堂叢語》,卷之六,《事例》。)。而修纂了實錄等眾多史書的史館,便與東閣相連?!睹鲿份d:“東閣在左順門,廊接史館。雖有大學士官,其職在文淵閣,而司誥敕官多坐東閣?!保ㄗⅲ糊埼谋颍骸睹鲿肪砣堵毠俣ぴ纵o雜錄》引王圻《通考》。)據(jù)曾為史官的尹直講,景泰間某日,帝駕從對面的右順門過,正在史館修史的“左順門諸公(史官)多踦東閣門爭睹之”(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二。)。足證史館在禁中的左順門附近,距東閣不遠。更有說明力的是,黃佐在《翰林記·史館》中明謂“今史館凡十所,在東閣之右”。由于史館緊鄰東閣,所以史官若曠工,史館的負責人便會“揭不至者職名于東閣上”。史館總裁陳循曾為此寫了一幅對聯(lián):“朝參未到,荷圣朝恩有覃時;纂述不來,奈史館書無成日”(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二。)?!睹鲗嶄洝返男拮刖褪窃谑佛^中進行的,據(jù)其進呈程序,也可以發(fā)現(xiàn)史館的確切方位。《宣宗實錄》卷六十一載:“(宣德五年正月)壬戌,進兩朝《實錄》。前一日,設實錄案、表案于丹陛之東……設寶輿及香亭于史館。是日早,監(jiān)修官英國公張輔等率總裁、纂修官皆朝服,捧《實錄》置輿中……鴻臚寺官朝服引《實錄》輿……從左順門東廊出,由金水橋中道行、監(jiān)修等官皆后隨至奉天門下。監(jiān)修、總裁、纂修等官捧《實錄》置于案。”送《實錄》的寶輿設在史館,說明《實錄》是在史館修纂的;史官迎《實錄》的路線,正是從左順門東廊經(jīng)過,然后到奉天門進呈,說明史館的方位就在左順門附近的內(nèi)閣及東閣一帶。

第三,明代史館共分為十館,其中東面四館主編纂史料,西面六館主修纂史書。

明代史館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據(jù)前引黃佐之說,分為十所(十館)。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證據(jù)。尹直曾稱,成化間編纂《宋元通鑒綱目》時,是“各館分修”而“通行校正”的(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三。)。這表明史館內(nèi)部并非只設一館。對此,查繼佐《罪惟錄·藝文志》有進一步的記載:“(成化九年)十一月,命纂輯《宋元續(xù)綱目通鑒》,亦親為序。時紀事紀言之制不復,凡修史取諸司奏牘,分六部即十館成之,總裁主刪潤……”這里明謂史館分為十館。關于這點,費宏的《進武宗實錄表》也可以證實:“臣宏等發(fā)金匱之秘藏,萃皇華之咨度,義例準乎前史,筆札給于尚方。十館星分,禮樂政刑之不紊?!笔^星分,既證明了史館下設十館,也說明十館不全在一棟房子里面。張居正的《議處史職疏》向我們提供了更詳細、更有說服力的史料,他說:“照得東西十館原系史臣編校之所,密邇朝堂,紀述為便,今合用東館近上四所,令史臣分直其中:一起居,二吏戶,三禮兵,四刑工。”(注:《張?zhí)廊肪砣?;又《明實錄·神宗實錄》卷三十五。)張居正明確指出史館共有東西十館,是史臣編纂校正的場所,離朝堂奉天殿很近,這種描述,與我們上面考證的方位大體一致。十館分為東面四館與西面六館,二者在職能上有所區(qū)別:西面六館一般是修纂史書的場所,如修《武宗實錄》時,檢討陳寰曾提到過“邇者采尚書故實,上六館”(注:焦竑:《玉堂叢語》,卷之四,《纂修》。)。上六館,意思是將政府六部的公文檔冊交史館中的西面六館編纂。六棺與東閣相連,所以才有“東閣在六館之下,廊接史館”的記載;至于東面四館,則可能曾經(jīng)用來編纂和整理史料,所以張居正才建議將此四館用作起居注和六曹章奏的編校場所。

第四,明代史館是虛體和實體相兼的修史機構(gòu)

所謂“實”是指它有固定的場館,并有相應的設施,如圖書資料等;“虛”是指它沒有固定的官員,平常關閉,依靠項目才維持運轉(zhuǎn)。正如黃佐所說:“今史館凡十所,在東閣之右,藏列圣《實錄》、古今書史,每被命修書,則本院官日聚集焉。常時公會后,恒扃鑰之,無復載筆于其間者?!保ㄗⅲ狐S佐:《翰林記》卷一,“史館”。)可見,明代史館雖是常設機構(gòu),但并非常開,而是根據(jù)修史任務來決定開館與否。我們知道,清代的修纂機構(gòu)書館分為常開、例開和特開三種,“由于清廷修書任務日益增多,常設書館不能滿足需要,往往是每修一書,經(jīng)奏準特別開設書館、書一告成,即行停館”,結(jié)果所設書館名目繁多,如實錄館、圣訓館、上諭館、明史館、通鑒綱目館、會典館、古今圖書集成館、四庫全書館等等,遍及紫禁城中,甚至延及禁城之外(注:楊玉良:《武英殿修書處及內(nèi)府修書各館》,《清代宮史探微》,第299頁,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7月。)。明代情形有所不同。明代例修的史書主要是《實錄》、《寶訓》和《玉牒》,其他如《會典》和《永樂大典》、《宋元續(xù)通鑒綱目》等都是特開,修史任務沒有清代那么繁重,僅只史館已能應付,所以明代沒有像清代那樣遍地設館修書,明代也從沒有“實錄館”、“會典館”、“續(xù)通鑒綱目館”等名目。據(jù)史載,上述明代著作均是在左順門附近東閣旁的史館修纂的。由于史館比較單一和固定,所以明代修史往往要按先后順序排隊進行,據(jù)《謇齋瑣綴錄》載:景泰間,朝廷打算修《續(xù)通鑒綱目》,但當時正在修纂《寰宇通志》,所以只能“佇俟志書完日開館”(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二。)。另據(jù)前引《寓圃雜記》的記載,彭時、商輅等內(nèi)閣大臣,鑒于“今館閣無事”,才決定將《新唐書》重修的。說明只有當史館沒有纂修項目時,才會想到修纂其他史書。當然,也有一些史書是同時修撰的。如萬歷初年修世宗、穆宗《實錄》,本來打算“俟《實錄》完日”(注:《穆宗實錄》卷二十一,隆慶二年六月庚子。)修纂《會典》的,但因故提前,與實錄同時修纂。不過,會典與實錄的修纂人員多相互兼任,如張居正、汪鏜等既是《世宗實錄》和《穆宗實錄》的正副總裁,又同時擔任《大明會典》的正副總裁,“時馬自強等方纂修《世宗實錄》,詔不妨以原務兼修(《大明會典》)”(注:《神宗實錄》卷五十一,萬歷四年六月乙酉。),這表明它們?nèi)钥赡苁窃谕皇佛^中修纂。因此,明代修史的機構(gòu)基本上就是史館一家。

二、史館管理制度

明代史館隸屬翰林院,因此修史雖然是各衙協(xié)作,具體管理仍由翰林院實施。據(jù)黃佐《翰林記·修書升賞》載,每次史書修成后的獎勵和升擢,都是吏部根據(jù)翰林院開報的名單“具題請旨”的,反映了翰林院在史館修史中具體組織的地位。翰林院學士常兼副總裁,凡“纂修實錄、玉牒、史志諸書,編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統(tǒng)承之”,同時負責史館平時的日常管理工作。史館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供給、門禁、考勤,修纂和獎懲等等。

第一,人事制度。明代史館的人事制度是一種松散而臨時的制度。它依據(jù)開館修纂的需要而組織人力,搭建班子,一旦史書修竣,修纂集體便告解散。史館自身沒有人事權,監(jiān)修、正副總裁等由皇帝欽命,纂修官以下的史官,有時出自欽命,但一般是由內(nèi)閣提出人選。據(jù)《大明會典·翰林院》載:“凡修實錄、史志等書,內(nèi)閣官充總裁,本院(翰林院)學士等充副總裁,皆出欽命。纂修從內(nèi)閣于本院及詹事府、春坊、司經(jīng)局官內(nèi)具名題請,謄錄、催纂,制敕誥敕房官皆預?!比刖邮佛^的史官,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以翰林院的修撰、編修和檢討等法定史官為核心,擴及翰林院內(nèi)的所有官員。事實上,翰林院內(nèi)部雖有一定的分工,但分工并不明確,正如陸容《菽園雜記》所說的那樣,翰林院“官名雖異,然皆不分職。史官皆領講讀,講讀官亦領史事”。那些作為法定史官的修撰、編修和檢討,常兼司他職,如“經(jīng)筵充展卷官,鄉(xiāng)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收卷官”等等(注:《明史》卷七十三,《職官志二·翰林院》。);而那些并非史職的翰林院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侍講、侍讀等,一旦史館運轉(zhuǎn),也責無旁貸地加入史書的修撰之中。第二個層次是與翰林院相關的在京政府機構(gòu)的官員,如詹事府、春坊、國子監(jiān)、司經(jīng)局、光祿寺、太常寺、大理寺等各衙門的官員,每臨修史,也常被征調(diào)入館。第三個層次是外地官員,如知州、知縣、王府官員等,也曾于開館時被征入館中。這一層次的史官不穩(wěn)定,早期較多,后期較少。正如焦竑在《修史四事》所說的那樣,“國初修書,多招四方文學之士,不拘一途”。雖然史館實際上的負責人是擔任副總裁的翰林院學士,但人事權卻在內(nèi)閣。內(nèi)閣輔臣掛名總裁,較少直接處理史館事務,但史館的人事變動卻一直由他們掌握。一般而言,參與史書尤其是實錄修纂的人員,在書成之后,都會得到升擢和賞賜,因此,史館修纂人員的調(diào)入,常常成為內(nèi)閣大臣扶植親信的機會。他們“各薦所知”,不顧才質(zhì),結(jié)果有時舉薦的史官非老即病,或入館“經(jīng)宿而死”,被人譏為:“生老病死苦,史館備矣?!保ㄗⅲ阂保骸跺例S瑣綴錄》卷二。)史館人員,除監(jiān)修、正副總裁以原職兼任外,其他人員自到館之日起,即由原衙開缺,以原品級在史館供職,由史館分配修史任務。史館雖無權升降在館人員的官職,但可以向其所屬衙署提供考勤、考績情況和參考意見,以間接影響其地位的升沉。

由于史館沒有人事調(diào)動及升降權,因此造成了一些運作弊端。根據(jù)史館操作的實際步驟,一些史官可以在修纂后期再征召入館,以避免人員浪費,但由于入館人員事先已由內(nèi)閣決定,史館對此無可奈何。焦竑曾針對這一現(xiàn)象指出:“至史館兩房中書,本供繕寫。今始事之日,方翻閱遺文,搜討故實。下筆之期,茫無影響,謄錄之官,安所用之?似當暫為停止,俟他日脫稿之后,經(jīng)總裁改定,方可取用,量為資給,不但冗費可裁,而亦僥倖少抑?!保ㄗⅲ航垢f:《修史四事》,《春明夢余錄》卷三十二,《翰林院》。)更為可笑的是,有的謄錄官征入史館后未及譽寫,即遇丁憂服闋,至服滿回京,書已修成,“未舉一筆”,仍照常獲得升賞,“曾無一人舉覺”(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一。)。

第二,供給制度。史館并沒有獨立的財務權,所需辦公用品都實行供給制。史館的供應包括酒飯、筆墨、木炭、桌、凳、硯、爐、象牙書圈、紙札等?!渡褡趯嶄洝肪砦迨d:“(萬歷四年七月)丁未,大學士張居正等以重修《會典》,請日給副總裁、纂修等官及各員役供事者酒飯、筆墨、木炭等項,照舊開支。其桌、凳、硯、爐、大小象牙書圈,內(nèi)監(jiān)照數(shù)送用。刑部、都察院按月支送紙札”。此外,史館還由政府提供校尉、辦事吏、裱褙匠等員工,以解除修纂史官的后顧之憂。重修《會典》時,張居正還建議“外用辦事吏二十名,分送各館管理冊籍,啟閉館門,匠役并校尉照舊應用”。史館官員的酒飯,例由光祿寺負責供給,“凡翰林官內(nèi)府供職,日給光祿黃封,內(nèi)膳有常制。景泰中,以水旱故,省三之一,以后漸省過半。然有承命內(nèi)館教書者,則兩給之?;蚣孀胄迺r,又倍焉”(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四。)。說明明代對史官擔任纂修任務期間的酒飯供給,是比較豐厚的,超過了在內(nèi)府教書和入值的翰林官員。

第三,門衛(wèi)制度。由于史館是機密單位,常常修纂《實錄》這樣事涉宮闈的秘典,所以一般是不準閑雜人員隨便出入的。萬歷間史館總裁張居正要求“除典守謄錄人役隨同共事外,一應閑雜人等,不許擅入!”(注:張居正:《議處史職疏》,《張?zhí)廊肪砣?。)太宗時曾與修《太祖實錄》的史官李至剛,“嘗以罪褫冠服,平巾(即著便服)入史館供職,閽人誰何之。李既不敢舉其銜,又非徒役,乃自稱‘修史人’”(注:焦竑:《玉堂叢語》,卷之八,《諧謔》。)。這則記載說明明代史館的門衛(wèi)——“閽人”是比較負責的。此外,史館還設有校尉負責守衛(wèi)。修《大明會典》時,就有“校尉照舊應用”。

第四,考勤制度。凡是在史館修史的史官,每天上班必須簽到,倘若遲到或曠工,則進行登錄,并將其名字公布出來以通報批評。景泰間,史館纂修《環(huán)宇通志》,“館中諸公日多不至”,史館令“門吏每晨會后具報到否,揭不至者職名于東閣上”(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二。)。

第五,纂修制度。它是史館的業(yè)務管理制度。明代史館依據(jù)修纂項目的需要,設立監(jiān)修,以勛戚充任,對史館進行政治監(jiān)督;業(yè)務上設立正副總裁,由內(nèi)閣輔臣和翰林院學士充任,進行業(yè)務領導和規(guī)劃,由纂修官具體編纂,同時設立催纂加以督促,此后又有校正官進行文字校正和史實核訂,最后由謄錄官進行繕寫。在史官進行修纂的同時,還設有收掌典籍官,負責檔案邸報奏疏等史料的管理??梢哉f基本上做到分工合作,行之有效。史書修完,還要進行統(tǒng)一體例的工作,廖道南指出:纂修國史,每分為十館,……十館所修不能統(tǒng)一,則擇人總勘。”(注: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十七,“開局”。)然而,纂修管理上也存在一些積弊,使得史籍的修纂久拖不成。萬歷時,首輔大學士兼總裁張居正鑒于《世宗實錄》遲遲未能修完的局面,提出了實行正副總裁責任制,專任責成,定期完成的目標管理制度:“事必專任乃可以圖成,工必立程而后能責效?!w編撰之事,草創(chuàng)、修飾、討論、潤色,必工夫接續(xù)不斷乃能成書,而職責要緊又在副總裁官。吏部右侍郎諸大綬、禮部右侍郎王希烈原系《世宗皇帝實錄》副總裁,今各館草稿未經(jīng)修飾,宜責二臣專管……立為程限,每月各館纂修官務要編成一年之事,送副總裁看詳;副總裁務要改完一年之事,送臣等刪潤。每年五月間、十月間,臣等將纂完稿本各進呈一次。大約終月可完一年之事,終季可完三年之事,從此漸次積累,然后后功可期?!保ㄗⅲ骸渡褡趯嶄洝肪砦?,隆慶六年九月辛亥。)這種修纂制度上的改革,使卷帙浩繁的《世宗實錄》得以順利完成。

第六,獎勵制度。史館每完成一部史書都要實行獎勵,其形式是賞賜和升擢。以纂修實錄為例,監(jiān)修和總裁在明代前期各賞賜白金一百兩、彩幣六表里,織金羅衣一襲,馬一疋并鞍一副;纂修官各賞四十兩白金,后期略少。賞賜對象是所有參加實錄修纂的史館工作人員,甚至裱背、軍校、匠役、吏員等。除了病故或受處分的外,可謂人人有份。賞賜錢物外,明朝政府還要對實錄修纂人員進行升擢。升擢一般都是晉升一級官職或升俸一級,且都為京官而不外升。那些位極人臣的監(jiān)修、總裁官已極品,無法再遷,便加授榮譽職銜如少師、太保、太傅、柱國、光祿大夫等。那些位低職卑的官員,實錄修成后并不升其職,而是升俸一級。史館的獎勵制度對史館修纂活動的正常進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是,史館并非完全的實體機構(gòu),沒有人事權,對來自各衙門的史官難有有效的管理和約束,所以有時候史館管理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史官常常散漫無紀:他們隨便請假不來上班,在外面租私寓“逍遙宴飲”(注:《熹宗實錄》卷五十五,天啟五年正月癸酉。),他們天熱時不顧體面,竟在史館“多褻服執(zhí)筆”,以致于景泰帝看見后,還以為是收拾筆墨并負責鎖門的匠人(注: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二。),他們甚至在史館中吵鬧對罵,斯文掃地。景泰間修《寰宇通志》,史官丁@①與宋懷“忿怒失色,詈言于館中”,有人寫詩諷刺道:“參議丁公性太剛,宋卿凌慢亦難當。亂將毒手拋青史,故發(fā)傖言污玉堂?!保ㄗⅲ阂保骸跺例S瑣綴錄》卷二。)這些管理上的缺陷,使史館的修書活動常常出現(xiàn)懈怠弛廢的局面。

明代史館的更革,與明代皇權強化息息相關。首先,明代史館承元之制,改變了唐宋以前相對獨立的館閣形式,并入以文學侍從和藝技供奉為主職的翰林院中,并由內(nèi)閣插手其中,以致于使史館的面目變得十分模糊。其次,第一次設立了以政治監(jiān)督為專職的監(jiān)修一職。唐代雖設監(jiān)修,但由文臣(宰相)擔任,其職能是業(yè)務領導,相當于明代的總裁。明代的監(jiān)修則由武臣擔任,這些人多為朝廷勛戚,代表皇帝對史館進行監(jiān)控。這些更革,為后世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清代實錄館的運作來看,很多方面都吸收了明代史館的經(jīng)驗教訓(注:參見王清政《清代實錄館考述》,《江漢論壇》,1999年第2期。)。比如正副總裁的專任責成制度,便是對張居正經(jīng)驗的繼承。再如清代修史機構(gòu)對監(jiān)修總裁(相當于明代的監(jiān)修)的人選進行改進,由既是皇帝親信又具有業(yè)務能力的高級文臣擔任,便是汲取了明代監(jiān)修由外行的勛戚武臣擔任而形同虛設的教訓。明代史館在史書修纂機構(gòu)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王加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