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內容中女性失位
時間:2022-03-11 02:14:00
導語:傳播內容中女性失位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第一種女性失位現(xiàn)象,在傳播內容層面上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有研究者對我國八家主導報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文匯報》)新聞版新聞作品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新聞人物在出現(xiàn)頻率,被引用頻率和被拍攝頻率等多方面都遠遠超過女性,其中在有言論被引述的新聞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聞人物中的職業(yè)身份較重要者(如政治領導人,企業(yè)團體負責人)占男性新聞人物的70%,女性新聞人物中政治性身份者僅占18、7%①。
也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小學教材中都存在此類型的現(xiàn)象?!度罩茖W校小學課本語文》(1979年—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書中插圖明顯地男性多與女性,高年級尤為嚴重。且女性多是保育員、營業(yè)員、紡織工人等形象,而男性則多為科學家、文學家、解放軍等形象。書中的166篇故事性課文,女性為主角的只有21篇(其中8個是小孩和小學生,7個為一般群眾)。而書中出現(xiàn)的國內外革命領袖、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及著名的歷史人物無一是女性②。
對于當前占主導地位的電視媒介的考察也看見一斑。有調查表明,在32個省、區(qū)、直轄市以上的電視臺中,僅有7家電視臺有專門的婦女節(jié)目,約占22%。婦女節(jié)目的播出數(shù)量也比較少。據(jù)估算,7個臺每周播出470分鐘,約8個小時,占這7個臺周播出總時數(shù)(約441小時)的1、8%。大部分婦女節(jié)目沒能占據(jù)晚間的黃金時間段,使節(jié)目難以產生社會影響③。
至于電影,美國學者這樣評判:“其一,大多數(shù)美國電影是由男人和為男人拍攝的,而女人則變成了一種景觀;其二,從敘事的角度講,美國影片多將男性表現(xiàn)為主動者,而把女性打發(fā)到配角位置上?!雹苤袊碾娪耙嗍侨绱?,像《天地英雄》之類的電影數(shù)不勝數(shù),在影片中,要么將女性置于可有可無的配角位置,要么就是根本沒有女性的出現(xiàn)。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影片一開始便是七個呈現(xiàn)在男性欲望目光中鞏俐的特寫鏡頭。而女人的登場,不僅成功地解脫了女性懸置于歷史父子場景之外的焦慮;同時,想象性地釋放、緩解了中國與世界、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巨大張力。
至于第二種女性失位現(xiàn)象,則有以下的表述:
文學作品是重要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媒介。而文學(“菲勒斯中心主義”話語露骨地表現(xiàn)對男性的崇拜和對女性的貶抑)在當代卻扮演了一出為昔日的男權輝煌大唱挽歌的丑劇。蘇童的《妻妾成群》、阿來的《塵埃落定》、賈平凹的《廢都》、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更有甚者直截寫道《我為什么沒有小蜜》(東西)。這些文本或編造一個男人天經地義地玩弄、駕馭、控制一群女人,或表現(xiàn)女人為了獲得一個男人的寵幸,勾心斗角相互傾軋的故事。女人的結局借用美國女學者吉爾伯特和古芭的《頂樓的瘋女人》一書中對《簡·愛》的論述“在男性中心的社會里,婦女的命運不是發(fā)瘋就是成為玩弄物”。
1990年,中國第一部電視肥皂劇《渴望》問世,劇中的女主人公劉慧芳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形象:忍辱負重、相夫教子、逆來順受的“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代版。而她卻成為人們大加尊崇的道德偶像和完美的女性人格標本。與之相反,該劇中的另一個知識女性王亞茹則被塑造成自私、傲慢、變態(tài)、多疑的丑惡形象,與劉慧芳并處在道德譜系中的兩極。這種二元對立的模式一直影響到《環(huán)珠格格》,紫薇儼然是真善美、觀音菩薩的化身,而那位皇后則不可避免地具備了一切壞女人所具有的一切品性。
另有一些研究者對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表明,廣告中的女性職業(yè)角色有51、6%為家庭婦女,而男性職業(yè)角色中科教文衛(wèi)及領導管理者占47%。廣告中女性出現(xiàn)的地點51、5%是在家庭,出現(xiàn)在工作場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現(xiàn)在家里,也多為娛樂(31%),做家務的只有5、3%⑤。
現(xiàn)代傳媒還通過各種方式大量制造美女形象。有調查統(tǒng)計,全國發(fā)行量較大的面向青年的期刊雜志,幾乎每期都用美女為封面的有20余種,約占2/3以上。而且這些形象與婦女的工作、學習、生活毫無關系,所關注的只是美的外表⑥?;瘖y品、美發(fā)用品、減肥產品、日用產品等廣告中出現(xiàn)的,無不是年輕靚麗的女性。各種所謂的“選美大賽”、“青春風采大賽”等變相選美活動通過媒體粉墨登場?!芭耸裁磿r候最美”也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在網(wǎng)絡這個新媒介上,隨處可見類似“摩登美飾”、“霓裳艷影”、“冰肌雪膚”、“家居裝飾”、“精湛廚藝”、“情感熱線”等均歸入“女人”一欄下,也是關于女人內容最多的部分,換言之,關于女人的內容僅僅局限于家庭、美容、健身、婚姻、性等傳統(tǒng)女性角色的領域。女人依然是漂亮動人、注重外表、呵護家人、沒有思想和獨立意識的女人。
社會要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存在和發(fā)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要有一個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知。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認識、判斷和行為才會有共通的基準,社會生活才能協(xié)調。在現(xiàn)代媒介社會,大眾傳播媒介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形成公眾“共識”的任務。W·李普曼認為,大眾傳媒的內容是一種營造“擬態(tài)環(huán)境(PSEUDO-ENVIRONMENT)”的活動,大眾媒介通過對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其不僅制約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們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產生影響。而且美國學者格伯納還認為,由于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xiàn)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存在著很大的偏差。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的過程⑦。
大眾媒介選擇性的傳播內容,通過書籍、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途徑,以或暴露、或隱晦的方式在大量復制著男女角色的陳規(guī)定型:“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的工作就是賺錢養(yǎng)家,女性的任務就是保持美麗。毫無疑問,這種定型是中國傳統(tǒng)的、陳腐的、本該式微的價值觀和性別觀念的死灰復燃。大眾媒介通過這種含有性別歧視的傳播內容對廣大受眾的“主觀現(xiàn)實”施加影響,于是,這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培養(yǎng)”了一代代人對男女社會角色的“刻版成見”,形成了一種基于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的集體無意識。正應了著名女權主義理論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經典論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⑧在當今以男權話語占主導的父權制社會中,女人永遠都是“第二性”的。
(二)緣由的探討
當前,性別歧視、男女失橫現(xiàn)象在各個國家、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在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大眾傳播領域,女性傳播者、女性受眾均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性別歧視。而由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大眾傳媒則以各種男權策略傳播著含有性別歧視的內容,并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
要探討傳媒對女性形象扭曲異化的原因,必須追溯歷史。
考慮到中國的女性群體,在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短暫的“輝煌”之后,由此之后的幾千年間,都淪為了男性的附屬物。中國的女性地位低下,對女性的傳統(tǒng)貶抑是通過話語方式(如紅顏禍水)和規(guī)范(禁忌、禮儀),乃至人身變形(束胸、裹足),使女性不由自主地納入父系社會秩序中,父系社會以“家”為核心對女性進行統(tǒng)治和監(jiān)控。中國的女性沒有歷經過大規(guī)模的女權運動,她們只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才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被“賜予”了與男性平等的權利,而實際上,中國女性在女權意識、群體觀念和主體精神等層次上依舊顯得勢弱,而這顯然影響著她們對大眾傳播的解讀體驗與反應方式。女性自身尚且如此,更別提整個社會對女性地位長期形成的一種刻版成見:女性是弱勢群體。所以說長期的歷史文化對女性的歧視形成了一種根植于文化之樹根部的集體無意識。
傳播內容中對女性的把玩心理并不是形單影只,一段時間內,當代中國的諸多男性作家、導演忽然紛紛逃離身邊人民的真正生活,去尋求“高粱地”,去尋求“纏足”,尋求“寡婦”尋求“三妻四妾”尋求“妓女”尋求“一男多女”尋求“不知哪個年代哪個地區(qū)的偏僻山村中的亂倫、“偷漢子”的女人,將舊時代婦女悲慘的命運抽去其社會內涵成為手中火爆的題材。他們將這些發(fā)霉的東西翻出來,寫這些他們并不熟悉也不了解的生活,或許這正是男性作家、導演的一種社會心理體現(xiàn)——作為男權中心的社會理想在現(xiàn)實中已經動搖。女人在當代社會中顯露出來的巾幗本色正在并且已經使他們的大男子主義受到震撼,內心的不安和失落,在塑造當代的婦女形象中找不到平衡,便從舊時代的描寫中尋求安慰和撫籍;在塑造當代婦女的社會行為中找不到支點,便從描寫的過程中尋求解脫。這也許正是當代男作家、導演的作品雖轟動一時,卻絕無真正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的所在。
探討大眾傳媒傳播內容中的性別歧視也可以參照一下大眾傳播媒介自身的特點:其一大眾傳播的公眾性意味著大眾傳播中的大眾信息,這使它傾向于迎合大眾心理,包括暗合他們落后的性別意識。同時,大眾傳播是社會在社會成員中擴展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徑與方式,難免要表現(xiàn)主流文化由傳統(tǒng)積淀而來的性別歧視;其二大眾傳播媒介的運作在普遍地商業(yè)化,對利潤的追求日益蒙蔽推進文明的信念。激發(fā)一切可以被激發(fā)的需要,把一切可以商業(yè)化的東西商品化,實現(xiàn)一切可能實現(xiàn)的銷售,包括向更有購買力的男性促銷,激發(fā)大眾容易被激發(fā)的性的需求,把女性性對象化、商品化;其三大眾傳播的信息源是社會組織,尤其是在大眾傳播的早期發(fā)展中,這類組織往往是與國家權力有緊密聯(lián)系的社會核心組織。女性一直只能在其邊緣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或者尋找男性代言人。
探討包括傳播領域內的女性歧視問題,首先必須肯定的是男女兩性在身體、性格、心理上存在著差異。男性在身體上大多比女性強壯,男性在心理上大多比女性表現(xiàn)得堅強,男性性格大多粗曠,女性則表現(xiàn)得要細膩。誠如達爾文所說:“大多數(shù)人都承認女人在直覺、快速感知和模仿方面的能力比男人強,但是至少這些素質有的是低級種族的特性,也就是說屬于過去的或低級的文明的狀態(tài)。男女兩性之間的智力差異表現(xiàn)在男性在任何領域,無論是需要深層次思考、推理或者想象力的領域,或是僅僅靠感覺或雙手的運用方面,都取得了比女人更為突出的成績?!雹徇_爾文看到了男女之間的差異,但是以高低兩級來評判這些存在于男女之間的差異顯然是不可取的。由此,傳統(tǒng)的男權意識也有類似于達爾文的認識偏差,武斷地把男女兩性在天生的某些差異看作是高級與低級的文明的狀態(tài),從而對女性進行男權話語式的歧視。即混淆“社會性別”(gender)與“生理性別”(sex),用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文化所規(guī)范的社會性別來取代從解剖學角度來區(qū)別男女性的生理性別。
1995年在我國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189個國家政府和觀察員簽署了《行動綱領》。確定的十二個重大關切領域之一是“婦女與大眾傳媒”,認為“在大多數(shù)國家,大眾傳媒并沒有用均衡的方法描繪婦女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對社會的貢獻,相反宣傳報道的往往是婦女的傳統(tǒng)角色,或有關暴力、色情等行為?!雹?/p>
傅立葉曾說過:“某一歷史時期的文明程度總是可以由婦女走向自由程度來確立?!痹诋斍爸袊?,已經把落實男女平等問題上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政府也充分地認識到要真正實現(xiàn)男女兩性的平等的艱巨性,政府也作了最大的努力和嘗試。《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對大眾傳媒提出了要求:要在全社會倡導文明進步的婦女觀,宣傳婦女和男子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嚴、權利和地位,宣傳有“四自”精神的女性,改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
隨著現(xiàn)代大眾傳媒日益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研究大眾傳播中的女性失位現(xiàn)象,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在傳媒中構建女性視角,用女性視角看問題;她所追求的是女性在貌似堅固的男權壁壘中,不被男權話語講述和涂抹,而是以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生命感覺等潛在的話語對已成規(guī)范的男權社會文化體系證偽,使女性真正能夠享有傳播權,能夠有女性自己的傳播媒介,創(chuàng)造出兩性之間共享的視界和文化,讓傳媒真正為女性所參與,使傳媒主導建設一種以對公眾生存環(huán)境的關懷為基礎的統(tǒng)一的文化,讓女性成為性別無涉的大眾傳媒中的主導結構。當然,仍有不少的人(以女性為主,但也排除男性)不甘于被男權話語貶抑。有他們存在,世界總會看到人類另一半力量的崛起。
注釋:
①馮媛:《解析表象——關于八家報紙新聞版新聞的研究報告》,選自金一虹、劉伯紅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fā)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②張德:《從小學教材看性別偏見》,《婦女研究》,1991年第6期
③卜衛(wèi)、劉曉紅:《關于中國婦女電視節(jié)目的研究報告》,《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3期
④尼克·布朗《電影理論史評》,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年版
⑤劉伯紅、卜衛(wèi):《試析我國電視廣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第2期。
⑥黃楊:《媒介中的女青年形象簡析》一文后所附調查,《婦女研究論叢》,1996年第2期
⑦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⑧西蒙娜·德·波伏娃:《女人是什么》,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8年版,24頁。
⑨Gould,StephenJay.1993.
⑩見王淑賢:《〈行動綱領〉中12個重大領域簡介》;LisnStearns:《非政府組織與<行動綱領>》,選自《婦女研究論叢》,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