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9:24: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改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課改論文

課改背景校本研究論文

自2001年教育部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全國各地逐步掀起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被認為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領域一次深層次的“革命”。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展開和深入,人們發(fā)現如同20世紀末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步履艱難一樣,新課改也遇到了許多障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學校教育者還不能有效地把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新的教育教學要求、新的教育教學方式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換言之,不少學校教育者的素質,還不適應新課改。如果沒有學校教育者素質的提升,新課改的前景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新課改的目標、理念、要求轉化為學校教育者的自覺自為的行為,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成敗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大力提倡和實施校本研究,是保證新課改順利推進的一個關鍵。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關于新課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課程的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學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

校本研究同時也是一種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強調研究是要探討人類所未知的東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須對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識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是首創(chuàng)的;不刻意要求對研究過程進行詳細周密的設計;不刻意要求對研究對象作出定性與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則,即研究者不改變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包括人類社會環(huán)境)環(huán)境,遵循“合作”的原則,研究者在與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去身臨其境地研究對象,校本研究同時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則,在研究過程中尊重研究對象(學生或者教師)的人格和權利。

校本研究還是一種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學校管理)方面給校本研究以經費、時間方面的政策支持,為校本研究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和開放的氛圍,要求形成以校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機構,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與對話、協調與合作的機構,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評價制度。

校本研究與校本管理有著相互包容的關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對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對象或者開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查看全文

政治新課改分析論文

新課程無論從內容的編排還是從對學生的要求來講,都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或對新課改理解不到位,在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走進了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強調感性分析,忽視理論深化

仔細分析一下新教材特點,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教材中的理論性強、抽象、難以理解的文字被刪減,代之以圖文并茂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或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或是根據學生以往的直接經驗能感知的。新教材內容的變化是為了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遍規(guī)律,即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不斷提高。

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內容的變化,不是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即只對知識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是讓學生通過感性材料的認識,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進而對抽象理論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層次,而忽視理論的深化。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政治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的內容,這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就是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教師通過一些數據來論證這個結論。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所有制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多,如果讓學生從這些感性數據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非公有制經濟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沖淡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呢?教師沒有解開這個疑團。很顯然,教師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層面,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因此本節(jié)課結束以后,學生對公有制經濟在數量上越來越少,卻仍然起著主體作用,沒有辦法理解。如果教師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控制力上,那么學生的感性認識就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

誤區(qū)二: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課改革趨勢論文

一、思想政治課的改革現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迫切要求思想政治課深化改革,以培養(yǎng)出既有良好公民品德和馬克思主義常識,又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人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和所面臨的困難,也使教育者產生了改革思想政治課的強烈愿望。

目前的改革有下列特點:

1.一綱多本加速了改革的進程

教學大綱、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耙员緸楸荆跃V為綱”是思想政治課多年形成的教學傳統。大綱和教材的任何變化,都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廣泛的影響。一綱多本,使一些盛市、地區(qū),乃至學校,能更多地從實際出發(fā)探索教學改革,無疑給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僅出現了幾種省市級的版本,而且有的學校也采用了自編教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升學考試制約著改革

查看全文

課改研究分析論文

走進課改這幾年,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悉心的研究,推動了課改工作的深入進行。在理念的更新與實踐的操作中,我們進入了教育的新境地。當我們靜下心來,用辯證的視角來觀照這一新境地時,我們發(fā)現浮躁與功利充斥著新的教育空間,許多教師迷失了方向,滑離了課改的本真要義。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回歸課改的初衷。

一是理想向現實的回歸。起初走進課改時,我們對新教育充滿的是無限的激情與美好的愿望。為了能夠讓教師們在思想上提速進入課改,大面積鋪開課改工作,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專業(yè)機構,開始了全員性的、轟轟烈烈的課改動員。通過開會——統一思想、學習——更新觀念、交流——共同提高、研討——提升理念等多種形式,讓廣大教師認識新課程、熟悉新課標、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教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學校和教育研究機構通過開展多種的研討活動,不斷地將新課改的理想圖景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理想的教育是可以描繪的,卻不是馬上可以取得成功的。教育是需要理想的,教育學者對中國教育的理想設計是值得推許的,但這并不是我們教育的惟一選擇。當教師們有了課改的意識后,我們應該面對現實,靜下心來,針對各校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從“轟轟烈烈”的理想回到“扎扎實實”的現實中來。如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本意是打破僵化的、一統的教材制約,給基礎教育松綁。但是,我們現在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開始背離了課改的初衷,變得華而不實。無組織、無系統的所謂資源開發(fā),不僅浪費了許多財力和人力(各校紛紛印制所謂的校本課程),還打亂了原本正常的課程教學。校長、教師不但沒有體驗到課改的美妙,反而感覺到身心疲憊,苦不堪言。我們應該靜心回歸到現實的校園,回歸到生動的課堂,回歸到教育的起點——培養(yǎng)快樂成長的人。

二是生成向預設的回歸。生成是新課改中提出的一個新理念,是對傳統教學中全程預設的一種挑戰(zhàn),打破了機械式的、程序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的課堂中,我們高興地看到了是師生尤其是學生在知識的生成過程中個性的充分張揚,看到了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活力。正是因為生成,使得現今的課堂變得熱鬧非凡,許多教師認為這樣的課好上了,課前的教學準備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對課堂的進程不再需要過多的預見和控制,似乎這樣的課就是改革了,就是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就是迎合了新課程的理念。但是,我們靜心思考,認真研究一下,就會發(fā)現:我們這些課早已遠離了課程教學的系統性目標,丟棄了教學內容的主體,因而教學也沒有了主線。面對為了體現合作學習的“假討論”、“假交流”,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生成的本質。其實,知識的建構過程有多種途徑,但是,作為教師,這樣的建構生成應該是我們所能夠預見的,是我們在課前的教學準備能夠感覺到的。預設的本領是我們教師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功,我們不應忽視教學前的準備,即教學預設。教師應該有預設的本領,包括對課堂生成的預見,估計會出現哪些生成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方向,對偶然出現的“真生成”的資源要有處理的本領,在“真預設”中引導“真生成”,在生成中掌握預設的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認真地備好課。

三是社會向課堂的回歸。教育來自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源于生活,為社會發(fā)展服務。但是,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在學校,應該歸結到學校的一堂堂課中來。在前一階段的理論探討中,我們強調讓教育走向生活,當然是對教育最好的詮釋,出現了許多生活化的教育理論,豐富了教育研究的領域。但是,我們一走進研究,一走進課堂,就成了“教學生活化”“生活教學化”,一線的教師暈頭轉向,分不清到底應該怎樣教學了?,F在,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研究一下新的學習方式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中體現,如何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地從“接受性”學習過渡到“探究式”、“發(fā)現式”學習中來。這一次課程改革似乎有些的取向,本來我們將學生帶入社會去體驗、去思考、去實踐是件好事,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供了學生學習的機會,但是一味地強調將學生交給社會,學生真的能將知識學好嗎?我們不要忘記,教育的本體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在基礎教育階段,這種功能還得依賴于學校教育,還得回歸到課堂中來。四是多元向本元的回歸。評價問題是這次課改的核心問題。多元智力理論的引進,讓新課改的評價充滿了人情味。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回答不敢妄加評論?!罢婧谩薄斑€可以”“也行”“差不多”這些詞在我們的新課堂中被反復地當作經典式的語言使用。這些完全人文化的評價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大有幫助。但是,眾所周知,對于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真理只有一個。對文本的解讀總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會對知識的產生負面影響,甚至于對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產生影響。作者在寫一篇文章時,總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的,有許多特定因素。我們如果對文中的人物事件作隨心所欲、摸棱兩可的分析,那就不僅失去了知識性,更失去了真實的人文性。我們總不能在判斷一個答案是否正確時,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對,讓教的人和學的人陷入相對主義的迷霧中。關鍵是我們面對學生的多元,如何加強合理的引導,回歸到教育的本元,回歸到教育的主導價值上來。

五是校本向人本回歸。進入課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提出,給各基層學校帶來的是機遇,更是挑戰(zhàn)。課改實施幾年來,各級的校本課程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為了能夠在課改中有所建樹,有的學校一下子開發(fā)了多個校本課程,表面上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這些成果的背后,花掉了我們學校師生,特別是學校教研骨干許多的心血。明明是個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也編成文字讀本,冠之曰“課程”。原本專家們早已研究過的內容,卻仍要我們師生花費大量的精力再去探究。有的地方為了能夠體現對課改的感悟,產生了新的“拿來主義”。比如研究茶文化,我們有的學校地處農村或城市,周邊根本就沒有產茶的特色,就是喝茶的人也只是少數,卻偏偏要讓師生們去研究,還編出所謂的校本教材。這樣的開發(fā)與研究,既花精力,又花財力。這些內容還要提升到課程的層面上,讓專長課堂教學的“教師”來作“課程專家”。這樣的研究還有什么意義呢?教育本“以人為本”,要針對地區(qū)特點,針對師生的承受能力,能開發(fā)的就開發(fā),不能開發(fā)的干脆就丟掉。讓人快樂地實施教育、接受教育,才是我們課改的主要目的。

六是特色向模式的回歸。為了能夠和其他學校有所區(qū)別,課改一開始,學校都在積極創(chuàng)立自己的特色。砌了幾張乒乓球臺,似乎就是乒乓球特色;讓幾個參加文化館培訓的學生表演一下書法,似乎就是寫字特色。我們當然要創(chuàng)立學校的特色,但這個特色應該是實實在在的,針對自己的特定條件和獨有資源,抓好常規(guī)教育,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特色的建設。不要為了標新立異而丟掉了常規(guī)。制定好了特色的內容,還必須致力于將這種特色發(fā)展成為學校教育的模式,常抓不懈,使之真正地成為自己的辦學特色。

查看全文

語文課改分析論文

一、要體現主人意識,讓課堂的主人充滿激情

愛因斯坦有一句話說得好“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說明,興趣對于一個人成就一番事

業(yè)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計設計閱讀教學課堂結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地加入到學習中,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體驗,一種創(chuàng)新。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躍起來,課堂就“亂”起來了,學習氣氛才會輕松快樂,學生才能在樂中求學,學中求樂。這樣所有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就都會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七年級新教材中有一篇《黃河頌》,在流行音樂風靡全球的今天,在對歷史無法深入理解的學生看來,這是一篇多么“無聊”的歌詞啊,然而,當我備課中多次沉浸在這首雄壯豪邁的樂曲中,我的心血似乎都要沸騰了。這份激動讓我下決心要讓我的這一堂《黃河頌》也讓我的學生們怦然心動。為了讓孩子們能在課堂中成為主人,成為有激情的人,我將整堂課設計為兩個環(huán)節(jié)——朗誦與歌唱。從一句一節(jié)到一篇,從小聲、大聲到齊聲,有的從讀中感受了黃河的洶涌澎湃,有的從唱中體驗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朗朗書聲雄渾歌聲,在臨近課堂結束的時候,一個學生說:“老師,這首歌唱起來真讓我們覺得為黃河為祖國感到驕傲”,這樣的感慨,使我意識到學生們愛上這樣的課文,愛聽這樣的語文課。

二、要強化互動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教師上課講什么?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曾經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边@也就是說,教師應講在“點子”上,要重在導引上,更多的時間應該還給學生,要巧妙地設計,讓學生有機會體驗,有東西探究,從中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查看全文

農村小學課改論文

一、要做好觀念轉變工作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教學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改變角度,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改變,課程改革也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但觀念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更需要成功經驗作為支撐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線教師如果沒有行為變化在先,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讓一些先進教學理念扎根于教師,運用于課堂,外顯于學生的發(fā)展,要允許他們有一個感悟和積累的過程,有一個親身實踐、體驗、感受成功的過程。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踐中,要始終緊抓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程觀念這個根本不放松。把好“觀念”的脈搏,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開展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工作。

二、要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要想課改有特色,農村小學必須抓好每一個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善于組織教師努力自學,刻苦鉆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促進,共同提高。但教師的工作量大,對教師的基本功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有階段性。既要兼顧全面,也要突出重點。使教師過硬的基本功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三、要加強課改研討工作

新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新課程理念的構建,到新教材的編寫,到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再到對教學的評價等,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要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創(chuàng)造,要創(chuàng)造就要研究。因此,課改為教研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實施新課程教學,應當以課堂為主渠道,以研討為先導。要按年級、學科分別成立課改研討組。由教務主任把關,研討組織負責,研究課改方法。首先,就課改的焦點問題組織教師深入研讀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和掌握新課程理念,認識課改的重要性及積極作用,從根本上接受課堂改革。其次,搜集課改的有關資料,教學實錄及案例,組織教師研討、分析,從中發(fā)現課改新思路,農村小學課改經驗。另外,應組織教師就課改思路認真研討教材,研究教法,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深入到每個單元,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研究中,提倡教師“跳出教材教教材”,即把教材作為活動知識技能、學習經驗的載體,考慮知識生成的基礎,形成的過程,結論的獲得能解決哪些實踐問題。各教研組要定期進行備課、作業(yè)展評、領導帶頭、鼓勵先進,為研討開辟新路,加強新老教師教學藝術的切磋,互相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師資課改素質。

查看全文

科研特色課改論文

一、通過教科研特色,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第一,今年與三年前的上屆南海區(qū)骨干教師相比,我校的數量翻了一番多,由原來的6位南海區(qū)級以上骨干老師變成現在的13名區(qū)級以上名校長、名班主任和學科骨干教師,擁有骨干老師數量比例在南海區(qū)公辦學校處于首位。其中謝景如校長被聘為廣東省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劉志偉主任被評為中學特級教師、廣東省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廣東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謝景如、劉志偉、關娜紅、黎淑枝等十三位老師成為市、區(qū)的骨干校長、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第二,近六年有50多人先后在區(qū)級以上的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在各級報紙雜志上發(fā)表教育教學改革文章50多篇,獲獎論文200多篇。其中,劉志偉教師論文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果評比獲一等獎。第三,學校教師編寫的《科技與創(chuàng)新》、《藝術與欣賞》和《半命題作文的寫作》三種校本教材已由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部分內容在《廣東科技報》連續(xù)轉載43期。

二、通過教科研特色,有效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

第一,近十年來我校升中考試成績在南海區(qū)公辦學校保持第一。第二,近六年學生比賽獲省級以上獎勵的有683人次、國家級的有412人次,57件作品獲國家專利。其中,科技創(chuàng)新、頭腦奧林匹克創(chuàng)新、天文奧林匹克、物理、數學、化學、地理等競賽成績均居佛山市、南海區(qū)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第27屆、第28屆、第29屆、第31屆和第33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創(chuàng)新總決賽獲得四個冠軍、一個亞軍和兩個最佳創(chuàng)造力獎,成為本項目比賽成績的世界最好紀錄學校,參加全國青少年創(chuàng)意大賽連續(xù)六年獲得金獎,參加第23屆、第24屆和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均獲得獎勵,參加第五屆全國少年兒童“爭當小實驗家”科學體驗活動獲兩個金獎其中洪浩源同學獲總分第一名、。

三、通過教科研特色,有效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第一,我校科技教育課題獲第七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五個課題獲得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二等獎。第二,我校出版的《九江鎮(zhèn)中學科技報》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校報,至今已出版44期。第三,我校近五年培養(yǎng)了數以百計的科技愛好者,其中蘇晟章同學被美國著名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錄取。第四,近五年我??萍冀逃煽儷@省級以上榮譽和獎勵超過20個,其中主要有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校長培訓實踐基地、中國當代特色學校、中國創(chuàng)新型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中小學科學教育體驗活動示范學校、廣東省發(fā)明創(chuàng)造示范學校、廣東省知識產權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英特爾未來教育示范推廣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等。第五,辦學成績吸引了國內外同行和專家的關注。近五年來,每年有超過1000人次到我校參觀交流,還先后吸引了俄羅斯、美國、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專家和學者慕名前來參觀交流。第六,近五年學校的科技教育經驗和做法在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廣東教學研究》、《中國科技教育》和《廣東科技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報紙雜志和電視臺上進行刊登和播放。

查看全文

英語課改分析論文

一、師生關系融洽

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教師和學習環(huán)境等外因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內化而起作用。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是具有內在學習潛能的,而其潛能的開發(fā)有賴于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教師尊重學生意愿和情感的需要,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內部動力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上,而且融于民主化的學習氛圍中,才能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同時,心理語言學家們研究發(fā)現人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并非像鸚鵡學舌那樣,只能機械的模仿重復所接觸到的語言,人都有創(chuàng)造語言的能力。教師應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幽默、寬容的氣氛,讓學生們對任何人犯的錯誤都能一笑了之。切不可像傳統型課堂模式,教師一個“威嚴”的手勢,一個“嚴劣”的眼神,便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創(chuàng)造的火花。并且導致這名學生一節(jié)課都在緊張不安的心情中度過。心理語言學家認為,當人們的心理壓力小的時候,他們學習語言就非常好。如果人們的心理壓力很大,甚至緊張、焦慮的時候,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做練習,但是所學的語言卻不會進入頭腦中,而是被“過濾”掉。這時豈不是所謂的“師道尊嚴”使得你的語言教學功虧一簣?其實學生說錯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給其創(chuàng)設足夠的實踐機會。因為學習語言就像學開車和游泳一樣,是靠不斷練習習得的。

二、精心備課

學生的需要和差異往往并不限于知識水平,而在于求知熱情。這需要教師不僅考慮“我應該講什么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他們對這些有熱情”。有效備課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tài)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fā)”,對課程的內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處理,從而激勵學生熱情學習。如在4BUnit7《Asnackbar》的備課時,為了能使學生更有熱情地參與到學習中,熟練掌握本單元的四會句型“Whatwouldyoulike?”,預先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fā)現學生是非常樂意參加課外聚餐的。于是筆者就準備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去調查同學會帶些什么食物去聚餐?因為我們在3A中已經學了一些食品和飲料,這樣調查起來范圍就廣多了,而且聚餐又是學生特別向往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去調查,他們的興致自然會很高。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這一特點,在教授四會句型“Whatwouldyoulike?”時,先設計了一個調查任務。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全班同學進行:Whatwouldyoulike?(你喜歡什么食物的調查)這不僅尊重了學生的意愿,也能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無拘無束,不知不覺中學說英語,會說英語,樂說英語,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三、語言環(huán)境多彩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學的弗斯(Firth)學派和新弗斯學派提出的語境意義理論認為,語言的真實意義存在于語境之中;語境意義體現語言功能?!罢Z境就是一切認知環(huán)境”。因此要培養(yǎng)真正在生活中能自如運用語言交際的外語人才,就必須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造全面的、開放的語言環(huán)境。

查看全文

課改原則研究論文

一、普及原則

民族振興教育為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育普及是大勢所趨,因此課程改革后的教材應該是大眾化的、通俗化的,適應于教學,也適應自學,緊密圍繞現實生活實際,學以致用的。有的教材內容空泛,幾根條條杠杠,穿插幾個探究實驗,就認為是課程改革成功的教材,其實這種教材違背了課程改革的根本——普及原則,因此是失敗的教材。

二、興趣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改革的教材首先要有利于培養(yǎng)興趣并努力發(fā)展興趣。課程改革成功的教材應該是有趣的教材。上課的興趣包括兩個方面,即學生的興趣與教師的興趣,發(fā)現和挖掘這兩個方面的興趣,是課改成功的關鍵。

三、簡單原則

課程改革:從簡單的開始,簡單——好、更簡單——更好、最簡單——最好。

查看全文

語文課改研究論文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教材的推廣使用,為語文教學注人入了生機和活力。課改伊始,成績喜人,我們欣喜地看到,語文課堂教學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人文精神得到張揚,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尊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學、先進……然而,毋庸諱言,有些教師由于對課改缺乏深入研究和準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劍走偏鋒現象。

一、重“文”輕“語”,華而不實。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規(guī)定為三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是對傳統語文教學輕視人文教育的有力矯枉。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育就會陷入了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泥沼,但是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忽視、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同樣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看到,有些教師為了落實“人文教育”目標,目光只盯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在教學中不重視對文本的解讀,不注重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好像教學中一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改革了,正像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批評的那樣“所謂‘兩性(工具性、人文性)統一’,事實上成了人文性的獨霸天下”。殊不知,沒有閱讀、寫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就沒有了附麗。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機滲透,不能脫離學科特點;更不允許以突出人文性為借口,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地理課……。我們應該在重視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同時,扎扎實實搞好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認真落實語文的“操作性問題”。否則,“文”遠遠大于“語”,很可能會出現課上熱鬧課后空虛、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用起來卻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劉國正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磨練是無可代替的。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是教育學生理解、熱愛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基本點歷久常新,絕非陳舊,在理念、課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這一點?!?/p>

語文要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矯枉不能過正,絕不能由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頭重腳輕”不好,“頭輕腳重”也不好。

二、漠視文本,刻意求新。新課程標準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沒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實質方面,卻在那里暗示和鼓勵學生去批判愚公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錯誤。再如有一位老師講《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本來季氏的著眼點是魯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想通過伐顓臾為自己爭權奪利增加砝碼,這是孔子洞若觀火的見解,這句話很好的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但有個學生據“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斷孔子認為季氏擔心的是自己內部沒有得力的助手,對這一明顯偏離課文原意的錯誤推斷教師竟然連聲叫好,還呼吁其他學生為這位同學的“有新意的見解”鼓掌。難道為了創(chuàng)新,就可以凌駕于教材之上、隨意誤解甚至曲解課文作者的本意嗎?知名學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語文教學中應“尊重文本作者的主體性,教師不能脫離開文本本身僅僅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學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須接受作者設定的特定的空間,必須避免那種純屬于自己的天馬行空般的自由發(fā)揮,必須避免那種脫離開對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進行的不著邊際的思想批判和藝術挑剔”。

誠然,“唯書”“唯上”的教條是要堅決摒棄的,完全沒有必要囿于課本和定論,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可以指導學生發(fā)散思維甚至反彈琵琶,但是發(fā)散思維不是散亂思維,反彈琵琶也不是亂彈琵琶,不能為求新而求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