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群體性逃課的隱情
時間:2022-05-12 10:26:00
導語:小議群體性逃課的隱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群體性逃課,不聽課現(xiàn)象屢見不鮮,大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本文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去分析群體性逃課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性逃課機會成本邊際效用取舍開小差欲望曲線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據(jù)有關調查顯示,當前高校學生專業(yè)課平均逃課率在20%左右,基礎課在25%左右,公共選修課則高達50%,另外,60%以上的大學生有過逃課經歷。
通過更深入的調查,我們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逃課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從學歷來說,??茖W生的逃課率要高于本科生;從年級上來說,高年級逃課率要比低年級高;從性別上來說,男生比女生逃課率高;從課程來說,基礎課高于專業(yè)課、選修課高于必修課、人文類課程高于理工類課程;另外學生逃課率還與教師學歷、職稱、年齡等有關。
事實是不容回避的,大學生厭學、逃課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家思考著,摸索著,希望找到答案。有的人說,那是因為大學不斷擴招,生源,師資,教學質量無法保證;有的人說那是高等教育的確存在不小弊端;還有的人說那是學校管理的普遍問題……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想綜合一下許多同齡人的想法,并且用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我們眼中的“集體逃亡”。去為群體逃課這個復雜而深刻的群體逃課現(xiàn)象的老話題增加一種合理的解釋。
一、學習的臨界(Utilityandmarginalrateofstudy)
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但是,前提條件是合理的擠水,而不是盲目的擰水。時間的海綿不能被榨干,海綿太干會極大影響思維和生活質量。所以,學習的時間不能一次性的太長。過去我們不加思索出來的那種非常緊湊的學習模式,是行不通的,這樣的學習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越來越沒有效果(邊際效用不斷下降),最后,大家就會心生厭倦,也就是說,效果還可能為負呢。我個人很反對硬性的規(guī)定一段長時間的課程。
例如我們學校的電腦課,連續(xù)上一個早上從8:00到11:40,講的內容除了程序設計,還是程序設計。高深的設計架構,數(shù)以十計的命令,要求的數(shù)理邏輯感與記憶力是非常高的,和我們本身很多都是文科生,電腦方面造詣本身也不會深,讓我們一個上午聽那些晦澀難懂的東西,我們無論多么好學,也會學不下去的。
就像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一樣,學習時間與學習效果也會存在邊際遞減的關系。他們的關系如左圖,如果我們學習0.5時的電腦,我們的學習效果是10,1小時學習效果是18,1.5小時學習效果是21,……到第4小時可能效果就是1或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就是效果為負。這時,普遍認為,繼續(xù)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所以,對于課程的安排不是時間越長越好,要考慮同學的吸收效果。所幸的是,關于時間和學習效果的研究已經很多人在從事。權威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人注意持續(xù)的時間不同,成人的注意持續(xù)時間為60~90分鐘,而13~15歲的人則為50~60分鐘?!蔽覀冎挥袕哪挲g特點出發(fā),選擇學習的單位時間,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繽紛的世界(Decision-makingandopportunitycost)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好書,但是我們知道沒有辦法把它們都看完;生活中有很多有意義的事,但是我們不能把它們都付諸實踐;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聰明的人都會選擇最有價值的書去讀,最有意義的事情去做。這就叫取舍。
我們用兩個小時坐在教室里去學習英語,是因為我們相信老師的講課能帶給我們外語的提高,這種提高的效果比我們自學要好。如果我們覺得課程,太沒意思,學不到東西,那么,聰明的人就不會去強迫自己坐在教室里,去浪費那寶貴的兩個小時,他可以選擇去圖書館,去籃球場,去上網……
因為時間是有限的,我要選擇,要取舍,找到最合適的事情去干,把時間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想,這一切學生有可能選擇去干的事情都是存在競爭關系的,包括聽課,玩手機,睡覺,發(fā)呆,逃課………老師為了讓大家不顯性逃課,而每節(jié)課花15分鐘點名簽到;為了防止隱性逃課而把課堂隨機提問與期末成績掛鉤;等等,很多時候都不是好辦法,就像很多時候政府管制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最好辦法一樣,抓不住問題的要害,事實也證明了老師們沒能多挽留幾個顧客。如果老師的課能戰(zhàn)勝其他的事情,在繽紛的世界里戰(zhàn)勝了其他色彩,成為同學們在這兩個小時的最佳選擇,那么這個老師就是一個值得尊敬而且學生緣極好的老師。
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這所學校從來都不會用各種方法去讓學生去上課,例如點名制,從來就沒有。那里的學生每天必須去上的課程就是下午3:30分的下午茶,那時老師和學生將會一起探討問題。至于其他時間,如果同學們能找到比去上課更有意義的事情,就不必去上課了。自由的課程,能容納每個人不同的學習時間與學習安排,那么,每個人也不至于被死死的課程出勤規(guī)章套住。在自由的氛圍下,學生自由發(fā)揮,這讓他們能找到自己的學習途徑,使自己在知識的海洋里走的更遠。
著名的數(shù)學家,博弈論的創(chuàng)始者約翰納?什就是在普林斯頓大學數(shù)學系讀大學的,資料記載納什自進大學以來就從來都沒有去上過課,因為,課堂上的內容他都知道了,他還覺得老師的教學內容太死板,去上課對于他來說機會成本是很高的。繼續(xù)去拿著書上課就就意味著要放棄這段可以干很多事情的時間,等于浪費寶貴的光陰。所以,他就選擇去圖書館,去研究他感興趣的數(shù)學領域。在當時的老師和同學眼里,他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從來沒有見他上過課,從來沒有交過論文作業(yè)。但是,他成功了,他開拓性的研究使他最終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獎。
三、上升的誘惑(risingdesire)
開小差,作為一種隱性的逃課,是一種人在心不在的局面。如果某個課程同學們老是開小差(玩手機,睡覺,發(fā)呆……),那么,老師肯定會設法活躍課堂的氣氛。例如,電腦課采用的辦法是點名回答問題,英語課的辦法是算平時成績……
各種各樣的關卡似乎都能給課堂挽回一些顧客,如圖開小差線由K1向左移動到K2,開小差的人數(shù)減少了,但是,不能不重視的是剩下的人的開小差的欲望在高速膨脹,欲望值由Y1變成Y2。引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就是說,學生們會想出更多更好的辦法去對付老師的檢查。
但是如果老師能證明這門課程有價值,大家不聽就笨拉,那么,就像Nike搞大特價那樣,不用打廣告都能吸引很多的人的關注。這時,聽課線就會從T1向左移動到T2,開小差的人減少了,最關鍵是大家開小差的心逐漸被精彩生動的課堂,飽含有價值的知識點吸引了,開小差的欲望從Y1下降到Y0。
參考文獻
[1]覃彪喜2006.《讀大學,究竟讀什么》南方日報出版社
[2]N格列高里?曼昆2002.《微觀經濟學》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3]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心理透視及對策
[4]何光2007.解讀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中國教育在線
[5]再議大學生逃課——內心追蹤篇()
[6]我看大學生逃課北京青年報
[8]王金銘2008.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中國青年網
[9]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