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
時間:2022-03-18 10:52:00
導語:人的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在人的精神屬性中,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人類特有的區(qū)別于動物的一種基本特征,人類的理性伴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這主要表現為人們能夠認識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并取得相應的成果。理性充分顯示了人類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展示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傮w來講,“人類”的理性具有絕對性。然而,人雖然是有意識的理性存在物,但是思維和理性絕非是人的全部,人是社會關系中的知情意相統一的現實個體。非理性因素與人相伴相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非理性特征,因此,“個體”的非理性又具有相對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只有在社會集體中才能生存和發(fā)展,社會個體依賴于社會群體這一事實不容懷疑。社會群體的生活是一個以合作和向善為基礎的有序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各種準則和制度的規(guī)范作用,從這層意義上講,個人依賴社會就在于維護并遵守這些準則和制度。社會只有在價值準則和規(guī)范制度的約束下才能進步和發(fā)展,這就需要個人能夠認同、接受和內化、遵循這些準則、規(guī)范。當個體相對的非理性因素與社會絕對的理性價值體系產生沖突時,決定了我們必須憑借某種力量去調整這種人性的沖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價值規(guī)范體系得以實現的方式之一,也是能夠調節(jié)人性沖突并使之升華的工具和力量。從這層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解決社會集體理性同個體非理性之間矛盾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科學的手段提高和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道德素養(yǎng)的人才。傳統觀念認為,社會是一個理性設計的社會,理性設計的目標借助人的理性可以變?yōu)楝F實,并且還可以實現個人的社會化和道德化,其實這是一廂情愿。這種單一的借助理性通道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往往效果不佳,不僅無法實現人的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導致人性的危機和畸形?;谌说姆抢硇砸蛩嘏c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客觀矛盾,借助非理性通道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如果說人的理性源于人類大腦的思維能力,那么,人的非理性卻更多地源于人的身體、心理等因素,非理性因素是社會文化本質的反映,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理性因素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力量直接滲透到個體的價值選擇中,在人的主觀心理活動中,欲望、情感、意志三種非理性因素復雜多變,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影響尤為明顯。
首先,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價值引導作用。
欲望是社會個體基于主體需要而對外在事物的渴求和索取心理,體現了人類基本的原始動力和價值追求。人的欲望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如物欲、情欲、功名欲、創(chuàng)造欲等,這種對外部事物的占有、征服以及自身潛能的表現和張揚,既有先天本能性的低級欲望和需求,也有后天發(fā)展起來的更高級的欲望和需要,如發(fā)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等。人的欲望是現實性和超越性、有限性和無限性、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伴隨人的低級欲望和需求的滿足,高級欲望和需求就會產生,人類在產生欲望和滿足欲望的過程中推動社會不斷發(fā)展。
就個體而言,對欲望的過分抑制無疑不利于個體的發(fā)展,但是過度沉湎于滿足欲望,同樣會蛻變成欲望的奴隸。欲望是人類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欲望的滿足和激發(fā),促使人類不斷進步和追求。合理的欲望追求作為正當的刺激和追求,能促使人們保持旺盛的熱情和干勁,產生對外界事物的強烈渴求和直接動機,并最終凝聚成為個體價值選擇的行為態(tài)勢。人們一般認為,欲望是丑陋的、同社會道德格格不入的,因此,中西方大多希冀通過扼殺人的欲望的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雖然維護了道德,但是卻扼殺了人性,因為這從根本上忽視了人的非理性存在這一事實?,F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化了人們的物質利益的欲望,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需求,這也是道德發(fā)展的基礎。人的欲望尤其是生活中的物質欲望可能是向善的障礙,然而,人類不能無視這一障礙,障礙的跨越恰恰是道德的平川,但是同樣也給道德建設帶來了契機和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個人由物質性的欲望向精神性的欲望層次過度,由此推動社會規(guī)范的踐行和個體德性的完善。正如沒有人們對物質財富的欲望追求就不會推動市場機制的健全一樣,同樣,欲望的扼殺無論如何也難以產生積極的道德追求,也就不會促成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
其次,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規(guī)范選擇作用。
情感是構成人類生活世界的基本元素,滲透于人類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情感是個體心理結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個體對周圍現實以及自己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馬克思曾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盵1](P169)“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盵2](P117)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僅有對社會規(guī)范系統的認知是不夠的,如果缺乏對道德規(guī)范的情感體驗,那么就不能將社會倡導的價值準則融化于內心之中。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激發(fā)、催化作用,可以保證人們形成強烈的動機,影響人們對價值信息的選擇、評價和判斷。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接受社會規(guī)范系統和人性升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借助于個人豐富而健康的情感體驗,主體對社會信賴的價值準則作出積極和肯定評價時,就會產生自尊、自信等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出對道德規(guī)范的信賴和追求。而對社會價值準則作出否定和不滿的評價時,就會產生相應的自卑、羞恥、甚至內疚等消極的情感體驗。不難看出,情感具有調整人們行為的激勵效應,它促使主體以體驗的方式表達對事物意義的態(tài)度,通過強列的情緒表達出來,它既受理性制約,同時又表現為一種強烈的非理性沖動。一般說來,自尊感越強的人就越具有羞恥感,而道德品質越高尚的人就越會產生更為強烈的內疚感。
再次,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行為保障作用。
意志是指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行動的心理過程。意志可以調節(jié)和支配人的行為活動的目的性,具體表現在激勵人們去從事有助于達到預期目標的肯定性
行為和抑制不利于達到某種預定目標的否定性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意志對個體行為發(fā)揮約束和監(jiān)督作用。
意志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自我對社會價值目標接受過程中對自我的自覺控制上面,具體表現為自我鼓勵、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和自我監(jiān)督。個體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否及時反饋信息,適當調節(jié)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意志能力的調控。意志能控制個人活動同社會規(guī)范的吻合程度,通過檢查和修正因內外各種因素而引起的偏差,保證預定價值目標的實現。一個人的成敗得失與他的意志有著密切關系,堅強的意志力能夠培養(yǎng)出堅韌不拔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同時能夠控制和約束外界的各種誘惑,不被欲望俘虜,不被情感左右,而意志薄弱的人則很難達到這一境界。保證社會價值體系發(fā)揮作用,應當依賴于那些具有頑強意志能力的人,意志薄弱是人性的可怕弱點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作用的最大障礙。
三、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優(yōu)化非理性因素
人的非理性因素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層次不同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價值選擇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人的理性發(fā)展和非理性發(fā)展都具有歷史局限性,不能抽象地談論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發(fā)展。人的非理性因素的發(fā)展是社會一定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內化結果,這種內化結果又作為一種穩(wěn)定的精神力量影響著個體對社會價值體系的選擇取向,從這層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僅僅是目的,而且也是優(yōu)化個人非理性因素的手段。社會不能無限制地任憑非理性因素恣意生長,否則就會陷入西方非理性主義的泥潭,直接導致人們對社會理性生活和社會價值體系的冷漠和輕視。優(yōu)化非理性因素,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人的欲望的科學疏導。
市場經濟強化了個人的欲望,單純對欲望加以節(jié)制和約束并非易事。但是人畢竟是理性的人,總是能通過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引導來提升自己的生活獲得社會的認可,否則,人也就沒有必要或沒有可能加以教育。人的欲望需要是一個不斷產生和不斷滿足的過程,在一個欲望需求滿足之后,新的欲望需求隨之產生。不能否認有少部分人在某一物質欲望得到滿足之前也會產生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但是,我們絕不能寄希望于大多數人都能夠跨越物質的需要而去追求精神需要。
結合人的非理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充分把握人的各種欲望層次,了解其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本狀況。要對欲望和需求加以正確區(qū)分,對正當、合理的欲望要適當地加以滿足,對不正當、不合理的欲望要加以引導和限制。在一定度的范圍內,合理欲望的滿足是可取的,不能一味地抑制和消除。同時,由于我國現在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過分地強調需求的滿足也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過社會規(guī)范的科學引導去改變人們的精神需求,通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社會規(guī)范的范圍之中。
其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對人的情感的實踐刺激。
人是情感的動物,這種情感源于個體與社會的動態(tài)矛盾和相互影響之中。人的情感豐富而多變,情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作用不能抽象地討論,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社會個體始終與社會環(huán)境處于互動過程之中,外界因素直接刺激和影響著人的情感或情緒發(fā)生變化,積極情感能夠促動人們選擇或接受社會價值規(guī)范,而消極情感則誘導人們背離社會價值規(guī)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保證個體情感接收系統處于刺激狀態(tài),保證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良性發(fā)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面臨的實踐課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常態(tài)化、持久性的系統工程,對社會成員有著廣泛性的價值要求。長期以來,由于過分重視個人道德認知能力的獲得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以至于造成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嚴重脫節(jié)。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項系統工程,應當結合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要構建具體的與個人生活學習相關的場景和情勢,避免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枯燥、僵化的形式主義做法。
再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對人的意志的氛圍監(jiān)督。
氛圍其實就是一種環(huán)境,更多地發(fā)揮價值導向和善惡判斷的熏染作用,這種氛圍有助于保證人們道德意志能力的錘煉并保障個體一旦融入就會產生強烈的約束感而促使自己的行為自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需求。
社會總是渴望其成員不斷提升自己的是非分辨和善惡選擇能力,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其實如若多花些力氣鏟除污泥或鏟除相關的不利環(huán)境條件,倒是更有利于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土壤,能夠使道德行為得到發(fā)揚,使不道德行為得到遏制,尤其對于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的輿論作用更為明顯。培育社會道德氛圍,應當建立一個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當一個集體形成良好的揚善抑惡機制時,善行就容易被接受,而惡行就容易被制止。不少人之所以偏離社會道德規(guī)范而由開始的惶惶不安到后來心安理得,原因就是缺乏局部環(huán)境條件下的評價和監(jiān)督措施。而一旦有了動態(tài)的、有效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對人們的思想的產生以及可能的行為效果進行監(jiān)督,那么放任自流的行為就會得到遏制。當然,道德氛圍離不開公正的道德獎懲,它能借助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方式對人的行為加以衡量和評估,促使人們反省和檢查自己。這種獎懲更多的是表現在精神性的層次上,利用人們的羞恥心和自尊心,通過對善與惡、是與非的區(qū)分,實現人們心理和行為對社會規(guī)范的遵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上一篇:西方發(fā)達國家政府思想政治教育
- 下一篇:利益邏輯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