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起訴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03:06:00

導語:暫緩起訴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暫緩起訴研究論文

暫緩起訴是指檢察機關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對符合法定條件的刑事被告人決定附條件緩予起訴,犯罪嫌疑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了法定的義務后,然后決定終止訴訟的起訴裁量制度。暫緩起訴的實質是附條件不起訴。暫緩起訴問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關于免予起訴制度存廢之爭中,即被人們所關注。[1]當然,今天的討論,不論是背景還是目的,和當初的情況已大為不同。我認為,現(xiàn)在探討暫緩起訴的有關問題,是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之下進行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的結果對于刑事訴訟的公正、效率及對相關權益的保護,均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意義。如果對暫緩起訴制度有關方面的問題認識到位,一些關鍵的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處理,那么,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設計較完備的暫緩起訴制度,其積極意義是應當肯定的。為此,需要對暫緩起訴的制度與實踐、價值及疑問、發(fā)展前景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暫緩起訴的概況:制度與實踐

暫緩起訴,又稱緩予起訴,是指對于觸犯刑法的人,根據(jù)其犯罪性質、犯罪危害程度及犯罪情節(jié)、該犯罪人的年齡、處境、犯罪后的表現(xiàn)等法定情況,公訴機關認為沒有必要立即追究其刑事責任而依法作出的附條件暫時不予提起公訴的制度。從制度設計及實踐情況來看,暫緩起訴這種附條件暫時不予提起公訴的處理,在訴訟程序上最終結果有兩種可能,一是暫緩起訴的被告人在法定期間履行了法律規(guī)定的關于其應當承擔的義務,則公訴機關撤銷暫緩起訴決定,公開宣布對其所犯罪行不再起訴;二是在暫緩起訴期間,如果違反有關暫緩起訴的監(jiān)督管理規(guī)定,則公訴機關應當撤銷暫緩起訴決定,提起公訴。認識暫緩起訴的制度內容及實踐情況,是我們之后進一步討論的基礎。因此,我們首先對暫緩起訴的制度內容及實踐情況予以簡單敘述。

(一)域外的情況

關于暫緩起訴的法律制度,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均未予以規(guī)定。從少數(shù)規(guī)定暫緩起訴制度的國家來看,目前所知比較典型的是德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德國刑事訴訟法153條a規(guī)定了暫時不予起訴,即附條件暫時不予起訴制度。該條規(guī)定:經(jīng)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檢察院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公訴,同時要求被指控人:(1)作出一定給付,彌補行為造成的損害;(2)向某公益設施或者國庫交納一筆款額;(3)作出其他公益給付,或者(4)承擔一定數(shù)額的贍養(yǎng)義務,以這些要求、責令適合消除追究責任的公共利益,并且責任程度與此相稱為限。該條還規(guī)定,檢察院應確定履行上述要求、責令的期限,被告人履行要求、責令時,對其輕罪不予追究。

德國附條件暫時不予起訴的適用,是基于檢察機關的對于輕罪案件享有一定的起訴與否的裁量權,但其暫緩起訴權的行使,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條件,主要包括:第一,罪質條件。被指控人所犯罪行為輕罪。德國根據(jù)因犯罪而被科處的刑罰的嚴重程度將犯罪劃分為重罪、輕罪和違警罪,暫緩起訴只適用于輕微犯罪,對重罪和違警罪不予適用;第二,實質條件。必須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所謂“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就是考量對被告人是否有必要追究刑事責任、公眾是否有興趣對被告人起訴等因素。第三,程序條件。必須經(jīng)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的同意。第四,必須履行一定的要求、責令。

雖然德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附條件暫時不予起訴制度,但據(jù)說暫緩起訴制度在德國國內有很大的爭議。從這一制度最終在立法上得到確認的情況來看,持肯定論者的主張在立法時處于主導地位。而德國刑事訴訟法相關實踐情況表明,暫緩起訴在德國的刑事訴訟實踐中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自1981年-1997年,在德國,提起公訴的案件所占比率相對較低,最高的起訴率為19%,最低時僅為12.3%,絕大多數(shù)案件由檢察機關采取包括不起訴、撤銷案件等其他方式予以處理。而在不起訴案件中,根據(jù)153條a作出的不起訴案件在這些年均在案件中占較穩(wěn)定的比率,大約是檢察機關處理案件總數(shù)的5.6%-6.2%。[2]

除了德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日本的刑事訴訟法也有類似于德國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暫緩起訴制度,[3]而且據(jù)說其在刑事訴訟實踐中也有明顯效果。根據(jù)宋英輝教授的介紹,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期間,暫緩起訴占日本全部不起訴案件的90%左右,占全部刑事案件的25-30%左右。1994年,日本檢察廳公辦理案件2126988件,其中不起訴案件為658163件,占全部案件的30.9%;暫緩起訴案件621463件,占全部案件的29.2%,占全部不起訴案件的94。4%。[4]

(二)我國的實踐

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guī)定暫緩起訴制度,但緩予起訴作為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一種處理,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檢察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探索的一項改革。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的一些類似做法,就被人們稱之為緩予起訴。

如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檢察院與共青團浦東新區(qū)區(qū)委聯(lián)合啟動的“訴前考察制度”。根據(jù)其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首先由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查清犯罪事實,認為符合適用緩訴條件的,向犯罪嫌疑人發(fā)出《社區(qū)矯正建議書》,向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發(fā)出《家庭幫教建議書》,以征求他們的同意。然后,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向社區(qū)工作服務站發(fā)出《社區(qū)矯正通知書》,并由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社區(qū)工作服務站和犯罪的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簽定《社區(qū)服務協(xié)議書》。同時成立一個由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社區(qū)工作服務站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的考察小組,負責對該未成年人進行日常考察。在考察期內,由社區(qū)工作服務站指定專業(yè)社工督促罪錯未成年人在社區(qū)從事公益勞動,安排他們參加社區(qū)的有關活動。每周安排他們與其家庭成員進行交流、溝通以了解其思想狀況。考察小組每月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情況進行小結??疾炱跐M后,由考察小組寫出書面的考察總結,提交給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該處以考察小組的考察總結為基礎,查看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良好的認罪態(tài)度和悔改表現(xiàn),根據(jù)社區(qū)服務記錄,并綜合家庭、被害人等各方面因素,對有悔改意向并表現(xiàn)良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決定免予起訴。而對沒有悔改意向,表現(xiàn)不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則立即提起公訴。[5]

由于刑事訴訟法對暫緩起訴制度未作規(guī)定,各地的“實驗”性做法因此顯示了不統(tǒng)一的局面。但也有基本相同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某人民檢察院《關于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暫緩起訴制度的規(guī)定》中。根據(jù)該規(guī)定,我國“實驗”中的緩訴制度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對象是未成年人;實體條件有:(1)犯罪情節(jié)較輕,可能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2)具備較好的幫教條件;(3)在確定的3至12個月的考察期間未犯新罪;程序條件是:(1)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寫出保證書;(2)家長出具擔保書,并與檢察機關簽訂幫教協(xié)議書;(3)通過檢察長審批決定是否暫緩起訴;(4)辦理取保候審手續(xù);(5)定期幫教與考察;結果有兩種:未犯新罪就作出不起訴決定或又犯罪而移送起訴。[6]

然而,某些地區(qū)檢察院的暫緩起訴規(guī)定雖然在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廣大司法工作者和理論界的歡迎,”[7]但人們對此的爭論[8]表明,對我國某些地區(qū)檢察院的暫緩起訴“實驗”,尚存在著不同意見。雖說不同意見者發(fā)表文章的數(shù)量遠遜于贊同者,但我以為,一方面。其意見中確有值得重視的見解,另一方面,其意見所代表的未必是如同論文數(shù)量之比的少數(shù)人,因此,我們不僅應該關注暫緩起訴制度贊同者的探討,而且應該傾聽不同意見者的聲音。

二、暫緩起訴的爭論:價值或問題

關于我國是否應當實行暫緩起訴制度的討論,目前主要有肯定與否定這兩種意見。持肯定意見者在討論中更多地是關注在我國實行暫緩起訴的價值,而持否定意見者則重在揭示我國實行暫緩起訴所存在的問題。以下我們對這兩種意見中關于價值和問題之爭作簡要綜述。

(一)價值

持肯定意見者的對我國實行暫緩起訴的價值判斷,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1、暫緩起訴可以促使未成年犯罪人真正悔改,重返社會,更好地體現(xiàn)“懲罰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刑罰原則。

未成年犯罪人與成年犯罪人有很大的不同。未成年犯罪人還處于生理、心理發(fā)育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一些失足少年,既是社會安寧的犯罪者,又是社會不良環(huán)境影響侵害的受害者。他們走上犯罪道路雖然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但客觀因素例如家庭、學校和社會上的消極、腐敗的東西的影響是主要的。因而對他們就事論事地定罪科刑既顯得不公正,既不利于綜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也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在起訴階段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行緩訴,通過悉心安排的社區(qū)服務工作,使罪錯少年對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負責,樹立自重的觀念,培養(yǎng)一個積極的生活模式,引導他們依法行為,避免再度觸犯法律。同時,也可以減少對他們的學業(yè)、就業(yè)及家庭生活的負面影響。

2、暫緩起訴是訴訟經(jīng)濟原則的體現(xiàn)。

刑事訴訟是一項高成本的國家追訴犯罪的活動,而我國目前的司法資源又極其有限。這一矛盾促使我們不得不重視訴訟效率的重要性。如果實行緩訴制度,則可以降低司法成本,提高懲戒效率,使有限的司法資源用于重大案件中去。

3、實行暫緩起訴也是符合國際潮流的需要。

二戰(zhàn)后,世界各國無不結合本國國情,在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特征的基礎上,對本國的刑事政策予以調整,出現(xiàn)了社會化、非刑罰化、人道化的傾向,只是各國所采取的措施與程度有所區(qū)別而已。針對我國日趨嚴重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們有必要以“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對其實行緩訴,而非一味地定罪科刑。

(二)問題

持否定意見者對我國實行暫緩起訴的問題揭示,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三個方面:

1、暫緩起訴“實驗”缺乏法律依據(jù)

暫緩起訴既缺乏刑事實體法的依據(jù),也缺乏程序法的依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擁有酌定不起訴的權力,但該項權力并不是其可以實行暫緩起訴的法律根據(jù)。因為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2款規(guī)定酌定不起訴的法定條件是“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其他不具備該條件的刑事案件不允許檢察官有起訴與否的自由裁量權。依據(jù)我國刑法,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問題的規(guī)定十分明確,即已滿16周歲的負完全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對8種犯罪負刑事責任,在刑事處罰上則規(guī)定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根據(jù)該規(guī)定,僅僅以未成年為理由,是不能成為刑事訴訟法酌定不起訴條件的,當然也不能成為暫緩起訴的法律根據(jù)。

2、暫緩起訴于我國的司法無益且有害

由于暫緩起訴是對法定的酌定不起訴的超越,因而是十分有害的,其一,它表現(xiàn)出的是對檢察機關裁量權的濫用,會出現(xiàn)如同免予起訴一樣的司法權濫用,不利于檢察機關公正執(zhí)法形象;其二,它違反了公訴權的實質內涵,造成對審判權的侵犯,檢察機關借此通過對判處三年以下的被告人不予追訴而作出無罪的法律認定;其三,暫緩起訴造成與緩刑適用的沖突。由于暫緩起訴與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緩刑相比較,除適用對象(僅為未成年人)小于緩刑適用外,在適用條件上基本是相同的,即可能判處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給予一定的考驗期等。但是,緩刑屬刑罰的具體運用,是刑罰裁量制度的內容,緩刑的作用在于既體現(xiàn)罪刑法定原則,又使犯罪分子感到受到刑罰的威懾力,體現(xiàn)懲罰與寬大、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政策,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刑罰的目的。而暫緩起訴則將應當按緩刑處理即判刑的案件作為放棄追訴處理,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另外,暫緩起訴所規(guī)定的考驗期必須受取保候審期限的限制,只能在一年之內,這就使得一部分原本應當判處三年徒刑的犯罪卻只需要經(jīng)過短暫的期間就能脫離法律的追究。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它是對法律的違背,暫緩起訴是沒有依據(jù)的違法試驗。并且,在立法沒有作出規(guī)定時,適用暫緩起訴在司法實踐中不好操作,檢察機關如果決定暫緩起訴,該如何制作法律文書?該適用刑法或刑事訴訟法的哪個法條?這些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持否定意見者還認為,在酌定不起訴適用范圍內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實行暫緩起訴同樣不宜,因為未成年人犯罪的追訴應重在教育而非刑罰,這也是主張實行暫緩起訴制度者所認同的,而基于這一點,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訴,應以起訴便宜主義為原則、以起訴法定主義為例外,即只要符合酌定不起訴的條件,應當盡可能決定不起訴。而暫緩起訴在明知未成年人犯罪符合酌定不起訴條件時,卻要附加規(guī)定一定的考驗期以及具備較好的幫教條件等,相比某些成年人犯罪案件在適用酌定不起訴時卻不需要附加條件,這種以增加條件為代價的挽救,顯然不是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懷。另外,刑事訴訟應當遵循快速、及時原則,意在使被追訴人盡早地從訴訟程序中解脫出來,對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尤其應當如此。但暫緩起訴對原本符合不起訴條件時,在能夠立即決定不起訴時,仍然要給予考驗期,人為地增加了未成年人害怕追訴的心理負擔,不利于未成年人盡快從訴訟中解脫出來,及時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3、暫緩起訴所欲實現(xiàn)的價值可以其他方式替代

暫緩起訴制度在教育、挽救未成年罪犯、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污點等方面的價值,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例如,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以及放寬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緩刑、假釋的條件,甚至于可由立法專條對此作出寬于成年犯罪的規(guī)定;還可規(guī)定采用不定期刑,即對未成年人犯罪確定的刑期不在判決時予以宣告,而是根據(jù)其服刑的情況來決定服刑的刑期;另應建立取消刑事污點的制度,對未成年人的有罪判決效力作出特別規(guī)定:對于服刑期滿后一定時期內確屬改過自新者,取消其受過的刑事污點,視為未受刑事處分。[9]

以上是關于暫緩起訴制度的討論中出現(xiàn)的主要觀點。以下我們將通過對這些觀點及相關問題的分析,探討我國實行暫緩起訴制度的前景。

三、暫緩起訴的前景:疑惑及探索

如果我們希望現(xiàn)在關于暫緩起訴制度的討論得到有意義的結果,我以為應在以往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以下三個問題,即暫緩起訴的內容與特點問題、暫緩起訴“實驗”的法律依據(jù)問題、設置暫緩起訴制度時應注意的問題,以求解除疑惑、明確前景。以下對這三個問題分別予以扼要說明。

(一)暫緩起訴制度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分析

暫緩起訴制度的內容與特點是我們進一步分析相關問題的基礎,因此,有必要予以簡要揭示。

1.暫緩起訴制度的基本內容,根據(jù)德國等國的法律規(guī)定和我國的相關“實驗”,概括而言,主要有兩個方面,即暫緩起訴的法定條件與暫緩起訴的制約措施。

從暫緩起訴的法定條件來看,既有實體法方面的條件,也有程序法方面的條件。實體法方面的條件如指控被告人所犯的是輕微犯罪、被告人系未成年人等;程序法方面的條件如案件事實已經(jīng)查清,證據(jù)確實充分等。暫緩起訴的法定條件設定是否妥當,不僅關系到該制度的正當性,而且對該制度在實踐中是否能順利運行有重要影響。對此,我們在后文還將進一步討論。

從暫緩起訴的制約措施來看,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司法機關的制約,二是來自被告人的制約。,根據(jù)德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暫緩起訴必須經(jīng)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的同意。我國的“實驗”雖然尚缺乏相關的制約措施,但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制約措施是必須的,而且,對我國的情況而言,有效的制約措施所包含的內容甚至于可能更多。對此,后文將進一步論述。

2.暫緩起訴制度的特點,相對于其他不起訴而言,其基本特點是適用范圍的擴大和對終結訴訟的非確定性;相對于緩刑而言,這是一種非刑罰的校治犯罪的方法。我們知道,任何特點都是相對而言的,即相對于不同的參照,我們對同一事物可以認識其不同的特點。而我們在此探討暫緩起訴制度特點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討論我國是否有必要設置暫緩起訴制度,因此,我們將暫緩起訴的參照設定為其他不起訴。

暫緩起訴從其名稱上看與“不起訴”不同,然而,就其制度設計的宗旨和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這就是不起訴的一種形式。這種不起訴的形式與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jīng)規(guī)定的法定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相對比,最鮮明的特點是適用范圍的擴大和對終結訴訟的非確定性。即暫緩起訴的適用范圍超出了法定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的適用對象;而且,一旦決定法定不起訴或酌定不起訴,那么,該決定在程序上就具有終止訴訟的確定效力,而暫緩起訴決定以后,對被告人是否終止追訴,尚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

暫緩起訴從其內容上看與緩刑有共通之處,即刑事責任承擔的非確定性,且這種非確定性都與被告人在考驗期的表現(xiàn)相關。然而,兩者卻有質的差異。緩刑是一種刑罰方法,暫緩起訴則是一種程序性的處置手段。我以為,正是這兩個特點決定了暫緩起訴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價值,正是這兩個特點決定了我國有無設置暫緩起訴制度的可能與需要。而結合這兩個特點對暫緩起訴制度必要性的討論,正是我們現(xiàn)在加強的。

(二)暫緩起訴的“實驗”在法律依據(jù)方面存在問題

關于我國的暫緩起訴的“實驗”在法律依據(jù)方面是否存在問題,肯定和否定意見對立明顯。我認為,否定暫緩起訴的“實驗”在法律依據(jù)方面存在問題的意見,在兩個方面值得注意。其一,如果其主張的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酌定不起訴是其法律依據(jù),那么,暫緩起訴所具有的非確定性特點,該如何解釋?酌定不起訴既然并不具有該特點,其作為暫緩起訴的法律依據(jù),至少在充分說服力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其二,如果其主張的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酌定不起訴是其法律依據(jù),那么,暫緩起訴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具有的制度創(chuàng)新意義就將頓減。當然,這并不是主要的問題。更突出的問題在于,酌定不起訴是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刑事訴訟法中所規(guī)定的制度,然而,暫緩起訴只不過是德、日等少數(shù)國家規(guī)定的制度;不僅如此,我國的刑事訴訟法雖早有酌定不起訴的規(guī)定,但暫緩起訴卻是最近幾年的探索,也就是說,從酌定不起訴到暫緩起訴,其間還有明顯的距離,并且,兩者沒有法律上的依從關系。

當然,肯定暫緩起訴的“實驗”在法律依據(jù)方面存在問題,并不意味著否定設計暫緩起訴制度的法律依據(jù),更不意味著否定暫緩起訴制度的法理依據(jù)。從制度創(chuàng)新意義上來看,探討暫緩起訴制度的法理依據(jù),應是個更有價值的工作。而關于這個問題,以往的討論尚有需要進一步深入的余地。我們以往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將主要精力放在暫緩起訴制度與檢察機關裁量權的關系上,似有脫離主戰(zhàn)場的嫌疑。顯然,檢察機關的裁量權及其制約是大多數(shù)國家都面臨的問題,而暫緩起訴卻是因為其他原因而產(chǎn)生的問題,大多數(shù)國家并無此問題。也就是說,檢察機關的裁量權及其制約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暫緩起訴制度的法理依據(jù)問題的解決。在法理依據(jù)方面,還應當做更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三)暫緩起訴制度設計中的若干問題

暫緩起訴制度的法理依據(jù)問題的解決,只不過是解決了暫緩起訴制度的正當性問題的一個方面,然而,暫緩起訴制度在我國的前景如何,不僅需要解決正當性問題,更需要解決制度設計的相關問題。只有制度設計良好,才能真正解決暫緩起訴制度的正當性問題,并有效預防、減少實踐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

暫緩起訴制度設計合理,是解決其正當性問題需要。例如,在設計暫緩起訴制度時,如果我們將法院對檢察機關決定暫緩起訴的制約作為必要措施,那么,所謂暫緩起訴對審判權的影響問題將自動消解,關于這方面的正當性問題,也就因此而不復存在。又如,在設計暫緩起訴制度時,如果我們將被告人的同意作為檢察機關決定暫緩起訴必要條件,那么,暫緩起訴對權利保障有損害的嚴厲指責,就會因此而失去了靶子。

當然,設計良好的暫緩起訴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解決正當性問題,而是使其在實踐中能夠發(fā)揮對刑事訴訟的公正、效率及對相關權益的保護方面應有積極作用。關于如何設計良好的暫緩起訴制度,在這個篇幅有限的論文中自無可能展開論述。我們將留待今后予以探討。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我們以往的討論關注德國等國的有益經(jīng)驗當然是必要的,然而,對建構我國的暫緩起訴制度來說,僅此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考慮我國的相關特殊情況。例如,被害人在我國的刑事訴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其在暫緩起訴制度的設計中如不被重視,暫緩起訴制度在我國的合理性將會成為問題。

[1]據(jù)筆者所知,較早討論暫緩起訴的學術論文是由中國政法大學的洪道德撰寫的。參見洪道德《改“免予起訴”為“暫緩起訴”》,載《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2]參見赴德考察團(岳禮玲、張朝霞、卞建林):赴德考察報告(附錄一),載陳光中漢斯—約格阿爾布萊希特(德國)主編《中德不起訴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72頁。

[3]也有人認為,日本的規(guī)定與典型的暫緩起訴制度并不相同。日本的起訴猶豫處分作為不起訴的一種情形,并無考驗期,如被告人又犯新罪,只要原起訴猶豫處分正確,檢察官只能就新罪進行追究,在法律后果上與無罪的不起訴相同。參見劉桃榮:《對暫緩起訴制度的質疑》,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3期。

[4]參見宋英輝《日本刑事訴訟的新發(fā)展》,《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頁。

[5]龔瑜.上海浦東新區(qū)開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訴前考察”[N].中國青年報,2004,4,18(第2版)。

[6]參見劉桃榮《對暫緩起訴制度的質疑》,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3期。

[7]參見曹曉云、丁永齡:愛心呼喚迷途的孩子----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探索少年司法保護體系紀實,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02年第5期。

[8]關于對暫緩起訴制度的質疑,參見劉桃榮《對暫緩起訴制度的質疑》,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3期;沈春梅《暫緩不起訴不宜推行》,載《人民檢察》2003年第4期。本文之后所轉述的質疑之論,主要引自這兩篇論文

[9]參見劉桃榮《對暫緩起訴制度的質疑》,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