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06:50: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息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的產生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否定。傳統經濟學的共同點是以物質產品及服務的生產、流通、分配及相關活動為主要對象,因而被稱之為物質的經濟學。[1]在傳統經濟學中,信息如同空氣、陽光一樣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經濟成本。同樣,廠商、消費者、投資者和政府等經濟行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處理能力,所以經濟行為者的選擇是確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經濟學之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經濟行為者不僅不具備完全信息,而且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這與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設發(fā)生了矛盾與沖突。信息經濟學正是在否定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斯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評論》一文中,批判了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論,提出了信息搜尋的概念。斯蒂格勒認為,經濟行為主體掌握的初始經濟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這就決定了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經濟主體要做出最優(yōu)決策,必須對相關信息進行搜尋,而信息搜尋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與成本、產出聯系起來,提出搜尋概念及其理論方法,是斯蒂格勒對微觀信息經濟學的主要貢獻。繼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經濟學家K·阿羅(K·Arrow)對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經濟行為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他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不確定性存在情況下的經濟學。在他看來,不確定性具有經濟成本,因而不確定性的減少就是一項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經濟物品來加以分析。阿羅十分簡潔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經濟的作用。M·勒姆特(M.Nermuth)對不完全信息進行了精確的數學描述,用“信息結構”一詞來描述經濟決策利用信息的復雜分布及其與決策的對應關系,等等。搜尋理論后來經過薩洛普(S·Sulop)、截維德和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統地發(fā)展,成為微觀信息經濟學基礎理論之一。眾多著名經濟學家在不完全信息經濟分析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諸如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決策、對策理論、非對稱信息概念以及價格分散理論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經濟分析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有巨大影響的經濟學領域。

隨著人們對信息經濟的關注,研究的視野逐漸從微觀領域轉向宏觀領域。1962年,弗里茲·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的出版,標志著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1977年,馬克·波拉特《信息經濟》(九卷本)提出信息經濟測度的波拉特范式,極大地豐富了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后,在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等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日趨成熟。

經濟學者將信息要素納入發(fā)展經濟學分析框架中,使宏觀信息經濟學獲得了與傳統理論截然不同的結論。羅伯特·索洛在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的生產函數理論,試圖說明經濟發(fā)展取決于投入的資本和勞力數量。但是,過去20年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事實并非如此,例如,發(fā)達國家增加投資快于增加人數,投資收益并沒有遞減。針對這種現象,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認為,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基本要素不僅僅是資本和勞力,而應該是四個基本要素,即資本、非技術勞力、人力資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識構成生產要素之一,它像資本那樣必須以放棄當前消費為代價才能獲得,知識(教育)滯后將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因此,國家必須像對待基礎設施投資那樣對知識及傳播知識的教育機構進行投資。由于知識投資長期效用的干預,經濟長期發(fā)展中可能出現良性循環(huán)趨勢,即投資促進知識生產與傳播,而知識生產與傳播獲得的效用又促進投資。這意味著投資的持續(xù)增長可以長期提高某個國家的增長率,這個結論正是傳統理論所否定的。目前,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最大差別已經不在于資本與設備,而在于知識與信息。發(fā)展中國家對發(fā)達國家的依附正在由資本依附轉向資本與信息的雙重依附。

信息經濟學中的不對稱信息理論(asymmetricinformation)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Mirleees)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ery)提出的重要理論。他們分別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對稱信息對交易所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對策。此后30多年來,不對稱信息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此而產生的對策理論為經濟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兩位經濟學家于1996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又一次因為在“走進現實生活的信息經濟學”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分享了這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他們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喬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學的麥克爾·斯澎斯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這三位經濟學家在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假設之上,建立了一整套經濟學理論,解釋廠商、工人和消費者的行為,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基礎。其中,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同時也是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泰斗。

查看全文

我國信息經濟學

1引論

近十年來,有關信息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異常豐富,10余部著作和數百篇相關主題的科學論文從不同角度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展現了我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興旺景象。

2有關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研究

2.1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信息經濟學研究目前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發(fā)展階段,學者們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闡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的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信息活動,有的是從信息學角度來闡述經濟活動。馬費成教授在《信息經濟學》中認為:信息經濟學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動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學科,具體地說,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信息活動的經濟機制和經濟規(guī)律;信息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過程有關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影響信息活動和信息系統經濟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信息作為生產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對經濟系統的作用條件和作用規(guī)章;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經濟活動及經濟行為的特征和規(guī)律。烏家培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問題。陳禹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經濟學??傊?學者們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是以信息活動中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問題來展開的。2.2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從前述信息經濟學多重研究對象可以看到,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十分豐富,我國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之進行闡述。如:馬費成在《信息經濟學》一書中指出信息經濟學的內容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十個問題:第一方面為信息與信息活動研究,包括信息與信息市場;信息與信息活動的經濟條件:信息資源的開發(fā)、管理、分配與利用;信息效益評價。第二方面為信息產業(yè)與信息經濟研究,包括信息產業(yè)、信息經濟的結構和規(guī)模;信息經濟與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發(fā)展條件。第三方面為經濟活動的信息因素研究,包括信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作用和影響;經濟活動中的信息要素問題。第四方面為經濟學與信息科學的理論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包括信息科學原理融入經濟學的問題,信息經濟新方法體系的建立。張守一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信息經濟的基本問題,信息產品的生產與再生產的問題,信息的投入產出問題及信息經濟管理等四方面。烏家培是從以下三方面八大類問題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內容進行闡述的:一是信息的經濟研究,包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益問題。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問題及信息經濟的效益評價。二是信息經濟研究,包括信息產業(yè)的影響問題。三是信息與經濟關系研究,包括信息與經濟相互關系與作用及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與結合問題。婁策群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信息經濟化,經濟信息化的理論問題,信息資源研究,信息商品研究,信息市場研究及信息產業(yè)研究。2.3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多重性及研究內容的豐富多彩,使得其學科體系研究出現多樣化格局。烏家培按研究性質來劃分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①理論信息經濟學:研究經濟中的信息要素問題;②應用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信息經濟與信息產業(yè)。陳禹從廣義與狹義來劃分,①狹義信息經濟學:主要是微觀信息經濟學或信息產業(yè)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②廣義信息經濟學:不僅包括狹義信息經濟學,還包括純信息部門經濟學、信息技術部門的經濟學及廣義的信息生產與分配的經濟學等3個學科群。婁策群認為信息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包括:①普通信息經濟學:包括微觀信息經濟學和宏觀信息經濟學;②專門信息經濟學:包括部門信息經濟學和地區(qū)信息經濟學。張守一認為,信息經濟學可分為3個分支,①地區(qū)的信息經濟學:研究各國的信息經濟學;②行業(yè)的信息經濟學:如政府的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科技經濟學、軟件經濟學、通訊經濟學和文獻經濟學等;③信息運行的信息經濟學:包括信息采集的經濟學,信息傳遞的經濟學、信息存儲的經濟學和信息處理的經濟學等。馬費成則認為信息經濟學的體系結構由3個分支構成,①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在一般行為過程中的規(guī)律,包括信息分析的經濟研究,信息與市場分析研究及信息系統的經濟分析等;②中觀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產業(yè),包括信息部門的識別,分類與鑒定、信息職業(yè)、信息市場研究及信息經濟與國民經濟的關系;③宏觀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經濟與信息社會的關系及人們的信息價值觀。

3有關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

3.1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訂合同(契約)及當事人行為的規(guī)范的問題,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這里的信息非對稱指的是:當事人雙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比如,買賣雙方進行交易,賣方知道產品之價格、質量,但不知道買方愿意支付價格,而買者正相反。對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我們認為他有信息優(yōu)勢,另一方則沒有信息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交易,如何簽訂合同,與對稱信息條件下是不一樣的。不對稱信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外生的信息,諸如交易當事人的能力、偏好、身體健康狀況等,這類信息不是由當事人行為造成的。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先天的,外生的信息。這類信息一般出現在合同簽訂之前。如一個企業(yè)在雇傭工人的時侯,每個工人能力的高低雇主并不很清楚。當出現這種問題時,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設計怎樣的機制,能夠獲得對我有用的信息,或誘你披露真實的信息,然后達到一種最好的契約安排。第二類不對稱信息是內生的,取決于當事人行為本身,就是說在簽訂合同的時侯,當事人雙方擁有的信息是對稱的,但簽訂合同后,一方則對另一方的行為無法監(jiān)督、約束。如在簽訂雇傭合同之后,你是努力工作還是偷懶;再如,參加汽車保險后,你開車是否小心等等。這類行為一般發(fā)生在合同簽訂以后。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典型的激勵問題:用什么樣的激勵機制能夠誘使你采取正確的行動。像在企業(yè)中,雇主用什么樣的工資制度,能讓工人努力工作。在信息經濟學文獻里,第一類不對稱信息稱為隱藏知識,第二類不對稱信息稱為隱藏行為。還有一種劃分將第一類稱為逆向選擇,第二類為道德風險。在前一類情況中,問題是如何能讓有私人信息的人說實話,在后一種情況中,問題是如何使當事人努力工作。為非對稱信息情況下如何讓人說實話和如何激勵人努力工作的理論作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研究者是詹姆•莫里斯,他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研究有杰出的貢獻。此后,國內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各類介紹研究與應用的論文與著作逐漸多起來。不對稱信息研究的典型著作有張維迎的《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代表性的論文有張維迎的《如何讓人說實話》,馮國安的《論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與經濟后果》,袁江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其應用———以保險市場為例》,李睿的《非對稱信息博奕論與經濟管理方法》等,著名信息經濟學家烏家培也對此問題進行了介紹。這些研究為我國的改革實踐發(fā)揮著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3.1.1信息價值的定性研究人們對信息價值的含義持以下三種觀點。一是信息商品的勞動價值,即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出發(fā),認為信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信息商品的

查看全文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經濟學;研究分析

論文摘要:信息經濟實踐活動的發(fā)展要求建立信息經濟學,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經濟學,就要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fā)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yè)、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guī)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fā)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fā)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查看全文

信息經濟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經濟學;研究分析

論文摘要:信息經濟實踐活動的發(fā)展要求建立信息經濟學,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經濟學,就要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fā)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yè)、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guī)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fā)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fā)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查看全文

信息經濟學研究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經濟學;研究分析

論文摘要:信息經濟實踐活動的發(fā)展要求建立信息經濟學,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經濟學,就要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fā)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yè)、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guī)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fā)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fā)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查看全文

宏觀信息經濟學評述論文

1962年弗里茲•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的出版,標志著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1977年馬克•波拉特《信息經濟》(九卷本)提出信息經濟測度的波拉特范式,極大地豐富了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80年代后,在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等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日趨成熟,形成宏觀信息經濟理論與測度、第四產業(yè)與信息市場、國際信息貿易以及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四個主要研究領域。

一、宏觀信息經濟理論與測度

宏觀信息經濟理論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闡述:

首先,從相對靜態(tài)觀點來看,經濟過程由兩大領域組成,一是包含物質和能源的轉換領域,一是包含從一種模式向另一種模式的信息轉換領域。這兩個領域相互交錯,密不可分。物質和能源生產必須有相應的知識、計劃、調節(jié)與控制的信息,而信息的生產、處理與傳播又離不開物質和能源。在形成社會財富的過程中,這兩個領域的一方如何為對方做出貢獻及做出多少貢獻,正是信息經濟研究的課題。

信息經濟,就是以信息商品及其服務為基礎或基本形式的經濟,這是一個與物質經濟相區(qū)別的概念。馬克盧普最早提出這一概念,并將信息經濟研究的基本單位規(guī)定為生產信息商品和提供信息服務的個人或組織,如廠商或研究機構、個人或家庭等,其目的是將這些個人或組織重新劃分為教育、研究發(fā)展、通訊、信息服務和信息設備五個部分,從而限制信息經濟的范圍。然而,在波拉特看來,信息活動或信息市場才是信息經濟的基本單位,其目的是將信息活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納入國民經濟統計范疇來測度信息經濟規(guī)模。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信息經濟看做是一種以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技能貫穿于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經濟形式,其目的是降低產品能源消耗,這種由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的經濟向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經濟轉變過程,也就是國民經濟的信息化過程。在這里,信息經濟已不再是一種預測理論,而是在向人們說明如何適應已經被信息技術改變了的現實經濟活動。

查看全文

國內信息經濟核算考慮

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數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信息與物質、能源一起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和人類的巨大財富,是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fā)展的基礎。

與此同時,信息經濟也誕生了。信息經濟是相對于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物質基礎的,信息產業(yè)起主導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主要由信息活動、信息資本、信息勞動者和信息職業(yè)四要素構成。信息經濟核算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縱向上看,能使人們了解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信息化發(fā)展程度,從而充分考慮自己的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政策,促進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橫向上看,可以使人們通過比較的方式來研究世界各國或地區(qū)的信息化發(fā)展狀況,找出差距,尋找信息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盡快調整自己的方針國策,加速本國的信息化發(fā)展進程。

當今,信息產業(y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經濟的核算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國信息經濟核算,這是擺在統計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信息經濟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經濟核算是全面準確認識我國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從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知識產業(yè)”的概念以來,尤其是由日本學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產業(yè)”概念以后,隨著信息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信息產業(yè)的宏觀測度。目前,信息產業(yè)已成為發(fā)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信息化水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信息化水平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與信息產業(yè)有關的內容。要正確認識信息化水平,就必須對信息經濟進行全面的核算,并通過信息經濟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標體系。

查看全文

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論文

0引言

1996年10月8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威廉·維克里(W.Vickrey)和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斯·米爾利斯(J.A.Mirrlees)以其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理論”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分享了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而使信息經濟學迅速成為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我國學術界對信息經濟學的研揪渴加?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該領域的研究迅速發(fā)展。馬克盧普—普拉特(Machlup-Porat)的信息經濟測算體系和約維茲(M.Yovits)的廣義信息系統決策模型理論的系統引入,使情報學界對這些理論進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由此奠定了宏觀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框架,尤其是在對信息產業(yè)的分類、評價和測算方面,已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應用性成果。相比之下,信息經濟學的另一重要分支——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則一直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迄今為止,國內情報學界對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理論體系還是相當陌生的。筆者認為,微觀信息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一個十分活躍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質疑和挑戰(zhàn),更為重要的是,它解決了許多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在實踐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盡管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從經濟研究領域中展開的,但其核心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及其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機制,因而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它同樣應當屬于情報學研究的范疇。確切地說,微觀信息經濟是經濟學和情報學研究的交叉領域。因此,情報工作者應當拓展視野,抓住時機,迅速投入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這不僅是時代的呼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情報學發(fā)展的契機。

1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進展

1.1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不確定、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如何尋求一種契約和制度安排來規(guī)范當事者雙方的經濟行為,又稱為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或契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經濟人和“完備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經濟行為的結果都是確定的和唯一的。換句話說,抉擇與行為后果一一對應,“帕累托最優(yōu)”(ParetoPerfect)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是最優(yōu)化決策問題,即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于1978年以其《對經濟組織內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和肯尼思·阿羅(K.J.Arrow于197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行為研究)為代表的一批歐美經濟學家在60年代率先對“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質疑,指出不確定性是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決策都面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抉擇策略與行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一種抉擇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后果,同一個后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擇產生。進入70年代以后,喬治·斯蒂格勒(G.J.Stigler于1982年以其在產業(yè)組織和政府管制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威廉·維克里、詹姆斯·米爾利斯等人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研究,從現實的制度安排和經濟實踐中發(fā)現,不僅行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勻、不對稱的,即同一經濟行為的當事人雙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這種狀況會嚴重影響市場的運行效率并經常導致“市場失靈”。這一重要發(fā)現(此前也許有人發(fā)現過這類問題,但并未給予充分重視和深入研究)構成了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

查看全文

高校信息經濟科技管理思路

1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

信息經濟競爭的實質是高科技的競爭,是知識和智慧的較量。這種較量歸根結底是高層次人才的競爭。高校的競爭在新世紀以來愈演愈烈,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就必須切實貫徹人才第一的原則,始終把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人才隊伍的建設放到首要的位置上。

1.1人才的培養(yǎng)

高校的科研工作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高水平的科研為高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其中各學科的基礎研究是學術型人才發(fā)展的搖籃,而應用發(fā)展研究和科技成果的開發(fā)推廣則是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根基。高??萍脊芾聿块T必須充分意識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作用,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yǎng)機制,為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合適的發(fā)展環(huán)境;愛護人才,用好人才,鼓勵學有所長、學有所為;要本著高度的歷史緊迫感和時代使命感,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發(fā)現和培養(yǎng)一流人才,要特別注意對具有市場競爭意識和未來意識的人才的培養(yǎng),但又切忌急功近利,只為迎合市場短平快的需要放棄對基礎研究的支持。

1.2人才的使用

人才如何得到合理的使用主要在于兩點:人才個體和人才群體。人才個體是人才群體存在的基礎。信息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具有較高知識水平、能夠在較高層次上從事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的人才個體。必須大膽提拔優(yōu)秀的個體人才,可以考慮特事特辦,在政策上給予特殊扶持,特別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特別人才的待遇問題,一旦任用就要放手使用,在思想上信任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上關心和支持他們,為他們創(chuàng)造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群體是由許多人才個體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合理的人才梯隊結構是科技創(chuàng)新能否實現的關鍵。伴隨著信息經濟的迅猛發(fā)展,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不同學科領域的相互融合和交叉越來越廣泛,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空間也越來越廣闊。因此,高校要充分發(fā)揮人才團隊的作用,在人才群體結構建設方面要貫徹/創(chuàng)新、高效、合理0的原則,即人才群體創(chuàng)新精神強、群體運行高效、群體組織結構合理。要培養(yǎng)一批勤懇踏實、愿意奉獻、思維敏捷、知識淵博的學科帶頭人,讓他們在群體內部形成良好的人才競爭氛圍,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真正讓整個群體動起來,比起來,這樣才能切實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進而服務于經濟的發(fā)展。

查看全文

信息經濟學發(fā)展前沿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信息混淆與信息濾波概念的界定;傳統信息濾波理論的發(fā)展;對傳統信息濾波理論的認識;統計濾波理論的提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信息”、信息混淆與濾波問題研究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信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多是以混淆的形式出現的、信息混淆,我們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濾波思想在信息科學中由最初提出、有關一般濾波理論的思想及對信息處理的相應方法、對濾波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主要有穆斯、穆斯和盧卡斯對信息混淆和濾波的研究,并不是出于直接目的、動態(tài)的經濟系統與動態(tài)的信息系統、信息混淆的內涵可能是多樣的、由于信號作用而產生的信息混淆、搜尋理論實際是濾波理論在現實中的一個具體體現等,具體請詳見。

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信息”。斯蒂格利茨(1985)就認為,信息經濟學代表了對新古典理論的根本挑戰(zhàn),一種新的經濟學模式正在形成。正是對信息的關注,人們對傳統經濟學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并不斷嘗試著拓展對經濟學和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重新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混淆和信息濾波研究,已成為信息經濟學發(fā)展中的一個前沿領域。

一、對信息混淆與信息濾波概念的界定

對于現實經濟生活,信息混淆與濾波問題研究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經濟行為的一個理性選擇是對信息的偏好,如對知識、數據、計算機、網絡、新聞消息等各種信息的依賴。與此相伴生的是,現代生活所提供和生產的信息量增長速度迅猛。這樣,必然的一個結果是,人們在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相關決策時必須首先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在大量的信息中分辨、剖析、尋找到最滿意的信息,以備使用。然而一旦考慮到信息在經濟生活中具體存在的形式,實際的選擇并不會輕易地得到。

信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多是以混淆的形式出現的,對于混淆的信息,人們是無法用肉眼、感覺等去進行直接分辨的?;煜谝黄鸬男畔?是以單一信息的面貌出現的,而這一信息雖然是以一個單元出現,但實質上則包含著若干個不同單元的單一的信息。例如,一些產品銷售具有周期變動的特點,其銷售周期就可能包含了銷售的趨勢因素、季節(jié)因素以及不規(guī)則的變動因素等。混淆的信息,它圍繞于人們的經濟生活周圍而存在,其中一些信息是有用的和非常重要的,而可能更多的信息則根本是無用的。人們面對眾多混淆的信息又怎會輕易地找到自己滿意的信息,以供使用和相應決策呢?

因此,在對信息經濟的研究中,對信息混淆和信息濾波概念的界定便成為首要的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