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范文

時間:2023-04-07 09:4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啟蒙運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啟蒙運動

篇1

啟蒙運動,指發(fā)生在17至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阿嘎的迂回咖啡外交

1669年的11月,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里。太陽王路易十四正襟危坐,王冠上那顆價值連城的67克拉的希望藍鉆石耀眼奪目,宮廷里列席的貴族大臣們也是披金戴銀,他們在等候一位來自東方的奧斯曼帝國的大使――蘇萊曼?阿嘎。

美男子阿嘎,一襲雪白的長袍搭配羊毛外套,飄飄然而過,讓滿朝的貴族們自慚形穢;呈遞國書時,不向法王彎腰行禮,又讓暴發(fā)戶路易十四發(fā)怒。法國貴族們借此把阿嘎大使逐出凡爾賽宮,用馬車送回巴黎。

大使此行的使命,顯然不是給法國貴族們科普簡約服飾的美學概念。此時的奧斯曼正在策劃入侵神圣羅馬帝國的心臟奧地利,而阿嘎大使的任務,是鞏固已經(jīng)存在了100多年的法國一奧斯曼同盟,以確保在將來的奧地利戰(zhàn)爭中,與奧地利同為天主教國家的法國保持中立。受挫于王宮的阿嘎大使,回到巴黎的第二天,就開始了他的迂回咖啡外交。

阿嘎大使舉辦的社交聚會,立刻成為巴黎上流社會趨之若鶩的地方。官邸里的家具和裝飾,讓人驚羨于奢華而雅致的伊斯坦布爾生活方式。而更美妙的,則是大使向大家介紹的一種“奇幻飲品”。墜著金穗的絲織小餐布,是大馬士革的出產;銀制的托盤上精美的小瓷杯,來自遙遠的日本;穿著鮮艷土耳其服裝的努比亞黑奴,容貌俊美,恭順而體貼,跪著往客人瓷杯里倒出熱氣騰騰、芬芳飄逸的黑色的湯……此情此景,完全是貴婦們前所未有的美妙體驗。

咖啡派對,完全征服了巴黎貴族。阿嘎大使很快得到了源自凡爾賽宮的消息:法蘭西王國和奧斯曼帝國是友好的同盟,如果土耳其大軍進攻維也納,法國是不會做出有損法奧同盟的事情的。充滿奇幻魅力的咖啡,為奧斯曼帝國鋪平了進攻維也納的道路。

維也納的戰(zhàn)利品

168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四世宣布對神圣羅馬帝國發(fā)動圣戰(zhàn)。15萬土耳其大軍,攜300余門重加農炮,踏上了對維也納的征途。這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二次嘗試,早在1529年征服了匈牙利之后,奧斯曼帝國就曾經(jīng)試圖攻取維也納,卻最終因為補給物資耗盡,功虧一簣。此次。土耳其軍的統(tǒng)帥,志在必得的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帕沙攜帶了充足的輜重補養(yǎng)。在補給品車隊里,甚至載有巨量的咖啡豆。

7月14日,新月旗攻至城下,奧斯曼大軍開始圍城。困守在維也納的,是1.1萬多名奧地利軍隊,和5000余名自愿參戰(zhàn)的維也納平民。

教皇英諾森十一世發(fā)出敕令,呼召全歐洲各地忠貞的天主教騎士,為捍衛(wèi)基督信仰拿起盾牌和闊劍,增援神圣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太陽王路易十四率先作出反應,只不過不是增援奧地利,而是與之相反,法軍趁機攻打神圣羅馬帝國的南德意志地區(qū)。

德意志各諸侯國的騎士們,火速馳援維也納,在維也納城北30公里處會合,點算兵力,援軍由2.5萬多騎士和7500的步兵組成。單憑這樣的力量,是無力擊退龐大而兇悍的土耳其軍隊的。他們在焦慮地遙望著北方的森林,在北方,有他們的希望,日后被土耳其人敬畏地稱作歐洲雄獅的波蘭國王約翰三世。

9月6日,期盼中的波蘭大軍出現(xiàn)了。約翰三世帶來了1.6萬多步兵和2萬騎士,在其中,有3000國王精銳近衛(wèi)軍――波蘭人至今還引以為豪的“翼騎士”。德意志騎士們拋下了條頓十字軍團和波蘭騎士的世代恩怨,公推約翰三世作為波德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指揮戰(zhàn)斗。

而此時的維也納城,已經(jīng)岌岌可危,外城已被攻破,內城的彈藥和食物也即將耗盡,望眼欲穿的援軍還沒出現(xiàn)。此時,勇敢的維也納買賣人庫爾基斯基,自告奮勇,愿意穿越土耳其包圍圈,尋找救援。

庫爾基斯基出生于一個烏克蘭東正教貴族家庭,后改宗天主教,豐富的從商經(jīng)歷練就了他的多種語言能力。喬裝打扮成土耳其人,庫爾基斯基哼著土耳其小調,混出了包圍圈,尋找到在城外的援軍。庫爾基斯基帶來的情報,促使約翰三世改變計劃,提前發(fā)動進攻。

12日凌晨4時許,波德聯(lián)軍的步兵發(fā)起首輪攻擊。在漫長的一整個白天的纏斗之后,決戰(zhàn)在傍晚才真正開始。4萬余波德騎士,兵分四路,同時突入戰(zhàn)場。據(jù)說這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歐洲騎士突陣。近3個小時的血戰(zhàn),波蘭雄獅親率麾下騎士,以寡凌眾,來往砍殺,數(shù)百年來令歐洲人聞之色變的土耳其精銳穆斯林新軍終于潰不成軍。

1683年9月,約翰三世和他統(tǒng)領的波德騎士,用他們的十字劍,為行將衰亡的騎士制度,再一次贏得了尊嚴和榮譽。維也納之戰(zhàn),標志著數(shù)百年來一直處于主動攻勢地位的奧斯曼帝國試圖征服歐洲的圣戰(zhàn)努力的結束,從此,天平開始向著有利于歐洲的一面傾斜。

潰敗的土耳其大軍身后,留下堆積如山的輜重。論功行賞的時候,大批的咖啡豆卻無人問津,沒人知道那是什么。這時庫爾基斯基提出,既然沒人要,他愿意接受那些黑豆子作為獎賞。多年與土耳其人的貿易交往,讓他知道那些咖啡的價值。這就是維也納第一個咖啡廳“綠瓶子下的房子”的起源。

庫爾基斯基把他的咖啡廳布置得充滿土耳其情調,甚至里面的服務員都是穿著土耳其服裝服務客人,他的咖啡廳獲得了成功。不少奧地利人至今堅稱,是庫爾基斯基發(fā)明了卡布奇諾咖啡的喝法。所謂的卡布奇諾,其實就是濃縮咖啡,加蜜糖,加入發(fā)泡的奶沫而制成,因顏色和形狀酷似當時天主教圣芳濟會卡布奇教派的修士帽而得名。就這樣,咖啡通過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逐步傳向奧地利和德意志全境。

催生了法國啟蒙運動

故事回到法國巴黎。

雖說阿嘎大使的咖啡外交,讓巴黎上流社會領略見識了咖啡這個充滿東方情調的神奇飲品,但是咖啡被法國社會所接受,仍然有很長一段歷程。

問題首先出在,這是異教徒穆斯林的飲料,頗有科學頭腦的虔誠天主教徒有理由懷疑,這是魔鬼撒旦的詭計,黑色的湯,將腐蝕墮落堅貞的基督徒的靈魂。

這在當時的歐洲,絕對是個大是大非的嚴肅問題。很快有人將問題上訴于當時的羅馬教皇克萊門八世,要求教皇下令禁止這個“異教徒的飲料”在基督教世界里傳播擴散。

本著神農嘗草的勇敢情懷,教皇親口嘗試了這個疑似撒旦詭計的東方飲料。一試之下,克萊門八世立刻喜歡上了咖啡。為了消除信徒們的擔憂,克萊門八世當即宣布以“圣父,圣子和圣靈”之名給咖啡“洗禮”,將其歸入耶穌基督。作為當時歐洲信仰和科學的最高權威,教皇的首肯,為咖啡在歐洲的流傳掃除了最大的障礙。

另一方面,巴黎貴婦之間,流傳著一種聳人聽聞的論調:咖啡,將降低男人們的雄性能力。對所謂的貴族婦女而言,與偷漢子搞破鞋的低雅情趣相比,研究探討傳播這種八卦流言,那是相當有社會責任感的高雅活動了。咖啡會降低歐洲男人生殖能力的說法,一時間群雌粥粥,言之鑿鑿,騰傳眾口。英國婦女界,甚至聯(lián)合上書英王,要求立法禁止這種將會極大傷害英倫姐妹們和幸福的邪惡

飲料,史稱“女界反咖啡之請愿運動”。

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最初在巴黎出現(xiàn)的咖啡廳,一直在破產邊緣勉力維持。咖啡的困境,要等到普羅蔻皮奧?庫托的出現(xiàn),才得以真正扭轉。

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島,是個和穆斯林世界交往頻繁的地區(qū),在這里出生長大的庫托,可謂深知咖啡的真味。庫托不僅腦子好使,而且身體倍兒棒,先后3次的婚姻,為他帶來13個孩子。庫托用本人的勇猛實證,粉碎了咖啡會降低男性生殖能力的無稽之談。

1686年,庫托以自己名字的法文寫法Proeeope為名,開始了他的咖啡廳事業(yè),這便是日后成為法國啟蒙運動標志性場所的咖啡廳――普羅蔻鋪。為了進一步消除愚男愚婦對咖啡毒性的疑慮,法國人在咖啡里,添加了高科技的“解毒劑”――牛奶。這就是今天咖啡共奶制法的肇始。在法文中,稱作“奧萊咖啡”,而在意大利文中,則稱作“拿鐵咖啡”?!皧W萊”和“拿鐵”,分別是法文和意大利文里“牛奶”的音譯。

自助者,天助之。普羅蔻鋪開張兩年多之后,1689年,富麗堂皇的法蘭西大劇院正式落成。而且和它僅是咫尺之遙。次第循香而來的作家學者們,一試之下,就像之前的阿拉伯和土耳其學者們一樣。立即沉醉于咖啡這個振奮精神、激發(fā)靈感的奇妙飲品。越來越多的文友們慕名而來,原先流連于此的巴黎貴婦們漸漸淡出,普羅蔻鋪逐步演變成為巴黎作家和思想家們思想爭鳴的沙龍和思考寫作的書房。

毫不夸張地說,是普羅蔻鋪的咖啡,直接催生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到來。今天稍微有點文化的地球人都耳熟能詳?shù)哪切┤蘸笥绊懯澜绲姆▏幕?,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巴爾扎克、喬治桑、雨果……都是此間???。據(jù)說正是在這里,狄德羅編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大百科全書,也是在這個咖啡廳里。羅伯斯庇爾、馬拉和丹東三巨頭,密謀策劃了日后掀起血雨腥風的法國大革命。其中就消費能力而言,排名第一的猛人,當屬伏爾泰,據(jù)說此公每日與文友對噴兼奮筆疾書之余,要喝下40多杯咖啡。

篇3

關鍵詞:啟蒙運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行,歷史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趨豐富。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我們要適當加以改造,使它更加適應時代的需求;對于新產生的方法,我們要大膽采用,深入研究,不斷完善。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聯(lián)系實際,對各種方法取長補短,優(yōu)化組合。

一、啟蒙運動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分析并說明啟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特點,列舉啟蒙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2)學生通過回憶并復述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思想,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異同,說明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作用。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和重大影響的探究,學生能說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基本原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教材內容有緊密聯(lián)系的圖片資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理解重點和難點,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通過學習,學生將培養(yǎng)人文意識,強化法制觀念;關注社會進步,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追求真理;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二、教學方法的策略選擇

1.經(jīng)久不衰的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通過描繪情景、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闡述規(guī)律等,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和發(fā)展學生智力的一種方法。教師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的描繪、陳述,啟發(fā)誘導性的設疑,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tǒng)的知識。它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有利于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本課在啟蒙運動發(fā)生的原因、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理性”、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等方面都需要運用講授法。

2.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

優(yōu)化的課堂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欲,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皢⒚蛇\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參與課堂討論,如果學生討論不出所以然的話,教師可以適時提醒學生從產生的背景、思想主張、發(fā)展歷程、深遠影響等方面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另外“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同樣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從對不同方面、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著手。課堂討論的方式要優(yōu)化,所選擇的方式,要能與內容、時機掛上鉤,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符合教材的結構特點,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最大的討論效益。學生在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應適當?shù)匮a充和歸納,以便學生更加有系統(tǒng)有條理地掌握知識。

3.探究教學法

探究法是以引導歷史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強調把科學探究作為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歷史探究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組織形式,通過自主獨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難的題目,并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受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和磨煉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教學手段的策略選擇

教學手段是指“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的而采用的勞動工具,主要是指教學的物質手段?!备咧袣v史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手段是指學習活動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質手段,具有物質性、多樣性的特點?!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才的起點”,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是目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而實用的手段之一。學生只有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有探求這門學科的欲望,而這種興趣的激起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來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的奧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教育條件的改善,高科技含量的現(xiàn)代輔助教學媒體必將在歷史教學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生.歷史課程生成性教學中應避免的幾個誤區(qū):由教學案例“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引發(fā)的思考.歷史教學,2010(2).

[2]張智.法國啟蒙運動與舊制度后期的民族主義話語.浙江學刊,2010(3).

篇4

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

啟蒙運動的背景:

1)先進的思想家適應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高舉理性大旗,批判封建專制和中世紀宗教神學,主張建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

2)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們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

1)伏爾泰主張建立英國式的“開明君主制”,通過國王的改革就可以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主張建立一個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相互牽制的政府;

篇5

1、樹立目標、選材組隊

少兒乒乓球的訓練,不管是一般的基層小學乒乓球隊,還是傳統(tǒng)學校、業(yè)余體校、重點

體?;蛘呤瞧渌问浇M建的訓練隊,都應該考慮通過一段實踐的訓練,將要達到什么目的?往哪個方向發(fā)展?無論出于什么目的,在訓練前應通過觀察法、訪問法、測試法、測骨齡、看手紋和淘汰法等,做到科學的選材和認真的組隊,這樣才能選出有發(fā)展?jié)摿Φ倪\動員進行訓練,進而取得理想的比賽成績。

另外,對于確實有前途而家長不太支持的運動員,作為教練員要想盡辦法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必要的時候可以爭取領導的支持和幫助,勸其參加訓練。

2、加強教育、嚴格紀律

在少兒訓練的時期一定要給予良好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他們頑強的作風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運動員今后的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思想基礎,是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這樣就要求教練員從訓練的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并且平時多關心運動員的生活、學習,經(jīng)常同家長和文化課老師保持聯(lián)系,共同教育。在訓練的間歇時間或安排專門的休息日給運動員講解優(yōu)秀運動員的成長故事,激勵他們的訓練熱情。采取多種多樣的訓練手段,提高運動員的訓練興趣。同時還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觀念和團結意識,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使整個球隊成為一個堅強、團結、進取的有戰(zhàn)斗力的小集體。

3、科學訓練、基本原則

3.1 堅持系統(tǒng)訓練。開始接觸乒乓球參加訓練就如同一張白紙,只有系統(tǒng)的、科學的進

行訓練,打好思想、身體和技戰(zhàn)術的基礎,今后才能少走彎路,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運動員,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3.2 堅持循序漸進。少兒啟蒙訓練就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這樣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使原來不錯的苗子被“廢掉”。不管是身體訓練,還是技術動作的學習,都應該遵守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的原則,穩(wěn)步、扎實地訓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 堅持基礎訓練。少年兒童的模仿能力和上進心都非常的強,應該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扎扎實實地加強基本技術的訓練。按照正確、合理的技術規(guī)格和動作要求,嚴格系統(tǒng)地進行訓練,使其掌握全面的技術,練好基本功。同時使他們明確各項技術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提高戰(zhàn)術意識,為以后掌握和運用各種復雜多變的戰(zhàn)術創(chuàng)造條件。

3.4 堅持長年訓練。少年兒童的時期是“黃金”訓練時期。因此,要珍惜這一時期,保證長年不間斷的堅持訓練,并充分利用寒暑假的集中訓練,盡快的提高身體素質和乒乓球技戰(zhàn)術水平。

4、啟蒙階段訓練的基本手段

啟蒙階段訓練的教學手段非常多,各個教練員都有不同的訓練方法,認真的抓好身體訓練和基本技術的訓練,在基本功上多下工夫,使每一個運動員能夠正確的掌握技術動作并合理的使用,為今后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我認為這一時期的訓練最為關鍵的幾點如下:

4.1 首先是練球感。必須重視手腕動作的訓練,球的變化是靠手腕來調節(jié)的,手感好的運動員的“小球”技術肯定會好,發(fā)球也會很好,充分的利用好手腕的靈活性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變化的球,這是啟蒙訓練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4.2 練好步法,學會制造弧線。我們的運動員剛開始學習打球多數(shù)是站在球臺面前一動不動的練推擋、練攻球,腳下的移動基本上不注意也看不到,步法訓練是非常的少,而且在近臺對打的球都是擊球的上升點或是高點,這樣擊球高于球網(wǎng),從上到下,形成很單一的直線球,如果能夠讓他前后跑動擊球這樣一來在的球就需要制造出弧線(擊球點比較低)通過摩擦制造出來的弧線不僅可以練好手感,而且腳步的移動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

篇6

摘 要 優(yōu)秀的體操運動員必須經(jīng)過啟蒙訓練,一般女子是指在5-6歲開始參加體操訓練后一年內的這個階段。啟蒙訓練有四個必經(jīng)過程:選材、培養(yǎng)興趣愛好、加強體操意識、進行基礎技術訓練。通過以上四個過程從而達到改造運動員自身形態(tài),適應教學內容及節(jié)奏,為今后從事體操專項技術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對于女子體操的啟蒙訓練,更要注重科學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運動員身上完成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 女子體操 啟蒙訓練

一、選材

體操運動員的選材十分復雜,一個優(yōu)秀的女子體操運動員必須具備優(yōu)美的體態(tài),強健的身體素質,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及一定的基本體操技術。優(yōu)美的體態(tài)是選材的重要條件,既要符合美學要求,又要兼?zhèn)鋭幼髁W的特點,這就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先天遺傳基因。其次,由于體操技術的發(fā)展和比賽規(guī)則的修改,對運動員的力量、柔韌性和協(xié)調性等身體素質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動員必須剛柔并濟,臂腿腰腹背脊相對力量大,平衡能力強,在器械上動作協(xié)調靈巧,有發(fā)展難度的空間。在心理素質方面,要選擇性格活潑開朗,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意志堅定,記憶力好,自控能力強的運動員,才會在今后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比賽中,憑借良好的心理素質優(yōu)勢取勝。最后,在選材中,運動員的基本技術也相當重要,基礎是否牢固將直接關系到運動員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對將來掌握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訓練效率。

二、培養(yǎng)興趣愛好

女子體操啟蒙階段主要是進行基礎技能的訓練,訓練內容枯燥乏味,且周期較長,技術難度高,接受困難,很難使運動員在周而復始的訓練中培養(yǎng)興趣,所以這個階段很容易引起好苗子的流失。為避免這個問題,必須要加強興趣愛好上的引導和培養(yǎng),使運動員主動配合訓練,這是能否完成啟蒙階段訓練任務的關鍵。對于女運動員來說,愛美是天性,所以可以抓住這一點來進行誘導訓練,其中獨具特色的舞蹈訓練是最能達到目的的訓練方式,讓隊員在每次生動活潑的舞蹈訓練中得到美的教育,激發(fā)隊員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欲望,從而提高她們的靈活性及協(xié)調性,并可以充分利用測驗和小比賽,提高訓練興趣,也激勵了她們的上進心,刺激她們繼續(xù)努力訓練。教練員以身作責與藝術性教學相結合,利用帶有鼓動性、表揚鼓勵為主的語言,恰到好處地做一些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比喻,再結合形體語言調節(jié)運動員的情緒,這樣不但活躍了訓練氣氛,提高了運動員的訓練情緒,也拉近了與她們之間的距離。

三、加強體操意識

“體操意識”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意識”,在這項獨特性、藝術性兼?zhèn)涞捻椖可希艘龀龈唠y度的規(guī)范化動作外,還要求隊員的自身氣質和表現(xiàn)力要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在賽場上,達到動作的流暢和諧、舒展大方,這就需要隊員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強體操意識的訓練。首先要針對每個運動員員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意識訓練計劃,并加強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提高理解力和想象力,通過知識深度廣度的積累,促進運動員腦中的體操意識的漸漸形成與提高。其次要培養(yǎng)運動員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她們的主觀能動性。女子本身的發(fā)育較男子早,所以這方面的工作必須在啟蒙訓練中抓起,讓她們多觀摩比賽,增長見聞,通過觀摩進行分析,總結經(jīng)驗,提高自我觀察分析的能力。最后,要在平時的訓練和生活中進行樂感的培養(yǎng),加強舞蹈和藝術體操方面的訓練,提高運動員的藝術素養(yǎng)以及身體柔韌性和關節(jié)靈活性,培養(yǎng)動作的美感、協(xié)調性,增強節(jié)奏感和韻律,同時建立正確的姿態(tài)和氣質的概念。女子體操運動員體操意識的培養(yǎng)由于不像體操技術動作訓練那樣具體,因此難度也較大,在啟蒙訓練中,必須要將意識訓練滲透到各個訓練環(huán)節(jié)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去。

四、進行基礎技術訓練

現(xiàn)今女子體操比賽日趨白熱化,動作難度越來越高,而要想突破高新難度動作,必須有扎實的基礎技術作為保證,女子體操啟蒙訓練階段正是各項基本技術成型的主要時期。基礎技術不好是后期造成隊員傷病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為了能夠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保持運動生涯的最佳狀態(tài),堅持基本技術訓練才是真正的捷徑。基礎技術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基本姿態(tài)訓練。從站立姿態(tài)開始,訓練運動員的頭、軀干、臂、腿的基本姿態(tài),為今后的高難度動態(tài)動作打好姿態(tài)基礎。第二,舞蹈基本功訓練。舞蹈是女子體操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身體得到充分舒展,同時心靈得到陶冶。具備了舞蹈素養(yǎng),體操動作的舞蹈元素就能體現(xiàn)得更好,為比賽贏得好成績。第三,神態(tài)表情的基本訓練。通過訓練使運動員面部線條柔和恬靜,眼神堅定有力,飽含溫情,充滿自信,從而達到一種內在的自然美。第四,個性美的基本訓練。通過平時對運動員文化知識的教育,讓她們增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出屬于自己的氣質和個性特點。并在平時的訓練中播放多元素音樂,讓運動員用形體、姿態(tài)、眼神、面部肌肉動作來體現(xiàn)自己對各種音樂的理解和用動作表現(xiàn)自己內心的美感,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運動員的個人特色,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特動作風格。第五,審美的基本訓練。讓運動員多聽音樂,編排節(jié)目,觀摩比賽,培養(yǎng)她們的審美能力,并不時讓運動員融入大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美,充分挖掘運動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這些能力漸漸體現(xiàn)在訓練和生活中,并在今后的比賽中油然而生,自然的呈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 酉杰峰.競技體操美學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3.

篇7

【關鍵詞】少年運動員;自由式摔跤;啟蒙訓練

On the Initial Training of Freestyle Wrestling for Youths in Henan Province

BA Yan-chuan

(Henan Athletic Sports Administration Center, Zhengzhou 450000, Henan)

【Abstract】 The sport of wrestling has a developing tendency of high intensity and fierce rivalry and values active attack. In initial training, we should modify our selection of young talents, skill training and strength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 The training guid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ody growth and the developing law of the sport.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on the initial training of freestyle wrestling for youths in hope of arriving at more effective scientific ideas and ways of training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us.

【Keywords】 youths, freestyle wrestling, initial training

1前言

在摔跤訓練中,少兒時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打基礎階段。少兒摔跤運動員的訓練是以速度為中心,有氧耐力為基礎,靈敏、協(xié)調、柔韌性為輔的多機能全面身體訓練〔1〕。顧及少年兒童運動技能形成的年齡規(guī)律以及身體素質發(fā)展的敏感期,多采用跑跳投以及其它項目的練習,用多種手段來發(fā)展運動員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質,使其內臟器官和各肌肉群聯(lián)合做功能力全面提高,這是少兒運動員將來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必須具備的條件。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河南省業(yè)余體校摔跤隊。所調查運動員均為16周歲以下,訓練年限為0-3年。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專家訪談法進行研究。

3結果與分析

3.1少年運動員的特征

3.1.1少年運動員生理發(fā)展的特征

少年運動員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此時肌肉的發(fā)展落后于骨骼的發(fā)展,肌肉向長度的增長快;體內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含量少,無氧代謝能量儲備不足;呼吸肌弱,呼吸表淺,頻率快,呼吸調節(jié)機能差;骨骼肌含水分和有機物較多,含無機鹽較少,富有彈性和韌性,堅固不足;關節(jié)面軟骨組織相對較厚,關節(jié)囊韌帶薄而松弛,伸展性好,活動范圍大,柔軟性好,堅固性差,易彎曲變形、脫臼和損傷〔2〕。

3.1.2少年運動員心理發(fā)展的特征

少年運動員的求知欲旺盛,興奮和抑制轉換較快,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強;科學膳食、保健,營養(yǎng)狀況提高,使身體發(fā)育成熟提前;參與眾多的摔跤賽事能增加經(jīng)驗,鍛煉心理承受能力,使心理發(fā)育成熟提前。

3.1.3少年身體素質發(fā)展的特征

少年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各項身體素質的發(fā)展不平衡,在某一階段某項身體素質發(fā)展效果優(yōu)于其他身體素質(少年身體素質的發(fā)展敏感期)。從自然增長速度看,隨著身體的不斷發(fā)育,其發(fā)展趨勢是力量最大,耐力次之,速度最小,而素質增長的順序正好相反,表現(xiàn)為速度最先,耐力次之,力量最后〔3〕。

3.2少年自由式摔跤運動員身體素質啟蒙訓練

3.2.1少年摔跤運動員的速度素質訓練及應注意問題

3.2.1.1少年摔跤速度“敏感期”的訓練特點

首先,決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步頻和步長,無論提高哪一方面,都可以提高速度。但步長和步頻又是互相矛盾的,強調了一方面的因素就會影響到另一方面因素。少年運動員正處于發(fā)育期,興奮和抑制轉換較快,靈活性好,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距離關節(jié)較近,韌帶富有彈性。因此,這個階段最適宜發(fā)展少兒運動員的速頻。其次,由遺傳所決定的影響速度素質的因素之一的反應速度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在9-11歲增長最明顯,12歲時達到第一次高峰。再次,少年運動員身體各個環(huán)節(jié)動作的最高頻率是不一樣的,腕關節(jié)的動作頻率最高,踝關節(jié)的動作頻率較低。而動作頻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不同的年齡階段增長速度也不一樣。訓練的最佳年齡階段是在少兒時期的9-12歲。在訓練的最佳年齡階段應加強系統(tǒng)訓練,否則就不容易再提高。

3.2.1.2速度訓練的手段和方法

在摔跤比賽中,運動員要想勝人一籌,就必須保持一種任何對手都難以跟隨的跑速。為了獲得這種非凡的有氧運動能力,運動員要進行各種方法的速度力量訓練。我們可以采用重復跑訓練,每組2-3次,速度等于或高于比賽速度,間歇時間要短;變速跑訓練,快跑200─400m,5次左右(根據(jù)任務,快跑、慢跑的段落,隊員的身體情況);加速跑訓練,在勻速跑途中,突然加速跑,然后保持高速跑。選擇的段落以短于專項距離為主。例如60m大幅度快跑;60m慢跑逐漸加速,最后10m時達到最高速度;60m高抬腿跑練習等。

3.2.1.3速度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在發(fā)展一般耐力的基礎上以“速度為中心”;在發(fā)展速度的同時,要注意速度耐力的發(fā)展,二者應同步進行;在以提高頻率為主的動作練習時,練習時間短,練習的強度宜大,并且練習的方法多樣,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始終處于較興奮的狀態(tài);遵循身體素質自然增長規(guī)律,要抓住速度發(fā)展敏感期。

3.2.2少年摔跤運動員的耐力素質訓練及應注意的問題

3.2.2.1少年摔跤耐力“敏感期”的訓練特點

少年時期,要系統(tǒng)地、有所側重地、形式多樣地進行內臟器官的訓練,以提高心臟機能。耐力素質訓練要從有氧代謝入手,遵循以“增強心肺系統(tǒng)的功能為主,努力提高最大耗氧能力,達到耐力素質發(fā)展和提高”的指導思想。

3.2.2.2耐力訓練的手段和方法

耐力素質是內臟功能以及速度、力量、靈敏等素質在跑動中的綜合體現(xiàn);是摔跤運動員最基本的身體素質,是改善和提高專項運動能力的主要訓練內容。在訓練中,無氧供能的訓練,要在有氧供能的基礎上進行。專項速度耐力的提高要建立在有氧耐力的基礎上。只有提高少年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增大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才能增加每博輸出量,才能推遲“極點”的出現(xiàn),提高跑的能力。

3.2.2.3耐力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有氧代謝供能能力和無氧代謝供能能力要配合恰當。二者比例要因人、因項、因時勢不同而定。一般耐力的練習從有氧代謝入手;依據(jù)少兒的心理特征,結合其它素質進行,鞏固和提高訓練的興趣和愛好;摔跤項目是艱苦、單一、枯燥的,在訓練中要有意識培養(yǎng)運動員的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質和良好作風。

3.2.3少年摔跤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訓練及應注意的問題

3.2.3.1少年摔跤力量“敏感期”的訓練特點

少年時期骨骼與肌肉增長較快,骨骼的成分膠質多于鈣質,骨骼肌含水分和有機物較多,含無機鹽較少,富有彈性和韌性,不易折斷;關節(jié)軟骨多,周圍的肌肉細長,力量和堅固性差,易彎曲變形;肌肉的增長落后于骨骼,肌纖維細長,力量和耐力差。因此少兒時期應發(fā)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以動力性練習為主,使肌肉組織緊張、放松交替進行,改善肌肉的內協(xié)調能力。

3.2.3.2力量訓練的手段和方法

力量素質訓練采用動力性練習為主,是符合少兒的生理特征的。少兒時期應盡可能減少最大力量(負重練習)的訓練,應以大強度的各種跳躍為主,既提高肌肉的橫斷面,又提高肌肉的伸展性。而快速力量訓練應結合技術特點抓好基礎訓練,訓練方法一般采用短距離的沖刺跑、下坡跑、跳階梯和輕重量、次數(shù)少的練習等。發(fā)展力量耐力的手段方法常見的是以能量代謝為依據(jù)的循環(huán)練習和各種不同的形式,如長距離跑的專門性練習、跳的練習。

3.2.3.3力量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jù)少兒訓練特點,多選用徒手克服自重方法,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可適當結合負輕器械練習,切忌用大力量負重方法。不忽視小肌肉群力量,注意大小肌肉力量發(fā)展的平衡性。把力量與速度的訓練結合起來,避免“速度障礙”。充分考慮其它素質的均衡發(fā)展,避免一個練習方法重復過多,以使局部負擔過重,產生過度疲勞。

3.3少年自由式摔跤運動員技術能力啟蒙訓練

3.3.1摔跤技術訓練,首先應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表象及完整概念。充分利用形象化語言講解,正確的師范及直觀教學等手段,說明技術名稱,規(guī)格、動作、結構、作用、使用時機和完成方法,以及要點、防守與反攻等,使少年運動員建立正確的摔跤基本技術動作概念;可以利用圖片、錄攝像放映等直觀手段讓其進一步觀看技術動作,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形象。

3.3.2摔跤動作多而復雜,有以手臂為主的技術,有以腿為主的技術,有以手、腿結合為主的技術,有以腰為主的技術,既有站立摔的技術,又有跪撐角斗的技術,靈活運用分解和系統(tǒng)教學的方法,或者使二者結合的方法,使少年運動員掌握完整技術。

3.3.3對練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動作要及時糾正,以免形成錯誤的動作定型。教練員最清楚這一點,少年運動員一旦出現(xiàn)錯誤的技術定型后,改起來很難,比從頭學習還困難,所以出現(xiàn)錯誤動作及時糾正是非常必要的。

3.3.4摔跤的原則是為了破壞對手平衡,將對方摔倒,在這個階段中從一開始就要注意提高少年運動員身體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不斷克服動作緊張和僵硬,這一階段對技術不要求過嚴過細,只要摔的順序和方向對了,外形即使不完美也無關緊要,但身法步法要嚴謹?shù)轿?必須嚴格。

3.4少年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心理素質啟蒙訓練

3.4.1培養(yǎng)摔跤運動員的興趣和愛好

訓練就是學習。在學習中培養(yǎng)對本項目的興趣和愛好,教練員要正確引導運動員對摔跤項目的特點、內容、任務進行了解,讓他們明確參加摔跤訓練的意義和責任,樹立為祖國爭光的人生觀,啟發(fā)調動運動員的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動機,自覺地、積極地配合教練員把訓練工作做好。

3.4.2啟蒙訓練期少年摔跤運動員的情緒引導

在訓練中常常發(fā)現(xiàn),運動員情緒飽滿、精神抖擻,就能很快掌握所學的技術動作,教學訓練的效果明顯;反之,運動員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就會影響技術訓練質量,甚至會干擾同伴的學習訓練效果。如何掌握引導運動員的情緒、進行正常訓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訓練中出現(xiàn)的單調、枯燥、刻板的訓練方法和形式也會讓運動員反感,會產生厭倦和消極情緒。教練員應了解運動員的心理特征,從而安排合理、多樣化、新穎的訓練計劃和靈活多變的教學訓練形式。

3.5影響少年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啟蒙訓練的其他因素

3.5.1訓練監(jiān)控

啟蒙訓練期少年運動員訓練的自覺性不高,教練員應當嚴格對訓練過程進行監(jiān)控,保證訓練的質量與效果。摔跤技術訓練,每一次訓練課,每一種技術,每一次發(fā)力,每一次摔倒,都要符合技術規(guī)格要求,以及生物力學原理,在數(shù)量中求質量。摔跤身體訓練要弄清訓練目的、訓練身體的哪一部位,是練速度還是力量、是練爆發(fā)力還是耐力、是主動還是被動、是對抗還是配合。

3.5.2營養(yǎng)補充

摔跤運動員的膳食營養(yǎng)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已經(jīng)引起了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廣泛重視,摔跤運動員良好的運動能力、充沛的體能,雖受健康、心理、體重、恢復等多種因素影響,合理的飲食營養(yǎng)更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尤其在少年階段,由于自然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加上訓練的體力消耗,少年摔跤運動員每天都需要合理、充足的營養(yǎng)能量的補充,主要是來自食物的營養(yǎng)補充〔4〕。食物的品種和形式是非常多的,但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不外是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大類。前三類是供給能量,后三種是調節(jié)生理機能。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少年運動員身體素質的發(fā)展和專項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決不能因為項目特征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同,而忽視了全面身體素質訓練。只有在少兒時期打好扎實的身體素質基礎,才能夠在成年時期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運動成績,延長運動壽命。

(2)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對身體素質,技術能力,心理素質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一名摔跤運動員應具有舉重運動員的力量,短跑運動員的速度,中長跑運動員的耐力,體操運動員的柔韌和協(xié)調,棋類運動員的思維和果斷。

(3)興趣培養(yǎng)對少年摔跤運動員是重要的,讓運動員真正地喜歡這項運動,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投入到訓練中來,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4.2建議

(1)在摔跤運動員啟蒙訓練的過程中,注重選拔運動員,很好地培養(yǎng)運動員的興趣和愛好,注意引導運動員情緒,進行“三從一大”的訓練,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啟蒙訓練中教練員應與運動員建立、培養(yǎng)積極的感情基礎,取得小運動員的信任,證明教練員的能力與威信。

(3)堅持科學選材、科學訓練、科學管理,利用現(xiàn)有條件培養(yǎng)更多的高水平摔跤運動的后備人才。

(4)對摔跤運動員啟蒙訓練的過程采用檢查、評價、分析、總結的形式,檢查運動員學習態(tài)度、意志品質、道德規(guī)范;評價運動員基本素質、基本功、基本技戰(zhàn)術為目標;分析運動員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每一階段的訓練??偨Y成功經(jīng)驗,找出差距,為今后的啟蒙訓練打好基礎,須建立一套摔跤運動員啟蒙訓練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參考文獻

〔1〕馮效直、茹海亭.兒童少年摔跤技術訓練的步驟與方法〔J〕.山西省體育科技,2006,26(4):34-35.

〔2〕曹康育.淺談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運動員的理想體質〔J〕.山西省體育科技,2007,27(2):33-36.

篇8

〔關鍵詞〕 英國啟蒙運動,道德感,仁愛,同情,現(xiàn)代性

〔中圖分類號〕B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1-0049-06

學術界通常將啟蒙運動理解為理性的啟蒙,這是因為人們秉持一個先入為主且不言自明的觀念,認為啟蒙運動理所當然地意指法國啟蒙運動。如果將啟蒙運動的光環(huán)僅僅聚焦于法國,不免會遺漏那段歷史留下的其他瑰寶。回顧18世紀的歐洲,不是法國,恰恰是英國在各國啟蒙運動中的作用得以彰顯。英國啟蒙思想家用道德感而不是理性在英國悄無聲息地掀起了一場直入人心的啟蒙運動。與此同時,這場啟蒙運動也成為英國走向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英國開啟了自由貿易和重商主義的發(fā)展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率先進入現(xiàn)代世界。因此,啟蒙運動不僅是對道德的啟蒙,而且也是現(xiàn)代性的啟蒙。這種自由、重商的F代性發(fā)展模式與基于道德感的英國啟蒙運動道德觀是分不開的,它們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邏輯關系。與法國啟蒙運動崇尚理性不同,英國啟蒙運動更提倡道德感。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認為道德判斷基于情感而不是理性。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在道德感的基礎上,并將仁愛與同情作為道德的一般原則。這就是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普遍的道德觀。以道德感作為奠基的英國啟蒙運動既沒有“理性”的革命情懷,也沒有實用主義的謹慎性情。因而它沒能像法國那樣發(fā)動一場文化戰(zhàn)爭,也沒有廢除英國國教和君主制度,而是將英國的現(xiàn)代性引向溫和與改良。這與那個時代英國思想家的觀念和態(tài)度密切相關,正是他們的道德主張才決定了英國現(xiàn)代性具有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及走向。

一、 道德感與社會秩序的構建

法國啟蒙運動主張理性高于情感,基于實踐理性的道德律是人的行為準則。這種理性主張可稱為先驗理性,它具有批判性、建構性的特征。這在法國現(xiàn)代性發(fā)展中,直接體現(xiàn)為激進性與革命性的鮮明特色。與法國啟蒙運動之理性主張截然不同的是,英國啟蒙運動不是關注理性,而是將視野投射進啟蒙運動中“每一個所明示或蘊含的社會倫理” 〔1 〕3。換言之,英國啟蒙運動將道德感作為其行動的道德依據(jù),而非實踐理性的道德律。它體現(xiàn)的是審慎、改良與溫和的精神氣質。由于道德與理性的區(qū)別,使得凸顯革命屬性的法國啟蒙運動成為一場充滿激情的、解放的政治運動;而彰顯改良氣質的英國啟蒙運動成為一場圍繞市民社會的文化構建。由此,英國與法國的現(xiàn)代性開始了迥異的發(fā)展走向。

(一)基于道德感的社會構建

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認為道德判斷基于情感,因為“一個生物或善或惡,適當?shù)卣f,只能源自其自然的性情” 〔2 〕152?!暗赖赂小睂W派創(chuàng)始人沙夫茨伯里認為,如果一種行為不是因任何情感而驅動,那么這個行為既不能認為是善的,也不能認為是惡的。因此人只有通過情感才能被確證為是善或是惡、自然或非自然。弗朗西斯?哈奇森十分贊同沙夫茨伯里有關道德與自然情感的哲學觀點。他從沙夫茨伯里那里拿來“道德感”一詞,并且進一步斷言:道德判斷的基礎不是理性而是感覺,只有具有道德美的行為才能給人帶來愉悅。于是,哈奇森以道德善為原則,建構起其系統(tǒng)的社會理論。

哈奇森認為,人類擁有社會共同的標準。這些標準體現(xiàn)在正義法則之中。我們只有借助道德感,才能認識這些標準和法則。在哈奇森看來,道德感有三個特點:第一,它是一種感覺,使我們能夠直接察覺到特殊的東西,并能給予贊成或不贊成的態(tài)度。第二,通過道德感,我們可以合理區(qū)分利己的自愛與利他的仁愛之權利要求,道德感有利于指導人們的行為。第三,道德感所感覺的事物,只有通過實施才能發(fā)現(xiàn)其感覺的特質。因為事物本身無所謂快樂和痛苦,只有對事物的感知,才會引起快樂和痛苦的感覺。正如哈奇森在《道德哲學體系》中所闡明的:“我們在凝視中感到愉快,因為我們凝視的物品是優(yōu)秀的,因此,并不是因為那物體給我們快樂而判定它為優(yōu)秀的?!?〔3 〕360

于是,在道德感的作用下,人們會對驅使行動的情感進行調整。通過調整的反思,人們會傾向于追求為保障幸福而設計的最佳生活方式。在哈奇森看來,這是一種以情感傾向為標志的生活方式,這些品性的實踐則顯示出這些美德。人們由于被賦予了道德感,因此不用擔心自己的道德判斷會受到理性論證的質疑。因為道德感只有通過自身更廣泛的實踐,才能夠得到改進,而不是通過理性。哈奇森認為道德的改進類似于音樂鑒賞的提高。他指出:“我們自己沉浸于音樂,會遇到更優(yōu)雅和更復雜的樂曲。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高級得多的快樂,而開始瞧不起那些從前給我們快樂的音樂?!?〔3 〕362道德感也如此,隨著我們道德判斷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我們會糾正這一道德權力中的任何明顯失調” 〔3 〕362。

隨后的英國啟蒙思想家的社會理論基本上延續(xù)著哈奇森的路線。正如麥金太爾所言:他們要么保留哈奇森的道德認識論,在必要的地方加以修補,而摒棄其道德原理、自然法則、正義及對上帝的義務之觀點;要么他們可以保留哈奇森的核心理論與神學立場而摒棄其認識論。〔3 〕371麥金太爾認為,大衛(wèi)?休謨和亞當?斯密是前一種選擇的代表,他們都對哈奇森的道德認識論表示認同。然而,在社會構建的路徑選擇上,他們表現(xiàn)出分殊。休謨基于“人為之德”的正義建構起規(guī)則社會,亞當?斯密則基于同情建構起商業(yè)社會。盡管休謨與亞當?斯密的社會構建相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將道德放置在社會理論建構的前端,主張以道德而不是合理性作為社會評價的標準。

(二)主張教育推動公共感的形成

在由道德感構建起來的社會中,現(xiàn)代性的危機也相伴而生。英國啟蒙思想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們主張通過教育來確保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于是,教育尤其是對窮人的教育成為英國啟蒙運動的重要社會文化構成。

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初期,資本獲得迅速積累,生產力得到大力發(fā)展,整個國民及社會的財富總量不斷增加,這似乎預示著一個自由、文明、富裕社會的形成。與此同時,人們更加關注個人財富的增加和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從而忽略了公共利益與共同善的追求。這將會導致社會道德滑坡以及公共責任感的缺失。被異化的勞動者淪為生產的工具,簡單重復的勞作使得工人階級智力衰退,愚昧無知。面對這一境況,亞當?斯密提出政府有職責要對大眾,尤其是對窮人加強教育。1699年,基督徒知識促進會發(fā)起慈善學校運動,30年內有1400所慈善學校共招收了22000名學生。這些學校被愛迪生和斯蒂爾稱作“時代的光榮”,是“時代所產生的公共精神的偉大實例” 〔1 〕81。這也可視作是沙夫茨伯里及其追隨者的潛在影響的延伸。雖然曼德維爾批評這些學校“對窮人有害”,因為讓窮人去上學,不工作,實際上是鼓勵懶散,而懶散將有助于增長惡行。對此,亞當?斯密批駁曼德維爾的觀點才是“徹頭徹尾的有害”。弗里德里克?默頓?艾登爵士在《窮人的狀況》中贊成亞當?斯密對窮人施加教育的觀點,他提出:接受教育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而言都是有利無害的,通過教育,窮人的孩子同樣能成為國家棟梁。無論如何,教育窮人,不僅是為了讓他們獲得智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他們的公共精神,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無疑是英國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公共感”的真體現(xiàn)。

二、 仁愛與自由主義的發(fā)展

從沙夫茨伯里開始,道德哲學的焦點從17世紀的唯理論轉向了對激情的關注。同樣,也是從沙夫茨伯里那里,英國啟蒙思想家逐漸明白,人的本性是由利己和利他這兩大互競的原則所指導。在這兩大原則的引導下,人的本性表征為自愛與仁愛。當英國啟蒙思想家提倡以仁愛之心,投身社會慈善事業(yè)和改革運動之時,是如何化解自愛與仁愛的沖突呢?

(一)自愛與仁愛的張力關系

道德沖突,在英國啟蒙思想家看來,都來源于利益。自愛與仁愛的沖突亦是如此。沙夫茨伯里引入“物種之利”的概念,成功地將美德與利益契合。沙夫茨伯里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私有之善”和“自身利益”,它們自然地指向一個目標,利于達成這個目標的欲望或情感對他而言就是善的;反之則被視為惡的。這就是“物種之利”。此外,一個人使其自身成為善的同時,也對他人構成善,那么這種善,不僅使他成為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同時對他自身而言也是一種善和利益。這樣,美德與利益就有可能彼此契合。正是因為有了“物種之利”,當一個人趨向這種物種之利或共同本性的情感,就被認為是自然的、合宜的。由此可知,在沙夫茨伯里看來,自愛與仁愛是有可能趨于同一的。

沙夫茨伯里進一步將這種情感分為三類,即“指向公眾利益的自然情感”和“指向個人利益的自利情感”,還有一類是“非自然的情感”。第三種非自然的情感在沙夫茨伯里看來是“全然缺陷的”“完全不正常的情感” 〔2 〕185。前兩種情感依據(jù)情感強度的不同來判定是為善或為惡。一般而言,“指向公眾利益的自然情感”太弱或“指向個人利益的自利情感”太強,這兩種情感都不能稱之為善;而“指向公眾利益的自然情感”太高或“指向個人利益的自利情感”太低,雖然通常被視作一種德行,但嚴格說來也是一種不完善,甚或是惡。顯然,德行與節(jié)制有關?!澳呐率亲钭匀坏囊活惾蚀扰c愛,假如沒有節(jié)制而超越了一定的程度,它無疑也會是有缺陷的?!?〔2 〕153正如溺愛是母愛過分的表達,柔弱是過分憐愛的結果,吝嗇與怯懦則是對自存的過度關注。按照沙夫茨伯里的理解,自愛與仁愛之間沒有優(yōu)劣之分,二者只有達至一種平衡關系,才是真正的善,否則都是不完善。

如何把握自愛與仁愛之間的張力關系呢?沙夫茨伯里運用了“系統(tǒng)”的眼光加以審視。沙夫茨伯里在討論道德感時,幾乎都是將個人融入社會整體中進行考察,在判斷一個人的道德情感時,也沒有脫離社會情感。在他看來,如果一種趨向自我利益的情感只有利于他的個別利益,但有悖于公共利益,這種情感就是有缺陷的情感。相反,如果這種趨向自我利益的情感,有助于增進公共利益,且讓每個大眾都能分享其利益,即使這種情感是非常自私的,它也不會被視為惡的。這種帶有“公共感”的社會精神特質在18世紀的英國慈善事業(yè)和改革運動中得以彰顯。18世紀,英國大約建立了一百多個民事社團和協(xié)會,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被拋棄和被忽視的人。18世紀的英國甚至被福音派作家漢娜?莫爾描述為“仁愛的時代” 〔1 〕74。

在哈奇森的道德哲學中,仁愛是德行的基礎。它是一種“本能”,它“先于理性而始于利益”,但又弱于自愛,它“驅使我們去發(fā)現(xiàn)自然之善和尋求他者的幸?!?〔4 〕137。可以看出,哈奇森將仁愛視為道德行為的動機。但是,仁愛是否能夠成為道德行為的動機呢?對此霍布斯等曾提出,仁愛似乎更像是另一種微妙的、精明的自愛。對哈奇森而言,人們通常會不假思索地依據(jù)自身善來行動,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所以,仁愛與自愛并不矛盾。同哈奇森一樣,巴特勒主教在談到仁愛和自愛的關系時,也認為它們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兩者分別構成公共情感和私人情感,都是人之本性。

總而言之,仁愛不僅要符合個人利益,同時還要增進公共利益,只有這樣才能被視作是善的;否則便是惡的。因而,只有擁有指向公共利益的仁愛,才能獲得快樂,如果缺乏這些情感,則是不幸的。因此,德行是這樣一種品質:它不僅給每一個個體帶來幸福與快樂,與此同時還能增進社會和整個人類的福祉。正如沙夫茨伯里所言:“德行是所有卓越與美好情感中最主要和最令人愉悅的,它是人類事務的支柱與裝飾,它支撐人類社會的存在,維持彼此之間的團結、友情與來往,家庭與國家都借助德行而發(fā)達和幸福,而缺乏德行的話,任何美好、出色、偉大和有價值的東西都會消失并走向毀滅?!?〔2 〕234這樣,沙夫茨伯里向世人證明作為人之本性的“道德”是一種社會倫理。自愛與仁愛可以通過對公共利益的共同追求趨于同一,達至平衡。它們不是迥然有別的德行,而是共同增進人類福祉的品質。

(二)基于道德情感的功利主義推動自由主義發(fā)展

雖然身處“仁愛的時代”,但是英國啟蒙思想家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卻從未放棄。18世紀的英國仍然是個充滿自由主義思想的國度。

一方面,英國啟蒙運動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發(fā)展方式不同。法國啟蒙運動與革命的政治運動密切相聯(lián),英國啟蒙運動則基于自由主義的原則和基礎確立政治方向。法國啟蒙思想家將希望寄托于人類理性和對人性抱有美好幻想。與之相反,英國啟蒙思想家,比如休謨與亞當?斯密繼承哈奇森的仁愛思想,認為人是自私的動物,人依據(jù)自身善而行動。因此,在政治設計上,休謨主要基于人性自私的理念,更多地關注人的自愛。亞當?斯密則提出用“看不見的手”來協(xié)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并使社會利益最大化。同時,休謨與亞當?斯密也都強調情感對道德的決定作用,而不是理性決定道德。

另一方面,18世紀英國自由主義在功利主義的推動下得到發(fā)展。哈奇森從“道德感即仁愛”的角度推導出“最好的國家就是給最大多數(shù)人帶來最大幸福的國家,而最壞的國家就是給最大多數(shù)人帶來痛苦的國家” 〔5 〕221,將滿足社會需求視作人之本性,并且認為諸如勇氣、節(jié)制、正義的道德品質要獲得道德感的認同,必須用以推動公共福祉。因此,哈奇森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出功利主義原則的人” 〔6 〕298。邊沁和愛爾維修則從效用的理性算計出發(fā),提出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并將此原則作為功利主義的第一原則。邊沁的政治改革目標和道德哲學目標也都建立在此原則上。在邊沁看來,每個人的權利或利益都不容忽視,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核心。從這一點上看,邊沁在功利主義道路上走得比哈奇森更遠。換言之,哈奇森的功利主義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主導,而邊沁則更尊重個人利益。在現(xiàn)代社會,自由主義思考的問題始終都是如何確保個體的自由。如果說哈奇森的功利主義仍然帶有公共感的情懷,邊沁則更堅定地走向了個人自由主義。另外,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也賦予了個人太多的自由。這些都為現(xiàn)代性的自由主義危機埋下了伏筆。毋庸置疑,這種基于道德情感的功利主義思想成為英國自由主義思想發(fā)展的助推力。

三、同情與情感主義的萌芽

18世紀的英國是感傷主義小說的鼎盛時期。“同情”思想主導了感傷主義的潮流。埃德蒙?伯克認為“社會情感激發(fā)的同情感覺,也適用于藝術”,因為“正是主要按照這種原則,詩歌、繪畫和其他感人的藝術才從一個人的心靈滲透到另一個人的心靈,它們也經(jīng)常能夠給悲慘、不幸和死亡帶來一種快樂?!币虼?,我們應該首先理解“我們如何被我們處于真實苦難境況中的同類生靈的感情打動” 〔1 〕79,才能真正理解文學上的悲劇。文學創(chuàng)作的感傷主義情懷,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對同情的關注,而同情在道德理論上則包含了情感主義的因素。情感主義后來被麥金太視為現(xiàn)代性道德危機的根源。由此可以推斷,同情的道德主張促使情感主義得以萌生,同時也間接地推動了18世紀英國的道德現(xiàn)代性啟蒙。

(一)同情與“公正的旁觀者”

情感主義作為一種獨立的理論于20世紀開始盛行。它主要是對1903年以后英國道德語言的一種回應與說明。然而,情感主義的萌芽,可以追溯至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尤其是休謨和亞當?斯密有關同情的道德理論。

同情,作為一種自然情感,在休謨看來其本質是“一種與他人的同胞感”,它類似于文學作品中通常所說的移情現(xiàn)象,即“樂他人之樂,而憂他人之憂”。但休謨同時也指出,同情雖然出于人們對事物一種“身臨其境”的共感想象 ,但是這種共感想象會因人們的親疏遠近而產生強弱不一的同情。因而,我們對自身的關懷要強于對他人的同情,對親近的人的同情要強于對遠離的人的同情。譬如,面對同樣的空難、沉船和地震事件,人們對罹難的人群都會表現(xiàn)出同情,但如果不幸人員的名單中出現(xiàn)自己的同胞,甚或是親人時,人們所表現(xiàn)的同情會有不同程度的激情區(qū)分。因此,休謨強調“我們在對于人們性格的平靜的判斷和討論中必須忽略所有這些差異,使我們的情感變成更公共和更社會的” 〔7 〕9。情感如何才能更公共和更社會?這其實就是強調在感性的情感世界中,還需要理性的引導,只有站在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中立立場上,情感才有可能更公共和更社會。對此,亞當?斯密提出作一名“公正的旁觀者”。

亞當?斯密認為人們出于“人道”的本性,會“樂他人之樂,而憂他人之憂”,旁觀者會設身處地地想象自己處于對方的情境感受,并將產生同情的處境完善地描述出來。他接受老師哈奇森的觀點,同意休謨將同情視作一種天然的感情,并認為這種情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不同于休謨廣而言之的同情,亞當?斯密的“旁觀者的同情”增加了理性的色彩。他不僅僅只是設身處地地使自己身臨其境,還會“用健全理智和判斷力去思考,自己會是什么感覺”。這種同情“與其說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生的,不如說是因為看到激發(fā)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生的?!?〔8 〕27-28因此,亞當?斯密的“公正的旁觀者”的同情比休謨的同情更加理性,他不是一味地深陷對方的境遇不可自拔,而是在適當?shù)馗型硎芎?,會跳出對方的境遇,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采取中立的態(tài)度去理性評判這種情感是否合宜。對情感的合宜判斷正是亞當?斯密與休謨對待“同情”的區(qū)別所在,也是亞當?斯密對休謨“同情”思想的超越。于是,“同情”“公正的旁觀者”“合宜”成為亞當?斯密道德哲學的基石。

(二)蘊含情感主義因素的同情

無論是休謨的同情,還是亞當?斯密的“公正的旁觀者”,他們意圖闡明的都是行為乃情感的表達和產物,以及情感本身沒有惡。當人們判斷行為的善惡時,是將行為當作某種情感的表達和產物來判斷。換言之,在判斷善惡的過程中,實際上表達的是人自身贊成與否的情感。這種對個人情感的強調,并憑個人情感進行道德判斷的做法,恰恰是情感主義的主張。正如麥金太爾所言,“情感主義是這樣一種學說:所有的評價性判斷,尤其是所有的道德判斷,就其具有道德的或評價性的特征而言,都無非是偏好的表達、態(tài)度或情感的表達?!耆怯蓪Τ植煌庖娬叩那楦谢驊B(tài)度造成某些不合乎理性的影響來保證的。我們使用道德判斷,不僅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而且恰恰要對他人造成這樣一種影響?!?〔9 〕12同情正是這樣一種自然情感。它不僅表達著個體的態(tài)度與情感,而且還試圖影響他人,使之形成與其相同的態(tài)度與情感。盡管它有時候是站在他人的立場,有時候又居于旁觀者的角度。因此,同情的自然情感蘊含著情感主義最基本的元素。

包含情感主義因素的同情,在18世紀的英國文學社會掀起了感傷主義的風潮。而在政治社會,則表現(xiàn)為“公正的旁觀者”對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調節(jié),是作為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另一只手出現(xiàn),旨在建立一個具有德性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這也是18世紀英國獨有的社會秩序模式。然而,后來的情感主義發(fā)展成為啟蒙運動失敗的罪魁禍首,這是當時的英國啟蒙思想家們始料未及的。

四、 英國啟蒙運動道德觀的隱憂與啟示

英國啟蒙運動的道德觀在法國啟蒙運動的理性遮蔽下一度被人們所忽視。然而,埃德蒙?伯克在1790年就曾詬病法國啟蒙思想家過于追求理性,將自由抽象化,從而消弭了個體的道德意識和價值判斷。反觀英國啟蒙運動,對道德的關注,使其更加貼合世俗世界,它不是構建道德烏托邦,而是實實在在地關切人們的內心世界,讓人們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道德的行為。對道德的全面關注與對個體道德意識的尊重在當時的英國社會誠然可貴,然而,它對英國社會的現(xiàn)代性發(fā)展也暗含著深深的隱憂。

(一)英國啟蒙運動道德觀的現(xiàn)代憂

自馬基雅維里提出“政治祛道德化”以來,在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和17世紀個人主義思潮的推動下,現(xiàn)代性的社會范式轉換在18世紀的英國啟蒙運動中得到了定型。商業(yè)經(jīng)濟的興起和市民社會的形成,使道德屬性從“共同體道德”轉向“個體道德”?!肮餐w道德”關注共同體的利益,對個人鮮有關懷。比如,英雄社會的血緣共同體,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體,以及基督教修士的宗教共同體。18世紀的英國啟蒙運動,開啟了對德性的全面關注與論述,尤其關注個人的情感與道德的關系?!皞€體道德”替代“共同體道德”勢在必行。

對“個體道德”的呼吁,符合商業(yè)社會中市場機制的需求。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個體都力求追逐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將個體的正當權益與社會的公共利益相協(xié)調是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使命。與曼德維爾認為“私惡即公利”的反諷式論述語調不同,沙夫茨伯里與哈奇森等啟蒙思想家致力于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提出自愛與仁愛的辯證關系,將仁愛的道德感指向公共利益。從而奠定了社會經(jīng)濟的倫理基礎,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仁愛的道德感基于個人的自愿,著眼于個人的行為。因此,仁愛與自愛一樣,最終都是個體道德的體現(xiàn)。由于對其不能施加強制性,因而,個人是否付諸仁愛的行動,只能憑依個人的道德自愿。如果社會道德話語式微,仁愛將只能成為一種美好的道德幻想。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麥金太爾認為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顛覆了亞里士多德主義,并且提倡“共同體道德”優(yōu)越于“個體道德”。

同樣是從現(xiàn)實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在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看來,市民社會已經(jīng)從“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雖然人類的幸福與繁榮起源于仁愛,但是,人類的幸福卻建立在正義的德性基礎上。因此,相比仁愛,正義才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因為,仁愛是出于個人自愿的個人行為,缺乏仁愛只會招致厭惡之情,而不會受到懲罰;相較之下,正義并不取決于自己的意愿,它關注的是社會整體,沒有正義則會導致憤恨,受到傷害。簡言之,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言,仁愛是錦上添花,正義則是不可或缺的?;谶@一認識,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提出“正義優(yōu)先于善”。這一洞見成為現(xiàn)代自由主義者奉行的基本道德原則?;诖嗽瓌t建立的社會,隱藏著現(xiàn)代性諸多的問題根源。尤其是Ω鋈俗岳與社會公利的區(qū)分強化,導致了社會的分殊化。如果社會走向分殊化的極端,很容易形成羅爾斯所謂的“私有社會”。以至于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中抱怨道:“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沒有公民,有的只是各個領域的專家” 〔10 〕32。如何在分殊化的社會建立自由而和諧的良好秩序,或許是英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沒有關涉的問題,但也正是現(xiàn)代社會必須給予思考的問題。

(二)英國啟蒙運動對中國的啟示

比照英國啟蒙運動的現(xiàn)代性啟蒙,中國在現(xiàn)代性進程中表現(xiàn)出與其相類似的現(xiàn)代性問題。比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已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yè)。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家園卻逐漸失落,道德走向荒原?,F(xiàn)實社會中,人們的公共責任意識淡薄,公德失范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大多數(shù)人以追逐個人的利益為人生目標,忽略了社會共同體的公共利益與共同善。對這些現(xiàn)代性問題的解決,本文認為可以借鑒英國啟蒙運動――以道德為基石建立文明社會。如此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中國應對現(xiàn)代性發(fā)展的重要道德主張,也是中國現(xiàn)代社會對如何建立自由、和諧的美好生活的思考成果。

一方面,在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物質生產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必須建設精神文明。這既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基本矛盾解決的內在邏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彰顯了國家道德旨歸,也突顯了個體道德規(guī)范。個體的正當權益與社會的公共利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了協(xié)調。具體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利益沖突日益尖銳,利益關系呈現(xiàn)多元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的公正,從權利公正、機會公正、規(guī)則公正等方面,有效地制衡利益雙方,緩解利益沖突。努力營造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并以公正為基點,造福全體人民,這是公正的道德實踐要求。

另一方面,如果說公正是利益沖突的社會不可或缺的美德,那么友善便是和諧社會的倫理要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既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同情,也蘊含著人對社會的仁愛之情。在面對公德失范現(xiàn)象時,友善可以提醒自己及他人,使人人具有公共感,提升公民的公共責任意識;在失落的精神家園中,友善可以幫助人們化解精神憂思,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在復雜的生態(tài)倫理困境中,友善可以還給人們一個美好的世界??傊杂焉泼鎸ψ约?,可以塑造更健全的人格;以友善面對他人,可以滋潤更崇高的心靈;以友善面對社會,可以建構更和諧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格特魯?shù)?希梅爾法布.現(xiàn)代性之路:英法美啟蒙運動之比較〔M〕.齊安儒,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沙夫茨伯里.人、風俗、意見與時代之特征――沙夫茨伯里選集〔M〕.李斯,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 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M〕.萬俊人,等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4〕Alexander Broadi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 倫理學簡史〔M〕.龔群,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James N. Loughran. Francis Hutcheson: Benevolence as Moral Motivation〔J〕.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1986(3).

〔7〕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伏爾泰.哲學通信〔M〕.高達觀,譯.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篇9

【關鍵詞】以研促學 歷史教學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92-02

本文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七課《啟蒙運動》為例進行探討,以期領悟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真諦。若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專家、各位同仁批評指正?,F(xiàn)行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均采用模塊式編排,改變了傳統(tǒng)教材以通史編排的體例,以全新的理念重新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分成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三個必修模塊和六個選修模塊。這種編排注重與初中課程的銜接,遵循了高中歷史教學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基礎性和時代性,更加關注現(xiàn)實和社會發(fā)展,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但失去了通史教材的連貫性,很多歷史知識都被人為地割裂開來,零散的分置于不同的模塊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歷史的真實性。如何理清歷史的來龍去脈,還原歷史的真實,進一步落實新課標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提升模塊教學的實效性,這是我們歷史教育人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我校在開展教學的同時對教材進行了新一輪的研討,現(xiàn)從以下方面談談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思考。

一 優(yōu)化模塊知識結構,讓教材活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這)是教育過程的邏輯?!蹦K編排本身包含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的初衷。學生通過對模塊的學習能夠更加清晰、更加快捷地掌握歷史知識,建構歷史知識體系。但作為施教者,需要更進一步整合各個模塊、各個子目,優(yōu)化模塊知識結構,在教材研究基礎之上作精細化處理,讓教材活起來,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為例,我們在研究的基礎上對原來的板塊做了如下處理:把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放在一起進行集中學習,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便于全面掌握古今中外的思想發(fā)展史;把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fā)展歷程)、第七單元(現(xiàn)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和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放在一起進行集中學習,便于全面掌握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化史。在具體課例中實施微調,如在《啟蒙運動》這一課中,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推動了理性時代的到來,選擇先學習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fā)展歷程)。這樣演繹的歷史模塊就顯得更靈活,更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了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14~18世紀的歐洲,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繼續(xù)發(fā)展,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要求擺脫中世紀封建神學的束縛,開啟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人性得到張揚,思想得到解放,進而推動了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最終演變成一場在思想領域反封建專制和教權主義的斗爭——啟蒙運動,從而揭開了理性時代的到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引言和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教材內容及插圖《觀察天空》,認識啟蒙運動的出現(xiàn)與當時歐洲的經(jīng)濟、政治、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從而自然得出歷史結論: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實踐證明,如果不整合教材,憑教師枯燥的說教,包括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1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費時費力不說,學生也無法理解其來龍去脈。大多數(shù)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深刻,花上一節(jié)課的時間談背景,這顯然就背離了課標的要求。

二 實踐模塊教法學法,讓學生動起來

古人云:“善教者必有善學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進之之善,而進之之功,在人之自悟?!苯虒W有法,學無定法。學習模塊肯定需要一定的方法,不同的模塊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課標給我們展現(xiàn)了四種基本方法:一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二是注重探究學習,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方法;四是合作學習和交流的方法。我們在深入領會課標的基礎上進行課題專項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實踐,綜合運用,突出以生為本,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如把講解講授法、談話法與問題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等綜合運用到教學中去,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的生本高效課堂,這既體現(xiàn)了教師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又承載了學生的個性特征,需要我們不斷去追求!

以《啟蒙運動》為例,這一課有三目:第一目“理性時代的到來”講解啟蒙運動的背景和啟蒙運動的核心理性主義;第二目“法國啟蒙思想家”講解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第三目“啟蒙運動的擴展”講解德意志康德的思想主張和啟蒙運動的影響。傳統(tǒng)的教法就是依據(jù)教材的思路“填鴨式”的亦步亦趨,沒有創(chuàng)新,缺乏活力,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歷史課堂應有的生命力。我們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新優(yōu)化整合,打破模塊束縛,用問題替代了課題,使教材知識結構更趨合理,線索更明了,思路更清晰。學習課題的過程就是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談話法、講解法、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探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本課我設計的探究問題是:課件播放必修一,有關、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場景,通過觀看后提問:你認為這些歷史事件都受到了什么思想的啟發(fā)?(情境導入、激情益智、談話過渡。)(1)你認為什么是啟蒙思想?(釋題置疑,推進新課。)

(2)這場運動是怎樣發(fā)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背景。)(3)最先可能在哪個國家發(fā)生?法國為什么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分組討論,引發(fā)思考,互動點評。)(4)啟蒙運動的核心是什么?(比較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角色扮演生活場景,形成結論認知。)(5)教材講到了哪幾個思想家?你能理解他們的觀點嗎?(自主學習,用史料分析法得出歷史結論。)(6)這場運動產生了什么影響?(比較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用資料圖片示例法歸納總結。)(7)學習了這一課你領悟到了什么?(思維升華,結束新課。)實踐證明,通過在問題情境設置、講解示范、史料分析基礎之上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在高中歷史新課程學習中師生倍感受益,實效性不言而喻,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歷史課堂上得到了有機的結合,教與學變成了一件輕松快樂的事,為教為學樂此不疲,我想這就是歷史模塊教學的一點啟示。

三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讓老師閑下來。

斯賓塞曾說:“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學結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毙抡n程理念旨在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讓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xiàn)師生互動。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已遠遠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單憑歷史老師的說教已無法實現(xiàn)新課標的培養(yǎng)目標。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優(yōu)化各種教學資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尤顯重要。課件設計好了,教師的角色由教到導,把主體還給學生,老師上課自然就輕松多了,實現(xiàn)了由原來忙于說教到現(xiàn)在可以閑下來思考的轉變。

《啟蒙運動》這一課,我們充分利用了教材本身的插圖、人物圖片和資料,補充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康德等思想家的生平簡介和觀點史料,增加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拉美獨立運動以及亞洲民族的獨立解放運動相關聯(lián)的場景圖片等大量直觀而鮮活的歷史素材。這樣的課堂才能貼近學生,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教材,領悟啟蒙運動的背景、核心思想、觀點主張以及他們不懈探究真理的人格魅力,更理性地認識啟蒙運動影響和評價。這樣的課堂也才能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通過歷史學習達到求真、溢情、啟智的目的。

總之,高中歷史新課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如何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課堂花絮,需要我們大家一起用智慧的鑰匙去開啟這扇理想之門。讓我們攜起手來,以研促學,提升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舊人教版普通高中歷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啟蒙運動;理性主義;人性;批判

一、人性壓抑及其問題

人性,即人的本性?;旧嫌袃煞N解釋,一種作為中性詞,在中國文化中,有人性本善論的觀點(以儒家孟子為代表)和人性本惡論的觀點(以儒家荀子為代表);另一種作為人應有的高尚品質,比如慈愛、善良,類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人性就是評價一個人品及行為的衡量工具。

在歐洲啟蒙運動之前,當時人性被壓抑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最大問題。西歐的中世紀是神學至上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還建立了一套森嚴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經(jīng)典之作《圣經(jīng)》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在當時封建思想的極度束縛之下,人性被最大限度的處于壓抑之下,沒有個人的思想表現(xiàn),只能是按照宗教神學的約定俗成,宗教的威信是當時社會最主要的力量,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是一種教會制度,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種循規(guī)蹈矩,充斥著神學意味的社會之下。

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有什么進展。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更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也使大家開始懷疑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這種人性壓抑帶來的不止是個人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由于人們長期處于思想禁錮的狀態(tài)之下,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底下,極度的迷戀宗教神學。整個社會沒有生氣,人們都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也沒有自己的思想,病態(tài)的社會,沒有了人文主義的氣息,只有迎合,只有尊崇,只有封建禁錮。

二、理性及其對人性的敞開

理性時代的到來并非偶然,時勢造英雄,所以啟蒙運動的發(fā)生有其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條件。17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以英國和荷蘭最為突出,英國早在1688年就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這就從經(jīng)濟、政治上奠定了基礎。到了17、18世紀,自然科學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如笛卡爾認為認識世界和取得知識的唯一方法是數(shù)學推理,培根則提出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法。他們的觀點打破了束縛人們頭腦的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枷鎖,提倡科學實驗。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在這一風氣影響下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基本的、宇宙的法則,這個法則既支配了整個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體。由此類推,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類所發(fā)現(xiàn)。到18世紀上半期,自然科學研究在物理學、植物學、地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就,使得很多人相信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這些都為啟蒙運動的爆發(fā)提供了銳利武器。

長期壓抑的狀態(tài)使整個社會長期處于愚昧、荒誕、無知的狀態(tài),加上科學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漸漸的一部分人開始意識到了人性的問題,為了能夠使人性得到解放,呼喚理性的陽光,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和專制特權,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人們開始想到利用理性去實現(xiàn)這一目標,啟蒙運動中的理性就是這樣被萌芽出來的,這絕非偶然。正如黑格爾所說的,理性和認識是統(tǒng)一的,只有人理性地去發(fā)掘問題,去思考,人類歷史才能不斷進步。

三、敞開是否又成為了一種遮蔽

啟蒙運動其實就是一場理性照亮人性的運動,可是到了最后卻變成了一種工具式的理性。為什么說它提倡的理性是一種工具理性?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作為工具理性,它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啟蒙總是把神人同形論當作神話的基礎,即用主體來折射自然界。許多神話人物都具有一種共同特征即被還原為人類主體。這種對主體性的推崇,又直接導致人類去進一步征服自然,使得人類越來越能夠成為自然的主宰,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主人意識牢固建立。其次,它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統(tǒng)統(tǒng)量化、數(shù)據(jù)化,一切都必須能夠還原為數(shù)量關系,缺乏了一種生氣?!案魇礁鳂拥男问奖缓喕癄顟B(tài)和序列,歷史被簡化為事實,事物被簡化為物質?!薄皵?shù)字成了啟蒙的準則”“對于啟蒙運動而言,任何不符合算計與實用規(guī)則的東西都是值得懷疑的?!倍@種數(shù)字化的理性最終所導致的就是理性的異化,一切事物被程式化和組織化,最終還是走向了一條生搬硬套的體系之中。

啟蒙運動高舉著理性之光的大旗,反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宣揚人的主體自由,試圖將人們從蒙昧和黑暗中解脫出來,確立科學理性的主宰,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道路,但它卻使人們在社會中越來越失去一種獨立性和自主性,逐漸陷入到了工具理性的桎梏中,卻最終走向了自己反面。

四、敞開與遮蔽之間找尋自由

這種純粹依靠理性的方法雖然沒能達到預想的目的,但它喚起了人們對于人性被壓抑的吶喊,人們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雖然在找尋方法的時候走上了理性工具的彎路,但是也可以通過這一教訓認識到啟蒙運動所需要的真正方法,它不僅需要人性,也需要理性,這種理性不是之前所提到的工具式的理性,它是一種人類思想成熟的標志,是一種邏輯的概念,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尋到所謂的真正自由,然后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理性照亮人性的光輝,即在敞開與遮蔽之間找尋真正的自由。

弗洛姆認為積極自由在邏輯上包含消極自由,但是消極自由在邏輯上不含有積極自由,因為積極自由本身應該包括不受外界的束縛,如果個人還處于束縛之中,還沒有隔斷與家族、部落或者社會的原始聯(lián)系,那么也就無法達到獨立的自我,也就不可能有積極的自由。事實上,個人無法從自然、家族、種族以及社會中獨立出來,那么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也就無從談起。

真正的自由是要在人性和理性之間找尋到一個平衡點,這才是問題最關鍵的地方。在不違背倫理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下,依照科學的方法去指導實踐活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尊崇,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思考,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理性的控制之下,正常的釋放人的本性特征,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在生活中我們要理性地選擇,揭開在背后推動我們無意識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具有自由的能力,我們的選擇能力才能隨著我們的每一項選擇而增強,最終真正自由地選擇真正的生活——一種生存方式。

結語

啟蒙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理性照亮人性的偉大變革,它不僅是資產階級爆發(fā)的一場崇尚科學,擺脫封建愚昧,追求自由理性的革命,也是一場點亮整個歐洲大陸理性之光的明燈。雖然啟蒙運動中把理性走向了反面,沒有真正的能夠實現(xiàn)其原有的目的,但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動力,我們要學習它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大膽的追求科學技術,追求真理的品質和素質,將人性和理性相結合的方法來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實現(xiàn)人類為之奮斗的真正的自由。

參考文獻

[1]王育琨,《真正自由的境界》,專欄.視野與價值,商業(yè)周刊,2008,2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