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論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3: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翻譯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翻譯論文

篇1

關鍵詞: 政論文;文體;功能對等;

Abstract: Political and foreign affairs are subtle and concern the benefits of the state, and consequently sentences and words should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The tones of the political articles should be very firm, and their contents should be very concise so that they are suitable to the political occasions. Therefore many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y are translated so as to avoid ambiguity or the damage of the benefit s of the stat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articles from the stylistic, function equivalence aspects.

Key words: political article; stylistic; function equivalence

1.引 言

翻譯原則中我們提倡“忠實于原文”, 即嚴復所提“信”,嚴復認為: 譯文要從全文要旨出發(fā), 對于詞句可以有所顛倒增減, 只要不失原意, 不必斤斤計較詞句的對應和順序。對此, 筆者針對政論文的特點, 從文體、功能對等兩方面進行討論。

2.文體特點

眾所周知,英漢表達方式不同, 為了不破壞原文的意思, 使譯文更加通順, 符合目標語言的特點, 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我們應運用恰當?shù)姆g技巧, 以求忠實與原文。在政論文中, 由于政論文使用的場合較為嚴肅、語氣強烈、口吻鄭重, 有時涉及的話題甚至于敏感, 因此政論文翻譯必須考慮它本身的語體特點且要多加推敲, 力求文章簡潔, 同時政論文的翻譯要準確, 與原文內(nèi)容一致。如:從長遠看, 亞太地區(qū)依然是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區(qū)。只要各國、各地區(qū)同舟共濟, 攜手合作, 克服困難, 亞太地區(qū)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譯成:It will surely usher in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if all the countries pull together in time of troub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這一段政論性文中, 其文體特點就是簡潔、嚴肅、微妙,所以在翻譯時既要避免使用冗長的語句, 一一對應地翻譯, 也要避免辭藻過于華麗。用“pull together”表現(xiàn)了原文中的同舟共濟, 攜手合作, 有其豐富的暗含。如果“同舟共濟, 攜手合作”譯為“in the same boat ”and “cooperate”, 那就只是的形式生搬硬套, 并未領會原文的意旨, 就會使譯文單調(diào)沒有韻味, 整個語句就是大白話, 失去了政論的意味, 沒有了政論文堅定的語氣。因此也就不符合政論文體的特點。

3.功能對等

奈達認為, 功能對等翻譯是以讀者為主的翻譯。翻譯就是要在接受語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現(xiàn)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視意義, 然后是風格。如果我們翻譯的文章被讀者閱讀之后, 產(chǎn)生了與原文讀者不同的心理反映和理解, 那文章的翻譯就是失敗的, 家沒有達到忠實于原文的效果。政論文多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以及正式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和對方在心理反映和理解方面相似即功能對等, 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同世界更好地交流、交往與合作, 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自己。例:I know American wants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 I know Americans want progress. And we must seized this moment and deliver.我們知道美國希望和平統(tǒng)一。我知道美國人民希望進步。因此我們必須把握現(xiàn)在這個時機并付諸實踐。譯文中, “付諸實踐”這一短語將“deliver”表現(xiàn)得很充分, 很具有深遠意義。這里深層次的要表達說話者堅定的決心和強烈的號召,如果譯為“努力去實現(xiàn)”, 就使文章太過于通俗化,就無法表現(xiàn)出說話者內(nèi)在的決心,也就起不到號召呼吁的作用了,就無法達到功能對等。因此用“付諸實踐”進一步使譯文達到功能對等, 即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心理反映相似。

4.總結

本文就政論文翻譯從文體、功能對等兩方面進行初步探討。政論文在文體上講究嚴謹,正式,甚至在用詞上謹小慎微,翻譯時要注重目的語接受者反應,因此在翻譯時不可隨便大眾化,要全方位考慮接受者反應。

參考文獻:

[1]范仲英. 實用翻譯教程[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2]王弄笙. 近年來漢英翻譯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問題[J ]. 中國翻譯, 2002, 1 (1) : 23227.

篇2

目前給翻譯下的定義很多,一個比較能為大多數(shù)譯者所接受的定義是:翻譯是語際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語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成功的交流要求我們必須對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和它們各自的文化有透徹的了解。韓禮德先生在他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中,對語言系統(tǒng)進行了“語言行為潛勢”(linguisticbehaviorpotential)和“實際語言行為”(actuallinguisticbehavior)的區(qū)分。所謂“語言行為潛勢”,不是指人具體運用語言的知識和能力,而是“語言和文化允許他進行選擇的范圍”,即:

“在語言行為上能夠做的事情的范圍”。而“實際語言行為”則是指人對語言進行的具體的選擇和運用。正因為有“語言行為潛勢”和“實際語言行為”之間的不同,所以才會出現(xiàn)同樣的意義可以用多種不同方式進行表達的可能。翻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運用我們的知識和想像,圈定選擇范圍;再根據(jù)語境,

推斷出在此情境下最符合邏輯和搭配習慣的表達。想像和推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我們在“語言行為潛勢”提供的選擇中決定最恰當?shù)囊粋€。試以下面兩段文字為例:

但人間究竟太少如意事,我雖然這樣喜歡變化,而在過去的三四年中,我為了生活的壓迫,曾經(jīng)俯首貼耳地在古城中度過。這三四年的生活,說來太慘,除了吃白粉條,改墨卷,作留聲機器以外,沒有更新鮮的事了。并且天天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唉!在這種極度的沉悶中,我真耐不住了。

這是廬隱《玫瑰的刺》中的一段話。拿來給學生做練習時,發(fā)現(xiàn)學生錯得最多的地方便是在“吃白粉條,改墨卷,作留聲機器”這里。有的學生把這一部分譯成了“??eatingwhitevermicelli,correctinginkypapers,andmakingphonograph”。究其原因,就是想像和推理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沒有透徹理解了作者的原意。這三個小分句不僅在形式上并列,在內(nèi)容上也是并列的,共同來描述文章作者在這一時期無聊的生活。既是同時發(fā)生的,那么在邏輯上他們也應該是兼容互補的。從字面來看,第一分句似乎是在說食物,其余兩個分句則似在說工作。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作者如何會同時既“改墨卷”又“作留聲機器”呢?學生們認為前者毫無疑問在暗指教師職業(yè),而后者似乎卻是某一體力勞動的工種,覺得怎么也說不通。其實若再仔細些,就應該會發(fā)現(xiàn),此處作者用的是“作”而非“做”?!白鳌贝颂幨恰白鳛?充當”之意,而“做”則是“制造”之意。一字之差,意義迥然不同。這樣最后一個小分句便也有了合理的解釋。結合作者對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毫無變化產(chǎn)生的厭倦情緒,我們可以推斷出他所說的應該是教師抱著書本上課,上課,上課,好似留聲機一樣。此時再反觀第一個小分句,就會覺得將其單純地理解為“吃飯”似乎太過牽強,

會不會這里也另有所指呢?這需要我們進一步調(diào)動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如果此處所指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白粉條”,那必是一種和其外形非常接近的東西。那么,我們是否能在教師這個職業(yè)中發(fā)現(xiàn)這種東西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粉筆”。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后,我們還需要進行一番檢驗。將這三件事放在一起,就是:吃粉筆灰;批改卷子;一遍遍重復書本上的內(nèi)容,像留聲機一樣。三者不僅沒有絲毫的不和諧之處,反而是絕好的互補,成功地傳遞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和感情傾向。

一個厭煩平淡安穩(wěn)喜歡變化的人,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暫為人師,忍受循規(guī)蹈矩的沉悶生活,內(nèi)心的煩躁使他在潛意識抵觸這份工作。所以在他眼中,教師這個職業(yè)沒有什么可取之處,

更談不上有什么叫人留戀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他會選取這三點來自嘲的原因。關于這一段文字,有這樣一種譯法:

However,wishfulthingsareafteralltoofewinhumanworld.Inspiteofmybeingfondofsuchchanges,drivenbylifeIspentthepastthreeorfouryearsinanoldcity,docileandobedient.Mylifeinthisperiodwastoomiserabletosay.

Withtheexceptionofeatingwhitechalkpowder,checkinginkypapersandworkinglikeagramophone,therewasnothingnewtodo,everyday,everymonthandeveryyear.

我們再來看一個語段:

她將披著的頭發(fā)往后一抖,人這才看清了臉孔: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猩紅的嘴唇。

這個語段取自于魯迅的《女吊》。其翻譯過程同樣可以很好地說明想像與推理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在對“她”的面部描寫中,首先是臉。對這張“圓”臉的限定是“石灰一樣白的”。

對這種白,我們可盡情地發(fā)揮想像,可以是膚色白,可以是體弱而導致的蒼白,也可能是厚厚的脂粉堆砌出來的白;之后是“漆黑的濃眉”。這一點可與前三種假設中的任何一種并存,

因為對整個句子意義和情感的確定起不到什么限定作用;接下來是“烏黑的眼眶”,雖然在漢語中“漆黑”和“烏黑”的意思接近,“眼眶”所指的范圍也可有大小不同,但根據(jù)生活常識,

無論“眼眶”指的是什么范圍,這種“黑”都不會是純正的黑,只是指顏色濃重而已。接著來判斷“眼眶”的范圍,“眼眶”正常情況下,可指:眼圈,即rimoftheeye;也可指解剖上的眼窩,

即eyesocket;還可指上下眼瞼構成的范圍。在這里就只有第一和第三種理解比較合乎邏輯,而“烏黑的眼眶”也只有兩種比較合理的解釋:一是此人身體極差,二是此人上著濃妝。在面部描寫的最后一點是“猩紅的嘴唇”,是非常鮮艷搶眼的顏色??吹竭@里,我們就可以對前面做出的種種假設進行最終的推定了?!靶杉t”顯然不是正常的唇色,而是修飾的結果。

這樣,能讓這四項統(tǒng)一起來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她”化了濃汝,由此懸而未決的“眼眶”問題便也迎刃而解。我們可以看看楊憲益和戴乃迭二位先生對此段的處理:

Onlywhensheshookbackherdisheveledhaircouldpeopleseeherfaceclearly:aroundchalk-whiteface,pitch-blackeyebrows,darkeyelids,crimsonlips.

雖然沒有哪兩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是完全相同的,但人同此心,事同此理,溝通和交流便有了自然的基礎和條件。然而光憑這基礎和條件,并不就意味著信息的交流就可以順暢地進行,還需要人的積極參與。幾乎所有的語段,不論看起來多么簡單,都可能具有多重意義,從而造成理解上的錯誤??纯醋值渖辖o每個詞語的釋義有多少,就可以想像出我們面臨著多少選擇。生活當中產(chǎn)生誤解的事例比比皆是。上面這兩個語段的翻譯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實證明,理解的過程就是一個先通過假想來設定,再通過邏輯推理來證明的往復不斷的判斷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一些階段中,譯者所面臨的假定和選擇可能極為有限甚至是唯一的,讓人簡直意識不到我們在做推理。但在另一些階段,譯者所面臨的則可能是非常復雜的局面,沒有下意識的想像和推理就無法進行下去。假定的過程就是我們挖掘語言潛勢中所有可能的過程,它需要適度的想像;而推理的過程,則是我們將所有這些可能性置于語境之中,用各種因素對之加以限定,逐步將一些可能性排除出去,

尋找最合理解釋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掌握了原文的“意”,揣摩出了它的“情”。

篇3

(一)開設的翻譯課程課時是否充分

從調(diào)查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學開設的課時不夠充分,有些院校只開設一個學期,學時多則72學時,少則64學時。教師選擇的教材內(nèi)容講不完,只能選擇性的挑選文體和理論知識進行傳授,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學生也對其韓國語翻譯課程掌握情況不夠理想,理論和實踐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練習,一味地為了考試而學習。

(二)翻譯課是否采用了新的教材體系

從調(diào)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院校教師采用了自編講義,也有的院校選取了由文體為主要課程流線的北京大學出版的《中韓翻譯教程》。

(三)是否開設網(wǎng)絡課程

在調(diào)查中顯示,多所數(shù)院校在翻譯課程中開設了部分網(wǎng)絡課程,但并沒有實現(xiàn)完全開放。

(四)學生反映教學情況

從調(diào)查中顯示,出現(xiàn)了很多學生認為翻譯課程沒有必要學習的情況,通過學習在韓國語和漢語互譯方面沒有太大提高、練習機會不多等諸多問題。

二、思考和建議

(一)思考

1.翻譯課程內(nèi)容設置不夠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很多韓國語教學工作者認為對于母語是漢語的韓國語學習者,沒有必要進行韓譯漢的講授和練習,只意在培養(yǎng)漢譯韓的能力,以至于一些韓國語專業(yè)畢業(yè)者在翻譯時出現(xiàn)韓國語式的漢語,或是遇到允長的韓國句子無從翻譯的情況,此類情況屢見不鮮。

2.課程開設課時不足

部分人認為韓國語翻譯課程的分量僅僅是作為韓國語學習的補充部分,在其它學科也能涉及到,而且考慮到本科與研究生學習的區(qū)別,特意減少翻譯課程課時。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翻譯不是任何學科的附屬部分,它是一個單獨學科,是一門具有獨自的理論和技巧的學科,需要足夠的課時去講授和練習。同時為了應對本科生畢業(yè)走向,如果課時安排不足,會影響學生就業(yè)時專業(yè)的應用。

3.教學條件有所限制

部分院校仍沒有完全開通網(wǎng)絡課程。究其原因,其一是學校缺乏網(wǎng)絡課程的客觀條件,其二是沒有相應的教師培訓,韓語翻譯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對網(wǎng)絡教學技術不夠熟悉,無法全面開設課程。

(二)建議

1.提高對韓國語翻譯課程的重視

部分院校的教學大綱中,翻譯的分量占的很小,對翻譯課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就造成課時安排不充分,學生學習效果不顯著等教學問題出現(xiàn)。

2.明確教學內(nèi)容

(1)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將翻譯課程分為韓譯漢、漢譯韓2門課程開設,可以讓學生們能從不同的視角對翻譯這門課程理論有一個充分的比較、理解和實踐。在不同的翻譯過程中領略由語言文化差異帶來的翻譯樂趣,有充分的時間來探索韓譯漢、漢譯韓的不同魅力、規(guī)律和技巧。

(2)目前高校的大學本科的翻譯教科書主要用由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朝朝漢翻譯基礎》、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韓,韓中翻譯教程》和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韓、韓中翻譯》三部教材。其內(nèi)容上各有利弊,平分秋色。和其它韓國語學科相比,貧乏的教科書,參差不齊的內(nèi)容給翻譯課程教學加大了難度。授課教師應當結合本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選取教材,同時教學內(nèi)容也要追求新穎、具有時代性的資料進行翻譯教學,本就匱乏的教材不能做到實時更新,教材的內(nèi)容中難免會具有不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形勢的內(nèi)容,基于這些原因,韓語翻譯教師應當除了講授教材中的材料,還要自行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更多資料來充實教學內(nèi)容。比如翻譯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翻譯經(jīng)歷或是專業(yè)翻譯人員的資料進行授課,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教材的多樣性、時效性和適用性,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翻譯的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再者翻譯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教師在講授課程時,要注意講與練的課時分配。既要讓學生認識到翻譯是有律可循,以此來提高學生翻譯能力。還要做到在選取翻譯實踐時要難易得當,這樣會提升學生的翻譯信心和興趣。以此才能更好地和學生進行學習交流,達到教學互動的效果。

3.加大翻譯課時

無論是從學生學習需求還是從教學目標,還是從這門課程性質上看,課時應當適當增加,保證課時充足,讓學生有足夠時間來學習和實踐,讓教師有充分的實踐來講授論文知識和實踐指導。

4.教學方式多樣性

傳統(tǒng)的韓國語翻譯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講授翻譯理論,通過翻譯理論讓學生對句子、文章進行翻譯練習,然后教師帶著學生在課堂上糾正錯誤,給出“正確”的譯文,學生也為了應付考試要求教師給出所謂的“正確”譯文。但是實際上,給出的“正確”譯文是也并不是唯一的標準。翻譯是一種受原文束縛的創(chuàng)作,所謂創(chuàng)作就不能是單一的,固定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很難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教學效果也不顯著。

(1)可以將韓國語翻譯課程內(nèi)容設置由淺到深,先是講授練習韓譯漢,再進行漢譯韓的學習。這樣能夠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

(2)在進行漢韓翻譯練習時,考慮到目的語不是學生的母語,具有一定的翻譯難度,如果讓學生自己完成翻譯,容易使譯文質量不高,學生翻譯動力受阻。所以可以采取小組式討論方法,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翻譯的自我意識。

(3)在講授練習韓漢翻譯時,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走出“韓文圈”,使?jié)h語譯文符合中文表達習慣,把擅長韓漢翻譯鍛煉成翻譯強項。很多韓國語學習者在進行韓漢翻譯時,通過查閱資料都能理解原文意思,但是要通過規(guī)范的漢語表達就會有力不從心的情況發(fā)生,譯文表達也是差強人意。所以在韓語翻譯課程中,不能忽視韓漢翻譯的作用。教學時可以通過“譯文對比”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源語和譯語交流場景意識,了解譯文與原文有所區(qū)別的各種譯法,加深對翻譯理論的學習。

(4)強化學習,使自主學習成為習慣。通過學生翻譯練習,加強翻譯課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韓國語學習的成就感,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驅動。開展翻譯課的第二課堂,模擬翻譯現(xiàn)場,創(chuàng)造翻譯場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結束語

篇4

關鍵詞:商業(yè)廣告翻譯策略最佳關聯(lián)

一、商業(yè)廣告

廣告的定義甚多,到目前為止,各國學者給廣告所下的定義都不盡相同,美國廣告主協(xié)會關于廣告的定義是:“廣告是付費的大眾傳播,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傳遞情報,改變?nèi)藗儗V告商品的態(tài)度,誘發(fā)其行動而使廣告主獲得利益?!备鶕?jù)這一定義,筆者認為,廣告應具備傳遞信息的信息功能,誘發(fā)廣告受眾在獲取信息后做出廣告所期望的反應的誘導功能,以及對商品進行粉飾美化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其中誘導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各種功能都是為誘導功能服務,都在努力使廣告起到最大的誘導說服作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廣告的商業(yè)效應。

由于廣告文體是一種具有極高商業(yè)價值的實用文體,有些學者指出,一則成功的廣告應該符合ACCA原則,即認識(awareness)、理解(comprehensive)、說服(conviction)、行動(action)。這是因為,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一則廣告能否吸引廣告受眾的注意和認識是導致廣告成敗的關鍵。同時,廣告必須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否則就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關聯(lián)理論

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theory)是西方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關聯(lián)準則而提出的認知語用學理論。Sperber和Wilson(1986)認為,語言的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而不是傳統(tǒng)交際理論的編碼——解碼過程。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就是尋求最佳關聯(lián)性原則,即人類的交際行為都會產(chǎn)生一個最佳相關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確定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就必須在交際雙方共知的認知環(huán)境中找到對方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的暗含意義,從而獲取語境效果,達到交際的目的。關聯(lián)理論中的關聯(lián)并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關聯(lián)性的強弱取決于認知努力和語境效果。在同等條件下,認知努力越小,語境效果越大,則關聯(lián)性越強。但在整個語言交際過程中,接受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關聯(lián)(即以最小的認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語境效果),而是最佳關聯(lián),即接受者希望能不用花費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從中得到足夠的語境效果,并據(jù)此推導出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作為交際的翻譯,在原語的理解和翻譯過程中人們對語碼的選擇所依賴的也是關聯(lián)性,原交際者和譯者構成了交際的雙方,譯者從原交際者明示的交際行為中尋找出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形成對原語文本的理解;譯者和譯語接受者又構成交際的另一雙方,譯者通過譯語文本把自己對原語文本的理解傳遞給譯語接受者,從而使譯語接受者能夠推導出原交際者的交際意圖。正如Gutt所指出,“成功的譯文就是譯者確保譯文中交際者的意圖和接受者的期待與原文一致?!弊g者要傳達的并不是原語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原語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也就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句法與詞匯層面的等同。三、關聯(lián)理論在商業(yè)廣告翻譯的指導意義

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講,廣告是交際者(廣告主)誘導和說服交際接受者(廣告受眾)接受其產(chǎn)品、服務等的言語行為。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總是用最小的認知努力來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的,廣告受眾一般很少會花大量的時間來仔細研讀廣告,因此廣告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吸引住廣告受眾,并應迅速說服他們做出購買的行動。這樣一來,在交際雙方共享的認知環(huán)境下,一些對交際雙方而言不言自明的東西常常會被省去。而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交際,由于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知識各不相同,缺乏共享的認知環(huán)境,消費者只能通過譯者對廣告主交際意圖的推斷,在譯者和消費者共有的背景知識下,接受原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只有基于這種共有的背景知識,原交際者才有可能與接受者進行交際,并認為接受者會理解其交際意圖,也正是基于這種共有知識,接受者才可能正確理解原交際者的交際意圖。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廣告翻譯時,打破原語廣告詞和句這些屬于語言層次的東西的束縛,從原交際者(廣告主)明示的交際行為中尋求出最佳關聯(lián)性,然后在譯者和譯語接受者(廣告受眾)共知的認知環(huán)境下傳遞給譯語接受者,實現(xiàn)原交際者的意圖,誘導廣告受眾接受其產(chǎn)品或服務。一則廣告之所以成功,可以說是因為交際者與接受者之間達成了一種較為和諧的默契。這種默契是基于交際雙方在共享的認知環(huán)境下得以實現(xiàn)的。

因此,在翻譯時就不能只停留在廣告的詞和句的語言層面上了,而應在原廣告詞語與原語語境之間尋找出他們最佳關聯(lián)性,然后將原廣告的意圖傳遞給譯語接受者。盡管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相差甚遠,但正如德國功能派譯論家Reiss和Vermeer所指出的,“翻譯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告是一種特殊的交際行為,幾乎所有的廣告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誘導說服性的言語行為。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講,廣告是一種語用行為。因此我們在研究廣告翻譯時,不能將其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翻譯,不能單純用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來對其進行指導。關聯(lián)理論雖然不是翻譯理論,只是認知語用學的理論,但它卻能有效地闡釋廣告翻譯,指導翻譯的實踐。只要運用得當,它能夠起到傳統(tǒng)翻譯理論難以達到的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靜:廣告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篇5

【論文摘要】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著大量習語。習語是一個民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首先對英漢習語的異同進行了比較與分析,進而論述了幾種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以期能夠對英漢習語的互譯有所幫助。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習語除了固定的短語或表達法外,還包括口語體、諺語、格言乃至一些俚語。英漢兩種語言同屬較為發(fā)達的語言,故都擁有大量習語。英漢習語源遠流長,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英漢習語反映了兩個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歷史、經(jīng)濟生活和思維方式。英漢習語有極強的概括和表現(xiàn)能力,形象生動,寓意深刻,韻味雋永,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1英漢習語比較

1.1英漢習語的基本共性

1.1.1結構的固定性

習語從其結構來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個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開或替換,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變單數(shù)為復數(shù);“bytwosandthrees”(三三兩兩)不可按漢語習語改為“bythreesandtwos”.又如漢語的“去偽存真”不能說成“去假存真”,“三言兩語”不能說成“兩語三言”,雖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沒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習,習慣上人們說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語義的統(tǒng)一性

習語是語言中約定俗成,相沿習用的定型化詞組,在語義上是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不能按字面意義來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義,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盤考慮或周密計劃。又如“沉魚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魚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來描述女性無與倫比的美貌。英語的習語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應從整體去認識其特殊性和習慣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當),showthewhitefeather(顯示膽怯)等。

1.1.3習語的習用性

習語的習用性指習語應用的廣泛性,社會成員在各種交際場合和各種文體中經(jīng)常使用習語,從而不斷豐富習語。習語以其簡短的形式、生動的形象和恰當?shù)谋扔鞫钍苋藗兊南矏?作為全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全社會的語言財富,在廣泛的范圍里為人民大眾所確認和應用,因此,很多習語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1.2英漢習語的基本差異

1.2.1風俗習慣的不同

英國人愛狗,視狗為伴侶,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為,如:

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中國雖然也養(yǎng)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厭惡鄙

視這種動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壞人惡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英國人和中國人信仰不同,英國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習語與之有關,如:gotothechurch(做禮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權力)。在中國佛教是影響最大的宗教,習語有不少來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

1.2.2歷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漢習語通常來自本民族的歷代文獻或民間口語。英語和漢語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習語的來源也各異。本國人雖能了解,外國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國自古以來以農(nóng)業(yè)為主,從事農(nóng)業(yè)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漢語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nóng)諺,如:“枯木逢春”,“斬草除根”。英國是個島國,英國人鐘愛海洋,所以英語習語中有很多來源于航海業(yè),如:plainsailing(一帆風順),dropanchor(拋錨;定居下來)等。另外不少習語來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詩文等,這類習語可稱典故習語。英漢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淵源,非三言兩語能闡述清楚,如漢語習語:“三顧茅廬”、“未雨綢繆”等。英語中也有類似的習語,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漢有許多同義或意義相近的習語,但由于它們是兩種不同生活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顯的體現(xiàn)出兩種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國人常用習語“雨后春筍”來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發(fā)展和大量涌現(xiàn),而英語中的同義語是“l(fā)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這是因為英國不產(chǎn)竹,甚至連“bamboo”這個詞也是引進來的外來語。諸如此類的習語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驢非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無風不起浪”。

2習語的翻譯

2.1直譯法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習語的民族特色、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漢語的“紙老虎”直譯成“papertiger”,外國人看起來不但深明其義,而且覺得很傳神,所以該詞現(xiàn)已成為英美民族正式語言。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時,讀者可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直譯字面意義,如“雪中送炭”譯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類似這樣的習語譯文,讀者只要用心體會一下,就會明白其隱含意義,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閱讀趣味。

2.2意譯法

有些習語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來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同義的習語借用,這時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從而轉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如漢語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敗,譯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譯成漢語時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譯,只能舍棄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譯出隱含意義“對你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會說你的壞話?!?/p>

2.3借用法

由于人類在感情,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jīng)歷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處,所以英漢習語中存在著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則完全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這樣的習語則可以采用借用法進行互譯。如英語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與漢語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漢語中的“破釜沉舟”與英語中的“burnone’sboats”都來源于兩國的軍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義都相同。

2.4節(jié)譯法

在漢語習語中,常有并列的對偶結構,即用兩個不同的喻體表達相同的寓意,前后含義重復,遇到這種情況就可用節(jié)譯法處理,省去并列重復部分,如“銅墻鐵壁”譯為“wallofbronze”,不必說成“wallofcopperandiron”,長吁短嘆用節(jié)譯法譯為“sighingdeeply”。

3結語

以上對英漢習語進行了對比分析并論述了幾種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其實,無論對漢語還是英語來說,習語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對習語的翻譯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從整體大局出發(fā),力爭做到譯文既保留原文的習語韻味,又能通順、暢達地表達原意。

參考文獻

[1]陳柏松.英漢習語概要[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篇6

論文關鍵詞:電影名;翻譯;接受美學;視域融合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翻譯在中國文化史上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中國譯壇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第五次翻譯,自此,中國的翻譯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翻譯的作品數(shù)量之多,涉及的領域之廣,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被大量譯介。電影的翻譯事關文化交流,而其中電影名的翻譯尤為重要從商業(yè)上說,好的片名會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譯體現(xiàn)了中外文化的對話。本文欲運用接受美學的觀點把觀眾的接受與欣賞納入視野,對電影名的翻譯進行研究。

一、接受美學

(一)接受美學的源起和發(fā)展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標志是聯(lián)邦德國的康斯坦?jié)纱髮W學者伊塞爾(WolfgangIser)和堯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論和文學史理論。其哲學基礎是現(xiàn)象學文學理論,尤其是羅蔓·英伽登的閱讀理論,以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現(xiàn)代哲學闡釋學理論。接受美學是對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學批評理論的反撥。

接受美學審視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作用,這對于當時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來說是相當新的發(fā)展。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認為現(xiàn)代西方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階段,包括浪漫主義和19世紀的文學理論;完全專注于文本的第二階段,如新批評;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中心向讀者的明顯轉向。令人驚異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讀者中,讀者的地位和作用總是被忽略,然而沒有讀者的閱讀,文學文本只能束之高閣,從而喪失了存在的意義,讀者的閱讀過程正是文本顯意的過程。因此,文學的發(fā)生,讀者和作者一樣至關重要。

接受美學一經(jīng)提出,很快成為席卷歐洲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且其影響深遠,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學對文學翻譯的意義

作為一種文學理論,接受美學代表著研究重心向讀者的轉移。因此接受美學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在于,譯者應該更多地關注讀者以及讀者的接受與欣賞。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堯斯從文學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學接受理論,這一理論更多地接受了現(xiàn)代哲學闡釋學的影響。海德格爾以存在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為出發(fā)點看待闡釋活動,認為主體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文本的解釋,總是基于其“先結構”。伽達默爾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海德格爾的思想,回答了“理解與闡釋”問題,認為對于過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對話,并提出了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的概念?!皞€人視界”是由闡釋者自身的“成見”出發(fā)形成的對作品的預想和前理解;“歷史視界”則是指文本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構成的一種現(xiàn)存的連續(xù)性,包括不同時期人們對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闡釋,兩個視界的融合則達成了理解。堯斯吸收了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理論思想,提出了“期待視野”的概念。他認為不同的讀者由于其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和際遇的不同而對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視野;不同時代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是在該時代讀者的期待視野中發(fā)生的,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期待視野的變遷,導致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作品的闡釋和理解的差異。

二、電影名翻譯常用策略

(一)直譯

對原文中意思明確且譯文又有直接對應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譯的方法。如:AWalkintheClouds譯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譯為《教父》,Loveatfirstsight譯為《一見鐘情》,《臥虎藏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譯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譯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譯為《沉默的羔羊》。

(二)音譯

除了直譯以外,還有音譯。英語小說和電影等作品往往喜歡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發(fā)生的地名作為題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為專有名詞我們一般采取音譯的方法。“所謂的音譯就是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節(jié)、字母和單詞)。音譯代表了翻譯的一個極端,另一極端即是意譯。所有嚴格意義上的翻譯都介于這兩極之間。因此,音譯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因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義。音譯一般不用于整個篇章的翻譯。但在翻譯某些具有地方或歷史色彩的詞時,或某些譯語中缺少對應的表達詞語時,才采用音譯。”例如JaneEyere譯為《簡愛》,Tess譯為《苔絲》,RomeoandJuliet譯為《羅密歐與朱麗葉》,Casablanca譯為《卡薩布蘭卡》,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譯

《翻譯學詞典》認為意譯更關注如何使譯文讀起來更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語的措詞不變。電影名翻譯中所采用的意譯大致可以歸納為5種情形。

1.套用譯語典故。典故作為語言和文化中的精華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并且人們耳熟能詳,因此,翻譯電影名時,如譯者套用譯語中的典故,無疑會讓譯語觀眾倍感親切。例如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運用漢語典故?!读荷讲c祝英臺》譯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譯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譯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則是套用英語典故。

2.用譯語文化歸化。在翻譯中,譯者用譯語文化歸化原語。如Spider譯為《蜘蛛俠》,就是用譯語文化去歸化原文,令人聯(lián)想起漢語武俠小說中的刀光劍影。

3.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譯者撇開原電影名,而在譯名中概括了電影的內(nèi)容大意。例如,F(xiàn)reakyFriday譯為《辣媽辣妹》;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譯為DreamFactory;《花樣年華》譯為IntheMoodforLove;《漂亮媽媽》譯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過年》譯為SeventeneYears;《有話好好說》譯為KeepCool;《大款》譯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漢語是一種聲調(diào)語,強調(diào)四聲八調(diào),這樣的音韻特點決定了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和四字格的表達。運用成語和四字格往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因此成語或四字格的運用成為漢語的行文特點。譯者在英語電影的漢譯中往往喜歡運用成語或四字格使得譯文更地道、更容易為漢語觀眾接受。例如TopGun譯為《壯志凌云》,Matrix譯為《黑客帝國》,Charles’sAngle譯為《霹靂嬌娃》,Gonewiththeiwnd譯為《亂世佳人》。

5.去掉原語文化。由于直譯原語存在文化的障礙,譯者在譯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語文化的辦法,以避開難點,迎合譯人語讀者。如《霸王別姬》譯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點秋香》譯為FIirtingScholar;《紅色戀人》譯為ATimetORe~emr。

三、讀者的期待視野

堯斯吸取伽達默爾的思想,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置于其歷史的視界中。所謂歷史視界就是文本產(chǎn)生的文化語境,然后探索不斷變化的文化語境以及讀者的不斷改變的個人視界之間的關系。因此,對文學文本意義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讀者的歷史性的接受,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不是恒定不變、一勞永逸的。理解本身改變了文本并且文化傳統(tǒng)本身依賴于它們被接受的歷史視野的變化而變化。

期待視野認為毫無疑問,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賴于讀者,沒有讀者的參與,作品的生命無以延續(xù)。目標讀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文學作品,相反,他們在解讀作品時發(fā)揮了主體性,從而創(chuàng)造了文本。事實上,在讀者閱讀文本之前,他們有著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觀、社會經(jīng)驗和一定的美學標準,即“期待視野”。這是接受美學的重要原則。

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構成了期待視野,另一方面,期待視野能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當讀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時,他們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這也構成了他們的“視野的變化”,讀者視野的變化也會影響譯者翻譯作品時所采取的策略。譯文要被譯語讀者接受,譯者必須研究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而讀者的期待視野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遷的,因此,接受美學是發(fā)展的理論,而譯者的翻譯活動也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電影名的翻譯跟文本作品的翻譯一樣,澤者應該研究觀眾的接受,即其期待視野,并且要考慮到觀眾的視野的時代變化。例如,中國電影《臥虎藏龍》被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就是一例。在英語國家,虎和獅象征著勇敢和威儀。如,lion—hearted一詞意為“勇敢”,而在中國,虎被認為是威嚴、權力,龍則代表著吉祥和威儀、權力?;⒑妄埵侵袊幕杏兄毺氐奈幕庀?,因此,藏龍、臥虎在中文中是褒義的。

眾所周知,英語中“dragon”被認為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dragon”詞條的解釋:“dragon(instories)alargefierceanimalwithwingsandalongtail,thatcanbreatheoutfire”。傳統(tǒng)中的龍,如在英國7世紀的著名史詩Beowulf中所描寫的dragon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mol—ster。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龍并不受歡迎,在英語中,CrouchingTiger是褒義,而“HiddenDragon”則為貶義。因此,按照傳統(tǒng),英文片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是不能傳達原作品的文化內(nèi)容的,也許還會引起誤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地位不斷提高,加上這2O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已是今非昔比,“龍”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意味著威儀、權力和吉祥,這早已為西方人所了解。因此,西方讀者的“視野”已不同于幾十年前傳統(tǒng)的看法,而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遷。正如這20多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大多數(shù)中國人見面已經(jīng)習慣說“你好”,至于“你吃飯了嗎?”那已是老話了。因此,《臥虎藏龍》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英語觀眾聽起來盡管不地道,但這樣的帶著“中國情調(diào)”的電影名不但不會引起西方觀眾的誤解,反倒因其帶著東方的色彩而實現(xiàn)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并不是被西方話語所消解,相反,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得到了彰顯。

一些英語電影以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和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作為片名。而中國的文學作品,如電影、故事的題目喜歡用詞或詞組來歸納主旨讓人一看就知道這部作品的內(nèi)容大意。如果譯者用音譯的方法翻譯此類片名,則相當于“不譯”。其效果一般是不會太好。大多數(shù)中國人也不能接受此類翻譯。因此在翻譯這一類作品時,考慮到漢語觀眾的習慣,可以采用歸納主旨的方式來翻譯。如OliverTiwst譯為《奧列弗退斯特》,由于音節(jié)太長,跟漢語讀者的欣賞差異太大,很難為漢語觀眾所接受,因而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而自生自滅;相反,譯為《霧都孤兒》,既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霧都(倫敦),又點明了主人公的身份,這樣的翻譯因符合漢語觀眾的審美期待而被接受并流傳下來。這樣,譯文視界和漢語讀者的個人視界就融合起來。

但是,音譯的方法是否都會因為不符合漢語觀眾的傳統(tǒng)審美期待,而不予采用呢?接受美學的一個原則是,觀眾是能動的接受者,是可以培養(yǎng)和教育的,接受者的欣賞和趣味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不斷地變遷的。如《簡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翻譯,是先有同名小說、戲劇作品的翻譯。而這些作品的翻譯早已被漢語讀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名電影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不必另起爐灶。相信在這些小說、戲劇被音譯之初,漢語觀眾也有一個由排斥、熟悉、接受到習以為常的過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接受者的接受過程就是一個視界不斷改變的過程。因此采用音譯這種“不譯”的方式翻譯作品名給漢語觀眾打開了另一扇窗子,讓他們學會以別樣的方式來看待不同于自己傳統(tǒng)的語言和文化。無疑,這樣的翻譯對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翻譯的困境:異質文化的缺失

歸化翻譯(Domestication)是美國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用來指弱勢文化的作品被譯介入英美強勢文化國家時,譯者所采取的一種透明、流利、無翻譯痕跡亦即譯者隱身的策略。這樣的翻譯策略弱化了外語文本對于譯語讀者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韋努蒂追溯他所運用的“歸化”這一概念至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關于翻譯的概念——“盡可能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在上文歸納的電影名的翻譯方法中,套用譯語典故就屬于采用透明通順、完全消除差異性的策略。

地道翻譯法(Idiomatictranslation)是Beekman&Callow用來闡述《圣經(jīng)》翻譯的策略,后來被Larson更多地使用來指旨在使譯文讀起來盡可能自然的一種翻譯策略。跟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dynamicequivalence)相似,它強調(diào)譯文對譯語讀者產(chǎn)生的影響要如同原文對其讀者產(chǎn)生的影響一樣。因此地道翻譯法可以定義為:和原語有相同的意義,但是以自然的譯語的形式來表達的翻譯。這種翻譯方法注重的是意義,向譯語讀者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而且在表達的形式上力求使譯文讀起來更象是用譯語寫就的文本而不是翻譯。這一類翻譯最典型的要數(shù)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中所列。

“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的譯法,“去掉原語文化”的譯法,均屬于擬譯(Adaption/Iimtation)。所謂的擬譯,根據(jù)《翻譯學詞典》屬于意譯的一種,主要指譯者為了使原文更適合于特定的讀者或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對原文作了相當大的改動。奈達曾把這種翻譯策略等同于“文化翻譯”(CulturalTranslation),認為這種擬譯不能視作忠實,而Rado則干脆把它歸為“偽翻譯”(Pseudotranslation)。

不管是歸化還是地道翻譯法,或是擬譯法,原電影名經(jīng)過翻譯后,已經(jīng)看不到原名的痕跡,而更接近于譯語的表達,或摒棄譯語的文化。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翻譯的困境。但這種無差異的翻譯策略客觀上遮蔽了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以《梁山伯與祝英臺》譯為C^ineseRomeoandJuliet為例,就是套用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部作品雖然同為男女愛情悲劇,而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非常有名,但除此契合之外,作品所反映的主題不同,所表現(xiàn)的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們產(chǎn)生的語境不同,它們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歸化翻譯反而可能會誤導西方觀眾,用韋努蒂的話來說就是助長了西方的民族中心主義。在這種侵略性的單語獨自、排斥差異、邊緣化異族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思想指導下,譯者不露痕跡地在譯文中刻寫下本民族的價值觀,“從而向譯語讀者提供了在文化他者中認同自己的文化的自戀的經(jīng)驗”。我們不禁懷疑:譯者是否在推銷這樣的概念:《羅密歐與朱麗葉》具有普世性。

至于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也算是運用漢語典故的一種地道翻譯法。對于前者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魯迅的《阿Q正傳》,這部作品除了有文字的形式,還被拍成了電影,國人耳熟能詳?!栋⒏收齻鳌愤@一譯文既取了Gump的音,又把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人物“ForrestGump”的人生際遇的傳記色彩給表明了,比音譯為《福雷斯特·甘普》的“不譯”不失為佳譯,但《阿甘正傳》太中國化了,怎么也不能讓人把它和獲得1995年6項奧斯卡獎的美國大片聯(lián)系起來,相反它的名字很象港臺的搞笑片。而《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譯文則更是離譜,雖然令人“喜出望外”,并且典出坡的一首凋侃老夫配少妻的詩,“既融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含蓄貼切地體現(xiàn)了劇情”。撇開別的不說,熟悉蘇軾和張先的文壇趣話和那首調(diào)侃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只限于少數(shù)的知識精英,因此“一樹梨花壓海棠”指的是老少婚配恐怕只有譯者自己孤芳自賞了。這樣的翻譯既偏離原文又讓觀眾搜腸刮肚甚至一頭鉆進故紙堆里也摸不到門,何以達成視域融合?

五、文化傳播與接受:標舉差異,保持文化多樣性

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電影而體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應該在電影名的翻譯中得到體現(xiàn)。譯者應肩負起傳播異質文化的任務,同時研究接受者的視界,在翻譯中敢于標舉差異,從而促進跨文明的異質文化的對話。一種文化必須敞開胸襟,接受異族文化的精華,才能保持活力,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我國翻譯史上佛經(jīng)翻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始于東漢延至宋朝的歷時一千多年的佛經(jīng)翻譯大潮中,中國文化在佛教的沖擊下,幾乎被邊緣化,以至于當時的一些學者如韓愈奮起反抗佛教文化,但中國文化由于以開放的胸襟吸收外來的文化,因此還是經(jīng)受住了佛教文化的洗禮,結果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并沒有為佛教所吞沒,反而是兼收并蓄,促成了儒道釋三足鼎立的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其實,好的翻譯無異于向觀眾開啟了通向異域文化的視角,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包容文化他者,而不是采用文化大棒打壓弱勢文化。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正如生物多樣性一樣,需要一個和諧共生的環(huán)境。文化的多樣性,不是一語獨自,而是雜語共生,和而不同。我們倡導的是各種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平等注視和對話。翻譯被認為是文化沖突的場所,在這樣的文化碰撞中,我們采用的策略是什么?是妄自菲薄,向西方民族中心主義者繳械投降,還是高舉差異的大旗,堅守自己文化的陣地?是夜郎自大,“我的祖上比你闊多了”的阿Q精神,還是視異質文明如當年打破國門幾令亡族滅種的堅船利炮?在保留文化多樣性的呼吁聲中,我們該如何作為,這確實是值得深思的。

在對人類未來文化前景的描繪上,以賽義德為代表的后殖民理論給我們以啟示,明確堅持“多元文化主義”: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它們之間只有差異,沒有等級;要倡導一種交流對話和多元共生的文化。

篇7

一、歸化與異化:一對矛盾

在翻譯理論中,歸化異化是一種理論體系下的兩種傾向,是一對矛盾。伴隨翻譯的文化轉向,歸化異化理論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對于這一矛盾何者為主要方面,何者為次要方面的爭論愈演愈烈。

在翻譯的文化論之中,歸化與異化存在于整個文化系統(tǒng)之中。有歸化就有異化,無歸化就無異化可言。對一個翻譯理論工作者來說,他在提出其中一種翻譯傾向的時候,心中必然明白還有另一傾向的存在。孫致禮在《堅持辯證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中提出的12種翻譯矛盾之中就有歸化與異化的辯證統(tǒng)一[1]。

對于歸化與異化,是不是用足夠的論據(jù)證明其中一方更合理,更科學或更實用,就可以平息這長久的爭端呢?不然。無數(shù)的理論論據(jù)和實踐論據(jù)都可以說明歸化與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里都具有實用性和合理性。用一種中立的、客觀的學術眼光來審視,我們會意識到歸化與異化是離不開它們的使用環(huán)境(即層次)的,離開具體語境談論歸化與異化,它們之間就不是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做對比。因而是沒有意義的對比。

二、歸化與異化探究

1.存在文化與語言兩個層次上的矛盾

在翻譯研究之中,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翻譯起源于具體的語言操作。離開兩種語言談翻譯是空洞和荒謬的。語言的轉換技巧是翻譯之本,任何的理論爭鳴都必須給目的語和源語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語言的操作探討而不能從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去思考,這一研究方式又注定成果不大。

“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兩種語言之外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因素都對翻譯活動和翻譯的結果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2]。翻譯存在著文化與文本雙層的矛盾。在文化層面,歸化異化的爭論在于要不要引入異語文化,要不要如實傳遞異語的文化形象,要不要輸入異語的思維方式。在文本層面,焦點是用什么樣的語言方式來翻譯,是不是硬譯,是不是取文化形象而舍語言結構,是不是阻斷源語文化成分等等。論證歸化與異化何去何從,必須首先承認這兩個層次?;煜齼蓚€層面的矛盾,翻譯研究就是無的放矢。

2.堅持異化:文學翻譯的文化傳遞功能

筆者認為,歸化與異化的理論可以從微觀語言和宏觀文化兩個層面得到恰當?shù)亩ㄎ?。文化是傾向性的定位,采取歸化或異化直接影響到所有翻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讀者的感受?,旣悺に箖?nèi)爾·霍恩比(MarySnell–Hornby)建議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學者們拋棄他們的“唯科學主義”態(tài)度,把文化(culture)而不是文本(text)作為翻譯的單位(atranslationunit),把文化研究納入到翻譯研究中來[3]。文化異化是用一種與眾不同的別國的表達法,給讀者一種新穎的沖擊,讓讀者置身于奇異的文化氛圍之中。簡言之,異化就是讓讀者體驗陌生,以便可以接觸異國文化。歸化則是通過譯者的修改,抹去文本表達的源語表達方式,通過對翻譯的支配,將異國的文化改頭換面或祛除。文學文本是各種文化的凝結,文學是關于人的東西。本國的讀者閱讀本土的文學作品,可以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于異文化的民族,閱讀文本也是體驗新文化的捷徑。當今的世界已經(jīng)變成地球村,伴隨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和前進,各國各民族的交往不斷增加。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種語境下,翻譯應該為整個社會的進步服務,促進各民族了解和尊重別族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共存和共同繁榮。正因為如此,文學翻譯在文化這個宏觀層次必須堅持異化。例如中國古詩之中蘊涵的古典文化精華,在西方文化之中沒有對應,就必須異化,才能保持譯文的原汁原味。3.歸化與異化雜合:語言操作上的翻譯策略

“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此處指一元存在,即不可調(diào)和。作者注)而且是互為補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應用翻譯的目的論理論,對翻譯中涉及的各種因素作綜合分析,既可以采用異化的原則和方法,也可以采用歸化的原則和方法……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4]。語言翻譯應該服務于文化翻譯。異化的文化翻譯必須貫徹于具體的語言符號的轉換之中。這是翻譯的基礎,是它的微觀層次,它需要翻譯者更多的技巧和藝術把握的分寸感。即便是為了異化而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翻譯者也不能夠機械照搬照套。既要盡量保留源語文化的成分,又要讓異國的讀者能理解和欣賞。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在這個層面,不能嚴格區(qū)分異化與歸化。作為語言操作方式的這兩種方法,在任何的翻譯之中必須得到集合,混雜和并列。一定程度上說,在語言本身討論異化歸化是沒有意義的。根據(jù)李運興的語篇翻譯引論,文學語篇是一個交際的單位,功能是負責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因此從語篇的角度來說,應該異化。語篇是分層次的。決策級(strategicdecisionmakingranks)包括篇章,次篇章和句群。在此,異化是目的和歸宿。操作級(operationalranks)包括大量的信息單元——句,小句,詞組和詞。通過對英漢翻譯操作層次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完全的對應關系。對于其中的文化成分和文化形象的翻譯,作者總結出四種模式:

(1)文化直入(thego-aheadmodel)

(2)文化阻斷(theblockmodel)

(3)文化詮釋(theannotationmodel)

(4)文化融合(theintegrationmodel)

(5)文化歸化(theadaptationmodel)[5]

實際上,這五類處理方法反映了歸化與異化在微觀層面的不可嚴格分化的關系。從許淵沖的唐詩翻譯,到楊憲益夫婦的《紅樓夢》英譯,到楊武能的漢譯《魔山》,歸化異化的雜合使其讀者眾多,而異化的翻譯策略使這些譯作名垂千古。

篇8

準確性高商務英語信函通常情況下會涉及經(jīng)濟活動,因此,用語上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模棱兩可,杜絕不明朗的修飾語以及詞意不清的詞匯出現(xiàn)。商務信函的準確性不僅體現(xiàn)在準確用詞和保證語法正確上,在數(shù)字和日期上展現(xiàn)的尤為顯著,在表達過程中,任何誤差都可能導致貿(mào)易交易失敗。語句嚴謹我國各企業(yè)在貿(mào)易活動交流時也應有所要求,商務英語信函在用詞和語法上有要求,不僅要求語法嚴謹,還要求用詞精練。根據(jù)企業(yè)自身實際貿(mào)易需求,對交易中的各項要求需要逐一翻譯,務必保證語句嚴謹,不出現(xiàn)低級錯誤。商務英語信函語句嚴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用短語代替時間介詞或連詞,降低語意不清的發(fā)生率;二是盡量回避日常用語,避免給人不嚴謹?shù)母杏X;三是針對信函中的復合詞,在翻譯時應注意用詞規(guī)范和嚴謹,避免企業(yè)遭受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

二、商務信函翻譯標準

1.靈活而準確商務信函記錄中需要實事求是地記錄,不需要華麗的語言,但在細節(jié)方面需要進行修飾。信函的翻譯內(nèi)容需要簡單明了、一絲不茍,在細節(jié)方面需要表達仔細,避免不必要的疏忽造成交易失敗,從而造成企業(yè)的經(jīng)濟損失,因此,翻譯中注意專業(yè)術語表達準確、貿(mào)易中的具體細節(jié)清晰明了、翻譯內(nèi)容敘述連貫無誤(我們在中國已有10多年經(jīng)營襯衫的經(jīng)驗,公司產(chǎn)品在當?shù)厥袌鰰充N。)這樣的翻譯充分體現(xiàn)了商務信函的嚴謹和專業(yè)性。有禮有節(jié)商務英語是公函語體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進行翻譯工作時,不僅要措辭準確,還要講究禮貌,采用禮貌用詞婉轉地表達貿(mào)易中的各項要求,給對方企業(yè)留下好印象。例如,(望您查看附件我司的公司介紹,我們有合作的機會。)語句中強調(diào)了“望”“您”,注意了禮貌用語又將企業(yè)訴求婉轉地轉達給對方,體現(xiàn)了信函中的有禮有節(jié)。

2.符合公函問題標準和特征目前,商務英語翻譯翻譯的標準以及原則都與企業(yè)的實際需求有關,既要重在紀實,又要遵循原文的內(nèi)容與公函的格式。例如在使用婉轉語氣時,可以在詞語上進行斟酌,前提是符合公函標準和特征,對商務英語翻譯中的禮貌用語進行修飾,從而促進翻譯水平的提高。

三、結語

篇9

對于美學研究,其主要體現(xiàn)的是人根據(jù)主觀意識對于美的事物的評價,同時可以根據(jù)人的感情以及價值觀進行美學的判斷。美學實際的發(fā)展是以藝術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尋美的本質以及重要意義為研究課題的學科。美學也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藝術當中的美學問題,被譽為美的藝術哲學。很多學者對于翻譯的定義較為廣義,認為翻譯就是詞語的替換,為保證翻譯的準確性,體現(xiàn)的是句子與句子之間意義相同的特點,翻譯之后的意義與原文意義相同是翻譯的關鍵。在美學翻譯當中,不僅需要表達的詞語與原文的詞語意義相通,同時也需要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言進行美化,達到與原文一樣的流暢程度,主要體現(xiàn)的是對于美的追求,重視翻譯的靈活程度。如:Dawnbreakingovertheislands,verybeautifulinasoftgreylightwithmanyclouds.Thereistransparencyaboutthelightwhichcannotbedescribedorpainted.原文翻譯為:“拂曉降臨小島,灰色的柔光,許多云彩,景象美極了。這里有透明的光線,他不能夠描寫與刻畫?!保?]通過對原文進行意義上的對照翻譯,會導致翻譯出的詞義缺乏生動性。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過程中,應該加入相應的描繪詞語。如“曙光之下的小島美極了,晨曦柔和美麗,彩云片片。美麗的光影無法通過描寫與描畫進行體現(xiàn)的?!边@樣的描述體現(xiàn)了美學翻譯在實際翻譯中的重要性。

二、科技英語概述

科技英語指的是對于自然科學以及工程技術方面的科學著作,是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用到的重要的學科。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使得科技英語逐漸地呈現(xiàn)出其重要性。同時在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進程中,國家也逐漸重視起美學的實際應用,并設立了相關的專業(yè)。在科技英語當中涉及到的詞匯,多數(shù)都具有半科技型的特點。英語詞匯會根據(jù)具體的情景表現(xiàn)出不同的含義,科技英語詞匯也是如此。例如:inventarobot翻譯成為“發(fā)明機器人”,inventacom-puter翻譯成為“發(fā)明電腦”。但是在其它的實用英語當中,inventlies不能夠被翻譯成為“發(fā)明謊言”而是被翻譯成為“編造謊言”。在實際的英語翻譯當中,應該重視具體情境的使用。

三、翻譯美學取向在科技英語中的具體應用

(一)科技英語翻譯中的精確特性在科技英語翻譯當中,同樣要重視翻譯的準確性。翻譯的準確性是體現(xiàn)原文具體含義的重要因素??萍加⒄Z翻譯應該重視挖掘詞語當中的深層含義,這會使得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語言的使用更加和諧優(yōu)美。此外,詞語的簡潔性也很重要。例如:dogclutch含義是爪型離合器;piggyback表示的是背負式運輸??萍加⒄Z具體概念的精準定義也是翻譯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重視詞語的辨析,才能夠針對具體的語境準確地定義詞匯表達的具體含義。通過對于整體句子的理解,明確其需要表達的正確含義,重視多義辨析以及詞語的引申含義。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體現(xiàn)精準度的控制,同時能夠達到簡潔優(yōu)美的表達效果。同時對于句子的翻譯工作,應該結合語境進行完善,防止執(zhí)行漢語的表達方式。如:“Photosensitizingeffectsofvitamins(orphotosensitiza-tion)onlylatertoRecognized.”原文直譯為“維生素感光在后來才確認的”,正確的翻譯為“維生素(或光敏)光敏效應知識后來才確認的”。

(二)科技英語翻譯中的邏輯推理特性科技英語翻譯應該重視邏輯推理性。邏輯推理性在具體的語言實施當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體現(xiàn)語言優(yōu)美特點的重要因素。邏輯美學是科技英語翻譯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通過產(chǎn)生的因果關系進行科技英語翻譯,對于表達英語的重要特性有著重要意義,體現(xiàn)科技英語當中的內(nèi)部關聯(lián)特性。在邏輯推理的使用中,應該明確文章的實際邏輯順序,通過正確的理解,體現(xiàn)語言美學的特點。如:“Themorehardrock,drillingmoredifficult.)Nevertheless.FewWhichtypeofrockafterblastingalsohassufficienthardness.Andnolongerneedtousestonesorconcreteliningup.”被翻譯為“更堅硬的巖石,鉆井更有難度。盡管如此,一些爆破后的巖石類型也有足夠的硬度。不再需要用石頭以及混凝土襯砌”。句子的邏輯順序,能夠有效地促進科技英語的翻譯準確度,并且體現(xiàn)出語言的邏輯美感。

(三)科技英語翻譯中的條理特性條理性在英語翻譯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遵循條理性的原則,才能夠在實際的科技英語翻譯中保證翻譯的簡潔準確性原則??萍加⒄Z當中對于促會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混成法,例如“Lenovo”是“Le”與“novo”的混合模式;第二,詞綴法,如:調(diào)節(jié)“demodulation”的構成主要是以前綴以及詞根組成;第三,縮略法,如:不明飛行物UFO: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第四,合成法,例如:下來“down”以及裝載“l(fā)oad”,合成起來就是“download”下載的含義。只有通過詞語之間的正確組合,并進行實際的分析,才能夠突出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存在的條理美感以及不同的韻味。

(四)科技英語翻譯中的審美特性修辭手法是語言實際運用的重要體現(xiàn),在實際的語言描述當中,加入修辭手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科技英語具有相對的嚴謹性,實際修辭手法的使用中包含比喻以及擬人兩種手法。比喻,通過對于科技英語的理解,運用本質不相同但是現(xiàn)象相同的方式來進行語言的翻譯工作,使得表達效果更加生動。例如“l(fā)ike”“as”“asthough”等的使用。擬人,擬人的手法是通過運用生動的形象和語言進行實際的表達,將事物賦予人格,擬人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實際的事物描述,使得理解更加直觀、自然,便于理解。例如:“Whendifficulttoreturnwhentheweatherbegantoslowlywar-ming,northernChinaswallowsuptheirmindsaroundtheMid-AutumnFestivalagainstthetide.camesouthtoset-tle.”譯文是“當南方天氣開始慢慢變暖的時候,我國北方地區(qū)的燕子在中秋節(jié)左右開始拿定主意進入反潮流,來到南方定居?!边@里將燕子進行了擬人化的處理,實現(xiàn)了修辭手法的重要意義。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文學形象;翻譯;敘事學;語用學

一、引言

文學形象的藝術表現(xiàn),包括外貌(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為(動作)描寫,對話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與人物、人物與事件的關系的描寫,等等。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既要忠實于原作的靈魂,又要便于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確傳遞,又注意原作者美學意圖的充分體現(xiàn)。文學翻譯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西方譯論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譯領域,由于對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認識模糊而陷入重藝術、輕語言或重語言、輕藝術的傾向,翻譯實踐的隨意性和翻譯批評的極端化等現(xiàn)象不時出現(xiàn)。本文嘗試將敘事學理論和語用學理論運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實踐。基于對人物刻畫的多視角、多方位的考察,著重從微觀層次,即人物的動作語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探討這兩種理論對文學作品翻譯的指導作用,以求拓寬翻譯的研究領域。

二、人物動作語言翻譯

人物描寫方式屬于正面描寫,人物描寫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采用人物描寫方式,能以形傳神,增強人物形象的鮮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質。人物的動作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武松、林沖、李逵、魯智深、張飛、諸葛亮等典型藝術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動描寫。一提起武松,婦幼皆知他景陽岡的打虎行動;一說到關羽,人們總忘不了他過五關斬六將的一系列行動。因為打虎這一行動成了武松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而過五關斬六將的一系列行動,則充分揭示了關羽勇猛善戰(zhàn)的英雄豪氣。也就是說,行動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表露。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動來揭示的。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通過一個人的行動,可以窺見其思想和心理活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常常通過人物的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我們知道,翻譯的過程包括理解、轉換、表達三個部分,對原文的正確理解是該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既是譯者和原作者之間的交際,又是譯者和目的語讀者之間的交際。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交際者、語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譯文的創(chuàng)造者等。在翻譯文學作品過程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的理解與表達,不容忽視。敘事學理論可以幫助譯者透徹理解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動作語言。敘事學(narratology)是關于敘事、敘事結構及這兩者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perception)的理論及研究(蔡之國,2005,p.31-32)。所謂“敘事”,就是對一個或多個真實或虛構的事件的敘述,它既離不開事件,也離不開敘述。敘事中人物描寫可以由敘述者或人物來完成;可以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可以自我描寫或由他人描寫;可以在公開場合描寫或在私下描寫。但每種描寫的可靠程度并不等同。此外,敘述者作為作者虛構的主體之一,在敘事中的特征頗為重要,尤其是敘述者的可靠性和敘事意識??煽康臄⑹稣咦屪x者相信并接受他對事件的報道、理解和評價,不可靠的敘述者則因知識匱乏、對事件參與不足或價值判斷系統(tǒng)有問題,難以避免讀者對其報道、理解和評價的懷疑。

例如,在文學作品《儒林外史》漢譯英中,作者吳敬梓對范進岳父胡屠戶的描寫用了一系列身勢符號動詞,譯作恰如其分地傳遞了它們所包含的信息。

例(1)語境:作者在“范進中舉”一段文字里對其岳父胡屠戶的描寫:(范進)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p>

原文: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向老爹討用?!蓖缿暨B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

譯文:ButcherHugrippedthesilvertight,butthrustouthisclenchedfist,saying,"Youkeepthis.Igaveyouthatmoneytocongratulateyou,socanItakeithack?"

“Ihavesomemoresilverhere,”saidFanJin,“Whenitisspent,Iwillaskyouformore.”

ButcherHuimmediatelydrewhackhisfist,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楊憲益,戴乃迭譯)

在敘事性作品當中,事件和情節(jié)得以發(fā)生、發(fā)展的動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卻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原文中的“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這幾處動作語言是伴隨言語活動出現(xiàn)的,胡屠戶嘴里說著要把銀子送給范進,但實際行動是一聽范進說不要,他就立刻把剛剛伸出去的緊握著的拳頭縮了回來,這是他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不想讓范進把銀子拿去??墒钦嬲囊鈭D是掩蓋著的。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指出:在構成悲劇的各種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節(jié),即事件的安排,因為悲劇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麄儾皇菫榱吮憩F(xiàn)‘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的時候附帶表現(xiàn)‘性格’”(羅念生,2004,p.58-63)。譯文中用了pippedthesilvertight,thrustouthiaclenchedfist,drewbackhisfist和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幾個動賓結構,勾勒出胡屠戶原本不想把錢送給范進,而又要假裝出送給的那個樣子及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tài)和他的性格。grip,thrustout,clench,drawback,stuff幾個動詞用得非常貼切。僅僅運用一些動作語言就把胡屠戶的內(nèi)心活動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了,人物關系也變得非常清晰。譯者保留了與原作者的相同敘述手法,不讓內(nèi)心活動在字面上有任何顯露,而是留下空白和空缺給譯文讀者去想象。其方法是依靠附著于人的符號束的幫助與實證,根據(jù)原語作者的意圖和期待選擇詞匯:充分體會原作者的寫作意圖,仔細揣摩原作的語用用意,認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從原語作者隱含意圖的交際行為中尋找深層含義,再把深層含義傳遞給譯語讀者,即譯者把自己的理解傳達給譯語讀者,譯語讀者再結合語境假設來理解譯語,力求使譯文真實表達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情節(jié)、事件通常是為表現(xiàn)人物服務的,同情節(jié)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位于第一。人物之所以在敘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說,是因為社會歷史本由人的活動所構成,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在敘事文學中的地位,文學要反映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寫人。從文學的本質,即文學的審美性上說,因為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文學的審美屬性決定了它必須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會生活和歷史發(fā)展中人類如何通過實踐活動實現(xiàn)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正因為如此,敘事作品的各種題材,均將人物形象的刻畫擺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敘述和場景的描寫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

三、人物心理活動描寫的翻譯

人的行動必然伴隨著心理活動,鋪之以語言。文學作品只有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寫出人物的靈魂,這個人物才能站起來。因為人與社會及自然界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一個人的自身矛盾,都無不在人物的心理上反映出來。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受思想支配,為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等更深一層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在感情變化,如喜、怒、哀、樂、猶豫、驚恐、嫉恨等。因此,心理描寫極為重要。通過對話和行動可揭示人物的心理,真實、傳神、感染力強,能讓讀者很直觀地看到人物的心理。而作品中微妙心理的刻畫使讀者看到人物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謂心理描寫,即用來揭示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內(nèi)心活動,如感覺、知覺、情感、體驗、愿望等的描寫。作家們不僅展示人物外在風采,同時也觸及人物內(nèi)心世界。文學作品中人物在特定氛圍中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體會原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意圖,進而把握原作精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展開聯(lián)想,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尋找適當?shù)挠∽C。

翻譯是把原語轉換成母語的活動,其語用目的是使譯文對讀者產(chǎn)生預期的作用和影響。翻譯人們交際時的話語不能只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發(fā)話人(speaker)怎樣設法表達其“言外之意”,受話人(receiver)又如何去理解發(fā)話人的“弦外之音”?從敘事學角度來看,敘事研究不應只注重形式,還應該注重敘事形式與敘事闡釋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敘述者與事件的位置推斷、敘述者的可靠性推斷、哪些主題在故事中處于優(yōu)先地位的推斷、哪些敘事結構可能引起不同性別的特殊反應,以及讀者如何回應敘事技巧再現(xiàn)出的價值觀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能依靠規(guī)則的描述,而是依靠對作者、敘述者、文本、讀者之間的語境關系的分析和判斷。這樣一來,銜接和連貫均可實現(xiàn)。這種連貫性其實就是讀者盡力使文本中的內(nèi)容連貫的一種文本重構活動,這種重構行為又涉及讀者本人的知識、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等等。語用學理論同樣能說明這一問題。

漢語語用學理論中的“智力干涉(theinterventionbintelligence)是指聽話人運用最基本的事理邏輯,根據(jù)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與記憶及人際關系,推測出說話人詞語里的隱含意義的推理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尋找并抓住合適感覺的過程”(錢冠連,2002,p.131-134)。根據(jù)智力干涉原理,譯者應關注原文所使用的環(huán)境、參與交際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話語的特殊含意和所蘊含的意圖。并設法在譯文中再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語用等值,使譯文讀者更真實地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復雜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從下面對李白《靜夜思》譯文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智力干涉對動態(tài)對等翻譯的解釋力。

例(3)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1)NightThoughts

I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myhomearise.(HerbertA.Giles譯)

譯文2)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llofYouth''''ssweetmemories.(W.J.B.Fletcber譯)

譯文3)IntheStilloftheNight

Idescrybrightmoonlightinfrontofmybed.

Isuspectittobehoaryfrostonthefloor.

Iwatchthebrightmoon,asItiltbackmyhead.

Iyearn,whilestooping,formyhomelandmore.(徐忠杰譯,1990,p.86)

詩是內(nèi)容與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機統(tǒng)一體,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沒有雕琢華美的辭藻,然而其意蘊卻深長,令人神往。詩的前二句描寫了孤身遠客在月明如霜的深夜不能熟眠的情景和迷離恍惚的情緒。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語意流暢,不加雕琢,直抒胸臆,借明月寄托了詩人無法排遣的濃濃鄉(xiāng)愁,道出了游子望月的萬千思緒。它寫了月,月總令人思鄉(xiāng)思親;它說到霜,顯得凄涼;它寫了抬頭看月,低頭思鄉(xiāng),顯然是孤寂的。此情此景最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譯文1)保留其隱含義“thoughtsofmyhome”,留給讀者廣闊的思維空間,有淡淡的離愁或溫暖的回憶,表達了天涯孤客在明凈的月光下的旅思情懷,也符合英詩的表達習慣,易于接受。

譯文2)中,以“Youth''''ssweetmemories”形式出現(xiàn)。將隱含變?yōu)槊魇?,結果使詩中意境轉淡。

譯文3)中,先后用了descry,suspect,watch,yearn四個動詞,分別統(tǒng)領每行詩句的含義,語句簡潔明了。其中descry是個正式用語,意思是noticesomethingalongwayoff,watch與descry的相同之處是側重于動態(tài)的描寫。這里的意思是keepone''''seyesfixedonsomeoneorsomething,兩個動詞共同譯出詩句中“望”的寓意。Suspect的意思是believetoexistortobctrue,yearn含有haveastrong,loving,orsaddesireforsomeoneorsomething的意思。兩者都常用于靜態(tài)描寫,這四個詞譯出了原詩蘊涵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畫面,譯出了借助月光這個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將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得委婉曲折,韻味悠長。譯文3)憑借著淺顯的文字卻清晰地刻畫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情懷,譯出了常年寓居他鄉(xiāng)之人的真切感受,達到了譯詩與原詩的近似,再現(xiàn)出原詩的風格,令人讀后沉思良久,感慨萬千。

此例的譯者是位外國譯者,對詩人及其文化背景信息和語境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難以達到國內(nèi)譯者的程度,推導出話語隱含意義的能力也遜色得多,就不容易完全達到語用等值。可見,譯者既要具有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對原語和目的語社會、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顧譯文不同的讀者群體,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熊學亮,1999,p.122)。動態(tài)對等翻譯策略的選擇應該以原作者的意圖的正確傳達和譯語接受者的正確理解為準。原文是作者交際目的和意圖的體現(xiàn),它面對的是原文讀者,而譯文面對的是譯文讀者。語用翻譯不僅強調(diào)對原文意義的真實,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還要使譯文讀者把注意力轉到對話語隱含意義的推導。

例(4)語境:英國小說家托馬斯·哈代(ThomasHardy)的著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Tessofthe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絲從野外過節(jié)的歡樂場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theholidaygaietiesofthefield-thewhitegowns,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thewhirlingmovementsonthegreen,theflashofgentlesentimen!towardsthestranger-totheyellowmelancholyofthisone-candledsnectac]e,whatasten!

(TX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譯文:從剛才野外過節(jié)那種歡樂的氣氛里——白色的長衫,叢叢的花束,柳樹的柔條,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過客一時引起的柔情,一來到這蠟燭一只、光線昏黃的慘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間了!

(張谷若譯)

場景就是敘事作品中具體描寫的人物行為與活動的場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來客,他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中,同時也生活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因此,任何一部敘事作品在敘述故事時必須有場景,有了場景,人物才有活動的空間,故事才得以向前發(fā)展。一部作品若只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無場景,最終將失去深刻的藝術魅力。

場景是由情節(jié)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構成的。但場景不一定非要表現(xiàn)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用來描寫瑣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現(xiàn)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本例的例子就是如此。當苔絲從野外過節(jié)歡樂的場面回到自己家中,家里僅有一支光線暗淡的蠟燭,女主人公覺得一切都變了,但她的心仍牽掛著外面讓人愉悅的節(jié)日氣氛。原文運用了混合式手法,將心理描寫與語言描寫、景物描寫等描寫方法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原文在描寫苔絲的心理活動時,就把景物描寫“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等細節(jié)描寫,如thewhitegowns和感情活動描寫whatastep緊緊地結合起來,把苔絲的所見、所聞、所感融為一體。這樣,使苔絲所見的景物、人物等都籠罩上了感彩,協(xié)調(diào)一致地反映出她的心理狀態(tài)。

作家常常就是這樣突破語言的常規(guī),在特殊的語境中賦予語詞新的涵義。翻譯文學作品時,只有經(jīng)過細致的玩味,才能透過字面發(fā)現(xiàn)隱藏在它背后的東西。譯者運用智力干涉原理,推測出描寫詞語里的隱含意義,把握其特殊含意和所蘊含的意圖,將“whatastep”譯成“真是天上人間了”,顯得自然、具體。這一夸張手法抓住在特定環(huán)境下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進行翻譯,真實可信,恰如其分地譯出了女主人公此時此刻的真實感受,把她的心理活動、內(nèi)心世界體現(xiàn)在譯文中。如果將其譯成“真跨出了一大步啊”,既不能渲染烘托氣氛、襯托人物性格,也不能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主題,更無法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生動真實,因為人物的真情實感未能表達出來,心理活動沒得到體現(xiàn),人物形象也就遜色得多。所以,譯者應根據(jù)文學語言的特點,借助于語境,靈活地選詞擇句,尋求最佳的語言表達方式,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在原文語境所允許的范圍內(nèi)充分顯示譯者的再創(chuàng)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