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體美范文
時間:2023-04-09 05:0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智體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 Educating is not only initial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from education, but also is permanent 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the mission and value of the university is educating people from every point of view. However, the education is not only impart knowledge, and only impart knowledge's education is not perfect. As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Summary: Make students to develop in an all-around are the education activity's ultimate goal. Persist in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o better serv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s needs.
關鍵詞: 大學使命;育人為本;全面發(fā)展
Key words: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education;develop in an all-around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221-02
1育人,大學存在的價值和使命
先生在出任北大校長時發(fā)表過這樣一段演說:“外人每指責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fā)財思想。……若圖在做官發(fā)財,遵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治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為爭分數之多寡。實驗即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和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遲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1]90多年過去了,先生之言仍能切中時弊!何以如此?育人之目標迷失也。由此可見,如果大學失去育人功能,它就會成為“四不像”而失去存在的價值。無論從大學的定義、功能,還是我國的《高等教育法》角度看,大學的使命都應該是育人。
1.1 從詞源的角度看大學的使命在中國古代,類似于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國學(太學、國子監(jiān))以及后來的高等書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來,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譯成“書院”等,后又稱為“大學堂”、“大學?!?,民國以后“大學”成為正式的稱呼。新華字典對其的解釋是:“大學是國家高等教育學府,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fā)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2]牛津詞典對“University”解釋為,Institution that teaches and examines students in many branches of advanced learning,awarding degrees and providing facilit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3]即:大學是教授不同領域的知識,學位授予和為學術研究提供方便的地方。可見,不同的國家對大學的定義是小異大同,其核心都是以育人為宗旨。
1.2 從大學的功能角度看大學的使命大學誕生于11世紀的歐洲,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學的功能逐漸多元化。首先出現的是傳統的承擔育人功能的劍橋、牛津模式的文化型大學。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校長克拉克?科爾明確指出大學應當增加服務社會,滿足社會需要的功能。雖然此提法在當時社會激起了軒然大波,但最終明確了現代大學應當承擔教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無可辯駁,隨著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大學的功能會更加多元化,但是“不能把過程中所有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qū)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盵4]大學的主要矛盾就是其育人功能,這一基本功能是大學區(qū)別于其他任何組織的基本特征。
1.3 從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規(guī)定看大學的使命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應當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guī)定標準。從此規(guī)定可以看出,大學的中心任務是人才培養(yǎng),其余的活動都應該是圍繞著人才培養(yǎng)展開的。如果我們認同大學的核心價值在于人才培養(yǎng),那么,大學里的科研活動應當是為人才培養(yǎng)服務的,讓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藉此獲得科研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大學的社會服務活動也是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這個中心任務的,讓學生通過參加社會服務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實際上,對一所大學來說,能夠培養(yǎng)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是一所大學對社會最好的服務。
2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2.1 德育德育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使學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奉獻精神的人。中國教育歷來重視德育,司馬光直接論述了德才的關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盵5]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德育需要與時俱進。當下的德育教育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做起,第一,繼承、弘揚我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精神為基礎,融合實踐精神和科學民主精神,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人生目標;第二,通過德育課程,提高學生識辨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認清和抵御各種非主流文化的同化和異化,削弱各種不健康因素對學生心靈的侵蝕,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感恩教育是大學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課題。在當今社會,青少年的心理趨勢普遍表現為:唯我獨尊,自私冷漠。幫助學生學會用感恩的心態(tài)對待父母、老師、朋友,做一個有責任心、正義感、有奉獻精神的人。
2.2 智育智育不是簡單的獲取知識,而是要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把受教育者心智的火焰點燃,激發(fā)其潛質,促使其積極主動的追求新知?,F在已經步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的顯著特點是“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第一,使學生首先必須明確“為誰而學”的問題。只有明確這一問題,他們才能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第二,古語有云:“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大學之中,方法才是生終身受用的東西,要善于及時幫助學生總結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三,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意識會喚醒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自身的疑惑的主動鉆研積極探索,進而解決問題,會更好挖掘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能力。
2.3 體育體育不僅可以強健體魄,而且可以培養(yǎng)人堅毅勇敢,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使人達到身與心的健康發(fā)展。作者認為,體育應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健康的體魄,一是健全的心靈。而后者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來說可能更為重要??梢哉f,開闊的胸懷、樂觀的心態(tài)、持久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學子們在大學期間為自己習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2.4 美育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達到更高的境界。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發(fā)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本質上講,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及成果對人的自由的肯定,它是通過人的美感表現出來的。審美層次是真正的人的精神發(fā)展的歸宿,是人精神存在的核心。愛因斯坦曾經在名篇《培育獨立思考的教育》中諄諄告誡:“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盵6]如果一個人真正達到了這種境界,其為他人謀幸福的行為就是在其崇高境界和精神信念驅使下的一種自由的給予行為而不是道德上的“應該”。
3小結
踏進大學校門,新鮮過后你可能滿腹牢騷,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教育領域里的種種異化現象,更使你彷徨、困惑。但是,發(fā)展之中的事物總會有它不盡人意之處,人們不能求全責備。在大學學到的,與其說是面向特定職業(yè)的知識與技能,不如說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成長的能力,是如何去適應大變革、大分化的時代,如何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參考文獻:
[1].大學以研究高深學問為遵旨[EB/OL]..cn/c/2008-05-04/105715473098.shtml,2010-6-28/2011-2-10.
[2]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37.
[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663.
[4]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篇2
關鍵詞:高職學校; 體育; 德育; 智育; 美育; 多維度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80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9-140-002
1.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實驗和探索一直在深入的進行之中,學校體育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為整個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方向指明了方位,體育課程教學所要達成的五個目標,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與傳統的三基目標(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教學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歸宿和依據,又是達成教學目標反思的參照對象。課程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化為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細化過程。
維度(Dimension)通俗的講就是人們分析的目標對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維度的視角理論,維度是指一種視角,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是一個判斷、說明、評價和確定一個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條件和概念。
高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綜合職業(yè)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職學校的體育課程教學對象并不為了面臨高考升學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也有別于普通高中,即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更偏重于應用型人才和實用性人才教育方向。如何把握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之間區(qū)別和聯系,多維度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可以使德智體美疏密適度、分合有度,避免課程教學設計思路出現混亂。
教育家在《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中說過:“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美育?!苯裉欤?、智、體、美四育的維度中,學校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依舊是智育與德育,體育與美育相輔佐也是不爭的事實。新課程標準的目標確立,為體育課程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畢竟不能脫離體育教學的實際,一些本不完全屬于體育課程教學實施的重點目標,過于強加或擠占在體育課程教學之中,顯然,這是不合適或是不科學的。能否準確把握體育課程設計的總體方向,使體育課程中的教學內容豐滿活潑而不是臃腫死板,在設計中兼顧德育、智育、美育的精華極為關鍵。要緊密銜接德、智、體、美四個維度綜合要素,注重健康,培養(yǎng)能力,提升素質,服務專業(yè)的課程設計理念,通過體育教學達到體育課程的目標。
2.體育的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的育共性維度的認識
體育、德育、智育、美育是學校教育的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是相互支持、具有緊密邏輯關系。體育以育人為本,則強調育體育心。體育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術以及增強他們的體質外,還要把道德品質教育、終身體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貫穿始終。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共存,在維度的理論上各自體現不同重點和難點,德育教育強調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的教化過程,而具體的行為表現上畢竟控制的空間和時間有限,如能將德育教育擴展在體育教育之中,將會更有效發(fā)揮德育教育的功能。智育教育是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活動,智育教育系統龐大涉足課程領域廣,體育與智育融合并不矛盾,體育對智育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也能夠解決一些非智力因素對智育的影響。美育教育是培養(yǎng)審美觀和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實踐證明,音樂、美術等課程,是實現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體育與美育的一些課程過去常常不被重視,而今素質教育已經將體育與美育的地位大大提升,體育與美育本身就有許多的融合點,也是校園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如果將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四個維度作為一體化來認識,不難看出中職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中,德育不好出危險品、體育不好出廢品、智育不好出次品、美育不好出贗品。因此,只有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才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3.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德育、智育、美育多維度互補
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在教育過程中有著多維度的互補關系,四育的作用不能替代和抵消,體育解決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體能體質;德育解決的是受教育者健康心理所要求具有的心理素質,提高品格、品味和品質;智育解決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美育解決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審美能力的提高和感受美的水平提高。
3.1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的德育因素
寓德育教育與體育之中,是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的前提。體育課程設計中,德育不僅僅是專職德育工作者的事,體育教師也應承擔共同使命和責任。體育課程承載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不亞于其它學科課程,利用體育教育的教學手段對中職學生身心實施全面影響,必須建立思想認識或是學習態(tài)度之上,體育課程設計缺少德育因素滲透于體育教學之中,體育課就極有可能變?yōu)橥嫠Un、打鬧課,盡管課中的形式熱熱鬧鬧,但課程實質有可能是空洞無味的。
3.2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的智育因素
智育的難點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轉化為智能的提升上,體育課程雖沒有賦予開發(fā)智力的重大責任,可是智力因素仍然是學好、練好、掌握好體育教學中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關鍵。體育課程設計中智育因素的介入,能有效地提高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練習效率。例如,計算機輔助體育教學,教學模板的使用,都能夠全面實施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接觸到更新、更多的學習知識的方式方法。
3.3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的美育因素
美育獨具形象直觀、生動活潑、誘導啟發(fā)、潛移默化等鮮明的特點和作用,培養(yǎng)中職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感受美、鑒賞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體育課程設計中,美育因素的體現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美感集中表現為教學中形態(tài)美、動作美、韻律美、動感美、靜姿美,表現于外在與內在美的統一,審美能力提高體現在感受、欣賞、表達、創(chuàng)造,進而形成真善美的高度統一。
4.體育課教學程設計中多維度層面的可操作性
4,1學情分析與說明
把握職業(yè)教育的根本,具有綜合職業(yè)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德育及教育因素細化于體育課程之中,職業(yè)教育的文件與舉措都圍繞著最終培養(yǎng)目標上,即中職學校學生必須具備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情分析與說明到位與否不可忽視,遺漏課程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大模塊的實施只會是一句空話。
4.2教學目標與任務
教學目標與任務是體育課程設計中指南針或方向舵,沒有教學目標作為支撐,教學任務難以高質量的完成。為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把教學活動的組織建立在教學任務之上一一展開,學生通過體能的練習和運動技能的學習,不但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而開發(fā)智力,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發(fā)展。
4.3教學手段與方法
教學手段與方法一直被視為體育課程設計中的難點與重點,也是考驗教師基本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今社會,科學與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fā)展給教育領域帶來巨大影響,同時知識更新的周期也大為縮短,傳統的體育教學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引入、吸收和應用其它學科課程新教學方法已迫在眉睫,不斷嘗試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對比其中教學效果,也是業(yè)務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現。
4.4教學評價與反思
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德、智、體、美全面兼顧,單憑一兩次課就能收到驚人的效果,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也違背教育科學。沒有人能夠保證每次課程教學設計中做到面面俱到盡善盡美,也沒有人能夠像藥劑師那樣課程教學設計中精確按德智體美維度處方進行配比量化。因此,留有余地是較為合理的設計思路,通過評價——反思——再評價——再反思的過程,找準德智體美四個維度的協調分量浮動區(qū)間。
5.體育課程教學設計既保持體育本質又聯系德、智、美
首先,體育、德育、智育、美育與各自課程目標重點不同,同樣是育人為本,但目標有所側重。體育課程教學設計只有在把握好教學目標的關鍵點,才能將德育、智育、美育的精華融會貫通。
其次,體育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式,仍離不開特定的場地設備,實施教學易受客觀條件所限,動態(tài)的組織教學難度較大,沒有文化底蘊的教學,甚至忽視德育、智育、美育存在,也是會事半功倍。
再次,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巧妙地以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運動方式,將規(guī)則與裁判、道德與品行、言談與舉止方面等等予以評價,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鼓勵什么、避免什么等社會適應能力所必須的要素,體現在真善美的尺度把握上。
最后,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不是口號,不是修飾詞,有什么樣的指導思想,就有什么樣的產品。體育課程設計除了與德、智、美三育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疊關系外,體育教育中還包含了衛(wèi)生安全教育、文化娛樂教育等,由此可見,體育課程教學設計本身也屬于比較復雜的工作,是上好體育課的前期必要工作。
6.結語
高等職業(y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設計,是為了使體育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促進生產和生活技能的掌握,為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儲備必要的運動技能、保健知識以及良好心理素質。
有了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多維度課程教學設計理念,不等于就一下子解決了實際操作問題,從“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除了向學生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術以及增強他們的體質外,體育課程教學設計還應將德育、智育、美育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真正實現中等職業(yè)學校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育人的方針。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篇3
關鍵詞:美術教育;觀念;審美
一、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對于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要求越來越重視,而美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能夠在平常的生活中發(fā)現美,以審美的眼光來對待生活,同時美術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人格和啟迪學生智慧有著重要的作用。
1.美術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大量的美術教育都說明經常指導學生美術欣賞會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由于學生閱歷少、缺乏經驗,學生對美的標準和概念比較模糊,美術教育引導學生對美的欣賞,不斷讓學生積累美學的觀念,擴大學生的欣賞面,比如通過教師引導吸引學生去學會欣賞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分析作品美的地方,堅持下去也就增強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2.美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人格
美源自于生活,而生活也離不開美,學生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產生了興趣,這種興趣進而會產生創(chuàng)造情感,這種對美的創(chuàng)造情感,也都是源自于生活。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在這種沒有壓力和負擔的精神下,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人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美術的使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如印刷制品、服裝設計、飲食。學生對美術的學習間接提升了他們對各個行業(yè)的了解。
3.美術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
德國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喚醒和鼓勵,美術便有這個功能。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和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時他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幾方面在個人發(fā)展的表現作用尤其明顯,通過這幾方面的鍛煉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美術課堂中對美的直觀觀察,形象記憶,聯想和想象直接契合智力發(fā)展的要素。美術教師應研究美術教學中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策略,使學生不但學好了美術,還能形成良性的共性遷移。學生智力水平提高了,就會為學習好其他學科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如何提高中職美術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和促進學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獲得發(fā)展,在修養(yǎng)、評論、創(chuàng)作上得到提高。然而傳統的美術教育教學過于強調以學科為中心,讓學生處于支配地位,扼殺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束縛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舊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
1.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模式
我國的美術教育家豐子愷說過:“我教藝術課,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yǎng)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待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美術欣賞通過對學生的審美心理培養(yǎng),使他們對美有一定的觀念。開設美術課程的最終目的不是作畫,而是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培養(yǎng)其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其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學校和教師要樹立正確開設美術課程的理念,著眼于學生的未來,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校與教師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且要改變教育模式,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運用鼓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一般在中職校就讀的學生都會認為自己是學困生,缺乏自信心,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相信學生都擁有一定的潛能,因此,教師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重拾信心,從學習中找到樂趣。(2)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苯逃淖罱K目的也是為了生活,教育與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對學生的美術教育不僅僅是對外在的知識導入,并且可以貼近學生生活。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怎么發(fā)現生活中的美,怎么利用美術為自己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生活,這都是現在教師以此教學內容為主的教學方式。如,制作一種繪畫或手工,可以從身邊尋找豐富的可利用的廢舊物進行制作,制作的作品可以是以禮物方式贈予家人或朋友,增進感情,又或可以將當地的民俗風情美術搬進課堂等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并且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很有意義。
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不斷開拓教學資源
新課改指出,美術教育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美術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陳舊的教學方式再也經不起社會的考驗,部分中職美術教師因為缺乏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意識,教師信息滯后,跟不上科技教學的步伐,給學生講的內容很空洞,沒有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多樣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得到充分鍛煉,更好地學會讓美術為生活服務,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再者,現在是信息社會,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懂得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可以收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展示給學生,而不是停留在課本基礎上,引導學生如何欣賞美,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如在欣賞某繪畫大師作品的時候,可以播放這位大師生前創(chuàng)作的故事,讓學生融入大畫家的生活當中,更好地體會名作是如何產生的歷史背景。除了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師還可以引進外界的教學資源,如帶學生去參觀畫展,深入大自然體會生活中的美,將身邊的事物素材引用到美術創(chuàng)作中,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實現了新課改下美術課的教學意義。
3.教材內容與相關專業(yè)相結合
中職學生無論美術學得多好,最終都要回歸到專業(yè)技能課上,因為在他們走出學校后,將用這一技能和自己的勞動力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意義重大,同時專業(yè)課不容放棄,那么在美術教育上教師可以將美術知識與專業(yè)課內容相結合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做很大的工作。首先,教師在備課上要花大把的時間去了解各個專業(yè)的學習內容,包括與專業(yè)課老師的交流,專業(yè)課教材的閱讀,抽取一些與美術相關的內容與美術知識相結合。其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師生互動,學生從美術角度出發(fā)將專業(yè)課的知識鞏固復習并創(chuàng)作新的具有美術特色的作品,如烹飪專業(yè)的雕工可以與美術的剪紙相結合,計算機專業(yè)的網絡設計與美術課的構圖色彩等內容相結合,這樣的結合使得我們的美術課程更加豐富,既復習鞏固了專業(yè)課的知識又可對美術課的知識學以致用。
針對現在中職的美術教育,我們看到的是教育觀念的落后,教學資源的匱乏,教師的涵養(yǎng)偏低,學生的自信心匱乏,如果我們不再摒棄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那么,美術教育最終會淪為學科中可有可無的產物,學校和教師如果不重視對美術的教育,更不用說學生會重視。美術教育對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都很重要,它也屬于我們的終身教育,影響我們的一生,所以我們不應該讓它成為教育的附屬品,對于美術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應當從現在做起。
參考文獻:
[1]李銀麗.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美術教育探析[J].廣西教育,2011(17).
[2]宋其俊.美術教育對學生人格精神的塑造[J].科技致富向導,2011(26).
[3]胥方.淺談美術教學的體制反思與對策[J].科學咨詢,2011(29).
篇4
一.養(yǎng)德-----素質教育之靈魂
"養(yǎng)德"不同于"傳道",而是遠遠超出了"傳道"的范疇。從素質教育的構成來看,完美人格的塑造,優(yōu)良品德的陶冶,健康個性的發(fā)展,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靈的教化,生活的導引,做人的訓導等皆在"養(yǎng)德"的內涵之列。"養(yǎng)德"的實施,寓于知識學習之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融教學過程與教學氛圍之中,是使學生不間斷的積淀,產生頓悟的過程。需要經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誘發(fā);是春風細雨式,貴在存心有意,相機誘導;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
以知養(yǎng)德、以史養(yǎng)德、以題養(yǎng)德、以人養(yǎng)德構成物理教育中實施養(yǎng)德的重要途徑。以知養(yǎng)德即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理解知識本身,而且要通過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用系統的、聯系的、發(fā)展的辯證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和研究問題。物理知識之間以及知識的產生過程中充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物質觀、辯證法和認識論觀點是知識教學中養(yǎng)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史養(yǎng)德即教學中不失時機的介紹與學習相關知識直接聯系的物理學史,既可激發(fā)學習興趣,調節(jié)學習節(jié)奏,而且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探索、求實、進取、奉獻精神教育和科學態(tài)度教育的極好素材。如火箭專家錢學森放棄美國優(yōu)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使我國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鄧稼先搞原子彈、氫彈,在科技界"銷聲匿跡"直止逝世等等。他們的愛國與獻身精神,是一曲曲人類美好的贊歌。以題養(yǎng)德即要挖掘習題訓練中的養(yǎng)德功能,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議、多題一解"的變式訓練,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自覺探索問題的習慣和方法,不斷擴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以人養(yǎng)德即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師德教育人,文明的行為引導人,嚴謹的作風熏陶人,和藹的態(tài)度吸引人,優(yōu)美的心靈感染人。言傳身教,樂為人師。教師也要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對善思、勤鉆、品德優(yōu)良的學生注重培養(yǎng),樹立典型,讓他們成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響和帶動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響力。
二.開智-----素質教育之核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開發(fā)智力,激發(fā)潛能,培養(yǎng)能力,促
進發(fā)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教學思想的轉變和教育觀念的更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我們認為教學中應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學思想。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主體性是它的根本特點。教師為主導就是通過誘導、啟發(fā)、檢測、評價等手段,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愛學、會學。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展性是教學的基本特征。訓練是掌握知識方法獲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要更加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既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開智不同于"授業(yè)"、"解惑"。開智的核心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物理學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不斷發(fā)展的學習能力。物理學方法是物理學發(fā)展的靈魂,是以知識學習到能力發(fā)展的橋梁。物理學方法是指物理學的具體科學方法??茖W方法包括四個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在物理學中起指導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邏輯方法,即比較、概括、抽象、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這些方法對學習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決個別類型問題的方法,這在物理學中紛繁復雜,如隔離分析法、等效變換法、疊加法、對稱法、極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對解決實際問題十分有用,但沒有反映出物理學方法的主要特點,也不宜將它們歸為物理學方法的范疇。其四是具體的科學方法,物理學方法就屬于這一類。通常認為有:觀察法、實驗法、理想化方法、類比方法、假設方法和數學方法六種。
物理思維方法的學習應抓住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是: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生疑啟發(fā)思路鼓勵組合提出設想解決問題
(設疑)(誘導)(釋疑)(辯論)(解疑)
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接近實際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提出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根據不同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發(fā)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種對立的思路去解決同一個問題,鼓勵學生學習。根據一定的需要、依據必然規(guī)律,靈活多變的組合相關因素,鼓勵提出新的設想;問題的答案可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甚至是開放式的。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是學生學會設定虛擬條件,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設想虛擬大前提,并且學會聯想和利用看起來并非相關因素的時候,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就會插上騰飛的翅膀。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基礎上,提出適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引導其發(fā)散思維。
教學過程的設計應以開發(fā)智力、激發(fā)潛能、培養(yǎng)能力、促進發(fā)展為主線。
設疑引趣、夯實四基、過程教學、思想方法、啟發(fā)創(chuàng)新是物理教學中開智的重要途徑。①設疑引趣促智。誘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是開發(fā)智力、發(fā)展能力的前提.愛學才能會學,會學才能學好。②夯實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實、基本方法、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是開智的關鍵。從基本事實出發(fā),誘導學生明辯研究對象的主要特征及變化條件,然后進行思維加工;在加工過程中,則要突出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引導,從而形成概念,總結發(fā)現規(guī)律,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③過程教學開智。把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放在教學首位,使學生獲得程序性知識和最佳知識結構是開智的重要途徑.每一個知識點教學中都要引導學生弄清其來龍去脈,充分挖掘其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思維因素,突出知識產生的思維過程教學,揭示和挖掘知識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滲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學思維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橋梁。掌握了方法就能舉一反三,不僅能輕松學好功課,還能自學新知,開闊視野,受益終生。⑤啟發(fā)創(chuàng)新養(yǎng)智。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自學、創(chuàng)新意識,學會學習,是開智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開智的中心任務.
三.健體-----素質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種身體、心理和適應社會的完善狀態(tài),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和諧統一.物理學科教學中健體的教育目標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物理課堂教學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責任,健康的體質、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全面發(fā)展的源泉.創(chuàng)設一種愉快而有秩序的課堂氛圍、民主的、寬容的、公正的、熱烈的氣氛對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與能力的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質對人的身體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會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把心理素質教育融合到教學活動之中,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情感,正確地看待社會與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來,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要重視培養(yǎng)耐挫能力,能在順境與逆境中自我調節(jié),形成自我激勵機制,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滿朝氣。
四.審美-----素質教育之神韻
審美是一種個性鮮明、創(chuàng)造性品質較高的活動,審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高品位的創(chuàng)新能力。人的各種素質中,審美文化素質是最主要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基本的是審美的關系,人的最高意識是審美意識。教育,就要使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審視世界、審視他人、審視自己,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課堂教育過程的本質就是一種激發(fā)美感效應的過程,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啟迪、感染、震驚和凈化效應。物理科學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藝術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種深層次理性的審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內涵,通過物理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激發(fā)審美創(chuàng)造力,豐富學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務。
培養(yǎng)審美感受力.物理學是一個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教師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聯想,引導發(fā)掘物理美的豐富素材,并通過美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學美的特征,創(chuàng)設美的意境,使學生明確地或潛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學生對物理強烈的學習興趣,點通學生領悟的那一點"靈犀",依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感受,從而逐漸產生審美情趣和愛美意識.
提高審美鑒賞力.物理學家在探索自然界奧妙的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論,不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放射著美的光輝.簡潔、對稱、和諧是物理科學美的主要特征.各種物理模型的建立與應用,變復雜為簡單,簡潔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質與運動的某種特性,體現出物理理論整體簡潔美、方法簡潔之美。時空對稱、數學對稱、抽象對稱均能給人以對稱美的體驗。自冾和諧、對應和諧、互利和諧、多樣統一美無不體現在物理學科之中。
激發(fā)審美創(chuàng)造力.物理科學美不僅體現在物理知識的形式上、內容上、結構上、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上,而且體現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體現在物理學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揭示物理學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學生產生"需要"的感覺,并進而引發(fā)"體驗";引導學生自己去追求和創(chuàng)造物理美,并將美的認識轉化為追求美的自覺行動,產生創(chuàng)造欲望,進而爆發(fā)創(chuàng)造力.
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并展示教學過程的形式、結構、內容、表達美.教師作為物理學科美育的組織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對物理美育的成效起著很大作用.所以教師要從修養(yǎng)、氣質、人格、行為、習慣、語言、服飾等方面確立一個具有良好的影響素質的施教者形象.使學生在自覺地學習中發(fā)展對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的識別能力,促進智能全面發(fā)展??傊烙粌H能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智力的開發(f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養(yǎng)德、開智、健體、審美"四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養(yǎng)德是魂,開智為心,健體是本,審美為韻。共同構成中學物理素質教育的體系、也成為物理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學科的自身特點,也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只有以此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或教育過程的目標,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會做人,會求知、會生活、會健體、會審美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
參考書目:1。查有梁《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篇5
關鍵詞:俄語; 紙質媒體; 全媒體
前不久,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中國進行了正式的國事訪問,期間,中俄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進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以及關于中俄兩國能源、工業(yè)、金融、旅游及創(chuàng)新領域合作等15份文件,中俄兩國關系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質量。在此大背景下,向俄羅斯公眾介紹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發(fā)展狀況,宣傳中國國家形象的我國俄語紙質媒體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責任。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的不斷發(fā)展,一個正在快速發(fā)展的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并加速前進。俄語紙質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一員,需要在新形勢下應對并參與這場正在重新洗牌的傳媒變革,以實現對外傳播和自身發(fā)展的雙重目標。
1 我國俄語紙質媒體的格局和基本狀況
伴隨著我國對外傳播事業(yè)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英語為龍頭,俄語、日語等多種語種,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媒體,中央級和地方級并存的多層次立體對外傳播體系。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中俄兩國關系步入良性發(fā)展的快車道,我國俄語媒體的發(fā)展也備受重視,俄語對外傳播的格局也逐步形成。具體到紙質媒體,目前中央級俄語媒體為俄文《中國》雜志(《人民畫報》俄文版),由人民畫報社主辦、創(chuàng)刊于2005年11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市印刷出版,發(fā)行范圍覆蓋俄羅斯全境及其它獨聯體國家俄語地區(qū)。我國地方級俄語紙媒主要集中在與俄語地區(qū)毗鄰的省份,如黑龍江、新疆,具體包括《遠東經貿導報(俄文版)》、《伙伴》雜志、《大陸橋》雜志等:《遠東經貿導報(俄文版)》是由黑龍江大學主辦,1988年創(chuàng)刊,以對俄經貿信息獨家報道和我國與遠東地區(qū)(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日本、朝鮮、韓國等)經貿合作狀況的報道為主?!痘锇椤冯s志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創(chuàng)刊于2002年10月,是一本是面向俄羅斯讀者介紹中國社會的生活雜志。《大陸橋》雜志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創(chuàng)刊于2001年5月,旨在準確、客觀地對外介紹中國,宣傳新疆,發(fā)展中國與中亞各國及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2 我國俄語紙質媒體全媒體轉型的必要性
“全媒體”的“全”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并在近年來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新聞傳播、遠程教育等領域運用廣泛。為什么我國俄語紙質媒體在全媒體背景下需要轉型?究其原因,其中既有我國紙質媒體發(fā)展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俄語類媒體內部的原因。
2.1 全球新媒體發(fā)展迅猛,傳統紙質媒體增長放緩
得益于日新月異的技術,新媒體對紙質媒體的擠壓和替代作用越來越大,紙媒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廣告發(fā)展乏力,發(fā)行下滑明顯,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閱讀報刊的熱情和時間大大減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ヂ摼W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與此同時,根據著名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司的數據,約有7100萬俄羅斯人使用互聯網,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大城市。俄羅斯網民的年增長速度達27%,是世界最快的國家之一。
2.2 國內其他俄語媒體快速發(fā)展,全媒體趨勢明顯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俄語媒體的發(fā)展、其中網絡、電視、廣播等俄語媒體的發(fā)展尤為迅速。如中央電視臺開辦俄語頻道、填補了我國缺乏對外俄語電視頻道的空白、俄語電視節(jié)目一方面借助衛(wèi)星實現全球傳播,同時利用中國國家網絡電視臺實現直播和點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俄語節(jié)目,可以通過上網收聽直播或進行點播,此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還嘗試出版了《中國風》雜志;新華網俄語頻道、中國網俄語版、人民網俄語版更成為我國俄語傳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利用網絡媒體的天然優(yōu)勢,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綜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素材,全方位推進對俄報道。所以,與電視、廣播、特別是網絡媒體在技術、設備、人力資源等方面相比,傳統媒體起家的俄語紙媒明顯存在著不足。
3 我國俄語紙質媒體全媒體運作的現狀和范例
雖然面臨著國際和國內雙重的壓力和挑戰(zhàn),我國俄語紙媒的從業(yè)人員依然客服資金、技術、設備、人力等方面的困難,積極嘗試全媒體運作,利用傳統紙媒擁有的品牌、采編和內容優(yōu)勢,爭取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綜觀國內俄語紙質媒體,筆者認為俄文《中國》雜志在全媒體運作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一定成績,粗具雛形。俄文《中國》雜志在辦好紙質本刊的同時,結合圖書、網站、iPad電子雜志、社交網站、讀者俱樂部等多種介質和渠道,從編輯出版到營銷宣傳、發(fā)行乃至廣告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多維度地展開全媒體運作,對外宣傳推廣“中國”雜志品牌。俄文《中國》雜志于2009年11月在雜志創(chuàng)刊四周年之際,推出全新的《中國》網站。網站上除刊登部分紙質雜志內容,采取專業(yè)俄文網站的業(yè)態(tài)模式,每日更新要聞,制作熱點專題、還開通了網上商店,實現了雜志的訂閱、郵購等功能2011年3月,俄文《中國》雜志又在“新浪微博”開通賬戶,通過微博與國內讀者進行互動交流,預告雜志、網站報道信息、通告雜志相關活動動態(tài),并適時舉辦有獎參與活動等,截止目前粉絲數已近8000人,在國內俄語類媒體中僅此于央視俄語頻道和新華網俄語版;與此同時,俄文《中國》在俄羅斯最知名社交網站“Vkontakte”上開通俄文《中國》主頁,由俄籍雇員負責管理、每日錯時更新信息,內容涵蓋雜志、網站主要信息,以及關于中國時政、經濟、社會、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訊息,目前訂戶已超千人;面對蘋果iPad為電子閱讀器和電子書市場帶來的結構性變化,俄文《中國》雜志也積極做出應對,適時地推出俄文《中國》的iPad版,但這不是對雜志內容的簡單重復 ,而是再包裝和再創(chuàng)新,利用iPad給讀者所帶來的獨特閱讀感受,為國內外讀者呈現出立體的《中國》雜志;此外,俄文《中國》雜志團隊利用在俄羅斯所具有的人脈資源優(yōu)勢,積極聯系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出版社聯合出版《長壽的秘訣——中國菜》一書,還與國內相關出版社強強聯手,合作出版《茶》一書,這在國內外都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從這些一連串的眾多舉措中,不難看出俄文《中國》已通過全媒體運行受益匪淺,并為長遠發(fā)展不斷布局,其成為中國最好俄文雜志的發(fā)展方向也初見雛形。除了俄文《中國》雜志,《遠東經貿導報(俄文版)》、《伙伴》雜志和《大陸橋》雜志也根據各自不同的內容特點和受眾對象,借助網絡實現了紙質讀物的網絡化,以及讀物的在線訂閱和郵購。
4 我國俄語紙質媒體實現全媒體運作的出路
4.1 從業(yè)人員的觀念要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
面臨席卷全球的媒體革命,作為傳統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時代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積極去學習各種新的技術和媒體知識,勇于嘗試和使用新的媒體形式;紙媒工作人員在做好原有工作的同時,要把自己當作全媒體運作模式中的一分子,用長遠的決心和全局的眼光來看待全媒體運作的發(fā)展。
4.2 紙質刊物是核心,內容是根本
作為俄語紙質媒體,其“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依然是紙媒的內容,堅持以內容制勝,這樣才能為全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礎。因為無論媒體的形式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都不能廢棄紙刊的內容質量,讀者最終做出的選擇落腳點仍在內容上。對于俄語紙媒來講,內容的選取要充分考慮俄語國家和地區(qū)讀者的文化和社會背景,讓他們不但覺得文章內容有趣,還認為語言質量高,翻譯地道。
4.3 建立復合型,全媒體一專多能型的人才隊伍
全媒體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要求紙質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必須是復合型,全媒體一專多能型的人才。這些人員不僅要具備普通編輯的編校技能,還要熟悉媒體及互聯網行業(yè),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與整合提煉資訊的能力,熟練進行相關軟件的使用和網頁制作等等。此外,他們還能夠捕捉用戶的心態(tài)、針對不同用戶和市場進行分眾化、精細化、個性化的營銷。對于俄語紙質媒體的從業(yè)者來說,由于其本身外語和對外傳播的職業(yè)屬性,全媒體發(fā)展對其個人的政治素質、新聞敏感性、外語知識以及對外傳播技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4 充分了解俄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全媒體發(fā)展狀況,借助當地力量實現媒體影響力的擴大
不論是那種俄語媒體形式,最重要的是讓對象國民眾通過媒體客觀和真實地了解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最新情況,所以提高媒體的影響力是我國俄語紙質媒體的必修課之一。因此,通過與對象國當地政府部門、主流媒體、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的合作與交流,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媒體自身影響力的擴大。
參考文獻
[1] 侯迎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報道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科技經濟社會,2009(1).
[2] 張笑陽. 淺議期刊的全媒體運作模式. 編輯之友,2009(12).
[3] 劉恒. 傳統媒體如何向新媒體發(fā)展轉型. 新聞傳播,2012(3).
[4] 胡雅娟,柴葳. 我國對俄羅斯宣傳現狀成因與對策分析. 國際新聞界,2011(12).
[5] 羅兵,李萃. 我國俄語媒體現狀掃描. 傳媒觀察,2010(8).
篇6
人們對企業(yè)實力的評價,一般側重于對其有形資本的評估。如廠房、機器、生產資料、金融資本等。然而,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知識型企業(yè)知識資本投入回報率將高達30%-40%,甚至更高。因此,對知識型企業(yè)――媒體競爭實力的評估,不僅體現在對有形資本的評估上,更應表現在對其知識資本的評估上。
目前,我國媒體還沒有完全將知識資本納入管理范疇,關于媒體的知識資本指數及其作用,還不為人們所了解、所認識、所重視,因此,本文從理論上對媒體的知識資本指數進行探討。
一、媒體知識資本存量指數分析
教育存量法在知識員工的數量和質量測度方面廣為國內學者所運用,它以教育的成就或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來間接地描述個人知識資本的水平。其基本思路在于:教育形成的知識構成了個人知識資本的核心內容,教育的成就越大,個人知識資本的投人通常也越多,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個人知識資本的存量也越大。媒體知識員工的數量和質量能夠大致反映其知識資本存量。本文引用教育存量法從媒體員工隊伍受教育程度對媒體的知識資本存量進行分析。
用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HCt,為t年第i學歷層次從業(yè)者人數,Wi為各級受教育程度的指數。考慮到知識的累積效應,將學歷指數的序定為幾何增長或指數增長序列,對應于博士、碩士、本科、專科、其他等,可以將學歷指數Wi設定為23,22,21,20,2-1/2同時考慮到時間和大學擴招等一些因素,學歷指數還應根據具體情況作一些修正。下面,以對A、B等媒體抽樣調查結果為例:
A媒體目前有正式員1982人,其中專業(yè)員1444人(幾乎占員工總數1/2)。20年前該媒體員工人才結構如表:
與20年前人才機構比較,如表所示:
如上可見,媒體隊伍發(fā)展壯大,不在于數量的擴大,而在于質量的提高,在于新媒體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20年中,A媒體僅本科生的增長幅度就是原來的150倍。
A媒體知識員工結構縱向比較結果表明:時代在發(fā)展,媒體的知識資本指數在提高。A媒體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保持主流,權威媒體的地位和聲譽,能夠完成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是因為該媒體擁有具有合理知識結構的知識型員工隊伍。
時代因知識的作用而變遷,媒體因知識型員工隊伍的增大逐步成長。知識和承載知識資本的人形成了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任何媒體順應知識快速更新的市場需求,都必須不斷吸納人才,運用人才。
例如集團的員工,80%是近五年畢業(yè)的,70%是近三年畢業(yè)的,這些知識型員工是該報能夠贏得未來競爭的最大知識資本。
以調查數據做橫向比較,B媒體的員工知識資本存量高A媒體,如表所示:
橫向比較,B媒體知識資本存量在一個時間基點高于A媒體,具有階段性的優(yōu)勢。然而,對這個問題要動態(tài)分析。同時媒體的知識資本指數的提高,不僅僅是人才的質量提高,人數的增加,而在于盤活知識資本的存量,通過知識共享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以2003為時間基點,當時 B媒體35歲以下知識員工有博士6人,碩士103人,本科生295人,??粕?4人。按教育存量法模型,B媒體知識存量當時在全國媒體中名列前茅。
上述調查分析顯示:媒體的知識型員工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識存量越高,知識密集度越大,知識指數越高,核心競爭力越強。
二、 媒體知識資本流量指數分析
聚集人才,能夠增強媒體知識資本的存量,以專業(yè)技術職稱界定人才的專業(yè)水平能夠測度媒體的知識資本質量,動態(tài)考核知識型員工的實際能力和知識貢獻,能夠調控知識資本的流向,激活知識的存量,使知識在運營中實現增值。
目前,我國媒體對專業(yè)技術人員實行統一標準的技術職稱,調查顯示,B媒體管理人員的技術職稱狀況與其職位狀況較為吻合,如表所示:
管理層技術職稱構架與媒體對專業(yè)人員的技術要求一致。然而,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原有職稱評定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媒體對員工知識貢獻程度的測量。
近年來,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沈陽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廣州報業(yè)集團先后實行內部職稱制度,補充原有的社會通用職稱。即內部職稱與社會通用的職稱制度相結合,評聘分開。內部職稱根據業(yè)務人員的學歷、經驗和實際能力幾個方面進行考核評聘,如長江日報以實際業(yè)績?yōu)樽罱K衡量標準,對業(yè)務人員的工作進行量化分析。報社規(guī)定每年發(fā)稿數量和質量在部門名列前3名的,可以進入報社20強并授予總編輯獎;連續(xù)2年進入20強前3名的,可以晉升一級工資;連續(xù)3年的發(fā)稿狀元,聘任為內部高級職稱。報社對業(yè)務人員的工作量有嚴格的考核,一名具有正高職稱的編輯,編輯工作量達不到正高職稱工作要求的工作量,被報社低聘為中級職稱的編輯。一位記者社會職稱是初級,因為連續(xù)3年為發(fā)稿狀元,被內部破格評為高級職稱;有一名名牌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報社,但連續(xù)3年業(yè)務考核都為末位,不僅沒有按照國家規(guī)定碩士研究生1年后自動轉為中級職稱,而且因為連續(xù)5年也極不合要求,被報社內退。發(fā)稿質量是量化考核的重要內容,一名年輕編輯每年發(fā)表的稿件80%都能獲得各類獎項,被報社聘為高級編輯,成為編委會成員。
三、 媒體員工崗位知識貢獻分析
從崗位特點看,媒體員工的專業(yè)知識貢獻是有生命周期的。如,將記者、編輯和主持人職業(yè)崗位進行對比,在不同的年齡段,知識貢獻的結果就不同。以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為例,作為一個專業(yè)人員,主持人的知識積累、知識貢獻在各個不同的階段不盡相同,一個初出道的主持人,其知識積累、經驗積累不足,還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廣播電視節(jié)目,此時其知識貢獻率還不夠,而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其價值增值數據在15年內上升飛快,隨后盡管其知識在不斷增強,經驗在不斷豐富,由于年齡的增大,其在專業(yè)領域的價值增值數據急劇下降。在我國,當他45歲時,他在主持專業(yè)上的年度獎金可能開始逐漸降低接近于零。大多數成功的專業(yè)演藝明星具有和主持人相似的價值曲線。與主持人相反,編輯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經驗和關系網隨他年齡的增長和擴大,它本身的價值也隨之而增長。最終他的價值曲線也要下降,只是主持人職業(yè)生命更短暫。普通記者的曲線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如圖2―2:
媒體價值增值區(qū)間的高度取決于它所處的市場和所擁有的經營思想,并且每個人的價值
曲線也各不相同。
上述是一般的職業(yè)崗位規(guī)律。在同~媒體,不同崗位的員工產生的價值和效率基本上是相同的。而在不同的媒體,同樣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價值和效率,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不同的知識資本管理水平,因此通過對每名員工產生的價值進行長期衡量,或與不同的媒體進行比較評估,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媒體的知識資本管理水平和媒體創(chuàng)造利潤的能力。
知識型員工的知識貢獻暨產生利潤的能力決定著媒體的整體價值。
假設一個新聞專業(yè)員工可在專業(yè)領域工作30年,他/她預期利潤為每年5萬人民幣,這名專業(yè)生產員工的當前價值大約為50萬以上人民幣。他的價值幾乎完全是以知識為本錢創(chuàng)造的。比如,他所參入的欄目形成的社會影響所帶動的廣告收入;他組織或參入的報道產生的重大影響形成的社會生產力等等,都是難以估量的無形價值。
直接創(chuàng)收員工創(chuàng)造了媒體的收入,計算凈收入必須考慮他們的所有花費(差旅費、辦公費用、文秘和管理員工的費用),和按市場行情支付給他們的工資、養(yǎng)老金和其他福利等成本。
因此,媒體直接創(chuàng)收人員價值可以表示為:
以電視廣告業(yè)務人員為例:分析知識型員工的價值,通常來說,資產凈值是評估企業(yè)至關重要的指標。但這并不適用于媒體,因為給媒體創(chuàng)造利潤的主要是員工而非有形資本。因此,對專業(yè)生產員工進行評價的指標更為重要。
媒體廣告銷售利潤率是描述媒體利潤創(chuàng)造能力的主要指標。他能比投資回報率更準確地衡量效率。銷售利潤率通常在不同領域之間變化很大。當他是以銷售額的百分比出現時,我們就應該清楚這個銷售額都包括什么,因為它受傭金、費用、產品銷量等不同方面的影響。表達銷售利潤率的更好的方法是利潤除以價值增值。關于利潤,也同樣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因為利潤報告數據取決于不同的衡量方法。
每名廣告業(yè)務員產生的價值被稱為衡量媒體生產能力“最純粹的”方法。
一個廣告業(yè)務員的預期長期利潤不會超過一個特定的水平。這個最高值在不同的經營方針的媒體以及不同地區(qū)之間雖然各不相同,但的確存在一個特定的很難超越的最高水平。
將每名員工花費的成本考慮在內,可以預測出每名專業(yè)員工的價值增值。這樣,專業(yè)員工的價值就可以簡單確定為一定時期內除去花費后的預期利潤。如一個電視媒體廣告人員一年平均入賬的收入是70萬元人民幣。而每名員工的辦公、折舊、秘書及管理的費用是10萬元人民幣。那么他/她增加的價值就為60萬元人民幣。
除此以外,每名員工還應該有特定的教育費用等(以保持并提高其知識資本),約為2萬元人民幣。除此還剩下58萬元人民幣。在該行業(yè)中,通常員工會得到他們增加的價值65%-75%作為工資以及社會保險補助。這樣的話,他們可以獲得28萬元人民幣。剩余30萬元人民幣。金融資本應該得到相應的份額,即投資回報(包括風險匯報),比例為稅后12%或者稅前18.5%(稅率為35%)。如果每名專業(yè)員工的平均負債為20萬元人民幣,金融資本將獲得70萬元人民幣。此外,還有利息成本與收入,也應該扣除或加上。本例中,我們假定凈利息為零。
最后,還剩下26.3萬元人民幣,這就是所謂的知識資本的盈余利潤,媒體直接創(chuàng)收人員投入知識資本所創(chuàng)的年度價值為:
上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建模,分析了媒體知識資本的存量指數和知識資本流量指數。證實了知識資本對媒體生存、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和貢獻。本文的結論是:媒體的知識型員工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識存量越高;專業(yè)技術職稱界定媒體知識型員工的專業(yè)水平,能夠測度媒體的知識資本質量;動態(tài)考核知識型員工的實際能力和知識貢獻,能夠調控知識資本的流向,激活知識資本的存量,使知識資本在運營中實現保值、增值。
篇7
體育與德育的關系密切,體育教學中直接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德育又反作用于體育鍛煉和競技比賽。
體育是一項復雜的有一定強度的動作行為,要達到運動的要求,每個學生都要以一定的意志力來戰(zhàn)勝困難和克服阻力,那些體育成績好、身體健康的學生,無疑與他們頑強、堅毅的思想品質有關。而勇敢、無畏,不怕苦和累的精神,又是學好體育和增強體質必不可少的條件。
體育中有很多項目是集體項目,要求學生服從集體指揮,相互配合,有助于鍛煉學生團結協作、遵守紀律。人都在一定的集體中生活,個人的行為一定要服從集體的需要。集體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接力賽等,無不以每個隊員的表現為基礎,這些運動項目除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自尊感。
當今的體育是世界性的,體育在全球競技中的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奉獻精神,培育學生頑強拼搏和銳意進取的品質。體育往往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tài)。學校體育正是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鼓勵青少年走出校門,沖出國門,讓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上升起。那些心靈美的運動員正成為無數青少年心中的楷模。
另外,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無論在學?;蚴窃谏鐣隙寄芪龑W生,避免社會上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和侵蝕。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陣地,正確的事物不去占領,歪門邪道就會乘虛而入。從這一角度說,體育是幫助學生在成才途中明確方向的指路明燈。
二、體育與智育
體育是智育的基礎,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從事智育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在體育的基礎上,智育才能健康發(fā)展。同時,體育教學還能進一步提高智育的效率,促進智育的發(fā)展。
體育鍛煉不僅是學生身體發(fā)育,形成智育的基礎,而且對大腦進行刺激,直接鍛煉大腦組織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提高知識的記憶功能。而思維和記憶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能力,是形成智育的先決條件。人的腦細胞要靠刺激才能激活和再生,人的言行既為大腦所支配,又對這些細胞加以利用和刺激。體育活動的豐富多彩,體育鍛煉的不斷加深,將在大腦形成相應的興奮灶,促進大腦不斷增強功能。俗話說“腦越用越靈活”,就是這個道理。
體育運動是肌體直接進行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活動,而學生在教室上課則是在進行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活動。當任何一種勞動的時間長了,大腦就會主動抑制,產生疲勞,阻礙個體繼續(xù)利用。因此,學生應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交替進行。體育活動是消除課堂上大腦疲勞的有效方法,如下課后活動一下身體,包括走路、談笑等,是上好下一節(jié)課必不可少的肌體上的準備,只有讓大腦不產生抑制,才能學進知識,并裝進記憶里。而經常有目的的體育活動,更是調節(jié)大腦的有效方法。
同時,體育理論、體育文化的教育,直接是智育的一部分。體育的生理理論、衛(wèi)生健康知識,從事科學的鍛煉方法以及與體育有關的文化,本身就是智育,這就使智育與體育無法區(qū)分。
三、體育與美育
體育本身就包含著美育,是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一個方面。而在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中,對人的要求除心靈美外,還要求形體美,不然就達不到體育的要求。因此,體育與美育是相輔相成的。
體形勻稱、姿態(tài)端莊、身體健康,是每個人的追求,人人都愛美,特別是健康的美。而要達到健美,就必須鍛煉,特別是青少年,正是身體迅速發(fā)育時期,不鍛煉,不運動,就不可能正常長高。反過來,通過體育鍛煉又能使身體健康發(fā)育,達到骨骼強健、肌肉豐滿、身材勻稱。
體育教學要求學生動作準確,準確的動作就是美的動作。老師在教動作和學生在學動作中,無疑都是在進行動作美的傳授、感受和接受。同時,老師還會在體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行為美的教育。有些集體項目,老師可以通過表揚優(yōu)良行為和批評不良行為,達到行為美的教育目的。
四、體育與勞動
可以這樣說,體育是一種特殊的勞動,也就是說,體育屬于勞動的一部分。勞動是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體育則通過消耗體力來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
體育基本上是消耗體力的運動。田徑、球類無不是大量消耗體力和體能的活動。其特點是時間短促,有節(jié)奏,要求個體有強大的拼搏精神。一般勞動是時間持續(xù)長、節(jié)律平穩(wěn)或無節(jié)律,無需付出瞬間暴力。但從消耗體力和腦力來說,體育和勞動是無本質區(qū)別的。
勞動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當今,人們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勞動基本上是復雜勞動。體育要求受教育者除掌握基本動作要求外,還必須進行大量的重復動作,付出大量的體力,以求得技術的提高。這與社會上的復雜勞動也是一樣的。
說:“體育之道,配德育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育之研究》)。馬克思也說:“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頁)由此看來,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及勞動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它既是一項單獨的教育,又是其他教育的載體。
篇8
關鍵詞:舞蹈教學;兒童;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105-01
一、舞蹈的特點及意義
(一)特點
舞蹈是各類藝術中歷史最久遠的門類之一,是人們表達情感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名家們將舞蹈稱為“藝術之母”,認為它是一種美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誠然,舞蹈作為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在強身健體、塑造完美的形體的過程中讓舞者懂得美、發(fā)現美、追求美。
(二)意義
舞蹈都相應的具有其故事性、情節(jié)性、歷史性、地域文化性、風俗人文性。它的設計理念和靈感往往來源于萬千世界。心境萬象生,人的思維與感情皆付麗于大千世界、萬象自然。于是,舞蹈就像是一個媒介,將人的思維與神奇多變的萬千世界連接起來。體態(tài)美與純真爛漫的情感美在舞中碰撞、摩擦,發(fā)生巨變后,將各自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舞蹈教學如何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素質全面發(fā)展
(一)道德意識和意志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無道德,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本領,也無甚用”。由此我們可知,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觀念、正確的思想方法是德育的最終目標。
著名舞蹈家吳曉邦曾說過:“藝術以它的感染力去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質,鼓舞人們的樂觀主義和進取精神”,可以看出,把以舞蹈為代表的審美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方式或補充手段在實施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知道,整齊、統一的群舞在兒童舞蹈中占主導位置,為了表現出整齊的隊形和統一的動作,必須經過長期統一、協作的訓練。而在這種長期的訓練中,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會逐漸形成,相互配合、協同合作的觀念和道德意識也會慢慢形成。
另外,有時,為了使某個舞蹈動作達到統一、規(guī)范的標準,孩子們必須付出艱辛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孩子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不斷地艱苦訓練中,孩子們的意志力、毅力必將得到充分的磨練、捶打。久而久之,孩子們的性格將會更加的頑強,漸漸形成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長此下去,孩子們會變得更加的自強、自信。
(二)身體素質和形體氣質
線和形的完美結合必然會產生優(yōu)秀的視覺藝術。舞蹈便是將線和形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是人體動態(tài)造型美的精華,科學、協調的舞蹈訓練,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提高兒童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塑造完美的形體,矯正形體的缺陷。
舞蹈,是一項全身運動。在參與到舞蹈活動中時,孩子們的全身各部位都活動起來。這樣一來,他們身體各部位的力量、柔韌性、控制力、穩(wěn)定性、協調性、靈活性和耐力等都會得到提高。這樣一種高級藝術化的強身健體運動,它對培養(yǎng)兒童身體素質和幫助兒童保持良好的形體氣質的作用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三)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
舞蹈和音樂像是一對雙生兒,進入舞蹈的世界,你便是進入了舞蹈美和音樂美的國度。動人的音樂旋律、優(yōu)美的舞姿形象在耳濡目染中讓兒童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去發(fā)現美、理解美、認知美、懂得美,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舞蹈作為美育的重要形式,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兒童的審美水平有很大的作用。而事實上,讓兒童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學習到健康的知識技能、調整其身體素質、增強其意志力本身就是美的一種表現形式。舞蹈,作為一種最直觀、最形象的育美教育,通過將美浸透入每個動作、表情、姿態(tài),然后融合在一起,以華麗的形態(tài)美和豐富的情感美變現出來,讓孩子們在更加生動、具體地感知到美的同時,為他們提供和構筑一個富于童心的審美欣賞與審美創(chuàng)造的空間。
一直以來,舞蹈就因其富有韻律的形體動作,飽滿的情感抒發(fā),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感覺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很多舞蹈,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習俗的影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曉其器,舞蹈對兒童的審美教育是在其多看、多學、多練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的。在對兒童實施舞蹈教育過程中,通過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動人的舞姿、生動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孩子們的心靈和情操,使他們受到了美的教育。在這種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影響下,孩子們會逐漸形成形體美、舉止美、行為美、人格美和道德情操美的統一,而在這種統一中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也會逐漸得到提高。
篇9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紙媒貶值論”、“紙媒邊緣論”甚至“紙媒滅亡論”等種種消極言論在業(yè)界流傳很多。對此您怎么看?
程穎剛:2005年以來,中國報業(yè)第一次出現廣告增長的大幅度減緩,在某些地區(qū)甚至出現了廣告下滑,這種現象引起了中國報業(yè)主管部門、報業(yè)老總們以及業(yè)界研究人員的關注。關于紙媒體的消極言論的確不少,但我個人認為,現在說“紙媒體今后下坡路將一直走下去、將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被邊緣化、甚至消亡”,這樣的結論為時尚早。新興媒體并不會成為紙媒體的“掘墓人”,相反,紙媒體如果充分利用好支撐在新興媒體背后的新技術,反而會如虎添翼。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曾經危言聳聽的“歷史斷言”:
電視媒體出現之后,曾一度出現過“報紙消亡論”,但是數十年來電視并沒有對報紙產生很大的沖擊,電視和報紙仍然是共同繁榮和發(fā)展的;美國的亞馬遜網上書店出現后,有人預言,“街頭書店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可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去書店買書;當人們開始在網上購物時,又有人斷言,“世界上最大的連鎖百貨商沃爾瑪會像恐龍一樣被人搬進博物館”,事實上,倒是那些夢想對沃爾瑪取而代之的互聯網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大批死亡,而經歷了生死考驗的沃爾瑪百貨店卻比以往更強大了
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對紙媒體的挑戰(zhàn)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作為中國報人,不是人云亦云“唱衰”平面媒體的價值,而是必須直面這種嚴峻的現實,采取有效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充分利用新技術為傳統媒體服務,從而提升傳統媒體的價值。因此,我個人認為,各類新興媒體的出現是對媒介市場的繁榮,而無法對紙媒體取而代之。相反,支撐在新興媒體背后的新技術卻可以“為我所用”,使紙媒體價值不斷提升。
記者:在各種新興媒體不斷興起的傳媒戰(zhàn)國時代,紙媒體自身存在哪些劣勢?
程穎剛:紙媒體的劣勢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信息交流的不對稱性。廣播電臺在沒有開通對話互動節(jié)目之前,它也是一種不對稱性的媒體;電視由于形象性比較強,其吸引確實要比紙媒體好一些;網絡媒體可以通過一些網絡直接調查,和讀者進行互動,即時獲得讀者的反饋。紙媒體直接獲得讀者需求的渠道也比廣播、電視和網絡都要差,有一種遲滯效應,對讀者的反饋最快次日才能見報;讀者參與紙媒體的一些活動也因這種遲滯效應無法進行現場交流。
記者:紙媒體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程穎剛:紙媒體的優(yōu)勢也很明顯,這恰恰是其它媒體無法替代的。
一是紙媒體直觀性和方便性。一紙在手,可無須借助其他任何工具、不受場地的限制來獲取新聞。而廣播、電視、手機報以及網絡媒體等都要有個終端。新興的類紙介質電子書、電子報也需要借助閱讀器,成本很高,不符合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沒有辦法像書籍那樣隨意翻閱,而且長時間閱讀視覺會不舒服,普通老百姓接受它有待時日。我認為這些新興媒體的生命力無法與報紙相提并論,只是繁榮了傳播介質的存在形式,無論從經濟性上還是從方便性上不具備取代報紙的能力。將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認為對報紙產生沖擊最大的介質可能是一種小型的發(fā)射接收器,它利用激光技術,可以直接呈現出類似空中投影的東西,什么時候想看報紙,取出來按鍵操作,就會出現象科幻電影里面那樣一個虛擬屏幕,是出現在空氣中的,用激光或其他手段來實現。但這種接收器很昂貴,要想作為大眾化的媒體普及起來要有相當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因此要取代報紙,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第二,紙媒體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中國內地絕大多數紙媒體的背景是以黨報為核心的報業(yè)集團,有著嚴密的新聞采編和流程,其新聞的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權威性、社會分析能力、社會導向能力和強大的傳播能力是其它任何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
第三,紙媒體的研閱性。紙媒體對新聞的闡釋、對新聞的解讀也是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比如說一項政策的出臺,廣播、電視以及一些新興媒體在讀者研閱上不夠方便。而報紙可以白紙黑字存留下來,讀者可以仔細研究它,這種研閱性是其他媒體不具備的。
記者:請從報業(yè)市場微觀主體的角度談談紙媒體如何揚長避短?
程穎剛:首先,打造內容王牌。在內容上求精、求全、求深、求細。紙媒體一定要在新聞內容上成為中國媒體之王,這是紙媒體生根立命之本。媒體內容之王應該就是紙媒體來做的,誰也無法超越紙媒體的內容――讀者欲知的東西做細、做全;應該思辨和思考的東西做深;解讀性的和闡釋性的東西做透――這就是紙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集團內部各個紙媒體做到差異化市場定位,有效、合理地分配資源。面對廣告增長已經趨緩甚至下滑這樣一種形勢,紙媒體的經營思路必須做出戰(zhàn)略調整。國內很多紙媒體的老總已經作出了這樣的戰(zhàn)略選擇:不再盲目追求紙媒體的發(fā)行量和日發(fā)版量,把版面控制在能夠有效地傳播信息、傳遞廣告的范圍之內,回歸到理性辦報中來。
第三,報業(yè)管理的成本控制意識要提到重要位置上。改變原有的粗放經營的方式,真正把報業(yè)當作一個產業(yè)來經營,通過合理控制報紙生產成本,來穩(wěn)住報紙的發(fā)展基礎?,F在國內有的報紙每年有數億元廣告收入,可是到年終利潤也就是一兩千萬,甚至有的年終結算持平的,利潤被成本消耗殆盡。這樣的紙媒體怎么會步入一個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呢,自身實力積累薄弱又怎么跟其他媒體更好地競爭呢?這方面我們也正在探索新的增長模式。
記者:從哈報集團的經營現狀來看,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帶來的沖擊是否很大?
程穎剛:從全國報業(yè)實際經營的狀況來分析,目前全國的網絡媒體在廣告經營上還沒有對紙媒體真正形成致命的沖擊。2005年網絡媒體廣告總額20多億,而且多集中在幾大全國性門戶網站,這與紙媒體的數百億的經濟總量相比還只能望其項背(但它的潛在威脅是不可忽視的)。從黑龍江省具體來看,這種全國的門戶網站對當地的平面媒體廣告形成的沖擊現在還沒有顯現出來,當地新聞網站的沖擊現在我們還沒有體驗到??梢郧宄乜吹?,從廣告經營上來說,網絡媒體還處在發(fā)育期而不是生長期。黑龍江省的網絡媒體,能靠廣告維系生存的基本沒有。我認為,門戶網站現在主要是靠手機短信、網絡游戲以及其他網上服務來維持生存和發(fā)展,而廣告還不是它生存的主要支撐點。
記者:從您了解到的全國紙媒體的經營狀況上來看,您認為紙媒體目前經營結構上存在哪些弊端?
程穎剛:應該說整個中國報業(yè)已經結束了高速發(fā)展期,我覺得中國報人應理性地認識到這一點。報業(yè)收入結構單 一,對廣告的過度依賴是目前中國報業(yè)共性的特點。如何改善收入結構、開拓多元化經營市場、擺脫對廣告的過度依賴成為中國報業(yè)迫在眉睫的課題。中國報業(yè)之所以在2005年出現“拐點”,就是這一弊端的顯現。前十幾年,由于報紙業(yè)發(fā)展過快,且報業(yè)收入單一,對廣告過度依賴,至使一旦國家出臺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紙媒體的廣告受到的沖擊首當其沖、遠遠超過其他類媒體。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哈報集團提早在完善報業(yè)經營結構上下功夫。依托報業(yè)主體資源的核心優(yōu)勢,借助報業(yè)無形資產的公信度和美譽度,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多元化經營的思路,目前已經形成以報業(yè)為主體、多元化經營并舉的格局,2005年哈報集團所屬創(chuàng)辦的多元化經營性公司中6家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十幾家企業(yè)向集團繳納的廣告費達到了近千萬元,已對主業(yè)產生了支持作用。
記者:那么,您認為目前中國報業(yè)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
程穎剛:和許多報業(yè)老總都談論過這個問題,但是都有些茫然。從廣告經營方面,潛力究竟在哪兒?汽車將要進入千千萬萬的百姓家庭,究竟汽車廣告能夠發(fā)育到什么程度,并不好預測;房地產面對國家宏觀調控,有些地區(qū)房地產被打壓下來了,但是在有些地區(qū)比如哈爾濱和一些二線城市,房地產并沒有下降,而是上升了,房地產廣告的上升趨勢我認為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因為市場有需求。特別是普通百姓改善居住條件這種需求現在仍然很大,所以房地產廣告還將作為紙媒體的主要收入存在相當一段時間。
我個人認為,新技術給傳統媒體的廣告客戶帶來的增值服務,可能會成為報業(yè)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哈報集團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哈報集團所屬的5張報紙和一個地方性新聞網站緊密配合起來,通過自家網站,來擴大紙媒體的影響、提升紙媒體的延伸服務功能?,F在我們開通了房網、招聘網等等(附屬于哈報集團哈爾濱新聞網),將來可能還要開通汽車網等等。廣告客戶凡是在哈報的紙媒體上相應廣告,便可享受同一廣告免費上網的優(yōu)惠。這樣,就增加了紙媒體廣告的附加值。我們正在考慮對廣告客戶開通網絡視頻服務,這樣紙媒體廣告就立體化了,紙媒體對廣告的吸引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記者:作為行走在中國報業(yè)第一陣營的報業(yè)集團,哈報集團的改革業(yè)績在業(yè)界可謂有目共睹。請結合哈報的實踐,談談哈報是如何挖掘紙媒體優(yōu)勢、葆有紙媒體價值的?
程穎剛:一是借鑒新興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可以和讀者直接交流的長處,加強和讀者之間的直接信息交流和互動。哈報集團所屬的《新晚報》所有的專刊、副刊欄目全部實行主持人(版主)制,像電視臺、電臺的節(jié)目主持人那樣,讀者看了報紙以后可以直接和版主聯系。我們要通過這種方式了解讀者所感、所思和所需,拉近了報紙與讀者間的距離。過去辦專版是“我辦什么你看什么,我給你什么你就得看什么”,現在采編人員知道了讀者想知道什么,于是有針對性地去給讀者什么。
第二,我們通過紙媒體開展一些社會活動,和讀者進行互動,請讀者進來參與?!豆枮I日報》、《新晚報》、《家報》和哈爾濱新聞網聯合推出“手機攝影大賽”,收到了良好的反響。這就是借鑒了國外“公民記者”的做法,讓老百姓參與到信息當中,通過篩選,將個人信息變成公共產品。
第三,我們充分借助自家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優(yōu)勢,與報紙形成良性互動和互補。我們充分利用哈爾濱新聞網來了解社會輿情,為紙媒體獲得受眾信息,擴大紙媒體的社會影響,使紙媒體和網絡媒體實現相互取長補短。哈爾濱日報網站是全國最早開通的新聞網站之一,目前我們已把它打造成了哈爾濱新聞網。就某種報道或話題征求群眾意見,我們先通過紙媒體發(fā)表,讓讀者上網站上來發(fā)表意見。比如手機攝影大賽,大家上去投票和發(fā)表評論,群眾參與的熱情也比較高,網站直接成了新聞素材的來源,同時網站的點擊率也上去了。
篇10
黃志杰:現在是新聞客戶端的戰(zhàn)國時代。無界是2015年9月16日才上線,最近獲得了復旦大學“普惠新聞獎”年度深度報道獎、 ZAKER年度新銳媒體、胡潤優(yōu)秀資訊類新媒體、新媒體影響力盛典“年度新媒體資訊應用”、新榜“年度模式創(chuàng)新新榜樣”、VTime新橙獎年度新媒體創(chuàng)新獎、鳳凰網“年度影響中國十大評論”第一名等獎項。這是業(yè)界對無界傳媒這樣一個江湖新秀的鼓勵和肯定,但是,無界顯然才處于起步階段,現在還談不上成功。
無界的特點,首先是三方股東的合作背景:財訊傳媒旗下擁有《財經》等中國第一流的媒體;新疆是一帶一路核心區(qū);阿里巴巴是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yè),擁有互聯網基因。這種組合目前在國內還是獨一的。而且,無界是在北京運營的,占有地利。這一點,與不少同行區(qū)別很大。新聞客戶端立足移動互聯,因此不應該有太強的地域屬性,如果沿襲過去一地一報的模式和思路,走不遠。
記者: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有什么理論依據?
黃志杰:聽說過這樣的分法:第一媒體報刊、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第四媒體互聯網、第五媒體移動互聯網(或者手機媒體)。但是,這種分法更多意義上是學界的分類,而且我也認為這種分法只是暫時的。確實,媒介即信息,介質本身極為重要,但是,這種分法有3個缺陷:一,如果從出現先后來說,忽略了最早的口頭傳播,比如一些民族無字的史詩傳唱;二,第一、第二本是先后出現的意思,但似有重要性排序的歧義,其實,目前手機閱讀已經成為大眾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而在之前一段時間,電視才是第一媒體。第三,如果就重要性而言,第一、第二也要看針對哪些群體,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傳播路徑。比如說,一些老人報紙,正在逆勢增長,《快樂老人報》甚至取得百萬發(fā)行量,為什么?因為報刊這種介質固然在衰退,但老人在增多,因此,在老人這個細分人群,報刊卻占有極大優(yōu)勢。
所以,我想,業(yè)界出現的這種第一到第五的分法,不嚴謹,生命力比較有限。
記者:媒體融合以來形成的東南西北中5個強勢新聞客戶端品牌,標志新聞客戶端進入戰(zhàn)國時代。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媒體新常態(tài)時期,傳統紙媒如何保持一枝獨秀,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客戶端?
黃志杰: 確實,現在處于一個媒體新常態(tài)時期,格局不斷發(fā)生變化。在打贏之前,我覺得首先是立足。怎樣立足,點在哪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當前的繁花似錦先放一放,回到媒體的根本屬性上來。媒體的本質,一是挖掘,二是傳播。做好這兩點,就會立穩(wěn)腳跟。內容、技術、架構,都要圍繞這兩點來搭建、突破。我經常說的一個觀點是:如今有很多媒體關門,但是它們的死并不是因為它們是媒體,而恰恰因為它們是偽媒體,它們不具備媒體的基本價值,因此在這個信息消費大爆炸的戰(zhàn)國時代被拋棄。
移動互聯其實給予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因為所有人又重新起跑。在這里怎樣打造一個有生命力的客戶端,這個問題事實上要問用戶,只要給用戶帶來價值,就有生命力。以前辦報紙往往糾結于定位二字,這種思維現在恐怕不大適合了,因為它的計劃色彩、啟蒙色彩還很強。中國的網絡用戶那么多,任何一個切口都有很大市場。
記者:有專家認為,正在進入沉睡階段的新聞客戶端,不可能成為傳統媒體的救命稻草,您怎么看?
黃志杰:目前確實有很多客戶端在“沉睡”,淘汰率極高。維護一個客戶端需要大投入,但是目前這個階段,客戶端這個平臺是必需的,一個媒體必須要有自己的平臺,有基地,否則就會受制于人,處處被動。所有人都在爭奪手機這個屏,為什么不去這個屏上爭奪一個自己的陣地?
但我們也知道,客戶端也只是一個傳播渠道,無界傳媒主張無界傳播,因此應該盡可能地將盡量多的渠道使用起來,現在很多媒體都在說“傳播矩陣”,這是對的。
關于是不是傳統媒體“救命稻草”,其實沒有必要那么悲觀。比如,集中關注新媒體的阿里巴巴新媒體事業(yè)部總經理周桓最近在一個論壇上就說,現在,不少紙媒仍然非常有價值,這也就是為什么阿里巴巴的廣告仍然大量投向紙媒的原因。符合媒體兩大基本屬性――挖掘與傳播的媒體,不管是什么形態(tài)的,都不需要“救命稻草”。
記者:新聞客戶端與傳統媒體一樣,已經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怎樣實現差異化運營?
黃志杰:新聞資訊類的必然會同質,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提供服務都是新聞信息服務。無界在內容上的特點,有三點比較鮮明,一是評論,二是調查,三是“一帶一路”。在眾聲喧嘩的喧囂時代,需要獨立獨到的觀點;在信息泡沫時代,需要可靠犀利的調查報道;在世界經濟地理格局重塑的時代,需要一個有全球化視野的媒體出現。2月份,無界新聞(烏爾都語)客戶端上線,這是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布局。
單單內容上有特點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技術上有特點,在運營上有特點。相對于現有的幾千家報紙而言,新聞客戶端還太少。
記者:澎湃打造最強大的內容問答平臺,以此吸引用戶,依靠海量用戶來吸收廣告,等于重走傳統媒體二次售賣的老路。澎湃發(fā)展一年半,盈利模式依然未能撥云見日,無界新聞怎么看?
黃志杰:作為東方早報的轉型之作,其實澎湃已經做得很好了。澎湃、無界這樣的嚴肅的政經新聞類媒體,因為具有強烈的公共性,在盈利上自然比其他商業(yè)應用要更難。
在經營上,無界的嘗試是“母體+模塊”雙層結構。我們在無界旗下,不僅有無界新聞,還組建了無界新輝大數據公司(主攻輿情、數據分析服務)、無界智庫、無界新盟(主攻高端會務)、無界基金等。目前這幾塊,除了無界基金是一個公益性的基金外,其他幾項業(yè)務拓展都不錯。1月30日,無界剛剛完成了“天山峰會”的承辦工作。
記者:傳統媒體日漸衰退,新興媒體層出不窮,在“這個最壞的時代”,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傳統紙媒怎樣融合轉型,才能迎來“最好的時代”?
黃志杰:媒體融合是一個陳舊的概念。我是從傳統媒體出身的,如果要針對傳統媒體來說,我覺得可能是需要重視兩個詞――“注意力”與“主戰(zhàn)場”。大眾的注意力在哪里,或者說,人在哪里,我們媒體人就要去哪里。我們是媒體人,理所當然應在“主戰(zhàn)場”打仗,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更不能建馬奇諾防線自娛自樂。
記者:新聞客戶端的人才結構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像有些客戶端那樣,把傳統媒體人就地轉化成新媒體主力軍,就能走出傳統媒體的困境嗎?
黃志杰:無界是全新組建的團隊,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yè),我們還在磨合之中,不斷在變化,在真正成功之前,確實不能說怎樣算“合理”?!爸钡綗o界長成蒼天大樹,直到世界再也沒有誤解,直到人心再沒有疆界”是我的公司郵箱簽名檔,供大家參考。
記者:無界顧名思義沒有界限,可否理解為內容無所不包。相對于澎湃的“新聞與思想的最大平臺”,并讀的“新聞?社交?分成”,南方+的“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上游的“上游新聞”,九派的“資訊奔流 激越中國” 等4大品牌有什么異同,無界新聞的核心理念和定位是什么?
黃志杰:互聯網一大特點是要擁抱不確定性,我們建議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無界新聞的廣告詞是“故事從新開始”。
無界新聞的定位是“一帶一路”,傾力于時政的、商業(yè)的報道,原創(chuàng)的新聞內容很硬朗,運用各種新的技術。 我們提出“極致挖掘、極致傳播”,并且堅持“獨立、獨到、獨家”的基因,這是新聞本身的價值。
我個人對“無界”有三個層面的理解。第一層是無疆界,中國一直沒有一個走出去的媒體,無界新聞以“一帶一路”做標簽,它是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的新媒體,一定要走出去?;ヂ摼W已經把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打掉了,呈現的是一個新空間,我們的視野一定不要受疆界的干預。
比如說評論,會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發(fā)出有傳播力的聲音,這個領域以前媒體是設限的,它們給自己劃了一個界限,這之外不去觸碰。但無界新聞希望在這方面展示我們的家國情懷,希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信息互通、民心互通上有所作為。另外兩個層面是傳播渠道和方法沒有界限、機構內外沒有界限。
記者:馬云已經入股20多家包括新聞客戶端在內的媒體,這種電商巨頭“互聯網+媒體”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黃志杰:阿里巴巴本身擁有巨大的用戶購物行為數據資源,這種資源如果與算法推薦結合,可以做到真正的個性化信息定制,真正的千人千面。這是阿里巴巴的天然優(yōu)勢,他們一定會用起來。
另外,目前處于媒體機構的低谷期,是一個投資的好機會。阿里巴巴的大手筆投資,正說明他們從長遠的角度看到了媒體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