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的關系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09:12:00

導語:現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的關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的關系分析論文

中國當代文學在改革開放后發(fā)生了重大藝術變革,在整個新時期由復興而繁榮,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造的質量和速度得到提升,各類文體尤其是小說和散文,名篇層出不窮。同時,由國家實行的語文課程改革也為當代文學盛況提供了展示的舞臺,當代文學在近年來的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和語文高考試卷中得到相應的反映,中學語文教育將一個繁榮的當代文學時代和它炫目的創(chuàng)造成果傳承下去。中學語文教育吸收富有活力的當代文學進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當代文學在為學生性格塑造、民族精神實現和民族未來的強大等方面起到了積極而重大的作用。

一、當代文學滲透于語文教育之中

當代文學是在當代歷史文化境況下發(fā)展起來的,作為觀念領域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思想背景自然受到時代諸多文化思潮的影響。當代文學除了外在的歷史文化影響作用之外,無論是“尋根文學”還是“新寫實”,都有文學自身的發(fā)展軌跡及其內在原因;而且外在的歷史文化因素要對文學的發(fā)展發(fā)生影響,必然要通過文學自身內在各要素的調整、變化來實現?!叭蚧沟蒙鐣庾R形態(tài)制度不會再以強加的方式來決定文學作品的生產;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除了參與一些時尚寫作外,更注重的是個人生存和生活體驗的抒寫,個人情感和心理的展露。”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學的各個分支之間交流日益頻繁、聯(lián)為一體的今天,當代文學為語文教育傳統(tǒng)和現實的融合提供了條件。

進入新的世紀以來,我國語文課程改革不斷地深入,在新課程改革中當代文學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發(fā)展。以人教版的中學語文教材為例,其選入課本的當代文學作品就達91篇(初中59篇,高中32篇),其中不乏汪曾祺、蕭乾、余秋雨、馮驥才等名家名篇。從2000年開始的高考語文(全國卷)第二大題現代文閱讀來看,除了2005年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外,其余幾年選取的都是寫于上世紀90年代的當代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所展示的人文魅力更是無與倫比,像《話說知音》(林非1997年)更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話題,它洋溢出一種情思純潔、高曠的精神境界,從更為開闊的視野中看待震撼人們靈魂的“知音”。這些作品所寫的內容均為眾人關注的話題,具有鮮明時代感和濃郁人文氣息,可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

二、當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相互作用

中學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教育應當全面展開,而當代文學在文學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當代文學是當代人群體生活的精神映像,是一個時代的人認識自我的一面最真實、不會變形的鏡子。從文學發(fā)展史來看,沒有歷代的當代文學,也就沒有文學史,沒有文學研究;而從文學教育的角度講,當代人不閱讀當代文學作品,其精神生命就無法找到一個現實的住所,就可能精神恍惚,無法決定行為方向,或者“生活在別處”。中國當代文學在1978年前后回歸自身以來,從不同角度對社會生活進行了精細、多彩、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已經累積起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所蘊涵的人文關懷、民主自由精神以及傳統(tǒng)與現代相交融的審美感性,是青少年“精神成長”的最好養(yǎng)料,在培養(yǎng)學生現代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精神教育最好的手段當推文學教育,而所用的范文,首推當代文學經典。當代文學是豐富的精神大餐,像《信客》(余秋雨)、《端午的鴨蛋》(汪曾祺)、《臺階》(李森祥)等帶給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生命之根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暢想,讓新時期的青少年對同時代的文學充滿了熱情。

在以當代文學研究工作者為首的一批思想者的推動下,中學語文教改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新課標已全面實施,指定的包括當代文學在內的幾十部文學經典也早已上市,當代文學進入了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對于當代文學的批評與研究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機遇,所以當代文學研究應該關注中學語文教育和考試改革,研究當代文學將要發(fā)生的市場變化和文化美學效應,調整批評視野,將中學生的當代文學教育納入研究范圍,通過介入式批評,指導中學語文文學教育。而當當代文學的閱讀成為校園風氣的時候,就能抵御視覺文化和快餐文化對我們漢民族語言思維能力的銷磨與腐蝕,中國文學才會蓬勃發(fā)展。在文學研究體制日益背離文學精神的今天,當代文學研究走出研究院,關注與民族精神未來密切相關的中學語文教育,也是對肌體走向衰萎、僵硬的當代文學學科的一次激活。

三、當代文學教育變革的必然性與可行性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應負有雙重使命。一方面,立足于當代的文學建設與創(chuàng)造,有助于新的文學的生產,即使重在對過去的文學進行價值闡釋,也需依賴當代提供的思想與審美資源,且首先從當代人的需要出發(fā);與此同時,文學研究注重文學對于作為主體的人和得以產生的社會影響作用。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在大學任教的一批現當代文學研究工作者首先向中學語文教育發(fā)難是“救救孩子”的最切實的努力。教育問題不解決,國家現代化怕是一句空話。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哪里?不是偏離了政治方向,而是缺失人文精神,要把“立人”看成振興民族的頭等大事。由此看來,通過新文學來新一國之民進而新國,用當代文學引起對國民性改造的重視,這對于中華民族來說,的確不失為一劑應該堅持使用的良方。人生的中學階段,能理解性地學習人文知識、培養(yǎng)人文情操,而人文知識的教育在中學主要是通過語文教育來進行,語文教育在本質上是文學教育,“人的全面發(fā)展”已成為文學教育的理想內涵,是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語文教育者關注的重要內容。歌頌人道主義美、人性美,鞭撻異化現象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的一種潮流,如《春酒》(琦君)、《地下森林斷想》(張抗抗)等?!啊氐轿膶W自身’和‘文學自覺’表達了作家對文學在人的精神活動領域的獨特性地位的關切?!闭Z文高考也正在把教師、學生從課本選文中拉出來,比如2000年語文高考(全國卷)《長城》(鮑昌)第21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就去掉了程式化的文學作品分析,提高了青少年的審美胃口,帶給了學生生命中一段快樂而有收獲的美好時光。

所以,當代文學的教育就是要在掌握事實與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價值評價和理論概括,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特別是運用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來審視和評價各種當代文學作品。這對當下中國文藝理論的建設具有多方面的啟示。

四、對當代文學的教法探尋

我們要注重“文學課堂教學廢止注入式,提倡啟發(fā)式,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實踐活動去獲取知識”;要改變文學教法和觀念,探究當代文學的教法。像張曉風的《行道樹》、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海子的詩歌等該怎么講,都需要兼顧當代文學的知識背景,樹立當代文學形象的整體性、現實性觀念。我認為當代文學的教學應遵循下列原則:

1.作品理解整體性原則。在文學欣賞中,不能把文學作品整體藝術符號一部分一部分地拆卸開來,欣賞文學作品“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氣象”即形象整體。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才能得到強烈的感染熏陶和深切的審美體驗。無論以課文中哪方面為教學重點,其他內容都不可忽視,特別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特別是節(jié)選自長篇作品的課文,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原作的全貌,如《孤獨之旅》(曹文軒),需讓學生了解《草房子》的整體風貌。

2.作品要素統(tǒng)一性原則。中學文學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與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以及文學自身多層次、多側面的結構體系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多種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像《紫藤蘿瀑布》(宗璞)就展示了生命意識及其心理歷程。文藝理論家也指出:“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是整體地孕育出藝術符號或藝術符號的胚胎,而不應是用若干詞語、若干句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拼裝起藝術符號?!边@是文學形象整體性對創(chuàng)作的要求。

3.分析現象與本質的原則。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作為一種藝術活動,是人類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上,依據審美理想而從事的審美創(chuàng)造。作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要深入認識體驗社會生活現象,要實現主觀情感與生活材料的藝術融合,要展開藝術想象構思形象系統(tǒng)。如2006年高考題《陽光的香味》(林清玄)設置的理解句子含義題型,就必須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透過句子的表面意義,體味其深刻的內涵。但同時必須自覺遵循藝術規(guī)律和符合生活本質的創(chuàng)作原則,所以引導學生透過作品中形象的外部現象揭示其內在實質就成為文學教育的基本原則。

4.融入感性與理性的原則。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文學作品的感性和理性是千差萬別的,這種情感的差別不僅體現在不同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而且也體現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其情感是相當復雜、微妙的,具有個別性、特殊性,是不可重復,也是難以復制的。如2003年高考的閱讀文《鄉(xiāng)土情節(jié)》(柯靈)是一個既很有人情味,又極富民族意識、人性意識的話題;它表現了熱愛故土、熱愛民族的理性主題。閱讀這類文本“重點是引導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文學欣賞活動應有學生感性情感的參與,而客觀冷靜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對作品內容與技巧理解得準確與深入。公務員之家

五、結語

優(yōu)秀的當代文學作品好似一面魔鏡,它映照出當今中國社會的過去與現實,勾勒出未來的圖景,捕捉人們心靈深處最細微的感受,描繪出人們所能想象到的種種畫面;它吸引著人們沉浸在其中,體驗品味,留連忘返。中學生由于心理發(fā)展正處在成熟前的動蕩階段,中學語文教育對當代文學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心靈、情感、品位這一層面上,要從精神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當代文學作品的藝術真實生成于對現實客觀生活的藝術升華,它在現象和內蘊兩個層面都高度逼真,外在形態(tài)同生活事實相一致?!耙龑W生從事物的日常態(tài)度轉變?yōu)閷徝缿B(tài)度,是學生進入具體審美過程的必要前提?!蓖ㄟ^欣賞當代文學、創(chuàng)造文學而獲得生活的樂趣、精神的滿足和實現人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進行比較正規(guī)的當代文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注釋:

①吳隱林《文學的未來與未來的文學》,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0期。

②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③吳隱林《當代文學散論》,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王先霈《文藝心理學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⑥張鴻苓《語文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