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宗教儀式
時間:2022-08-21 03:54:00
導語:餐桌上的宗教儀式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烏利教授家的餐桌真漂亮!長桌上鋪著白紗桌布,桌上擺著明晃晃的刀叉、亮閃閃的玻璃酒杯、精致的碟子、雪白的亞麻布餐巾。桌上放了一大盆紅紅綠綠的蔬菜色拉,立著兩瓶深紅色的葡萄酒。酒瓶旁邊有一個碟子,里面放著一大疊烤餅干似的東西,我認出那是逾越節(jié)專用的無酵面包。桌上站著兩支燭臺,上頭插著雪白的蠟燭。以烏利教授頭戴深紅色的小帽,坐在餐桌一頭的主人位上,他面前放著一疊小冊子。
以烏利教授的先祖是從東歐來美國的猶太人。東歐猶太人多奉行保守派猶太教,以烏利教授一家也屬于保守派。平時教授是不戴猶太人的小帽"契巴"的,今天還是第一次見他戴,想必是由于節(jié)日的緣故。
那天是逾越節(jié),猶太人的三大主要節(jié)日之一。雖說我這個“葛夷”(希伯來語,“非猶太人”)在這所以猶太人為主的大學里已經(jīng)泡了三個多月了,也被同學們拉去參加過好幾次安息日晚餐,以及各派的安息日祈禱,但逾越節(jié)是怎么回事還真沒有領略過。因此,當我的指導教授以烏利教授邀請我去他家參加逾越節(jié)晚宴時,我立刻答應,存心要來領略一下“文化震撼”。
桌子中間有個大銀盤,我瞅著它直愣神兒。大銀盤里頭有六個小圈兒,當中的那個圈兒里放了個白布包兒,里頭不知藏著什么。圍繞著那個白布包兒,依次是一個雞蛋,一小撮綠油油的意大利香芹菜,一小碟看上去粘糊糊的什么醬,一小碟液體,不知道是水還是酒,還有一小碟綠色的醬——那會兒我不知道,這綠色的醬不久就要讓我大出洋相,還有一根什么動物的骨頭。那骨頭洗得干干凈凈,顯然不是作為食物放在那里的。
我捉摸要不要向教授太太請教銀盤里那些東西是什么,有何特殊意義,還沒來得及開口,以烏利教授站起來,宣布逾越節(jié)開始。他點燃蠟燭,同時用希伯來語說了一句祈禱詞。接著,他坐下來,發(fā)給每人一本小冊子。
我有點懵:敢情開吃之前還要先進行一番儀式啊?看我迷惑不解,以烏利教授解釋說,逾越節(jié)晚宴希伯來語叫做“西達”,即“次序”之意。晚宴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必須一絲不茍地按照程序進行。整個晚宴照例由一家之主,也就是家中的男主人來主持。小冊子里記載著晚宴的過程,以及所要用的祈禱詞。我翻開小冊子,祈禱詞是希伯來語和英語音譯,這可幫了我大忙,我那點兒掃盲班程度的希伯來語,哪兒能應付得了今晚的這個特殊場合啊。
說罷,他為在座的每個人斟酒。大家站起來,舉杯,教授又說了幾句祈禱詞,然后說道:“勒哈因!”(希伯來語:“致生活”),大家同聲回答“勒哈因”。我才學了三個月希伯來語,也就剛過了字母音標的坎兒,祈禱詞一句也聽不懂。好在安息日晚餐蹭過不少,這句猶太人最常用的祝酒辭說的倒還順溜。
我見大家全都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也趕緊把自己的那杯飲下。我不常喝酒,幾乎全無酒量,好在葡萄酒很甜,而且教授只斟了不到半杯。
放下酒杯,大家落座。以烏利教授向我解釋說,在逾越節(jié)晚宴中,每人必須飲四杯酒,每一杯都有特殊的含義,而且必須在特定的時候飲。剛才的第一杯酒,就是逾越節(jié)晚宴的15個步驟中的第一個。他說的那段祈禱詞叫做Kaddesh,為的是祝福今夜這個特殊的夜晚。
說著,他又為大家斟了第二杯酒。這時,教授太太端來一只盛了水的大碗和一條毛巾。她走到教授身邊,遞上碗,教授把手伸到水中,象征性地沾了點水,然后用毛巾擦干。在座的每個人都如此象征性地洗過手。洗罷,坐在我旁邊的教授小女兒杰西卡告訴我,這是第二道步驟,叫做Urechatz。
接著,教授從餐桌中間的大銀碟里拿出一根意大利香芹菜,在盛著液體的小碟里沾了一下,笑問全家:“你們誰來向江月解釋一下?”
教授的大女兒,正在康乃爾大學法學院讀書的蕾切爾說:“這是鹽水,象征猶太人在埃及當奴隸時的眼淚。”“為什么要用意大利香芹菜?有特殊意義嗎?”我問,伸手拿了根意大利香芹菜,在鹽水里沾了一下?!安灰欢ǚ且獯罄闱鄄瞬豢桑灰蔷G色蔬菜都行,”教授太太說,“不過,意大利香芹菜本身有點苦澀,加強了象征意義?!蔽野颜催^鹽水的芹菜放進嘴里嚼。味道確實不怎么好,苦苦咸咸的,還加上點澀。嘗罷“眼淚”,也就完成了第三個步驟Karpas。
教授拿起銀碟中間的那個白色餐巾包,打開,原來里面是三片餅干似的逾越節(jié)無酵面包。他拿出其中的一片,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半交給蕾切爾。蕾切爾起身離座,杰西卡嚷道:“別藏到我找不到的地方!”大家全笑起來,只有我莫名其妙。
教授太太笑著對我說,這是逾越節(jié)晚宴的第四個步驟,叫Yachatz,也就是分無酵面包。那一半面包必須藏起來,在晚宴結(jié)束時,讓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去找出來領獎。教授把剩下的那一半掰成小塊分給大家。
我嘗了嘗,無酵面包又干又硬,既不甜也不咸,淡而無味,幸虧一年只吃一次--當然,我這樣想,是因為我畢竟不是猶太人,這又干又硬的無酵面包對于我并沒有任何特殊意義,充其量只是一次文化體驗,旁人怕是也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何過年一定要把得來不易的錢換成鞭炮,熱熱鬧鬧地放得歡天喜地,這就是文化差異了,而文化差異往往是由歷史的差異造成的。正想著,只聽教授問道:“誰來講故事?”講故事?晚餐桌上還要講故事?
我看了一下小冊子。第五個步驟叫Maggid,重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以及逾越節(jié)的來源。傳統(tǒng)上,必須由家中最小的孩子唱出著名的"四問",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也就重復了出埃及的故事。同時,“十瘟疫”的傳說也被重復了一遍,每提到一個瘟疫,大家就把小指點到酒杯里,沾一點酒,點到桌上。好歹我也學了三個月猶太歷史了,古代部分剛學完,這段歷史我還算了解。我對教授說:“我來講講吧,您聽對不對。”
逾越節(jié)是猶太歷法中尼桑月的第十五天,紀念古代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離開埃及,出走西奈半島。在西奈沙漠流浪了40年后,12個部落的以色列人終于來到了迦南,上帝許給他們的“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在此建立了以色列國。古代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個事件標志著猶太民族和猶太教的誕生,逾越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歷史事件的。
逾越節(jié)的“逾越”則來自《舊約·出埃及記》第十二章中的記載:上帝要以色列人用羊羔的血涂在門上,當上帝擊殺埃及人的長子時,將越過涂了羊羔血的門。逾越節(jié)必須吃無酵面包的習俗也來源于此。另有一說是,以色列人被勒令離開埃及,匆忙間無暇等待面發(fā)酵,便將揉好的面團壓平了直接在火上烤熟而食。千百年來,離散四方的猶太人在世界各地都要在逾越節(jié)重復敘述這個故事,借此重返民族之源,同時也把民族意識傳給子孫后代。
這么慘烈的傳說,我在餐桌旁淡淡地、三言兩語道盡。為什么一個民族誕生的同時卻帶給另一個民族痛苦?這個故事,從埃及人的角度來看,又是什么滋味呢?
教授贊賞地朝我微笑,看來,如果這是考試的話,我算是及格了。
故事講罷,大家齊唱了一首歌。我當然跟不上,只好仔細認真地聽??赡窍2畞碚Z還是太難了,只聽見每一段的結(jié)尾都是同一個字:達耶奴。從小冊子里的英文翻譯里,我讀出了這段歌的意義,它是在贊頌和感謝上帝對以色列人的特殊榮寵。
我又想起桌上的銀盤?!般y盤里的雞蛋和動物骨頭象征什么?”我問。教授說,雞蛋很可能象征著新生,因為,去掉宗教傳說的話,逾越節(jié)實質(zhì)上是一個農(nóng)業(yè)節(jié)日。雞蛋在許多民族的文化里象征新生命的出現(xiàn),因此,在逾越節(jié)的各種象征里,雞蛋應該是象征著猶太人的新生。動物骨頭是羊羔的肩骨。在神殿被毀,猶太人流散世界之前,逾越節(jié)時以色列人必須在神殿里向上帝祭獻羊羔。當猶太人離散世界之后,逾越節(jié)的儀式也隨之改變,僅以羊肩骨來代替昔日神殿的祭典。他還告訴我,根據(jù)傳統(tǒng),逾越節(jié)期間,家中不能有任何甜的和發(fā)酵的食品。這些食品必須在逾越節(jié)前處理掉,或是送給非猶太人的鄰居,或是義賣。說罷,大家同時念了一段祈禱詞,祝福第二杯酒,然后一飲而盡。飲罷,大家再次洗手,這是第六個步驟,Rachtzah。到這時,一個多小時已經(jīng)過去了,我已然饑腸轆轆,正餐還不知道何時開始呢。
第七個步驟,Motzi,大家共同祈禱,祝福谷類食品。然后又是一段祈禱,祝福無酵面包,那是第八步,Matzah-Matzah正是無酵面包的希伯來文。隨后,那一盤無酵面包被分而食之。我可真餓了,也顧不上無酵面包好吃不好吃了,先墊墊饑再說。到這會兒,我也記不住還有多少個步驟了,只管暈乎乎地跟著做吧。
當下大家又開始祈禱。教授非常投入,身體輕輕搖晃,希伯來語的祈禱詞帶著音樂的韻味。我偷眼看看杰西卡手里小冊子的頁數(shù),翻到位,吭吭吃吃地用英文音譯結(jié)結(jié)巴巴、勉為其難地跟隨。逾越節(jié)晚宴對于我,成了一個純粹的宗教儀式,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客人,我很努力,也很客氣地參與著,卻無論如何也無法體會教授的感情投入。公務員之家:
祈禱罷,大家各自掰了一小片無酵面包,輪流去沾銀盤里那一小碟綠色的醬,我也跟隨。剛把那一小片無酵面包放進嘴里,一種難以描繪的滋味一下子從舌頭傳到鼻尖,接著,那麻麻辣辣的味道電擊一般飛速傳到眼睛。鼻子癢癢的,眼淚刷一下涌上來,說時遲那時快,我剛來得及雙手捂住嘴巴,一個響亮的噴嚏沖口而出。一片笑聲中,教授太太給我端來一杯冰水?!斑@是什么?”我驚魂未定地問。"日本芥末,"杰西卡笑著說,“象征以色列人當奴隸時的痛苦。”
我的天,這下子我可真體會到它的象征意義了!我用餐巾擦了擦眼睛,捎帶瞟了一眼小冊子,剛剛完成的,是第九步,Maror。我悄悄翻到下一頁,原來要到第十一個步驟,才是正餐。勝利在望,我們已經(jīng)到第十步啦。這一步Korech是“苦盡甜來”:用兩小片無酵面包夾上銀盤里的另一種醬,做成一個小小的三明治。教授太太解釋說,那醬是由蘋果醬、打成泥的堅果、葡萄酒和肉桂粉混合而成,象征以色列人在埃及修建金字塔時用的灰泥。
好了,總算完成了大部分儀式,正餐開始了。我真餓得前腔貼后腔啦。
原來正餐也是整個儀式的一部分,叫做shulchanOrech。教授太太說,逾越節(jié)正餐吃什么并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只是要求必須要有用無酵面包粉加雞蛋做的湯。湯是雞湯,加上松軟的無酵面包球,味道相當不錯。接下去的主食并不特別,無非是蔬菜色拉和烤火雞。正餐時,聊天的話題不再限于歷史和傳說了,大家輕松地說東道西。
用餐罷,教授太太和女兒們把桌子收拾干凈,大家繼續(xù)逾越節(jié)晚宴的最后幾個步驟。第十二個步驟,Tazfun,是指派家中最小的孩子去找出藏起來的那半塊無酵面包,大家分了,代替飯后甜點。隨后,第十三個步驟,大家同聲朗誦一段感恩詞,飲下第三杯酒。放下酒杯,第十四個步驟,大家同唱幾首贊美詩,加上一段祈禱詞,祝福最后一杯酒,然后起身舉杯,一飲而盡。最后一個步驟,大家互道:明年,耶路撒冷!
一個離散四方、受盡苦難的民族,就是這樣通過融入生活的宗教儀式,把民族精神和民族的夢想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