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筆語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7 06:32:00

導(dǎo)語:西湖漫筆語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湖漫筆語言管理論文

[內(nèi)容]

文學(xué)是語言的藝術(shù)。選入高中語文第三冊的宗璞同志的散文《西湖漫筆》,文筆清麗典雅,語言優(yōu)美凝煉,值得教者在教學(xué)時引導(dǎo)學(xué)生咀嚼玩味一番。

1.抓住“綠”字,潑墨如水。文章通過對西子湖畔秀麗山水的描繪,熱情謳歌我們祖國的偉大、可愛。作者緊緊抓住了西湖美景的主要特征——“綠”,不惜濃墨重彩、潑墨如水,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青綠山水”畫,使讀者置身于“綠”的海洋之中。請看,那林海是“綠沉沉”的;在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的古樹“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那飛來峰上的層層疊疊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有的綠得發(fā)藍”;峰下蜿蜓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里”;甚至連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即便是同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那蘇堤上的樹木,遠看時似乎覺得“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近看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在花港,“看到了又一種綠”:“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加了好幾處綠草坪”。就這樣,全文一共用了二十多個“綠”字,可讀者一點不覺得重復(fù)多余。正是這二十多個“綠”字,淋漓酣暢地揭示出祖國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透過那“活潑的綠色”領(lǐng)略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前程似錦,有著茁壯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作者為此著力于寫西子湖畔之“綠”,委實可以同朱自清先生的《綠》比美。

2.單雙音節(jié),配合得當。漢語的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單音節(jié)為次。但單、雙音節(jié)配合得當,就能產(chǎn)生語言節(jié)拍的長短,就產(chǎn)生了音樂感、旋律美。如本文劈頭一句:“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币艄?jié)搭配是“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即“雙—單—單—雙—雙”。這樣,讀起來就使人覺得流暢順口,富有節(jié)奏感。如果改成全用雙音節(jié):“平生/最最/喜歡/游山/逛水”,讀起來就顯得單調(diào)、呆板,缺乏音樂感了。我國清代古文家劉大kuí@①在《論文偶記》里強調(diào):“文章最要節(jié)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處?!边@個見解是很精辟的。這里所說的“節(jié)奏”,就是指“音節(jié)”??梢娨艄?jié)乃是構(gòu)成文章語言音樂美的基本因素。

3.平仄相間,瑯瑯上口。古人作詩為文非常講究聲律。所謂聲律,就是平仄的格律。今人寫文章雖無需講究平仄格律,但平仄的一般規(guī)律也應(yīng)予以注意。因為平仄相間可以形成聲調(diào)的有規(guī)律的高低強弱;而聲調(diào)的高低強弱有了規(guī)律,語言就會有明快的節(jié)奏,讀起來就瑯瑯上口。因此寫現(xiàn)代文章一般也要注意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各詞(字)的搭配上交錯地安排平聲和仄聲,借以創(chuàng)造語言的音樂美。宗璞同志正是這樣做的,她在運用排比句式時尤其注意了這一點。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這個排比句中三個分句的落腳字為:平—仄—平。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

此句四個排比分句的后一個詞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六月,并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

此句中四個排比分句的末一個字是:平—仄—平—仄。

以上三句中對應(yīng)位置上的字詞的平仄相間,形成了聲調(diào)的時高時低,音響的時強時弱,讀起來十分順口,聽起來非常舒適。如果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或平仄雜亂,則不但不好聽,而且也拗口難讀。(按:第三個例子摘自作者的原文。中學(xué)課本的編者將此句改為“……沒有春光,沒有雪,沒有秋意”。這樣,落腳的字就變成:平—仄—仄,就破壞了這一句的韻律美了。因此我認為還是不改為好。)

4.長短句式,交相互用。長短句式交替使用、合理搭配,誦讀起來就抑揚頓挫、富有變化,時而如涓涓流水,時而如急風驟雨,具有極強的音樂感染力。如:“亭旁溪水錚cōng@②,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边@段話一共有八個小句(分句),這八句的字數(shù)分別是"6-4-12-9-4-4-7-15",這是一個地道的“散句”,它由八個格式不同、結(jié)構(gòu)各異、長短不一的句子錯綜地排列在一起,具有此起彼伏,靈活多變的特點,能避免單調(diào)、死板,取得明快、生動、活潑、和諧的修辭效果。

5.排比、對稱,氣勢有力。排比、對稱句式都屬于“整句”。整句的修辭效果是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有力,語意鮮明。本文中的排比、對稱句式比比皆是,這里略舉數(shù)例: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作者抓住了西湖風景的總特點——“綠”,一口氣把三處地方不同的“綠”勾勒在讀者的面前,真是觀察精細,感受入微。

△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興安嶺上起伏不斷的綠沉沉的林海,那開滿了各色無名的花的廣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以及那舉手可以接天的險峻的華山……曾給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發(fā)起多少變幻的感情。

這段話前四句是排比,后兩句是對稱(只有兩項,類似對偶,但不是對偶),集中地描繪了祖國山川的壯麗多姿和雄偉氣勢,傾注了作者無比熱愛祖國大自然的熾烈感情,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自豪感。

還有如“那溫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線條,那手的表情……”,“……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論秀媚,西湖比不上長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論宏偉,比不上太湖,煙霞萬頃,氣象萬千”,“……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轉(zhuǎn)靠在水面……”,“兩三人尋幽訪韻固然好,許多人暢談暢游也極佳”等等,排列勻稱,氣勢貫通,節(jié)奏明朗,音律激昂,給人一種強烈的音樂美感。

6.比喻、比擬,熨貼傳神。這篇散文大量地運用了比喻和比擬手法。先看比喻:

△亭旁溪水錚cōng@②……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把水花飛濺的情景比作“飛珠滾玉”,多么熨貼自然,生動形象,既寫出了流水的速度之快,又寫出了溪水的光彩色澤,給人以動態(tài)的美感?!爸椤焙汀坝瘛倍际侨藗冃哪恐小懊馈钡南笳鳎盟鼈冏鞅?,作者對祖國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就頓時溢于言表!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

如果說前一例是一般的明喻,那么,這一例是特殊的明喻——博喻+明喻的連用。此例以分號為界,可分為兩層:先是用四個喻體從不同角度來比喻一個本體,即“博喻”;然后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喻另一個本體,這是暗喻的連用。這種接二連三的反復(fù)設(shè)喻,加強了語意,增添了氣勢,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青苔的形象、色彩之優(yōu)美、有趣,使人讀了仿佛置身于美不勝收的畫廊之中,流連忘返。(按:此例中的最后一個分句有語病?!吧剿憋@然是不能用數(shù)量“一幅”來限制的。作者的意圖是要把有關(guān)西湖的美景比作一幅青綠山水畫,可是掉了一個“畫”字,“青綠山水”不但跟“一幅”搭配不攏,而且也不成其為“喻體”了。)

再看比擬例:

△這次卻見變得開展了,加了好幾處綠草坪……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那在新鮮的活水中游來游去的金魚,一定會知道得更清楚罷。

這里是寫“花港”之變。作者在上文說過:“和全國任何地方一樣,隔些時候去,總會看到變化,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有趣的是,作者讓“金魚”做見證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真是神來之筆!

△更何況西湖連性情也變得活潑熱鬧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潑熱鬧的。

如果說前一例是比擬中的擬人,那么,這一例既有擬人,又有擬物。此例生動地描繪了人們游覽西湖的活潑熱鬧的景象。在我們社會主義的祖國,人們在工余之暇,來調(diào)養(yǎng)身心,享受祖國的山水之美,這種活潑熱鬧的場面,確是意味深長的,作者看了,怎能抑制得住內(nèi)心的激動呢!這種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與成功地運用比擬手法是分不開的。

還有如“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象滿池的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翩起舞了”,“遠水如煙”,“遠山……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等等,都是極形象傳神的比擬和比喻,把敘述的對象說得十分鮮明生動,充分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7.對比、引用,深化主題。文章中兩處用了對比手法:

△都錦生織錦廠在我印象中,是一個窄狹的舊式廠。這次去,走進一個花木蔥籠的大院子,我還以為找錯了地方。

△最初到花港時,印象中只是個小巧曲折的園子,四周是一片荒蕪。這次卻見變得開展了,加了好幾處綠草坪,種了許多叫不上名來的花和樹,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

以上兩例寫西湖風景的另一個特色——變。這個“變”字點染了時代的特色:50年代的西湖,如同我們偉大的祖國一樣,日新月異地變化著、發(fā)展著。作者雖然只寫了“都錦生織錦廠”和“花港”的發(fā)展變化,卻能使人窺一斑而知全貌,看到了整個祖國飛躍前進的身影。這樣就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文章中的引用,也有兩處。一處是寫六月雨天,沒有春光,不是觀賞西湖的好時光。但不要灰心,有蘇東坡的詩句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保ā讹嫼希跚绾笥辍罚┳髡吒嬖V我們:水光之好,山色之奇,須仔細觀賞、領(lǐng)略才是,千萬不能性急,因為蘇公是最解西湖的人。讀了這兩句詩,我們就有“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中充滿了信心,并初步了解到了西湖景色之奇特奧妙。

另一處是在描寫人們游覽西湖的活躍熱鬧的場面時引用了蘇東坡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詞所寫,是形容他任密州太守時出獵的景象,那時的所謂“傾城隨太守”,實是夸張之詞。城里的勞動者哪有閑情逸致去看達官顯宦們射獵取樂呢?跟隨的無非是一些游手好閑者而已。然而,今天人們游西湖卻不同,那是勞動人民為調(diào)節(jié)生活節(jié)奏,消除工作疲勞來領(lǐng)略山水之美,以便用更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日的勞動建設(shè)中去。時代不同了,這種“熱鬧”的意義也迥然不同。這樣,對深化作品的主題就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8.量詞變換,表意確切。文章中“數(shù)詞+量詞+名詞(或帶定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很多,光是用數(shù)詞“一”跟量詞、名詞組成的結(jié)構(gòu)就有十多處。如“一種奇怪的力量”、“一句好話”、“一片迷蒙”、“一片綠色”、“一層銀灰的顏色”、“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一幅青綠山”、“一種蓬勃的生機”、“一段云霞”、“一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一個窄狹的舊式的廠”、“一個花木蔥蘢的大院子”、“一處觀賞地”、“一首《江城子》”、“一個鞋匠”等等。這十多個量詞分別用于十六處,除少數(shù)相同外,其余都各盡各責,互不重復(fù),表意十分確切,不好隨便調(diào)換。這也同樣表明作家運用語言技巧之嫻熟,值得我們學(xué)習。

9.重詞迭字,鏗鏘悅耳。我們把間隔出現(xiàn)的詞稱為“重詞”,接連出現(xiàn)的字稱為“迭字”。本文中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上面例句中已出現(xiàn)了一部分,這里不妨再舉出一些(加“?!钡臑橹卦~,加“.”的為迭字):

△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

△層層疊疊的樹木……

△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

△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

△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

△白茫茫的湖水……

△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

這些重詞迭字遍布于整篇文章之中,不僅使行文從容不迫,舒緩流暢,而且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丁當有聲、鏗鏘悅耳,使語言產(chǎn)生了“玲玲如振玉,累累似貫珠”的音響效果,讀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木加魁

@②原字王加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