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9 06:3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閱讀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閱讀詩詞

篇1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意:華山四周群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涌,潼關內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后有華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遙望長安,惆悵彷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傷心啊!秦代漢朝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主旨:借懷古傷今,揭示了歷代封建王朝的衰亡給廣大百姓造成的極大痛苦

作者介紹:張養(yǎng)浩,元代散曲作家。

全文

此曲寫景對詠史有什么作用?

極寫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的險要地勢,正是為下文的望而意躊躇提供抒情的誘發(fā)點,使作者更好地抒發(fā)感情。

這首散曲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

詩中揭示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任何強大的統(tǒng)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終的滅亡的詩句是: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說明無論朝代的興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詩句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聚怒用得好。運用化動為靜的表現(xiàn)手法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潼關的壯闊景象和險要地勢。其中,聚使靜態(tài)物具有動態(tài)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競向潼關奔來的情景。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的洶涌澎湃,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曲子開頭描寫潼關的地勢,作用是什么?

在潼關路上望西都,自然引發(fā)歷史興亡的感慨;寫潼關之險,意在說明歷代王朝仍然難逃滅亡的命運,突出了主題。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文的主旨句是?此句妙在何處?

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發(fā)出了沉痛的慨嘆,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這個結尾開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題,含意深邃豐富,較強感染力。

詩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為何興百姓也苦呢?

篇2

一、激發(fā)閱讀古詩詞興趣,增強課外閱讀的動力

在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的雙重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yǎng)學生興趣,比學習本身更為重要。愛閱讀的人會覺得閱讀是一種享受。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陶醉于閱讀而忘卻身邊的一切的故事表明,閱讀并不是一件苦事。鄭逸梅說“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柯靈說“甘當書癡”;賽福說“讀書是一種樂趣”;格雷說“書可產生心靈的歡悅”。只有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

二、古詩詞閱讀的方法

(1)史海泛舟,以詩為帆。一般的文學史多“以史解詩”,談某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際遇等,然后因感而生詩意,這是不夠的。這是一種“棄詩而言他事”的解詩,把詩邊緣化了,這也就不是在解詩了。其實在聯(lián)意闡釋時,尤其是解“史詩”時,應注意“史詩互動”。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乍讀此詩,似無味無境界,甚至疑此詩是說“友人相逢之意”,這都是不細讀詩而只憑感覺言詩的緣故。細讀此詩,當知道岐王、崔九與李龜年是誰,杜甫與李龜年相見時間,二人當時的大約年紀也要知曉,詩中“尋?!薄皫锥取保终f明了什么現(xiàn)象。查閱資料就會不難知道,這四十多年的前半段是富足榮華的大唐,而后半段是山河破碎的大唐。這一切都被詩人省略了,是詩人不忍談,還是詩人談了我們未知?當然是后者,細讀詩歌,就不難體會到詩人用“落花時節(jié)”把富足榮華的大唐和山河破碎的大唐都融納進去了,因此,“落花時節(jié)”具有濃厚的象征的意味,并非僅指二人相逢的時間。而“正是江南好風景”與在京都洛陽“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相應,同是好風景,只是物是人非矣。這樣“由史入詩”才能真正懂得這首詩的“詩情”與“境界”?!霸娛坊印笔琴p詩的好方法。

篇3

關鍵詞:閱讀教學;審美性;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課文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古詩詞,都飽含著作者無限的深情,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感,是我們進行情感教育的絕好素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古詩詞進行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最佳選擇。那么,小學古詩文中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情感教育素材?作為教師,又應該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素材來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小學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素材淺析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是古人抒感,表達理想的載體,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明詩》中有云:“詩者,持也,持人情性。”詩的產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達之需要。凡是優(yōu)秀的詩篇,都是詩人用他們的真情實感,用他們的人生遭際,用他們的一腔熱血乃至生命寫成的。詩的生命,無不飽含著詩人的真情。

1.熱愛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達,自然純真

古代的智者、仁者從自然山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質相通的特點,通過歌詠自然景物來體現(xiàn)自己人性的坦率豁達、自然純真?!皠偃諏し笺羲疄I,無邊光景一時新”(《春日》),朱熹獨具慧眼地將自然景物當作生命意象來觀賞,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灑脫的心情融為一體,既寫出了大自然的郁勃生機,又表達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悠閑自娛的心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自然意象承載著的是陶淵明那顆剛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心,而主宰著自然意象的無疑是詩人熠熠生輝的人格意境;“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此時,靜的不止是這夜色,這景物,更是詩人王維閑適恬靜的情致,陶然忘機的心境,擯棄世塵的隱愿。

2.愛國愛家,思親念友

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是具有濃厚的愛國愛家情懷的,他們在其所處的時代,觸景生情,感時傷懷,寫出了很多飽含愛國愛家情懷,思念親人的優(yōu)秀作品。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道出的是于謙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對山河破碎、國家將亡的現(xiàn)實的悲壯激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對中原領土的念念不忘,對祖國重新統(tǒng)一的熱切盼望。同樣,對漂泊他鄉(xiāng)的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也是詩人們吟詠不衰的主題:“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表現(xiàn)了母親對孩子的無限慈愛;“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兄弟、親人的深深思念。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友情及交友之道歷來受重視,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飲酒一杯,戀戀不舍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無不使學生感到友情的珍貴,體悟友誼的真諦。

3.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豪邁開闊的胸襟

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在經久不衰的歷史長河中,用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豪邁開闊的胸襟,譜寫出一曲曲蕩氣回腸的動人歌謠?!罢l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碧K軾在貶謫期間用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tài),唱出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李白是唐朝詩人中最富有想像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疤焐也谋赜杏茫Ы鹕⒈M還復來”,將李白的樂觀、自信書寫得淋漓盡致!

這些寶貴的情感教育素材本身就無聲地在向學生進行著情感教育,只要教師善加引導,就會發(fā)揮其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升華其良好情感的作用,值得教師倍加珍惜、善加利用。

二、閱讀教學中利用古詩詞的情感教育策略

1.根據(jù)意境,情境表演,寓讀于演

例如,在學習納蘭性德《長相思》這首詞時,原本我想借助多媒體手段出示文中插圖,并引導他們反復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納蘭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納蘭性德內心深處對家鄉(xiāng)的摯愛與熾熱的愛國心。結果在朗讀并理解作者心境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班上一名男生有感而發(fā),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中加入動作,做了很好的情景表演示范,我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本節(jié)課接近尾聲時,讓這名男生作為“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進行配樂朗讀情境表演,寓讀于演中,全班同學都熱情高漲,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熟練地背誦本首詞。這樣的情景表演,我又嘗試了很多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愛上了這種寓讀于演的學習方式。

2.反復朗讀,讀出節(jié)奏,體會情感

詩詞是音樂文學,也就是古時的流行歌曲,可以反復的朗讀和歌唱,所以朗讀是古詩詞學習的一個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朗讀,可以由老師范讀,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或者學生自讀。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使他們掌握朗讀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的要領;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把教師指導和學生朗讀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詩詞中的情感,形成自己獨到的體會。

例如,在對《泊船瓜洲》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先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在讀中抓準韻腳,讀出節(jié)奏?!恫创现蕖芬辉姷捻嵞_有四個:“間、山、岸、還”,如果把這四個韻腳都重讀了的話,就會使人感到重復乏味。這時應根據(jù)詩意的表現(xiàn)需要,對“間、岸”給予恰當重讀,而“山、還”的朗讀力度應稍弱一點兒。

最后,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在讀中感悟情懷。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如《泊船瓜洲》一詩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靜下心來,去除雜念,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安石,當他站在船頭,回望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鐘山,看到這漫山遍野的綠時,心情會如何,此時再讓學生入文朗讀,就能讀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喜悅之情,教師適時指導學生讀出內心的喜悅時音量應逐次加大,力度漸次加強,語尾音節(jié)上揚且拖長。再讓學生回歸課文,看著這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景致,想著自己卻要離開,而且不知何時是歸期,心情會如何?讓學生再次換位思考,感受作者內心的思鄉(xiāng)之苦,并相機指導學生讀出內心的憂傷時要注意語調和力度從強漸次減弱,語速平緩。這樣上句與下句語調配置交錯對應,便能取得起伏跌宕、相應諧趣的效果。

篇4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詞化用了誰的什么詩句?

(2)下列句子是對詞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闋詞是蘇軾創(chuàng)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全詞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詠月詩詞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B.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jié)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氣息。

C.下片寫的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痹鹿饬鬓D,斯人不眠,足見蘇軾與蘇轍父子情篤。

D.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蕩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歌頭》獨特藝術魅力之所在。

6.戍邊征戰(zhàn)類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下列各項是對詩歌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說附屬國直到居延(地名)以外,點明邊塞的遼闊,路途的遙遠。

B.第三、四兩句,寫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從景物特征看,詩人是秋天出塞的。

C.第五、六兩句繼續(xù)寫詩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長河”指黃河。

D.最后兩句寫詩人在邊塞的蕭關遇到了候騎(偵察兵),得知都護正帶兵在燕然前線。

(2)請你鑒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不少于50字)

7.隱居探訪或山水田園類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歸田園居(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請比較一下“種豆南山下”與“采菊東籬下”這兩句詩的異同。

(2)詩的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使這首詩不只停留在對勞動樂趣的體味上,更進一步點了題;種豆長草也罷,早出晚歸也罷,夕露沾衣也罷,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這“心愿”是什么呢?

8.詠史懷古類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篇5

懷古詩詞是指作者因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lián)想、想象,引發(fā)感慨及抒懷、抱負的詩詞。懷古類詩詞可分為詠懷古跡、緬懷古人、追憶古事三大類,這也是閱讀這類詩詞作品的切入點與抓手。

一.詠懷古跡

這類詩詞旨在借對歷史遺跡的描寫,表達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盛衰無常、昔盛今衰、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題。

劉禹錫的《石頭城》,詩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蒼莽悲涼的氛圍,曾經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川依舊,明月依然,舊日石頭城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的繁華已空無所有。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無不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華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眼見當年夜夜笙歌、歡聲笑語、春光融融的舞榭歌臺,如今卻人去樓空、舊跡斑斑、蕭索凄涼;當年熱鬧非凡、門庭若市、高朋滿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門,如今門可羅雀、冷清蕭條、光鮮不在,自然流露了辛棄疾面對消沉時勢、寂寞江山時的愁苦悲涼、郁悶壓抑。

“憑欄懷古,楊柳參差舞”的《揚州慢》,姜夔帶著對“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熱切憧憬,一路趕來,但當他“解鞍少駐初程”時,卻發(fā)現(xiàn)往日游人如織、笑語喧嘩的揚州城,滿目瘡痍、四顧蕭條、雜草叢生、戰(zhàn)火未盡,明月之下的二十橋都令人目不忍視,表現(xiàn)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亡國破家的悲愁,以及感時傷世的意緒。

二.緬懷古人

志士文人、遷客騷人往往在人生悵惘、功名難就、前途迷茫、國運不濟時憑吊古人,在臆想的時空隧道中神交古人,惺惺相惜之間,一吐內心之不快,進而尋求一種精神寄托、靈魂慰藉,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須有的烏臺詩案下放到黃州的蘇軾靠著赤壁的山水,縱橫古今,與曹操、周瑜等歷史名人煮酒論英雄,消解令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內心痛楚。日游赤壁,江水遠逝、浪花如雪、山石崢嶸,雄奇壯闊的自然美景,讓蘇軾不由想起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發(fā)、風流瀟灑、智勇無雙的赤壁英雄周瑜,思之,詞人不免有相形見絀之感,于是生發(fā)多情善感、功業(yè)無成、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的感慨,成就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夜游赤壁,風清月白,江水澄明,水天一色,晚風習習,赤壁夜色美,面對無限江山,蘇子愀然,追問生命不永、人力無為的悲劇人生,叩問逝去的三國英雄曹操,英雄似已遠去,但是蘇子在江水明月中覺解,人生可以通過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聲名永垂,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豁然間書就《赤壁賦》。

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詩歌一開始,詩人借助想象的力量,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紅顏,甚至有些驚天動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沒有按傳統(tǒng)意義將王昭君刻畫成一個促成蒙漢一家親的英雄形象,而是更關注她的不幸與悲劇?!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杜甫著力于“黃昏”,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自然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畫圖”句更是直接指明漢元帝的昏庸,不識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胺置髟购耷姓摗钡摹霸购蕖卑昂薜凼疾灰娪觥钡摹霸顾肌保饕倪€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至此讀者不難看到志不得施、壯志無為、明珠暗投、窮困潦倒、飽嘗飄零之苦的杜甫與昭君是何其的相似,與其說杜甫是在寫昭君的怨恨,毋寧說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

三.追憶往事

詩人詞人對古人古事的追述,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借古諷今、以史為鑒,體現(xiàn)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義膽的社稷情懷,希望為權為國者能勵精圖治、愛惜民力、尊重人才、遠離奸佞、勿蹈覆轍。

《馬嵬(其二)》,李商隱選取的歷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馬嵬之變,初看這首詩似乎只寫了馬嵬兵變時唐玄宗的落魄,反復讀過之后,我們則會為李商隱穿越時空的想象力所折服,他運用對比手法,時而寫當年李、楊二人如膠似漆、相敬如賓、海誓山盟的恩愛場景,時而寫馬嵬兵變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倫的訣別;時而寫昔日宮中笙歌達旦、今年歡笑復明年、繁文縟節(jié)的樂生活,時而又寫落難馬嵬時唐玄宗的惶凄涼,悲慘可憐;時而寫往日二人誓盟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時而又寫玄宗樂往哀來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時而寫天子一朝得勢、雞犬升天;時而又寫天子一旦失勢,惶惶如喪家之犬,難比共敘天倫、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動的事件中,讀者不僅感動于李商隱將批判的鋒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氣,更感動與身逢黑暗動蕩、黨爭紛擾晚唐的一介書生為喚醒國君、匡扶國運而發(fā)出的振聾發(fā)聵的吶喊。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上闋重在詠懷古跡,下闋則將表達重點轉移到古人古事,按照時間順序,先講了南朝元嘉年間,文帝劉義隆大意輕敵,草率北伐,落得個倉皇而逃的典故,緊接著又將回憶的視角轉到由于南宋朝廷長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異族皇帝廟前,鴉飛鼓響,祭神活動正進行得熱鬧,看不到一點抗戰(zhàn)氣氛的舊聞。從容慷慨的敘事之間,一個有天地情懷的悲情英雄躍然紙上,他用飽含血淚的筆墨為南宋統(tǒng)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要做充分準備、細致工作、積極對敵的忠心表。

篇6

中考對古詩詞閱讀的考在理解感悟,著重考查對古詩詞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試題材料既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題型一般包括主觀問答和客觀選擇兩種。解答這類試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詩意,現(xiàn)意境。

詩意理解,首先要正確理解詩詞中的詞句意思,這是欣賞詩歌的基礎。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境界,包括景(境)和情(意)兩個方面。體現(xiàn)意境,需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

2.賞析語言,品煉字。

古詩詞語言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這種題型要求品析詩詞中煉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需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3.品析寫法,辨技巧。

表達技巧既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也包括渲染、襯托、用典、借景抒情、動靜結合等各種表現(xiàn)技法。解答這類試題應該先指明其寫作特點,再分析其表達效果。

4.探求主旨,品情感。

詩言志。讀一首詩,需把握詩歌的主旨思想。要在了解詩意、把握意境的基礎上聯(lián)系詩人的身世及寫作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及表達的主旨。有些詩歌直抒胸臆,主旨鮮明;有些則是融情于景,含蓄流露,需要認真體會。

題型掃描:

一、考查詩意和意境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詩,按要求答題。

觀滄海

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問題】

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xiàn)的畫面描述出來。

【解題指津】

首先要正確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描述時應抓住景物的特征,體會詩人滲透在景物中的情感。

【參考答案】

(樹木凋零)秋風陣陣,呼呼作響,詩人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涌動,感慨萬千。

二、考查語言和煉字

例2.閱讀下面一首詞,按要求答題。

春光好

歐陽炯

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萬匯此時皆得意,競芬芳。 筍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誰把金絲裁剪卻,掛斜陽?

【問題】

“筍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中“迸”、“偎”兩字極妙,請任選其一簡要分析。

【解題指津】

可以從詞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等方面來品析這首詞用語的精妙。這首詞描寫的是春日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結合語句體會“迸”字的表現(xiàn)力和“偎”字在修辭等方面的妙處即可。

【參考答案】

“迸”字突出了筍急于破土而出的沖勁和強勁的生命力。“偎”字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花的嬌美。

三、考查寫法和技巧

例3.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問題】

詩中頷聯(lián)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試具體分析。

【解題指津】

首先從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技法等角度入手去辨析,然后結合整首詩的詩意具體分析其內容及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運用了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以“風飄絮”比喻國勢如同風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來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涼狀態(tài),寫出了國破家亡的凄涼境遇。

四、考查主旨和情感

例4.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問題】

這首元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題指津】

解答這類試題首先要了解所寫內容,透過意境體會作者創(chuàng)設的氛圍,同時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懷。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將多種景物構成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而結尾處的直抒胸臆更是將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推向。

【參考答案】

表達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讀讀想想:

1.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問題】

想象詩中畫橫線的句子所描寫的景象,并把這一畫面描述出來。

【解析】

考生如果不縱觀全詩,把這兩句游離于整首詩之外,僅逐字逐句翻譯一下,那么就有可能描述偏頗。比如有考生這樣回答:潮水平平,兩岸寬闊,風順帆懸。因為沒有對全詩意境的整體把握,所以沒有描畫出初春時節(jié)江水漲涌這一景物特征。

【參考答案】

潮水漫無邊際上漲,江面也變得寬闊了,風勢正順,船帆高懸。

2.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問題】

下面對該詞的理解品味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詞是蘇軾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風格的作品,其中表現(xiàn)了他決心抗擊遼、夏侵略的愛國壯志。自此,他樹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幟,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境界。

B.開篇著一“聊”一“狂”兩字,更見作者的瀟灑豪放,也隱約透露出怨憤之情;再用一個“卷”字,寫出眾多人馬像疾風一樣馳騁山岡的壯觀的出獵場面。

C.用典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常用藝術手法之一,用典能含蓄委婉地表情達意。詞中下闋采用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希望朝廷憫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結尾三句卒章顯志,表明作者想要馳騁沙場、為國殺敵、一展宏圖的強烈愿望和遠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顯了剛強威武的英雄氣概。

【解析及參考答案】

這是一道客觀選擇題,四個選項涉及詩歌的各個方面,考查內容比較全面。我們采用篩選淘汰法,可以通過辨析、甄別,在四個選項中順利地選出錯誤項。這道題的錯點是C項,考查的是對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掌握,如果考生僅限于對手法的辨析,卻不了解手法的作用,就可能錯過準確選擇的機會。下闋采用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的典故,是為了表達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實現(xiàn)殺敵報國的愿望。

3.閱讀下面的兩首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問題】

這兩首詞分別是詞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們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解析】

這是一道比較閱讀題,需要聯(lián)系詞人的身世并借助于作者融情于景的描寫,進而體會詞人的情感。前一首詞創(chuàng)作于南渡前,生活閑適安逸;而后一首詞創(chuàng)作于南渡后,后期作品多抒發(fā)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篇7

一、感受韻律美、節(jié)奏美之讀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詩歌最早是合樂吟唱的。所以,中國古典詩詞不僅講究韻律,還講究鮮明和瑯瑯上口的節(jié)奏等美學特質。誦讀中國的古典詩詞,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古典詩詞的聲韻顯示語言的抑揚,節(jié)奏顯示語言的頓挫,正如郭沫若所言:“節(jié)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所以,在七年級上冊教學古典詩詞時,我就首先教給學生誦讀古典詩詞的基本方法,以此激發(fā)學生誦讀古典詩詞的強烈興趣。其法:五言古典詩詞通常只有3個節(jié)奏,比如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逼哐怨诺湓娫~通常有四個節(jié)奏,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倍难怨旁姷墓?jié)奏一般只有兩個,比如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觀滄?!罚骸皷|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在教會學生把握誦讀古典詩詞節(jié)奏的基本方法后,再引導學生采用全班齊讀、小組讀、個別讀、高聲吟唱等方式感知古典詩詞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音樂美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瑯瑯書聲中完成對古典詩詞上述諸美的體味、品鑒目標了。

二、感知形象美、意蘊美之讀

教學古典詩詞,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引導學生對古典詩詞文本音韻美、節(jié)奏美的感知與品味上,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走進文本的深層意蘊,在讀通、讀順、讀懂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收集和處理古典詩詞文本中透露出的信息:讀出古典詩詞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感知古典詩詞中塑造的人物(事物)形象,感知作者在文本中運用的敘事、抒情、議論、用典等寫作方式,體味文本中的主題思想和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思想情感等。但是,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誦讀古典詩詞的指導,并非是句句領讀,而是指導學生抓住古典詩詞文本中的難點、重點和關鍵詞、句來讀,唯有如此,才會事半功倍。

比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我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一體現(xiàn)曹操一統(tǒng)天下鴻鵠大志的既是描繪虛幻之美麗景色又是抒發(fā)個人遠大抱負的詩句反復品讀賞析。而后,我再對曹操寫作這首詩的背景及詩歌的主旨等加以適當點撥:這首詩是曹操建安十三年(208)五月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己北征烏桓勝利的喜悅、闊大的胸襟、一統(tǒng)天下的宏偉抱負等融匯到詩歌里,借對大海雄偉壯麗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詩人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經此點撥,學生很快就沉浸在了這首古典詩詞所營造的雄渾美麗的意境之中,全身心地去體味、感知曹操勇武睿智、文韜武略之高大形象了。

三、展開想象翅膀、創(chuàng)造新意境之讀

雪萊說:“詩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xiàn)’?!敝袊诺湓娫~尤甚。因為中國古典詩詞具有篇幅短小、語言凝煉、情感豐富、內蘊深遠等美學特質,所以,詩歌創(chuàng)作時,作者唯有通過想象才能將復雜的社會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而事實上,幾乎每一位遠古的詩人都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將有形的客觀事物同自己豐富的主觀情境等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運用文字的功力將之組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生動的、幻化的圖景,從而使作者無限抽象的情思寄托在具體可感的意象之上,起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藝術效果。

篇8

作者:連國芬

來源:《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11期

一,現(xiàn)代詩歌中的“我”和“你”現(xiàn)象

“詩言志”,現(xiàn)代詩歌總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達情意,或直抒胸臆?!拔摇?(抒情主人公) 和“你” (抒情對象) 是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主要形象。選人高中語文教材的現(xiàn)代詩中,大都“我”“你”共存。蘇教版的《發(fā)現(xiàn)》《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讓我們一起奔騰吧》《致西伯利亞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詩面上呈現(xiàn)了“我”和“你”。蘇教版的《相信未來》《北方》《祖國土》,人教版的《六月,我們看海去》則間接地加以表現(xiàn)。這些顯性或隱性的“我”和“你”,其所代表的形象各有不同:

詩人通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將“我”和“你”進行鏈接,以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的獨特思考和探究成果,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用“我是——”的句式將“老水車”“礦燈”“稻穗”等意象呈現(xiàn)。初看,我們便有些似懂非懂——“我”到底指什么? 原來,詩人先將“我”具象化為“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用以表現(xiàn)祖國貧困悲哀的特點,接著又將“我”具象化為“花朵”表明祖國充滿希望,然后將“我”具象化為“胚芽”“笑渦…起跑線”表示祖國已經走進新時代,最后將“我”轉換為經歷過“迷惘”、“深思”?,F(xiàn)已“沸騰”的一代人,將“我”與“你”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予以明朗,將“我”對“你”深沉而復雜的愛細密吐露。這看似復雜的“我”,將祖國從悲哀到復蘇的過程,以及經歷苦難的一代人的豐富情感盡情展示,詩的意蘊由此而深廣。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用“礦坑的深處”“陰暗的地底”“陰暗的牢門”“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鎖”“黑暗的牢獄”等意象表現(xiàn)西伯利亞囚徒(“你”的復數(shù)) 所處的惡劣處境,反襯“你們”的高貴心境,傳遞“我”對“你們”的摯情;《六月,我們看海去》則以“駝鈴”“天空”“大海的喧響”“貝殼”等意象表現(xiàn)“我們”(“我”的擴大) 的青春活力,表明“我們”的自信,用“看海去”展現(xiàn)“我們”對充滿希望的新時代(“你”)的向往。

現(xiàn)代詩歌中的“你”和“我”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我”表達的不僅是自我,還有“我”對“你”的情感傾訴。每首詩的內容和形式常常因情而異,抒寫的“我”“你”也各有側重。透過每一個凝練如珍珠的文字,撿拾起“我”和“你”,弄清“我”和“你”的關系,我們便可比較快地走進文本,領略意境,體悟詩情。進而與詩人共鳴。

二,抓住“我”和“你”實施教學的意義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集中解決了這樣一組問題:(1)這首詩,詩人抒發(fā)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 是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xiàn)的?(逐節(jié)解讀) (2)每節(jié)詩末的“祖國啊”所抒發(fā)的感情是否一樣? 詩人的情感有何變化,為何有這樣的變化?f3) 這首詩是以第一人稱寫的,這樣寫對于情感的抒發(fā)有什么好處?

應該說,這位教師的教學體現(xiàn)了明確的詩歌教學目標(把握意象及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理解詩情及其表達技巧是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兩個主要目標) ,摒棄了詩歌教學常用的套路(介紹背景,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逐節(jié)解讀,理解意象,分析情感) ,思路清晰。但設計的問題除了“感情”還是“感情”,在內容上缺乏廣度和深度,形式上也比較試題化。課堂上,學生思緒平淡,答題應付,詩歌的美妙無從體驗。

如果我們以“我”和“你”為主題詞來設計問題,也許能夠改變這種狀況: (1)詩中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稱代詞? 各代表什么? 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 (2)詩中的“我? 和j“你”有關系嗎? 作者是怎樣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詩中的“你”全用“祖國”來替換好嗎? (3)每節(jié)詩末的“祖國啊”的讀法是不是一樣? 應該怎么朗誦呢?

篇9

關鍵詞:字理析詞;實踐;運用;詞眼;置換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3-068-02

字理析詞,是指在閱讀教學中,依據(jù)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運用字的形與義的關系來分析、理解詞義,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中心的最終目的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也是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根本途徑之一。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掌握詞語確切含義的基礎上體驗感受,能提高學生語言的感知能力。字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而字理析詞則是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橋梁。巧妙地運用字理析詞,能使閱讀教學課堂更精彩,更有實效。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應用字理析詞呢?我覺得就是要對文本中的關鍵詞也就是對表現(xiàn)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重點詞語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著重處理。我在幾年的《字理教學課題》研究中不斷學習,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實踐,收到一定效果。

一、巧抓文中詞眼進行字理析詞

閱讀教學中,我們是不是對于所有的詞語都要抓呢?我認為不是的,這需要我們仔細尋找“詞眼”。比如教學《二泉映月》一文時,我緊緊抓住“坎坷”一詞,因為“坎坷”一詞是文中的關鍵性詞語,它能概括了文中主人公阿炳整個人生,抓住它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阿炳悲慘苦難的人生,感受阿炳剛直頑強的精神。在教學“坎坷”一詞時,先從分析“坎”入手,告訴學生“土”字旁是跟地面有關,而“欠”則是與人吹氣、嘆氣有關,并且通過“欠”字的古文字的演變,讓學生明白“欠”字為什么與人吹氣、嘆氣有關。甲骨文: (一個人跪在那里張大嘴巴在呵氣。)造字的本義:一個人因倦怠而張口深深吸氣和嘆氣 。篆文: 上半是 ( 氣),下半是人字,表示人在呵氣。楷書“欠”下面是“人”,上面是“氣”的省形,表示一個人在吹氣,在嘆氣。所以“欠”有“嘆息”之意。向學生闡述完這些字理知識以后,我繼續(xù)啟發(fā)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去思考:那么,“嘆息”與“地面”組合為“坎”是什么意思呢?路面如果暢通無阻路人還會“嘆息”嗎?而令路人“嘆息”的應該是怎樣的路面呢?答案就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思考討論中明確了。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地面是讓路人唉聲嘆氣的。與此同時,我還出示課件,讓學生看到坑洼的地面,并看清哪是“坎”,哪是“坷”。最后我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坎”是阻礙前進、令人嘆息的陷坑,而“坷”是阻礙前進的凸起的土埂?!翱部馈币辉~的本義為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引申為人生道路上事情不順,歷經許多艱辛和磨難。接著,我引導學生理解“坎坷”一詞在文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寫主人翁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并想象在那人吃人的社會里,阿炳如何與命運作斗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給我們怎樣的啟示。為了升華主題,我還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讓學生欣賞,再次感受阿炳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命運的抗爭精神。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過:“要帶領學生在課文里走一個來回。‘來’便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便是從思想內容又回到語言文字。”概言之,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要統(tǒng)一。而經過字理析詞去理解詞義,幫助學生感知文中的思想內涵是很可行的 因此說,這種情感教育不是喊出來的,而是潤物細無聲,從而實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能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字理析詞的功勞。 那么,為什么要抓“坎坷”一詞而不抓其它詞語呢?我認為這正是因為“坎坷”一詞是貫穿全文并且能概括阿炳整個人生的一個詞眼,它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能。是的,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析字析詞,一定要找準詞眼,再結合文中句段進行教學,否則,教學只會是凌亂的、瑣碎的。

二、在置換比較中進行字理析詞

置換比較是品味詞句的基本方法。而在置換比較中引用字理析詞,學生感悟語言會更為深刻。

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我就采用了這樣的方法。師:文中有一句話: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我:作者為什么用“翩翩起舞”,而不用“翩躚起舞”呢?同時,課件演示人跳舞的畫面;荷花在風中擺動的畫面 。接著,我同時出示“翩”和“躚”兩個漢字,讓學生先從字形上去區(qū)別。學生反饋到“這倆字在字形上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蔽矣肿寣W生從字的偏旁入手,再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水平上通過字的造字特點去區(qū)別這倆字。

生1:“翩”是“羽”字旁,跟羽毛有關,應該是指鳥展翅飛翔的意思?!败]”是足字旁,是指用腳跳舞,呈旋轉之狀。

生2:由此看來,“翩翩起舞”僅指跳舞時手在舞動,而腳是不動的?!磅滠]起舞”

是指跳舞時手腳都在舞動,整個人在旋轉。

我順學而導:講得真好,大家能用字理去識字,去析詞,那么,怎樣把這些詞放到文中去理解,然后再正確取舍呢?為了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并能區(qū)別這倆詞,我請兩個學生上臺表演,一個表演“翩翩起舞”,一個表演“翩躚起舞”,下面的同學可以分組討論:作者為什么用“翩翩起舞”,而不用“翩躚起舞”呢? 學習到這一步,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了,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到:文中是寫荷花在跳舞,而荷花是長在池中的,不可以移動和旋轉的。我接著總結:對呀,因此可以看得出,“翩翩起舞”是不可以置換為“翩躚起舞”的。

這樣,老師引導學生在在置換比較中進行字理析詞,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幅活潑生動的畫面、一個個奇特美妙的精彩世界。最后再引領學生重回文本感悟體會,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思維廣度更寬泛。

以上教例可以生動地闡明,經過字理析詞去比較、揣摩句子中的詞語,能加深學生的體驗,繼續(xù)理解課文語句的意思和事物的特征,并且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感悟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結合文本解讀進行字理析詞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那些能夠產生輻射性解讀的詞語,引領學生探究詞語的本源,充分地解讀它們,這樣,整篇文章的解讀都將會被激活,文本的解讀也就變得豐滿起來。在教學《鞋匠的兒子》一文時,我抓“尷尬”一詞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解讀進行字理析詞。文中對“尷尬”一詞并沒有過多的闡述,只是一句話提到“林肯當上總統(tǒng)讓美國參議院里的參議員們感到非常尷尬?!?。但是,這一詞卻是在全文中能產生輻射性解讀的關鍵詞語。我引導學生帶著“尷尬”一詞去解讀文本。參議員們?yōu)槭裁磳擂??他們在尷尬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表現(xiàn)?面對著參議員們因尷尬而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態(tài)度,林肯又是怎么做的?后來參議員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一切,又反映了林肯有怎樣的人格魅力?在教學中,我就是死抓住“尷尬”一詞不放,對文本進行解讀,讓學生能很快地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思想,了解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那么尷尬是什么意思呢?在教學尷尬一詞時,我首先根據(jù)字理理解“尷尬”。我先給學生分析了倆字的偏旁。尷尬倆字都是“wang”字旁,提醒學生一定要記住它們的字形,不要寫成“九”字旁,也不能寫成“尤”字旁,讓學生經過比較進行實記字形。接著我運用課件演示“ wang”字旁的古文字,讓學生講解這個偏旁是指人跨腿伸臂的像形,它表示人的一只腳向后扭曲,意為跛足之人。跛足之人行走困難,姿態(tài)也很不雅觀,在正常人面前顯得尤為難堪。因此,尷尬就是表示處境困難,事情難辦,難為情的意思。接著,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實際理解“尷尬”一詞。我們人在什么情況下會感到尷尬呢?老師曾經遇到過一次,想聽聽嗎?有一次,老師和朋友去逛商場,看到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我一看,標價是188元,不算貴,朋友就建議我試一試,我試上身以后,非常滿意,就決定買下來,可是,在付賬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把價格看錯了,是1880元!好貴啊,買不起,只好放下了,那時候,老師好尷尬呀,一直向售貨員道歉。同學們,我相信你們在生活中,也曾經遇到過尷尬的事情,誰來說說?學生這時已經理解了尷尬一詞的意思了,很快在自己的生活實際中找到了相應的事例,紛紛舉手發(fā)言。我繼續(xù)順學而導:由此看來,我們往往在做錯事、認錯人時,會感到尷尬,那么,林肯當上總統(tǒng),首次在參議院進行演講的時候,參議員們?yōu)槭裁磿械綄擂文??就這樣,學生再次走進文本,繼續(xù)學習。

四、結合語言表達訓練進行字理析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教育學生的語文實踐本領,而培養(yǎng)這種本領的主要方法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實踐證明,應用字理析詞,能開啟學生語言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我會不失時機地結合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進行字理析詞。這樣,會更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字理析詞也會更有實效。在教學巴金的《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一文時,我就帶領學生抓住文中“羨慕”一詞,巧妙地在字理析詞中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師:“羨慕”是什么意思呢? 生:“羨慕”是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本身也希望能擁有。 師:如何從形和義理解“羨慕”呢?“羨”是個會意字,從羊,從次?!按巍笔侨斯黹_口流下涎水之形狀。因他看到味美的“羊”肉,不由得躬身張口,涎(“水”)直流,故其本義便是“非常想”,引申為羨慕。“慕”是形聲字,從心,莫聲,本義是渴望思慕,又引申為羨慕敬仰。因此“羨慕”便是非??释玫?。文中寫巴金爺爺羨慕孩子們,那么他羨慕孩子們的什么呢?

生1:巴金爺爺羨慕家鄉(xiāng)孩子能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自由自在地生活。

生2:他羨慕孩子們的天真無瑕,無憂無慮。

生3:巴金爺爺已年過花甲,他羨慕孩子們年輕,前途無量……

篇10

王 忠 嗣

六載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shù)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將軍董延光自請將兵取石堡城,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詔而不盡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言于忠嗣曰:“大夫以愛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于制書,實奪其謀也,何以知之?今以數(shù)萬眾授之而不立重賞,士卒安肯為之盡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無功必歸罪于大夫,大夫軍府充盈,何愛數(shù)萬段帛,不以杜其讒口乎?”忠嗣曰:“今以數(shù)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制敵,不得亦無害于國,故忠嗣不欲為之。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wèi),其次不過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shù)萬人命易一官乎?”延光過期不克,言忠嗣阻撓軍計,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誣告忠嗣,敕征入朝,貶漢陽太守。八載,帝使哥舒翰攻石堡城,拔之,唐士卒死者數(shù)萬,果如忠嗣之言。

臣祖禹曰:王忠嗣可謂賢將矣。不為無益害有益,不以所得易所亡,不顧一身之危而惜士卒之命,其可謂賢將矣。然忠嗣知石堡之不可取,莫若固守前議而勿分兵以助延光,均之得罪,不亦宜乎?既黽勉奉詔,予之兵而復撓其謀,使讒人得以籍口,豈忠嗣思之未至邪?

(選自《唐鑒》)

1. 對下列句中加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而不盡副延光所欲副:符合

B. 實奪其謀也奪:改變

C. 敕征入朝敕:下令

D. 均之得罪,不亦宜乎均:衡量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反映王忠嗣“愛惜士兵生命”的一項是( )

①殺數(shù)萬人不能克

②不欲成延光之功

③忠嗣豈以數(shù)萬人命易一官乎

④必歸罪于大夫

⑤王忠嗣可謂賢將矣

⑥不顧一身之危而惜士卒之命

A. ①③⑤B. ②④⑥

C. ②③⑥D. ④⑤⑥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天寶六年十月,皇帝派王忠嗣去攻打吐蕃的石堡城。王忠嗣不愿用幾萬士兵的性命去換取城池,皇帝聽后心情很不愉快。

B. 將軍董光弼毛遂自薦,帶兵攻取石堡城,皇帝命王忠嗣幫助他,王忠嗣不得以接受命令,但并沒有盡全力輔助他。

C. 李光弼勸說王忠嗣,既然接受了詔令,就要幫助董將軍去攻城,不然會陷入讒言之中,王忠嗣沒有聽取他的建議,最終被貶漢陽太守。

D. 范祖禹認為,王忠嗣確實是位賢將,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不顧個人得失,愛惜士卒之命,值得歌頌,但衡量他所得到的處罰,范祖禹認為他這樣做是不值得的。

4.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后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夫軍府充盈,何愛數(shù)萬段帛,不以杜其讒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既黽勉奉詔,予之兵而復撓其謀,使讒人得以籍口,豈忠嗣思之未至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唐 介 傳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縣,當遼使往來道,驛吏以誅索破家為苦。介坐驛門,令曰:“非法所應給,一切勿與。稍毀吾什器者,必執(zhí)之?!苯蕴匀ァQ剡吿了畾q溢,害民田,中人楊懷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豬漲潦,介筑堤闌之。民以為利。通判德州,轉運使崔嶧取庫絹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撫司責數(shù)之。嶧怒,數(shù)馳檄按詰,介不為動,既而果不能行。

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轉殿中侍御史。張堯佐驟除宣徽、節(jié)度、景靈、群牧四使,介與包拯、吳奎等力爭之,又請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庭論,奪其二使。無何,復除宣徽使、知河陽。介謂同列曰:“是欲與宣徽,而假河陽為名耳,不可但已也?!倍幸肋`,介獨抗言之。仁宗謂曰:“除擬本出中書?!苯樗燠涝紫辔膹┎┦厥袢赵扉g金奇錦,緣閹侍通宮掖,以得執(zhí)政;今顯用堯佐,益自固結,請罷之而相富弼。又言諫官吳奎表里觀望,語甚切直。

帝怒,卻其奏不視,且言將遠竄。介徐讀畢,曰:“臣忠憤所激,鼎鑊不避,何辭于謫?”帝急召執(zhí)政示之曰:“介論事是其職。至謂彥博由妃嬪致宰相,此何言也?進用冢司,豈應得預?”時彥博在前,介責之曰:“彥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隱?!睆┎┌葜x不已,帝怒益甚。梁適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趨進救之。貶春州別駕,王舉正以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罷彥博相,吳奎亦出。又慮介或道死,有殺直臣名,命中使護之。梅堯臣、李師中皆賦詩激美,由是直聲動天下,士大夫稱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宋史?唐介傳》)

5. 對下列句中加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數(shù)馳檄按詰數(shù):多次

B. 皆帖伏以去帖伏:順從

C. 且言將遠竄 竄:放逐

D. 而同列依違

依違:表面依從,暗地背叛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明唐介“剛正不阿”性格的一項是( )

①是欲與宣徽,而假河陽為名耳

②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撫司責數(shù)之

③(遂劾文彥博)緣閹侍通宮掖,以得執(zhí)政

④進用冢司,豈應得預

⑤嶧怒,數(shù)馳檄按詰

⑥言諫官吳奎表里觀望

A. ①③⑤B. ②④⑥

C. ②③⑥D. ④⑤⑥

7.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治理水利方面,唐介負責處理此事,把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為積水的地方,筑堤擋水,百姓都認為辦得好。

B. 唐介因張堯佐被同時任命為四個官職的事情與皇上據(jù)理力爭,毫不考慮個人安危。

C. 皇帝雖幾次發(fā)怒,但后來有所醒悟,還是接受了諫議,直臣取得了最后勝利。

D. 唐介疾惡如仇,犯顏直諫,鼎鑊不避,遭貶而不悔,終于贏得“直御史”美名。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轉運使崔嶧取庫絹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撫司責數(sh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臣忠憤所激,鼎鑊不避,何辭于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介論事是其職。至謂彥博由妃嬪致宰相,此何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