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旗袍發(fā)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11:42:00
導語:我國旗袍發(fā)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旗袍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服飾,它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完成的,對這種旗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們充分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以次作為我們改良現(xiàn)代生活方式(特別是服飾)的基礎。
關鍵詞:旗袍;人文因素;歷史;人體工學;文化內涵;心理需求
前言
旗袍作為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服飾,風行于20世紀20年代,在當代也是眾多婦女推崇的對象。它不但輕便適體,而且能充分的體現(xiàn)婦女優(yōu)美的身姿和流暢的線條,從而顯的女性十分苗條、俊美。作為中國女人獨有的福音,旗袍的設計發(fā)展是隨著時代變遷和情趣愛好的演變而變化的,在個過程中,強調人文因素成了人們首先要把握的重點;人類自始至終在追求審美,而這種審美需要正是人類人文因素的一種高級的外在的表現(xiàn);我們的祖先將那個年代的人文因素合理的融入到旗袍中,使得旗袍在其造型上充分展示了女性美感,恰到好處地遮掩過分的“性”感,在審美和美感的欲望中,延伸東方神韻,盡情舒展個性魅力。
1人文因素對設計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創(chuàng)新,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們的物質生活也達到了空前的豐富,但工業(yè)化進程帶來的消極影響已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們創(chuàng)新的精神、意識和激情,離不開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環(huán)境,在這之中,人文因素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人文因素作為我們精神層面上的反應,從根本上控制著物質方面的變化與發(fā)展,而且我們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體工程學、文化、和心理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在設計(特別是服裝設計)時的選擇。
服裝不是一幅掛在墻上的畫,它不單單是外觀漂亮就能滿足我們人類的需求,穿著舒適才使它的最終目的,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代表,旗袍的設計與發(fā)展是我們祖先合理的將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裝設計上的成功范例。物質的發(fā)展離不開精神的撫慰,服裝與人之間有一個相互交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考慮人文因素,設計才能成功。旗袍之所以成為我們中國女性服飾的驕傲,原因就在于此。
2旗袍設計歷史中人文因素分析
2.1旗袍的發(fā)展歷史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fā)源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深衣。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于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后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wěn)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于朝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qū)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征。
流行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于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而我們現(xiàn)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隨著清朝入主中原并鞏固政權后,清朝統(tǒng)治者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fā)易服浪潮,至此傳統(tǒng)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興起,以此用服飾來同化漢人。至清后期,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并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此時的服飾趨向于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xiàn)女性的自然之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3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并延續(xù)至今。
2.2旗袍中的人體工學分析
傳統(tǒng)旗袍的造型最早是清順治年間建都北京時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由于當時的審美需要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同時,受到封建禮儀的限制,先是為了便于戎裝女子在馬上的馳騁搏殺,其服裝采用直硬款式、寬下擺、不收腰、袖子窄、外形肥大;定居后由于社會開始安定,不再需要女子戎馬狩獵,這時的旗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領高蓋住腮碰到耳垂,袍身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目的是為了耐磨損。滿漢兩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刺繡引入到旗袍的裝飾中,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飾,從而在視覺上很好的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但其審美特征仍以清代封建統(tǒng)治者病態(tài)的鑒賞水平為準,不顯露形體的自然美,旗袍造型硬朗、平直,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衣服雖然以人體為形成的基礎,但人的形體并不能最終決定服裝式樣;封建思想對女性的禁錮,使得旗袍的設計制作沒有充分根據(jù)女性身體造型特點,是對女性自由的剝奪。轉到了現(xiàn)代,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功能性的要求逐漸突出,旗袍服飾開始強調表現(xiàn)人體線條,注重表現(xiàn)人體的臀和胸,緊收腰,制造修飾后的曲線造型,提供以人為本的審美意識,審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狀態(tài)的習慣,將衣服裁剪趨向合身適體,采用黃金比定位,在強調與女性身體曲線吻合的同時,一掃清朝矯飾之風,去繁就簡,從而充分襯托出東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描出來,讓女性散發(fā)出誘人的魅力。
2.3旗袍中的文化內涵
美感的產生是在反復多次的審美活動中得到反復多次的滿足,滿足后的延續(xù)便產生了審美文化。衣裳是純外表的東西,這種美是有權選擇的,是人為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文化內容是內涵,而服裝的造型、色彩是外延;服裝的文化性給愛美的人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美的理論基礎。
旗袍在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民族文化內涵。它適度地強調女性的“S”曲線,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xiàn)服飾的大家品質,莊重、典雅而又端莊,使出席莊重場合的最佳腐蝕。并且現(xiàn)代旗袍是對人體的一種較為溫和的解放。旗袍的立體造型,既適合我國女性的體形特征,又符合國人一般的審美傾向,體現(xiàn)了獨特的東方魅力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含。
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從而更富魅力,使女性的腿第一次得沐天日,使得自然美成為社會普遍接受和欣賞的美,它在展現(xiàn)人外在美的同時舒展內心世界,這種展現(xiàn)當然有人的自身氣質的作用。衣服穿在人體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裝中的文化和技術含量,對人的潛在資質的調動和挖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旗袍是在交融民族文化中出現(xiàn)的,它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注入新文化、新觀念,因此作為一種民族精神與中國服裝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它能獨領時代風騷。
2.4心理和社會需要對旗袍的影響
現(xiàn)代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它是中國服裝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但這個過程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需求下完成的。清朝流行旗袍是因為封建專制的結果,當時的社會需要一種統(tǒng)一的服飾來完成政治統(tǒng)治者從文化上統(tǒng)一中原的目的。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并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當時的中國由于剛剛脫離封建專制的束縛,民眾心中的自由得以釋放,人們對西方的事物(包括服裝)具有一種新鮮感,于是在慢慢地接受西方事物的過程中,中國的服裝設計師就將旗袍與國外的流行服飾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民國到現(xiàn)在都仍在流行的旗袍的大型。這種當時崇外思想的流行,源于幾千年封建思想對人們的禁錮;雖然如此,但中國人在心理上又不可能完全摒棄傳統(tǒng)服飾的造型,于是便出現(xiàn)了20-30年代旗袍大流行時代的優(yōu)美造型。在現(xiàn)代,由于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求以及旗袍本身特有的魅力,使得眾多女性仍然選擇旗袍作為展示自己優(yōu)美曲線的最佳服飾。穿上它,不但能較好地體現(xiàn)東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莊的風度,還能體現(xiàn)出對出席場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同時還顯示了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個性特點,這種種優(yōu)點,使得旗袍當仁不讓的成為中國現(xiàn)代傳統(tǒng)服飾的代表。
結語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tǒng)一的典型民族服裝,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yǎng),體現(xiàn)著美德,這些人文因素使旗袍成為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服裝。對這種服飾中蘊含的人文因素的理解,使我們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也是我們用來改良現(xiàn)代生活方式(特別是服飾)最好的理論武器。
參考文獻
[1]趙博談居室設計中的人文因素.2006
[2]李彬彬設計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3]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4]袁杰英中國旗袍[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城市建筑設計研究論文
- 下一篇:本土化包裝設計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我國最早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