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護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09:27: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家庭護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家庭護理

以患兒家庭護理模式探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兒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齡3個月~10歲;病程3~8d。按所接受的不同兒科護理模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5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給予兒科常規(guī)護理服務,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為患兒日常換藥,記錄其體溫、用藥及服用情況。觀察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模式實施護理,方法如下:①入院評估。患兒入院時對其進行全面評估,了解相關護理問題并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②與患兒家長積極溝通。入院后積極與患兒家長溝通,注意穩(wěn)定其情緒,向其詳細介紹臨床治療過程、用藥的必要性和方法,在患兒輸液和治療過程中發(fā)揮其家長的監(jiān)督作用。對患兒家庭成員進行宣教,讓其了解患兒的護理問題,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③指導并鼓勵家長參與護理工作:患兒診療過程中常出現(xiàn)哭鬧和不配合等情況,應鼓勵患兒家長與護理人員進行協(xié)同合作,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導家長采用觸摸、語言安慰、親吻額頭等方式安撫患兒,減少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入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與患兒家長密切合作,就患兒飲食、睡眠、運動和日后出院護理等問題與患兒家長進行充分溝通,并給予針對性指導,以防患兒病情反復甚至惡化。④每月舉辦公休座談會,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進行滿意度測評,讓患兒家長對醫(yī)療護理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允許家長在患兒接受有創(chuàng)護理操作時陪伴患兒。總責護士參與查房,了解患兒診療計劃及護理要點,同責任護士為患兒及家長提供必要的護理信息和相關支持,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醫(yī)療護理決策。1.3觀察指標。根據浙江省衛(wèi)生廳下發(fā)的醫(yī)院護理工作規(guī)范與質量評價標準對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主要項目有病區(qū)管理、基礎護理、護理文書和消毒隔離評分。統(tǒng)計兩組患兒護理差錯發(fā)生情況,并比較患兒及家長對兒科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患兒及其家長對護理服務模式的滿意度,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0分)、滿意(60~80分)和不滿意(<60分)三級,計算其滿意度。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護理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檢查評分結果比較。護理質量檢查評分結果顯示,觀察組病區(qū)管理、基礎護理、護理文書、消毒隔離評分和護理質量評分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差錯率比較。觀察組護理差錯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及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

3討論

近年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和認同,其在兒科的應用價值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這也是醫(yī)學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目前FCC在國外的應用已十分廣泛,是臨床兒科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患兒護理工作中和促使其恢復健康等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其護理目標是使患兒及其家長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都處于舒適與滿足的狀態(tài),其基本原則是鼓勵家長參與患兒護理的全過程,同時醫(yī)護人員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既往研究指出[3],F(xiàn)CC在兒科一般護理(例如疼痛護理、圍術期護理、ICU護理、新生兒護理等)和兒科疾病護理(例如哮喘病管理、腦癱康復護理、腎病綜合征心理護理)中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兒科患兒以3~7歲居多,其情緒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常出現(xiàn)哭鬧、抗拒治療等現(xiàn)象,家長是兒童的依靠和榜樣,在兒科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安撫家長情緒,向其介紹患兒疾病相關治療方法和必要性,指導家長安撫患兒情緒,將常規(guī)護理模式與家庭護理緊密結合,不僅可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還能提升護理質量,減少護理差錯,避免因護理不到位而引發(fā)護患糾紛,提高患兒及其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4]。此外,F(xiàn)CC可使患兒家長正面孩子的臨床治療,積極投入到診療工作之中,增進護理人員和家長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提升兒童護理能力和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護理差錯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FCC模式進行護理可提升兒科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降低護理差錯率,該結論與既往相關研究一致[5]。

查看全文

兒科傳統(tǒng)護理與家庭參與式護理的運用

傳統(tǒng)護理措施方法單一且針對性較差,多遵循醫(yī)囑內容進行護理,缺乏對患兒及家屬內心需求的把握,進而導致其應用效果不佳[1]。而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2],通過家屬參與協(xié)同護理人員共同護理,不僅能夠消除家屬內心的擔憂,還能提高護理效果,對于滿足臨床及患兒需求有重要價值。為此,本次研究以我院兒科收治的80例住院患兒為例,分析家屬參與式護理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兒科就診的80例住院患兒參照不同護理方式分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1~7歲,平均(4.5±1.0)歲,平均住院時間(31±7)d;患病類型:小兒肺炎21例,小兒哮喘13例,其他6例;家庭環(huán)境:城市15例,農村25例;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中專13例,大專及以上5例。對照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1~6歲,平均(4.5±1.0)歲,平均住院時間(31±7)d;患病類型:小兒肺炎20例,小兒哮喘12例,其他8例;家庭環(huán)境:城市14例,農村26例;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中專15例,大專及以上4例。本研究已獲患者、家屬同意以及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3]:①患兒年齡≤12歲;②患兒及其家屬知情同意;③無嚴重精神性疾??;④住院時間≥1個月;⑤出院后1個月確保能夠正常接受隨訪。排除標準:①合并內分泌疾病或精神性疾??;②合并免疫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③無法正常交流或資料缺失。1.3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即安排專業(yè)的護理人員對所有患兒進行統(tǒng)一管理,直至患兒出院為止。觀察組則在傳統(tǒng)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開展家屬參與式護理,方法為:①入院宣教:并協(xié)助患兒進行各項身體檢查。為家屬講解患兒所患疾病類型,病程時間以及治療方式和相關預防方法等,然后為其介紹本次護理基本內容,以此提高家屬認知,增加其信任感和參與度。②制定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需要邀請家屬參與制定護理方案,根據患兒日常生活習慣、病情狀態(tài)和愛好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不僅能夠提高護理質量,還能確保家屬能夠掌握護理流程和相關措施。③生活護理:參與家屬需要按照約定時間更衣、換鞋、佩戴口罩和帽子,進行手衛(wèi)生后進入病房,而責任護師需要根據家長的情況對其進行細致的心理疏導,并指導家屬進行簡單的幼兒護理,包括正確的抱姿、更換尿布、喂養(yǎng)、洗澡、口腔護理以及更衣等,待家屬熟悉操作流程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患兒進行照護;④飲食護理:根據患兒飲食習慣和病情需要,協(xié)同家屬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并叮囑家屬定期對患兒進行喂食,確保每日營養(yǎng)攝入。⑤參與家屬可以自備顏鮮艷的文具或音箱,在患兒覺醒時播放兒歌逗引患兒,或使用正確的方式對其進行撫觸和被動操等。護士長則需要主動和家屬進行交流,及時告知患兒病情變化,緩解家屬心理壓力,對于符合出院標準的患兒,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的告知,然后讓家長做好出院準備。⑥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再次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講解目前臨床幼兒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以及如何預防和避免的方法等,同時叮囑家屬注意患兒日常飲食和休息,確保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此促進身心和智力發(fā)育。1.4觀察指標:①觀察2組患兒出院后1個月智力及體格發(fā)育增長情況。采用DST兒童智能發(fā)育量表評價2組患兒智力和體格增長情況,智力發(fā)育包括精細動作、適應性、社交、語言和運動等,各項分值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發(fā)育越好。體格發(fā)育包括體質量、頭圍和身長等。②患兒出院前由護理人員對所有患兒家長發(fā)放健康問卷調查表[4],評價2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技能以及護理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包括喂養(yǎng)、常見疾病識別、保暖、急救和發(fā)展性照護等,各維度總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掌握度越好。③自制家屬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5],對2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進行評價,包括溝通交流、知識掌握、服務態(tài)度以及服務水平等共計10個條目,總分100分,將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滿意,70~90分表示滿意,<7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1.5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以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兒出院智力發(fā)育情況分析:觀察組患兒出院后適應性、社交、語言、精細動作和運動等智力發(fā)育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兒出院體格發(fā)育增長情況分析:觀察組患兒出院體質量、頭圍和身長發(fā)育增長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2組家屬知識掌握情況分析:觀察組家屬對各類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2.42組家屬滿意度分析:觀察組家屬對護理滿意率95%(38/40),其中非常滿意23例,滿意15例,不滿意2例,高于對照組的68%(27/40),其中非常滿意16例,滿意11例,不滿意13例,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查看全文

早產兒家庭護理論文

早產兒各組織器官發(fā)育不夠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喂養(yǎng)困難,家庭護理問題多,通過母乳喂養(yǎng)隨訪和咨詢熱線對331例早產兒進行家庭護理指導和訪視,提高家長的喂哺能力,從而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

胎齡滿28周至未滿37周(196—259天)的新生兒稱早產兒[1]。早產兒大多體重在2500g以下,身長不足47cm,各器官發(fā)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與足月兒相比,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喂養(yǎng)困難,家庭護理問題多,家長需要更多的育兒知識,家庭護理尤為重要。

1臨床資料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接產早產兒331例,其胎齡、體重、分娩方式及性別分布詳見表1、表2和表3,有47例在兒科接受過7—30天的住院治療后轉入家庭護理,2例極低體重兒家長自動放棄住院治療,通過母乳喂養(yǎng)隨訪和咨詢熱線對331例早產兒進行家庭護理指導和訪視,目前死亡9例,成活322例,成活率97.28%,死亡率2.72%。

2家庭護理

2.1注意保暖早產兒體溫調節(jié)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礎代謝低,產能量少,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同時汗腺發(fā)育不成熟,體溫易隨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變化,常因寒冷而導致硬腫癥的發(fā)生[2],家庭護理中特別要注意保暖。

查看全文

家庭醫(yī)療居家護理角色研究

【摘要】2016年日本老齡化率已經達到27.3%,預計2025年,日本戰(zhàn)后嬰兒潮時代邁入75歲大關,將衍生出長期照顧及臨終安排的問題。自1976年以來,日本人居家死亡逐漸被在醫(yī)院死亡取代,經過這幾年家庭醫(yī)療的發(fā)展,2016年,在家死亡的比率已升至12.7%。但是,日本將在2040年迎接人口死亡高峰,屆時每年將有167萬人死亡。因此,2012年日本政府強力推動“社區(qū)整體照顧系統(tǒng)”,居家護理在家庭醫(yī)療中責任重大。2016年日本有8613家居家護理機構,護理57萬在家療養(yǎng)的患者。作者通過綜述日本過去居家護理的發(fā)展狀況,旨在為我國居家護理的發(fā)展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老齡社會;家庭醫(yī)療;居家護理;社區(qū)護理;居家養(yǎng)老

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伴隨著失能人口的增加,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的速度不斷加快。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1]。到2050年,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急速高齡化是我國必須謹慎規(guī)劃與處理的問題。2016年日本高齡化率已經達到27.3%,2025年開始,戰(zhàn)后嬰兒潮邁入75歲之后,將衍生出長期照顧及臨終安排的問題,1976年之后,日本人的居家死亡逐漸被在醫(yī)院死亡取代,但經過近年來家庭醫(yī)療的努力推動,至2016年,日本人在家死亡的比率又升至12.7%,在醫(yī)院死亡的比率已經低于八成[2]。2025年,日本將開始進入“多死社會”(多死社會是指老齡化社會之后的社會形態(tài)),估計將在2040年到達高峰,屆時1年將有167萬人死亡,即使醫(yī)院維持滿載運營,醫(yī)療機構增加一倍,相較于2010年,也將會多出48萬死亡人數[3]。因此,日本過去的經驗和困境,值得我國借鑒。20世紀90年代日本家庭醫(yī)療的出現(xiàn)是以連續(xù)性護理到臨終為目標,通過365天、24小時不中斷的服務來處理居家個案的狀況,同時聯(lián)合其他專業(yè)的介入,希望落實“在地終活”(即:在家中或社區(qū)內生活到最后一刻)與居家臨終護理[3]。家庭醫(yī)療不只是一種醫(yī)療服務,且是一種以患者的“家”為中心的護理體系。20世紀50年代,日本有8成的人在家中出生,但到1976年,醫(yī)院出生的比例開始超越在家的比例,之后在家中出生的人數持續(xù)減少,同樣的至2005年約8成的患者在醫(yī)院過世,相比之下,在家過世的比例僅12%。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有40%的民眾希望能在家庭中接受照顧,60%的民眾希望臨終時盡可能待在自己的家中[4]。如今,家庭醫(yī)療已成為目前日本厚生勞動省“社區(qū)整體照顧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日本家庭醫(yī)療費用的支付主要來自醫(yī)療保險。居家護理是支持家庭醫(yī)療運作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典型的服務項目。以下介紹日本的居家護理概況及運作。

1日本居家護理的發(fā)展

日本的居家護理與出院準備有密切關系,與家庭醫(yī)療的發(fā)展,更是相互關聯(lián)。20世紀7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1983年針對出院患者提供連續(xù)性護理,國民醫(yī)保為此支付“出院患者持續(xù)的護理指導費”。隨著人口結構持續(xù)高齡化,1988年開始支付“臥床老人居家護理指導費”。1989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開始“長者健康福利推廣十年策略”,是黃金計劃(GoldenPlan)中的一部分[5]。1992年,支付分為醫(yī)療部分的“臥床老人居家診療管理費”和護理部分的“老人居家護理療養(yǎng)費”。1994年,家庭醫(yī)療擴大保險支付項目,在“老人居家護理療養(yǎng)費”的基礎上,新增“居家護理療養(yǎng)費”,擴大了居家護理照顧范圍,可以為高齡者之外的對象提供服務。2000年,商業(yè)保險公司開設護理(介護)保險之后,居家護理的費用開始由醫(yī)療保險與護理保險兩種途徑支付,其中護理保險優(yōu)先使用。隨著2006年創(chuàng)設“家庭療養(yǎng)支持診所”,護理服務的需求更顯重要。2012年確立以國中學區(qū)為單位,建立“社區(qū)整體照顧系統(tǒng)”,其中配套之一為創(chuàng)設“定期巡回、隨時訪問的居家治療與護理服務”,結合居家治療與居家護理的整合式服務,實現(xiàn)長期醫(yī)療護理一體化介入[4]。2014年,創(chuàng)設“機能強化型居家護理所”,每個護理所配置7位護理人員可以24h出勤(入宅服務)。

2日本的居家護理設置

查看全文

產科家庭化護理模式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產科護理管理中家庭化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9月~2017年9月產科收治的80名產婦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人。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家庭化護理,比較兩組產婦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家庭化護理模式能夠明顯提高產科護理質量,改善產婦負面情緒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護理滿意率。

關鍵詞:產科;護理管理;家庭化護理模式;護理效果

做好產婦的護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不僅可以減少產婦痛苦,而且可以提高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水平[1]。家庭化護理模式屬于新型的護理服務,該模式以產婦為中心,針對產婦身體、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綜合需要,為產婦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為了探討產科護理中家庭化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醫(yī)院對產婦采取了家庭化護理服務,取得較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9月~2017年9月醫(yī)院產科的80名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人。對照組年齡22~34歲;孕周37~42周。觀察組年齡23~35歲;孕周36~42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產婦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產婦實施家庭化護理管理。(1)產科病房的家庭化布置:為了滿足產婦及家屬需要,為產婦布置家庭化產科病房,配置日常家具、家電,如24h熱水器、電冰箱、飲水機、電視機、微波爐等,使產科病房家庭化,同時在護理上結合產婦身心需要給予其人性化、家庭化的護理服務,滿足其身心需要,讓產婦感覺置身家中,降低其陌生、不適感[2]。(2)產前健康教育:產前密切關注產婦的生命體征和胎兒狀況,采用多樣化方式實施健康教育,耐心講解分娩過程、注意事項、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和方法等,讓產婦及家屬了解分娩的相關知識,產生良好的安全感。同時密切關注產婦的心理需求,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讓產婦放松心情,減輕心理負擔。(3)分娩指導:臨產時在責任護理的同時讓家屬陪同,給產婦以支持、鼓勵和安慰,減少產婦緊張、驚慌等心理。(4)產后育嬰技術指導:產后或剖腹產術后對產婦及家屬實施相關的育嬰技術教育,在家屬的幫助下,協(xié)助產婦完成母親角色的轉變,掌握正確合理的育嬰方法[3]。1.3觀察指標。(1)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觀察和比較兩組產婦護理后焦慮及抑郁程度,繼而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2)采用問卷方式,評估兩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100.00%。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兩兩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社區(qū)家庭醫(yī)生護理干預研究

社區(qū)家庭醫(yī)生模式護理干預;血糖水平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且多發(fā)疾病,以血糖水平增高為主要特征,嚴重威脅病人身心健康。因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需要長期用藥治療,但病人認知水平有限,因此會影響治療效果[1]。而要想對病人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則需要輔助護理干預措施。本文對此予以研究,現(xiàn)作如下說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中心衛(wèi)生院內科40例社區(qū)2型糖尿病病人,病例擇取時間段為,將其隨機分組研究,對照組(20例)中,男11例,女9例,病例擇取年齡49~70歲,平均(58.48±6.89)歲,病例擇取病程2~20年,平均(12.48±1.82)年;研究組(20例)中,男12例,女8例,病例擇取年齡50~71歲,平均(58.55±6.75)歲,病程1.5~20年,平均(12.29±1.79)年;對一般資料予以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無意義。1.2方法。對照組(20例)實施常規(guī)護理,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制作宣傳板報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研究組(20例)開展簽約社區(qū)家庭醫(yī)生模式護理干預:①簽訂協(xié)議。本著病人本人自愿原則與社區(qū)簽署家庭醫(yī)生護理服務協(xié)議,其中對醫(yī)護人員責任予以明確要求,并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并要求家屬家屬。②護理干預措施。在飲食方面,以病人身高、體重等情況為依據,對每日攝入熱量進行計算,制定健康食譜,確保營養(yǎng)攝入充足。在運動方面,結合病人喜好,制定運動計劃,如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注意控制運動時間及運動量。在用藥方面,向病人說明用藥方法、劑量、頻率等,并告知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1.3臨床觀察指標。①空腹血糖;②餐后2小時血糖。1.4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所得數據均經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涉及到計量、計數兩種資料,分別以(x±s)、(%)兩種不同方式予以表達,另外經t值、x2兩種不同方式予以檢驗,如果檢驗所得結果P<0.05,則表示有意義。

2結果

對空腹血糖予以統(tǒng)計學分析,干預前,研究組為(7.89±0.88)mmol/L,對照組為(7.90±0.53)mmol/L,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為(5.14±0.89)mmol/L,對照組為(6.52±0.83)mmol/L,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餐后2小時血糖予以統(tǒng)計學分析,干預前研究組為(11.23±0.83)mmol/L,對照組為(11.26±0.85)mmol/L,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為(8.62±0.73)mmol/L,對照組為(9.89±0.80)mmol/L,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早產兒家庭護理研究論文

早產兒各組織器官發(fā)育不夠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喂養(yǎng)困難,家庭護理問題多,通過母乳喂養(yǎng)隨訪和咨詢熱線對331例早產兒進行家庭護理指導和訪視,提高家長的喂哺能力,從而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

胎齡滿28周至未滿37周(196—259天)的新生兒稱早產兒[1]。早產兒大多體重在2500g以下,身長不足47cm,各器官發(fā)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與足月兒相比,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喂養(yǎng)困難,家庭護理問題多,家長需要更多的育兒知識,家庭護理尤為重要。

1臨床資料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接產早產兒331例,其胎齡、體重、分娩方式及性別分布詳見表1、表2和表3,有47例在兒科接受過7—30天的住院治療后轉入家庭護理,2例極低體重兒家長自動放棄住院治療,通過母乳喂養(yǎng)隨訪和咨詢熱線對331例早產兒進行家庭護理指導和訪視,目前死亡9例,成活322例,成活率97.28%,死亡率2.72%。

2家庭護理

2.1注意保暖早產兒體溫調節(jié)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礎代謝低,產能量少,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同時汗腺發(fā)育不成熟,體溫易隨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變化,常因寒冷而導致硬腫癥的發(fā)生[2],家庭護理中特別要注意保暖。

查看全文

永久性膀胱造瘺家庭護理

1臨床資料

本組18例均是老年男性患者,年齡58~89歲,平均71歲。其中,前列腺增生13例,膀胱癌2例,尿道狹窄3例。

2方法

資料收集與評估方法:評估患者的病情、家庭情況,包括經濟情況、心理素質,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職業(yè)、社會背景,根據其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行為習慣等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對象為患者和家屬、生活照料者。教育時間從患者手術后第4天開始,并在出院后2周/次的訪視或電話隨訪中得到反饋,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補充教育及并進行效果評價。

3家庭護理指導

3.1心理護理由于排尿方式的改變帶來許多不便,患者需終身帶管,定期換管,加之造瘺口的不良氣味,自身形象的改變使他們敏感、悲觀,患者身上帶著尿管和尿袋,有怕被人嫌棄的想法,易產生自卑感和孤獨感,對今后生活顧慮較多,導致患者的精神痛苦遠大于肉體痛苦。護理重點應著眼于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從心理上完全接受。針對上述心理狀態(tài),應鼓勵患者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保持造瘺口無異味,尿袋妥善放置不外露,可佩戴尿袋罩布以維護其自尊心,可以參加有益于健康的活動、社交等,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1]。讓患者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樹立患者的生活信心,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多與患者談心,生活上多予以協(xié)助,鼓勵患者多些愛好,如看電視、看書。能行走的患者,可適當到戶外散步。在患者患病時,患者最需要關懷,家屬是患者的精神支柱,鼓勵家屬充滿親情和愛心,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協(xié)助患者盡快適應生活習慣的改變,講解造瘺管及尿袋的性能,使用方法,護理不當可能發(fā)生的后果等,患者變換體位時,應注意尿袋的位置,防止尿液的返流,而導致尿路感染。保持室內清潔,減少污染機會,指導患者每日定時開窗通風、換氣,共同做好造瘺管的護理。

查看全文

冠心病患者家庭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主要觀察冠心病患者在家中的護理效果。方法:用隨機的方法把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按照家庭的護理要求進行。結果:觀察組冠心病復發(fā)率低,發(fā)作時比較輕微。結論:正規(guī)合理的家庭護理干預能很好的控制冠心病的發(fā)作,對冠心病的治療預后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冠心?。患彝プo理干預;意義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多發(fā)病、常見病,而冠心病引發(fā)的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其發(fā)病往往多在家中。家庭護理是護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下對患者實施非住院護理的方法,家庭護理與臨床護理從形式和護理質量上有一定差異,從患者的角度看,患者會產生親切和信任感,產生互相支持、相互依賴的情感。近年來我們對4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家庭護理干預觀察,現(xiàn)將我們的體會做一小結與廣大醫(yī)護同道共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本組共40例,均為臨床診斷的冠心病患者及出院后的患者。用隨機的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6例,女4例,年齡43歲~69歲。其中高血脂18例,高血糖3例,高血壓14例。每月去一次患者家中為患者提供家庭護理、管理及指導督促服務。對照組:男18例,女2例,年齡43歲~69歲。其中高血脂16例,高血糖2例,高血壓13例。不予管理指導,0.5a去一次家庭隨訪。兩組1a一個間期,作一總結觀察對比。我們主要的措施如下。

1.1督促指導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隨著疾病譜的轉變,心血管疾病逐漸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其病因不再像感染性疾病那樣明確,它是多種與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的致病因素,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可促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如果消除這些因素以后就可以緩解甚至阻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Minnesota和Framingham研究進一步證實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飲酒、情緒等日常行為與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歸因危險達到50%。199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定心臟病為生活方式性疾病之一[1]。所以做好合理的生活安排,對預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再發(fā)尤為重要。首先睡眠要充分,每天最好要保證有7h的睡眠時間,利于體力恢復。但白天不要過多的睡覺,以免夜間失眠。飲食一定要定時定量,要避免暴飲暴食,饑飽不均,少食高膽固醇的食物與動物臟器及脂肪:如蛋黃、魚子、肥肉、肝、肥腸等。身體肥胖者應給低熱量飲食,節(jié)制飯量、控制體重,多吃些魚、豆制品、新鮮水果、蔬菜有利于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2]。食鹽的攝入每日以6g~8g為宜。堅持每天到戶外吸收新鮮空氣循序漸進的適量活動。根據不同的病情,采取散步、做廣播體操及太極拳等方式進行鍛煉,使氣血流通利于疾病的康復,但要避免過量和劇烈運動,寒冷刺激等,注意勞逸結合。要禁煙酒,避免增加心臟負擔,引發(fā)各種心律失常、心絞痛等。

查看全文

家庭醫(yī)生團隊社區(qū)護理模式研究

社區(qū)醫(yī)院作為我國的基層醫(yī)院,承擔著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的任務,護理服務對象為社區(qū)居民,旨在為社區(qū)居民提供最佳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以達到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目的。對于慢性疾病患者而言,社區(qū)醫(yī)院的治療費用以及治療環(huán)境較為滿意,是理想的醫(yī)院,隨著我國慢性疾病患者人數的增多,社區(qū)醫(yī)院收治的患者人數也不斷增多,采取新型的護理模式十分必要[1]。本次研究中,探討基于家庭醫(yī)生團隊的社區(qū)護理模式在實踐中的應用,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例3月社區(qū)收治60例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2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年齡29~82歲,平均(50.83±2.91)歲,男14例,女16例;研究組患者中,年齡29~82歲,平均(50.56±2.35)歲,男15例,女15例。將研究中的數據資料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后得出P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方法。研究組采取以家庭醫(yī)生團隊的社區(qū)護理模式,對照組采取基礎護理模式,研究組的具體措施如下: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基礎狀況,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將患者的個人信息以及職業(yè)等記錄在案,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在社區(qū)創(chuàng)建家庭醫(yī)生團隊,醫(yī)生應為全科醫(yī)生,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指導。在患者來院隨訪時,護理人員應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以及用藥指導,加強對患者的生活指導,通過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患者的認知水平,按照患者疾病的特點,為患者進行針對性的用藥指導以及生活指導,建議患者在家中可自行進行運動鍛煉,堅持鍛煉身體,以提升免疫力。對于高血壓患者,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應遵醫(yī)囑,長期、規(guī)律、按時用藥,不可自行停止用藥,以免血壓控制效果較差;對于糖尿病患者,護理人員應囑咐其改善不良飲食習慣,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1.3觀察指標。護理滿意度評分由護士發(fā)放至患者進行評估,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讓患者自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認可度越高。使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在護理干預下,生活質量的改善狀況越好。1.4統(tǒng)計學方法。護理滿意度評分使用(x±s)表示,用t檢驗進行計算,P<0.05,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3.58±4.85)、生活質量評分為(78.18±3.91),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1.58±1.94)分、生活質量評分為(84.58±1.8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