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鑒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08:41: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影視鑒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影視鑒賞論文

音樂鑒賞論文:影視音樂鑒賞教學風格

本文作者:陳瑩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影視音樂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的特殊優(yōu)勢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影視音樂作為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升華影視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宣泄主人公內心情感、營造主題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均有體現(xiàn)。當前,國內多數(shù)高校均開設了音樂鑒賞類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事實證明,大學生對這類課程比較喜歡,尤其是一些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音樂。優(yōu)秀的影視音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執(zhí)、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領悟。影視音樂欣賞讓學生對影視音樂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在教學中再增加一些樂理知識、音樂常識,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盡管影視音樂欣賞是以電影和電視的視頻片段作為載體,但必須以音樂素材為主要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影視劇轉移到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上來,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音樂嘗試和樂理知識學習的熱情和渴望。從大量的課程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多數(shù)都有自己喜愛的電影類型,女生較喜歡文藝和清新風格的影片,男生則喜歡題材比較宏大的電影,不同風格的電影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新一代大學生都比較有個性,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去探尋影視音樂的奧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教師,筆者經常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同一主題下的影視音樂,并分別對他們進行評論,或者直接讓學生在講臺上發(fā)表個人對影視音樂的不同看法,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影視音樂《家園》欣賞教學設計

電視劇《闖關東》作為2008年中央電視臺的開年大戲,在央視創(chuàng)下了收視神話,全國多數(shù)觀眾在同一時間觀看了《闖關東》的大結局。長達52集的鴻篇巨制,生動再現(xiàn)了從義和團運動到“九•一八”時期,在動蕩中的人口遷徙和奮斗歷史。一曲旋律舒展、風格多變、氣勢恢宏的片尾曲《家園》則成功地塑造了山東“闖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劉歡作曲,王敏、張宏森作詞。全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由劉歡演唱,曲調跌宕,充滿浪漫情懷;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劉歡共同演唱,甜美動人的東北民謠《搖籃曲》結合富有律動的Rap說唱,“土洋”結合,形式新穎;第三部分再由劉歡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將音樂迅速推向高潮。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以歌曲《家園》欣賞為主要內容進行如下教學設計:1.走近“家園”(1)欣賞默片《家園》。首先教師在課前將片尾曲的音樂關掉,課上播放無聲的《家園》視頻;然后讓學生圍繞音樂與影視作品的關系,談談看完這段無聲視頻后的感受;最后教師概括總結音樂在影視作品的重要作用,啟發(fā)學生關注影視音樂。(2)聯(lián)想《家園》音樂。教師先簡單介紹電視劇《闖關東》的故事情節(jié);再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jié)及所看視頻聯(lián)想片尾曲的音樂風格。2.走進“家園”(1)聆聽《家園》。教師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園》;再讓學生將聽到的音樂與之前設想出的音樂做比較分析;最后教師總結歌曲《家園》的音樂風格特點。(2)剖析《家園》(譜例1)。教師將分段處理的《家園》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讓學生說出該段音樂的演唱者;再用PPT課件顯示樂曲歌詞;總結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劉歡演唱,第二段女聲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調選自東北民歌《搖籃曲》。然后讓學生結合《闖關東》的主題,思考歌曲為什么加入東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師總結影視音樂具有的地域性特點,并具體做出分析。(3)學唱《家園》。教師用PPT課件顯示樂曲簡譜;然后教師彈鋼琴,學生分段學唱歌曲簡譜;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學生跟隨鋼琴伴奏演唱歌詞;接著請學生談談對Rap的認識;讓一位學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學生朗讀Rap部分的說唱;教師再概述Rap的由來、特點和國內外代表性說唱歌手;再請學生模仿歌曲中劉歡說唱的內容,節(jié)奏律動可以自由發(fā)揮;最后教師彈伴奏,學生分三組演唱;一部分男生齊唱劉歡片段,全體女生齊唱宋祖英的《搖籃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譜例13.走出“家園”(1)比較劉歡、宋祖英的演唱風格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喜歡這兩位歌唱家,再讓學生列舉劉歡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著讓學生進一步談談兩位歌手的唱法和音樂風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師總結:劉歡和宋祖英分別屬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樂居多,后者擅長演唱民歌。(2)“民族風”與“流行風”的相互融合先讓學生列舉“民族風”歌手與“流行風”歌手搭檔演唱的歌曲;接著教師補充:玖月奇跡的《中國美》,宋祖英和周杰倫的《本草綱目》,譚晶和陳奕迅的《龍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跡演唱的《中國美》視頻;請學生分組討論“民族風”與“流行風”相互融合的優(yōu)缺點;最后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代表分成兩組,進行5分鐘辯論會研討。4.重返“家園”(1)了解影視音樂的種類。先讓學生欣賞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曲;再讓他們分組討論影視音樂中的其他類型;然后教師總結:除了片頭曲、片尾曲之外,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的還有插曲、背景音樂等音樂類型,講解它們在影視作品中發(fā)揮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學生代表演唱《家園》。先由教師播放《家園》的伴奏音樂,接著讓一位男生演唱劉歡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學生演唱Rap部分。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歌聲中結束這一課程的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查看全文

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分析

【提要】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課堂參與法、影視實踐法、評論寫作法這四種教學方法。這四種教學方法將影視理論與影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評論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在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拍攝、影視鑒賞、影視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綜合立體的教學方法,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探究

一、課堂講授法

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向學生介紹電影理論、電影歷史、經典影片、電影大師等內容。通過教師講授和系統(tǒng)梳理,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電影史發(fā)展脈絡、主要電影流派。譬如介紹電影流派相關知識諸如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歷史地位、獲獎情況時,采用課堂講授法可令學生迅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影視知識。以外國電影史為例,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外國電影史的發(fā)展可以簡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聲時期的電影,主要包含無聲時期電影的形態(tài)特點、代表作品,以盧米埃爾兄弟、梅里埃的電影、蘇聯(lián)蒙太奇學派電影、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代表;第二階段是經典敘事時期的電影,包含大制片廠制度下的經典電影敘事及其電影作品;第三階段是現(xiàn)代電影時期,包含傳統(tǒng)電影向現(xiàn)代電影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凱恩》等;第四階段為高科技時代的電影,包含動畫電影和科幻電影等。再看中國電影史,同樣可通過講授法令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產電影的特點及經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優(yōu)秀國產電影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為代表。接下來介紹十七年電影的藝術特點及本階段的優(yōu)秀影片,如《林則徐》、《早春二月》。在新時期電影中主要介紹第三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的特點及其作品,可將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和第六代導演中的賈樟柯作為重點來介紹,因為這兩位導演都是目前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導演之一。關于張藝謀,電影作品重點介紹其最優(yōu)秀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印象系列則可介紹《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賈樟柯可重點講授其《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課堂參與法

除教師課堂講授外,還可讓學生適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譬如在講授導演風格的時候,教師介紹同一故事由不同導演執(zhí)導,作品風格和藝術水平有較大差異,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該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87年中央電視臺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簡稱央視版;一個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稱新版。兩個版本電視劇的取材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劇作風格、導演風格卻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師可選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寶黛初見》作為案例,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表觀點。討論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認為央視版更為經典,表現(xiàn)在場景設計和演員表演兩個方面。在場景設計方面,該版將現(xiàn)場眾人的言談舉止都表現(xiàn)出來,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言談舉止,也有眾人的說笑反應,因此是一個綜合立體的見面場景。演員表演層面也表現(xiàn)不俗,陳曉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氣質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賈母則把祖母對孫兒的無比疼愛演繹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新版《紅樓夢》寶黛初見場景鏡頭中只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鏡頭之外,令觀眾無法了解現(xiàn)場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場景設計上和央視版有較大不同。但也有同學比較認可新版《紅樓夢》,認為新版人物服飾華美,色彩和光線運用更符合現(xiàn)代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可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既要說明自己的主觀喜愛,更要客觀地進行藝術比較,從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氣氛烘托、色彩光影、音樂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令學生對影視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查看全文

音樂鑒賞教學論文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yè)目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是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鑒賞審美想象創(chuàng)造性思維

音樂鑒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充分體驗和領悟音樂的審美活動。音樂鑒賞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學生想象力、聯(lián)想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樂鑒賞作為一種自由的主體審美活動,具有獨特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由于音樂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品格,因此,音樂鑒賞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查看全文

現(xiàn)代大學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分析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下發(fā)的有關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進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實施現(xiàn)狀,分別對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進行了詳細調研,以發(fā)現(xiàn)不足,進而彌補完善來推進我省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和課程改革建設。調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辦),分為三種方式:問卷、訪談、聽課,具體針對公共藝術課程門類設置、學生上課出勤情況、課程內容、課外實踐、師資狀況、學分設置、課程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調研。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自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fā)展公共藝術教育以來,雖然目前在全國985、211重點高校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規(guī)模,仍然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滯后、應付的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內在邏輯性

根據對我省上述幾所高校的調研發(fā)現(xiàn),我省絕大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都是有關音樂、美術、攝影、書法、舞蹈、文學六大類,其中85.6%以上的學校都只是理論課程,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藝術實踐(或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切實使學生走出理論課堂走進校樂隊、器樂技能實踐訓練、校合唱隊、校戲劇團、校合唱團等團體,但是在這14.4%中也明顯存在理論課和藝術實踐課比例嚴重失調的現(xiàn)狀。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在結構設置缺乏橫向及縱向的邏輯性,97.8%以上的學校都把公共藝術課程規(guī)定進了全校通識平臺限選或任選課程中,僅有2.2%的高校把《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歸為通識平臺的必修課程,其余六門課程以及更多課程分別為限選課程、任選課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級修完教育部規(guī)定的2學分,46.4%的高校是每學期滾動開設,29.1%的高校是規(guī)定課程分別于春、秋季學期滾動開設。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無論是以一年修完還是滾動開設的方式,都會造成在選擇稍有難度的任選課時,例如:《交響音樂世界》或《油畫賞析》每班會出現(xiàn)修過《音樂鑒賞》或《美術鑒賞》有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和毫無音樂、美術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這種每門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平等性,導致了課程缺乏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性,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求層次。

二、教學內容單一性

在對學校文、理、工科學生抽樣聽課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高校在課堂講授內容上都偏向于對經典音樂、繪畫作品的賞析各時期流派的演進等傳統(tǒng)知識,講授的都是大多是權威性的評論,缺乏引導、啟發(fā)學生能動性地學習如何鑒賞“美”的特色課程。另一方面,“因人設課”也是導致教學內容單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設置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度,涉及領域范圍較窄,缺乏運用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積極審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以及中原地區(qū)特色精品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甚至有些高校呈現(xiàn)空白的狀態(tài)。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既有辱傳承、發(fā)展歷史的使命,更使藝術教育與民族民間脫離了最本質的保護和傳承的關系,同時喪失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三、開設課程門類較少

查看全文

語文影視教育管理論文

在新世紀里,中學語文教育將進入一個大變革、大發(fā)展的嶄新階段,亦將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擔當開拓者的角色。然而當今我國中學語文教育所存在的相關問題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倡導?,F(xiàn)代中學語文教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重視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的影視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培養(yǎng)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實現(xiàn)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學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論文首先分析我國中學語文教育存在相關的問題,強烈的感受到影視教育引入到中學語文教育的必要性。論文界定了相關影視教育的內涵,介紹了其相關的特點。作者分析了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闡述了影視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結合實際構建影視教育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影視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查看全文

學生作品描述性語言表達論文

【摘要題】理論探討

【正文】

2000年3月頒布的高中語文新大綱(試驗修訂版)強調,應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說明”指出“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shù)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考查出現(xiàn)頻繁,分值漸增。可見文學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文學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的最大難點(甚至是盲點)之一”(劉真福)。那么,如何高效優(yōu)質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本文試結合接受美學來進行探討。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理論,發(fā)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們反對作者中心論、本文中心論,而強調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地反應,而是主動地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一門全新的“讀者學”。其中姚斯承襲海德格爾的“前結構”,伽達默爾的“理解視野”和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原理提出的“期待視野”概念,對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有很大借鑒價值。

“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tài),而是有一個“預成圖式”,即閱讀文學作品前先行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也即既定的先在視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閱讀文學作品“讀者也應有相當?shù)某潭取J紫仁亲R字,其次是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shù)乃骄€。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fā)生聯(lián)系?!保ā段乃嚨拇蟊娀罚┛梢姡喿x文學作品,首先要有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才能初步讀解文學作品。如讀《詩經·伐檀》第一章。首先,穡(sè)、廛(chán)、縣(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會讀。坎坎(砍樹聲)、干(河岸)、稼(種植)、穡(收獲)、廛(一畝半地)、爾(你)、縣(通“懸”)、彼(那)、素餐(白吃)等詞義能解?!爸弥又少狻凹粗弥诤又少狻边@個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獵是怎么回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扎實地學習古今漢語知識,廣泛深入地體驗生活,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加強語文實踐”(新大綱),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心理結構。

但是,文學作品是用描述性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發(fā)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現(xiàn)實生活邏輯看這是荒唐怪誕的,但這種文學語言卻極富審美功用。因為“文學是運用語言媒介加以表現(xiàn)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比绻麅H憑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讀解文學作品必須能對其內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內容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所以,必須構建審美心理結構。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就是由此而發(fā)的。他認為“期待視野”由幾方面因素構成:“類型的先在理解”“已經熟知的作品形式與主題”“詩歌語言與實踐語言的對立”。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讀作品。如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體裁知識。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冊主要是文學作品。我們可在作品教學前讓學生閱讀《中國文學鑒賞》(袁行霈)、《談讀詩與趣味培養(yǎng)》(朱光潛)、《散文的藝術魅力》(佘樹森)、《現(xiàn)當代小說鑒賞》(楊義)、《古代小說鑒賞》(吳小如)及《現(xiàn)當代戲劇鑒賞》、《古代戲劇鑒賞》等知識短文,也可選修《文學鑒賞常識》、《戲劇影視欣賞與評論》、《美學常識》等課程。(二)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形式包括題材、情節(jié)、主題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新大綱中也強調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fā)展簡況”。新教材第四冊也附錄了《中國古代文學概述》(方智范)和《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殷國明)。另外,還可選修《文史常識》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國文學作品,所以也應介紹相關的外國文學簡史。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具備一定的文學史知識即建立了一個參照系。(三)積累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雖然新大綱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規(guī)定文體不限,即可寫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以平時不能只要求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實用文體。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學鑒賞。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這三方面形成“一種既定的先已構成的期待視野……它可以引導讀者的(大眾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實踐和思考

一、建設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背景

大學語文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普遍成為高校非中文專業(yè)的選修課,一路走來起起落落,冷暖不定。如何讓這門課程持久穩(wěn)定地發(fā)展下去?根據我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實踐,筆者認為必須探索建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通過相對科學完整的課程編排,形成相關的板塊狀課程群,才能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穩(wěn)步發(fā)展。我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94年學校還是一所醫(yī)學專科學校,就在醫(yī)學各專業(yè)開設了30學時的大學語文選修課。但由于課程門類單一,課時、大綱、教材不穩(wěn)定,甚至時開時停,十多年發(fā)展乏善可陳。2006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重新編寫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也包括選修課課程設置。為了全面提升醫(yī)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勢必要增加人文類課程總量。預感到建立課程體系、搭建課程平臺的機遇到來了,便提早準備增設新課程的材料,又在課程論證答辯環(huán)節(jié)努力爭取,最終增加了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美學導論等多門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鄰近的文學或文化類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體系平臺初步構建。

二、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框架及及構建過程

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探索,讓我逐漸明晰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即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形成一個相對豐富、完整的板塊,設立多層次、呈放射狀的大學語文課程群。由于初步搭建的平臺還比較單薄,根據教研室?guī)熧Y的專業(yè)方向,便不斷醞釀新的課程,抓住每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改機會,不斷添加、完善:2011年增設現(xiàn)當代名家名著賞析;2014增設陜西地域文化、影視文學鑒賞;2017年增設醫(yī)學與文學。自2006年平臺搭建以來,經過三次修建和補充,形成了目前由三個層面組成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第一層:核心課程——大學語文;第二層:文學縱向擴展——中國古典名著賞析、現(xiàn)當代名家名篇賞析、西方名著導讀;第三層:文學、文化橫向擴展——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美學導論、醫(yī)學與文學。該體系的具體編排與邏輯聯(lián)系是:第1學期大學開設30學時大學語文,立足于中國文學名篇的文本賞讀,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標示出不同于高中應試教育支離破碎的解讀,以引起醫(yī)學生對文學閱讀與鑒賞的興趣,為以后選修更多的文學類課程打好基礎;第2到第4學期分別開設古典、現(xiàn)當代和西方名著賞析,課時在20-30學時之間,是大學語文的擴充和細化,立足于作家作品講讀,初步搭建文學賞析的平臺;其他相關課程,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美學導論、醫(yī)學與文學等涉及文化、哲學及相關交叉學科課程散設在四個學期中,課時也在20-30學時之間,以豐富大學語文的內容,滿足學生更為廣泛的人文知識需求。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無疑是個艱苦探索的過程,在專業(yè)特色明顯的醫(yī)學院校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建成一個非專業(yè)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確是不易的。盡管搭建到目前的狀態(tài)在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課時編排的合理性等方面還有諸多問題,但我們已前后努力了12年。比如美學導論應屬于哲學范疇,放在這個體系里稍顯牽強,就只能盡量向文藝美學靠攏。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實踐讓我體會到,要完成這項工作,一要有長遠的眼光,構建適合學生需求的體系內容,儲備相關專業(yè)方向的師資;二要抓住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的機會,積極申報新課程;三要在申報成功后保證課程良好運行,促進持續(xù)發(fā)展。

三、形成健康良好的運行機制

課程體系進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人才培養(yǎng)方案要定期修訂,如果運行不好,選課學生達不到規(guī)定人數(shù),自然會被裁縮甚至砍刪,近年來已有多門選修課程遭此境遇。所以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是維持課程前行、促進課程發(fā)展的唯一途徑。(一)以課堂質量保證選課率。近年來我校實行學生網上自主選課,要留住學生、保證選修率,只有通過精彩的課程內容、端正的教學態(tài)度和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課程口碑,讓學生屆屆相傳,此外別無選擇。以近三年為例,我校每年招收本科生約3000人,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每學期在1-4年級擬開設約100門選修課,而經學生選課后能成功開設的約30-40門,大約3/5的課程因達不到選課人數(shù)要求(40人)而不能開課,而大學語文類課程從未有開課失敗的記錄。從近三年數(shù)據看,分設在一、二年級兩個學期的大學語文及主干課程——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一直保持了較高的選修率,在能成功開設的選修課中名列前茅:大學語文選修率近60%,其他主干課程也在30%以上。(二)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為了提升課程位置,我們積極進行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及教學研究。2010年12月《大學語文》申報我校第二批質量工程立項建設項目獲批,2013年底結題。通過課程建設,整合了教學內容,修訂了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建設了完整的課程資料,從教學文本的教案、課件、課后練習到模擬試題庫、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教學圖片庫、音頻視頻資料庫等文本擴充資料;2016年申報了“醫(yī)學生文學類選修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對多門文學類選修課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厘清相關課程的內容界限、教學重心,探索選修課的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通過課程建設,鍛煉了教學團隊,提高了教學水平,也提升了課程在校內的知名度。我們還積極參加教材編寫、撰寫教學論文和參加教學競賽。主編的《大學語文》曾獲“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在省內影響較大;撰寫的教學研究論文涉及到教材研究、文本解讀、教學教法、教學改革、學生語文現(xiàn)狀等內容;同時在各種教學比賽中連連獲獎,先后獲得第一屆“全國大學語文優(yōu)秀課堂教學設計”三等獎、“陜西省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全國高校首屆醫(yī)學人文課程講課大賽”三等獎和陜西省高校微課比賽二等獎等。(三)以科學研究提升團隊聲譽。近幾年來,教研室教師已成功申報多項研究課題,內容涉獵到清初關中詩歌、陜西女性文學、文學與醫(yī)學等內容,大多數(shù)已順利結題。2013年申報的“清初關中詩歌研究”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18萬元,是我校人文社科項目零的突破,提升了團隊聲譽,保證了我們在學校的話語權。(四)以廣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擴大影響。2014年校圖書館開辦“書香校園”系列文化講座,三位老師受邀為主講人,利用這個平臺,選擇緊貼時代、容易共鳴的話題,舉辦了多期文學、文化類講座:比如,莫言獲獎時開講《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歌曲《卷珠簾》紅極時,擬題“《卷珠簾》與中國古代的閨怨詩”;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播出,講“路遙的人間抒情主義解讀”;馬爾克斯逝世,賞讀他的《百年孤獨》;中秋節(jié)到了,就講“關于中秋文化”……由于題材廣泛,找到恰當?shù)钠鹾峡?,所以很受師生歡迎,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也擴大了課程影響。我們還一直積極協(xié)助校團委、學生會、文學社團進行演講、征文、辯論、朗誦等活動,活躍校園生活,提升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教學方法

外國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學生在系統(tǒng)地學習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同時,可從宏觀上了解世界文學的淵源、發(fā)展及現(xiàn)狀,有益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的改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積極地思考問題。由于外國文學涉及不同種姓、不同國度的文學,它的文化背景、審美價值取向都有明顯差異。長期以來,我國外國文學史的編寫和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都受到意識形態(tài)和特定時代的閱讀期待的制約,外國文學的教材以及教學中往往千篇一律地運用社會歷史評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學的美學意蘊的闡釋。近年來,國內學界對重構外國文學史提出倡議,但在多數(shù)的教材的體例上還是延續(xù)寫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紹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任課教師的發(fā)揮。作為從事外國文學史授課的老師,應試圖在教學方法中進行探索,以期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分析鑒賞能力

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框架,努力把握外國文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吸收新觀念,運用新方法來評價文學傳統(tǒng)、經典作家,在外國文學教學改革中轉變觀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跳出傳統(tǒng)模式,從單純的講授型教學轉變?yōu)檠芯刻剿餍徒虒W,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合理地采用雙語教學、課堂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雙語教學是高校教學中的一種新方式,外國文學史課程采用的雙語教學方式區(qū)別于外國語學院開設的文學史課程,側重以漢語進行授課,在漢語授課的同時有側重的講解原文作品,同時參考最新的外國文學研究成果。因為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表達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某些意思甚至存在不可譯的情況,通過閱讀英語或其他語言的經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作品的特色及語言美。如《荒原》是西方現(xiàn)代詩中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可取采雙語閱讀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艾略特詩歌中的復雜意象。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專題論題,廣泛搜集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做好評述和講評。討論法能夠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在老師的引導中學生能夠產生對外國文學的興趣,通過具體的作品積極地思考一些問題,如科技進步與生存緊張的關系、如何保持人的尊嚴,通過討論提升學生的鑒賞分析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比較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題。任課教師講授外國文學史課程,要密切關注和了解與自己學術相關的信息,包括與該課程相關的學科,鼓勵學生探索和研究。在布置課后練習方面,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根據自己對作家的了解和喜愛程度的不同,講授某一種文學類型,如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以某一種文學類型為主題,有針對性地搜集資料,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利用圖書館的資料以及網絡資源做出內容充實的PPT。在準備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協(xié)調能力得到增強,講解的過程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分析文學現(xiàn)象與作家作品的同時,可從多層次、多角度方面來進行分析。長久以來,外國文學的教材以及教學中往往千篇一律地運用社會歷史評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學的美學意蘊的闡釋。作為講授外國文學史課程的教師,應該試圖從多角度、多層次,引進各種文學批評及新觀念新方法,分析作品。通過對文學現(xiàn)象和作家作品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分析鑒賞能力。采用比較的方法,并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國家、不同作品、不同類型的人物進行對比,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以比較文學的視域,把握一種文學與異質文學的關系。眾所周知,中國新文學在發(fā)展之初,不斷地學習、借鑒西方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傳統(tǒng)文學的觀念、方法,特別是上世紀西方現(xiàn)代主義對中國文學觀念的沖擊日益加強。在教學的過程中,嘗試以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對中國20世紀文學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如中國戲劇家曹禺在創(chuàng)作中對美國戲劇家奧尼爾創(chuàng)作技巧的借鑒,鼓勵學生關注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撰寫系列論文。此外,外國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是信息化對教學的影響。西方根據歐美經典文學作品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或電影較多,有些經典作品的影視版本甚至多達五個。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悄然發(fā)生變化,讀圖取代了文字閱讀,圖像使得人們對于文字的理解越發(fā)直接化,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學好外國文學史課程需要建立在廣泛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而目前文學影視化對學生想象力與語言運用能力造成影響?;谶@種情況的出現(xiàn),鼓勵學生結合文學理論以及文學史的知識,對現(xiàn)象加以分析,參加學院大學生科研實訓項目,關注和探究如何應對讀圖時代文學面臨的危機。

三、加強自身學習,提升文學修養(yǎng)

查看全文

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分析論文

1

首先想到的,是影視藝術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及美學建構中的定位問題。

記得上世紀早期,伴隨著人類工業(yè)革命的行進,作為蘇維埃紅色政權偉大領袖的列寧就曾據當時的歷史條件明確表示過:“電影是教育群眾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于我們是最重要的”③。究其緣由,是因為電影這門新興的視聽藝術,憑借著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成果,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視聽覺,創(chuàng)造了放映廳里虛幻的影像世界,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思維方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新奇的藝術感染力。列寧是看重電影藝術的教育功能和美學效應的。如今,歷史跨入新世紀、新階段,伴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入,電視藝術憑借著現(xiàn)代化電子技術普及的優(yōu)勢,以其覆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滲透性之強,更深刻地解放了人們的視聽覺,創(chuàng)造了進入億萬尋常百姓家的空前廣闊的影像新世界,改變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思維方式,在整個國家的文化建設和美學建構中發(fā)揮著別的文藝形式難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視藝術生產和消費大國。這正如一部中國文藝發(fā)展史所反復證明了的:“時運交移,質文代變”。一個時代,往往會形成一種主要的文藝形式彪領這個時代的審美思潮,楚之辭,秦之文,漢之賦,晉之字,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明清之小說,都是如此。這些在各個時代分別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藝形式,交替繁衍,互補生輝,傳承著中華民族的藝術生命和審美思維。電視藝術是一門全新的當代文藝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品質和審美優(yōu)勢,其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它要真正成為彪領當今審美思潮的時代藝術,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無論是秦文漢賦,還是唐詩宋詞,抑或是明清小說,之所以能彪領一個時代的審美思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它們都吸納了所處時代縱橫雙向各種文藝形式創(chuàng)造出的審美思維成果,并在交融整合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惟其如此,從中華民族審美思維發(fā)展的歷史長河看,功不可沒,其作用是積極的。當今的影視藝術,是否真正自覺吸納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審美傳統(tǒng)的營養(yǎng)和我們所處時代百花齊放的文藝形式所創(chuàng)造出的有價值的審美思維新成果呢?這的確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必須深思和回答的嚴峻課題。

我的回答是:不很理想,不盡人意。電影過完了它的百歲誕辰,雖然曾擁有過數(shù)次輝煌,盡管當下年產故事片可望逾300部,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但其中真正能在電影院線或電視臺播放與廣大觀眾見面的,卻僅有十分之一左右(2005、2006兩年參加“百花獎”評選的影片,即票房收入達500萬元人民幣或在電視臺播放觀眾人次達2000萬的共49部)。電影觀眾的年上座人次已從上世紀80年代最高達到293億、即平均每人每年看24場電影,下降到2005年的年上座人次僅2億多、即平均每人每年才看0.2場電影④。電影與人民的關系,可見一斑。幾部大片、賀歲片喧囂炒作,畸形地占據了年票房的一大半,但從題材內容到風格形式,似乎都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相悖,更何談按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地發(fā)展”。電視藝術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從總體上說,還是平庸之作多、精品力作少。大量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內蘊稀薄、審美格調低下的作品作用于廣大觀眾的鑒賞心理,所營造出的,勢必是一種膚淺、浮躁、畸形、油滑的群體性審美定勢。這對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素質,顯然帶來了負面效應。

成就顯著,不說跑不了;問題不少,不研改不了。同志《在中國文聯(lián)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為《講話》),是新世紀新階段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綱領性文獻,當然也為我們檢視中國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狀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理論武器。遵循《講話》精神,對自己親歷其間的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狀認認真真來一番斷想和反思,很有必要。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銜接問題研究

當前,中學教育已經全面實施新課改,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理念、內容、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優(yōu)化,這些對大學語文的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實踐中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大學語文在內容上是中小學語文的升華,也是培養(yǎng)新一代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基石,故而做好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有效銜接,對語文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進行銜接的必要性

語文是以我國母語為藍本的教育學科,從歷史上來看,不論是民國時期還是新中國以來,中學語文、大學語文都是學生在各學習階段必須掌握的基礎性課程。從本質上來說,中學語文、大學語文是一脈相承的,其都是對學生語文知識、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是一種認知型的國民教育。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教學模式不斷調整,大學學科已經開展不斷的融合,大學語文在高等教育中不再是基礎性的教育,而是漸漸被學校、教師、學生們忽視。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中學語文、大學語文的有效銜接,確保大學語文教育仍然在基礎性教育的軌道上有序發(fā)展,而非僅僅是眾多選修課中的一門。

二、如何有效銜接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

1.注重課程性質、課程目標上的設置。大學語文本質上還是一種語言文學,是一種通過鑒賞、錘煉語言的方式來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增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學不論是在中學、大學、甚至是中文專業(yè)學習階段,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學語言學習,我們在大學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精準把脈,立足大學生的需求,提供與中學語文相互銜接的課程內容,確保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是緊緊圍繞“語文”這個核心的,并保持始終不變的。中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往往帶有啟蒙性質和應試性質,很多中學語文教育都是基于中學生的年齡狀況、心智程度來綜合開展的。因此,大學語文的教育總目標應該精準定位在對語言修煉和對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上,通過提升大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增強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來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該充分地引導學生閱讀、體悟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文字的語言魅力,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性的開展大學語文學習,激發(fā)大學生的豐富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致力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博愛意識。教師也可以鼓勵大學生轉換視角,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美學史、歷史史記等來增強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從而培養(yǎng)起自身人文精神和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1]。總的來說,大學語文教育課程設置目標要適合大學生心智發(fā)展狀態(tài),要保證大學生繼續(xù)學學語文的積極性,要將中學語文知識升華,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大學語文教育。2.注重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銜接。語文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即語言和文字。與此相對應,語文課程就是從語言和文字兩個方面入手,通過教學和訓練,培養(yǎng)學生在掌握漢語語言能力的同時,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文主義精神的一門課程。因此,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應當在語言文字學習訓練的基礎上,追求對學生人文主義精神和人格養(yǎng)成等較高層次的追求。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需要有科學有效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與之相適應。大學語文的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必修課包括口語訓練、文學作品鑒賞以及應用文寫作等三部分內容。其中,口語訓練又進一步細化為普通話學習與應用、演講與朗誦等方面,這部分課程注重學生的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文學作品鑒賞識通過精讀一部分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經典作品,以解讀和賞析的方式,深刻領會經典的人文精神,借以提升學生的文學水平和素養(yǎng)。應用文寫作則將重點放在“筆桿子”上,通過模擬和練習,讓學生掌握應用文、公務文書以及學術論文的寫作。選修課則以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為主,可以適當多開設一些選修課程。由于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生活中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都可以作為語文課程的選修課,比如影視作品鑒賞、新聞傳播相關理論、各大文學流派、乃至書法寫作等課程[2]。除了課堂學習之外,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開展自學,將課程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這樣既能做到學以致用,又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廣義上的大學語文還包括針對大學生的認知能力,著重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學生在文化素質上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

三、結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