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分析在臨床抗生素的合理應用

時間:2022-11-28 09:45:26

導語:藥學分析在臨床抗生素的合理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學分析在臨床抗生素的合理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的360例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180)與對照組(n=180)。研究組患者:男89例,女91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3.81±6.23)歲;對照組患者,男90例,女90例,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44.79±6.2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試驗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由醫(yī)生開具處方后,遵醫(yī)囑用藥,醫(yī)護人員不做任何干預。研究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由醫(yī)生開具處方后,根據藥學指導原則,進行藥學干預指導用藥[1],具體方法如下:臨床醫(yī)師和護理人員為患者普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關知識和不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的危害,確保藥學干預的實施。藥師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抗生素治療方案。全面檢查患者的身體狀況,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指導患者入院后合理用藥,保證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監(jiān)測和記錄患者病情的變化和治療效果,確保藥物干預的準確性和有效性[2]。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費用占醫(yī)療總費用的比例、感染再發(fā)生率、抗生素使用強度。1.4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分析,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的采用(x±s)表示,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變化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患者:38例使用抗生素,使用率是21%,抗生素使用強度是0.263,抗生素費用占總醫(yī)療費用的比例為14.27%,感染再發(fā)生例數有2例,發(fā)生率為1.11%;對照組患者:62例使用抗生素患者,使用率為34.50%,抗生素使用強度是0.437,抗生素費用占總醫(yī)療費用的比例為27.28%,感染再發(fā)生例數有14例,發(fā)生率為7.78%。研究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處方比例、抗生素費用占總醫(yī)療費用的比例、感染再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抗生素是由高等動植物、微生物等產生的代謝產物,具有抑菌和殺菌效果,能夠干預其他生活細胞的發(fā)育功能,能夠治療各種非病毒感染[3]。臨床抗生素的藥物療效比較顯著,因此目前臨床治療上廣泛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隨著抗生素廣泛應用,抗生素使用的頻率逐漸增加,其不合理應用情況就會越來越多,出現(xiàn)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并且增加多種耐藥菌,增加臨床抗感染治療難度,降低了臨床療效[4]。因此合理應用抗生素至關重要。臨床藥師對患者予以藥學干預,根據抗生素的用藥原則與藥學原理指導患者合理應用抗生素治療。藥學干預是由臨床藥師根據用藥原理和規(guī)則,按照藥學原理指導患者臨床用藥。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進行藥學分析指導后,38例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應用率為21%,抗生素使用強度是0.263,抗生素費用占總醫(yī)療費用的比例為14.27%,感染再發(fā)生例數有2例,感染再發(fā)生率是1.11%;對照組患者62例使用抗生素患者,抗生素應用率為34.50%,抗生素使用強度是0.437,抗生素費用占總醫(yī)療費用的比例為27.28%,感染再發(fā)生例數有14例,感染再發(fā)生率是7.7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藥學分析指導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和抗生素處方比例,降低感染再發(fā)生率,減少醫(yī)療成本。有研究顯示合理監(jiān)督和指導抗生素的應用,能夠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綜上所述,采用藥學分析指導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和抗生素處方比例,降低感染再發(fā)生率,減少醫(yī)療成本。

參考文獻

1徐立春.藥學干預對抗生素臨床合理應用的影響[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0):4142~4143

2馬蘊玉.藥學干預對抗生素臨床合理應用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4):150~151

3錢錫芬.淺談藥學干預合理使用抗生素產生的影響[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10):145

4秦紅俠.藥學干預對抗生素臨床合理應用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14):2862~2865

作者:吳宜珊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