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美人電影范文

時間:2023-03-26 21:19:37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國美人電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國美人電影

篇1

《敢不敢》由法國著名電影配樂家PhilippeRombi擔綱。有人評論PhilippeRombi在《敢不敢》中的配樂說:“《LaVieEnRose(玫瑰人生)》重新編曲融入自己原創(chuàng)的電影音樂中,讓這張糅合了古典與爵士元素的浪漫情趣樂章,增添無限的復(fù)古情懷。電影還透過人聲樂器LouisArmstrong、迪斯可動感歌后DonnaSummer、巴西著名人聲清唱組合TrioEsperanÇ-ia,以及備受人們推崇、曾在2002年榮獲法國音樂獎最佳女歌手的Zazie等4位各具特色的藝人灌唱不同版本的《LaVieEnRose》,來傳達截然不同的愛情滋味。”是不是有點憎?如果對那些人名和組合不大了解,根本就是一頭霧水,那看看下面這段吧。

來自波蘭的蘇菲在學(xué)校經(jīng)常遭到同學(xué)的捉弄。只有朱利安愿意做蘇菲的朋友。而蘇菲要求朱利安和她一起來做惡作劇,并以此確認朱利安對她的友誼。這一次朱利安被爸爸關(guān)進了屋子,百無聊賴的朱利安戴上紅綠眼鏡進入到一個奇幻的想象世界,《玫瑰人生》第一次出現(xiàn),鋼片琴輕輕敲擊出來微弱的旋律。朱利安和蘇菲在舞臺上扮演亞當和夏娃,朦朧的愛情開始了,像小聲展開的《玫瑰人生》。

第二次《玫瑰人生》的出現(xiàn)是在蘇菲姐姐的婚禮會上,婚禮上演奏出《玫瑰人生》的舞曲。蘇菲和朱利安躲在桌子下面談?wù)搶恚褐炖惨鲆粋€暴君,而蘇菲長大了妻做餡餅。蘇菲問朱利安將來在自己的婚禮敢不敢說“不”,朱利安說“敢”。又一個敢不敢的主意出現(xiàn)了,蘇菲問朱利安敢不敢拉下桌布,朱利安勇敢地接受了挑戰(zhàn),蘇菲也幫忙拽下了桌布,蛋糕、盤子紛紛摔落在地,姐姐的婚禮被攪得亂七八糟……

在朱利安媽媽的葬禮上,小小的朱利安淚眼蒙。教堂的喪鐘響起,朱利安抬眼想看看會飛的媽媽,但卻看到了站在屋頂上的蘇菲,蘇菲穿著粉紅裙子、胸前掛著彩色花環(huán),好像在挑戰(zhàn)葬禮的哀痛,并且高聲唱起《La Vie En Rose》,啦啦啦……葬禮上的人們誰能原諒這個可惡的小姑娘呢?只有朱利安透過淚眼微笑著看著蘇菲。這歌聲是讓他鼓起勇氣,繼續(xù)前行,只有朱利安知道這是蘇菲給他的安慰。

朱利安的父親為了不讓朱利安感到孤獨,請?zhí)K菲的姐姐同意讓蘇菲在朱利安家里過夜,兩個小伙伴頭對著腳相伴而眠,《玫瑰人生》的爵士樂版,黑人爵士樂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翻唱的《La Vie En Rose》再次響起,歌聲繼續(xù)到十年以后?!扒宄?,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了”,在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沙啞的聲線中,20歲的朱利安和蘇菲用枕頭互相攻擊對方,就在父親推門進來的那一剎那,飛舞的羽毛被全部推到了床底下。音樂突然消失,關(guān)上門,音樂再次響起,兩人相視而笑。

生活中我們都不要這樣殘酷的愛,不要這種不會愛的愛,不要這種用憤怒和冒險和一切就不是愛的愛,讓人信服的是我相信了朱利安和蘇菲這種要命的愛的方式。一個新的敢不敢游戲是:蘇菲在數(shù)學(xué)單人考試時內(nèi)褲外穿!此一局的結(jié)尾響起了迪斯可動感歌后Donna Summer版本的《La Vie EnRose》,時間進入到哪個年代了呢?

下一個敢不敢的挑戰(zhàn)是蘇菲說朱利安不敢傷害自己。朱利安敢,他在浪漫宜人的餐廳里送給蘇菲一對情侶戒指,在蘇菲以為這是朱利安向她求婚的時候,朱利安在餐廳向大家宣布說,她答應(yīng)做我的結(jié)婚證人了。愛的人結(jié)婚了,新娘卻不是自己,蘇菲眼含淚水。

接下來進入了不見面的平靜的10年。平靜的巴西清唱組合唱出《玫瑰人生》,樸實得像朱利安過著的建筑師的平常生活,一對兒女、賢妻,每天早晨上班前倒垃圾;而蘇菲嫁給了足球明星。但是兩個人誰都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那些瘋狂激情的日子。

篇2

[關(guān)鍵詞]美國黑人電影;男性;形象

在美國電影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黑人電影憑借自身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魅力而異軍突起,成為世界電影發(fā)展進程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勁力量。迄今為止,美國的黑人電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帶著自身獨特的光芒已走過了90多年的艱辛歷程,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1]目前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美國黑人電影的研究主要以個案分析為主,缺少系統(tǒng)性的論述。實際上,美國黑人電影中塑造了形形的男性人物形象,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世界電影藝術(shù)長廊中的人物類型,而且還具有凸顯主題的重要功能。因此,本文以男性形象作為視角切入點,從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的嬗變、男性形象的塑造、男性形象建構(gòu)的多元價值訴求三個方面出發(fā),對美國黑人電影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探究,由此管窺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的特征及其所蘊含的獨特審美意蘊。

一、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的嬗變

1914年拍攝的默片《湯姆叔叔的小屋》可以看成是黑人電影的早期代表作,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電影類型。[2]此后黑人電影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成為美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電影工作者的重視?!蹲仙贰都~約黑街》《沖出布魯克林》《光榮》等一系列美國黑人電影的出現(xiàn),在豐富電影類型的同時,也見證著美國黑人文化地位的變遷,具有非凡的藝術(shù)價值。在美國黑人電影發(fā)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影片中對男性形象的塑造也日漸豐滿。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的轉(zhuǎn)變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同時也還原了黑人男性的真實面目,現(xiàn)實意義明顯。

首先,美國黑人電影經(jīng)歷了一個從邊緣到主流、從稚嫩到成熟的發(fā)展歷程。1914年拍攝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南北戰(zhàn)爭為題材,講述了一名忠心護主的黑奴湯姆帶領(lǐng)黑奴進行斗爭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感人故事。這部影片可以看成是早期黑人電影的代表作,奠定了黑人電影在美國電影界中的獨特地位。隨后,1915年美國電影之父大衛(wèi)?格里菲斯執(zhí)導(dǎo)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因其美化三K黨在影壇飽受爭議,黑人在片中仍是負面形象。[3]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黑人電影始終處于邊緣化的地位,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黑人為題材的電影作品數(shù)量少,人們對其關(guān)注程度也不高。美國黑人電影真正走向主流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事情。這一情況的轉(zhuǎn)變既與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的蓬勃開展有關(guān),又與美國社會對黑人態(tài)度的調(diào)整有關(guān),美國黑人電影迎來了自己的繁盛時期。與之前相比,這一時期的黑人電影無論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還是對主題的挖掘上,都表現(xiàn)出更高的水平,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掙扎鎖鏈》《鐵血教練》《林肯》《為奴十二年》等黑人電影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其次,伴隨著美國黑人電影的不斷發(fā)展與壯大,電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單一、扁平到豐滿、多樣的嬗變過程。早期美國黑人電影中對男性形象的刻畫比較單一,這導(dǎo)致男性形象扁平,人物性格不夠鮮明,缺少變化。例如,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對男性形象的塑造就較為單一,片中的黑奴湯姆叔叔、奴隸主圣克萊爾、利格里等男性人物的形象過于符號化。這種極端化的人物表現(xiàn)方式雖然有利于凸顯人物性格,但不利于表現(xiàn)男性人物的成長歷程,弊端明顯。隨著電影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電影表現(xiàn)手法的多樣,塑造性格迥異、個性鮮明的男性人物已成為大勢所趨。伴隨著黑人運動的開展,黑人電影也逐漸擺脫了邊緣化的尷尬處境,類型眾多的黑人電影占據(jù)了電影銀幕,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彰顯了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隨之而來的是,片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也打破了早期黑人電影中的固有模式,開始走向多元、立體。例如,電影《弱點》以一個非洲裔男孩邁克爾?奧赫為主人公,講述奧赫在不斷拼搏后成為美國國家橄欖球聯(lián)盟球員的不凡經(jīng)歷。片中對奧赫形象的刻畫十分生動、飽滿,生動地展現(xiàn)了男主人公的成長過程。美國黑人電影中的男性形象伴隨著黑人電影的發(fā)展而逐漸走向成熟,豐富了男性人物的類型。

二、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

長期以來,美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意識。在白人的觀念中,非洲黑人屬于,他們野蠻、邪惡,需要白人來拯救。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觀念、不合理的種族隔離制度曾大行其道,致使黑人的社會地位低下,無法維護自身的基本權(quán)益。美國黑人一直積極地融入美國文化之中,主動爭取自身的權(quán)益。美國黑人電影的蓬勃興起就是黑人在文化方面努力斗爭的產(chǎn)物。其中,男性形象的塑造經(jīng)歷了一個從單薄到豐滿的演變過程,這不僅為美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還預(yù)示著黑人話語權(quán)利的回歸。

首先,美國黑人電影中塑造了眾多正面的男性人物形象。這些男性人物或勤勞勇敢、或老實忠厚、或意志堅強,他們身上具有良好的品質(zhì),始終以正面的形象在電影中出現(xiàn),這在美國黑人電影中有十分明顯的體現(xiàn)。在《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刻畫了形形的男性人物,而最為成功的無疑是對湯姆叔叔這樣一個男性形象的塑造。湯姆品格高尚、善良能干,對主人忠心耿耿。在經(jīng)歷了主人破產(chǎn)、被賣抵債、重傷致命等一系列打擊后,奄奄一息的湯姆終于意識到黑奴只有斗爭才能獲得自由的道理。于是他勸說黑奴們進行反抗,最終取得了勝利。又如2013年上映的電影《白宮管家》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主人公尤金?艾倫因為偶然的機會而獲得白宮內(nèi)務(wù)負責(zé)人的賞識,于是走進白宮工作的故事。影片中的黑人艾倫憑借自己的機智與敏捷的思維,得以在白宮任職34年,其間他服務(wù)了8屆總統(tǒng),從未出現(xiàn)過任何差池,因此成為白宮里人人尊敬的首席管家??梢哉f,這部電影中對于男性艾倫的形象塑造主要以贊揚為主,展現(xiàn)了黑人男性艱辛的奮斗史。實際上,黑人電影中除了塑造眾多正面的黑人男性形象外,還刻畫了許多品德高尚的白人男性形象,如《弱點》中收養(yǎng)奧赫的肖恩?陶西、《林肯》中廢除奴隸制度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為奴十二年》中幫助所羅門重獲自由的木匠巴斯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次,美國黑人電影中塑造了一系列有缺點的男性形象,與片中的正面男性形象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男性人物或自私自利、或脾氣暴躁、或蠻橫無理,他們身上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電影以此來暴露人性的丑惡與陰暗,具有發(fā)人深省的重要作用。例如,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dǎo)的電影《紫色》改編自黑人女作家愛麗絲?沃克的同名小說,描寫了黑人女孩西莉如何在受壓迫、受虐待的境遇中解放出來的故事。影片在講述黑人女性成長過程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黑人男性與女性的共同成長歷程,這在艾伯特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黑人男性艾伯特粗魯、兇狠,心情不好時就會對自己的妻子西莉拳打腳踢,這體現(xiàn)了他兇惡的一面。但是脾氣暴躁的艾伯特并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電影除了展現(xiàn)他的暴力之外,還刻畫了他柔情的一面,這使得艾伯特的形象更加豐滿。當艾伯特得知自己心愛的女人莎格生病的消息時,他不顧外界的流言蜚語執(zhí)意將她接到自己的家中療養(yǎng),從這一個細節(jié)中就可以看出艾伯特身上仍具有善良的品性。又如電影《為奴十二年》中成功塑造的白人奴隸主埃德溫?艾普斯、白人監(jiān)工約翰?提畢茲等男性形象,充分展現(xiàn)了人性中惡的一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男性形象建構(gòu)的多元價值訴求

美國黑人電影憑借全新的敘事視角、與眾不同的敘事內(nèi)容、多元的主題思想而得到觀眾的推崇,在美國電影史上占據(jù)著一席之地。實際上,美國黑人電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意蘊,而其中多元的價值訴求主要是通過對男性形象的刻畫實現(xiàn)的。

首先,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建構(gòu)的意義體現(xiàn)在電影通過對種族矛盾問題的反映,展現(xiàn)黑人群體對自由、平等的深切渴望。非洲黑人作為商品被賣到美洲,為美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長期以來的歷史語境與政治原因,使得美國社會對黑人的認識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與敵意,這導(dǎo)致種族矛盾問題的產(chǎn)生。伴隨著美國黑人運動的發(fā)展,黑人的地位雖有所提高,但仍處于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地位,處境十分尷尬。于是他們在電影中通過展現(xiàn)男性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抨擊種族歧視,揭示奴隸制度的罪惡。例如,在電影《殺死一只知更鳥》中,在種植園工作的黑人湯姆?魯濱遜被誣陷犯有罪,在為自己申訴的過程中這位誠實的黑人男性感到絕望,于是企圖逃跑,最終被射殺而死。影片中黑人魯濱遜的遭遇,表面上看是由白人檢察官一手造成的,而深層原因則是美國社會中存在的種族歧視與社會等級制度。片名中的知更鳥具有強大的象征功能,代表著天真無辜的人,而這個人正是被種族歧視所迫害的黑人魯濱遜。[4]又如電影《為奴十二年》,掀開了廢奴制之前美國歷史的血腥一面,帶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撼。黑人所羅門原本是一個生活在紐約的自由人,但是在兩個白人的設(shè)計下,他被騙到華盛頓后遭到綁架,從此開始了自己長達12年的奴隸生涯。所羅門最后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重獲自由,并用自己的余生為爭取黑人的合法權(quán)益而斗爭。影片通過對所羅門悲慘遭遇的刻畫,表達了黑人對自由的渴望,揭示了奴隸制的黑暗與罪惡。

其次,美國黑人電影中男性形象建構(gòu)的多元價值訴求,還體現(xiàn)在對“美國夢”的另類詮釋。黑人電影除了表現(xiàn)黑人爭取自由解放的題材外,還刻畫了一系列自強不息的男性形象,以此來表現(xiàn)“美國夢”的主題。如穆奇諾執(zhí)導(dǎo)的《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黑人克里斯?加德納在生活中遭受一系列打擊之后,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最終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克里斯靠做推銷的工作來維持生活,但是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節(jié)奏:丟了工作,妻子離家出走,獨力撫養(yǎng)兒子……這時他才意識到原本平淡的生活是多么珍貴。但生活并沒有將克里斯擊垮,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強、樂觀。一次偶然的機會,克里斯得知做股票經(jīng)紀人能賺錢,于是他立下志愿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股票經(jīng)紀人。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他終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再如,《弱點》講述了一個黑人青年追逐夢想的勵志故事。身為孤兒的奧赫無家可歸,不得已進入了孤兒院。和藹、友善的陶西太太非常喜歡這個男孩,于是決定收養(yǎng)他,使他成為自己家庭中的一員。奧赫在陶西一家人的幫助下逐漸激發(fā)了自己的運動潛能,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橄欖球手?!度觞c》并沒有將關(guān)注點聚焦在種族歧視的問題上,而是著重刻畫了奧赫的個人奮斗史,這就是對“美國夢”主題的最好詮釋。

黑人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類型,它以真實再現(xiàn)黑人生存狀態(tài)為主要內(nèi)容,以挑戰(zh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目的,在思想傾向上表現(xiàn)出鮮明的反抗精神。其在好萊塢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和視覺沖擊。影片中的男性形象因為與眾不同的性格塑造、匠心獨運的人物設(shè)計而呈現(xiàn)出非凡的藝術(shù)魅力。《寵兒》中為自由為奮斗的西克索、《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無辜死去的魯濱遜、《鐵血教練》中帶領(lǐng)里士滿籃球隊走向成功的教練卡特等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人電影也逐漸擺脫了預(yù)置黑人為受害者的模式,黑人與白人平等相處、和諧共榮必將成為今后黑人電影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馬海英.從黑人電影看美國黑人文化地位的變遷[J].電影文學(xué),2009(03).

[2] 特里?弗朗西斯,犁耜.非洲裔美國人電影[J].世界電影,2012(05).

[3] 譚昕.社會狀況和文化氛圍的晴雨表――評好萊塢的無聲故事片《一個國家的誕生》[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03).

篇3

關(guān)鍵詞:電影《弱點》;種族歧視;黑人美國夢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2―0137―03

2013年7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包括舊金山、費城、芝加哥、華盛頓和亞特蘭大在內(nèi),美國多座城市相繼出現(xiàn)不同規(guī)模示威活動,抗議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法庭陪審團的裁決:認定白人協(xié)警喬治?齊默爾曼涉嫌槍殺非洲裔青年特雷翁?馬丁的二級謀殺罪指控不成立。這起事件再次燃起了人們對美國種族歧視的思考。在美國,提及白人和黑人,人們就無法回避種族歧視,有色人種為自身能夠享受平等權(quán)利的奮斗腳步從來沒有停息過,因為他們堅信:在美國不分皮膚顏色,能夠通過自身努力,自由地實現(xiàn)自我的成功,這就是“美國夢”。“美國夢”是一種承諾、精神力量,更是一種信仰;是美國民族精神的一種狀態(tài),更是美國大眾的核心價值觀。作為種族歧視問題一直存在的美國,黑人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電影《弱點》取自邁克爾?劉易斯的名著《弱點:比賽進程》,用溫情的路線書寫了一個黑人“美國夢”的傳奇感人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我們能找到答案。

一電影《弱點》

高大的邁克爾?奧赫來自黑人貧民區(qū),母親吸毒,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被政府強制收留。在輾轉(zhuǎn)于幾個缺少愛的寄養(yǎng)家庭以后,他成了一個自卑、孤僻、不善言談,保護意識極強的孩子。在最后的一個寄養(yǎng)家庭里,邁克爾和他的朋友一起被朋友的爸爸送進私立基督學(xué)校。邁克爾打籃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天賦被體育老師發(fā)現(xiàn),獨自力薦他進入該學(xué)校學(xué)習(xí)。他的平均成績只有0.6分,在9年里上過11個學(xué)校,加上未能在領(lǐng)養(yǎng)家庭中得到溫暖,逃家的他在寒冷的夜晚一個人流浪街頭時,遇上了碰巧開車經(jīng)過的富裕的白人陶西一家,并決定讓他在自己的家留宿一晚……就這樣,故事慢慢地展開,陶西一家的愛熱情和包容,使他開始從悲慘的童年陰影中走出來。陶西太太和柯頓教練因材施教,讓邁克爾身上橄欖運動的天賦大放光彩,成功地讓他從門外漢轉(zhuǎn)型為中學(xué)美式橄欖球聯(lián)賽中震撼全場的黑馬,之后靠體育獎學(xué)金項目進入NCAA一級大學(xué),最終邁克爾經(jīng)過努力進入了密西西比大學(xué),并成為最佳全明星球員。

整個故事的節(jié)奏如此的舒緩、流暢,在陶西一家愛的包圍下,邁克爾一點點地彰顯他善良的本性,雖然對這種白人的愛有過質(zhì)疑、掙扎和徘徊,但這些在愛的面前顯現(xiàn)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種族差異的問題在這部電影里似乎被忽略了:白人上流社會的陶西一家不費吹灰之力就接受了這個來自貧民窟的黑小子,他們用愛融化了這個來自底層社會的黑人小孩的心,在幫助邁克爾的過程中,有憐憫和同情,但更多讓眾多觀影者看到的是陶西一家用美好、善良、尊嚴去幫助邁克爾找到人生的目標,“就像《弱點》的制片安德魯曾經(jīng)說的‘這就好像是一個時事故事,但我認為它并不是在制造復(fù)雜,而是在創(chuàng)造機會。它非常的及時,特別是在21世紀,我們生活在由無數(shù)家庭構(gòu)建的社會中,然而人們心中互愛與互相扶持的想法卻慢慢淡化。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它向人們發(fā)出信息,希望能讓人們正視這個問題。’”[1]制片人所說的“問題”是什么問題?在我看來就是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歧視問題。

二、電影《弱點》里暴露出的種族歧視

“在美國,黑人等少數(shù)民族始終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問題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黑人和白人之間,教育水平、就業(yè)率、平均工資等方面都有明顯差距,由此形成的種族貧富差距和黑人的貧困化則是人人皆知?!盵2]

邁克爾進入教室的那一刻,吵鬧的教室頓時安靜了下來,同學(xué)們投來諷刺鄙視的目光,隨即是竊竊私語;老師在邁克爾第一次小考測試上,看到了空白的答案,也看到了一幅畫:一個小孩兒孤獨無助地站在一艘高大的船上。在隨后的課堂上,他也曾經(jīng)寫了一首詩,叫《White Walls》:“I look and I see white everywhere, white walls, white floors, and a lot of white people.”不難看出,四周的白墻給了邁克爾很強的壓迫感,在這個白色世界,沒人愿意接納他、理解他,就連該校的很多老師看到邁克爾交的白卷后,也覺得他愚蠢、懶惰、不可救藥,我們同情邁克爾所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接下來,校長通知了他父親死亡的消息,但是沒有人追究其死亡原因,邁克爾本人也記不清上次見他父親的時間;他不喜歡別人叫他“big Michael”,因為在英語里“big”是傻、笨的意思;邁克爾在學(xué)校的“Career Aptitude Test”中,“Protective Instincts”得了98分;在外出和陶西一家吃飯的時候,偶然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就失散多年的弟弟……在這部電影中,類似這樣令人難過的鏡頭還有很多,這充分說明了貧民區(qū)的黑人的生存空間的惡劣和冷漠。

陶西太太的朋友就代表著一部分美國白人對黑人的價值傾向,她們這樣評價黑人社區(qū):“I think it might ‘hurt ’me to go there, it might hurt your reputation to go there.”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在實際生活中,黑人和白人的居住區(qū)是有很大的貧富差距的:白人區(qū)大多生活的是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正當?shù)穆殬I(yè),而黑人居住區(qū)生活條件惡劣,很多黑人孩子中途輟學(xué)、流浪街頭,甚至進入黑幫,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這些白人看來:黑人就象征著低賤、傷害和暴力,不應(yīng)該與黑人為伍。雖然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美國黑人的權(quán)利和地位有所提高,但美國黑人仍需不斷進行斗爭來改善黑人的權(quán)利、地位和生活狀況。

三、有種族色彩的“美國夢”

“美國夢”有著明顯的種族色彩。黑人受歧視現(xiàn)象出現(xiàn)于1607年至1733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時期,美國雖然在1776年宣布獨立,但獨立只是白人的獨立并不包括黑人,1787年憲法中“將黑人、印第安人、婦女和窮人排除在人權(quán)保護之外”的規(guī)定,更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大污點。在黑人的抗爭下,1865年廢除奴隸制,接著1870年明確賦予黑人男子投票權(quán)。1920年規(guī)定各州不得剝奪婦女的選舉權(quán)。在風(fēng)起云涌的民權(quán)運動的背景下,馬丁?路德?金組織的蒙哥馬利罷車運動,迫使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了《民權(quán)法案》,才算廢除了《種族隔離法案》。

正如默爾戴爾教授在《美國尷尬:黑人問題與民主》一書中指出的那樣:“美國黑人知道,他們在美國社會中處于附屬地位,這正是美國信條沒有得以實現(xiàn)的后果。但是他們對美國信條的信奉并不僅僅是他們懇求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權(quán)利的手段。他們和白人一樣,被這一信念的巨大魅力所吸引。他們也和白人一樣,相信美國信條統(tǒng)治著美國。”[3]

美國信條指的就是“美國夢”,“美國夢”中人人平等的理想激發(fā)了黑人的民族意識,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20世紀五六十年代轟轟烈烈的民權(quán)運動,不斷批判種族不平等違背了美國夢的信念,讓廣大美國民眾、尤其是白人意識到了種族歧視的不公平和荒謬,對黑人實現(xiàn)他們的美國夢有著積極的影響,20世紀下半葉,取得民權(quán)運動勝利后的美國黑人浩浩蕩蕩地登上文壇,其文學(xué)發(fā)展經(jīng)歷了“南部重建時期”、“哈萊姆文藝復(fù)興”、“民權(quán)運動”、“黑人權(quán)利運動”、“黑人藝術(shù)運動”等,主題反映的大多是對美國社會中的黑人對自己身份所進行的思考。政治和思想上的轟轟烈烈的運動和反抗充分證明了“美國夢”對種族的不平等。黑人奧巴馬贏得美國大選,美國產(chǎn)生了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有人說他詮釋了“新美國夢”,但對我看來更多的是象征了種族歧視得到了正視。怎樣來實現(xiàn)黑人的美國夢?電影給了我們答案。

四、電影《弱點》里展現(xiàn)的黑人美國夢的實現(xiàn)條件

1.社會對于個人理想的包容與指引

清教徒精神是“美國夢”的源泉。1620年9月,為了逃避英國教會的迫害,大約100名清教徒搭乘著名的“五月花號”前往北美,他們橫穿大西洋來到馬里蘭,“美國夢”已開始悄然萌芽。不斷發(fā)展的清教主義為美國社會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塑造了美國人民勤儉致富的民族性格,同時也培養(yǎng)了其對社會的回饋意識,并勇于擔當社會責(zé)任、維護正義,積極投身到社會公益中。換句話說:成功實現(xiàn)了“美國夢”以后要去幫助有夢想的人。

作為美國夢的成功典型,陶西一家生活富裕,家庭美滿,也一直在從事慈善事業(yè),他們拯救了邁克爾,邁克爾也改變了陶西一家,陶西太太在朋友聚餐時對朋友說:“he is changing my life!”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電影《弱點》會有對陶西一家善行進行質(zhì)疑:為什么會心甘情愿地幫助貧困的黑人邁克爾?影片最后的獨白給了我們提示:遇見邁克爾才讓陶西一家意識到自己的幸運,作為已經(jīng)實現(xiàn)夢想的他們懂得感恩,愿意去承擔社會責(zé)任,愿意用自己的財富、優(yōu)勢和愛去接納這個智商低下、貧困自卑的黑人小孩兒,并幫助邁克爾自己實現(xiàn)了“美國夢”,這種感恩的方式就是去回饋社會,去幫助更多的人實現(xiàn)夢想。社會由千千萬萬個家庭構(gòu)成,如果每個家庭都秉承這樣的價值觀,這個社會就能實現(xiàn)對個人理想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支持,“美國夢”的傳奇才能代代傳承下去。

傳統(tǒng)的勵志片通常在傳達這樣的“美國夢”:不計出身,只要努力拼搏,就能取得成功,不難看出此類的影片過分夸大了個人的主觀作用。就像一位叫做“塵之傷”的觀者寫下的影評一樣:“……而這個夢想的潛在的前提條件是:整個社會充滿了機遇,并且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雹倏梢哉f,正是這樣穩(wěn)定的、可以包容一切的環(huán)境,這個懂得感恩、提倡回報和付出的美國大環(huán)境,確保了個人的奮斗不會被白費。出身黑人貧民區(qū)的邁克爾?奧赫意識到這個代表著美國社會的陶西一家對個人理想的指引,奮斗成為了橄欖球明星,而他的許多黑人的伙伴沒有抓住機會,胡混街頭。

2.自身的奮斗

《弱點》里邁克爾是出生在美國黑人貧民窟這個“社會盲點”里,他并不是個例。在美國像這樣的情況屬于大多數(shù),大多數(shù)的美國黑人出生貧寒,家庭破碎,但邁克爾身上具有一切追逐美國夢的品質(zhì):內(nèi)斂堅韌,人格獨立,懂得感恩,倔強善良,勇于承擔責(zé)任,在這部電影里表現(xiàn)出的是保護家人的強烈意識。邁克爾第一次留宿在陶西家,早上醒來的時候,把床鋪整理得干凈規(guī)整,這無疑不給陶西太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高大,魁梧,但這不是他作惡像其他黑人一樣流竄于街頭的本錢,而是成為了陶西太太后來堅強的依靠:“I got your back ”; 當邁克爾用手擋住車的安全氣囊,使陶西的小兒子SJ免于死亡威脅的時候,更加堅定了這個白人母親收養(yǎng)邁克爾的決心,因為她看到了邁克爾的善良,以及對于家人、親情的重視和強烈的責(zé)任感。

相反,自身不努力就無法擺脫惡劣的環(huán)境,沒有權(quán)利去享受夢想的感召力量。影片最后,邁克爾?奧赫成為了橄欖球明星,沒人會去注意他的黑人身份。但我們應(yīng)該看到,邁克爾在黑人區(qū)的朋友走上了犯罪道路,尤其是那個具有優(yōu)秀的運動技能的朋友在一次黑幫打斗中慘遭殺害。那么試想一下,如果邁克爾即使碰到幫助,而他自己隨波逐流,自暴自棄,他的下場就會和他的朋友一樣。

五、結(jié)論

黑人爭取自身平等權(quán)利的抗爭從來沒有停息過,從黑人“政治行動派”的創(chuàng)始者道格拉斯,到奧巴馬成功的連任,都說明有色人種的歧視問題一直存在,但是可喜的事情是這種歧視一直在弱化,但是不是沒有。我們需要這種夢想的力量去支撐我們繼續(xù)抗爭,需要由千千萬萬像陶西一家這樣珍視感恩,懂得回報,敢于擔當社會責(zé)任的家庭構(gòu)成的社會,去包容和指引個人理想,再加上個人的奮斗,就真的能實現(xiàn)像詹姆斯?亞當斯在1931年發(fā)表的《美國史詩》中對美國夢的定義是:“建立一個人人都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富足、更充裕的國度,人人以其能力和成就獲得相應(yīng)機會的夢想”。[4]

[注釋]

①塵之傷.溫暖的現(xiàn)代童話――《弱點》觀感[BE/OL].http:///1143375/blog/383145.

[參考文獻]

[1]肖沛雄,萬文雙.美國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經(jīng)典范本”――品評美國體育電影《弱點》[J].南方電視學(xué)刊,2012(03).

[2]Joseph, F.Healey.Race, Ethnicity, Gender and Class[M].California:Pine Forge Press,1995.

[3]Myrdal,Gunnar.An American Dilemma: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 (2 vols.) [M].Pantheon Books,1962.

篇4

[關(guān)鍵詞] 《亂世佳人》; 南方文化;文化成長;奮斗;生存

“開放、向上、充滿活力”是美國文化的總體特點,是美國文化的標簽。這一文化特點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融合和裂變。在數(shù)次的融合和裂變中,以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南方和北方的文化融合最為典型。

對于南北戰(zhàn)爭的發(fā)生,很多人把原因歸咎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而深層次上的原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間的沖突。文化的不同決定了思想觀念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和行為方式的不同,經(jīng)濟生活是其中最為主要的一個方面,所以以經(jīng)濟矛盾為外在顯性的沖突最先表現(xiàn)出來。對于美國這個時期文化的反映,電影《亂世佳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認識途徑。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南方文化在戰(zhàn)爭的外在夾持下艱難而痛苦的蛻變過程,體味到文化成長與變化的外在巨變下內(nèi)在的細微變化,感受到文化變動時期處在文化體系中的“人”的選擇與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亂世佳人》更像是一部美國南部文化成長的大片,而不是一部愛情故事片。

影片所反映的故事發(fā)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在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的克萊頓縣里,大片延綿的紅土地上矗立著塔拉莊園、十二棵橡樹等多座奴隸主的農(nóng)莊,對于生活在這里的男人們來說,“棉花種得好”“騎馬功夫精湛”“射擊本領(lǐng)高強”“跳舞姿態(tài)輕松”“陪伴女士風(fēng)度瀟灑”“酒量豪爽”是最要緊的事,而對于女人們來講,端莊、優(yōu)雅、嫻靜是最重要的氣質(zhì),找一個與自己地位相當?shù)恼煞蚴亲畲蟮娜松繕?。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野餐會,漂亮的衣裙、時髦的裝扮、豐盛的食物、盛大的跳舞會是這里生活的主旋律。

這里的人來自于四面八方,信仰個人奮斗,相信腳下的土地。塔拉莊園的主人杰拉爾德?奧哈拉來自于愛爾蘭,是一個因政治原因從愛爾蘭流落到這里的年輕人,他靠著好酒量和好牌技贏得了最為重要的東西:他的第一個奴隸和第一塊土地。他在贏得了第一筆財富之后,靠著勤勞和堅毅,他的財富逐年增長,最終成為一個擁有100名奴隸的大莊園主。像杰拉爾德一樣,這里的農(nóng)場主都有自己的一部奮斗史,奮斗中的堅強不屈和對土地的熱愛,構(gòu)成了南方文化的主色調(diào)。這種色調(diào)在南方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體現(xiàn),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表現(xiàn)方式也不同罷了。

南方文化的另一面是精致和優(yōu)雅,這種精神特質(zhì)的代表是十二棵橡樹莊園,那里居住著喜歡讀書、音樂和文學(xué)的韋斯爾克家族。這是連南方人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另一個精神層面。這種文化的兩面性的結(jié)合不僅體現(xiàn)在莊園與莊園之間的互補上,還體現(xiàn)在塔拉莊園的內(nèi)在組合上。杰拉爾德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矮個子,在他個人創(chuàng)業(yè)成功之后尋找妻子的時候,卻是非名門閨秀不娶的一個富有文化意味的舉動,所以盡管杰拉爾德總是扯著嗓子大聲喊叫,總是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的妻子艾倫卻是一個風(fēng)度優(yōu)雅、儀態(tài)萬千、管家有方的女性。二者出現(xiàn)在同一個家庭中,事實上象征著南方文化的生長過程:堅強不屈、奮斗不息,為南方創(chuàng)造著財富,而財富的增長需要有度的節(jié)制和合理的方法來管理,只有二者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促進南方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但文化的成長并不是人的意愿可以左右得了的,于是二者并不能像杰拉爾德和艾倫的結(jié)合那樣帶來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塔拉”莊園,文化呈現(xiàn)出“兩層皮”現(xiàn)象。一方面是優(yōu)雅精致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虛無主義,一方面是務(wù)實而扎實的實干主義,后者是文化的主流。

戰(zhàn)爭的臨近改變了一切,為了保留農(nóng)奴制,捍衛(wèi)南方的莊園文化,佐治亞州脫離了聯(lián)邦,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對于戰(zhàn)爭,南方人沒有一絲畏懼。雖然部隊是臨時組建起來的,甚至連騎兵連隊的馬匹都準備不齊,但他們堅信不出一個月就可以以勝利結(jié)束戰(zhàn)爭。在南方青年所卷起的戰(zhàn)爭熱情風(fēng)暴中,只有一個人公然持反對態(tài)度,那就是瑞特。瑞特對戰(zhàn)爭的反對則來自于高瞻遠矚的認識:在南方少有鑄鐵廠、木材廠、棉紡廠和制革廠,沒有戰(zhàn)艦,“有的只是棉花、奴隸和傲慢。”斷言“他們會在一個月內(nèi)把我們干掉”。不管是大多數(shù)傲慢的南方人,還是像瑞特這樣的反叛式人物,雙方都把一個月作為結(jié)束戰(zhàn)爭的期限。然而戰(zhàn)爭不會在一個月內(nèi)結(jié)束,它整整持續(xù)了3年之久。雙方對戰(zhàn)爭的揣測和實際上的進程有如此大的差異,原因就出在對南方文化的認識不足上,認為南方人在一個月內(nèi)取勝的太低估了北方文化的勢力,而認為北方人在一個月內(nèi)取勝的又太低估了南方文化的價值。

一場實力不對等的戰(zhàn)爭開始了,南方人靠的是對南方的熱愛和堅持,北方人靠的是機械和金元,鮮血淋漓的戰(zhàn)場后面遭受考驗的是南方文化。當戰(zhàn)爭越來越不利于南方的時候,南方精神中的不屈和熱愛卻高高地昂起頭來:年過70的韋斯爾克先生死在了戰(zhàn)場上,塔爾頓太太最愛的騍馬耐利死在了戰(zhàn)場上,甚至連瑞特在戰(zhàn)爭必敗的最后階段也去參加戰(zhàn)爭了。斯嘉麗無論如何也不明白人們的所作所為:韋斯爾克先生根本就不應(yīng)該死!因為他既不贊成南北分離,又反對打這個仗。瑞特“講究吃喝享樂、厭惡南方、嘲罵參軍打仗的人”,卻去接受死亡的威脅和失敗的結(jié)局。如果在戰(zhàn)爭的初期在南方的主戰(zhàn)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南方精神是第一個層面的話,在戰(zhàn)爭的結(jié)尾階段反戰(zhàn)人士投入戰(zhàn)爭展現(xiàn)出的則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這兩個層次都體現(xiàn)出了高度的熱愛!為了熱愛而熱愛,不惜生命,沒有理性,沒有理由。

在南方的主流文化中,除了以上的兩種精神,還有一種叛逆精神,這種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想受約束的精神在戰(zhàn)爭中逐漸成為南方文化中的新生力量,其代表人物是斯嘉麗和瑞特。斯嘉麗的母親和黑媽媽一心想把斯嘉麗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雅的淑女,但是斯嘉麗卻更多地繼承了父親杰拉爾德身上那種不屈、頑強的生存精神。在戰(zhàn)爭前這一點體現(xiàn)在斯嘉麗當?shù)弥约旱男纳先诵l(wèi)希里要訂婚的消息時,仍然要利用野餐會午休的機會偷偷地溜出午休室去向衛(wèi)希里表白自己的愛情,希望一起私奔。表面上看這是為了愛情無所顧及,但實際上是對現(xiàn)有文化秩序的不遵守。正是有了這種思想,所以在十二棵橡樹對人們嗤之以鼻的瑞特她很贊成,因為她覺得瑞特敢于力排眾議,不娶一個“傻姑娘”做妻子是對的。就是因為斯嘉麗身上這種時不時顯現(xiàn)出來的與眾不同,使得她在女孩中間沒有好人緣,表面上看是斯嘉麗的美貌引起的嫉妒,實際上是精神層面上的隔閡。在平時狀態(tài)下,這種與生俱來的叛逆顯現(xiàn)得還不是十分明顯,但是戰(zhàn)爭來了。一切都與以前不一樣了,饑餓成了第一位的問題。在斯嘉麗找吃的、持槍殺死北方的散兵、為了交稅搶走妹妹的未婚夫、為了賺錢不惜雇用罪犯等行為中,我們再次看到出現(xiàn)在南方拓荒者身上強烈的生存奮斗精神。斯嘉麗在生存奮斗中雖然也在不停地反省:要是母親知道我做了這些事一定會傷心的,但是母親教給我的那一套怎么就一點用都沒有呢?眼看著按著南方文化的規(guī)矩成長起來的同齡女子很多在生活面前悲慘地淪落,斯嘉麗甚至慶幸自己再也不會符合母親的培養(yǎng)標準。從斯嘉麗的反思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自己的改變并不滿意,她也認為自己在丟失一些美好的“東西”。而對于瑞特來說,他的叛逆形象一開始就十分鮮明,因為他不肯娶一個因意外事故沒能在當夜被送回家的女子為妻,讓父親攆出了家門。他身無分文,只能靠個人努力,用南方上層人看不起的方式賺錢。在他艱苦謀生的同時,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北方和歐洲。于是他越發(fā)地看不起南方人的固步自封――只要有土地和奴隸就有棉花,只要有棉花就有一切。他清楚地認識到南方遲早會在北方的沖擊下毀掉,所以他在南方人誓死保衛(wèi)土地和奴隸時來回穿越生死線大發(fā)其財。從叛逆的起點和叛逆的終點來說,斯嘉麗和瑞特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所以斯嘉麗從第一面見到瑞特開始就覺得瑞特的話“有理”,始終把他當做一個“知己”:最困難的時候瑞特總是在她身邊,而只要瑞特在身邊她就能感覺到安全,像待在母親艾倫身邊一樣。也是出于相同的認同感,瑞特從在十二棵橡樹聽到斯嘉麗不顧一切地向衛(wèi)希里訴說愛情時就愛上了這個與眾不同的女子,他堅信斯嘉麗是自己的“同路人”,無怨無悔地出現(xiàn)在斯嘉麗需要幫助的任何一個時刻。

然而斯嘉麗和瑞特的文化成長都是曲折的。斯嘉麗緊緊抓住衛(wèi)希里不放,她對衛(wèi)希里的愛情實際上是她對南方文化中“精致”一面的愛戀。在她的腦海中,衛(wèi)希里始終是“在一個清晨,騎著駿馬,披著霞光”出現(xiàn)在塔拉莊園窗外的形象,雖然她幾乎從來沒有弄懂過衛(wèi)希里的心思,但她依然“愛”著衛(wèi)希里。盡管瑞特不只一次地提醒斯嘉麗,衛(wèi)希里只有思想,沒有行動能力,他只能靠現(xiàn)成的財富或者別人的保護才能生活下去。但是斯嘉麗從來不肯承認衛(wèi)希里的無能,她從骨子里認為衛(wèi)希里生來就是過舒適生活的。斯嘉麗之所以如此地庇護衛(wèi)希里,實際上是她對南方精致文化的深刻眷戀。所以,她在瑞特向她求婚時只承認自己喜歡瑞特,而心底愛的依然是衛(wèi)希里。只有在玫蘭妮死去時衛(wèi)希里表現(xiàn)出的軟弱,才讓斯嘉麗真正看清了衛(wèi)希里無力生存的真實,才意識到自己的真正所愛是瑞特。這個改變意味著斯嘉麗所代表的南方文化的新生力量終于從自發(fā)的成長狀態(tài)走上了健康的自覺成長的道路。

和斯嘉麗的一路成長不同,瑞特的文化成長出現(xiàn)了一種向南方文化回歸的趨勢。在斯嘉麗的成長過程中,瑞特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起到了一個“導(dǎo)師”的作用,他向斯嘉麗解釋南方文化的閉塞、衛(wèi)希里的無能、錢的作用等等,高舉著叛逆的大旗。為了女兒美蘭,他失去了先前蔑視南方文化不足的勇氣:他自己可以不被南方接受,但是他要讓女兒過正常人的生活。于是瑞特的文化人生開始了巨大的轉(zhuǎn)折,他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討好亞特蘭大城里的南方遺老們,以換得南方遺老們對女兒的認可。所以他和斯嘉麗的愛情結(jié)束原因不在于衛(wèi)希里,因為兩個人在文化成長中選擇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斯嘉麗的文化成長是南方文化的希望,她身上所代表的南方文化中的堅強和勇敢、變通和適應(yīng),為南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獲得新生,只有這樣南方文化才不至于為自我所毀滅,從而使南方文化走向北方文化,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約翰?貝爾頓.美國電影美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 愛德華?C?斯圖爾特.美國文化模式跨文化視野分析[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3] 汪波.當代美國文化透視[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1997.

篇5

關(guān)鍵詞:《穿普拉達的女王》;女性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

影片《穿普拉達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 是根據(jù)勞倫?魏絲伯格(Lauren Weisberger) 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大衛(wèi)?弗蘭科爾(David Frankel) 執(zhí)導(dǎo),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 和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 聯(lián)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6月3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剛離開校門的女大學(xué)生安德麗婭?桑切絲 (Andrea Sachs) 進入了一家頂級時尚雜志社《Runway》當主編米蘭達?普雷斯麗 (Miranda Priestly) 助理的故事,她從初入職場的迷惑到從自身出發(fā)尋找問題的根源最后成為了一個出色的職場與時尚的達人。但為了追求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毅然離開了五光十色的時尚圈,猿腫雋俗約合不兜謀ㄉ綣ぷ鰨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如愿以償?shù)倪x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個人主義價值觀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關(guān)于“個人主義”的解釋是這樣的: “一種政治和社會哲學(xué),高度重視個人自由, 廣泛強調(diào)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來約束的個人或自我?!鳛橐环N哲學(xué),個人主義包含一種價值體系, 一種人性理論, 一種對于某些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宗教行為的總的態(tài)度?!?依據(jù)這種理解,個人主義作為個性參與社會生活的態(tài)度、傾向和信念, 有其歷史表現(xiàn)的必然性??傃灾?,在西方社會的文明進程中,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整體性和普遍性意義,它構(gòu)成了西方人賴以把握人和世界關(guān)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狀態(tài)。

其主要內(nèi)容是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強調(diào)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fā)展。就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xué)。從價值體系講,個人主義認為,一切價值均以人為中心,個人才是最終目的,社會只是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手段和條件;從道義上講,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有權(quán)利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從人性理論講,即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有選擇自己生活目標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的自由,任何人不應(yīng)該作為其他人獲得幸福的工具。

美國人認為,作為一個人都應(yīng)該具有獨立性、責(zé)任心和自尊心。具備了這些,也才不負作為一個人而受到關(guān)注和尊重。他認為個人主義價值觀主要包括自主動機、自主抉擇、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個性自由、尊重隱私等層面的具體內(nèi)容。個人主義的實質(zhì)在于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為最高目的的原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合理內(nèi)核在于其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的尊嚴,注重個人的自主和自我發(fā)展。

二、《穿普拉達的女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分析

跟許多初入社會的大學(xué)畢業(yè)生一樣,初涉社會的Andrea的第一份工作是迫于生計不得不選擇的。她來到了著名時尚雜志面試,以聰明得到了主編Miranda的特許, 讓她擔任自己的第二助理。經(jīng)一位老前輩的指點后,工作越來越順,到后來主動換上了在時尚圈子里的衣服,完美地完成著她的工作。但最后通過與女魔頭的交談,發(fā)現(xiàn)自己得到了工作,卻放棄了家人和朋友,并且為了工作上的進步要將別人打壓下去之后毅然離開了雜志社。在著名的時尚雜志社工作并不是安迪來紐約的初衷,她想來紐約就是想做新聞記者,做一些她認為有意義的報道。讓人欣慰的是,Miranda女王在失去安妮這個最好的助手以后,多少有一些失落,但是她還是用她的方式給了Andrea最寶貴的支持,親自致電那家報社為Andrea作了“新職業(yè)推薦”,報社主編自然知道能夠得到Miranda如此高度評價的女孩,一定是非常有價值的奇才。于是,Andrea如愿以償,重新做回了自我,當她再次站在《Runway》雜志社樓下的時候,Miranda繼續(xù)著她自己精致、準確、挑剔的時尚生活,而Andrea也有了屬于自己一片天空。

每個關(guān)鍵的節(jié)點我們都可以做出決定。Andrea因為太聰明,所以她看到Miranda,她就知道這條路不是她想要的。她不想幾十年后在那里痛苦地糾結(jié)離婚的問題,也不想要有一天需要犧牲背叛像Nigel一樣的忠誠的下屬。所以她選擇走上另一條路了。Andrea知道女人要獨立自主,追求生活,不忘初心。從Andrea身上我們看到了個人主義價值觀,看到了她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fā)展;看到了她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選擇自己生活目標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的自由;看到了她不拿其他人作為獲得幸福的工具。Andrea給我們展現(xiàn)了美國人崇尚的最完美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Miranda職場生活光鮮靚麗,努力保住職位的職場拼殺,光彩奢華背后總是不可言喻的辛酸,家庭生活卻一團糟,緋聞不斷。女王選擇戰(zhàn)斗來隱藏自己的內(nèi)心,打開車門面對無數(shù)的閃光燈的聚焦。每個人都有追求的權(quán)利,女王付出了代價,也實現(xiàn)了職場上的個人價值。

同樣的,Andrea的同事Emily,她雖然小氣、刻薄、八卦,但是在她病得要死要活的時候她依舊堅持工作,在影片結(jié)尾她出車禍之后不久她跛著腳來上班。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Miranda是個女魔頭,但更多原因是因為她熱愛時尚熱愛在時尚圈的工作,這是她的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她也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和價值。

三、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Feminism) 又稱女權(quán) (女權(quán)主義)、婦女解放 (女性解放)、性別平權(quán)(男女平等)主義,是為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chuàng)立和發(fā)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除對社會關(guān)系進行批判之外也著重于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quán)利、利益與議題。女性主義是隨著婦女運動的興起而發(fā)展起來的,旨在提高婦女在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的政治權(quán)利。

Feminism在西方是指一種西方婦女爭取男女平等的社會政治色彩濃烈的社會運動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思想和文化領(lǐng)域的革命。它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權(quán)制文化對婦女的壓抑和迫害,反對婦女的屈地位,要求婦女解放。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質(zhì)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quán)力關(guān)系與性意識之上。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身體、家務(wù)分配、壓迫與父權(quán)。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chǔ)是認為,現(xiàn)時的社會建立于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quán)的父權(quán)體系之上。這對促進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國內(nèi)外的女性文學(xué)批評和研究中,女性意識成為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它成為判斷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義文學(xué)的標準和尺度,是界定女性文學(xué)的最重要依據(jù)。

四、《穿普拉達的女王》的女性主義分析

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地位大大提升,女性作品日益增多,女性身份被人尊重...這都體現(xiàn)了女性主義的重大貢獻。“女性主義”是一種社會文化,而“電影研究”是一種大眾文化媒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處不存在女性主義的研究。

魍車纈爸械吶性形象是刻板的??偸潜凰茉鞛榫哂小芭詺赓|(zhì)”的、溫柔的、觀賞性的、感性的性別角色,她們的領(lǐng)域被限制在婚姻、家庭以及依賴于男性的社會范圍中。

顯然我們的女王不是這樣的。Miranda是男性主導(dǎo)社會的世界知名公司的最高領(lǐng)導(dǎo),在公司掌握決定權(quán),使男性成為任意指揮的對象。這一反傳統(tǒng)刻板形象:她繼承和打破了傳統(tǒng)女強人打扮似男性的形象,時尚而具女性“氣質(zhì)”,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女性魅力體現(xiàn)出來。而在家中卸去成功女性華麗光環(huán)顯露其脆弱面,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社會更多特權(quán)的父權(quán)體系下帶給女性巨大的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壓力。在男性思維模式下,她失去了做家庭主婦的優(yōu)勢以及享受家庭生活的權(quán)利,而淪為了一個婚姻不幸福只會工作的工作狂。女性一旦進入男性主宰的社會,就由女性變成男性,臣服于由男性統(tǒng)治的社會。Miranda成為了事業(yè)的成功者,生活的失敗者。Miranda婚姻破裂時說:“除非你能讓他打消離婚的念頭,我不怕他們怎么寫我,但我覺得我的孩子們怎么辦,她們又失去一個爸爸”,還有她說如果她是個男人,那么人們就只會著眼于她的成就,而不會在意她的家庭生活了都讓我們體會到了男權(quán)社會女性的艱難和心酸。

而Andrea在最后離開風(fēng)光無限的時尚圈實現(xiàn)她最初的夢想---報社記者。除了實現(xiàn)個人價值外,她的這個選擇也是女性獲得解放的標志,即擁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而她的選擇也反映了她內(nèi)心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史瑋璇,佘婷.《穿普拉達的女王》的女性主義意義[J].電影文學(xué),2010(24).

篇6

美國電影十大最具代表性女星排名 1.凱瑟琳赫本 凱瑟琳赫本是一位憑借著其演出作品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女演員,并在60年的演藝生涯中獲得了12次奧斯卡獎提名,是美國電影和戲劇界公認的標志性人物和藝術(shù)瑰寶,也因其機敏風(fēng)趣、舉止高雅的性情成為好萊塢的傳奇人物。

2.貝蒂戴維斯 貝蒂戴維斯是美國電影藝術(shù)與科學(xué)協(xié)會首位女性主席,在演藝史中演繹了超100部電影、電視和戲劇,曾先后獲得10次最佳女主角提名,2次最佳女主角獎,凱撒榮譽獎、AFI終身成就獎等多項重量級榮譽。

3.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是一位有著人間天使美譽的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以高雅氣質(zhì)和品味穿著而著稱于世的全球十大杰出女性之一,憑借《羅馬假日》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而后又先后獲得托尼獎最佳女主角等重要獎項,是世界影壇難得一見的瑰寶。

4.英格麗褒曼 英格麗褒曼是一位瑞典籍著名女演員,是繼葛麗泰嘉寶后再在國際影壇大放光芒的瑞典巨星,憑借著《卡薩布蘭卡》的出色演出而聞名于世,并曾三度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兩次艾美獎和一次托尼獎。

5.葛麗泰嘉寶 這是一位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逝于美國紐約的神秘女皇,曾三次被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并在1955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作為美國影史的第一位女神她在電影史上的位置無人可替代。

6.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是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女演員之一,至今為止依舊是美國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全球十大魅力女星之一,憑借出演的《熱情似火》獲得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因她正值盛年的隕落也是她不少迷弟心目中的遺憾和謎團。

7.伊麗莎白泰勒 伊麗莎白泰勒憑借《戰(zhàn)國佳人》《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和《夏日驚魂》三部影片在1957-1959年間三度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擁有一雙漂亮藍紫色眼睛的女演員,后又接連獲得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柏林銀熊獎最佳女演員,有著好萊塢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的美稱。

8.朱迪嘉蘭 朱迪嘉蘭有著45年歌唱生涯的知名歌唱家,憑借扮演在音樂劇舞臺上的出色表演成為國際明星,憑借《綠野仙蹤》而一舉成名,并先后獲得過格萊美獎、托尼獎、金球獎、愛卡最佳青少年演員獎等眾多榮譽。

9.瑪麗琳黛德麗 這位女明星是在好萊塢二三十年代可以與葛麗泰嘉寶分庭抗禮的女明星,演唱的《莉莉瑪蓮》成為二戰(zhàn)中美德雙方士兵均喜愛的歌曲,在德國電視二臺民意評選活動中的最偉大德國人位列第50位,是20世紀最偉大的偶像之一。

篇7

關(guān)鍵詞: 英語電影片名 交流功能 片名翻譯

1.引言

電影,是中外文化藝術(shù)交流的重要途徑。電影的交流首先是片名的交流,片名是先行使者,起宣傳引導(dǎo)的作用。片名的佳譯可為影片錦上添花,更好地促進國際間跨文化交流。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和審美習(xí)慣的不同,若將一些英語片名直譯為中文,勢必會削弱對觀眾的吸引和感召力。因此,本文在研究翻譯片名四原則的基礎(chǔ)上,探討對由專有名詞構(gòu)成的片名的翻譯。

2.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四原則

根據(jù)彼得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原則的觀點,語篇可分為表達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勸說功能型。不同的文本適合不同的翻譯原則。因此,譯者應(yīng)采取何種翻譯方法,首先要考慮所面對的文本是文學(xué)作品還是非文學(xué)作品,在翻譯的語言上是傾向于原文還是譯文,翻譯重點是放在原作還是譯文讀者上,在翻譯目的上是提供信息還是規(guī)勸讀者,然后譯者才能根據(jù)各種文本的特點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電影片名的翻譯屬于勸說功能型,應(yīng)側(cè)重于交際翻譯,翻譯重點是譯文讀者,翻譯目的是規(guī)勸讀者。

因此電影片名應(yīng)凸顯影片內(nèi)容,確立全片感情基調(diào),吸引觀眾,增加票房為終極目標。在電影片名翻譯跨文化、跨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中,應(yīng)體現(xiàn)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特性和價值取向。在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dǎo)下,與電影片名的特點相結(jié)合,就形成了指導(dǎo)片名翻譯的四項原則,分別為信息傳遞原則、文化重構(gòu)原則、審美價值原則和商業(yè)價值原則。

信息傳遞原則就是要忠實傳達內(nèi)容,不能誤譯。如電影American Beauty流行的中譯名有《美國麗人》和《美國美人》。但其實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國產(chǎn)四季開花的紅薔薇。用以表示愛情的純真和堅定。電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了。臺灣將之改譯為《美國心,玫瑰情》,以中國玫瑰代替美國薔薇,這才揭示了影片的精神內(nèi)涵,別有意境。

文化重構(gòu)原則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原則,本文擬將其再細分為兩類。一是表述風(fēng)格重構(gòu),要符合中國觀眾的形象思維習(xí)慣。二是文化意向重構(gòu),有破有立,跨越“超語言因素”和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審美價值原則即在字里行間將原片名的美感經(jīng)驗傳導(dǎo)給中國觀眾。電影片名的翻譯,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再創(chuàng)造。如果說話的審美意義表現(xiàn)在色彩上,那么英語電影片名的審美意義就體現(xiàn)在將原片名的美感經(jīng)驗傳導(dǎo)給中國觀眾的字里行間。

最后,商業(yè)價值原則就是要吸引觀眾,增加票房收入。因為電影是一門文化性和商業(yè)性兼具的藝術(shù),在片名翻譯時需要考慮到商業(yè)因素,所以要求譯者創(chuàng)造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電影標題,引起其心理認同,激發(fā)審美愉悅而產(chǎn)生觀看欲望。

3.文化重構(gòu)原則和商業(yè)價值原則指導(dǎo)下的片名翻譯

接下來本文將集中討論由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組成的片名翻譯。這類片名的特點是僅有單純?nèi)嗣⒌孛麡?gòu)成,且冗長、不具有廣泛意義。

下面給出兩個例子,請分析更贊同哪種譯名。

Casablanca――A.《北非諜影》

――B.《卡薩布蘭卡》

A.B.兩譯法體現(xiàn)了中英文不同的風(fēng)格。A貼近觀眾,B貼近原著。但作為故事片的片名,除了要忠實于原文外,更重要的是要吸引觀眾,實現(xiàn)其交際功能,以實現(xiàn)功能對等。所以,作為觀眾,《北非諜影》比《卡薩布蘭卡》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商業(yè)價值要更高一籌。本文認為,對于由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組成的這類片名的翻譯,多數(shù)情況下應(yīng)進行文化重構(gòu)。同時,文化重構(gòu)又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表述風(fēng)格重構(gòu),二是文化意向重構(gòu)。

3.1表述風(fēng)格重構(gòu)

請先觀察下列三個例子。

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

通過例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類英文片名直白平實,低調(diào)陳述。而中文譯名則鮮明生動,含蓄意蘊。這是由于中國人習(xí)慣于形象思維,為使譯名鮮明生動,在選詞造句上,特別喜歡用形象的詞匯,含蓄意蘊,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不難想象,如果將這些英文片名直譯成中文的話,其平淡無奇無疑將缺少中國觀眾所熟悉并期待的內(nèi)涵。嚴復(fù)先生也說,“信”是“意義不倍(背)本文”,“達”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盡譯文語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顯,為“達”也是為“信”,兩者是統(tǒng)一的。因此,在進行翻譯時要凸顯影片內(nèi)容,傳達主題信息。

3.2文化意向重構(gòu)

謝天振在《譯介學(xué)》中指出:“文化意向(Cultural 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lǐng)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如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英語國家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它們分別代表了典型的中西方文化意向。

浸潤在由西方民族的文學(xué)、歷史、哲學(xué)、宗教、傳統(tǒng)、習(xí)俗和傳說等因素構(gòu)成的西方文化體系中的英語電影及其片名,形成了西方文化圈的隔膜,不為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人所認識,成為翻譯中的“超語言因素”和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為了能及時有效地使英語電影片名的中譯名與中國觀眾溝通,達到令觀眾心領(lǐng)神會的效果,其片名翻譯要受限于中國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jù)情況對英國文化進行選擇、規(guī)范、強化、排斥、貶低,同時附加中國文化色彩,把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意向注入翻譯中,重構(gòu)為廣大觀眾所熟悉、能意會、肯接受的嶄新文化意向――這就是文化意向重構(gòu)(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mage)。

一部好的影片應(yīng)該是主題鮮明的,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風(fēng)格,像Of Mice and Men這類的社會,主題嚴肅,予人以警示或啟迪。

本文還搜集了一些例子,僅供參考:

North by Northwest――A.《西北偏北》 B.《諜海疑云》

Blood and Sand――A .《血與沙》B.《碧血黃沙》

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黃飛鴻――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3.3異域特色

英美有不少影視片是根據(jù)我國觀眾喜愛的著名文學(xué)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它們也常常采用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發(fā)生地作為片名,但是由于不少觀眾對電影主要內(nèi)容和人物已有所了解,因此,這類片名直譯可以保留其異域特色,更能激起名著讀者的觀看欲望。如:

Mulan――《木蘭》

Jane Eyre――《簡愛》

Sister Carie――《嘉莉妹妹》

同時,像大導(dǎo)演斯皮爾伯格的影片ET,AI,它們的中文譯名是直譯過來的,為《外星人》、《人工智能》,這類片名短小精悍,體現(xiàn)了影片的科幻題材,也是十分成功的。

4.結(jié)語

片名翻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nèi)容和形式,而是在譯者對原片的內(nèi)容、片名的來源和風(fēng)格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chǔ)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譯入語的優(yōu)勢,從而進行再創(chuàng)造,是譯名在傳達原片信息的同時,溝通觀眾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同時由于電影是非常商業(yè)化的藝術(shù)形式,電影片名也具有很明顯的交際翻譯特性,要時刻以觀眾為中心,還必須符合譯入語觀眾的理解需求,具有充分的吸引力,這才能成為理想的譯文。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rtwoodshire: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8.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蔡東東.英美電影鑒賞[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4]秦秀白.文體學(xué)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湖北: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4.

[6]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xué),2001,(1).

篇8

電影是本世紀最廣泛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電影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而且還在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影片名是外來電影的窗口和門楣,電影片名猶如電影的品牌商標,具有極強的“引導(dǎo)”作用。好的片名不僅言簡意賅地解釋劇情,還能直接影響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審美鑒賞。要做好英漢電影片名的翻譯,讓國人充分欣賞到英文電影的藝術(shù)魅力,首先就要選擇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作為世界電影史上最具代表和典范意義的奧斯卡金像獎的評獎已經(jīng)進行了84屆,奧斯卡的歷史就是世界電影發(fā)展的歷史。下面從歷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片名的翻譯,分析片名翻譯策略的作用。

一、信息策略

翻譯必須遵循譯名且近于原文本的原則,這就是信息策略。翻譯英文電影片名的理想境界是在語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三個方面與原片名的忠實、統(tǒng)一和對等。 翻譯專家嚴復(fù)先生認為翻譯的首要策略就是“信”, 即要忠實原文。在翻譯電影名時,能直譯的盡可能直譯,既保持原名的原汁原味,體現(xiàn)整個作品的原風(fēng)原貌,又求得片名和電影內(nèi)容的統(tǒng)一美,還直接反映出電影片名的原信息和翻譯后的目的語信息以及電影的主題。在歷屆84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影片中,有34部電影的片名翻譯采用了信息翻譯策略。 例如:第1屆1929年的《翼》(wings),第2屆1930年的《百老匯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第5屆1933年的《大飯店》(grand hotel),第18屆1946年的《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第29屆1957年的《環(huán)球旅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第30屆1958年的《桂河大橋》本文由收集整理(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第34屆1962年的《西區(qū)故事》(west side story),第35屆1963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第38屆1966年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第40屆1968年的《炎熱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第42屆1970年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第45屆1973年的《教父》(the godfather),第47屆1975年的《教父二》(the godfather, part ii),第48屆1976年的《飛越瘋?cè)嗽骸罚╫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第51屆1979年的《獵鹿人》(the deer hunter),第53屆1981年的《普通人》(ordinary people),第54屆1982年的《火的戰(zhàn)車》(chariots of fire),第58屆1986年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第61屆1989年的《雨人》(rain man),第62屆1990年的《為戴茜小姐開車》(driving miss daisy),第63屆1991年的《與狼共舞》(dances with the wolves),第64屆1992年的《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第65屆1993年的《不可饒恕》(unforgiven),第66屆1994年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第68屆1996年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第69屆1997年的《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第72屆2000年的《美國美人》(american beauty), 第73屆2001年的《角斗士》(gladiator),第76屆2004年的《指環(huán)王3王者歸來》(the return of the king),第77屆2005年的《百萬金嬰》(million dollar baby),第78屆2006年的《撞車》(crash),第81屆2009年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 dog millionaire),第83屆2011年的《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第84屆2012年的《藝術(shù)家》(the artist),都保留了原名語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清楚地告訴觀眾這個電影的內(nèi)容。

根據(jù)當代翻譯理論界的權(quán)威奈達(eugene nida)的翻譯理論,“譯文讀者對文章的反應(yīng)應(yīng)該能夠和原文讀者在理解和欣賞后的反應(yīng)一樣。” 那么運用到片名翻譯, 就是譯文讀者所得到的信息和印象,應(yīng)該和原文讀者一樣。也就是說譯文所承載的信息量應(yīng)該盡量與原文一致,忠實地轉(zhuǎn)述另一種語言所傳達的信息。

二、文化策略

電影是語言文化的一扇窗口。每一種語言都蘊含著各自豐富的文化信息,翻譯并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代碼之間的轉(zhuǎn)換,而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一個好的譯名能夠體現(xiàn)原名中的文化因素,讓譯文讀者去欣賞這些異國風(fēng)味,加強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當文化差異太大而無法輕易被另一個文化接受時,信息策略的直接翻譯就會導(dǎo)致誤解和文化沖突。這時文化翻譯策略就可以彌補信息策略的一些不足。也就是說,當文化差異太大而無法輕易被另一個文化接受時,最好采用文化翻譯策略下的歸化法。這樣翻譯的片名才能讓觀眾真正地了解電影的主旨和主題,加深中國人對西方歷史文化的理解。

(一)歸化法文化翻譯策略

歸化法是一種以目標語文化為導(dǎo)向的翻譯方法。歸化法強調(diào)風(fēng)格對等、文化對等和語言對等。歸化法將原文中的文化對等地嵌入目標語文化的行為模式中, 從而避免文化沖突, 幫助讀者理解原文。因此,使用歸化法能夠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目標語讀者能用他們自己的文化視角理解譯文。例如,在第67屆1995年的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對與現(xiàn)代社會不相融合的弱智者、單純、善良、勤奮和執(zhí)著創(chuàng)造著人生奇跡主人公不稱“甘普”, 而叫“阿甘”, 進一步縮短了人物與觀眾的距離, 符合中國文化中的親切感。“正傳”往往不正寫,常常亦莊亦諧,諷喻人生,切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第3屆1931年的《西線無戰(zhàn)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中的“無戰(zhàn)事”的翻譯, 第8屆1936年的《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中的“記”的翻譯,第10屆1938年的《左拉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中的“傳”的翻譯。第17屆1945年的《與我同行》(going my way),第1947年的《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屆1948年的《君子協(xié)定》(gentlemans agreement),第25屆1953年的《戲中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第26屆1954年的《永垂不朽》(from here to eternity),第27屆1955年的《碼頭風(fēng)云》(on the waterfront),第46屆1974年的《騙中騙》(the sting),第39屆1967年的《四季之人》(a man for all seasons),第59屆1987年的《野戰(zhàn)排》(platoon),第60屆1988年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中的“末代”的翻譯,第71屆1999年的《沙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中的“情史”的翻譯,第80屆2008年的《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等的英語片名翻譯都采用歸化方法,消除了文化間的誤解, 迎合中國觀眾的品味。

但是,如果對源語文化一味采取歸化譯法,雖然照顧了目的語的讀者,但源語所承載的異國文化信息卻喪失了,這不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了解與交流。特別是在英語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語言后, 很多中國人都在學(xué)習(xí)英語, 大家也開始了解并接受文化間的差異,看英文電影就是為了能了解西方文化, 真切地感受異國情調(diào)。所以異化法文化翻譯策略也就常用于片名翻譯中。

(二)異化法文化翻譯策略

異化法則是一種以源語言文化為導(dǎo)向的翻譯方法, 翻譯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特點、陌生感,向讀者展示異國風(fēng)味。異化法認為應(yīng)該使譯文處于最自然的狀態(tài),有別于信息翻譯策略的絕對“忠實”,相信讀者有足夠的異國文化知識和想象力來理解異國文化特點。

首先, 異化翻譯片名的電影通常是中國觀眾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人物或故事。例如第21屆1949年的《哈姆雷特》(hamlet),第32屆1960年的《賓虛》(ben-hur),第43屆1971年的《巴頓將軍》(patton),第55屆1983年的《甘地》(gandhi),第57屆1985年的《莫扎特》(amadeus mozart),第70屆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片名都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或故事。

另外,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片名的電影本身就是為了介紹異域文化,展示國外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 加深了中國觀眾對異域文化的了解。例如第4屆1932年的《壯志千秋》(cimarron),第6屆1934年的《亂世春秋》(cavalcade),第9屆1937年的《歌舞大王齊格菲》(the great ziegfeld),第15屆1943年的《忠勇之家》(mrsminiver),第28屆1956年的《馬蒂》(marty),第31屆1959年的《琪琪》(gigi),第36屆1964年的《湯姆·瓊斯》(tom jones),第41屆1969年的《霧都孤兒》(oliver),第49屆1977年的《洛奇》(rocky),第50屆1978年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第52屆1980年的《克萊默夫婦》(kramer vs.kramer),第56屆1984年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第75屆2003年的《芝加哥》(chicago),第82屆2010年的《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這些電影都是講述發(fā)生在美國的普通或傳奇人物的故事,采用的異化翻譯策略為目標語及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帶來了精彩和特色,促進了文化交流。

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兩種方法都能在目的語文化中完成其翻譯任務(wù), 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兩者之間相輔相成, 并存于翻譯過程中。在上述的84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片名翻譯中,有36部采用了文化翻譯策略,可見文化翻譯策略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重要作用。

三、審美策略

西方電影片名的翻譯常常使用審美策略。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eugene nida)說:“翻譯含義遠比科學(xué)大得多。翻譯是一種技能,但歸根到底,完全令人滿意的翻譯是一種藝術(shù)。”可見翻譯所具有的藝術(shù)本質(zhì)以及自身獨特的藝術(shù)美學(xué)特征。而電影本身就是藝術(shù)。那么翻譯電影片名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活動,這就需要翻譯的審美策略。美學(xué)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形式美和內(nèi)容美的辯證統(tǒng)一。電影片名的形式美就是指片名的美,而內(nèi)容美包括意境、新穎、特色等美學(xué)特征。片名翻譯的是用另一種語言來詮釋原文中的形式美和內(nèi)容美,還要達意傳神,符合國情及文化傳統(tǒng)。例如第11屆1939年的《浮生如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中的“如夢”, 第13屆1941年的《蝴蝶夢》(rebecca)中的“蝶夢”,第14屆1942年的《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中的“青、翠”,第24屆1952年的《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中的“花、舞”,第74屆2002年的《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等。這些片名的翻譯把文雅、詩意體現(xiàn)了出來,具有符合中國人思維習(xí)慣和審美觀的美感和藝術(shù)性。

四、商業(yè)策略

翻譯中的商業(yè)策略是一種因為實際需要而故意灌進原來沒有的意義的一種翻譯方法, 有別于翻譯信息策略那種嚴守作者本意的目的“忠實”,不同于審美策略那種美學(xué)藝術(shù)的“小資”,也區(qū)別于文化策略那種力求神似的“和諧”。翻譯的商業(yè)策略就是改頭換面地翻譯電影片名,以適應(yīng)本土市場。形貌神都不似而有異,而是要故意帶上暴力、刺激及血腥的特點,靈活改寫,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促銷和增加利潤。例如,第12屆1940年的奧斯卡獎的經(jīng)典名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圍繞著女主人公反映出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后美國南方人民困苦的生活和不屈不撓的生活態(tài)度。第23屆1951年的《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講述一個女演員為了成名不擇手段。第37屆1965年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孩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生活經(jīng)歷。這些影片的故事內(nèi)容非常精彩,可是原英文片名體現(xiàn)不出原來魅力,于是翻譯完全變成了改寫,譯名中的“佳人” “美人”“淑女”的譯文都不存在于英語原片名中, 可誰不愛看佳人、美人、淑女呢?這樣的翻譯帶來了極佳的商業(yè)效果。再例如,第7屆1935年的《一夜風(fēng)流》(it happened one night),第33屆1961年的《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風(fēng)流”“桃色”這些詞也都不存在于原名中,但這樣的片名刺激而有吸引力,也就達到了商業(yè)目的。還有第16屆1944年的《北非諜影》(casablanca),第22屆1950年的《當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第44屆1972年的《法國販毒網(wǎng)》(the french connection),第79屆2007年的《無間道風(fēng)云》(the departed),這些片名譯文中的“諜影”“奸雄”“販毒”“風(fēng)云”等字眼制造了懸念, 創(chuàng)造緊張氣氛, 呼喚和刺激人們?nèi)タ措娪?。電影也就成了藝術(shù)和商品的結(jié)合物體。電影的制作成本幾乎是所有藝術(shù)品成本中最高的。電影商家希望從電影中獲利, 而不是賠本,對電影片名的翻譯自然也應(yīng)該體現(xiàn)其商業(yè)價值。這也是時代文化語境下的翻譯特征。

篇9

拍片權(quán)大起大落的背后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周末票房尤為受人關(guān)注。周一早就被好萊塢人看做新一周的開始,他們更關(guān)心的是誰獲得了新劇本??山裉旌萌R塢人更關(guān)注的卻是已走入拍賣大廳的劇本拍片權(quán)。一旦開門,劇本信使便會蜂擁而入,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好劇作搶到手再說。哥倫比亞、派拉蒙、米高梅、迪斯尼、華納兄弟、環(huán)球和??怂?,甚至新線電影公司對爭搶好劇拍片權(quán)都毫不示弱。劇作拍賣完成,劇作家們才得以喘口氣細數(shù)自己的得失。

從上世紀末到2008年,好萊塢劇作家們經(jīng)歷了從低谷到巔峰,然后再回到低谷的海嘯般的洗禮。拍片權(quán)之所以跌入低谷,是因為票房不好;之所以偶爾直沖云霄,是因為影人獲得奧斯卡金獎。一石激起千層浪,1998年劇作家阿蘭·波爾將《美國美人》賣給夢工場,獲得25萬美元的劇作版權(quán)費后就引起不小的波瀾;1990年卡列·科瑞將一劇本出售給萊德利制片公司,獲利50萬美元,1994年本·阿弗雷克將《獵奇好意志》出售給城堡滾石娛樂公司獲利67萬美元。之后,好萊塢人才意識到,劇作家是笨豬的說法已成為過去,而今一夜暴富已不再是神話。

說來話長,劇作牛市起始于上個世紀末,劇作拍片權(quán)市場猶如“銀行已關(guān)門,鐵路還在延伸”的說法。但之后,好萊塢劇作成交數(shù)量急劇下降,從1995年的173部下降至2010年的55部。是什么殘殺了劇本市場?回答只有一個:技術(shù)。對好萊塢人來說,電影商業(yè)猶如玩魔術(shù),電影有光有影已很不夠。自從愛迪生發(fā)明移動圖像,電影對劇本的需求就一直未中斷。實際上,劇本爭奪戰(zhàn)早在那個時代就已開始。劇作家收入低,因此被看作“安德伍德旗下的笨豬”,僅相當于編導(dǎo)手下的“打字機”。著名的洛杉磯格魯夫廣場則被稱為陰險的角落,因為這里經(jīng)常成為劇作叫賣地,也是美國劇作家協(xié)會基金會所在地。影劇編導(dǎo)要找劇作家來這里,劇作家要出售拍片權(quán)來這里,影迷要見劇作家也來這里。在此之前卻從不是這樣,劇作家曾為合同創(chuàng)作,一度被《生活》雜志描述為“制服貧民”。而劇作家為寫出精彩的劇本,他們還不得不到處游走,法庭、荒野,甚至福特汽車組裝線也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在好萊塢黃金時代,杰克·華納一邊掌控片廠,一邊審查劇作家的筆鋒。他認為,好劇應(yīng)該是原創(chuàng),應(yīng)該產(chǎn)生不同凡響的效果。美國大蕭條時期,劇作家普利司通·斯特吉創(chuàng)作的《權(quán)威與榮譽》曾以1.7萬美元(含稅)的價格賣給??怂梗@在當時已是高價,可斯特吉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四面楚歌境地,為此該片制作編導(dǎo)整整抱怨了他7年,演員、制片商更是怨聲載道。后來他索性自己編導(dǎo)完成了這部劇。

炒劇作如炒股票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試圖打破制片公司在制片與發(fā)行商對劇作與影片發(fā)行的壟斷,好萊塢劇作家協(xié)會也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中介機構(gòu),企圖改變劇作家按合同創(chuàng)作的模式,這種局面由來已久,要改變談何容易。但有一件事讓制片廠徹底改變了交易模式:1940年至1955年,米高梅連續(xù)陷入地獄般虧損,他們把禍根推到劇作家身上。理由是,劇作家未能按編導(dǎo)的要求修改劇本,弄巧成拙。獨立小說家兼劇作家威廉·高曼的《哈勃》一劇則是典型的一例,他的劇作幾乎家家都看好,其拍片權(quán)價格越走越高,一度炒到40萬美元,相當于今天270萬。該劇落入華納兄弟公司之手后,隨之而來的也是抱怨,稱他是該公司虧損的根源。后來,幾乎無人再找協(xié)會拍賣劇作,劇作家協(xié)會遭遇了最長期限的“罷工潮”。當時,劇作家中最時髦的一句話是:“我厭惡洛杉磯!”好萊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劇本荒。

直到1969年,高曼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劇作家桂冠后為保護自身的利益,他打破先收款后創(chuàng)作的常規(guī),決定“先創(chuàng)作,后出售”。他當時也被看作最高收入的劇作家。5個月后,好萊塢公司手里的好劇作捉襟見肘,原創(chuàng)更是寥寥無幾。由于作家遲遲不愿推出劇本,迪斯尼公司別出心裁,相繼推出滑稽小電影。直到1988年整整一年,華納兄弟推出了24部影片,而迪斯尼出人預(yù)料的晦氣,僅推出2部還乏人問津。

但好萊塢劇作家不乏后起之秀。電影經(jīng)紀商的崛起催生了一代代新秀,但他們卻不這樣看,認為這是因為制片商一天也離不開片材。因此,經(jīng)紀商的作用日益顯山露水,他們逐漸走到前臺。那時,他們的郵箱每天都被雪片般飛來的郵件填得滿滿的。他們首次提出“好劇是王”的說法。阿蘭·嘉斯勃在威廉·莫瑞斯劇作公司做經(jīng)紀人24年。僅1995年,他就幫助劇作家成功的推銷了14部劇,獲利600萬美元。如今,他已擁有自己的經(jīng)紀人和制片公司。影劇用拍賣方式成交已成為大勢所趨。為提高效率,他制定了規(guī)則,撮合一筆交易期限為5天。但也有例外,環(huán)球制片公司的原合作者唐納·郎勒回憶說,倘若劇作家能保證票房收入,那么價格自然可上去,而制片好不好,影界人士認為,取決于諸多因素。

90年代初,拍片權(quán)價以6位數(shù)成交已常態(tài)化。1990年初動作片《TheTickingMan》拍片權(quán)成交價上百萬美元。該片題材為:有感知的機器人使用核武摧毀莫斯科。此后,劇作經(jīng)紀商紛紛設(shè)定成交最長期限,一時間,整個好萊塢為搶好劇而風(fēng)起云涌。那一年莫瑞斯經(jīng)紀公司成功撮合14部劇,竟有10部價格上百萬。1990年7月,《紐約時報》大幅報道:“不得了,劇本上百萬”。而事實上這一紀錄很快被艾斯特哈斯的《本能》刷新,拍片權(quán)交易達300萬美元。該劇作家隨后透露說,創(chuàng)作該劇僅花13天時間。另一位還在加州大學(xué)讀書的23歲年輕人布萊克聽說后,連夜趕出一劇本《致命武器》,推出后瞬時成交25萬美元。后來,該片為制片商帶來1.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本能》帶來的票房收益更是達3.53億美元。

女劇作家黛博拉·卡普蘭那時年僅24歲,她與搭檔合作,追蹤一懷有試管嬰兒的婦女,然后創(chuàng)作出劇本《家庭方式》,售價40萬美元,但她后來創(chuàng)作的《清晨婚姻》與《99個問題》乏人問津。此后,好萊塢劇本市場風(fēng)起云涌,惡炒劇本已到了瘋狂的地步,劇本題材越怪誕離奇越被看好,《美國攀》和《怪獸婆婆》也雞犬升天,劇本交易已徹頭徹尾的股票化。

盡管并不是所有劇本都可以炒,但所有人都在說,“創(chuàng)作吧,一夜發(fā)財,確定無疑!”一旦某劇熱浪翻滾,那么經(jīng)紀商、制片人、編導(dǎo)都會復(fù)雜的跳起“三步舞”。他們手中都有兩件武器:電話薄、速遞信息,但交易卻沒有標準,毫無規(guī)則;而隱姓埋名的經(jīng)紀商們紛紛趨之若鶩,都揚言“我們是很有實力的大制片商!出得起高價!”他們究竟是哪家公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穩(wěn)住版權(quán)人,別把東西給人。前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總裁馬克·坎通曾說,能否買好劇已成為好萊塢的另一場戰(zhàn)爭。入行者都雄心勃勃,好高騖遠。

樂極生悲的劇作市場

1996年,《獨立日》劇作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哥倫比亞公司率先奪得拍片權(quán),原因是他們抬出了當時最走紅的情景劇演員明星威爾·史密斯,可沒想到快煮熟的鴨子也會飛,版權(quán)最終落入20世紀??怂构局?,原因是??怂挂杨A(yù)先墊支750萬美元。制片商迪安·戴福林曾涉足《獨立日》,他奉勸福克斯別染指并稱他們早有合約,但沒能成功。因為在電影商界,人人都知道自身的地位。劇作家若手中有好劇,編導(dǎo)、制片商會窮追不舍。此時,劇作家被看作了“重要元素”。《獨立日》爭奪戰(zhàn)尚未結(jié)束,一個又一個高利潤重磅炸彈推出:《長道晚安的吻》(TheLongKissGoodnight)喊價達400萬美元,最后以500萬成交。該片完成制作,推票房卻不盡人意,僅為8900萬美元。緊接著《小賊、美女》(KissKissBangBang)劇作推出,經(jīng)紀商們最終感到力不從心。

2002年好萊塢成交114部劇,2005年下滑至58部。據(jù)稱,成交下滑的原因是美國的家庭影院市場崩潰。好萊塢2007年的現(xiàn)金流下滑至30億美元,周轉(zhuǎn)金接近枯竭。

如果說1988年好萊塢劇作市場從跌入低谷,那么2007年11月5日美國作家行會(W.G.A)頒布新規(guī)后整整100天,它給經(jīng)紀商帶來一場百日噩夢,史稱“比魯斯的勝利”。劇作家無法再依靠經(jīng)紀商了,他們不得不自己與制片商談價論劇,制片廠再也難以接到交易電話。后來,人們把炒劇作稱之為:劇作家贏得了市場,輸?shù)袅瞬拍?。有制片公司曾向艾斯特哈斯投?000萬賭注,要求他迅即寫出舉世無雙的新劇。為錢而戰(zhàn),劇作家再次被人綁住了手腳。2008年,《哈利·波特》讓人耳目一新。劇作市場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加劇,金融企業(yè)企圖涉足好萊塢劇作市場,美林公司試圖向好萊塢注資數(shù)十億,但眼睜睜的看著市場走入低谷。2011年好萊塢劇本成交僅119部,推出電影僅104部,低于2006年的124部,卻好于2010年。2012年劇本成交略有回升,成交96部。

篇10

1、《和平年代》里的話:當幻想和現(xiàn)實面對時,總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擊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腳下

2、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天堂電影院》

3、男人在結(jié)婚前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結(jié)婚后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4、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星愿》

5、每天你都有機會和很多人擦身而過,而你或者對他們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會變成你的朋友或是知己——《重慶森林》

6、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靈秀;人生就像一場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時。

7、令狐沖說“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p>

8、深情是我擔不起的重擔,情話只是偶然兌現(xiàn)的謊言。

9、我們也許可以同時愛兩個人,又被兩個人所愛。遺憾的是,我們只能跟其中一個廝守到老。

10、我愛你,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棄一切--包括你。

11、愛上一個人的時候,總會有點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12、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別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13、我們要學(xué)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睹绹廊恕?/p>

14、痛苦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15、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區(qū)別?——《少林足球》

16、開始的時侯,我們就知道,總會有終結(jié)。

17、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后公布的結(jié)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1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生活是一位博學(xué)的老師,它常常春風(fēng)化雨,潤物無聲地為我們指點迷津,給我們?nèi)松膯⒌稀?/p>

19、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難過,我總覺得,應(yīng)該是兩個人站在這里。——《春光乍瀉》

20、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

21、屋子坍了,你還把自己關(guān)在里頭!快快出來罷。還有別的地方可以住呢。

22、人生如一本書,應(yīng)該多一些精彩的細節(jié),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應(yīng)該多一些昂揚的旋律,少一些憂傷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畫,應(yīng)該多一些亮麗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調(diào)。

23、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四根羽毛》

24、他想找葛拉齊亞談一談。他覺得把自己的生活去和他商量,心里非常愉快;這樣他可以假想她是參加他的生活的。

25、愛情要完結(jié)的時候自會完結(jié),到時候,你不想畫上句號也不行。

26、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

27、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shè)身為他想象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

28、喜歡一個人,是不會有痛苦的。愛一個人,也許有綿長的痛苦,但他給我的快樂,也是世上最大的快樂。

29、這世上只有兩種人:騙人的和被騙的——《不夜城》

30、如果我不愛你,我就不會思念你,我就不會妒忌你身邊的異性,我也不會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會痛苦。如果我能夠不愛你,那該多好。

31、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一直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fēng)里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邊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栋w正傳》

32、愛,就是永遠也用不著說對不起?!稅矍楣适隆?/p>

33、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書,包羅萬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彈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飛馬牌大鐘,上緊發(fā)條,便會使人獲得濃縮的生命。

34、如果朋友讓你生氣,那說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35、你心里不同意的時候,永遠不會離開你的朋友。

36、同樣的景色昨天還埋在墳?zāi)估?,今天可?fù)活了。

37、真正的愛情是不講究熱鬧不講究排場不講究繁華更不講究嚎頭的

38、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39、生活如花,姹紫嫣紅;生活如歌,美妙動聽;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詩,意境深遠,絢麗多彩。

40、你出生的時候,你哭著,周圍的人笑著;你逝去的時候,你笑著,而周圍的人在哭!

41、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紅玫瑰與白玫瑰》

42、這個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買賣人。——《綠茶》

43、生命中充滿了巧合,兩條平行線也會有相交的一天?!断蜃笞呦蛴易摺?/p>

44、世上的姑娘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除了少數(shù)極丑和少數(shù)極聰明的姑娘例外)

45、世上最凄絕的距離是兩個人本來距離很遠,互不相識,忽然有一天,他們相識,相愛,距離變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愛了,本來很近的兩個人,變得很遠,甚至比以前更遠。

46、我以為愛情可以克服一切,誰知道她有時毫無力量。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制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陰晴圓缺,在一段愛情中不斷重演。換一個人,都不會天色常藍。

47、給我一個機會,我想做好人!——《無間道》

48、。

49、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了什么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該愛的時候就去愛,無謂壓抑自己

50、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朝相愛之下,往往在分離的時候精神上最接近。

51、藍宇:沒完,留下的記憶還沒完呢!——《藍宇》

52、兩個人一起是為了快樂,分手是為了減輕痛苦,你無法再令我快樂,我也唯有離開,我離開的時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為我首先說再見,首先追求快樂的是我。

53、要永遠不會犯錯誤,只有一事不作,為了追求活潑潑的真理而犯的過失,比那陳腐的真理有希望多了。

54、“小時候,看著滿天的星斗,當流星飛過的時候,卻總是來不及許愿,長大了,遇見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卻還是來不及?!薄锻2涣说膼邸?/p>

55、生命的美麗,永遠展現(xiàn)在她的進取之中;就像大樹的美麗,是展現(xiàn)在它負勢向上高聳入云的蓬勃生機中;像雄鷹的美麗,是展現(xiàn)在它搏風(fēng)擊雨如蒼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麗,是展現(xiàn)在它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奔流中。

56、“人生本就是苦還是只有童年苦?”“生命就是如此?!薄哆@個殺手不太冷》

57、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58、狗不會瘦,因為它不會思念。人會瘦,因為他思念著別人。人總是被思念折磨,在思念里做一頭可憐的流浪狗。

59、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暫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條沒有回程的單行線,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時光前行。

60、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61、愛情,原來是含笑飲毒酒。

62、你曾經(jīng)不被人所愛,你才會珍惜將來那個愛你的人。

63、愛火,還是不應(yīng)該重燃的,重燃了,從前那些美麗的回憶也會化為烏有。如果我們沒有重聚,也許我僭帶著他深深的思念洽著,直到肉體衰朽;可是,這一刻,我卻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經(jīng)遠遠一去不回了。

64、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65、牽著你的手,就象左手牽右手沒感覺,但砍下去也會疼?。◥矍榈慕K結(jié))——《一聲嘆息》

66、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半生緣》

67、追求和渴望,才有快樂,也有沮喪和失望。經(jīng)過了沮喪和失望,我們才學(xué)會珍惜。你曾經(jīng)不被人所愛,你才會珍惜將來那個愛你的人。

68、I東:人死了,什么都完了。

69、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xí)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

70、好多東西都沒了,就象是遺失在風(fēng)中的煙花,讓我來不及說聲再見就已經(jīng)消逝不見?!赌腥怂氖?/p>

71、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所以才會失望。因為有愛,才會有期待,所以縱使失望,也是一種幸福,雖然這種幸福有點痛。

72、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而迸發(fā)全部的生命力。

73、生命是盛開的花朵,它綻放得美麗,舒展,絢麗多資;生命是精美的小詩,清新流暢,意蘊悠長;生命是優(yōu)美的樂曲,音律和-諧,宛轉(zhuǎn)悠揚;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滾滾向前。

74、愛一個人很難,放棄自己心愛的人更難。

75、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后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后悔。

76、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了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77、魚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里。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里。

78、我不知道我現(xiàn)在做的哪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而當我終于老死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些。所以我現(xiàn)在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著老死。

79、凡事皆有代價,快樂的代價便是痛苦。

80、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fēng)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fēng)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81、怨言是上天得至人類最大的供物,也是人類禱告中最真誠的部分

82、只想找一個在我失意時可以承受我的眼淚,在我快樂時,可以讓我咬一口的肩膊。

83、孤單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由你愛上一個人的那一刻開始。

84、生命中,不斷地有人離開或進入。于是,看見的,看不見的;記住的,遺忘了。生命中,不斷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見的,看見了;遺忘的,記住了。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85、不能見面的時候,他們互相思念??墒且坏┠軌蛞娒?,一旦再走在一起,他們又會互相折磨。

86、能沖刷一切的除了眼淚,就是時間,以時間來推移感情,時間越長,沖突越淡,仿佛不斷稀釋的茶。

87、快樂要有悲傷作陪,雨過應(yīng)該就有天晴。如果雨后還是雨,如果憂傷之后還是憂傷。請讓我們從容面對這離別之后的離別。微笑地去尋找一個不可能出現(xiàn)的你!

88、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89、—我覺得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我心里,沒有事情是解決不了的?!皇敲恳粋€人都可以幸運的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有樓有車當然好了,沒有難道哭嗎?所以呢,我們一定要享受我們所過的生活?!缎虏涣饲椤?/p>

90、生活,就是面對現(xiàn)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用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豆大卻明亮且微笑的燈展。

91、同一個人,是沒法給你相同的痛苦的。當他重復(fù)地傷害你,那個傷口已經(jīng)習(xí)慣了,感覺已經(jīng)麻木了,無論在給他傷害多少次,也遠遠不如第一次受的傷那么痛了。

92、人世紛亂間,除了你一切繁華都是背景,這出戲用生命演下去,付出的青春不可惜——《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93、如果情感和歲月也能輕輕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從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語,我愛聽,卻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見,卻不明白。

94、愛情還沒有來到,日子是無憂無慮的;最痛苦的,也不過是測驗和考試。當時覺得很大壓力,后來回望,不過是多么的微校

95、在她身旁,在她的目光之下,一切都很單純,好象是應(yīng)該那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