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課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7 10:16:00
導語:思想品德課課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縱觀思想品德課教學軌跡,仍是通過課題與課題的教學,漸趨推進和教學累積而運行的。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課教材,總共有140多個課題。從總體看,這些課題有些什么特點呢?
(一)品德規(guī)范性
思想品德課著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和個性心理品質教育。這就決定了思想品德課題的提煉不僅講求語言簡潔明快,而且要畫龍點睛,將相應的品德規(guī)范凸現(xiàn)出來。認真研讀思想品德課題群,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集中展示了小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應恪守的品德規(guī)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應當具有的,哪些是不應當具有的,或要避免的。這種用品德規(guī)范“定格”的課題,大致有如下四種類型。第一類課題中有“要”字。諸如《要按時上學》、《要聽別人的勸告》、《要誠實》、《要尊重他人》、《要學好各門功課》、《做事要有始有終》等等,“要”字后面的詞語,是強調學生應當具有的某種認識、態(tài)度以及應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例如《要按時上學》,“要”是一種強調,“按時上學”是學生必須遵守的紀律。該課題是想從認識和情感方面引發(fā)和調動學生“按時上學”的內驅力。第二類用“不”字限定。諸如《不打擾別人》、《不說謊話》、《不嬌氣》、《不挑吃穿》、《不上當受騙》等等?!安弧弊趾竺娴脑~語,表明是要改變、糾正的行為,同時還有勸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說謊話》,用否定詞“不”加以限定,既是從道德觀點上對說謊的否定,而且攜帶有對說謊不滿意的情感因素。第一類的“要”與第二類的“不”,是分別從正負方向對學生的呼喚,以牽引他們“入范”。第三類課題語詞中嵌有“愛”字,諸如《愛清潔、講衛(wèi)生》、《我愛爸爸媽媽》、《愛惜學習用品》、《愛惜糧食》、《熱愛家鄉(xiāng)》、《愛護公共財物》、《愛護幼小》等等。俗話說,愛由情生,情是愛的基礎,愛是情的升華。這類課題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祖國的象征物、中國共產黨、集體、勞動、家鄉(xiāng)、他人、公共財物,勞動成果要熱愛的思想感情。第四類是用道德名言、警語、俗語、格言作課題。諸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珍惜集體榮譽》、《勞動光榮》、《我要讀書》、《集體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珍惜時間》、《講信用》等等。這些名言、警語、俗語、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應課文的教育主旨點明,有利于學生體認、品嘗,作為最佳道德營養(yǎng)吸納,有終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層次性
思想品德課題是一個網(wǎng)絡結構。九大教學內容,猶如九條教育主線,伸展在小學各年級的思想品德課中,而課題則是綴在這些“線”上的“明珠”。它們在所屬教育主線上有確定的位置,分別展示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育層次和坡度。例如《我愛爸爸媽媽》、《關心父母》、《孝敬父母》三個課題,均屬熱愛人民的教學內容,然而教育的層次、坡度則各不相同。低年級的《我愛爸爸媽媽》完全是口語化句子,表現(xiàn)了孩子對父母的親昵,洋溢著依戀之情,這一課題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父母養(yǎng)育兒女很辛苦,要愛父母,尊敬父母,對父母親有禮貌,要聽從父母教導。中年級的《關心父母》,按照關鍵詞“關心”的提示,情感培養(yǎng)內容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它要求學生不僅從父母那里受愛,同時還要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困難。這一課題主要是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平時要關心父母,主動當好“小幫手”。當父母遇到傷病時,應盡力照顧。高年級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濃。這一課題主要是借助元帥純真的情懷,以激發(fā)和陶冶學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引導他們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個課題,猶如三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熱愛人民的教育主線上。我們只有以“線”馭“珠”,才能吃準每一課的教學目標。
(三)語詞的情境性
對于思想品德課題,不能簡單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義,關鍵是要把握課題語詞的思想道德意義。常常有這種情況,許多課題用了相同的中心詞,然而同樣的詞,思想道德意義卻不完全相同。原因何在呢?因為同樣的詞,出現(xiàn)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冊)、《今日事、今日畢》(3冊)、《做事不能馬虎》(4冊)、《做事要有始有終》(5冊)、《多為集體做好事》(6冊)、《做事要負責任》(8冊)和《有事大家商量》(9冊),這些課題中的七個“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義也不完全相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如穿衣、洗臉、洗腳、洗手絹、洗襪子、鋪床、疊被等?!督袢帐陆袢债叀分械摹笆隆?,是指學生的功課,主要是作業(yè)?!抖酁榧w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這個形容詞加以限定,是指能給集體帶來好處的事?!队惺麓蠹疑塘俊分械摹笆隆?,是指集體的事,不是個人的私事。這個課題強調集體的事,應該大家商量著辦,要多聽集體成員的意見,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不能一人說了算。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只有結合課題勾勒的具體道德情境,審度課題語詞的意義,才能把握課題的內含和涵蓋范圍。
(四)表現(xiàn)主體性
學生是受教主體,學習的主人。思品課新教材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將這一教育思想滲透到了課題中。當我們用“主體性”觀點研讀教材,就能發(fā)現(xiàn)不少課題猶如學生心靈的自我傾述,情感的自我表達,從課題的字句之間,仿佛能看到學生親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態(tài)。例如《我愛幫助同學》,課題中的“我”,既是指學生所要認識的客體(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內的每一位同學,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當發(fā)現(xiàn)集體其他成員有困難時都要熱情幫助。顯而易見,作為道德主體的“我”,已活靈活現(xiàn)地進入到了課題中,不是課本上寫的要有什么認識,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有這種認識,要投入這種情感,要這樣做。又如課題《騰飛吧,祖國》,無疑是洋溢中國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強音符,如果從主體性視點看,又像是學生道德情感的抒發(fā),是道德主體“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課題的這種主體性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點撥、揭示和激發(fā),在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情感共鳴后,課堂上才會出現(xiàn)學生主動學習的局面。
(五)生動活潑性
這是指組構課題的語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課題的字數(shù)不多,如《謙讓》僅兩個字,句式很短,詞語淺顯易懂,生動活潑。例如《和好書交朋友》,采用擬人修辭手法,將好書人格化了?!墩l勇敢》采用設問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現(xiàn)出來,辨析性強,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又如《做媽媽的小幫手》,“幫手”在一般情況下使用顯得平淡,然而在“幫手”前加一個“小”字,表明是做媽媽的“小幫手”,課題就顯得生動活潑了。它不僅呈現(xiàn)了“是什么”、“要什么”,而且有意識地要從情感和態(tài)度方面對學生施以積極的影響。
二、關于思想品德課題的備課與教學
認識思想品德課題的特點,是為了更好地駕馭課題,充分發(fā)揮它在統(tǒng)領教學全程的作用。為此,需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師在備課這一環(huán)要認真進行課題分析。課題分析一般分初識課題和終審課題這兩步。初識課題是指首次觸及課題時,推斷這篇教材會寫什么,以求對全課有一個直覺的、整體性感受。終審課題在初識課題基礎上進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細地分析課文、插圖、練習的價值以及編者的意圖,然后再立足整體,終審課題。具體內容有:1.課題語詞的結構與特點;2.課題的思想道德意義與本課的教學目標;3.課題的關鍵詞與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只有對課題進行一番鉆研,弄清其內含的思想道德意義,把握其特點,才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并發(fā)揮其為教學導航的作用。
其次,教師在揭題這一環(huán)要重視把課題中關鍵詞的思想道德意義凸現(xiàn)出來。筆者以為,課題的這些功能能否發(fā)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教師是否正確理解和準確揭示關鍵詞的含義。如果對關鍵詞的理解和揭示不準,教學就可能失之于“淺”或失之于“偏”。相反,對關鍵詞的理解和揭示很精當,就能引發(fā)教學思路正確運行,并為全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奠定很好的基礎。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終》,“終”是關鍵詞,如果對于“終”的理解僅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學顯然達不到應有的深度。相反,教師如果能將“終”字的思想道德意義揭示得更全面,更準確,它不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規(guī)格和要求把這件事做好。學生基于這種理解,就會圍繞這個“終”,進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學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而且能讓課題真正潛入學生的心中,自始至終為他們的學習導向。
最后,教師要提高教學藝術,善于借助課題出示,增強教學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課題具有品德規(guī)范性、展示層次性、語詞的情境性、體現(xiàn)主體性和生動活潑性的特點,我們就要利用課題的這些優(yōu)勢,在課題出示方式上,因課而異,靈活多樣。
(一)課首揭題目的是啟動學生的直覺思維,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這課要講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為執(zhí)教《國旗國旗我愛您》,開課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學生在操場上舉行升旗儀式,接著教師示意學生全體起立,奏起國歌,師生一齊向國旗致敬。通過這一情境的引渡,點燃了學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師接著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是:《國旗國旗我愛您》”(板示課題)。像這樣課首揭題,學生參與其中,既能滿足他們樂于表現(xiàn)的需要,同時又為課堂構建了莊重而和諧的氛圍。
(二)課中顯題一般安排在教學進程漸趨進入高潮時。課中顯題是一個標志。它主要牽引學生從“識”與“情”的相互交融上,獲得感悟和感奮的效應。如執(zhí)教《相信科學不迷信》,可把課題揭示放在課中進行。教師先講述課文中的故事:天氣干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時節(jié),一步一磕頭地攀登上山。因為山頂有座廟,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讓老天爺下雨。結果酷暑難耐,老人還沒登到山頂就熱死在半路上了。“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嗎”?接著教師又讓學生動手做雨的形成過程實驗。通過正反事實的對比以及教師描述、揭示和學生實驗等多種方式的教與學,課堂上漸趨呈現(xiàn)高潮態(tài)勢。教師便抓住這個時機,把“相信科學不迷信”的課題板示出來。教師書寫的這七個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學生心靈,使他們既感悟到相信科學不迷信的道理,同時又對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這一點,深信不疑。既然學生有了感悟和感奮,接著在課的尾部,教師再聯(lián)系他們的思想實際,以及學生家庭和現(xiàn)時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應當怎樣不上迷信的當,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導行為。
(三)課尾點題思想品德課的課尾設計有多種方法,課尾點題是總結全課的一種。大凡真善美與假惡丑對比強烈以及情理性很強的課文,放在課尾出示課題,就能獲得不同凡響的教學效果。如執(zhí)教《勞動光榮》,先從具體入手,讓學生感受甘祖昌將軍是一位大功臣,年紀大了,組織上本已安排他到杭州長期休養(yǎng),而他卻帶領全家回到家鄉(xiāng)參加農業(yè)勞動,因為他心中認定勞動是最光榮的事。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鄉(xiāng)親們衷心的欽佩。當甘祖昌的光輝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凸現(xiàn)后,再由具體到抽象,循著三個層次啟發(fā)學生認識:1.任何人要生活下去,都離不開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2.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都是勞動的成果;3.我們的未來更加輝煌,然而,美好日子的到來也要靠勞動。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領會一個問題,就在黑板上板示一個相應的觀點。最后用線條連接三個觀點,歸結全課:我們今天學的這一課是《勞動光榮》(隨手用紅色粉筆板示出課題),這一課使我們感悟和體驗到了: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條件,是幸福生活的泉源,勞動最光榮。這是課尾點題的一個案例。它能高屋建瓴,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鞏固道德認識,獲得余音繞梁的效應。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由事實過渡到概括性結論——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充滿情感的時刻,就好比學生攀上一個高峰,為取得勝利而滿懷喜悅。”“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教師要善于運籌全局,選擇恰當時機出示課題,使之成為課堂上亮起的一束耀眼光柱,既能推進教學,又能照亮學生的心靈。
- 上一篇:思想品德課審美教育論文
- 下一篇:德育根本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