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0:52: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大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大學論文

篇1

我國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需要大量綜合素質人才,而我國的高等學校招生規(guī)模也出現的井噴式的發(fā)展。但是,高素質、綜合性強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高等院?,F有的實驗室,在建設和管理方面也很難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我國高校的規(guī)模擴大,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學校的基本建設中,如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寢室樓等,而實驗室的建設資金投入則很有限,特別是基礎實驗室,沒有學校的資金,也沒有政府性的專項基金,因而在各個高校的實驗室建設中也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對于,一般的省屬高校物理實驗室,大量陳舊、落后的實驗儀器、設備還在使用。高等學校的大學物理實驗室,離不開所在高校的支持和資助,但是省屬高校由于資金和科研工作的滯后,未對大學物理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投入足夠的的重視,從而使學科發(fā)展成為物理實驗的瓶頸和絆腳石。許多省屬高校認為教學是高校立足的根本,沒有必要加強一些基礎實驗室的建設,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放到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中。長此以往,大學物理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沒有得到發(fā)展,甚至長期停滯、癱瘓,實驗室儀器得不到及時維修、更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授課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2學校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管理缺乏認識

盡管高校的教育經費逐年增加,同時也加強的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但是大學物理實驗室的全校布局、資源分配、學科定位、項目申請以及教學改革的布置仍然存在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驗培養(yǎng)的情況。學生被動的預習實驗、應付式的完成實驗,而教師也沒有很高的教學積極性,被動的授課,降低了實驗學科最基本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物理現象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突出,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更難得到鍛煉和加強。

3大學物理實驗室的開放程度不足

大學生的物理實驗,不簡簡單單是一門課程,更是多學科交叉與綜合的實驗學科。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程安排不合理,基本是依附《大學物理》所傳授的知識,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發(fā)掘。實驗的操作性遠遠超過實驗的設計性,大學生被教材和老師設計好的題目緊緊地束縛著,只能按照設計好的模式進行實驗,學生的實驗能力基本上就等于操作能力,這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再者,大學物理實驗既然是基礎性課程,就應該向全校學生開放,無論是理科生、文科生還是藝術生,他們都應該得到相應的學習和鍛煉,全面滿足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需求。同時,一個學校內的不同專業(yè)、不同實驗室也應加強溝通和交流(例如:電氣實驗室、材料實驗室、力學實驗室等),實驗室的設與管理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和儀器的大量購置,一個開放的實驗室能融合不同學科之間的優(yōu)點,整合各個學科的長處,達到真正的資源共享,也使學生們從不同實驗室得到精髓的知識,對學校的科研和人才的最佳配置也能得到充分的滿足。

4物理實驗室改革的解決對策

篇2

論文摘要: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灌注式的教學模式一立比較通行,學生往往成為教學的客體。木文從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思出發(fā),結合建構主義一些主要觀點,提出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有者深刻的啟示。

一、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反思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ness)”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把教師認真?zhèn)湔n,講課內容豐富有條理作為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講解占去了課堂的主要時間,無法給學生的實踐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成了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在行為主義認識論基礎之上,認為學習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輸人過程,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一反應”(S---R)聯結,教學時,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檢測行為和預側行為,從而也就控制和預測學習效果。受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它抑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壟斷”了大部分發(fā)言權,而學生只是聽課和記筆記,幾乎沒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產生不了成就感,因此也就失去了內在的學習動力。第二,它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Kraehen(1981)研究表明,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取決于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系統,而加速該系統發(fā)展的前提是學習者必須有機會接觸足夠的可理解性輸人,并將這些輸人充分吸收。Krashen(1985)還指出:外語課堂的主要作用是創(chuàng)造箱人被吸收的環(huán)境,以促進語言習得。而以傳授語盲知識為主的課堂一方面很難提供足夠的輸人,另一方面,由于它只強調語言的形式和準確性,必然會導致學習者緊張,焦慮,致使輸人難以被吸收。第三、灌輸式模式妨礙了教與學雙方的溝通,使教師無法得到及時的反饋,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其結果必然事倍功半。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作為一種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關注。由于建構主義本身流派眾多,觀點各異,提出間題的角度、思考的方式、術語的使用等方面各不相同,存在著一些不同的思想主張,因此,作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體系并沒有形式穩(wěn)定的、清晰的體系,仍處在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之中。但是總的來說,建構主義者在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以及師生關系等問題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其觀點大致相同。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發(fā)展的,是內在構建的,是以社會和文化的方式為中介的。學習者在認知、理解、解釋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在人際互動中通過社會性的協商進行知識的社會建構。教育關注的焦點也從教師的教學轉移到學習和學生知識的形成。它有如下特點:知識是學習者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的,既非直接來自主體,也非直接來自客體。知識并不是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學習是意義的生成過程,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他要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不能由其他人來代替。每個學習者都以原有的知識背景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人而發(fā)生調整和改變。知識是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發(fā)展的需要,不斷地形成演變。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人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知識積累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豐富的經驗。所以,教學不能無視這些經驗,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當作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來。教師應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的支持者,教師的作用由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商級合作者。教師還是學生積極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引導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傳統的教學帶來一場教學的革命,教學的中心由教師向學生的轉移,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我分析評價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建構主義學習觀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建構主義闡述了認識的建構性原則,有利地揭示了認識的能動性。而我們以前更多地強調了認識的客觀性,而對認識的能動性認識不夠。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大學外語教學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

第一、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從“雙邊”向“多邊互動”轉移。以行為主義為基礎的傳統教學理論對教學—教師(知識的傳授者)與學生(知識的接受者)之間的雙邊活動,只看到了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認知主體的學生同伴之間的社會互動。建構主義把教學視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并且這種建構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其中,教師與同伴都是建構知識過程的合作者。學生同伴之間由原來的競爭關系變?yōu)楦薪嬓缘暮献骰锇殛P系。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教與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輸和接受過程,而是包含了師生間社會和夕化的科學談話、相互作用和實踐以及學生主動地建構信息的過程,而且這種建構是通過新的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而成的。教師應承認學生在外語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給予學生以“學”的主動權。但是在具體的大學歲語教學過程中,幾乎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逐詞朗讀、講解,學生則不停地抄筆記。整個過程中,學且主動學習,練習外語的時間很少,時向一長,學生則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改變這一現狀,大學英語教師應研究翻育學、教育心理學,自覺地對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并合理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要擺脫行為主義思范的束縛。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主義非常強調學習環(huán)境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情景”“合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要索。教師的作用不應僅局限于提供任務和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更垃通過他們之間的語言,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氛圍,一種可以激勵學生學習和使學習變得輕松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該更加可能作為在社會和情景關系中發(fā)生的合作建構和再建構。這種環(huán)境將使一種作為知識建構和再建構以及獲得認識和遙解的、主動進行的語言學習活動變得更加容易(二2003)。

篇3

關鍵詞:建構知識主義理論 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大學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對已經具備了基本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生進行一個更高層次的培養(yǎng)和提升,對學生的語文知識面、人文素質和正確的文學價值觀進行全面培養(yǎng)。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學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很多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建構知識主義理論的提出受到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也成為了我國高等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指導。

一、有關建構知識主義理論的有關概念

最初提出有關建構知識主義理論的是皮亞杰,皮亞杰是一位在認知理論發(fā)展上有著重要作用的學者。建構知識主義理論的內容非常豐富,對于我們的當前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建構知識主義理論有著以下幾方面顯著的特點:

(一)建構知識的不確定性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對于客觀世界的單純反應,是一種具有知識承載的符號,只是人們對于客觀世界進行的一種假說、解釋,不是問題的最佳答案,必定會伴隨著人們對于客觀事物認識的不斷加深而發(fā)生變化,出現新的解釋和含義。

例如,在的特殊時期,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我們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徹底的摧毀,根本沒有辯證地去看待。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國學教育的回溫,人們對于儒家思想理解深入,大學語文教學中還是保留了《論語》這樣的經典古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當今同樣有著重要的現實教育作用。

(二)知識的建構性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其實并不能傳播,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結果,強調了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建構的一個過程。語文的學習并不是教師簡單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進行知識的建構,不是被動地簡單接受知識,而是進行積極主動的建構。建構主義者還強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腦子里面并不是一個空著的準備接納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一塊拿過來就可以書寫的空白紙張,而是學生在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豐富的經驗、一種知識結構的認同。教師不能忽視這些舊知識和經驗,而應該把學生現有的知識作為一個基礎,讓學生在原先的知識經驗中“生出”新的知識。

大學語文第一冊的課文編排一般都是從《詩經》開始的,逐漸向白話文和明清小說到近代文學過渡,所以在講《紅樓夢》(節(jié)選)這一課的時候,當學生看見課文上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就會感覺這篇課文中十分厚重的文化韻味,緊接著學生就會自己主動去理解課文中的:“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jié)攢成雪滿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這些詩句,從而完成自己對于寶黛悲劇愛情的分析和評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建構知識的社會性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學習的知識是個人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下的結果,所以要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這也就是說,知識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而應該是合作的群體學習過程,相互之間進行合作完成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建構知識主義理論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途徑

建構主義中關于知識觀理論的闡述對我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建構知識理論的內容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有助于指導當前我國高等語文的教育改革,提高我國高等語文的教學質量,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教學構建

在建構主義者的眼中,學生并不是裝納知識的容器和語言的操練工具,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是語文知識的加工主體和意義的構建者,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地位,是可以發(fā)揮自己潛能的。在此理論觀點的指導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課堂的角色地位就要發(fā)生重要的變化:尊重學生的課堂中心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地位,主要是還給學生閱讀、思考和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具體來說,就是在學習方式上,學生要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自己積極主動思考問題、討論;從重視學習和思維的結果向重視學習過程和感悟之間進行轉化;從強調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訓練掌握向強調自我知識的挖掘和語文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轉變,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伴隨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變化,教師的角色也要隨之發(fā)生變化。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并且也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也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和學生一樣的平等互助的合作者、交流者和引導者、促進者。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學生課堂的秩序,組織語文學習素材的選擇和創(chuàng)建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語文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經驗背景、知識水平和心理狀況,具體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學生的努力付出,接受學生不同的觀點,并且對其進行合理的解釋,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正常進行。

在近現代文學的作家作品選讀中就有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如果對于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沒有足夠的了解,那么學生就會認為本來就是一個瘋子的胡言亂語,即使教學經驗特別豐富的教師也無法讓學生理解這部小說是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對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的批判,主要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的深意。學生到時也是只會記住簡單的課文句子,根本就達不到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在講述這篇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要從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簡介入手,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去自己準備課前知識,對這些內容有所了解和掌握,那么對于這部小說的主題進行解釋時也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啟示我們語文教師在開始新知識的課堂時,應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起點狀態(tài)、知識背景,而不是把新知識作為一架凌空而起的橋梁,高出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對于新的知識解釋必須是用原先的知識經驗可以理解和闡釋的。

(二)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的建構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因此這就要重視學習的共同性,以及群體之間的合作和協商。對于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又是不同的,只有把每個人的不同觀點綜合在一起,那么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就會變得更加全面和豐滿。再者,同一年齡的學習者,由于彼此之間有著相差不大的思維水平和容易溝通的優(yōu)勢,所以很容易形成經驗共享,這樣就可以實現一種合理性的豐富理解。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分組學習可以說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和教學模式。分組學習就是指學生在組成小組和團隊中完成指定的共同的學習任務,并且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有了共同的經驗分享以外,還注重和他人的合作,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除意識到自己的作用以外,還會考慮到合作朋友的存在,這就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優(yōu)勢:既可以認識自我又可以保持一種開放包容的思維方式,是培養(yǎng)一種優(yōu)良人格形成的基礎。

大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基礎的語文教學,是一個知識建構和綜合性的階段,大學的語文教學一般都是分版塊的教學:先秦文學、唐宋文學、明清小說和近現代文學這幾個版塊,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人數大體相等的4個小組,每個小組制定一個組長,要求每個小組找出所分的階段的文學創(chuàng)作總體情況,自己選擇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文學價值和地位的分析。然后各小組長就可以根據語文教師的要求給小組的成員進行任務的分配。

我們以先秦文學為例子進行分析,學生必須弄懂先秦文學是我國文學歷史的開端,《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學詩歌作品總集,主要有“風雅頌”三種類別,主要修辭手法有“賦比興”,這部文學作品奠定了我國古代詩歌文學的發(fā)展基礎,對我國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和分組合作,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擴大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的不同個性都得到發(fā)展和開發(fā)。

三、結語

語文是我國各級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之一,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傳統美德、文學涵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的重要任務,所以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是任重而道遠。建構知識理論的提出,為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所以建構知識理論對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所以在建構知識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將會順利進行,高等語文教學的質量也必將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參考文獻:

[1]童國嘉.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07(10).

[2]楊桃.創(chuàng)設建構主義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3]康會貞.建構主義與語文教學的轉變[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4(04).

[4]裴新寧.“學習者共同體”的教學設計與研究――建構主義教學觀在綜合理科教學中的實踐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

[5]萬春,楊敏.《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實驗[J].宿州學院學報,2006(01).

[6]丁邦平.建構主義科學教育觀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1).

篇4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建構主義

隨著現代化的日益推進,國際經濟貿易的蓬勃發(fā)展,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給大學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和挑戰(zhàn)。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在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是否能達到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和學生們的全面發(fā)展。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知識能力和意義構建的建構主義給大學英語口語課堂諸多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他認為兒童的認知過程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同化指個體把外部環(huán)境中的有關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內的過程(即圖式擴充);順應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信息的刺激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即圖式變化)。在此基礎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對主動性如何發(fā)揮做了進一步的探索。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的過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構建。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分析教學目標,更要充分考慮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2)協作:協作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無論是個體對教學材料的搜集整理,學習假設的提出驗證,還是學習成果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3)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習伙伴間的溝通探討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學習任務,加強個體對學習最終的意義的構建。(4)意義構建: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謂意義的構建就是指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比較深刻的理解。

2.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

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個要素。傳統的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中心,是知識的主動傳授灌輸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對象;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構主義下的教學模式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擔當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促成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構建。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意義構建的主動者;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材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積極構建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二、大學英語口語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口語情況的調查和聽課總結,大學英語課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的問題

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口語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差別,認為學生上課還是主要靠聽教師講解來獲得口語能力,于是課上還是教師作為主角,沒有給學生安排足夠的口語訓練時間。而口語教學本身很強的實踐性注定了這種教學方式的失敗??谡Z能力的獲得必須靠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實踐才能提高。有些課堂即便有口語訓練這個環(huán)節(jié),但往往形式單一,話題陳舊,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也不好。師生互動方式主要靠提問。缺乏合理的口語評價機制,大部分教師僅僅對學生的發(fā)言做簡單的對錯評判,沒有深入挖掘學生出錯的原因以及進行及時的引導。

2.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我校英語口語課堂人數一般為50人左右,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yè)。上課時,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站起來發(fā)言,害怕自己說錯了被其他同學嘲笑。而被提問站起來的學生也往往是低頭頷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為借口不愿意多說,勉強說了兩句后還會請求老師:“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組活動時,面對別的同學流利的英語,一些學生深感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只會以簡單的“Yes,I agree with you”來附和別人的觀點。如果學生這種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時得到糾正,就會慢慢演變?yōu)閷τ⒄Z口語的恐懼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3.學生語言基礎方面的問題

剛剛進入大學的大一學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語學習經驗。雖然大部分學生都打下了堅實的英語閱讀和寫作基礎,但能夠基本聽懂英美國家人士說話的人卻并不多,而能夠用英語流利表達自己思想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很多學生中學時代幾乎沒有聽過英語,主要靠閱讀方式來吸取英語知識。聽力基礎的薄弱也嚴重影響了很多學生口語方面的學習。與此同時,很多學生對口語和書面語的區(qū)別缺乏清晰的認識,簡單地將書面語等同于口語,站起來發(fā)言時前思后想組織句子結構,結果說出來的句子結構又長又復雜,選用的單詞也非常書面語化。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語單詞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識,比如,表達“好”的時候,很多學生傾向于使用“great”,而不會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義詞來替換。學生之間互動大部分是對話式的,討論內容多限于自我介紹、打招呼等簡單的日常用語,難以提高學生真正的口語表達能力。

4.學生對文化認識方面的問題

如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普及使許多學生能快速及時了解英美國家的各種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較喜歡看NBA,所以對籃球運動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較多。而女生更傾向于看美劇和電影,對影視明星更感興趣。這些興趣對學生們學習英語提供了激勵作用。但因為學生興趣單一或者缺乏引導,往往知識面比較窄,比如,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學幾乎毫無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現代文學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學生竟然表示聞所未聞。同時學生對英美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也缺乏系統的認識。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最終的表達方式,學生對文化方面知識的不足將會阻礙學生口語以及英語能力的長足發(fā)展。 轉貼于

5.學生思維方式的問題

口語課堂上,由于受書面語影響深刻,很多學生發(fā)言時前思后想組織句子,害怕出錯。很多學生的口語即便語法上沒有錯誤也非常不地道,有濃濃的中國腔,也就是我們說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學生談到天氣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會用it,從而說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缺乏基本的口語知識,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對英漢思維方式的區(qū)別認識不清,簡單地認為只要將漢語一字一句翻譯過來就是英語了。另外,學生對一主題的發(fā)言主要來自于自己的印象,沒有邏輯性,泛泛而談,缺乏理性深入的認識。

6.學習材料方面的問題

根據筆者的調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專業(yè)英語的英語教材偏于陳舊,有的教材甚至已經超過十年沒有更換。比如有的話題還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口語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其表達的方式和內容也是時時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為口語教學的基礎,更應該及時跟上時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會現象,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口語課堂問題的解決

區(qū)別傳統的結構主義將教師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的教學觀,建構主義從更科學的角度擺正了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應用該理論進行的教學實踐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證明建構主義在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進學生的學習觀念方面有巨大的潛力。

1.擺正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

首先必須摒棄傳統教學觀里面教師作為中心的觀念,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課堂好比建房子,教師只是指揮者,真正要動手建造實踐的是學生??谡Z課堂更是如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練習實踐的空間。課前,教師應當合理組織課堂的結構,搜尋合適的話題,安排恰當的口語活動;課上,教師應當當好指揮者,合理利用圖片、音頻、視頻進行較好的課堂導入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羞怯的心理障礙,激發(fā)學生開口講英語的興趣。需要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對學生的課堂發(fā)言要進行恰當的評價和激勵,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語法或內容方面的錯誤,同時要不吝于表揚學生,謹防打擊其自信心。同時課堂活動的形式一定要多樣化,每學期適當安排一些演講、辯論、讀書交流會或者小測驗等。課下,教師應當多與學生交流,主動了解其學習上的困難,排除其心理障礙,對癥下藥對其進行學習上的指導。教學的同時,教師也應當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時俱進,更新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便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學。

2.學生要做好課堂的主人、知識能力的探索者和構建者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靠教師傳授的,而是靠學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利用教師和其他人的幫助,通過一些學習材料和資源進行意義構建而實現的。學生在學習中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聆聽者。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學生作為課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節(jié)課結束都提前說好下節(jié)課的主題,要求學生自己去圖書館或網絡上搜尋相關材料,積極進行總結整理分析,做好課前準備,必要時可以讓學生站在講臺上,利用多媒體來演示講解自己的發(fā)現和心得。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最終意義的構建是離不開其他人幫助的,除了激發(fā)學生自我探索式學習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協作式學習??梢詫W生進行分組,要求組內成員分工合作,積極交流探討會話,共同完成任務。在此期間,教師應當時時跟進組內活動進程,對其進行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3.認識到意義構建的過程性,正確面對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

知識能力的獲得、意義的最終構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學生抱著急功近利的態(tài)度面對口語課堂,期望經過幾節(jié)課的鍛煉就可以說出流利地道的口語。一旦遭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放棄了努力、失去了目標。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學期初信心滿滿,學期中后期卻垂頭喪氣的原因??谡Z能力的獲得除了教師課堂上的講解指點和同學的幫助外,更多的需要學生個人課下積極地實踐,比如堅持背誦經典的文章,多觀看一些英語原聲節(jié)目和電影等等。任何學習都需要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變,教師要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有充分的認識,及時排解學生學習的壓力,必要時可以給學生講解各種英語口語方面成功者的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篇5

論文的參考文獻是有科學延續(xù)性和真實依據的,同時也是體現作者對科學的態(tài)度和對他人勞動成果尊重的基本品德和素養(yǎng),這也反映了論文本身的寫作質量水平。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賞。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邢鋒.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民居,2013(3):168-169.

[2]秦海.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5(18):119.

[3]凌冰,潛光華.探討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J].中華民居,2014(10):22.

[4]斯巨勇,樓海松.關于提高建筑節(jié)能施工技術措施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11).

[5]胡卓鵬.綠色建筑與工程造價管理[J].廣東科技,2009(06).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夏廣慶.土木建筑工程的質量影響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科技與企業(yè),2013,04:24.

[2]王道鵬.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管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張鑫.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控制與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徐俊.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場與溫控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張偉.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分析[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2:87-89.

[5]高琛琛.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試論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5:79-80.

[6]張海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應用探析[D].門窗,2015,10:77-78.

[7]陳中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宋玉峰.淺談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3).

[2]汪福元.高層建筑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3(21).

[3]王雋.建筑工程中深基坑中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安裝,2013(09).

[4]彭慧軍.談土木工程施工項目的管理[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

篇6

計價軟件論文參考文獻的標準格式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在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當中應該注意什么呢?本文就這些問題整理的關于計價軟件論文的參考文獻收集采編,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做個借鑒。

計價軟件論文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guī)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劉燕燕.計算機技術在建筑工程造價編制中的應用[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3(3):45.

[3]謝翩.建筑工程計價定價方式與招投標評標準則淺析[J].山西建筑,2007,33(12):253-254.

[4]張利云.工程計價電算化探討[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71-72.

[5]水利民,黃松濤,張克東.第IMEKO世界大會論文摘要“計量軟件測試理論、方法研究和測試平臺技術開發(fā)”

計價軟件論文參考文獻:

[1]亓學成,李熊,朱斌,等.電網營銷項目預算編制軟件設計[J].價值工程,2005(34):158-160.

[2]鞠洪峰.營銷費用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濟南:山東大學,2011.

[3]肖明芳.省級電網企業(yè)標準成本管理研究[J].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1.

[4]易技躍.省級電網企業(yè)作業(yè)成本管理研究[J].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0.

[5]柯洪.工程造價計價與控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245-246.

[6]GB50500-2008,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guī)范[S].

[7]建設部政策法規(guī)司.建設系統合同示范文本匯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101.

[8]蔣青峰,陳興康.淺談不平衡報價在工程投標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16):241-242.

計價軟件論文參考文獻:

[1]黃松濤.電子計價秤軟件作弊功能分析及對策[J].上海計量測試,2009,23(6).

[2]黃松濤.電子計價秤軟件作弊的分析及對策[J].中國計量,2010,06(6).

[3]張志凱,孫寧.電子計價秤軟件自動測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2013,18(8).

[4]馬丙輝,裘堯華,陸品,等.電子計價秤標定功能分析及其監(jiān)管的研究[J].中國計量,2012,33(2).

篇7

【關鍵詞】雞公山;中外關系

在雞公山的相關研究中,姜傳高長期從事雞公山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創(chuàng)辦了《雞公山文史研究》期刊(1-7期),通過對史書、案卷、文稿和在山居留過的老人的回憶加以歸納整理,將雞公山走過的漫長歷程趣味性的再現給廣大讀者。姜老經常在博客中譯介近代在雞公山避暑西人的回憶錄,更新關于雞公山的相關研究成果,但是姜老的研究側重于對史料的挖掘。

筆者通過對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進行搜集整理,發(fā)現三個規(guī)律:第一、在一些有分量的專著中涉及雞公山,界定雞公山的性質,涉及“雞公山德產處理”問題,另外在一些傳教士的回憶錄中間有論述;第二、將四大避暑地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從宏觀角度探尋避暑地的開辟、發(fā)展、經濟效益等各方面的問題;第三、從各種不同側面來探索雞公山的情況,比如說文化、經濟、旅游、建筑、生物學、外交等角度研究雞公山。具體表現如下:

一、總體性研究

在總體性研究中,如費成康主編的《中國租界史》,該書是國內較早一本對“避暑地”進行定義的學術專著,詳細論述了“避暑地”與“租界”在風貌、開辟、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在其他關于租界史研究的幾本專著中都多少涉及了一點關于雞公山的內容。日本學者川島真在《近代中國外交的形成》一書相關章節(jié)中提到了“雞公山案”,作者的側重點是在分析“一戰(zhàn)”結束后在德國避暑房屋分配過程中交涉署的作用,以及中央與地方、地方交涉員與中央的微妙關系;此外,雞公山的開發(fā)與西方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時生活在雞公山的美國路德宗傳教士回國后保存了關于雞公山的部分檔案,另有一部分傳教士在回憶錄中也有關于雞公山的相關記載。研究美國文化的齊小新的《口述歷史分析――中國近代史上的美國傳教士》,書中專門一章論及雞公山,通過在雞公山生活過的傳教士的親口敘述,使我們對雞公山的那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綜合比較研究

此方面多將雞公山和其他三個避暑地結合起來研究。浙江大學李南的博士論文《中國近代避暑地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建筑活動研究》一文從建筑學的角度,詳細論述了雞公山等四大避暑地的開辟過程以及不同時期的建筑活動;蘇州大學呂曉玲的博士論文《近代中國避暑度假研究(1895一1937年)》該文側重在旅游史和社會史方面,全面勾勒了近代避暑度假的概貌,論述了四大避暑勝地的概況,分析其所產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效應,進一步論述了四大避暑勝地的收回過程;最值得一提的是張慧真的碩士學位論文《近代中國避暑地的形成與發(fā)展》一文,是目前國內少有的以“避暑地”為研究對象的專題論文,主要從中外關系、社會史、旅游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國避暑地的歷史,相關章節(jié)論述到了雞公山的開辟、收回交涉過程,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但是由于其在臺灣地區(qū),其所運用的資料多為中研院近史所所藏的外交檔案,然而,近代地方交涉的部分檔案多保存在大陸地區(qū),像湖北檔案管里面保存了許多關于雞公山、湖北交涉署的檔案資料。由于她無法取得,所以缺乏檔案資料的相互印證,得出論點難免有點偏頗。以上論文均把四大避暑勝地結合起來研究,在論述避暑地的形成過程中對雞公山租地交涉都多少涉及,且所引資料基本相似,除了張慧真在行文所引資料中運用了部分外交檔案,其他均未涉及。此外還有幾篇碩士學位論文,例如,浙江大學自然地理學院李燦的《四大避暑圣地比較研究》等等,在此不在一一列舉。除了學位論文之外,還有一些期刊論文,介紹四大避暑地,這方面的論文也有許多。

三、專題性研究

雞公山的專題性研究,起步于1985年,相關的專著有《雞公山志》、《雞公山》、《到雞公山看老別墅》、《雞公山史海拾貝》等一系列著作,但目前我們通常把它們列入資料范圍。

除上述專著外,還有相當部分學位論文,有代表性的是張明瑜的碩士論文《論雞公山避暑地的形成與影響》從歷史學和社會史角度論述了雞公山的開發(fā)與雞公山對于當地社會發(fā)展變遷以及近代化的影響;有從旅游學的角度論述,宋晨的《山地度假旅游開發(fā)中的利益相關者研究---以雞公山為例》本文應用文獻分析和案例研究,通過分析國內山地度假旅游開發(fā)的發(fā)展概況和存在的問題。還有從建筑學角度來研究雞公山的;在期刊論文方面,陳越的《雞公山的歷史沿革與風景特色》則主要從歷史沿革、風景特色方面評述了雞公山近代在風景園林、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概況;有從建筑學角度研究的,姜傳高的《雞公山近代西洋建筑》一文綜述和回顧了避暑地的開辟簡史、歷史分期、別墅分區(qū)、建筑風格、審美價值等內容。萬傳瑯撰寫的《雞公山近代別墅建筑》從發(fā)展簡史、別墅分區(qū)、特點等方面展開總述;有從生物學方面研究雞公山的,雞公山風景區(qū)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各類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中外植物學界高度重視,對雞公山的自然科學研究迄今仍綿延不絕;也有從文化方面研究雞公山的,以周繼偉為主的作家試圖從文學的角度解讀雞公山,其作品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篇8

1.建筑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2.“兩院一體化”模式下建筑學研究生培養(yǎng)探索 

3.基于創(chuàng)造力構成的建筑學研究生教育研究

4.尋找跨學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學研究生跨學科國際合作培養(yǎng)模式探索 

5.中美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比較研究 

6.建筑學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對策

7.全日制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

8.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問題的思考

9.剖析與思考——論建筑學研究生教育

10.立足務實 尋求創(chuàng)新——從論文選題看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教學

11.建筑設計構思的探索——荷蘭TU Delft建筑學研究生課程畢業(yè)設計有感 

12.基于IPA的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服務質量評價研究——以建筑學專業(yè)學位為例

13.對我國建筑學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14.中美建筑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

15.中美建筑學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比較研究

16.建筑學專業(yè)學位實踐基地建設的現況及建議——以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為例 

17.民辦高校建筑學專業(yè)教育發(fā)展的現狀與對策     

18.淺談建筑科學類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  

19.建筑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研究   

20.關于建筑學人才培養(yǎng)策略的反思與探討   

21.建筑學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2.關于建筑學教育教學方法的探討    

23.生態(tài)建筑學和景觀建筑學與風水的關系  

24.淺析認識傳統建筑學與思考新時期建筑學    

25.職業(yè)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學專業(yè)教學研究    

26.建筑學重點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初探   

27.建筑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分析及培養(yǎng)對策研究     

28.嘉庚特色獨立學院建筑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初探     

29.民族院校建筑學專業(yè)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   

30.建筑學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創(chuàng)新實踐 

31.景觀與建筑的融合景觀建筑學的發(fā)展與實踐    

32.引進優(yōu)質國外教育資源對建筑學專業(yè)教學的啟示 

33.關于生態(tài)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34.室內設計教育中建筑學背景的意義分析   

35.以深化設計為主導的建筑學構成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  

36.建筑學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37.淺析建筑學專業(yè)中環(huán)境設計課程的“以評促建”     

38.對建筑學專業(yè)基礎課教學現狀的困惑與反思   

39.淺析應用型本科建筑學的實訓課程模式   

40.應用型大學背景下建筑學導師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41.對高職院校《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42.生態(tài)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討論  

43.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產教融合的途徑研究    

44.建筑學專業(yè)教育中科學建筑觀的培養(yǎng)    

45.建筑學專業(yè)建筑設計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46.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淺析   

47.建筑地理學是有助于國強民富與國泰民安的中國特色建筑學      

48.“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研究      

49.基于建筑學角度的“成渝城市群”房地產價格持穩(wěn)原因探析  

50.低年級建筑學專業(yè)“設計結合建造”教學模式探析    

51.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    

52.應用型本科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原理課程教改探討      

53.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思考     

54.建筑學專業(yè)設計課程教學新模式     

55.高校建筑學教育問題與對策探討   

56.建筑學專業(yè)型碩士培養(yǎng)管理特色研究    

57.關于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tài)建筑設計的發(fā)展探索    

58.建筑設計專業(yè)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改革    

59.“一定要有自己的建筑學體系”:記杰出的建筑歷史學家陳明達先生   

60.建筑學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創(chuàng)新實踐   

61.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共建建筑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構建研究   

62.應用型大學背景下建筑學導師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63.建筑學專業(yè)國際聯合教學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   

64.建筑學專業(yè)學生專業(yè)特長培養(yǎng)研究 

65.建筑學專業(yè)畢業(yè)設計教學體會  

66.建筑學重點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初探      

67.建筑學專業(yè)型碩士培養(yǎng)管理特色研究     

68.仿生建筑學及其應用相關探討   

69.建筑學專業(yè)本科生專業(yè)英語教學初探    

70.建筑學專業(yè)學習與教學樓的空間形態(tài)    

71.關于生態(tài)建筑學的若干探討   

72.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教育模式的優(yōu)化    

73.淺析對生態(tài)建筑學的幾點探究   

74.工程管理專業(yè)“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   

75.關于生態(tài)建筑學的探討   

76.適應“卓越計劃”的地方院校建筑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    

77.淺談建筑學教育中應強化建筑地域性特色   

78.BIM技術在建筑學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  

79.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筑學校建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教育研究   

80.建筑學專業(yè)地域性特色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81.本科教育評估背景下的建筑學專業(yè)評估機制探討   

82.英國建筑學學科、學位及其職業(yè)教育概述    

83.芻議建筑學中的生態(tài)建筑     

84.一般性高校建筑學專業(yè)教學方向應面向實戰(zhàn)的思考  

85.建筑師執(zhí)業(yè)注冊制度下藝術類院校建筑學專業(yè)變革   

86.建筑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分析及培養(yǎng)對策研究   

87.美國大學建筑學專業(yè)Top10介紹   

88.獨立學院建筑學專業(yè)內涵建設與優(yōu)化研究    

89.建筑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90.立足務實 尋求創(chuàng)新——從論文選題看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教學

91.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問題的思考

92.建筑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93.全日制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

94.建筑學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對策

95.中美建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比較研究

96.尋找跨學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學研究生跨學科國際合作培養(yǎng)模式探索

97.建筑設計構思的探索——荷蘭TU Delft建筑學研究生課程畢業(yè)設計有感

98.基于創(chuàng)造力構成的建筑學研究生教育研究

篇9

    原告:胡計海,男,大學副教授

    被告:劉凱旋,男,大學講師

    案由:著作權侵權糾紛

    原告胡計海和被告劉凱旋是大學建筑系的同事,胡為副教授,劉為講師。2001年初,為參加下半年在京舉行的國際建筑師大會,胡計海撰寫了幾篇專業(yè)論文,正準備寄給大會組委會時,劉凱旋覺得論文寫得不錯,要求胡計海將其中兩篇論文給他,胡計海一想兩人同事多年關系不錯,于是爽快地答應了。劉凱旋為報答胡計海的勞動愿意支付給其報酬人民幣8000元整,同時為防日后不測,劉凱旋要求與胡計海簽一份轉讓協議,約定該二篇論文自劉凱旋支付8000元報酬之日起,其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劉凱旋,即買斷,胡計海認可并不得反悔。2001年2月10日,胡計海收到劉凱旋8000元報酬,將二篇論文稿交給劉凱旋,雙方在轉讓協議上簽字。幾天后,劉凱旋將署名為自己的該二篇論文寄給了國際建筑師大會組委會。

    2001年底,參加國際建筑師大會的劉凱旋因為上述兩篇參會論文學術價值高而得到兩萬元人民幣的獎勵,次年又被學校破格晉升為正教授。胡計海知道后,心理不平衡,一氣之下向人民法院狀告劉凱旋侵犯其著作權,要求法院判決轉讓協議無效;論文署名作者為原告胡計海;劉凱旋返還論文給胡計海,胡將8000元返還給劉;劉賠償胡經濟損失50000元;撤銷劉的正教授職稱;訴訟費用由劉負擔。

    原告胡計海訴稱,兩篇獲獎論文系他所寫,被告劉凱旋沒參與論文的創(chuàng)作,作者應為原告,所獲物質和精神獎勵均應歸原告所有。被告劉凱旋辯稱,他與原告間有轉讓協議,雙方都知道該二篇論文的轉讓是買斷性質,他支付報酬后取得論文的一切權利合情合理合法,所獲獎勵和榮譽應歸被告所有。

    [法院審判]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胡計海和被告劉凱旋簽定的論文轉讓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協議中一切權利全部轉讓(買斷)依法應理解為著作權中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買斷。依照我國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人身權是不能轉讓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亦不例外,故轉讓協議中關于財產權的部分有效,關于人身權的部分無效,人身權仍應歸作者即原告所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轉讓協議部分有效,部分無效,即協議中關于財產權的部分有效,關于人身權的部分無效;(二)論文的署名權歸原告,被告不得在論文上署名;(三)被告賠償原告經濟和精神損失人民幣一萬元;(四)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解評]

    本案涉及的是著作權能否買斷的問題。

    關于“買斷”,一般包含如下含義:(1)買賣雙方意思表示真實,目標一致;(2)是一種有償的買賣行為,買者支付價款獲得賣品,賣者交付賣品獲取報酬;(3)買賣標的不僅僅是作為物的作品,還包括作品的著作權;(4)買斷指賣者將所有權利全部賣掉,不作任何保留。

篇10

關鍵詞:教學模式;工程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5002504當前,各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yè)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表現,如獨立思考能力、新知識學習能力、工作創(chuàng)新能力等,滿意度較低。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已是一種普遍現象,而創(chuàng)新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才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更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成為中國高校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創(chuàng)新精神是一種科學嚴謹的精神,一種邏輯縝密的思維,一種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識,以及一種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1]。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不同,創(chuàng)新是在原有科學理論上有所變革,且該變革有利于知識有效重構。因此,只要有求異思維,人人都能創(chuàng)新。

筆者通過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期的教學工作經歷,探索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的緣由與解決辦法。對逐步地、深層次地解決“創(chuàng)新思維模糊、不善于捕捉創(chuàng)新意識、潛在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幾點建議,采用因果分析法,通過多維度重構教學模式與加強工程實踐經歷兩方面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途徑。

一、重構傳統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內容與學生接收課程訊息的快慢、難易及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關。因此,要解決課堂理論教學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而提出與該類課程內容設置特點相匹配的解決方法。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課程大都與現階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關,其主要特點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綜合性。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各門課程的設置大多關于物理、化學、力學與機械工業(yè)知識的綜合應用,在形式上充分體現理論與實際的密切聯系,在內容上明顯呈現科學分析與理論計算互補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則顯示了基礎研究與綜合訓練相結合的特點。其二,多變性。隨著科技進步,高新產業(yè)發(fā)展迅速。在強調低碳節(jié)能、綠色環(huán)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會各界對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材料專業(yè)的課程內容必須緊隨科技發(fā)展,把當前科技領域最新的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此,課程設置具有多變性特點,隨著新材料的產生,功能材料、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等非傳統材料的課程應逐步加入培養(yǎng)計劃。

其三,復雜性。在教學過程中,物質的微觀結構各不相同,物質結構隨外界條件的變化千差萬別,在空間結構的認識上也會出現偏差,因此,對材料宏觀知識的掌握與物質微觀結構的認知呈現復雜性特點。

以上教學特點也是教學難點,筆者在長期教學工作中,通過學生反饋,歸納四點革新課堂教學的途徑。

(一)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激發(fā)好奇心

創(chuàng)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智能活動,只有在輕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中,人們才會產生好奇心,萌發(fā)求知欲,才會有創(chuàng)新的意向和行動[2]??量坦虐宓膫鹘y教學衍生一種沉悶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尤其是生硬艱澀理論知識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厭學放棄的態(tài)度,直接導致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扼制了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相反,一旦創(chuàng)建了師生共同學習平臺,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自然地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例如:在講解硅酸鹽晶體結構時,教師以積極引導而不是刻板講解的方式教學,學生往往愿意繼續(xù)進行研究探索,對不同條件下各硅酸鹽晶型的轉變產生興趣,從而開拓思維、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從課本上的問題衍生出自我學習中發(fā)現的疑點。并能夠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較自由地與教師、學生進行探討,解決新問題。其他學生也可以從中發(fā)現更深一層的問題,循序漸進地提升教學效果。這就使教師從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的角度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新思想。開放、活躍的氛圍,既能激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又可以讓學生增加創(chuàng)新意識,做到“學而言,言而改,改而變,變而新”。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進,營造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課堂氛圍。同時,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啟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進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個體差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

高校課堂是個大環(huán)境,每個個體在其中都體現出獨特的個性。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學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對數據概論理解能力較強;學生乙則更注重感性思維,對圖像空間結構認知能力較強。對不同學生,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安排不同類別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不同角度學習同一知識點,并達到相同效果。

(三)通過畢業(yè)論文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創(chuàng)新情感

對于大多高校而言,畢業(yè)論文是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訓練,是大學教育的最后一個重要階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最好機會。但是,目前這一教學過程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畢業(yè)論文命題和選題上存在較嚴重的虛擬現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畢業(yè)之際可以完成論文,但這種論文內容空洞、論點不足、重形式輕實質,學生在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收益甚少,與教學設置中的預期效果相差較大。命題方式虛擬化導致論文題目相似或類似度極大,易出現抄襲現象。因此,優(yōu)化畢業(yè)論文題目設置可使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事半功倍。教師應該根據專業(yè)的差異設置論文題目,同時應關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動態(tài),將其融入論文,使學生對枯燥理論知識產生新鮮感和興趣,自主解決現有材料應用中的缺陷,自覺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

另一方面,中國高校本科畢業(yè)生論文大多是在第八學期(即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進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學生介紹有關畢業(yè)論文的知識,相關訓練也較少,在論文進行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查閱、理解相關資料,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的運用還不是很熟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自我理解文獻的能力,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為畢業(yè)論文完成奠定基礎。多方面知識的學習能使各知識元素相互融會貫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問題能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達到預期之外的目標。

(四)調整考核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期末成績考核是對學生學習的檢驗與評價,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學內容。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必然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受試卷容量和大綱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內容在考試中沒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學生把學習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擊了學生發(fā)散性探索的積極性。因此如果考試制度因循守舊,教學方法改革也只能紙上談兵。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嘗試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試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精心選擇適合知識拓展的內容,讓學生查閱資料,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提煉自己觀點,并在課堂上用多媒體為師生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方式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教材知識,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學生不囿于傳統的、既有的、權威的觀點,而根據所學知識勇敢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利用學校數據庫資源檢驗和論證新觀點,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綜合能力[3]。

綜合而言,課堂教學的改革突破點是將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識的接受者——學生。以多種措施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避免因個體差異造成的自卑心理,激發(fā)學生潛在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對新知識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時將克服難題的信心以無意識狀態(tài)儲存,這樣,學生處理新問題、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將在潛意識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學模式不僅利于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僅此還不能滿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創(chuàng)新潛質只有在實踐中才會得到最大程度顯現。因此,教師應嘗試為學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實踐平臺,使他們有足夠物質基礎發(fā)揮創(chuàng)新潛質。

二、加強工程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受諸多因素制約,當前大多數高等院校教學中工程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科技實驗等實踐動手課程安排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4]。

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筆者所在團隊結合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需求,從加強工程實踐角度出發(fā)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工程實踐空間

針對高校實踐教學基地數量普遍不足的現狀,學校一直在大力創(chuàng)辦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參與工程實踐提供充足的資源。1993年學院率先在國內實踐了校企合作新型辦學模式,與全國500強企業(yè)之一——沈陽星光建材集團聯合辦學,成立星光建材分院,從此星光建材集團下屬的37個企業(yè)均成為學院實習基地。同時,集團投資了120萬元補充教學資源。2000年與遼寧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實現資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陽建筑大學—沈陽金圣達精細陶瓷研發(fā)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實踐平臺。2008年與沈陽依力達建筑外加劑廠成立沈陽建筑大學依力達新材料研究所,成為另一個校企合作的科研平臺。2010年又和遼寧省建筑節(jié)能環(huán)保協會聯合成立“沈陽建筑大學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陽建筑大學地面輻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時借此平臺,與協會上百家會員單位企業(yè)建立產學研合作伙伴關系。2010年學院還結合專業(yè)特點,與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專業(yè)的相關企業(yè)建立了8個校外實踐基地。先后有幾十名學生在這些實踐基地中開展實驗、實習,在非模擬、完全真實的工程實踐中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實踐平臺上,形成“以校內實驗實訓中心為依托、校外實習基地為延伸,課內實踐教學為主體、課外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為擴展,通用實踐能力為基礎、專業(yè)實踐能力為重點,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多層次實踐教學模式[5]。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進而有所創(chuàng)新。

(二)積極開展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大力發(fā)掘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潛能

科技競賽逐漸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6]??茖W競賽作為大學生課堂理論和專業(yè)知識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大學生綜合運用課堂相關知識去設計并解決實際問題或者特定問題,其一般都具有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求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專業(yè)理論知識,在競賽過程中運用專業(yè)知識分析問題,思路清晰,并以專業(yè)知識學習過程中建立的邏輯思維總結發(fā)散性思路,發(fā)現新問題,在新問題中重塑原總結,使其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最終設計出合理、新穎的實驗競賽方案。

科技競賽加強了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有機結合。學校積極探索科技競賽管理系統、建立科技競賽平臺,以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為指導思想,先后組織學生參加“金隅杯”全國首屆混凝土設計大賽、“金海岸建材杯” 首屆全國大學生混凝土材料設計大賽,學院開展“依力達杯”混凝土設計大賽和“順風杯”建筑結構膠粘劑設計大賽,調動了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漲熱情。在競賽活動中,學生將多層次多學科知識整合、發(fā)散,以不同角度設計思路各異的方案,科技創(chuàng)新潛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結語

大學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扎實的理論教學與充分有效的工程實踐為工科學生提供了完整、系統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體系。筆者將教學模式改革與加強工程實踐兩大培養(yǎng)體系有機融合,通過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實踐的合理安排與強化,為學生提供輕松有趣、利于知識傳授與接收的良好環(huán)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強畢業(yè)論文環(huán)節(jié)為重要切入點,以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物質基礎,以專業(yè)競賽等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為載體,在競賽開展過程中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情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證實了措施的有效性。當然,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課題,筆者將攜其教學團隊,歸納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進之處,對該課題繼續(xù)不懈地探索,以期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提出更多富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馮啟明.加強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工程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蕓,吳霞,等.確立學習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目標,推進高校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技術監(jiān)督教育學刊,2005(1):19-24.

[3] 童建華,嚴敏.注重實驗教學改革,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探索[J].大學數學,2003(1):46-50.

[5] 顧蓓.在實習教學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許伯生,肖翔.開展大學生數學建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