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6 22:2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課文課堂預設 知識性問題 生成性問題 探究性問題 層級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8-0068-02
作者簡介:李玲(1973―),女,河南洛陽人,在職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名師,河南省骨干教師,河南洛陽市河洛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在新課程基本理念的指導下,在語文教學問題設計上進行著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審視十年艱辛之旅,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學問題設計依然存在著一些瑕疵,甚至是頑疾。比如教學問題設計的隨意性、教學問題設計的淺顯化、低效化,教學問題設計的去語文化等。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就是語文學習的過程,因此問題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要想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本民族語言”,我們就必須祛除問題設計的頑疾,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優(yōu)化問題設計。
一、知識性問題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現(xiàn)行教材也對語文知識作淡化處理,在此大語境下,語文知識教學基本不再被納入教學視野。然而,語文知識教學缺失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非但沒有多少提高,反而不如舊的教學要求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面對這種困境,王榮生組織編寫了一套“新視點”語文知識專題教程,以期彌補知識的不足。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可能單獨使用這種“純知識”教程,而放棄“文選”教材。因此在教學中,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文本所蘊藏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地設計知識性問題。
知識性問題,就是教師在預設問題時,根據(jù)文本特點,有計劃地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蘊藏的語文知識(關于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tài)度),從而設計出既能傳授語文知識,又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問題。
筆者在《羚羊木雕》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本文以羚羊木雕為線索,記敘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來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具體情節(jié)是什么?
A.追問起羚羊木雕的下落,可“我”已經(jīng)送給好朋友萬芳了。
B.“我”和萬芳的真摯友情。
C.爸、媽著“我”去萬芳家,要回羚羊木雕。
D.雖然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了“我”,并諒解了“我”,可“我”很痛苦傷心。
2.請以時間順序?qū)@些情節(jié)重新排列,同時比較和原文的不同之處,并且指出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作者運用了插敘的寫法。
3.談談這種寫法對課文的內(nèi)容、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等所起的作用。
這個教學設計以課文為依托,在講解中貫穿著“插敘”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既學習了文本,又學習了語文知識,同時也避免了以往語文知識教學枯燥無味的弊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師要始終把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語文基本能力訓練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面對淡化語文知識的新課程教材,教師要反復“玩味”教材,系統(tǒng)地挖掘出蘊藏在文本之中的語文知識,并以問題的形式將知識源源不斷地呈現(xiàn)給學生,傳授給學生,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大廈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二、生成性問題設計
生成性問題設計,就是教師依據(jù)文本所預設的問題,能夠發(fā)散學生思維,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根據(jù)儲備知識,獲得新的知識,根據(jù)生活經(jīng)歷,獲取新的情感體驗。生成性問題設計可以從文本內(nèi)容、情感、人物形象角度進行設計,也可以從語言、結構等角度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生成性的問題,通常潛在或顯在地具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角度提示。
比如《看云識天氣》一課,由于云的分類繁多,容易使教學過程零亂無序,也容易使學生學習起來乏味無趣。針對這些特點,筆者在對課文進行認真細密的解讀后發(fā)現(xiàn),可以用題目“看云識天氣”這個句子來貫穿教學。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看 云識 天氣”,以此句式讓學生進行造句比賽。這個句式對學生有很大啟發(fā),很快學生的思維就被激活了,有的學生說看卷云識晴朗的天氣,有的說看積云識溫和的天氣,有的說看卷層云識陰冷的天氣,有的說看雨層云識雨雪天氣,有的說看積雨云識暴風雨天氣,有的說看暈識風雨天氣……在這節(jié)課上,筆者通過“看 云識 天氣”這個句式精彩有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同時,由于本節(jié)課一直處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所以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具有“生成性”的問題設計,引領個體學生與文本、與老師、與同學對話,它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這從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回答中就可見一斑。而要設計出生成性問題,就必須“研讀教材”,讀出文本的內(nèi)蘊美,讀出文本的語言美,讀出文本的結構美。
三、探究性問題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閱讀,但是,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儲備、生活感悟遠沒有達到進行“探究性”閱讀的自由階段,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設計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探究”。
探究性問題設計,就是教師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依據(jù)文本或整合相關資料,設計出讓學生經(jīng)過思考,得出具有特征性、規(guī)律性結論的問題設計。
比如在《風箏》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是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理清“我”的情感變化。經(jīng)過認真的探究,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是一個疼愛弟弟、對弟弟負責的人――毀壞弟弟的風箏正是希望他有出息;“我”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接受新思想的人――認真閱讀外國講述兒童的書;“我”是一個勇于反省、承認錯誤的人――向弟弟道歉。設計這個探究性問題的目的是通過探究“我”是什么樣的人來分析這篇文章的多重主旨。這樣,學生不僅易于接受,而且還樂于接受,所以課堂氣氛活躍,發(fā)言積極踴躍。
在課堂上,探究性問題的結論不僅僅通過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展示出來,還可以以讀寫結合的方式展示出來。探究性問題設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用多種形式設計出精妙的探究性問題。
以上感悟,是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策略角度進行問題設計的橫向思考。在教學實踐中,針對文本的教學問題設計往往不是單獨出現(xiàn),而是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群形式出現(xiàn),所以在設計問題時,還要有縱向思考,即問題的設計應具有層級性,盡量適合不同層次、不同智能傾向的學生。課例設計應注意遵循以下規(guī)律:從基本知識積累到基本內(nèi)容的理
解,再到基本寫法的欣賞,從簡單到復雜。
篇2
一、有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
文本是學生學習的憑借。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王榮生教授說過,“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苯處熤挥袑滩牧巳挥谛?,才能確定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文本有其自身的特點,對于一個文本,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解讀方式和解讀結果,但是,在這些不同的解讀中應該有一個著眼于課程目的和學生實際而定的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有責任將課程所要求的價值觀念傳達給學生。否則,以己之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如何才能有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呢?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潛下心來,認真地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站在不同的位置去俯瞰教材,解讀文本。首先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挖掘文本本身具有的價值;第二,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從該文本中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立足文本,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這樣,教師對文本才會有全面具體而深入的感知,有融會于心的感受,有深刻的個性理解,和更靈活巧妙的教材處理藝術。
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是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前提。
二、有準確的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南,它對課堂教學有著規(guī)范、引導和指導的作用。有人說:“把握好語文教學的航向,從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做起”,全國特級教師吉春亞曾這樣描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教學目標的設定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她如同對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羅盤偏離了航向,航船就很難準確抵達目的地。
在教學之前,我們必須依據(jù)課程標準、年段要求,深入、認真研究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教師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才能真正體現(xiàn)因材施教,因?qū)W定教,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設計出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來。如在教學《背影》時,筆者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情感目標:感受文中所表現(xiàn)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我們的農(nóng)村學生,基礎較薄弱,特別是初一的學生,思想和心理正逐漸走向成熟,對自己的父母越來越不滿意,和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希望通過這樣的目標,能在教學中學習本文抓住某一角度描寫人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能感受文中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喚起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感恩意識,學會理解自己的父母。在后面的教學實施過程當中,如果緊扣教學目標,教學的有效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當然,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還要做到:
第一,目標設定要簡約。一堂課不能什么目標都想達到,能做到“一課一得”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準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二,目標設定要有層次和梯度。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中老師的引導要層層推進,任務的布置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第三,目標設定要從書本走向生活。溫儒敏教授一再強調(diào),語文學習要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語文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一種語文能力,進而延伸與拓展到生活中去,因此不能拘泥于課堂,應該讓我們的教學在生活中得到深化與升華。
有準確的目標定位,是提升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三、有新穎的教學設計
新穎特別的教學設計,學生會深深地被吸引,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從而思維活躍,情緒飽滿,有效提升閱讀教學課堂的有效性,順利達成教學目的。而充分了解學生,吃透教材,圍繞教學目標,選擇最佳教學突破口,使學生順暢地走進課文,走出課文,是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的最佳方法。
如我們學習《社戲》,如果按常規(guī)上就是理解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可教師如果把握好了這課的教材,在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情況下,可以抓住這個突破口: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引導學生思考: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這一設計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帶動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讓學生暢談學習了本文得到的啟發(fā),這樣學生就容易明白,教學目的也容易達到。
如《羚羊木雕》的教學設計,以家庭圓桌會議的的形式開展辯論。中心議題是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面對分歧,如何處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教學過程就是家庭圓桌會議過程。這樣的教學設計新穎不俗,教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就為全課的成功開辟了道路。
新穎的教學設計,是提升閱讀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最有效的手段。
四、有咬文嚼字的語言品味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要提高閱讀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就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點“語文味”。所謂語文味,就離不開語言品味。語言品味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其他目標的途徑之一,因此要重視語言品味的教學。
字詞是文章的基石。閱讀教學中,可以對文中的一些字詞進行咬文嚼字、揣摩品析,讓學生在領悟語言文字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揣摩其意蘊。比如筆者在講解朱自清《春》一文時,引導學生對“小草偷偷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作了品味,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①想象“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情景,你能說出“偷偷地”和“鉆”這些詞語好在哪里嗎?②“嫩嫩的,綠綠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對詞語反復揣摩咀嚼,明確了“偷偷地”和“鉆”都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jīng)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驚喜。用“偷偷地”修飾“鉆”,表現(xiàn)小草不知不覺,寫出了小草具有人的靈性,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賜;而“嫩嫩的”、“綠綠的”描繪出小草迷人的色彩,洋溢著作者贊不絕口的喜愛之情。這樣引導學生從品味關鍵詞語著手,讓學生不僅揣摩到文字所包含的意蘊,而且提高了對語言喜愛和玩味的興趣。
在這方面,許多前輩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陳鐘粱先生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時,先生引導學生品讀“終于”一詞,在不斷地點撥中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深入,最后讀出了三層意思:1、時間久;2、過程艱難;3、信念堅定,這三層意思的理解既照應了故事情節(jié)又讀出了百合花的精神。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詞語卻奏響了課堂的主旋律,不能不讓人佩服先生的慧眼獨具,同時也給我們留下更多的啟發(fā):當我們牢記為什么品味語言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怎么品味語言。
關于語言品味的方法,已經(jīng)有許多老師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比如就有人將之歸納為比較品味法、情境體悟法、 生活體驗法、美讀感染法、空白填補法等等。閱讀教學中需要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方能得心應手。
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潛移默化的語言品味訓練中得到提高,咬文嚼字的語言品味,是實現(xiàn)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最好途徑。
五、有潛能的激發(fā),有情懷的培養(yǎng)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教之道,貴在激發(fā)潛能,培養(yǎng)情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重引導,少講解,重指點,少分析。語文的教學,它不應該是一種告訴,它應該是一種親歷,一種體驗。一種對沉睡潛能的喚醒,一種對封鎖記憶的激活,一種對幽閉心智的開啟,一種對囚禁情愫的放飛……教師于其中可以起到向?qū)ё饔茫^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融洽的氛圍,要以興奮的情緒、熱切的關注、勃勃的生氣、殷切的期待去激勵、喚醒、鼓舞我們的學生,提供給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要讓學生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激發(fā)無限的潛能。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正確的評價,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要讓學生在學習上“主動”起來,就必須以正面鼓勵為主,充分相信每位學生的潛能,鼓舞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發(fā)現(xiàn)在應試教育分數(shù)至上的影響下,有些學生的智力水平很高,但人格有缺陷,“對人不感激,對物不愛惜,對事不負責,對己太執(zhí)迷”。這種智能與道德人格發(fā)展的失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美育是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相協(xié)調(diào)的教育,語文教育就是要利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因素調(diào)整、平衡其感性和理性的不和諧。語文教材中體現(xiàn)社會美的內(nèi)容,教會學生做人,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體現(xiàn)自然美的內(nèi)容,教會學生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獻身科學的雄心壯志。體現(xiàn)藝術美的內(nèi)容,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熱愛美好的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教師要善于利用語文教材這個媒介,善于發(fā)掘教材中美的元素,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啟迪其性靈,培養(yǎng)其情懷,升華其思想。
潛能的激發(fā),情懷的培養(yǎng)是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最好體現(xiàn)。
篇3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地位,常常會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班曾有一個學生,其他成績都不錯,唯獨語文成績不理想,學習語文也比較被動。自從讓她扮演語文科代表的角色,她很快就產(chǎn)生了與語文科代表角色相應的行為模式,學習語文顯得格外主動,認真努力了,時間一久,她的語文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學習積極性也隨之調(diào)動起來,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盡可能地利用機會,放手讓學生去扮演角色。比如,教學完《談編報》就讓學生扮演出報工作人員的角色,編手抄報、黑板報。學生擔任這一角色后,馬上就產(chǎn)生了與之相應的行為模式,板報出的毫不遜色。此時,如果教師給予適當?shù)墓膭?,何愁學生的學習勁頭調(diào)動不起來?另外,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要學生上一堂課、批改作業(yè)等。適時地采用這些方法,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梢?,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角色地位,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強化原理”是心理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的斯金納提出的。它的要點是,人和動物總是自動出現(xiàn)許多行為,凡是受到強化的行為,以后出現(xiàn)的可能性就增加。這說明及時提供強化,能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而產(chǎn)生愉,也使學生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否正確。長期積累,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例如有個后進生,在筆者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中,對課文《故鄉(xiāng)》體裁、作者進行了提問。在其他學生的哄笑聲中,筆者本著尊重學生人格的原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讓他明確知道自己的知識是正確的。同時以他為契機,鼓勵其他學生要學習他有勇氣、敢大膽提問的精神。結果,這些強化因素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以后的課堂教學,學生都能針對課文內(nèi)容積極提問、回答,甚至爭辯。這一可喜的現(xiàn)象,正慢慢改變著學生原先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學生逐漸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他們的主動學習能力也一點點地培養(yǎng)和鞏固起來,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本年度期末測試中,本班的語文成績在全校同年級中名列前茅。 強化原理雖然來自心理學,但也可以指導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適當運用這一原理,強化學生的自覺學習行為,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問題太容易,學生會把成功歸于任務很容易,而任務很難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會把成功歸于僥幸。只有適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學生才會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從而產(chǎn)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信心,并產(chǎn)生快樂。 如我在講《風箏》一文時,由于一開始沒有考慮周全,開篇就問:“文中作者的性格怎樣?”結果學生不知所答。問題太易,會不啟不發(fā)。我們還要注意問題難易的梯度,按一定的順序去設計問題。如我在講解《羚羊木雕》一文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發(fā)生了意見分歧,通常怎么解決?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通常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問題。在初讀階段,我采取總提式提問: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這個事圍繞什么事物展開故事情節(jié)?這一問題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為分析打基礎的,所以采用總提式提問。在精讀階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難點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你認為誰的做法對?誰的做法不對?為什么?作者的思想傾向于誰?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發(fā)生?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偨Y階段,我采用歸結式提問:學習這篇文章對我們的生活有怎么的現(xiàn)實意義?學生總結了文章中的經(jīng)驗,起到了現(xiàn)實的作用,體現(xiàn)我語文教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篇4
一、把舞臺留給學生,讓語文教學不再是一個套子
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要打破機械、沉悶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把“舞臺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充當“導演”。如此,課堂氣氛才能融洽、熱烈,學生才能樂學、好思,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任務才能按質(zhì)完成,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如我在講《雷雨》時,課前先讓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自編自演小品《雷雨》,讓他們都動起來,都參與;上課時演員用心演,觀眾用心體會;演完后,我趁熱打鐵,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大家討論。如①周樸園對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②周樸園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趕出家門的侍萍時,為什么會驚恐萬狀呢?③周樸園已經(jīng)知道魯大海是他的親生兒子,那么他對魯大海是什么態(tài)度呢?從他的態(tài)度,你看出什么問題?④你怎樣理解周樸園“(厲聲)不要打人!”,讓學生都動腦筋思考,動口回答,并逐層深入地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進行分析。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都學進去了,教學質(zhì)量得到了提高。這樣就避開了對人物形象分析貼標簽的傳統(tǒng)套子式做法,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傾聽他們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這樣可以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插上翅膀
學會積累。知識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學好語文關鍵在平時,學生不妨準備三個歸納本:現(xiàn)代文歸納本,主要歸納現(xiàn)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和文化常識、文學常識;文言文歸納本,主要歸納文言詞法和句法,即常見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摘錄本,主要把日常學習中精彩的句、段和熱點問題匯總,并及時寫下自己的感悟。這項工作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若能堅持,則對語文學有好處。
提前思考。高一語文以課文為例子和依托,著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與初中教材不同的是,高中閱讀教材信息量大,層次多,篇幅長,如果不提前預習和思考,課堂上就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降低聽課效率。因此,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在課前熟讀課文,在理解不透徹的地方打上記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會給課堂學習帶來動力和求知欲。
勇于表達。表達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學生在高中階段要特別重視課堂上的討論,勇于說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和同學、老師辯論。同時要勤動筆,及時寫下自己的點滴思考,日積月累,語文素養(yǎng)就會顯著提高。
二、架構作文與生活的橋梁,品嘗寫作的樂趣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命題設計應貼近生活,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誰架構生活與寫作之間的橋梁?課文能擔此重任。隨著新教改的不斷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斷更新,課文內(nèi)容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些文章不僅能給予人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學以課文為范例,可謂就地取材,兩全其美。例如,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第一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這一單元的學習容易觸發(fā)聯(lián)想,誘發(fā)寫作欲望,教師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寫作技巧的總結歸納,巧妙運用遷移思維,將學生引領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寫作。如第一單元中的《金黃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為題目,并以具有意義的物品為線索敘事,進而揭示中心表達情感。因此,在學過《金盒子》一課后,可以以“金盒子”為創(chuàng)新支點,設計寫作話題:“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類似金盒子的玩具嗎?其中一定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凝聚著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將其寫出來嗎?”學生都感到有話可說,都能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并掌握以“物”為敘事線索揭示中心的寫法。再如學過《社戲》一文后,設計以“童年”為題作文,很多學生無形中模仿《社戲》的寫作風格,以質(zhì)樸的語言表現(xiàn)童年時的天真爛漫、純真無私。以課文為范文,遷移思維,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作,為學生更好地展現(xiàn)自我架構橋梁,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增強寫作信心。
四、運用音樂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感染力
在一次全國性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大賽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一中的來鳳華老師執(zhí)教《我與地壇》一課,在賞析過課文并和學生深入探討了“地壇”的象征內(nèi)涵及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的對民族和母親的愛之后,授課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母愛的認識,意在點撥學生懂得母親、懂得母愛。因史鐵生的文章開啟了學生的認知,教師的引導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各抒己見,談得十分動情,教學現(xiàn)場十分感人,臺上臺下熱淚盈眶。這時,音樂響起,來老師用飽含感情的聲音總結道:
我們的歡樂
是母親臉上的微笑
我們的痛苦
是母親眼里深深的憂傷
我們可以走出家門
卻永遠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
誦讀聲未落,“花,輕輕地綻放……”滿文軍《懂你》的歌聲在不知不覺中輕輕響起,并且越來越響亮,課堂在《懂你》的歌聲里結束,但母愛的旋律卻久久在學生和聽課教師心中回蕩,此課在強手如云的比賽中力拔頭籌。
《懂你》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于這堂課的收尾,似乎更增添感染力,原因何在?
篇5
[關鍵詞] 小組合作;語文課堂;表現(xiàn)欲
一、問題現(xiàn)象
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講人,而是一個“旁觀者”。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應該是活躍的,課堂成為了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舞臺。小組合作學習已在我校開展多年,自己也在這一教育領域里辛勤工作了多年,但隨著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深入了解及年齡的增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與激情漸漸下降,從而使得本應有思維碰撞的語文課堂一度沉默。這種現(xiàn)象在高年級的學生尤為明顯。
二、原因
1、學生的生理發(fā)展影響著學生的表現(xiàn)欲。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年級越低的學生,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會越強,這是因為他們的生理還不成熟,情緒還不穩(wěn)定,想到什么就會說什么,而且迫切希望其他人能夠知道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很愛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己,不管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但隨著年齡的隨長,高年級的學生生理開始成熟,想問題會比較深入,常常會考慮答案的正確性,考慮自尊心等等問題,從而也使得學生的表現(xiàn)欲下降。
2、教學設計內(nèi)容缺乏科學性及吸引力,不能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課堂缺少活動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不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及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但有多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只從“教”這個角度出發(fā),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學設計缺乏科學性,不符合學生的需要,從而使得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3、個別教師濫用獎勵機制,讓學生失去競爭的勁頭,使學生在課堂上失去成功感。合理的獎勵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但有些老師常常在課堂上把這種獎勵當作一種機械性地“藥品”,過度地使用,讓學生失去新鮮感,更讓他們的失去了表現(xiàn)的欲望。
三、策略
有教師針對這種情況,采取直接點名的方式,希望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展示自己。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被動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提倡的是主動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上來,由被迫學變成我要學,直接點名的方式?jīng)]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那么,作為課堂的操控者,我們教師怎樣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呢?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先學后教,學生參與預習,增強課堂表現(xiàn)的自信心
充分的課前預習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課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礎。學生合作預習,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一直以來,我們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預習習慣,感覺效果不錯。比如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由于初中的古詩詞難度不大,我們便嘗試讓每個小組“承包”一首詩,小組成員再分工,如介紹作者、理解內(nèi)容、感悟名句、詩詞中心、課外拓展等。于是,學生他們會利用自己手頭的各種資料去完成任務。在預習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每個組員都能夠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得到鍛煉。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在有準備的前提下,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自然有信心在課堂上“大展身手”,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會活躍起來。
2、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探索
1.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提出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有價值的、有趣味性的問題,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體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的問題設計上。問題的設計必須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后,將教學中的重、難點演繹成具有挑戰(zhàn)性的、有價值的、有趣味性的問題提出。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富有成效,引起討論的問題就要切實能夠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能夠引起師生思維活動的展開。如我校陳碧艷老師授教《背影》時,提出“‘父親’是個什么樣的人”和“談談你眼中的‘父親’”,兩者對調(diào)控學生話語權所起的作用大相徑庭:前者是一個問題,問的結果直接指向了提問者的標準答案。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話語權活動空間較為狹窄;后者是“談”,是一個導向豐富的話題,學生的話語權可以由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并生成許多高質(zhì)量的問題。在這個話題情景下,學生擺脫了“牽”的處境,思維空間拓展了,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舞,學生話語權的參與率就會明顯提高。
當然,我們在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有價值的、有趣味性的問題的同時,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也要體現(xiàn)層次性。學生學習水平的參差不齊決定了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應遵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這樣的課堂才沒有成為優(yōu)生的專利。
2.把游戲融入到課堂,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學習效果良好的關鍵在于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學得輕松、學得有滋有味,這就離不開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游戲作為一種教學的手段,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有機地貫穿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夠起到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完成教學目標的效果。比如在講《羚羊木雕》時,讓學生結合文章內(nèi)容有感情、帶表情、說話符合人物身份等方面來朗讀課文,課下排演課本劇,本課一個重點就是運用了人物描寫的很多方法,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等都很有特點,能把人物活靈活現(xiàn)的演繹出來,同時也把握了文章的知識點。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整個課堂是輕松愉悅的。
3、獎勵機制要合理化、多元化
積極的評價,將不斷增強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也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合理運用小組成員互評與自評,對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的自信心尤為有效。評價可以是個人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評價的內(nèi)容包括小組合作中行為表現(xiàn)、積極性、參與度以及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tài)度、能力的變化。獎勵,有利于激勵學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獎勵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刹捎每陬^表揚、鼓掌祝賀、授予小組榮譽稱號等。通過獎勵使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有價值的,是能得到認可的,激發(fā)學生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開發(fā)他們的潛能,樂意為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技能。比如認讀生字 ,開展一分鐘認讀。比一比哪一個組在一分鐘內(nèi)認得多而準。這樣成績好的學生就會感到為了小組的榮譽不能只顧自己學會,應該幫助差一點的組員;差的學生來自集體的榮譽感使他們覺得不能拖小組的后腿,應該主動學習。這樣,小組內(nèi)很容易產(chǎn)生互幫互學的好作風,也給了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
4、教師自身方面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起著一定的影響。還記得我校吳培森校長的那句話:要想學生喜歡你的課堂,那么先讓學生喜歡你本人!的確,現(xiàn)在的初中生處于15-16歲的年齡,看問題的角度也比較簡單,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學習的興趣與他們和老師的關系有一定的影響。作為老師,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打從心里喜歡你,認真地上你的課,學習的勁頭也跟著上來;相反,只會對語文產(chǎn)生恐懼感?;诖?,我經(jīng)常與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心,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慢慢地學生越來越喜歡我的課堂,對語文也產(chǎn)生越來越濃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呂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2010.
- 上一篇:六一兒童節(jié)講話稿
- 下一篇:酒店辭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