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4-10 15:2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化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進化心理學

篇1

1、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這些裝置是由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祖先在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它是一種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思想。

2、概況:進化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DavidBuss、JeromeHBarkow、Ledaosmides和JohnTooby等人。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這些裝置是由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祖先在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

3、它是一種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思想的科學。進化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原則和進化生物學的結合,它試圖用進化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進化心理學一出現就贏得了諸如“進化心理學:關于心理的新科學”、“心理學整合的新范式”、“心理學發(fā)展的新取向”等溢美之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是進化心理學產生的思想淵源。

(1)科學淵源上可以總結為:前人(許波2003;朱新秤2006;張雷2007)均認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內涵適應性革命,威廉斯以及特弗里斯的理論,習性學和社會生物學為進化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生物科學的理論淵源,為進化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朱新秤(2006)進一步指出高爾頓的研究,特別是雙生子天性與教養(yǎng)方面的研究也為進化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學理論的支持。張雷(2007)則又提出中國的古代生物學思想也對進化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他提到中國古代的《齊民要術》這一著作可能對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影響,因為達爾文聲稱他在一本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中清晰的看到了選擇機制。

(2)心理學淵源概括為:有學者(許波2003,高申春2010)指出進化心理學的興起亦有著特殊的心理學理論背景,主要指的是對傳統(tǒng)標準社會科學模型的反對以及對整合心理學理論構建的關注。他們提出進化心理學反對傳統(tǒng)標準社會模型的白板說;認為學習它不是一般性的能力,也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普遍的目的機制不能解釋人類的行為。關于理論建構上,心理學分裂的原因在于缺乏一種整合的理論,而進化論則能滿足心理學理論整合的需要。因為它能夠把大腦神經環(huán)路與信息處理的加工過程結合起來研究人的心理機能。除此之外,朱新秤(2006)王繼創(chuàng),薛勇民(2011)還指出認知心理學為進化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學基礎,進化心理學在堅持自然選擇的基礎上,同時又從認知心理學中吸取了信息加工的基本觀點,二者結合起來研究和理解人類心理的設計。

二是對其范式內涵進行了相關研究。

(1)心理機制。早期有學者就對心理模塊問題的探討,并指出心理機制就是模塊,人腦是由這些獨立的模塊化的心理機制構成,這些心理機制相互作用構成人類的認知(熊哲宏2002)。后期學者均一致認為(許波2004;葉浩生2006;朱新秤2006;張雷2007)心理機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是人類在面臨適應性問題的時候產生。心理機制具有多樣性,共同組成人類的心理。在承認心理機制具有特殊性的基礎上,熊哲宏、朱甜蜜(2012)等人進一步指出心理機制并不具有領域一般性,因為這種一般性的心理機制首先缺乏觀察樣本,其次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

(2)關于人性內涵的研究。馬一波、郭永玉(2005)指出進化心理學以適應性來解釋人的本性,人類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類的適應性問題,這種追求生存繁殖需要的動機與動物無多大區(qū)別,其實為一種悲觀的人性觀。

(3)研究方法。熊哲宏(2002)朱新秤(2006)均認為進化心理學的方法從理論上來說是一種追求最終解釋的概念工具。進化心理學的方法論追求人類行為的最終解釋。進化心理學家從現有的理論中獲得假設、檢驗從假設中得到的預測、根據研究結果證實預測、證實理論并提出范式。Schmitt D P, Pilcher J J.(2004)亦指出進化心理學家向來重視進化假設的可驗證性。所用的方法既有心理學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譬如實驗法、觀察法、問卷法,也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譬如跨物種比較分析法、考古學的方法法、生活史分析法等。然而有些學者并不贊同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他們(許波2004;葉浩生2006)認為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從過去的角度理解現在,以對過去的猜測來推斷如今人類心理機制的成因,這種屬于推測性的方法必然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缺乏有效的科學性。Huneman P, Machery E.(2015)又進一步提出進化心理學的范式過分重視對個人的研究上,試圖通過對個人內部心理機制的探討來推測整個人類的心理機制,沒有分清個體 與群體之間心理的差別所在。

三是對具體研究成果進行相關研究。

(1)朱新秤主要對進化心理學本身的研究主題進行了概述和總結。生存機制觀上主要闡述人類如何獲得安全的居所,食物以及獲得食物的方式,譬如狩獵假設以及采集假設等;性心理觀上側重于對男女兩性擇偶心理機制的研究,并指出男性的偏好與女性的生育能力等方面有關,女性的偏好則與男性所擁有的資源以及對女性投資意愿大小有關;家庭關系上總結了母親比父親更關愛后代,并指出內含適應性理論能夠解釋親屬之間的互助行為。合作侵犯觀,他概括指出不論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行為還是攻擊行為甚至戰(zhàn)爭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以滿足自己生存和繁殖的需要(朱新秤,2006)。

(2)張雷教授則對進化心理學不同分支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和描述。在進化發(fā)展心理學中,他描述了人類進化的心理機制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行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個體發(fā)育適應和延遲適應兩方面,不僅如此,社會環(huán)境也會通過心理機制對個體產生影響。進化認知心理學領域,他指出大腦運算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模塊共同作用。以此為基礎,他加深了對知覺進化和語言進化的研究。在知覺進化別研究了貝葉斯模型在知覺進化中的應用,人類在利用視覺的先驗概率知識以及圖像的特征的基礎上,然后依據貝葉斯概率理論對圖像成像作為最有可能的解釋;語言進化的研究中,他概述了語言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產物并指出語言本身就具有一種適應性,因為語言的產生是服務于繁殖這一目的。(張雷,2007)

四是對進化心理學的歷史地位進行評價。

(1)貢獻,早期高申春(2000)指出進化心理學是一種理論思維方式的變革,它探討的是全部心理學的根本性的問題——考察在物質的基礎上如何突顯出非物質的意識現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換而言之,進化心理學是對心理與有機體之間的功用關系的一種進化史邏輯的探究。葉浩生(2005,2006)也指出進化心理學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它并非心理學學科中一個具體領域的分支,相反它能夠適用于整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不僅如此,他還認為進化心理學吸收了機能主義的基本觀點,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認識心理與行為,更多的運用生物學的觀點,從而避免陷入了機能主義的工具意識觀的困境。在認識論上,并不滿足與行為近因的探討,追求的是心理和行為的終極原因,這具有進步意義。朱新秤(2006)認為以進化的視角來研究心理學,心理學就被拉入到生命科學的范疇之內,與其他生命學科相互結合來探究人的心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科學發(fā)展的潮流;在拓展的新研究領域內獲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加深人了對心理和人性問題的思索。

(2)局限性。許波(2004)、葉浩生(2006)Dunbar & Barrett(2007)均指出進化心理學具有遺傳決定論傾向,把心理學劃入到生物學的范疇之內,從人類進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探求當今人類所具有心理機能的生物學根源,夸大了基因遺傳對人類心理機能、行為所產生的影響。而且,許波進一步指出,進化心理學并沒有辨別文化進化與自然進化在速度上的差別,文化能夠加快自然進化。Confer JC, Easton JA, Fleischman D(2010)亦指出,進化心理學忽視了人類文化具有的解釋性以及文化是造成個體之間差異的原因所在。文化進化與自然進化之間的不同不僅表現在進化的速度之上,更表現在文化的進化過程中充滿著變異性,不僅僅具有分化性而且也具有融合性。然而在自然進化過程中,一旦新的物種出現就會快速的走上全新的一種進化道路,而且具有不可逆轉性。高申春(2008)指出進化心理學還犯有哲學邏輯上的錯誤,認為人類有機體的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心理的產生和發(fā)展,進化心理學并沒有認識到人類在進入“文化狀態(tài)”之間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其特殊性。Eastwood J.(2012)也指出進化心理學在心理發(fā)展的理論犯有過分簡化的錯誤,主要體現一種無理的簡化論,直接以有機體進化的邏輯來考察人類心理發(fā)展的邏輯,沒有考慮到二者各自的發(fā)展特征以及二者的區(qū)別。

綜上所述,前人在關于進化心理學范式是否是一場“范式革命”這一問題上獲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也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同時也可以發(fā)現,前人關于進化心理學“范式”研究的相關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化、拓展,有待于進一步的商榷。本文提出的問題有:

一、范式思想淵源考察不透徹。前人關于社會生物學以及心理學對進化心理學范式所產生的影響方面闡釋的不夠透徹,前人并沒有從心理學范式的角度來考察其產生的根源,例如進化心理學所認為的傳統(tǒng)研究范式的缺陷或者困境在哪里?不止于此,前人亦并沒有提及近代哲學的世界觀以及實證主義方法論對進化心理學范式產生的影響?

篇3

關鍵詞 祖輩投資;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家系偏向;性別偏向;親資理論;親緣選擇理論:進化心理學

分類號 B849

1 引言

對任何有機體而言,繁衍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Hamilton(1964)的親緣選擇理論(kinselection theory)認為,個體的繁衍成功(reproduction SUCCESS)包括兩個部分:通過自身傳遞自己的基因,或通過親人傳遞自己的基因。兩個部分相加之和就構成了個體的整體適應度(inclusive fitness),這是衡量個體繁衍成功最終的進化心理學指標。親緣選擇理論預測,除了父母之外,其他的親人包括祖輩也會對孩子進行投資,因為他們跟孩子之間存在親緣關系,彼此之間擁有25%的基因相關度(genetic relatedness)。祖輩對孫輩進行幫助和支持,最終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整體適應度,保證自身基因的傳遞。

祖輩投資又叫隔資(grandparentalinvestment),是指祖輩通過各種形式向孫輩投資時間、金錢、精力、情感等重要資源,從而促進孫輩的生存和繁衍的一種社會現象。研究發(fā)現,無論是在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傳統(tǒng)社會(sear&Mace,2008),還是在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現代社會,許多祖輩的確會對孫輩進行各種投資,包括照料、陪伴、探望、資助,等等。在傳統(tǒng)社會,祖輩投資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幫助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降低孫輩的死亡率。因為他們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照料孩子,分擔家務,進行產后護理,這樣使得女性沒有后顧之憂,可以更快地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為孕育新的生命做好準備。Voland和Biese(2002)對德國某地從1720年到1874年的人口資料進行分析之后發(fā)現,該地6個月到12個月大的嬰兒死亡率受到這段時期他們外婆是否健在的影響:跟有外婆照料的嬰兒相比,沒有外婆照料的嬰兒死亡率是前者的1.8倍。在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使得嬰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也許祖輩投資對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影響已經大不如前,但祖輩投資對女性生育力依然存在積極影響。許多研究發(fā)現,祖輩對孫輩的照料能夠增加孩子的父母未來生育后代的可能性。此外,祖輩投資作為社會壓力的緩沖器,還能提升孫輩的幸福感,促進孫輩的社會適應。這些發(fā)現也許意味著,即使在工業(yè)化時代,祖輩在孫輩生命中都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依然影響著孫輩的發(fā)展和適應。除了直接參與照料孩子,他們還可以通過幫助支付學費等間接方式支持孫輩的個人發(fā)展。而且,對于單親家庭和繼親家庭的孫輩而言,祖輩投資更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來自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很多研究發(fā)現了祖輩投資的重要性,但是這些領域的研究通常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祖輩投資是否存在穩(wěn)定的普遍的個體差異?即使不同祖輩跟孫輩之間存在相同的基因相關度,他們之間依然可能存在親緣利他行為的不對稱性(王瑞樂,劉漢慧,張孝義,2012;Goetz&Shackelford,2009)。本文試圖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梳理相關的進化心理學實證研究,特別是最近五年的研究,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問題,包括與之相關的理論假設、個體差異的具體表現和影響因素。最后,我們將談及該領域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將為感興趣的研究者提供相應的參考和幫助。

2 祖輩投資差異的相關假設

2.1 父性身份不確定性

根據親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theory),跟父母雙方的親資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個因素是父性身份不確定性(patemityuncertainty)。簡單地說,對于體內受精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來說,雌性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而雄性則不能,因此他們存在撫養(yǎng)其他雄性后代的風險。跟其他的哺乳動物雄性相比,人類男性對于后代的投資非??犊?紤]到這一點,如果他們的投資不能有效地使用在自己的親生孩子身上,無疑會給他們的進化收益造成巨大的損害。研究發(fā)現,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影響男性的投資傾向和投資行為,他們對后代的投資通常都要少于女性。某些文化習俗,比如女性婚后居住在男性家中,可能也具有減少男性的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他們投資的功能。

從父性身份不確定性這一視角對祖輩投資進行考察,不同祖輩的親代身份不確定性有著明確的差異。外婆具有兩代確定的親緣身份,她能確定孩子的母親是自己親生的,而孩子的母親(即外婆的女兒)也能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相比之下,爺爺的兩代親緣身份都是不確定的,他既不能確定孩子的父親是自己親生的,而孩子的父親(即爺爺的兒子)也不能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同理,外公和奶奶各有一代確定的親緣身份和一代不確定的親緣身份,因此他們對于祖孫關系的確定性介于外婆與爺爺兩者之間??紤]到上述的祖輩親代身份不確定性的個體差異,我們可以預測:在祖輩投資方面,外婆最多,爺爺最少,外公和奶奶居中。

2.2 特定性別繁衍策略

在父性身份不確定性之外,特定性別繁衍策略也有助于理解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現象。這一假設認為,親資的差異跟不同性別的繁衍策略有關。男性的生殖潛能遠遠高于女性,制約他們整體適應度的主要因素是配偶的數量:擁有更多的配偶,他們就可能留下更多數量的后代。而制約女性整體適應度的主要因素是配偶的質量,增加配偶數量并不能明顯地增加她們的后代數量。因此,單純從增加整體適應度的角度來看,男性會更多使用數量策略,女性會更多使用質量策略,而這也意味著,女性相比男性會對后代進行更多的投資。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女性通過直接生育增加自身整體適應度已經變得不現實了,因此她們更可能通過間接方式(比如投資自己的孫輩)來實現這個目標。而年長男性依然有機會通過直接生育后代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整體適應度。在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跟投資孫輩相比,年長男性更可能把資源投資在自己年輕的妻子身上。因為他跟這個妻子的孩子平均擁有50%的基因相關度,而跟自己孫輩的基因相關度平均只有25%。

需要注意的是,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并沒有否定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兩者之間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根據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人們可以預測,女性祖輩對孫輩的投資要多于男性祖輩,這一結論在許多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同時,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也在外公和奶奶的祖輩投資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區(qū)分。因為外公投資于他女兒的孩子,他可以確定自己的投資會更多地用于撫養(yǎng)和照料自己的孫輩,他女兒不太可能拿這些資源用于擇偶。而奶奶投資于他兒子的孩子,因此她的投資不一定都能被她兒子用于照料和支持自己的孫輩。因此,外公的祖輩投資常常要多于奶奶。

2.3 性染色體相關度

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認為,孫輩的性別可能影響祖輩投資。這是因為,雖然父母的常染色體會平均分配給他們的子女,因而子女通常擁有父母雙方各50%的常染色體基因,但是父母的性染色體基因并不會平均分配給不同性別的子女。母親的x染色體會平均分配給兒子和女兒,而母親的X染色體有50%的機會來自外婆,因此外婆跟外孫女和外孫子的X染色體相關度都是25%。父親的X染色是會100%地傳遞給女兒,不會把自己的X染色體傳遞給兒子??紤]到父親的X染色體有50%來自奶奶,因此奶奶跟孫子的x染色體相關度是0,而跟孫女的X染色體相關度是50%。因此,Fox等人(2010)提出假設,認為外婆的祖輩投資不受孫輩性別的影響,而奶奶會更多地投資給孫女而不是孫子。Rice等人(2010)同樣認為祖輩跟孫輩的基因相關度范圍是23%到27%,x染色體上發(fā)生的性對抗合子驅力(sexually antagonistic zygotic drive)可能會導致x染色體傳遞的突變。這種突變更多地影響奶奶的表現型,進而影響她們對孫輩的投資。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對含有自身x染色體后代(孫女)的偏愛,還包括對不含自身x染色體后代(孫子)的傷害。

3 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

3.1 個體差異

研究者通常使用兩種思路收集祖輩投資的數據,以便對其進行比較。第一種思路是使用歷史記錄的或當代的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考察祖輩是否在世對孫輩死亡率的影響。第二種思路是使用問卷調查法,通過祖輩、父輩或孫輩的自我報告,檢驗各種形式的祖輩投資的差異,比如接觸頻率、情感親密、物質投資,等等。兩種思路各有利弊:前者考察的是比較極端的祖輩投資,但數據相對客觀;后者則可以考察祖輩投資的不同表現,不過自我報告的數據容易受到社會期望等因素的影響。不過,把兩種類型的數據綜合考慮,依據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數據得出的結果,依然能夠讓我們對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提供某些相對可靠的結論。

第一,祖輩投資在影響嬰兒死亡率方面存在個體差異。Gibson和Mace(2005)對埃塞俄比亞多個鄉(xiāng)村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女性祖輩比男性祖輩對嬰兒的存活擁有更多的積極影響,外婆的積極影響最為明顯。Sear和Mace(2008)對45項涉祖輩投資影響嬰兒死亡率的研究進行了綜述,結果發(fā)現女性祖輩對孫輩存活通常起著積極的影響,而男性祖輩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外婆在世對于孫輩的成活率有著最為明確的積極效應。不過,這45項研究涉及的絕大多數都是母系社會,這樣的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社會類型并不清楚。因此,Strassmann和Garrard(2011)對17項父系社會的數據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fā)現:爺爺、奶奶對于嬰兒死亡率沒有影響,外公、外婆則對降低嬰兒死亡率有積極效應,而外婆的影響最大,她們可以降低9%的嬰兒死亡率。這樣看來,無論是在傳統(tǒng)的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外婆在世對于降低孫輩死亡率有著首屈一指的影響。只不過,母系社會的性別影響更明顯,而父系社會的家系影響更明確。

第二,自我報告的祖輩投資在各個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在情感親密方面,Michalski和Shackelford(2005)發(fā)現外婆的自我報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祖輩。其他研究者則發(fā)現,要求被試自我報告跟祖輩的情感親密程度,通常外婆得分最高,爺爺最低,外公和奶奶則處于居中位置。在評價祖孫之間的關系時,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把外婆排在第一位,外公其次,奶奶再次,爺爺最后。在接觸頻率方面,Pollet和Nelissen等人(2009)發(fā)現,要求父母報告祖輩跟孫輩的接觸頻率,跟孫輩接觸最多的是外婆,接觸最少的是爺爺,外公和奶奶則居于中間位置。在關心照顧方面,Chrastil等人(2006)發(fā)現,回溯自己7歲前跟祖輩的交往經歷時,美國人通常認為外婆最關心自己,爺爺最不關心自己,外公和奶奶對自己的關心程度差不多。在荷蘭和德國被試中也發(fā)現了類似的現象。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對13個歐洲國家的一項國際調查,研究者發(fā)現外婆照顧孫輩最多,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爺爺照顧最少。Huber和Breedlove(2007)使用了60個不同文化群體的數據,比較嬰兒出生時不同祖輩提供的直接幫助,發(fā)現了同樣的結果。最后,除了這些相對獨立的指標之外,有研究者采用綜合性的指標,同時考慮接觸頻率、關心照顧等因素,同樣得到了經典的祖輩投資差異類型:即外婆最多,爺爺最少,外公和奶奶居中。

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似乎存在一個比較經典的模式,即外婆投資最多,爺爺投資最少,外公和奶奶投資居中。換句話說,相比男性祖輩,女性祖輩投資更多;相比父系祖輩,母系祖輩投資更多。這符合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和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

3.2 影響因素

毫無疑問,祖輩投資不只受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和特定性別繁衍策略的影響。除此之外的許多因素,包括祖輩的居住距離、婚姻狀況、年齡、教育水平、跟父輩的關系,以及父輩和孫輩的數量,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投資水平。本文不追求面面俱到。主要論述涉及較多實證研究的因素。

第一,祖輩的居住距離。祖輩的居住距離越遠,他們對孫輩的投資越少。這一因素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研究中沒有發(fā)現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因為他們離孫輩的距離不同。不過,居住距離對不同祖輩的投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母系祖輩相比父系祖輩,更可能為了看望孫輩而長途跋涉。跟父系祖輩相比,母系祖輩對孫輩的照顧較少受居住距離的影響。

第二,祖輩資源和孫輩數量。祖輩自身的資源越多,他們投資給孫輩的資源也越多??梢灶A期,祖輩擁有的空閑時間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抽出時間來看望孫輩。此外,祖輩自身的健康狀況越是良好,他們就越有可能擁有充分的精力和財力對照顧和關心孫輩。這兩個假設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得到了支持。在祖輩資源確定的情況下,他們擁有的孫輩數量越多,分配到每個孫輩身上的投資量就越少。不少研究都發(fā)現了這種孫輩數量對祖輩投資的稀釋效應。被試擁有的堂親表親的數量越多,他們自我報告的祖輩投資得分就越低。

第三,投資渠道。按照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外公和奶奶各有一個確定的親緣身份,一個不確定的親緣身份,兩者的投資水平應該旗鼓相當。然而,不少研究發(fā)現外公的投資水平高于奶奶,也有研究沒有發(fā)現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外公和奶奶的投資差異可能涉及雙方不同的投資渠道。在外公和奶奶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情況下,外公不會更多地把資源投給自己兒子的后代,因為他是這些孫輩的爺爺??墒?,奶奶就有可能把更多地資源投給自己女兒的后代,因為她是這些后代的外婆。因此,奶奶比外公投資水平低可能是因為她們同時還是其他孫輩的外婆:在沒有這種優(yōu)勢渠道分流的情況下,奶奶跟外公的投資水平可能沒有區(qū)別。這一假設得到了相關證據的支持。

第四,父權文化。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雖然經過了跨文化研究的檢驗,也得出了相當一致的結論。不過,這些跨文化研究要么主要集中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要么考察的就是極端的祖輩投資影響,比如祖輩如何影響嬰兒的死亡率。因此,這樣的比較無法告訴人們,父權文化是否影響通常的祖輩投資。不少研究發(fā)現,這一因素可能會逆轉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希臘,來自城市的被試傾向于認為外婆外公更疼愛自己,而來自農村的被試則認為爺爺奶奶更照顧自己。對中國安徽農村的一項調查也發(fā)現,祖輩更傾向于照顧兒子的后代而不是女兒的后代。來自意大利的一項研究也發(fā)現,跟母系祖輩相比,父系祖輩會跟孫輩有更多的游戲互動。父權文化的影響可能涉及許多層面,比如孫輩通常在父權社會中跟父系祖輩住在一起,這種居住距離的便利有利于提升父系祖輩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新娘結婚之后通常跟丈夫的家人住在一起,這種安排無疑有助于降低女性出軌的可能,從而增加男性作為孩子親生父親的確定性,最終導致對父系祖輩對孫輩的更多投資。不過這種觀點只能部分解釋父系祖輩投資更多的現象,因為父系祖輩的親代身份不確定性再怎么降低,也無法跟母系祖輩親代身份的確定性相提并論。這種情況下,按照親緣選擇理論,依然會是母系祖輩投資更多,這明顯跟事實沖突。更可能的一種合理解釋是,父權文化下存在“重男輕女”現象,家庭財產和資源的繼承通常都是通過男性后代進行。因此,這一文化下父系祖輩投資超過母系祖輩的現象可能主要體現在男性孫輩身上,這一預測跟Pashos(2000)和趙太陽(2012)的研究發(fā)現一致。

第五,孫輩性別。Rice等人(2010)對已有研究的兩項數據分析發(fā)現,無論是外婆還是奶奶,她們對女性孫輩的投資都要多于對男性孫輩的投資。按照性染色相關度假設,奶奶跟女性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高達27%,跟男性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只有23%,因此她會更偏愛女性孫輩,這一假設得到了支持。不過外婆跟不同性別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理論上都是25%,她對孫輩的投資不應該受到孫輩性別的影響。Fox等人(2010)對7個傳統(tǒng)社會的祖輩投資和嬰兒死亡率數據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fā)現:外婆能夠同時降低女性孫輩和男性孫輩的死亡率,而奶奶則會降低女性孫輩的死亡率,但卻增加了男性孫輩的死亡率。這一發(fā)現明確地支持了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不過,奶奶偏愛女性孫輩甚于男性孫輩的假設沒有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此外,奶奶跟女性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為27%,高于外婆的25%,因此奶奶應該比外婆更疼愛女性孫輩,這一假設也沒有得到相關研究的支持。因此,孫輩性別是否影響祖輩投資目前還沒有明確一致的結論,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4 展望

可以看到,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現象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相關的進化心理學假設經歷了許多研究的檢驗。祖輩投資存在的性別偏好和家系偏好,總體上支持了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和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沒有得到明確的支持。此外,祖輩的居住距離、資源數量、孫輩數目、投資渠道和父權文化都會影響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鑒于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對中國的祖輩投資現象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單就祖輩投資的研究而言,國內研究較少,研究結果基本上支持了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不過,這些研究都是沒有發(fā)表的碩士論文,樣本量較小,通常統(tǒng)計分析中使用的有效被試不足200人。跟國外已有的大樣本研究相比,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其實,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獨子家庭,以及快速進行的城鎮(zhèn)化導致的留守家庭,都給國內研究者提供了某種比較祖輩投資的新視角。比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家庭中,孫輩跟祖輩的接觸更多,而祖輩對孫輩的生活學習和社會適應勢必有更深程度的卷入,這種卷入是否存在個體差異?獨子家庭則可以讓研究者在祖輩投資渠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觀察和比較祖輩的投資差異,而這種比較將有助于增加研究者對不同社會情境下祖輩投資差異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認為,祖輩投資個體差異方面的研究,未來有必要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孫輩性別的影響。雖然性染色相關度假設沒有得到明確的一致的支持,不過未來研究可以繼續(xù)檢驗這一假設。已有研究中明確檢驗這一假設的實證研究不多,得到的結果不一致,因此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除了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之外,另一個跟孫輩性別有關、值得檢驗的理論是Trivers-Willard假設。這一假設認為,自然選擇會根據母親的狀況和子女的繁殖潛能而調整母親對某一性別的偏愛:當母親身體狀況較好時,她會更多地投資于兒子;當母親身體狀況較差時,她會更多地投資于女兒。母親或家庭的這種“投資”,既包括在嬰兒尚未出世之前對他們性別(birth sex-ratio)的操縱,也包括在子女出生之后對他們的照料。這一假設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不過其他研究者則沒有發(fā)現支持性的證據。有研究者認為,既然在親資研究中都沒有發(fā)現明確證據支持Trivers-Willard假設,也許沒有必要在祖輩投資中檢驗這一假設。不過,在相對富裕的國家沒有發(fā)現父母對不同性別嬰兒投資的差異,并不意味著在其他階段(比如子代或孫輩的青少年時期)不存在父母投資的差異,也不意味著在貧窮地區(qū)不存在這種差異。因此,未來研究有必要更詳細更明確地檢驗孫輩性別是否影響親資和祖輩投資。比如,祖輩投資在孫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是否具有相似的差異模式?祖輩是否會對相同性別的孫輩進行更多投資?祖輩對孫輩的教育投資是否存在孫輩性別的差異?祖輩跟父輩之間的關系如何影響對孫輩的投資?祖輩擁有的資源和社會經濟地位是否會影響他們對孫輩的投資?孫輩有效利用祖輩投資的能力,以及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影響祖輩的投資意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篇4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fā)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fā)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guī)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fā)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fā)生、發(fā)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tài)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guī)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huán)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fā)展,為生理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chuàng),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fā)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fā)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fā)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huán)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tài),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guī)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huán)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fā)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guī)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fā)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fā)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guī)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guī)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guī)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fā)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huán)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fā)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fā)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v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fā)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fā)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研究發(fā)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huán)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guī)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guī)律。一般規(guī)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fā)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tǒng)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tài)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fā)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tǒng)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茖W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fā)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fā)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tǒng)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xié)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tǒng)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tǒng)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fā)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梢哉f,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lián)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tài)的;同時又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tǒng)的和動態(tài)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5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現代化

當今信息社會的發(fā)展,教學信息化的實現,對實現教育現代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從培養(yǎng)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普遍認識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將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fā)展?,F代教育技術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的特征,可以為新型教學模式構建最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教學效果。隨著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應用,必然對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產生巨大的沖擊,帶來深刻的教育革命,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一、優(yōu)化教學目標和原則

在推進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人本性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出發(f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本,以幫助學生獲取終身的學習經驗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教師的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

開放性原則。教學的目標開放,教學的內容開放,面向學生的經驗世界,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面向浩瀚無邊的網絡資源。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生自主的空間、選擇的機會、體驗的環(huán)境和表達展現的舞臺。

整合性原則。堅持以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為目標,在適宜的時空下,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資源加以合理的組合,不斷完善教學系統(tǒng),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環(huán)境。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現代化進程的策略

(一)建設技術性資源 。信息技術資源開發(fā)的基本路徑是以建設帶動應用,以應用促進開發(fā)。學校的技術資源開發(fā)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效益”的目標服務,創(chuàng)建計算機教室,安裝多媒體的雙向控制教學系統(tǒng),進行全員培訓計算機操作技能和CAI課件的制作培訓。組織人員開發(fā)了一批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課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識素材。這些課件和教學素材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對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

(二)開發(fā)知識性資源 建構平等、民主、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僅有先進的技術物質環(huán)境的支撐是不夠的。還需要豐富的知識性資源。學校還應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例如:對構建學科教學主題知識庫和應用知識庫進行教學做出嘗試。

(三)優(yōu)化智能性資源

在各類資源中,唯有智能性的資源――人,是必要的資源。

1.教師培訓――智能性資源開發(fā)的重要方面

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價值,階段性的教學過程的質量主要表現在“指導幾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法、路徑”方面的謀略上,而不在于教師的表演如何?!皫缀趺恳粋€學生的學習過程,才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寫真”。在評價的過程中,尤其不去計較教師在傳播中的一時的缺憾,讓教師有一個相對比較寬大的自主空間。同時,還應該讓教師自己評價自己。學校領導更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因為教師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識,是在其自主行為的過程與后來的體驗中逐步實現的,是在自己越來越重視自己對自己的價值判斷的過程中發(fā)展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只有自主意識較強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有自主意識的學生。

2.教學生學會學習――開發(fā)智能性資源的核心

在網絡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改善教學過程,提倡“獨立探索”和合作式學習,對于某個具體的學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與養(yǎng)成好的習慣。提倡“合作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的品質,懂得平等協(xié)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和參與構筑未來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學中,教師不僅領著學生一步步走向知識,而且引導學生一步步去發(fā)現、探索知識。

三、在信息化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互聯(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學校提供了各種機遇,給優(yōu)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同時也給學校帶來新的挑戰(zhàn)。其中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我們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技術優(yōu)化教學的全過程中,都必須認真思考和提前準備,如何在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教學生在網絡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會做人。對中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操作技術及網絡知識的應用,而是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網絡法紀觀念,網絡責任意識等等一系列信息化社會所必需的非智力的素質。因此,無論發(fā)展到多么先進的程度,無論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多么廣泛,教學生學會做人依然是學校的靈魂,始終是教學的第一任務。

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利用信息技術越來越好的滿足教學的需要將會成為一種主流的教學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是學校教育在信息時代面臨的重大抉擇,學校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大膽涉足;但與此同時,不應完全否定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圍,注重教學的優(yōu)化設計,尋求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優(yōu)質高效地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時代要求、適合信息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建.基于信息技術的科學探究學習[J].教育信息化,2004(2):17-17.

篇6

1. 愛國愛民,增強自尊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由于中國紙的發(fā)明,文化讀物日益增多,文盲減少,文化科學才日益繁榮起來。黑火藥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黑火藥的發(fā)明和運用,不僅具有實際意義,而且充實了化學理論。此外,我國的瓷器工藝、釀造技術、冶金技術都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到了現代,我國科學的豐碩成果同樣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自豪,如我國在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了脫氧核糖核酸及結晶牛胰島素;中國化工專家侯德榜的“侯氏制堿法”獨樹一幟。這些真實典型的化學史實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在講“元素化合物”內容時,結合我國的豐富礦產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的新成就,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素材的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

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中國和世界上有重大發(fā)明的化學家,頌揚他們經歷艱辛,百折不撓,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這不僅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有益于他們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用一些名人軼事啟發(fā)引導學生要克服滿足現狀的思想,要懂得為人類進步做貢獻,才是人生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

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介紹我國在化學領域的卓越成就,介紹化學在生活、生產和其它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激發(fā)學生學好化學的動機。通過設計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發(fā)現的快樂;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3. 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

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往、溝通、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達到啟迪思路、發(fā)展思維,動情、曉理、端行。教師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多給予熱情鼓勵和引導。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更加熱愛學習。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學語言飽含了對學生的引導,凝聚了對學生的期望。如經常用“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請你來試試,好嗎”之類的言語,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總之,要用真情感染學生,激起學生以積極情感投入學習實踐活動中。

4. 課外活動增趣添樂

(1) 舉辦化學晚會。適時安排一次小型化學晚會,可使學生深化運用學過的知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課的興趣,使大家在歡聲笑語中領略化學知識的無窮魅力和趣味。

(2) 組織專題講座。講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名人的軼事趣聞,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事。選擇舉世矚目的居里夫婦以身殉職,獻身化學事業(yè),為人類做貢獻的事跡,舉辦居里夫人生平事跡報告會,使同學們激動不已,深受教育。

篇7

關鍵詞:學校管理;層級制;以人為本;精細化

學校管理層級制主要指學校在縱向上按照等級劃分為不同的上下節(jié)制的層級組織結構,不同等級的職能目標和工作性質相同,管理權限和管理范圍卻隨著等級降低而逐漸變小的組織類型。通過細化學校、年級部、班級三層管理主體,注重“每日督查、雙周和每月通報”的三個管理環(huán)節(jié),深化層級管理,有力地推進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把我校辦成領導放心、教師用心、家長舒心、學生開心的“四心”學校。

一、突出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夯實層級管理基礎

我校在辦學中突出“以人為本,重在發(fā)展”的理念,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做到人與社會發(fā)展相統(tǒng)一,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同步發(fā)展。在學生和教師發(fā)展中做強我們的學校,學校的發(fā)展為教師和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層級管理激發(fā)了教師強烈的發(fā)展意識,牢記“用心工作、愛心育人、真心服務”的教育思想。在學校的層級管理中注重精益求精、周到細致、精雕細琢,做到管理既注重細節(jié)、過程,又重視結果,建構追求卓越、提升品質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一種以文化為特征的管理理念與模式。在校長室、黨支部領導下學校各部門統(tǒng)一思想,勁往一處使,積極貫徹辦學理念,不斷提升教師對學生發(fā)展、自身發(fā)展、學校發(fā)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fā)教師樂于奉獻的內在動力,引領教職工明確學生發(fā)展、個人發(fā)展與學校發(fā)展的關系。每學年學校都會從各自的角度邀請領導、專家、先進人物等來我校做報告或與教師座談,在專業(yè)發(fā)展上對教職工有著深刻的啟發(fā),專家們從介紹自己人生發(fā)展中不斷追求、不斷成長的生動事跡,激發(fā)了我校教師在不斷進取中追求事業(yè)發(fā)展、追求職業(yè)幸福、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熱情。

在注重“以人為本”的同時,還制定和完善激勵發(fā)展、管理創(chuàng)新的制度和機制,發(fā)揮制度和機制的激勵作用、導向作用、保障作用。建立教育教學過程考核制度,對各層級組織的相關活動做好工作考核記載,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評優(yōu)和晉級的重要依據。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建立,促使思想教育和制度進一步融合,教師愛崗奉獻的熱情得以延續(xù)。關注教師的合理需求和制度的建立健全、促進教師的發(fā)展成為一種持久穩(wěn)定的行為,教師為此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

二、注重細節(jié)和過程的精細化,落實好每日督查制度

學校的日常管理離不開精細化的層級管理,我校建立健全每日督查制度,以過程性的“動態(tài)督查”為主,學校、年級部、班級三級管理主體的每日督查各有側重,逐步細化。

學校的每日督查,注重管理細節(jié)。正常工作日期間,學校每天安排一名分管校長和兩名中層管理人員值日,他們與少先大隊輔導員、輪流安排的各年級部副主任組成校級督查組,重點對各年級部日常工作進行綜合量化考核。一是每天檢查、監(jiān)督、記錄學生入校、離校情況,學生衛(wèi)生、紀律等一日常規(guī)落實情況,班級物資管理情況等。做到每天一通報,少先大隊部及時地把督查的學生常規(guī)情況以書面報告單的形式告知年級部和班級,班主任就可以針對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開展相應的工作,督查的結果納入班級學期綜合考核,并作為量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依據。二是檢查教師上課、教學常規(guī)、輔導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導處將對教師的督查情況直接與教師進行交流等,隨時發(fā)現,及時糾正。三是教科室要通過課前指定聽課或上課前一分鐘推門聽課關注教師和學生的上課情況,重點查看學生學習習慣養(yǎng)成情況、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等,發(fā)現問題反饋給相關教師,提醒整改。

年級部每日督查,突出教學細節(jié)。各年級部主任和每天值日教師組成年級部督查小組,要加強對本年級部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和學生日常表現情況進行督查。上課時,悄悄地在本年級部教室外巡視,了解課堂情況。下課時,要巡視所負責的班級,觀察學生下課時的文明禮儀養(yǎng)成情況和活動時有無安全隱患,及時反饋給班主任,限令整改。遇到突況,年級部主任要及時將發(fā)生的情況上報給校長室。

班級每日督查,重抓行為細節(jié)。各班主任和相關科任教師重點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督查和指導。注重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和養(yǎng)成教育,使學生從小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組織全班學生爭奪流動紅旗。班級每日督查情況分析主要利用十分鐘晨會,每天讓班級學生自查互評,輔以班主任點評,確保自查到位。

三、及時分析引導和強化考核,抓實兩周與每月通報

在每日督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校、年級部、班級三級管理主體的責任意識。每兩周我們開一次由全體教職工參加的例會,加強整改落實,提高分層管理效果。每周五上午各位班主任要根據班級周記中所記載的學生一周常規(guī)養(yǎng)成情況進行分析,重點找出學生日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對策,形成班級每周小結,通過網絡發(fā)送到年級部的主任電子信箱。年級部主任結合各班級每周小結,對年級部一周的教育教學情況進行剖析,形成年級部每周匯報。星期五下午前由學校督查組將班級、年級部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列出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急需解決的問題,采取單獨交流、校訊通短信或現場會辦等形式立即解決,對其他一般問題歸納出有共性的內容在學校兩周一次的例會(單周一放晚學后召開)上通報,減輕了教師的會務負擔。在單周一上午學校領導開會,主要針對學校、年級部、班級三級管理主體所反映的問題集中進行研討,進一步挖掘問題存在的根源,并擬定相應對策,以此作為下兩周的重點督導內容。班級、年級部根據學校例會提出的要求,結合各自實際,確定下兩周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并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整改措施。各級管理主體跟蹤督查,確保整改落實到位。

學校每月還要組織各管理主體進行考核,提高每日督查和雙周通報的實效,重點列舉月考核分數、表揚對象以及所存在問題和主要整改措施,使本月的工作有結果,下月的工作有目標。學校對三級管理主體制定了具體的月考核細則,并盡量實現量化,使考核工作有章可循。各級考核嚴格按照考核細則進行,考核過程做到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地對各管理主體當月的工作進行評價。對教師側重于師德考核,選取工作勤勉、有敬業(yè)精神的教師作為每月重點表揚對象。對班級的考核側重于班風建設,每月重點將團結協(xié)作、積極進取的班級定為紅旗班級。

篇8

【關鍵詞】后進生心理學心理特征后進生轉化

1.后進生心理狀態(tài)分析

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正在嘗試著顛覆流傳百年的應試教育,旨在為了學生能夠均衡發(fā)展、健康發(fā)展、長遠發(fā)展。但是按照現在的教育制度以及現象而言,大多數學校仍然籠罩在應試教育的濃霧中,體現在對分數的過分追求,對升學率的高度重視,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全面發(fā)展。上述情況尤其體現在對優(yōu)秀學生的過分關注,對后進生的漠視以及批評。后進生智力發(fā)展正常,表現在學習成績差、自我控制力薄弱以及學習習慣不好,分析其心理狀態(tài),缺少理想,沒有進取心,對學習信心不足。對學習沒有興趣,行為懶惰,并且紀律組織渙散,并產生了“反正不受關注,不如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狀態(tài)。

2.后進生定位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若是對學生設定為“后進生”時,學生對外所留給群體留下的印象便設定成為了“后進生”形象,此時該名學生便產生個人意識認同,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后進生,在他人的孤立以及異樣的眼光同時原有心靈創(chuàng)傷的雙重作用下,該學生就會自暴自棄,朝著后進生的角色設定發(fā)展,走上后進生的“不歸路”。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條件、個人喜好不同。部分學生因為自身性格問題,不愿意與人交流,在課堂上不愿意表現自己,學習成績也不如意,課堂紀律表現中庸。這部分學生群體一方面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斥責、同學的鄙視,從此陷入了困境與迷茫。由于標簽效應影響,學生有可能會造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產生消極的情緒。而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從某種程度上會對“后進生”群體產生孤立,好的只愿意和好的一塊學習交友,所以長久以來,好的學生越來越好,而孤僻的學生,越來越孤僻,從而形成“馬太效應”。

3.從心理學角度談后進生轉換工作

3.1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值傳遞正確價值導向

“皮格馬利翁效應”心理學指出,教師若是認為某個學生是天才,賦予他更大期望,在課堂上多給予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傳達他很優(yōu)秀的信息,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個的激勵作用,從而取得較好的成績。這說明了教師的期待不同,則學生受到的影響也會不同。期望值會給與學生積極指引,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學生也能按照教師既定的期望值而不斷努力,去實現目標。

3.2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學生均有其優(yōu)秀的一面

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學生都是有其閃光點的,只是其優(yōu)秀的方面表現不同而已。在教育評價中,往往只讓“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優(yōu)異與否的唯一指標。教師需要歸于后進生肯定與尊重,用“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與他們溫暖,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以及積極性,從而逐步蔓延至他們生活、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促使其用積極心態(tài)告別過去,迎接新的未來。

3.3南風效應———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有則寓言故事說道,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寒氣逼人,大發(fā)威力,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拂,春暖花開,行人愉快地脫下大衣。這種以“柔”克“強”的現象稱之為“南風效應”。同理,后進生的教育也需要輕風細雨,若是教師在面對后進生行為粗暴,怒對學生,體罰甚至出現肢體沖突,只會令學生更加緊閉心扉,不愿意相信老師,對教師產生疏遠感,傷害了后進生的自尊心。若是教師能夠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順應后進生的內心需求,運用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才會令學生放下心理戒備,突破學生的心理防線,達到教育的目的。

篇9

隨著城市的擴張,民辦學校的興起,公辦學校的擴招,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對于這一特殊群體,我們應予以足夠重視。孩子帶著美好的理想來到城里,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周圍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如果不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將會給孩子的生活、學習及發(fā)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一、城鄉(xiāng)差距造成心理弱勢

筆者對本班58名學生的零花錢情況進行調查,結果是:少數家庭經濟優(yōu)越的學生零花錢每天10元左右,一般學生每天5元左右,農村學生每天平均不到2元,少數農村學生幾乎沒有零花錢。城里學生由于地域與文化氛圍的優(yōu)勢,從小接受比較好的基礎教育,養(yǎng)成了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農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在班級活動中,城里的學生多才多藝,始終是主角;農村的學生則自信心不足,表現欲不強……以上種種,長時間地壓抑著農村孩子的心靈,可能會使他們失去應有的自信,導致他們變得少言寡語,心事重重,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心態(tài)失常,缺乏青少年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個別學生還會出現報復同學、家長、老師、社會的過激舉動。

二、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弱勢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成才、成人,及時修補這一特殊群體心理上的缺陷,還給他們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和應有的自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幫助農村學生面對問題,正視城鄉(xiāng)差距,讓差距成為學習、生活的動力。我常跟學生講,世界上有許多發(fā)達國家,我國與之相比,在科技、文化、社會生產等許多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我們迎難而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掌握自己的命運。此外,我還常對學生進行逆境成材教育。

其次,抓住各種類型的班級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其樹立自信心。運動會是展示農村孩子才能的最好機會,只要參加了運動會,我就表揚他們勇于拼搏、意志堅強。我還經常開各種類型的主題班會,有時甚至把班會開成一個表演會、演講會、辯論會,鼓勵農村孩子參與,及時捕捉他們的優(yōu)點,給于恰當的表揚。

再次,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學校每月舉行一次文明宿舍評比,我經常表揚學生熱愛勞動,自理能力強,遵守紀律,心里裝著集體,為班級爭得了榮譽,要求全班同學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最后,指導學生調整心態(tài),用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我常對農村學生講,世界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誰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誰都會受到別人的誤解。如果我們能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我們一定能從寬容中找到許多快樂,一定能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篇10

在初中化學評優(yōu)課會議上,有一位老師在講《燃燒的條件》時,當她按教材中的設計進行白磷在水下(熱水)燃燒的演示實驗時,第一次沒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沒做成功是因為在水下氣流吹的白磷到處移動,氧氣與白磷無法充分接觸的緣故,她若把通氣的導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氣,實驗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chuàng)新就應該從這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

在第九屆十省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研討會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創(chuàng)意,我認為這些好的作品對中學化學一線教師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創(chuàng)新有很大的啟示,下面把我認為有創(chuàng)意并且比較實用的作品分類整理如下:

1.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鄲永年二中(鄉(xiāng)鎮(zhèn)中學)曹治淮老師的《安全環(huán)保型氣體發(fā)生器》,該作品已獲國家專利。此裝置是曹老師使用優(yōu)質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氣門、接口熱合而成。該裝置能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十多種氣體的快速制取、儲存并能進行一些性質的實驗,該裝置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環(huán)保,便于攜帶,很適合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中學使用。

2.為了節(jié)約藥品的微型試驗。如云南省富源縣一中的湯學周老師多年來研制、使用的《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該套裝置比較好地解決了富源縣一中的實驗教學問題,。

3.利用廢舊物品的實驗。如云南省建水縣建民中學的祁有金老師的《用礦泉水瓶解決西部貧困地區(qū)開展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就是為了解決西部貧困地區(qū)的初中化學實驗能夠正常開展而想出的辦法。據祁老師展示、介紹,用無毒、無害而生活中到處都有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師介紹說:“用此辦法可解決初中化學教材中85%的實驗。他在大會上用礦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非常成功,贏得了與會專家和參會教師的尊敬和好評。

4.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如上海市風華中學陸惠蓮等老師的《DIS數字化信息系統(tǒng)在化學中的應用——測定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以前在中學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只是從理論上分析、推導得出結論。而陳老師等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結論,使原來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我認為這對中學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是一種嘗試和突破。

5.對教材中現有實驗的改進。如天津市扶輪中學的梁天真老師的《鋁在氧氣中的燃燒》。高中化學第二冊原有實驗中“把薄鋁箔卷成筒狀,內部裹一紙片,點燃紙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這樣做有時紙片引燃不了薄鋁箔,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梁老師改進如下:先將濾紙剪成條狀后用水浸濕,然后在濾紙上沾滿鋁粉,最后把粘好鋁粉的濾紙在陽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鋁粉的濾紙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濾紙上的鋁粉劇烈燃燒,火星飛濺,發(fā)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靜海一中的張希彬、李東平老師的《用濾紙做半透膜滲析實驗》,他們首先是對半透膜本身加以改進,將膠水均勻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們對實驗裝置與程序加以改進,在半透膜兩面各放一張濾紙,在一張濾紙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張濾紙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夾住,一分鐘后將兩張濾紙揭開,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濾紙變藍色,另一張不變色,證明:半透膜準許小分子(碘分子)通過,而拒絕高分子(淀粉分子)通過;再如上海市閔行中學張順鏕老師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改進》,由于原實驗反應劇烈,蒼白色火焰不便于觀察,張老師則用一個針管抽取一管氯氣,在氫氣燃燒的火焰內緩緩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氣,這樣可明顯地長時間觀察到火焰的蒼白色;還有重慶市巴蜀中學錢勝老師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改進》,原來實驗是用木炭粉,實驗現象有時不太明顯,錢老師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機用的墨粉(粉末極細,價格便宜),實驗現象變得非常明顯;另外,北京市密云縣教研中心任連俊老師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改進》,就是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用時很長,一節(jié)課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明顯現象的缺點,而自制了一個強光光源,把盛裝氯水的平底燒瓶放到該光源上,反應變得非常迅速,幾分鐘即可完成此試驗,并且實驗現象明顯,分解后的氧氣檢驗科學合理;還有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中學的張艷萍、王崇慶老師的《石蠟蒸汽點燃改進》,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點火的方式,由于白煙(石蠟蒸汽與固體的混合態(tài))容易散失,因此,點火時要求火柴離燭芯很近才能成功,這樣學生會認為是燭芯被點燃,說服力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張、王老師設計了一個螺旋銅絲圈,當蠟燭熄滅后,馬上在其上方罩上這個螺旋銅絲圈,白煙順著該圈上升,這時在圈的上方點燃白煙,現象明顯,說服力很強。

6.改進、創(chuàng)新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如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中學的王興中、王偉老師的《復式試管夾》,就是為了克服現有的試管夾一個只能夾一個試管的不足而發(fā)明的,他們發(fā)明制作的復式試管夾既能夾一個試管,同時又能夾兩個或三個粗細一樣或粗細不等的試管,這就為中學化學某些對比實驗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課本實驗的延伸。如天津市楊村第二中學的任培文、楊士祥老師的《氫氣驗純后試管中余焰的檢驗》。氫氣驗純后試管內應有余焰,但是試管內的余焰卻很難觀察到,任、楊老師為了讓學生確信試管中有余焰,他們設計了如下操作:驗純后立即把試管口朝上、微傾斜浸沒在水槽中,水進入試管,氫氣被排出,在試管口則可以看到剩余氫氣繼續(xù)燃燒的火焰,現象特別明顯,該實驗贏得了在場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8.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如北京市牛欄山一中姜璐璐老師的《氯氣與乙炔反應的探究實驗》。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學生提出:“乙炔和氯氣發(fā)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姜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是用兩個針筒分別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氣,針頭用膠管連接分別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動兩針管,當兩氣體在水面下相遇時,立即發(fā)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濃黑煙絮上升,反應原理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區(qū)南口學校谷永起老師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學性質的簡易實驗裝置》。氧氣不能使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們褪色嗎?谷老師自制了一個簡易臭氧發(fā)生器,讓氧氣通過該裝置,在放電的情況下使氧氣轉變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該氣體通過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還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的劉忠心老師的《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有學生問:“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迅速反應嗎?”劉老師設計了如下實驗:用一小團脫脂棉包上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迅速投到事先準備好的瓶底鋪滿一層細砂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再迅速蓋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時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燒起來,我認為此設計很成功,它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環(huán)保。

以上這些作品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有意義的,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是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對其他教師以后的實驗改進、實驗創(chuàng)新也是有一定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