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9:1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美文化差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塑造文學作品的軀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離開彼此是不能夠獨立存在的。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的基礎工具就是英語,其可以極具象征性及表達性地傳達文學創(chuàng)造者的思維活動。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者對英語進行提煉與加工之后,就能夠表現(xiàn)出簡潔、高雅、通俗、華麗等文體風格。由此可見,英語是一種極富獨特性以及表現(xiàn)力的語言,能夠在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將其獨特的思想內涵表現(xiàn)出來。但是,英語會因為地域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以及等因素,存在一些差異,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原因。二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除了一定的差異,例如在特有的俗語、諺語、典故等方面。
而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是除了母語國家之外所不能貫徹理解和掌握的。英國是英語的發(fā)源地,所以英式英語往往會因為文化傳承以及其,漫長的發(fā)展歷史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正宗”優(yōu)勢,但是這也同時會導致文學評論家們在使用英式英語的時候不能夠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當然,這種在文化傳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種對傳統(tǒng)尊敬,將英式英語久經歷史沉淀的莊嚴與穩(wěn)重完整的表現(xiàn)了出來。
雖然美式英語一定程度的將英式英語的大體繼承了下來,但是也會因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響造成美式英語變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還可能是因為美式英語的歷史背景比較單薄,沒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國文學史上的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又表現(xiàn)的異常極端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現(xiàn)出了各個流派的作家,并陸續(xù)獲得了諾貝爾獎,使得美國文學體呈現(xiàn)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同時影響了文學評論者們在英語應用時具有較高的開放程度,正因為如此,美國文學評論相較于英國文學評論來說顯得更加自由、創(chuàng)新。除此之外,美國文學評論極易激發(fā)文學創(chuàng)作者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使文學思潮得到進一步的開化,這就是美國文學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文壇上后來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內涵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與美國文學評論不同的是,英國文學評論一直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掙脫之間掙扎的。17-18世紀,英國文學評論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轉變到具有荒誕的特征,這都充分說明了在這個時期英國文學評論都是一直在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打破間糾結與抗爭的。但是,自20世紀以來,文學評論家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理論進行思考與審視,這就造成了英國文學評論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梢哉f,英國文學評論界除了伊格爾頓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沒有出現(xiàn)有影響力的文學論家。解構主義、結構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等文學理論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國文學思想的影響。英國文學評論的發(fā)展趨勢是向著后現(xiàn)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的方向進行的。并且英國文學評論與英國所具有的獨特內涵息息相關的,可以說,英國文學評論的發(fā)展和變化是與英國時代的變遷分不開的。
正因為有了文學的產生,才有了文學評論,所以說美國文學評論的發(fā)展是與美國文學研究分不開的。并且美國文學受到其他文學的影響非常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是殖民地國家。而其中對美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就是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盡管美國文學受到了歐洲大陸文學的深刻影響,但是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美國文學是英國文學在美國這塊肥沃的土壤上生根發(fā)芽,并且最終結出了新的果實,不可避免的是其有著部分的“遺傳基因”,但最終還是會形成一個獨立的、極具特色的個體。當然,美國文學評論也和美國文學具有同樣的特征,美國文學評論也受到了歐洲大陸文學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受到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的影響,但是美國文學評論也在其中發(fā)展出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總結
篇2
一、東西方語言的不同影響英美文學評論
語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由于語言上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對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評論。在語言的使用特點上很大程度的反應了語言使用者的思維能力。以東方的漢語語言來說明,東方人在文學作品中講究的是對文章中意境的掌握。漢語語言最精妙的地方就是它擅于創(chuàng)造意境,制造廣泛的想象空間,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象空間,使得漢語也很容易讓人感覺沒有真實的目的性。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語言中,西方語言會覺得東方語言缺乏連貫嚴謹,西方語言講究的是理性,邏輯思維,東方語言講究的是意境。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圣經》,東方文學評論家評論最多的是《圣經》中的神、天地、生命等所構造出來的意境美,而西方文學評論家則側重的是對《圣經》中,每一個角色所經歷的事情引起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恰恰是因為語言上不同使得對《圣經》這部文學作品的評論產生了不一樣的觀點。再如《傲慢與偏見》這篇作品,東方人評論最多的是作品中所勾勒出來的夢幻意境,西方評論家評論最多的則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社會風俗和戰(zhàn)爭的思考。
二、東西方文化歷史不同影響英美文學評論
東西方兩國有著不一樣的文化歷史背景,東方國家文化歷史比較傳統(tǒng),西方國家文化歷史相對較為開放。西方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東方的歷史是五千年,因此,兩者在歷史的發(fā)展上有很大程度的差距,直接造成了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評論的不同,西方文學評論家側重的是結合歷史進行針對性的評論。如《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公元前2700年,英美文學作品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基于文化歷史的相對缺乏,東方文學評論家對這部作品的評論最多的是半人半獸的恩奇都,而西方文學評論家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側重的是國王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之間的友誼和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因此文化歷史的差異形成了不一樣的評論觀點。
三、東西方風俗習慣不同影響英美文學評論
風俗指的是民族在綜合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兩者關系上對某一現(xiàn)象約定成俗的看法,其代表了該地區(qū)的整體習慣與整體心理,并為人們接受和習慣,這就構成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2]。西方民族是起源于馬背上的民族,且該民族對馬的喜歡已經上升到了人的高度,西方人喜歡狗,在英國的習語中也帶有大量的與狗有關的詞,如“l(fā)uckydog(幸運兒)”、“l(fā)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而在中國,對狗的理解則是帶有鄙夷意義的,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因此風俗習慣的不同,也會影響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如卡夫卡的《城堡》,西方文學評論家給出的評論牽涉最多的是對城堡這個主題的評論,即評論的是猶太人渴望得到的精神寄托,而東方文學評論家關注的是這部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內容。西方文化側重于理性化,評論中涉及的是社會、宗教等方面的討論,是科學嚴謹?shù)脑u價,東方文學評論家側重于藝術和意境,因此兩者的文學評論作品在表達觀點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如《魯濱遜漂流記》中,東方文學評論家很容易會將中國的《西游記》這部文學作品連接起來,因此在品評這部作品時,側重的是故事中的情節(jié),而西方文學評論家們側重的是評論魯濱遜的永不言敗的精神。很顯然,評論是有差異的。
篇3
一、英美文學發(fā)展概述
(一)英國文學發(fā)展英國文學主要經歷了以下發(fā)展階段:(1)中世紀時期:在中世紀時期,薩克遜、朱特等由北歐進入英國,從《貝奧武甫》這一史詩了解了貝奧武甫為了人民安全斗毒龍、殺巨魔,為征服邪惡勢力犧牲自己的故事。這部文學作品中,詩的結構相對完整,畫面描述非常生動、形象,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充分理解古英語詩歌的特色[1]。在6世紀時期,基督教傳入英國,《英國人民宗教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誦讀。盡管在丹麥入侵時破壞了一些文學作品,但是到9世紀末期,維塞克斯國王在抵抗丹麥的過程中,依然不忘振興文學,自此為文學史的開端。(2)新古典主義時期:此階段主要興起于18世紀前半葉,蒲柏為代表詩人,其作品通常含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以發(fā)泄私怨為主。散文一般以啟蒙主義精神為主,拓展了現(xiàn)實主義小說與期刊隨筆這兩個新領域。與期刊相比,散文小說對英國文學的發(fā)展作用更大,如笛福《魯濱遜漂流記》,其為英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斯威夫特《格利佛游記》,其有效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力,促進了英國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3)浪漫主義時期:在此階段,主要以布萊克為代表,代表作有《天真之歌》、《四天神》等,均表達了作者對法國革命的支持。與18世紀文學作品相比,其更加突出宗教感情與想象力。在眾多浪漫主義作家的努力下,英國文學發(fā)展到了巔峰,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十分深遠的意義。(4)現(xiàn)實主義時期:此階段主要是于19世紀由作家夫列里與畫家?guī)鞝栘惞餐岢龅?,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基礎創(chuàng)作方法,現(xiàn)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處在相同高度[2]。正如其名稱一樣,現(xiàn)實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都較為現(xiàn)實,不會憑空想象、猜想,是一種非??陀^的創(chuàng)作過程。針對一切不現(xiàn)實的空想與想法,均是持有反對意見。(5)后現(xiàn)實主義時期:20世紀時,英國文學的成就主要為戲劇。愛爾蘭人蕭的劇評一般較為潑辣,為易卜生等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新戲劇創(chuàng)造了新的平臺。在其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蕭將前者和阿里斯托芬的歐洲傳統(tǒng)戲劇進行了巧妙融合,如《蘋果車》、《人與超人》等,在這些作品中,充分展現(xiàn)了一種新思想,并且對社會問題予以了一定的體現(xiàn),為英國戲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美國文學發(fā)展美國文學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以下時期:(1)殖民時期:在此階段,英國文學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國文學,從愛德華?泰勒、邁克爾?威格爾斯沃斯等人的作品中,均會看出一些英國文學的跡象。(2)獨立革命時期:在此階段出現(xiàn)了很多歌名詩歌,自此產生了美國民族文學。這樣的變化與發(fā)展,不僅成就了美國詩人與散文家,也在政治上實現(xiàn)了一定的獨立[3]。(3)南北戰(zhàn)爭時期:隨著南北戰(zhàn)爭的結束,使得美國文學逐漸發(fā)展到現(xiàn)實主義階段,浪漫主義逐步衰退。因為在南北戰(zhàn)爭后,資本主義一直處在自由競爭狀態(tài),使得人民與作家的思想越來越自由,所以,此階段的文學作品更加樂觀。但是,到80-90年代,因為人們對民主制度持有懷疑態(tài)度,造成批判現(xiàn)實的作品越來越多,政府與企業(yè)勾結、種族歧視等問題不斷加劇,同時融入了一定的空想主義[4]。(4)兩戰(zhàn)時期:此階段美國文學發(fā)展較為繁榮,出現(xiàn)了很多流派的文學作品,但是總體來說,這些作品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與矛盾進行了相應的描述,并且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文學的發(fā)展。(5)二戰(zhàn)后期:在此階段,美國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評傳,傳紀發(fā)展非常繁榮,其代表作品為里?愛迪爾的《亨利?詹姆斯》。在二戰(zhàn)期間,人們與作家受到戰(zhàn)爭的摧殘,出現(xiàn)了很多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
二、英美文學特點
(一)英國文學特點英國文學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演變非常復雜。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英國文學經歷了經濟、歷史、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其內容遵循了一定的規(guī)律,經歷不同時期發(fā)展至今。英國文學在二戰(zhàn)之后經歷了寫實、實驗、多維度等階段,帝國敘事成為了英國文學的主要特色。在整個民族發(fā)展史中,英國曾經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大帝國,在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文學作品中也會突出民族的自信與自覺,并且對帝國的昌盛與衰落進行了完整描述[5]。
(二)美國文學特點盡管美國文學發(fā)展之初受到了英國文學的影響,但是因為社會環(huán)境、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差異,導致美國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在19世紀末期,美國文學逐漸擺脫了英國文學,盡管在初期還具有一些英國文學特征,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美國文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二戰(zhàn)之后,美國文學經歷了新舊交替期、實驗主義時期、多元化發(fā)展時期,形成了多維度文學體系。與英國文學不同,美國文學更加重視主人公個性、情感的表達,更加傾向于生動、輕快。
三、英美文學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文化載體差異的影響在英美文化中,語言作為一種基礎載體,具有自身獨特的表達方式,使得英美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同時對文學評論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與媒介,能夠對民族文化內涵與特點進行充分展現(xiàn)。語言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基礎與前提,創(chuàng)作者利用語言描述事物,并且對語言進行加工、提煉,使其成為一個語言表達精準、內容寓意深遠的作品,實現(xiàn)了文學作品的文化性與民族性[6]。英國文學經歷的時間非常長,語言作為其基礎載體,也歷經了很長的時間。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快速發(fā)展的形勢下,英語應用越來越普遍。因為其發(fā)展歷史比較悠久,應用范圍比較廣,使得英國文學評論更加規(guī)矩、保守,詞句使用非常慎重,缺乏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相較于美國文學評論來說,更加傳統(tǒng)、古板。美國英語由英國英語衍生發(fā)展而來,在多民族、多種族的不斷融合過程中,經濟、文化更加自由、多元,語言發(fā)展也比較個性,富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性[7]。此外,美國政治、文化發(fā)展歷史相對比較短,遺留的問題比較少,文化、歷史負擔較輕,實現(xiàn)了社會以及個人發(fā)展的個性化、自由化、多元化。相較于英國文學評論而言,美國文學評論更加自由,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更加重視變化與創(chuàng)新,評論更加張揚與潑辣。
(二)文化歷史差異的影響英國發(fā)展歷史比較長,宗教影響非常深。在文化歷史中,傳統(tǒng)宗教的神權主義、禁欲主義對英國發(fā)展的影響非常深遠。隨著英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科學的不斷進步,宗教影響逐步減弱。并且,因為資產階段革命不徹底,導致遺留了皇室、貴族傳統(tǒng),依然存在著一些資產階級元素。與神權主義、禁欲主義相比,人本主義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英國文化的發(fā)展,并且成為了英國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盡管現(xiàn)今人本主義受到了很多質疑與否定,但是其對社會的發(fā)展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國繼承了英國的人本主義,并且對其展開了很大的發(fā)揮,加深了對人本主義的分析與解讀。與英國相比,美國歷史相對短暫,歷史遺留問題比較少,并且因為美國的社會文化氛圍更加多元、自由,其評論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與自由性。在人本主義解讀方面,美國文學評論更加猛烈、激進,觀點更加創(chuàng)新[8]。
參考文獻:
[1]吳晶.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才智,2015(03):282-283,285.
[2]張薇.關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444
[3]陳康.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06):270-271.
[4]陳曦.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校園英語(中旬),2014(05):110-110.
[5]張瑤.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8):99-100.
[6]李悅.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速讀(中旬),201(09):281-281.
[7]石潔.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鄂州大學學報,2015(11):36-38.
篇4
關鍵詞:文化差異 國內外 文學評論 影響
目前,文化分布呈現(xiàn)多元化格局,各個民族擁有自己獨特文化,這種文化差異在文學評論中產生一定的影響。文學評論主要是指借助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評論的分析,揭示此部作品或者此類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使讀者進一步把握文學作品內涵。影響文學評論的因素較多,其中文化差異的影響程度最大,這主要是因為文化博大精深,對人們日常生活影響較大。文學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寄托形式,一定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且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作品自謝,還影響著讀者。因此,本文對于文化差異對國內外文學評論的影響的探討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東西方文化概述
(一)文化精神核心
文化精神核心是東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具體表現(xiàn)在人文理念是東方文化的精神核心,而科學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在東方文化中以中國文化為主,注重對人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考慮,西方國家因堅持科學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西方文化觀,進而導致東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看待相同問題其切入點各不相同。文化差異作用在世界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含文學評論。
(二)語言
語言是研究文化差異的主要手段和評估標準之一,因為,語言代表著人類思維活動。例如,漢語,中國人在文化系統(tǒng)中注重意境,因此,漢語的精華就是它善于制造空間,創(chuàng)設意境。因此,越精妙的漢語,越讓人捉摸不透,這也是其價值所在。而在西方國家中英語是主要語言,英語和漢語相比,缺少嚴謹性,且語言是最能代表文化精神核心的內容,對比漢語和英語可知,中國對于文化藝術追求意境,而英國人則注重科學性。
(三)藝術差異
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注重寫意,而西方國家恰恰相反,注重寫實,由此可知,前者追求一種心境,注重和自己內心深處的交流溝通;后者追求求實,注重對客觀世界的描繪。在文學藝術中,我國抒情內容較多,例如我國的古詩,敘述類相對較少,而在西方文學藝術中,即便年代久遠的詩歌,均蘊含著深刻的敘事內容,例如荷馬史詩。
二、英美文學發(fā)展與特點
(一)英國文學發(fā)展與特點
英國文學在英美文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美國文學建立在英國文學之上。在英國文學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遵從內部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與之相應的政治、歷史等均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英國文學從盎格魯撒克遜過渡到文藝復興,再到新古典主義,又到浪漫主義,最后發(fā)展至今天的代表性的現(xiàn)代主義。英國文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洗禮下,轉變了自身的發(fā)展風格,從最初的寫實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帝國敘事是英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烏托邦文學是其代表性傳統(tǒng),這里面蘊含著經驗主義。
(二)美國文學發(fā)展與特點
自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文學逐漸脫離英國文學,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雖然在初始發(fā)展階段,散發(fā)著英國文學的味道,但是在后期發(fā)展中逐漸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在美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主要經歷了三次重大改變,第一次為民族文學,后兩次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影響。對于美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而言,鄉(xiāng)土主義是其首要代表,它在早期的美國均有所體現(xiàn),后來美國文學結構便朝著女權主義、后結構主義的方向發(fā)展。
三、英美文學評論
文學是展現(xiàn)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智慧的結晶。英美文學為世界范圍內的人們認識英美文化提供了平臺,英國文學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史,在每一個發(fā)展時期都綻放異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英國文學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美國文學建立在英國文學之上,外來文化對其影響較大。美國文學在初始發(fā)展階段只是單純地模仿外來民族文學,直到十九世紀,才擺脫外來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朝著獨立的方向發(fā)展。在上世紀初期,美國文學步入繁榮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新文學與舊文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斗,導致美國文學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而英美文學評論是一種借助文學理論思索文學作品的活動,旨在通過對文學作品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來為進一步創(chuàng)作發(fā)展奠定基礎。英美文學評論按照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將其劃分成小說、散文、戲劇等不同體裁的評論。通過對文學作品所包含的內容的分析和評論,來提升閱讀者的鑒賞水平,進而較好地把握作品傳達的信息是文學評論的根本目標。英美文學評論建立在作品分析之上,并更加透徹的分析和從更深層面評論文學作品,由于英美文學評論和普通的作品分析相比,較為深入透徹,因此,它區(qū)別于作品分析。文學分析注重作品自身的特性,而英美文學評論強調對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外部表現(xiàn)的評論。
四、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文化發(fā)展載體差異的影響
語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它也是名族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民族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在語言載體上也有所體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所使用的語言均是作者進過深思熟慮得到的,文化差異在文學評論中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英式語言與美式語言差異的影響。因此,以語言差異為切入點來研究文化差異對文學評論的影響獨具代表性。英國文化歷史博大精深,具有較長的發(fā)展史,且英語是語言正宗,具有優(yōu)越的發(fā)展優(yōu)勢,這主要是因為它較好地傳承了文化遺產,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也許是因為此原因,大多數(shù)評論家在評論英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會格外小心的運用語言,也許是人們發(fā)自內心的崇拜和敬仰才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他們害怕侮謾英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評論家在評論英國文學作品時,運用語言時循規(guī)蹈矩,缺少一種個性和創(chuàng)新。美式英語建立在英式英語之上,與英式英語相比,雖然沒有本質性的改變,但是美國是一個更加崇尚自由、民主的國家,在獨立戰(zhàn)爭中,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等均進行了更新,且美國民主革命相對成功,歷史遺留不大,這點表現(xiàn)在文學評論中,便是美國文學家評論時相對張揚,看不到小心謹慎的痕跡,有時還體現(xiàn)出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美國文學評論的創(chuàng)新與自身獨立、自由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語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文化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文學評論語言差異,我們能從更深層次挖掘文化差異對國內外文學評論的影響。
(二)文化內涵差異的影響
英國文學評論主要掙扎在傳承和擺脫傳統(tǒng)文化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典型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掙扎在復仇中,此時期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均具有此類特點。在十七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逐漸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逐漸向荒誕過渡,這是在傳承和擺脫中掙扎的具體體現(xiàn)。進入二十世紀后,其文學評論發(fā)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重新思索和定位原有理論,此時期涌現(xiàn)的文學作品的風格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綜合來說,伊格爾頓是英國文學界最具代表性的評論家,截止到目前為止,仍發(fā)揮著較大的影響。英國文學評論正在向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方向發(fā)展,在文學評論中應進行系統(tǒng)性的審視和思索,進而構建滿足時展的文學理論。對于美國文學評論,我們應注重對美國文學的探究,這是因為評論源自文學。美國屬于殖民地,大陸文學、英國和印第安學均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文學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雖然其它文學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最主要還是自身。美國文學建立在英國文學的基礎上,并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和更新,然而美國文學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獨立個體,相應的文學評論也是如此。
(三)文化歷史差異的影響
人本主義是英國文化歷史的主要特征,在具體的英國文學評論過程中,關于人本主義的觀點相對保守,這主要是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自身性質決定的。例如,莎士比亞在評論自身作品時,宣傳人本主義的較多,這種主義處在發(fā)展金字塔頂端,旨在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制約,真正實現(xiàn)自由、和平。莎士比亞的人本主義評論在英國文學作品評論中發(fā)揮著代表性的作用,它在后續(xù)評論中發(fā)揮著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穩(wěn)固的人本主義評論觀。然而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學的發(fā)展,這種評論觀開始受到質疑,有些甚至否定此種觀點,這主要是因為,革命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劑,而相對保守的人本主義觀只有在特定的時期才能發(fā)揮自身價值,它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條件。而美國文學評論針對人本主義觀點,具有激進性和獨創(chuàng)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與英國相比,文化歷史負擔相對較重,且歷史遺留問題不多,外加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的影響,形成了一種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文化氛圍,為美國文學評論發(fā)展減輕了負擔。因此,在美國文學評論中,大部分作家對人本主義抱有激進的態(tài)度,有些還進行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
五.結語
篇5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差異。因此,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西文化差異教育,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tǒng),這樣才能使他們掌握語言的背景、內涵,從而恰當?shù)剡\用商務英語進行商務活動。
中西文化各自的形成背景和發(fā)展過程不同,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因而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作為文化的基本傳媒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商務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如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教育。讓學生感知了解并熟悉掌握兩者之間的差異,從而為正確使用地道的英語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般來說,中西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1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例如, dragon(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吉祥、權力、威望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卻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引起的聯(lián)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lián)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釋義: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qū),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再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糟糕的翻譯,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fā)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侯著它??墒前紫蟮奈缚跇O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鞍紫蟆迸齐姵貞撛鯓臃g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為呢?
2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lián)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保?,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薄5?,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敝?,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xiàn)和財富的象征。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fā)給他“紅包”。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入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lián)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數(shù)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捌摺睂τ⒄Z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shù)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shù)字。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qū),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 ,這樣的奇數(shù)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
教師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使他們了解以上列舉的中西文化差異因素,提高聽說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按學生需要定期組織視聽說活動。在視聽說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聽力口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開拓其國際視野。定期舉辦英文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而且還能提供給學生接觸英美文化信息的機會,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興趣。開展一些有關漢語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對比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克服文化障礙,排除母語對理解英語信息的干擾。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利用圖片、視頻、電影電視節(jié)目等手段,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英美文化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電影作為一種生動的教學媒體和學習資源,可以再現(xiàn)真實、豐富的語言學習情景,加深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以便更透徹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促進了對英語語言的透徹理解,對語言智能的開發(fā)有輔助作用,對語言的理解有激活作用。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竭盡全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英語氛圍,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找出中西差異,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營造文化背景知識氛圍包括外部氛圍和活動內的語言氛圍兩方面。外部氛圍包括在教室內外張貼英美名人的照片、反映英美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照片、外國風景畫,課間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邀請、交流活動?;顒觾鹊恼Z言氛圍,包括請外教或留學生與本校學生進行交流,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可以讓他們在英語活動中體驗到自己在“扮演”外國人,考慮到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而語言的學習旨在運用,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中西文化差異,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英語語言的背景和內涵,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商務英語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其在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篇6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背景知識 文化差異
引言
語言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使用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李桂香 陳靜 ,2006)。學習語言不可避免的要接觸與之相關的文化,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而且對背景知識掌握的程度也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英語使用能力。我國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往往只注重語言教學,而忽視文化教學,以至于給我們的跨文化交際帶來一些障礙(李順春,2002)。進入新時代,由于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對其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要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同步發(fā)展,并采取對比的方法,結合語言教學的內容,適時地介紹漢英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國民性格、禮儀習俗和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既然英語文化背景與英語教學密不可分,那么它對英語教學有哪些積極的作用呢?
一、學習英語文化背景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
對英語初學者來說,教師應該教給他們: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以英語為母語的共有近4億人。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使用的國家有20多個。全世界50%至60%的報刊雜志是用英語出版的;60%以上的廣播節(jié)目是用英語播送的;70%以上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或用英語寫信封地址的;85%的科技資料是用英語發(fā)表的。此外英語還是世界上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貿易、交通運輸?shù)阮I域里常用的交際語言。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人接觸并使用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懂英語就很難和外界溝通,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這樣首先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
二、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生英語要先培養(yǎng)他們學英語的興趣。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灌輸語法,而是傳遞社會文化的知識(胡鳳文,2003)。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與中華文化同樣古老和宏偉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領略風格迥異的異域風情,感受西方社會不同的風俗習慣。
例如可以向學生介紹快樂豐富的西方節(jié)日:復活節(jié)在春分后第一個滿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是慶祝耶穌復活的節(jié)日。在復活節(jié)的前一天,有著兔子會下蛋的傳說。孩子們玩著尋找涂有顏料的復活蛋的游戲。萬圣節(jié)前夕,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穿著奇裝異服,戴著骨骼面具,縱情玩鬧。他們挨家挨戶地轉,嘴里說著“Trick or treat”,而后拿了糖果和點心就走。愚人節(jié),這一天大家在以不傷害人的前提下,可以盡情玩鬧,可以捉弄人。感恩節(jié),是人們歡慶收獲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雞大餐。圣誕節(jié),每年12月25日,相傳晚上圣誕老人會在孩子們熟睡時從煙囪下來給孩子們送禮物,實際上是爸爸媽媽送的。把這些和中國完全不同的節(jié)日介紹給學生,自然就引起了學生對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學英語的興趣。
三、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習慣,提高交際能力
各國有各國的生活習慣,中、西方的生活習慣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恰到好處地同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與我國文化有差異的背景知識。
要注意以下幾點: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財產狀況、服飾價格等。而“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It’s a fine day,isn’t it ?”等關于天氣的話題是比較適宜的。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嗎?”而你如果對英美人說“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則理解為你是想請他吃飯。如果你向英美人問“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會被認為是觸犯對方隱私,英美人是會不高興的。
在商店購物,中國店員常會對顧客說“你要什么?”這句話對西方人來說是極不禮貌的,他們習慣說“Can I help you?” or “What can I do for you?”我能幫你嗎?
在 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過于謙虛。例如:當人家稱贊說:“你的外語說得很好!”中國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說得不好?!被蛘哒f“不敢當,還差得很遠!”而英美人則會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來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來回答,對方就會感到你認為他剛才說了假話,是虛偽的奉承。而中國人之間談話若用英美方式來回答就會讓人感到不謙虛。在中國文化看來,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來,這是自卑和無能的表現(xiàn)。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英語教師應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差異,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英語,達到交際的目的(馬茹,1998)。
四、了解英語背景知識,有助于英語閱讀
英語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英語文章的體裁各式各樣,包含各種知識,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識。有些文章,雖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沒碰到一個生詞,沒有語法障礙,但是若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你就不知道在講些什么;有時學生查了生詞,弄清了語法結構,甚至譯成漢語,也沒有把原文的含義琢磨透。由于缺乏背景知識,某些特殊的詞語成了學習語言的“攔路虎”(李蘭蘭,2001)。
結語
總之,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從社會獲得的知識,語言是在文化傳遞過程中習得的(George Yule,2000)。不同民族間的文化有著種種深刻、廣泛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英語學習的障礙是多方面的。因此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能力的同時,要注意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從而提高英語語言素質和閱讀理解能力,減少和消除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交際障礙,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確理解、把握和運用英語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胡鳳文.文化融入英語教學,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注意的一個問題[J].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論文集(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41-150頁.
[3]李桂香.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6年,第04期.
[4]李蘭蘭.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英語背景知識[J].研究規(guī)律,改進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52-358頁.
篇7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教學 英語聽力 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320-02
引言
聽是人們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聽力實踐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手段。英國的語言學家LG Alexander 認為,“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 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 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 這也恰恰證明了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幾大技能中“聽”是排在首位的?!洞髮W英語四級考試大綱(2006年修訂版)》也明確將聽力理解部分的分值比例從原來的20%提高至35%??梢娪⒄Z聽力技能在大學生英語技能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對多數(shù)大學生來說,聽力是弱項。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
聽是一種信息輸入,它是通過聽覺器官對所聽材料進行解碼,即對輸入大腦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加工的過程。在聽力的理解過程中,聽者通常運用兩種方式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即“由上而下”(top-down process)和“由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前者是指從文化背景知識的角度對語言進行理解;后者是指運用語言因素對有聲材料進行處理,從而達到聽懂,理解的目的。因此了解英語文化知識,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正如《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所講的:
Language and culture evolved together and have been mutually dependent through their history.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exhibit the same kind of mutual independence.
Much of the recent work has revealed that language is related to cognition, and cognition in turn i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setting.
顯然,文化包括語言,語言反映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得以流傳下來,繼承下去。很難想象一個人在不了解目標國家的歷史文化的情況下,能夠學好這門外語并進行交際。
一、文化差異對聽力理解的影響
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民族、宗教、風俗習慣、歷史傳統(tǒng)、社會制度等方面的不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文化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語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習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識決定的,聽者對所聽材料具有的背景知識越多,就越能正確理解信息。實驗證明:凡是在聽前被提供了背景知識的受試者都比沒有接受背景知識提示的受試者取得更好的成績,特別是在聽的中后期階段,受試者更多地運用背景知識來預測幫助理解。這一結果在聽英語新聞如“VOA”和“BBC”的常速新聞時得到充分證明。對目標國家的文化,歷史,習俗有廣泛了解的學生能充分利用背景知識對目標語言進行準確推理,甚至在未完成聽力材料的情況下也能預測聽力內容,從而達到聽懂理解的效果。在聽力理解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聽懂了一句話中的每一個單詞,就是不懂其意思。原因在于學習者不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短語smell a cat(有危險),如果不理解美國的俚語俗語,即使每個單詞都聽懂了,還是不理解意思。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對聽力的影響比純粹的語言誤解造成的影響更大。因此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是突破聽力障礙的關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聽者對語聲的依賴,增強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進而正確地理解聽音材料。
二、在聽力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多是:生詞講解―聽錄音材料―對練習答案―再聽錄音材料。老師的任務大多局限于放錄音,對答案的機械操作。聽力課氣氛沉悶,學生無心聽講。而且這種機械化的教育常常使學生感到乏味,而且單一的材料輸入往往會使學生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直接影響學生的聽力水平提高。英語聽力教學只注重了糾音,單詞和重音等純語言層次的能力,而忽視了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對學生聽力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文化導入的方法
1.結合單詞導入文化。詞語通常包括單個的詞語和短語,其中短語包括習語和成語等,各種文化特征都能在該語言的詞匯中體現(xiàn)出來,聽力材料中的有些詞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或內涵,教師應在教學中適當?shù)貙胗⒄Z詞語的文化內涵,以幫助學生達到充分理解。以動物為例,在英美文化中,“dog”意味著忠誠,善良和可愛而在漢語文化里狗則多為趨炎附勢,愚忠的象征。所以即使詞語的理性概念相同,但文化色彩往往大相徑庭。除了單個的詞語,習語也是英語文化中的精髓。在講解習語時,教師更應該講透帶有典故色彩的習語,講清淵源,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結合話語導入文化。聽力材料中會話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人們的日常生活會話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寒暄,告別等單一性的言語活動以及探親、探友、打電話等復雜的語言交際活動,一段斷斷的會話可能包含語言的各個層面,所以教師在講解時更要加以說明。培養(yǎng)學生在聽錄音時,自覺地結合話語養(yǎng)成學習英美文化的習慣,如關于隱私問題,在英美文化中如收入,年齡、體重、疾病、住址、婚姻問題等都是隱私問題,如果你向不熟悉的女性問“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這會被視做不禮貌,甚至是粗魯沒有教養(yǎng)。這也是為什么英美人在寒暄時多以天氣等無關緊要的話題入手。從這也能看出英美文化中強調“自我”的個性。
3.結合背景注釋導入文化。聽力材料中往往有一些專題材料,涉及英美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藝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大量的資料,一些好的英語聽力教材中則將相關的背景知識作了詳細的解釋,在課上為學生講解,這對于篇幅較長,聽起來吃力的文章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材料,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聽力材料。
4.泛聽、泛讀相結合導入文化。為了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收聽英語廣播,同時推薦一些如《英美國家概況》,《當代文化讀物》等介紹英美文化的讀物課本,讓學生廣泛閱讀,通過廣泛閱讀獲得語言知識,又可以深化對英美文化差異的了解,從而有助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
5.電影、電視及網絡教學手段的應用。了解英美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英美電影及電視節(jié)目。藝術作品是本民族文化歷史觀念的最好體現(xiàn),通過觀看電影、電視讓學生直觀地體會英美文化,從而加深理解,同時還寓教于樂,另外在英美電影電視中有大量的習語俗語,又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已有的知識,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里理解并掌握。電腦網絡則資源豐富,學生可以自主查找相關英美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四、實施文化導入的原則
文化導入對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但是聽力課提高聽力水平才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否則本末倒置,不僅不能提高聽力,還會模糊課堂教學目標,讓學生無所適從,所以實施文化導入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與學生學習的語言內容相適應,與英語聽力教學的目的相適應。同時,還必須與學生日常交際涉及到的主要文化知識層面密切相關。遵循適應性原則,就不會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太過抽象、空洞、漫無邊際和把握不定;同時,由于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教學實際,便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不再使語言學習感到單調、乏味,這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漸進性原則。所謂漸進性原則,就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過多過早地增加了太多的文化內容,使學生接受不了。要注意學生的承受能力,不可妄想一口吃個胖子。要根據(jù)學生語言水平的高低、接受能力的強弱、理解力等實際情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個腳印地漸進式地向學生進行文化教學。
3.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就是有的放矢。文化內容范圍十分廣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非常明確的針對性。我們應當選那些實用性強、與聽力教學關系密切的內容。從文化流派上講,應當選擇主流文化。從人物、思想上講,應該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從時代界限上講,應當注重講述當代文化的內容。對于外國文化,要有批判性地吸收。因此,我們應當有批判性地講述和介紹,要選一些健康向上、有積極意義的內容。針對性原則還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輔導上,要鼓勵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外閱讀,以增加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積累。
結束語
聽力教學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教學中只有不斷挖掘語言背后的英語思維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只有掌握了英美人的邏輯思維,才能在聽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大量地學習英美文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yǎng)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我們才能在聽力理解的過程中反應敏捷,迅速而準確地理解說話人的意圖,達到提高聽力的目的,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信,自由地使用英語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力,陳治安.語言?文化?外語教學[M].成都: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戴煒樂,何兆熊,華鈞.A Concise Course on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English(Revised Edition)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修訂版)[M].上
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3]束定芳.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劉紹龍.背景知識與聽力策略[J].現(xiàn)代外語,1996,(2).
篇8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網絡時代的到來,這一切使得我國與國際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的學習顯得越來越重要。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況有了很大變化,高職英語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如何在學時不多的情況下.既傳授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又培養(yǎng)較強的應用能力。2000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出版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指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經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yè)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yè)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根據(jù)這一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以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實踐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教學?!艾F(xiàn)代語言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語壽學習者學會語言,理解認識了該語言的文化,那么就會具有文化意識”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也理解英語文化。
一、英語教學與文化意識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語言的產生與發(fā)展,人類文化才得以產生和傳承。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沒有文化的語言”?!罢Z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美國現(xiàn)代語言學家薩爾(EdwardSapir)說過:“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存,也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薄罢Z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它包括語音系統(tǒng)、詞匯系統(tǒng)和語法系統(tǒng)?!蔽幕褲B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習一種語言實際上就是理解一種文化。但是,由于中兩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文化碰撞不可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要避免犯文化錯誤和消除交際障礙.就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中西文化在學生的意識中融合,盡量減少文化沖突,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在傳授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對學生進行文化差異的比較,拓展國際視野。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guī)則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在學習、使用外語時,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如果人們在交流時對有些詞所折射的文化全然不知,忽視它們的差異,那么其交流一定會受到阻礙。在高職院校中,課堂就是聯(lián)系語言和文化的場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需要滲透有關的文化知識的教育.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文化意識是指在文化的知識、理解、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t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f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
1.文化意識滲透對學生的語言學習起促進作用
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才能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根據(jù)話題、場景、文化背景使用得體的英語,才能理解英語所蘊藏、承載的社會文化。文化意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2.文化是語言的支撐
學語言的本質應該是學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以文化為支撐的學習一個家的語言要以學習這個語言代表的文化為支撐。學習英語這門語言的同時就應該對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用英語進行思維,理解在英語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英語作為最國際化的語言,其學習者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成為一個跨越圍界和跨越文化的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使學生在掌握英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同時,加強英美文化的學習,把英語學深學透。
3.兩種文化的互動有利于跨文化教學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能讓他們理解英美文化,更得體地運用英語與外圍人交流。還有助于學生將本族母語文化與英美文化進行比較,重新審視母語文化。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兩種文化互動.既要讓學生學習英美文化知識、吸收和借鑒英美文化的精華,也要輸入和輸出母語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實現(xiàn)跨文化教學。
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根據(jù)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及學習狀況可看出,我國高職高專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仍然不容樂觀.文化意識較為淡薄。學生不能較好地用英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來理解、運用英語;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習俗、禮節(jié)常識的了解不夠等。目前英語教學還沒有完全真正地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學與用脫節(jié)。其次教師認識的局限、教材內容的局限、考試制度的局限等諸多因素都影響了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多年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xiàn)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xiàn)障礙。
三、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針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和跨文化意識。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
(1)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3)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4)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的影響.并應對其表示理解。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進行多方位文化滲透教育,如:對比法、融合法、實物講授法、討論法、文化專題講座法等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詞匯教學與語言運用相結合
詞匯是語言的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內涵,因此可以通過分析理解詞匯,把語言延伸至文化。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了解到:在中國,人們都喜歡數(shù)字six和eight,而西方人喜歡的數(shù)字是seven。在他們眼里,seven是個幸運的數(shù)字,seven又被稱為luckyseven.但是thi~een是英美人忌諱的數(shù)字。對某些單詞所帶有的褒貶色彩,中西兩種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含義。如ambitious-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aggressive-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斗”.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0lddogwillnotlearn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assickasa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學生在學習詞語的同時也對照了中西文化,找出兩種語言的異同.有助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據(jù)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選擇適當?shù)恼Z言進行交流,提高了語言使用的得體性。
(二)聽說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英語教學是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聽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工具,是所有其他能力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學習的基礎。聽、說是語言交際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特別是面對面的交際。因此在聽說訓練前,要給學生講解一些有關社會文化、歷史風俗方面的知識,消除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聽力理解障礙.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他們學習外語的興趣。如有一段關于“Festivalsaroundtheworld”的聽力材料將日本的盂蘭盆節(jié)、墨西哥的亡靈節(jié)、西方國家的萬圣節(jié)進行橫向對比,不但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而且讓學生領悟到即便是來自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們,往往也存在著相同的思想寄托與情感需求,而他們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哀思的方式卻義都帶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要求學生認真聽,大膽模仿外國人地道的語音和語調。而英語教師本身要有較高的英語素質,口語流利.語音語調準確.并且有豐富的英語知識,要善于用英語組織教學.做到語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英語聽說環(huán)境。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各種積極有效的聽力策略改革,對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英語閱讀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
在閱讀教學中,文化背景差異越大,在閱讀時理解原文的障礙也越大。教師在閱讀課時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師生可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信息,使語言和文化學習真正情景化、語境化,提高學生鑒別與鑒賞異周文化的能力,同時加深其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進行跨文化對比時能更準確、深刻地認識到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的異同,建立世界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現(xiàn)今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因此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內容,增強語言功底。英語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布置不同程度的英文原版讀物,特別是文化方面的書籍雜志,使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全方位地吸收跨國文化養(yǎng)分.積累異國文化的相關知識,為外語的流利使用奠定基礎。
(四)用英語思維來寫作
文化的差異性還體現(xiàn)在各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上。中圍人的思維方式和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大相徑庭,無論是詞語內涵,還是句子結構、順序,都有著很大差異。正如英國文學家斯威夫特(Swift)所說的:“把合適的詞放在合適位置上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睘榇?,對單詞中所出現(xiàn)的大量同義詞或近義詞.我們從其內涵和外延兩方面說明其異同,以便學生領會并能運用。避免漢式英語的最好辦法是用英語思維。用英語思維就要熟練運用大量的語法規(guī)則、句型及慣用法,用學過的單詞、短語、句型多寫多練習,敢于動筆,勤于表達,使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語言學習。
(五)多途徑和多渠道地輸入跨文化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畢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識要靠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學進行積累。學英語一定要讀原著小說,看原版電影,聽原版錄音.唱原版歌曲。因此,從思想上,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意識的重要性,使他們自主地去比較、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實踐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
篇9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如果脫離開文化背景而教學英語,那是行不通的。筆者通過介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然后通過調查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到最后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文化滲透,來闡述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與研究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和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英語的地位已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教師對英語教學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變化。我們已越來越意識到文化意識的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與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某種程度上,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了解另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文化和語言存在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一部分,語言差異反映著本質上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正確地理解中西語言差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體現(xiàn)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年輕人對長輩都是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叔叔”、“阿姨”等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 "AuntMary"。中國學生習慣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這其實不符合英語稱謂的習慣。英語中”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不做稱呼用,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而在中國,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李主任”、“方校長”稱為“Director Li" ,"Principal Fang" o
2、表達習慣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詞時,盡管內心是認同的并且是高興的,但嘴上還是要說一些:“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等客套言辭。而西方人會用“Thank you.”來接受這種贊美和鼓勵。又如,對于送禮和接受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第一次去人家拜訪,往往會兩手都拿滿了吃的,喝的,否則會被認為太小氣了。而西方人去朋友家拜訪通常只是一束花或一瓶紅酒就行。中國人接受禮物時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否則就是不禮貌。再如,中國人見面習‘慣說“吃了嗎?”“去哪里呀?”這些招呼語在西方人看來是明知故問或侵犯隱私的。講英語的國家常用“Hi""Hello"或‘`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招呼對方,
3,肢體語言
打招呼時除了言語問候,還包括肢體語言的問候。如舊本人的鞠躬、中國人的握手作揖,歐美人的擁抱接吻、拉美人的脫帽致竟都表現(xiàn)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在中國大人或陌生人摸、拍、摟以及擁抱、親吻孩子都是和親近友好的表示,但在西方人的觀念中,這些行為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厭惡,被認為是無禮的舉止。又如,手勢語言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進行交際的一種重要方式,適時恰當?shù)氖謩菡Z言具有含蓄、簡單的特征,既形象直觀,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說或說不清帶來的麻煩。
4、飲食習慣
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的是刀叉。中國人早已把食物進化了,而西方人他們還在吃生肉,生菜。中國人主食是饅頭,西方人主食是土豆。
5、隱私
我們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年齡、收人、結婚了嗎、去哪兒等,可對于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樣問干涉了他們的隱私,大部分外國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business!”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及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學習及掌握情況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生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學習英語只是為了得高分、考重點。在學習過程中只是機械地背誦、記憶和練習,其結果是過分地依賴老師,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知道套用書本上的語句,自然無法適應實際交往的需要。
筆者曾對自己所交的九年級(1)班61名學生問過下面幾個問題:
“你認為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對英語成績的提高重要嗎?”回答很重要的只有5位同學,絕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一般,影響不大;“你自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了解程度如何?”回答時沒有一個是非常了解的,比較了解的有3位同學,大部分都是了解很少;“你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學習情況如何?”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說要應對中考,壓力大,沒有時間去看那些他們認為與考試無關的書籍,甚至很少看電視,因此缺少了解異國社會文化的機會。最后當問到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是為了得高分,考重點。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應是交際,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際,忽視這一點又怎么能真正地學好英語呢?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途徑及方法
(一)課堂內的文化滲透
1、課堂用語的使用要講究技巧,讓學生多接觸英語及領會其內涵
實踐證明,只有在教學中加強英語實踐,多使用英語,讓學生大量接觸英語,并沉浸在使用英語的氛圍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語的干擾,培養(yǎng)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作為一節(jié)課的組織和引導者,不僅要盡量用,而且要用的得當,用的巧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到英語在它特定背景中的豐富內涵。
2、挖掘新教材內容,滲透相關文化知識
英美文化滲透在新教材中的每個章節(jié)中,對新教材的內容有必要進行挖掘和延伸。根據(jù)不同的內容,可以采取相應的方式。
3、游戲表演法
學習英語不應只是做練習,真正學會使用這種語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師能多安排一些短劇表演和游戲,那也不失為學習使用英語的好方法。短劇表演和游戲不僅給學生帶來笑聲,讓學生輕松學習,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使用英語的好機會。在游戲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很多的知識,開闊視野。假設的和較真實的情景,又可以鍛煉學生在特定語言背景中英語的運用能力,從而為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課堂外的文化滲透
篇10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中,英美文學文化占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過透視《圣經》剖析英美文學的來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語文學和英語語言,以期提高欣賞外國文學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
要了解外國文學,我們就不得不談到《圣經》,中世紀的文學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經故事,如《亞伯拉罕潘祭獻子》搬照了亞伯拉罕祭獻以撒的故事,《挪亞及其兒子們》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們主要演繹圣經故事,宣傳教義,間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內容。彌爾頓三大詩作《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三孫》的主體材料都得自圣經,其中《失樂園》的題材主要取自伊甸園神話,《復樂園》的題材取自《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對讀者來說了解這些成果無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點就國外文學中的英美文學談談與《圣經》之間的聯(lián)系。
一、英美文學與《圣經》的聯(lián)系
中國研究圣經與西方文學關系的先驅朱維之先生曾指出:“許多歐美第一流的作品,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織著圣經的引句和典故,我們讀者若沒有一些關于圣經的知識,便不能了解并欣賞這些杰作。”的確,西方不管是中世紀、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還是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都與圣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英語語言的形成與完善和《圣經》有很大的直接聯(lián)系,宗教改革以后,為了順應時代形勢,西方各國都開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來翻譯《圣經》,《圣經》的翻譯促進了英語語言的發(fā)展。用英文譯成的《圣經》有許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標準的英語范本。它的詞句、章法對應用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規(guī)范作用。在基督教宣傳其教義的過程中,以及在《圣經》的一些故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宗教術語,大大豐富了英語詞匯。現(xiàn)在有些宗教名詞已民俗化,運用到全民語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這些基督教中的術語,已被人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學大多源于《圣經》
《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著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來人創(chuàng)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猶太教,產生于公元一世紀中期,基督教徒們把記載基督教的傳播、發(fā)展等文字,起名為《新約》?!缎录s》和猶太教經典《舊約》合二為一,就成為現(xiàn)在的《圣經》?!妒ソ洝穼τ⒄Z語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英美語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習俗、語言等兒方面,有必要談到基督教及《圣經》與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妒ソ洝纷鳛橐环N文化現(xiàn)象,賦予英美兩國人們的世俗生活一種神圣色彩,它以獨特的象征意義顯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著名詩人彌爾頓的三部偉大史詩《失樂園},K復樂園》以及《力士三孫》都直接取材于《圣經》。除《復樂園》以《新約》為基礎外,《失樂園》和《力士三孫》都以《舊約》為基礎。拜倫的詩劇也是根據(jù)《圣經》中該隱毅弟的故事寫成,只是其側重點不同罷了。美國作家梅爾唯爾的成名作《白鯨》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舊約·列王記》中的以色列國王亞哈為原型去探索人與宇宙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運的問題。亞哈一意孤行、剛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鯨》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謀而合、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該小說的敘述者,唯一生還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經》人物伊希梅爾完全一樣。另一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詩《人生頌》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塵土,仍要回歸塵土”這句原話,“上帝”的字眼也經常提到。
(二)英美文學大多取材于《圣經》
英美文學是英美人對自己人生體驗的文化表現(xiàn)的一種形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促進人們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認知態(tài)度。英美文學是對時代和生活的審美表現(xiàn),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chuàng)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樣,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閱讀優(yōu)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富有樂律性的語調和豐富多彩的語匯語言運用方法。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方法。 《呼嘯山莊》是英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兼詩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馬喬里·伯恩斯教授曾評價說:“在這部小說中,伊甸園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過純潔與和諧、誘惑與墮落的重現(xiàn),使得這一令人喜愛的與世隔絕之境的意象得以體現(xiàn)?!?/p>
許多模仿伊甸園故事或參照天堂與煉獄而設計的情節(jié)在《呼嘯山莊》中并存著。第六章中,當人們第一次透過艾米莉再現(xiàn)的窗戶看到畫眉田莊時,它看上去就像一個令人安享舒適的世界,簡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園。在田莊里尋求快樂的埃德加和伊莎貝拉即是這座“伊甸園”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顧第一章中對呼嘯山莊的描述,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fā)現(xiàn)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獄般的特征:“呼嘯”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內地形容詞,形容這地方一年到頭的風暴天氣;房屋盡頭有幾棵矮小的極樹過度傾斜,還有那一排瘦削的荊棘都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仿佛在向太陽乞討溫暖;在正門的附近,上面雕刻著許多殘破的怪獸。山莊里的凱瑟琳與希刺克厲夫,兩個備受責罵、不被寵愛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們闖進畫眉田莊這個圣地,打破阻礙,攪亂了這座“伊甸園”中的平靜氛圍。在這4個角仁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關于愛情與復仇的糾紛之后,畫眉田莊這座“伊甸園”又重歸平靜,由小哈里頓和小凱瑟琳這一對新生代的“亞當’與“夏娃”所掌管。
通過此書,艾米莉把一個多元的伊甸園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即危機四伏的伊甸園、失落的伊甸園以及重新構建的伊甸園。在此,她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是粗暴的反叛者還是激烈的騷亂最終都將臣服于上帝的榮光。
另外,20世紀美國文學還常常借用基督受難的形象作為無辜的人為眾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結尾處老人肩背桅桿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釘在十字架的故事。顯然,耶酥這一形象表明圣地亞哥像耶酥一樣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將不惜千辛萬苦去實現(xiàn)所追求的目標。??思{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與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難日星期五被殺害,借以說明,即使耶酥生在現(xiàn)世,仍然不能見容于世人,仍將遭到世人的殺害。還有,許多現(xiàn)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標題均直接取自《圣經》。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社會生存問題的《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的著名戰(zhàn)爭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其標題就直接取自《圣經·舊約·傳道書》第一章。
二、透視(圣經》剖析國外文學特點
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都與圣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和文學的隔膜,中國讀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經典故。對圣經的盲視使讀者付出很大的代價?,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解圣經對理解文學的重要性,并積極投人到圣經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中,撥開迷霧,進人到我們過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讀者無從體驗作者的用心,從而造成作品意義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閱讀體驗的缺失。其次,讀者會對那些與圣經關系極為密切或隱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無法深人進去。再次,讀者可能會因此而誤解或歪曲作品的意義,并影響對作家的評價。此外,它還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東西方文學史的理解和認識。實際上,我們長期以來對圣經和基督教的集體無知已經為歐美及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和評價積累下了很多錯誤的認識和偏見,而這些“成果”也已經成為許多讀者的前理解,引導新的錯誤的偏頗的閱讀。
語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經中的語言,這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文學都是在圣經翻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時圣經閱讀和宗教活動就是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學作品的語言中到處滲透著圣經的因素,小到一個詞,大到一個句子,一段話,甚至是整個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種方式援引圣經中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簡·愛被舅媽送到勞涅德學校后,雖然生活條件惡劣,但卻贏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嘆道:“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痹诤土_切斯特深深相愛時,她說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當?shù)弥_切斯特已經結婚時,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記》中埃及一夜之間家家被殺盡第一胎男嬰的一片哀號。這些語句都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了簡·愛的感受,而語句背后的圣經背景更強化了它們的表現(xiàn)力。
- 上一篇:景區(qū)營銷論文
- 下一篇:電信營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