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5 08:51:00
導語:國際傳播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nèi)容摘要】國際傳播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學科來源主要是傳播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現(xiàn)實性,但目前國內(nèi)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等問題。本文認為深化國際傳播學研究應從國際傳播本體研究、國際傳播史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研究等幾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傳播;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xiàn)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fā)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xiàn)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lián)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xié)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zhàn)》(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xié)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shù)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xiàn)實議題》、《全球新聞業(yè):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jīng)濟》、《超越國家主權: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①筆者發(fā)現(xiàn),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②
從國內(nèi)方面看:在我國,國際傳播的研究可以說剛剛處于起步階段。1982年傳播學才通過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介紹到中國。同年年底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新聞研究所召開了第1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1985年復旦大學成立了高校第1個傳播學研究機構“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1986年,在黃山召開了第2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1988年,在北京,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進行了第一次社會輿論調(diào)查。經(jīng)過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低潮,1993年在廈門召開的第3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確定了傳播學本土化的方針,1995年在成都召開的第4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拓開了傳播學更廣闊的研究領域,1997年中國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對傳統(tǒng)學科體系進行調(diào)整,傳播學開始被并入原來的一級學科新聞學,稱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在傳播學20年的引進、介紹、研究和本土化、實用化過程中,國際傳播是發(fā)展最晚的一個分支領域,直到90年代末,才在各個高校和研究所成立專門的教學與研究機構。目前在北京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傳播研究所等幾家為主的格局。在國內(nèi)傳播學一百多本著作上千篇文章中,有關國際傳播方面的論著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們查到的國內(nèi)以國際傳播為題的中文書只有3本,一是北京廣播學院院長劉繼南教授主編的《國際傳播論文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二是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院長蔡幗芬教授主編的《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三是譯著,即美國羅伯特·福特納的《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沖突及控制》(華夏出版社2000年)。有關的文章也不是很多。經(jīng)初步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其中,從大的方面講,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的研究集中在國際關系與大眾傳播、對外宣傳與國際關系及對傳播學的譯介方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則集中在對策論、國外輿情分析、焦點問題報道等實用化內(nèi)容方面。該研究中心出版了60期輿情分析報告并成立了陽光論壇,建立了自己的網(wǎng)站。
筆者認為,剛剛起步的中國國際傳播學研究還存在許多弱點,大致說來就是研究的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所謂玄化是指在傳播學的介紹、引進過程中偏重引經(jīng)據(jù)典、直譯許多國外名詞而缺乏對文本的中介轉(zhuǎn)換,造成概念混亂,這種做法顯然不利于這門學科的清晰化和本土化。泛化則表現(xiàn)在研究的平面化,不界定學科邊界,不限定學科內(nèi)容;而是把一切現(xiàn)象都往傳播學里面裝,似乎一切人類文化現(xiàn)象都是傳播現(xiàn)象,一切跨越了國界的信息交流都是國際傳播,結果使研究目標無法鎖定和深入??栈俏覀冞^去政治化研究傳統(tǒng)的延續(xù),在缺乏實證研究、量化研究、具體研究、微觀研究的基礎上空發(fā)議論,有的只是生拉硬套某種哲學理論,結果背離了研究的科學精神。術化則集中于對策研究,一切以實用化為目的。當然,如果的的確確搞“術化”,那應該是先基礎(術)、再理論(學)再運用(學術),但實際上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從樂觀一面看,盡管存在許多弱點并且剛剛起步,但國際傳播學仍然是一個充滿希望和前途的新興學科。恩格斯告誡我們,“歷史過程中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xiàn)實生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③一旦社會上產(chǎn)生了某種需要,那將會比10所大學都更能推進研究的深入。國際傳播發(fā)展的兩大背景是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和民族國家化、以及大眾傳播的興起和傳播分化。這決定了國際傳播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已經(jīng)而且必將繼續(xù)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對國際傳播學進行深入研究是時代的任務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際傳播學的學科來源
國際傳播并非無本之木。其學科來源,大約有3個方面。
國際傳播來源之一是傳播學。傳播學是一門起源于40、50年代,成熟于60、70年代,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了巨大發(fā)展的新興學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中,有關傳播學的英文著作就達4000多種。從體系上看,傳播學研究包括傳播定義,人類傳播史,傳播符號、過程、結構,傳播方式和媒介,傳播受眾和效果,傳播制度與控制,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傳播學流派等內(nèi)容。傳播學本身就是來源于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多種學科的一門新學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又加入了控制論和信息論等新元素。從理論上看,現(xiàn)在形成了注重研究過程、以實證為特點的美國學派和注重研究后果、以理論批判為重點的歐洲學派。傳播學與國際傳播的契合點主要在政治方面。日本學者鶴木真曾把國際傳播定義為“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④另一個日本學者生田正輝更是直截了當?shù)刂赋觥皣H傳播的首要特征,是它與政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是一種由政治所規(guī)定的跨國界傳播”。⑤由此而來,國際傳播研究的重點在于國際傳播內(nèi)容的價值問題、信息與主權問題、文化霸權問題、信息全球化及國際信息秩序問題等方面。這些課題對國際傳播中的宏觀問題和理論問題賦予了較大的注意。
新聞學是國際傳播的來源之二。它發(fā)韌于報刊出現(xiàn)后的18世紀,在19世紀末新式新聞的崛起中初步形成。20世紀上半期出現(xiàn)了種種有巨大影響的新聞學理論,20世紀50年代以后又開始融入了大眾傳播學,形成了新聞傳播學。新聞學包括新聞學理論、業(yè)務和新聞傳播史三部分。作為應用學科,新聞學的業(yè)務部分是一個更龐大的學科分支,大大多于、強于其理論部分。新聞學與國際傳播的結合在于新聞的業(yè)務實踐從一開始就包括國際新聞部分。
然而,筆者所見,國內(nèi)學者包括新聞界對國際新聞的認識存在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現(xiàn)象。國際新聞似乎是指與國內(nèi)新聞相對的那部分內(nèi)容,即屬于“國際方面的消息”那一類。同時,面向國外的新聞報道及其他傳播活動則被看作是對外宣傳。其實,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看,國際新聞應該指跨越了國界的新聞,并不僅僅是來自國外的新聞,也不僅僅是對外宣傳,而是雙向互動的新聞。
從歷史上看,在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中,國際新聞從一開始就占據(jù)了較大的比重。大眾報刊興起后,國內(nèi)新聞、地方新聞逐漸奪走了國際新聞的地盤。但是即使在新式新聞到達頂峰的19世紀末的美國,國際新聞仍然穩(wěn)定地占據(jù)著相當大的新聞比重。隨著20世紀初世界體系的形成,國際新聞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穩(wěn)定,當然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有時稍有增減。⑥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國際新聞,實際上屬于國際傳播范疇;而且可以說,國際新聞是國際傳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國際新聞的認識,是國際傳播學出現(xiàn)的基礎。在新聞史中曾出現(xiàn)過政黨報刊、言論紙向大眾報刊、新聞紙轉(zhuǎn)變的過程,在國際新聞傳播的歷程中也同樣遵循這樣一條軌跡。在新聞史早期,國外新聞報道主要發(fā)生在民間(即傳播者主要為民營辦報人)。進入20世紀后,隨著國際社會的形成與競爭的激化,國家開始成為國際新聞的重要傳播者,國際新聞開始明顯地表露出其政治性和實用性。這時國際新聞的首要特征就是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各國主動認識并開始運用國際新聞進行宣傳的重要時期。一戰(zhàn)以后特別是二戰(zhàn)之中,這種認識和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冷戰(zhàn)時期,這一傳統(tǒng)得到了延續(xù)。到了20世紀末,國際新聞的宣傳特征才在表面上有所減弱。
總之,國際新聞是新聞學與國際傳播的結合點,其重要特征表現(xiàn)為政治性和實用性。英國新聞界泰斗北巖勛爵曾任英國一戰(zhàn)時期對德宣傳總監(jiān)。傳播學的創(chuàng)始人拉斯韋爾早在1927年就出版了《世界大戰(zhàn)中的宣傳技巧》一書。早在1931年出版的關于國際傳播的兩本書《國際傳播:美國的態(tài)度(Calrk,Keith,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theAmericanAttitude,NY1931)、《國際傳播:語言問題論文集》(HerbertNShelt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ymposiumontheLanguageProblem,London1931),也都涉及對外宣傳問題。于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國際傳播》專著的臺灣學者李瞻本人也是一個新聞史學家。由于國際新聞只是新聞中的一個現(xiàn)象,對外宣傳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加之新聞學本身又是一個實用性的學科,所以在新聞學的論著中,鮮有詳論國際傳播者,有的也只是強調(diào)其宣傳功能。所以從新聞學演化而來的國際傳播研究,其側(cè)重點主要在“術”的研究,即宣傳技巧、效果以及對策研究。但是按現(xiàn)在我國的學科分類,國際傳播要在新聞學和大眾文化事業(yè)中去查找,這雖能表明國際傳播與新聞學的淵源關系,但嚴格說來這種學科界定并不科學,也不太符合現(xiàn)實需要。
國際傳播的來源之三是國際關系學。國際關系學最早就是國際政治學。一戰(zhàn)以后政治學由傳統(tǒng)的歷史比較分析轉(zhuǎn)向現(xiàn)實主義政治,于是國際政治學逐步轉(zhuǎn)化為國際關系學。20年代后,現(xiàn)實主義政治學占據(jù)了主流。二戰(zhàn)后,行為主義政治學開始濫觴,國際關系學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起來了。國際關系學包括國際關系史、國際關系現(xiàn)狀及控制、國際關系理論等幾個方面。國際關系學是一門“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預見、評價乃至控制國家間關系和國際現(xiàn)狀”的學科。⑦它包含兩個研究層面,一是雙邊和多邊層面的國際關系,二是宏觀國際關系體系。國際關系學關注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國家作為國際基本行為體的利益、力量、外交戰(zhàn)略,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國際關系的體系與結構、動力與控制及演變和預測等。國際傳播在國際關系的微觀和宏觀層面都是重要因素。西方國際關系學者是在60、70年代開始從國際關系角度進入國際傳播領域的。這一時期行為主義在國際關系學中占據(jù)了主流地位。行為主義試圖從可觀測、可控制的國家行為出發(fā),建立一種“精確”和“科學”的國際關系學。創(chuàng)造了國際關系學分析模型的美國學者卡爾·多伊奇,在6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建立了國家外交決策系統(tǒng)和國際一體化的控制系統(tǒng),其中大眾傳媒和民間輿論傳播的通訊交換和控制在這一模型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羅伯特·諾斯則在國家間信息傳遞的媒介模型之上建立了內(nèi)容分析和決策心理分析理論(ContemporaryPoliticalAnalysis,1967)。所謂內(nèi)容分析是總體分析,就是通過對大量的國際信息進行數(shù)據(jù)化處理和分析,直觀地把握國際體系;所謂決策心理分析則是個體分析。理查德·梅里特著重在國際傳播的過程和內(nèi)容方面做文章,建立了包括政府行為體、非政府行為體和文化交流在內(nèi)的國際傳播三元交叉模型(CommunicationinInternationalPolitics,1972)。⑧后來,一些學者進行了不少媒體與外交、輿論與對外關系的專題研究,創(chuàng)立了“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研究領域。當然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從大眾傳播和國際關系這兩個不同的學科角度來搭建相互關系(如臺灣學者周莉音《國際關系中國際傳播之角色》,黎明文化公司1985),但總有些缺乏深度、缺乏理論貫通性的感覺。在近年來從國際關系學角度進行的國際傳播的研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國家行為個體、國家力量及力量顯示方面,有人認為傳統(tǒng)的國家力量研究,其定量分析僅僅集中在基本實體、經(jīng)濟能力、軍事實力和貫徹目標的意志力幾個方面是不夠的;應該而且必須加上國家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擴散及控制,因為信息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國家力量。二是在國際關系整體及全球化問題方面,有人認為必須加入國際傳播因素。在當代的國際關系體系中,如果缺乏國際傳播體系,那是非常不完整的,因為國際傳播體系也是國際關系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國際關系角度出發(fā)研究國際傳播,能為我們從理論和實際、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理解國際傳播提供不少有益的幫助。
從以上國際傳播的3個學科來源看,國際傳播是一個交叉性的學科,它與上述3個學科都有淵源關系,又不完全直屬于其中任何一個。其多學科性、交叉性恰恰符合當代社會科學綜合化與學科分化的一般趨勢。
[page_break]
三、深化國際傳播研究的思考
對于深入推進國際傳播學的研究,我們認為至少有4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國際傳播的本體論研究、國際傳播史的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的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的理論研究。
國際傳播本體論要解決國際傳播是什么的問題,也就是國際傳播的定義問題。我們可以說傳播學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和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研究“國際間社會信息的傳遞和系統(tǒng)運行”?我們可以說新聞學研究“對新近變動事實的傳播”,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是“對新近變動的國際事實的傳播”,或者說是“對新近變動的事實的跨國傳播”?我們可以說國際關系學是研究“國際關系體系的運行和演變規(guī)律”,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是研究“國際傳播體系的運行和演變規(guī)律”?應該說上述說法都有道理,但未必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現(xiàn)實。
在傳播學的體系建立過程中,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個W的體系模式很有創(chuàng)建性,為傳播學界所廣泛接受。但實際上國際傳播在每個W的具體定位上都存在分歧。如在傳播者方面,有人認為應該主要是指國家或國家的組織,有人認為還應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個人,還有像梅里特,則提出了三元模式。在傳播內(nèi)容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國際新聞的傳播,有人提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還有人則認為應該包括一切信息。在傳播工具或渠道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大眾媒介,而且重點是電子媒介;有人則認為應包括人際交流的一切方式。在傳播受眾方面與在傳播者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樣,有人認為應該有特定的傳播對象;有人則認為凡是面向國際社會的傳播都是國際傳播;而所謂國際社會,就是沒有國界的社會。與上述諸方面相比,可以說國際傳播在效果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而且效果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但是,同樣在這一方面,“公共領域”理論、制碼解碼理論、“議程”設置理論、“文化霸權”理論都在大行其道。很明顯,只有對上述的分歧和爭論進行梳理和明確化,才能建立對國際傳播的本體論認識。
國際傳播史是對國際傳播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礎。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綜合性。恩格斯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科學,這就是歷史學。一切現(xiàn)代社會科學都是從歷史學中分離出來的,一切現(xiàn)代學科的建立都離不開對該學科所探討的社會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對國際傳播的歷史考察也是我們必須做的工作。而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例如關于國際傳播的起源,有人從國際關系學角度出發(fā),認為國際傳播始于16、17世紀近代國家的出現(xiàn)和國際關系的起源,這種說法忽略了傳播業(yè)的內(nèi)在發(fā)展。有人從媒介發(fā)展的角度看,認為國際傳播源于1835年哈瓦斯通訊社的成立和電報的出現(xiàn)(李瞻《國際傳播》1984,福特納《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沖突與控制》2000),這種說法又忽略了在此之前報刊的作用。還有人則從國際政治角度考察,認為國際傳播發(fā)軔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各國的戰(zhàn)時宣傳,這種看法顯然比較狹窄。在眾多新聞史著作中,有關國際新聞史和國際傳播史的研究不受重視,往往被擠在對外宣傳的角落。實際上,考查國際傳播史的起源與發(fā)展應考慮其本身內(nèi)在的規(guī)律,并應綜合社會相關因素進行綜合研究。
國際傳播技巧主要研究國際傳播現(xiàn)狀和對策論方面的問題,也是國際傳播學深入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應該包括世界傳播體系的框架及運行機制、國外重要媒體介紹、媒體信息的分類及量化、輿情分析模式、媒介事件與報道技巧、傳播者形象與傳播效果、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內(nèi)容。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方面更需要重視的是觀念的變化,應從政治宣傳的角度轉(zhuǎn)換到報道和經(jīng)營的角度,注重對象研究,收聽率、收視率的研究。再好的宣傳沒有聽眾和觀眾只能是空談。目前世界信息秩序不均等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除了經(jīng)濟技術原因外,經(jīng)營方式和觀念的落后恐后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最后,建立國際傳播學的理論框架是一項不斷帶有總結性意味的工作,也是國際傳播能否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或問題研究而生存發(fā)展的關鍵。它所包括的內(nèi)容至少有對國際傳播的本體認識、研究對象和目的、帶有理論抽象性的國際傳播史和現(xiàn)狀分析、國際傳播各種理論介紹、國際傳播體系的運行及控制、國際傳播技巧概述以及國際傳播的未來發(fā)展等等。只有搭建起科學的理論框架,國際傳播學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平臺,從而在眾多的分支學科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注釋:
①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原文:
1)Baskin,OtisW,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inOrganizations,Calif1980
2)Stevenson,Robert,ForeignNewsandNewWorldInformationOrderlowaStateUnivPr1984
3)(Mowlana,Hamid,GlobalinformationandWorldCommunication:NewFrontier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NY1986)
4)Fenby,Tonathan,TheIntermationalNewsServices:aTwentiethCentury,NY1986
5)Bamouw,Erik,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CommunicationsNY1989
90年代以后研究著作原文:
1)Matin,LesieJohn,CurrentLssuesi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NY1990
2)Merrill,JohnCalhoun,GlobalJoumalism:Journey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NY1991
3)GarnhamNicholas,CapitalismandCommunication:GlobalCultureand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London1990
4)HerbertISchiller,BeyondNationalSovereignty: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inthe1990sNJ1993
5)AliMohammadi,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Globalization:AcriticalIntroduction,London1997
②洛特非·馬赫茲:《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zhàn)》,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第9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卷,第477頁。
④⑤轉(zhuǎn)引自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7頁,第238頁。
⑥國際新聞在新聞中的比重問題,是一個需要進行實證性研究的問題。在早期的報刊中,其比例無疑是很高的,例如英國第一份日報《每日新聞》,其創(chuàng)刊號的聲明就明確指出該報是以翻譯荷文、法文消息為主,“迅速、正確而公正地報道國外新聞”(見鄭超然等《外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3頁)。中國最早的報刊也是以國際新聞為主,有的就以《各國消息》為報名(見白潤生《中國新聞通史綱要》,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26-30頁)。
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重要報刊《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中用于國外新聞報道的頁數(shù),占其總數(shù)的22-24%。(見威廉·哈森《世界新聞多棱鏡》,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77-78頁)。
⑦[美]卡爾·多伊奇:《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轉(zhuǎn)引自陳漢文《在國際舞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頁。
⑧[日]浦野起央:《國際關系理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34頁。
- 上一篇:國際貿(mào)易傳播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