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范文

時間:2023-04-02 00:0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峨眉山月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鍵詞:《峨眉山月歌》 “月” 感性

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似乎都有著一種獨愛月亮的情結(jié)?!对娊?jīng)?陳風?月出》以“月出皎兮”的詩句來襯托佼人的嬌美;詩佛王維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為我們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純美詩境……月亮情結(jié)可以說是一種民族心理,在唐王朝的國度里,最善于表現(xiàn)這種民族心理的當屬“詩仙”李白。人們常說“太白十詩九言月”,可見,在李白眾多的詩歌中有許多描寫月亮或有月亮意象出現(xiàn)的詩歌?!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等等。

細析《峨眉山月歌》一詩,我們也不難體會到詩人獨特的月亮情結(jié)。詩的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共七字,“月”字位于正中,前后分別有三個字加以修飾、補充。前三字“峨眉山”,點明了地點,即映入作者看到的不是別處的月亮,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后三字“半輪秋”,我們應(yīng)重點抓住“半輪”一詞?!鞍胼啞?,即半月形,這里是補充說明月亮的形態(tài)。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月亮的陰晴圓缺往往被視為人間聚散離合的標志。蘇軾曾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將人的悲歡離合寄托在了月的陰晴圓缺。在《峨眉山月歌》一詩中,月的形態(tài)是“半輪”,這殘月為我們營造出一縷縷離的氛圍,給讀者流露出作者悲的感受。作者從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負,此時作者“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于是寫下了這首離蜀遠游的啟程絕唱之歌。作者告別故鄉(xiāng),辭別親友,獨自一人在外,度著孤獨、漫長的羈旅歲月。因此,作者內(nèi)心充滿了離愁別緒,這種離愁別緒在作者心中不斷地涌動,進而產(chǎn)生了“悲”的情緒與感受。

首句寫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可謂之“天上之月”,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則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即“水中之月(影)”。在天上月光的注視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連夜登舟出發(fā),第三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則講述了他出發(fā)的境況。第三句以七個字高度概括了詩人出發(fā)的時間(夜)、出發(fā)的地點(清溪)、作者的去向(三峽)。

最后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揭示了這首詩歌的主題,即對“君”的思念之情。對這首詩歌主題的把握關(guān)鍵在于對“君”字的理解。過去,人們常常把“君”字理解為“友人”,但是縱觀全詩,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有“友人”存在的蹤跡,因此,我們也很難推究出思念朋友的意思?,F(xiàn)在,有人提出可把“君”理解為“月亮”,這種觀點是否恰當?我認為,把“君”理解為“月亮”是可行的。李白“偏愛”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暮從碧山下,山月同人歸”。在他的詩歌中,常將月亮人格化,常視月亮為自己的契友。李白為什么常將月亮視為自己的契友、知己?古人常說“同志為友”,要成為友人,而且是契友、知己,顯然,彼此要有共同的志向、追求,換言之,需在心靈上形成某種契合。月亮往往散發(fā)著光明、圣潔的象征意義。再看看李白,李白經(jīng)歷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zhuǎn)變時期,在當時腐朽的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他懷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勢力,不茍同流俗,始終保持著傲岸不群之姿態(tài)。正如他自稱自己為“青蓮居士”一樣,李白有著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又如同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寫到的那樣,李白有著一種“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由此可見,月亮的圣潔、光明與李白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契合。因此,李白常將自己的生命、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

把“君”理解為“月亮”,那么最后一句可說成是“思月不見(月)”,意在說“想看月亮,但是看不見月亮”。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質(zhì)疑,詩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峨眉山上高高懸掛著半輪秋月),顯然是能夠看見月亮的;這里,將“君”釋為“月”,即“思月不見(月)”,看不見月亮。那么,我們把“君”釋為“月”是否造成詩歌首尾矛盾呢?我們仔細分析詩歌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矛盾。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是不矛盾的。

一.從理性的角度上來看。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寫出月亮的形態(tài)是“半輪”,即“半圓形”。結(jié)合地理學科有關(guān)月相的知識,我們可以得知,這種半圓形的月亮從月相上我們稱之為“弦月”?!跋以隆庇小吧舷以隆薄ⅰ跋孪以隆敝?,“上、下弦月”除各自形成具體月相的時間不同以外,它們月出、月落的時間也不一致。“上弦月”月出于正午,月落于半夜;“下弦月”則剛好與之相反。由首句我們已知月亮為“弦月”,從第三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我們得知作者是在夜晚出發(fā),而此時要形成“思君(月)不見(月)”的意境,則可推出這半輪秋月是“弦月”中的“上弦月”。此時的“半輪秋”已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所以有“思月不見(月)”之說。

二.從感性上加以分析?!八季ㄔ拢┎灰姡ㄔ拢斌w現(xiàn)了作者對家鄉(xiāng)、親友、月亮等的濃濃的思念之情。作者乘船漫溯于蜀江之上,漸漸遠離自己的故鄉(xiāng)。此時,作者眼中的異地之月顯然與作者心中的家鄉(xiāng)之月是有區(qū)別的。在作者心中,故鄉(xiāng)是自己熟悉、喜愛的,所以,一種“月是故鄉(xiāng)明”的獨特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想念的是故鄉(xiāng)的月亮,而不是異地之月。因此,作者身處他鄉(xiāng),仰望異地之月,不禁發(fā)出“思君(月)不見(月)”的感慨。作者在這里為我們展示的是一種“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篇2

一、欣賞詩歌時,首先要做到“三注意”

在閱讀詩歌時,要想準確理解詩意,首先要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釋。

一要注意題目。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在《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是一個地名,“歌”是詩歌的一種形式??梢?,題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月”了。從以前所學習的李白詩中,我們可以知道,“月”在李白詩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是很高的。因此,我們說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jié)”。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托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詩歌題目中的“月”給了我們一種提示。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的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的作品,如李白的浪漫主義,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辛棄疾和陸游的愛國主義思想,王維詩中所體現(xiàn)的對田園生活的喜愛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是很有好處的。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在讀詩時,我們就要在大腦中對李白做一個梳理: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格飄逸豪放,語言極其流轉(zhuǎn)自然等。這樣,我們可以將其作為解讀這首詩的必要鋪墊。

三要注意注釋。注釋,雖然有時只有幾個字,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些是介紹寫作背景,那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有些是介紹相關(guān)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是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二、欣賞詩歌,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解讀詩本身的內(nèi)容

詩歌篇幅的有限和語言精練的特點使得詩句成分的省略在古代詩詞中普遍存在。這樣,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就會感到,詩的語言是不連貫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同時,為了使詩歌對仗更加工整,語言更加精練,詩人在寫詩時往往會使用倒裝和詞類活用等手法。這就造成了詩在語言上跳躍性很大,詩意更加難懂。因此,我們在欣賞詩歌時就應(yīng)對詩歌進行“加工”――該“補”的“補”上。

《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的詩意是:“秋(高氣爽的夜晚),峨眉山(的上空),(懸掛著)半輪(明)月?!边@里既有省略,也有倒裝。在理解它的意思時,我們就應(yīng)該把省略的地方補上,把倒裝的語序調(diào)整過來――這時可以充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把詩句中的每一個詞加在一起,進而把它聯(lián)想成一幅畫面,再根據(jù)這幅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意重新組合、表述出來就可以了。

三、在欣賞詩歌時,要善于尋找詩歌中蘊涵的情思

謝冕在他的《重新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天地》中指出,詩歌的特征之一是“含蓄”,“即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眾多的內(nèi)容蘊涵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說明什么,而是隱喻著什么”。因此,在詩歌鑒賞時要“善于尋找并最后判斷詩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蘊涵的情思”“努力尋求它的詩句之外包含的不盡的韻味”。

“詩言志”,詩就是詩人思想感情的體現(xiàn)。怎么找出詩歌中所蘊涵的情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fā):

第一,要抓住詩歌中的“詩眼”,即詩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詩歌中詩人情感的宣泄有時會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個字上,這個“一句”“一字”即為整首詩的“詩眼”,它往往是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xiàn)的。

在《峨眉山月歌》中,最后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就是直接抒情的句子。通過句中的“思”,再聯(lián)系到這是李白初離蜀地之作,詩歌中的思想感情就很明顯了。

第二,要感知詩歌中的意象,從詩歌的意象中尋求詩歌的思想感情。

篇3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tài)。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diào)。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fā)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fā)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fā)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yīng)添上一筆關(guān)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lián)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lián)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huán)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蛟S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篇4

大家好,我現(xiàn)在是你們的導游,我姓趙,你們就叫我小趙吧!能為你們服務(wù)是我的榮幸。

提醒大家: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否則后果自負?,F(xiàn)在我們正在峨眉山腳下,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峨眉山市境內(nèi),景區(qū)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也寫下了(峨眉山月歌)。

現(xiàn)在讓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guān)于峨眉山的傳說:相傳,從前,峨眉縣城西門外,有一個西坡寺。有一年,來了一個畫家,這畫家和寺里一個和尚交情很好。臨走時送給了和尚四幅畫,并囑咐和尚要把這四幅放在箱子里,過上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拿出來掛??珊蜕杏X得這么好的畫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于是就把那四幅畫掛起來了。一天,他出去后回來,見到四位姑娘,覺的很眼熟。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些姑娘是墻上的畫。他立刻去追,因為姐姐們跑得快,他只抓住了四妹。四妹見不得脫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來救我!”三個姐姐見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罵:“這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為隔得遠,只聽到“不害羞”三個字,以為姐姐們在罵她,羞得滿臉緋紅,無地自容,便立刻變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見了姑娘,面前卻出現(xiàn)了一座大山,心想,你變成山我也在旁邊等著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個姐姐見四妹變成了一座山,也變成三座山等著她。后來,和尚死在山旁邊,變成了一個瓷羅漢,依然守著山。人們在那里修了一個廟,就叫“瓷佛寺”。四姐妹變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后來人們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寫成山傍的“峨”字。大姐叫大峨山,二姐叫二峨山,三姐叫三峨山,四妹叫四峨山。至今,大。二。三峨山,還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離。

這次旅游就到這里了,祝你們旅途愉快,再見!

篇5

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卷子上醒目的叉號,選擇題就錯了兩個,還有幾道不該錯的題也錯啦。我有的題怎么想也想不出來。直到老師講完了之后,我才懂了。

語文卷子總共扣了十好幾分吶,若媽媽知道了,又不知該怎么說我了。

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理解詞語,積累字詞??!積累詩句還有理解閱讀。

我就是不會背課文后面的古詩,有一道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的題就沒有做出來,一分就這么沒了,真可惜呀。

還有一個原先寫對了,結(jié)果一看到這兩段文字表現(xiàn)了……我又改成錯的了,兩分又沒了。

篇6

描寫秋天的成語

金風送爽、雁過留聲、秋色宜人、天朗氣清、一葉知秋

春種秋收、春蘭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

秋風蕭瑟、秋雨綿綿、一葉知秋、一叢金黃、一叢火紅

秋意深濃、秋蘭飄香、秋雨綿綿、春花秋月、秋風過耳

丹楓迎秋、楓林如火

描寫秋天的古詩詞

1、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顛讹L》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蹩儭兑巴?/p>

3、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畎住队耠A怨》

4、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李白《秋浦歌》

5、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獨W陽修《秋懷》

6、云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哌m《送魏八》

7、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R戴《灞上秋居》

8、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蹙S《山居秋暝》

9、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脝枴赌咔f中秋》

10、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讟恪短靸羯场で铩?/p>

11、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王沂孫《掃花游·秋聲》

12、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李百藥《秋晚登古城》

1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獜埣肚锼肌?/p>

1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

15、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1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顛锻x山居七夕》

17、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鸥Α兜歉摺?/p>

18、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獜埣肚锼肌?/p>

19、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顥《秋日》

20、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元稹《》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22、漢臣曾此作縲囚,茹血衣毛十九秋?!糇瘛对伇焙!?/p>

23、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煲妥稹顿u花聲·雨花臺》

2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馈锻3薄|南形勝》

25、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詩》

26、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guān)曲》

27、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茇А堆喔栊小?/p>

28、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醪g《長信怨》

29、壺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華幾許長?!钣M《秋晚悲懷》

30、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钣M《秋晚悲懷》

31、漸秋風鏡里,暗換年華。——王國維《滿庭芳·水抱孤城》

32、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滕王閣詩》

33、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4、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紹翁《夜書所見》

35、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恼髅鳌赌钆珛伞ぶ星飳υ隆?/p>

36、獨自開門,滿庭都是月?!獏桖槨洱R天樂·秋聲館賦秋聲》

37、何當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38、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39、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拙右住锻掠懈小?/p>

40、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钯R《李憑箜篌引》

41、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

4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K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43、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44、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45、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K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46、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獜堓嫛妒韬煹隆ぴ⒐鹬ο闱锼肌?/p>

47、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淌狻兜麘倩ā懢粘顭熖m泣露》

48、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鸥Α肚锱d八首·其一》

篇7

他就是古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因而李白又有“詩仙”的美稱。讓我們共同回顧這“云之君”的一生吧。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誕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

李白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據(jù)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五歲隨父從西域遷居至西蜀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

在他十五歲時便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據(jù)說當時他在山下游玩時,見到一位老奶奶正磨一根大鐵棒。李白上前問其緣由,老奶奶回答說要把鐵棒磨成細針?!拌F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的美說便由此而來。

李白在努力學習的同時,注意到勞逸結(jié)合。在十幾歲時便學會劍術(shù),練得一身好武藝。

在他二十歲后,便在蜀中地區(qū)游歷。在他去成都的途中曾見益州長史著名詩人蘇非。蘇非十分贊賞李白,認為他天才卓越,能與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齊名。這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生無疑是極大的鼓勵。

李白于二十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希望能實現(xiàn)遠大的政治理想,寫下詩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當他在長江中下游游玩時,寫下名流千古的《將進酒》,果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勢。

當時正值開元盛世,若要當官則有兩途徑:一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功名,二是終南捷徑訪仙人。而李白選擇了后者。為此,他到江陵拜訪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并作《大鵬賦》。此賦中“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不正是展翅欲飛的李白嗎?

李白在二十九歲(開元十八年)時,面對仕途失意只好回到家鄉(xiāng)。當李白在三十一歲時(天寶元年)舉家南遷,終于李白受到玉真公主的賞識,并由公主推薦,玄宗將其召去。

他在長安寫了《南陵別兒童入京》,其中“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句大抒李白胸中愉悅之感。李白還在長安結(jié)識了詩人賀知章,并作《蜀道難》。賀知章稱其作如出仙人之手,蜀道之難被描繪得如入仙境,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

由此,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共同推薦下,李白供奉翰林,可他僅為文學侍臣,并不參政。而玄宗昏庸無能,“朝事付之諸相,邊事付之諸將”。

李白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事業(yè)心強,遂遭讒謗,同時在道家思想影響下,他渴求登仙學道。李白便于心中形成“功成、名遂、身退”。所以他在三十四歲(天寶三年春)時“懇求歸山”,而皇帝也就“賜金放還”,李白便繼續(xù)漫游。在長安一年半時,他所寫《古風》第十五首中“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長”便辛辣地諷刺了帝王的昏庸。

此年中,李白還結(jié)識了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寫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一句。兩人分別之后,漫游十年。他還結(jié)識了高適等人。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受邀參考永王李?幕府,李?兵敗被殺,李白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于762年客死于安徽省當涂,享年六十二歲。

李白喜于且善于歌頌河山,寫下眾多流傳千古的名句:“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等。

李白不僅是浪漫詩人,也是愛國詩人。如《宿王松山下荀媼家》中“田家秋作苦,林女夜春寒”。

篇8

一、抓細抓實,理解古詩內(nèi)容

古詩的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有時一味按詞序順序翻譯,會顯死板生澀。而且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匯的詞義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迥然不同,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應(yīng)該抓住細節(jié),由點及面,循序漸進,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扎實,品出其妙處。

1. 解詞。要理解古詩內(nèi)容,我們先得解決字詞的意思。在古詩中,大部分的字詞與我們現(xiàn)代漢語的譯意有著很大的不同,學生記憶起來很困難。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插圖,來幫助學生解詞。例如《望洞庭》這首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和”的意思對學生來講,很難理解,即使教師告訴孩子,這里的“和”是和諧的意思,學生對和諧依然不理解。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觀察古詩所配的插圖,體會山水一色、水光接天的場景。這樣,學生一下便明白了,和諧就是秋月與湖光融為一體了。從而學生對“和”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便于記憶。

2. 讀句。詞意通了,學生就能獨立思考,串連起詞而通曉其句意。但是在讀句之時,也要掌握好方法。古人云:句讀之不知,學之不解。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按字面意思當為“峨眉山上的月亮半輪秋天”。若如此解釋,詩歌的韻味蕩然無存。這里的秋是指秋月,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應(yīng)該整句去理解了。這里出現(xiàn)了峨眉山、半輪、秋月。學生不難想象,作者的描繪其實是這么一副畫面:半輪秋月高高地掛在峨眉山山頭上。此時教師就應(yīng)該相機指導,在理解詩歌句意時,很多時候都需要從整句理解,自己組織合適的語言去揣摩詩人想表達的意思,這其實也是一個動腦的過程,對孩子自學能力的提升也有著相當大的作用。

3. 會意。但是營造好情景,解完詞讀完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太過于抽象,此時教師應(yīng)當引導學生如何會意,這里就需要教師來幫助學生構(gòu)建形象思維,創(chuàng)設(shè)情景再現(xiàn)。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學生從字面上體會冬天來臨,鳥獸難覓蹤跡這些并不難,但要體味詩人的所想所感,理解詩句的深意,這些對學生來說太過于抽象,這時就可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加以想象:“畫面上主要畫的是誰?他在干什么?這么冷的天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學生通過想象就能明白:

這么冷的天他一個人在江中釣魚,可見他很孤獨。再深一層次去探討,他為什么孤獨,不愛合群呢?那明顯是有原因的。這個時候教師在結(jié)合詩人的背景去和學生深入研究古詩的意境,學生則恍然大悟,哦,原來他是不屑于跟腐敗的士官敗類同流合污,表現(xiàn)的是作者的一種孤傲而不屈的情懷。

二、發(fā)揮想象,感悟古詩內(nèi)涵

古詩詞語凝練,跨越度大,寫法夸張。因此,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把詞語表象化。即在讀詩文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chǔ)上,充分發(fā)揮“想象”這心理過程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度大而給學生造成的困難。

如教學“楓葉紅于二月花”時,教師應(yīng)緊扣“紅于”二字,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在腦海中想象二月紅花的各種紅,并想象與詩人一同坐在小徑上欣賞著迷人的楓葉,切身體會楓葉的紅和詩人對楓葉的喜愛之情。

古詩構(gòu)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shù)的空白,雖言盡而意無窮。小學生學習古詩,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繪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意蘊和情感。如《詠柳》,詩人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引導學生緊扣這設(shè)問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其中無窮的意境。

三、掌握節(jié)奏,品讀詩歌韻味

現(xiàn)在的古詩文教學,教師往往會對學生提出兩點要求:理解詩意,背誦詩歌。但是往往忽視了古詩文的誦讀,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調(diào)來朗讀,因而忽略了古詩文的誦讀美感,從而使得古詩教完后,詩歌獨特的韻味卻蕩然無存了。因此,我認為,教學古詩文時,不要忽視了誦讀。

學習、鑒賞詩文,我國古代早有一種流行廣泛且公認有效的方法,即“吟誦”,與今天所稱的“朗讀”很相似,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于理解和繼承優(yōu)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積極的作用。我們在教學時,也可仿照“吟誦”之法,只是不必如古人一般搖頭晃腦,例如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教學時,通過對“三千尺”“落九天”的著重讀重音,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李白詩歌的夸張寫法,讀出詩歌的韻味。

篇9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能力;語感;方法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而語感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體現(xiàn)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每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一、運用教師的示范作用,熏陶感染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優(yōu)勢,以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嫻熟自如的、充滿靈氣的語言,富有情感的講課影響學生,熏陶他們。如,在教學《峨眉山月歌》時,教師會自然地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薄敖褚乖旅魅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钡仍娋?,在語境中體驗、感悟精美的語言特點,讓他們走進詩的意境,觸動心弦,提升感悟、理解能力。

二、通過“讀”,讀出語感

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是“讀”,閱讀不僅是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也是增強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從讀中獲得感悟,訓練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感作為一種能力,不能靠教師的講解與灌輸生成,而是通過自身的言語實踐習得。因此,教師應(yīng)加強學生的閱讀,通過讀后深思,激發(fā)語感。

三、品味語言,領(lǐng)悟語感

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還應(yīng)該認真品味作品“怎么說”的言語形式,在品味過程中領(lǐng)悟語感,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抓住文章的關(guān)鍵詞語或精美段落,體會寫作之精妙,達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四、提高語文積累,增強語感

篇1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6-0066-02

我國自古就有“詩教”的傳統(tǒng)??鬃釉唬骸霸姡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學詩,無以言”。實踐證明,在兒童語言、思維、記憶發(fā)展的最佳時期,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多讀一些古詩文,對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yǎng),陶冶情操,有著積極的意義。在“主題閱讀”的研究、實踐中,我們采用“主題誦讀”的方式,指導學生深入領(lǐng)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引導學生在詩中漫步,從而進入美妙的詩歌藝術(shù)境界。

1.整合同一主題內(nèi)容,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人文內(nèi)涵。

在浩渺的古詩長河中,許多詩歌均以淺顯含蓄的筆調(diào),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鄉(xiāng),或謳歌大好河山……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兩首送別詩,寫的都是朋友離別之情,沒有千言萬語、千叮萬囑,只是長久佇立,翹首凝望,直到朋友遠去。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盡在默默無言、翹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的表達方式上,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者借潭水抒發(fā)友人對自己感情之深;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作者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以豪言送友,勸慰共勉之情溢于言表。送別詩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人物的命運和世態(tài)人情。

同一“送別”主題,多首古詩融為一體,建構(gòu)了互相聯(lián)系、互相延拓的立體資源。學生整合比較,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不僅深入理解了古詩的內(nèi)涵,還培養(yǎng)了其探究和思考的習慣。

2.整合同一詩人作品,讓學生在拓展中解讀詩人內(nèi)心世界。

詩歌是詩人心靈的外化,是詩人用以反映社會生活,表現(xiàn)對生活的意見、態(tài)度、思想情感的,具有無限美感的文本。不同時代的詩人,其詩作有著不同的特點。屈原遭逢殘酷命運的打擊卻不屈不撓,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化作精彩的詩篇,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神話;陶淵明辭官回鄉(xiāng)、歸園田居、躬耕田畝、飲酒作詩,在田園生活中體會人生哲學,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謝靈運在山水之間發(fā)現(xiàn)詩意,尋找心靈的平衡,開創(chuàng)了山水詩派……李白的詩飄逸豪放;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王維的詩恬靜自然;岑參的詩豪氣橫溢,透出陽剛之美;陸游的詩豪放,充滿愛國情懷……整合同一詩人作品進行誦讀,由個及類,深度拓展,由類及理,形成主題閱讀的整體之效,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對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解讀,從而把握其寫作風格。

如: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學《李白和月亮》一課時:

課前預習。孫老師布置學習任務(wù):呈現(xiàn)6首李白寫月亮的詩:《靜夜思》《古朗月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月下獨酌》《將進酒》《把酒問月》,學生借助工具書和網(wǎng)絡(luò)理解詩意。學生上網(wǎng)查找其他一兩首李白寫月亮的詩并理解。深度思考:李白為什么偏愛寫月亮?結(jié)合李白的人生,找出三點原因,可以上網(wǎng)搜索或與父母商討。

課上研讀。談?wù)摾畎讓耄耗懔私饫畎讍?,說說你對李白的了解。李白有哪些別稱?呈現(xiàn)李白6首寫月亮的詩或片段,學生配樂朗誦。你還找到哪些李白寫月亮的詩,分享給大家。重點研討:李白為什么偏愛寫月亮?首先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李白創(chuàng)作的膾炙人口的月亮詩中:月是相思,寄托情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保ā鹅o夜思》);月是想象,啟迪智慧――“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保ā豆爬试滦小罚辉率桥笥?,消解寂寞――“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ā对孪陋氉谩罚辉率菭繏?,希冀平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保ā蹲右骨锔琛罚辉率桥惆?,相隨萬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月是追求,寄托理想――“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保ā秾⑦M酒》)……

課后總結(jié)。李白是“月亮詩人”。李白為天而生,據(jù)說母親懷太白金星而生李白;為月而死,傳說因醉中跳入長江撈月而亡。他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懷才不遇。因而他以無限深情,向往月亮,謳歌月亮。在人世間,他遭白眼,受委屈,那什么地方是他理想的凈土呢?月亮,只有月亮,才是他精神的家園,理想的樂園。播放歌曲《月之故鄉(xiāng)》。一輪明月啊,給了詩人多少遐想,多少安慰,多少思念,多少情懷。讓我們一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在《月之故鄉(xiāng)》的美妙音樂中結(jié)束這堂課。這一組“李白與明月”的詩,增進了學生對詩人的了解、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

3.整合同一藝術(shù)手法,讓學生在品味中感悟言語的美妙。

詩歌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志向,但大多數(shù)作者并不直接表達,而是借助一定的藝術(shù)手法。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寫景詩常用的表達技巧有: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jié)合等。詩詞中,數(shù)字的巧妙運用可以使詩句化平淡為神奇。清代陳沆即景寫人,在《一字詩》中用了十個“一”:“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币詳?shù)詞冠物、冠人及人的動作神情,寫得別有情趣。清代王士G的《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痹娙嗽诮叒氠?,伴著高歌清酒,意不在“魚”,而在一江秋色,一切煩惱憂愁大概都會隨著一江秋水遠逝,快意酣暢。兩首詩中,數(shù)字“一”是實指,表示數(shù)量“一”;也是虛指,表示全部。數(shù)詞“一”反復巧妙地入詩,使全詩于單一中又富有變化,變化中又有著復沓的韻味。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里”指遼闊廣遠的境界,“更上一層”指更高的地方。數(shù)字“千、一”用于以景喻理,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征途中,要高瞻遠矚,不畏艱險,努力攀登。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是虛數(shù),形容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遙遠,“一日”是實指,形容時間之短?!扒Ю铩焙汀耙蝗铡碧搶嵉膶Ρ?,表現(xiàn)舟行速度之快,透露出詩人遇赦東歸時的興奮之情。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千里”也是虛指,在詩中意為“處處”,春天到來,到處花紅、柳綠、鶯啼,有一種開闊之美,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三首詩都有數(shù)詞“千”,都是虛指,詩人將其巧妙運用于詩句中,使得文辭生輝,情趣盎然,顯示了古詩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誦讀古詩時,應(yīng)關(guān)注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反復等修辭手法,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卒章顯志、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歸類整合,分析比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加深對古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