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骨科藥用蕨類植物分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09:57:00
導(dǎo)語:水龍骨科藥用蕨類植物分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披針骨牌蕨
又名萬年青、青年草,系水龍骨科植物披針骨牌蕨Lepidogrammitisdiversa(rosenst.)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800~2000m的陰濕林下,附生樹干或石上。分布于納雍、貴陽、道真、桐梓、綏陽、松桃、印江。性涼,味微苦、澀。具有清熱利濕,止痛止血作用。主治小兒高熱,肺熱咳嗽,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21抱石蓮
又名石瓜子、爪子草、小肺筋、爪米石豇豆,系水龍骨科植物抱石蓮Lepidogrammitisdrymoglossoides(Bak.)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300~1500m的山坡林下,山谷溪邊的石上或樹干上。分布于威寧、興義、黎平、羅甸、貴陽等地。性微涼,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化瘀,舒經(jīng)活絡(luò),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痛,肺熱咳血,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淋巴結(jié)炎,膽囊炎,石淋,跌打損傷,疔毒癰腫,肌肉萎縮。含黃酮、生物堿、甾醇、氨基酸、糖等化學(xué)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22中間骨牌蕨
又名石爪、仙人指殼,系水龍骨科植物中間骨牌蕨Lepidogrammitisintermedia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500~1400m的山坡林下,山谷或河谷石上。分布于松桃、江口、荔波、赤水、赫章、畢節(jié)、水城、平塘、都勻等地。性平,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作用。主治脾虛食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
23骨牌蕨
又名上樹咳、桂寄生,系水龍骨科植物骨牌蕨Lepidogrammitisrostrata(Bedd.)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1000~1850m的常綠闊葉林下石上或樹干上。分布于印江、榕江、雷山、黎平、劍河、惠水、獨山、荔波、三都。具有清熱利尿,除煩作用。主治淋漓癃閉,熱咳,心煩,淋癥,感冒,瘡腫。
24肉質(zhì)伏石蕨
又名豆瓣鹿銜、底綠通經(jīng),系水龍骨科植物肉質(zhì)伏石蕨LemmaphyllumcarnosumPresl的全草。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林下,附生于石上。分布于荔波、興義、畢節(jié)、正安、息烽。性涼,味甘、辛。具有活血散瘀,清熱止咳,解毒消腫,利濕散結(jié)作用。主治淋巴結(jié)核,咯血,風(fēng)濕痹痛,尿結(jié)石,腹水,小兒驚風(fēng),肺熱咳嗽,骨折,中耳炎,毒蛇咬傷。
25小葉伏石蕨
又名鏡面草、靠背金錢、伏石蕨,系水龍骨科植物小葉伏石蕨LemmaphyllummicrophyllumPresl的全草。生于海拔720~1000m的密林下,附生于樹干上或石上。分布于施秉、荔波。具有清熱止咳,涼血止血,解毒作用。主治肺熱咳嗽,肺癰,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瘰疬,癰瘡腫毒,皮膚濕癢,風(fēng)火牙痛,風(fēng)濕骨痛。含蛻皮甾酮、蕨甾酮等化學(xué)成分。
26絲帶蕨
又名木蘭、木勞金,系水龍骨科植物絲帶蕨Drymotaeniummiyoshianum(Makino)Makino的全草。生于海拔800~2200m的溪邊或山坡密林下,附生于石上或樹干上。分布于松桃、威寧、畢節(jié)、安順、貞豐、安龍、長順、都勻、翁安、道真。具有清熱熄風(fēng),活血作用。主治小兒驚風(fēng),勞傷。
27滇鱗果星蕨
又名滇星蕨、千里馬,系水龍骨科植物滇鱗果星蕨Lepidomicrosoriumsubhemionitideum(Christ)P.S.Wang的根莖。生于海拔600~1550m的密林下、攀緣石上、樹干上。分布于赤水、道真、荔波、三都、獨山、榕江、貞豐等地。具有清熱止咳,活血通絡(luò),除濕止痛作用。主治咳嗽,骨折,跌打損傷,勞傷疼痛,風(fēng)濕痹痛。
28相異石韋
又名破血丹、小蛇頭草,系水龍骨科植物相異石韋Pyrrosiaassimilis(Bak.)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500~1050m的溪邊、路邊及林下石上或樹干上,石灰?guī)r及酸性山地均見。分布于羅甸、平塘、獨山、都勻、貴定、福泉、凱里、黎平等地。具有鎮(zhèn)驚,清熱,利尿,止血,解痙,祛風(fēng)安神作用。主治癲癇,小兒驚風(fēng),淋癥,外傷出血,肺熱咳嗽。
29波氏石韋
系水龍骨科植物波氏石韋Pyrrosiabonii(ChristexGies.)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約1000m的林下。分布于務(wù)川、興義、安龍、冊亨、荔波、獨山、貴陽、紫云等地。性涼,味苦、澀。具有清熱,鎮(zhèn)驚,利尿,止血作用。主治癲癇,小兒驚風(fēng),淋癥,外傷出血,肺熱咳嗽。
30光石韋
又名牛舌條、牛皮鳳尾草、大肺癆草,系水龍骨科植物光石韋Pyrrosiacalvata(Bak.)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400~1900m的林下石上、樹干上或石灰?guī)r山地。分布于思南、黃平、織金、納雍、務(wù)川、貴陽等地。性涼,味苦、酸。具有清熱除濕,利尿止血,止咳化痰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小便不利,石淋,吐血,外傷出血,胃炎,慢性支氣管炎,尿結(jié)石,外傷出血。含芒果酸、異芒果酸、綠原酸等化學(xué)成分。
31氈毛石韋
又名大金刀、牛耳朵,系水龍骨科植物氈毛石韋Pyrrosiadrakeana(Franch.)Ching的葉。生于海拔1500~2500m的石上。分布于盤縣。性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通淋作用。主治尿淋癥。
32西南石韋
又名長柄石韋、扁擔(dān)草,系水龍骨科植物西南石韋Pyrrosiagralla(Gies.)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1900~2540m的石灰?guī)r縫中。分布于威寧、貴陽。性涼,味微苦。具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涼血止血作用。主治淋癥,水腫,小便不利,痰熱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
33石韋
又名小葉下紅,系水龍骨科植物石韋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的全草。生于海拔700~2000m的路邊、林下、林緣的樹干上或石上。分布于貴州各地。性寒,味苦、甘。有利水通淋,清熱止血,化痰止咳作用。主治熱淋,血淋,石淋,小便淋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嗽,胃炎,慢性支氣管炎,尿結(jié)石,外傷出血。含里白烯、苷、甾醇、糖、有機酸等化學(xué)成分。具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抗菌、抗病毒等藥理作用。
34有柄石韋
又名小石韋、貓耳朵,系水龍骨科植物有柄石韋Pyrrosiapetiolosa(Christ)Ching的葉。生于海拔300~1600m的疏林下、林緣、裸石上及石墻上。分布于赫章、赤水、習(xí)水、桐梓、松桃、安龍、冊亨、貴陽、修文、清鎮(zhèn)等地。性微寒,味苦、甘。具有利尿通淋,清熱止血作用。主治熱淋,血淋,石淋,小便淋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嗽。含甾醇、綠原酸等化學(xué)成分。
35柔軟石韋
又名牛舌條、大石韋、多形石韋,系為水龍骨科植物柔軟石韋Pyrrosiaporosa(Presl)Hovenk.的葉。生于海拔350~1600m的石灰?guī)r地區(qū)的林下、林緣、灌叢下、曠地的石上,也附生樹干上。貴州各地均有分布。性涼,味苦、甘。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止血作用。主治水腫,石淋,小便澀痛,外傷出血。
36廬山石韋
又名葉下紅、血公雞,系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asheareri(Bak.)Ching的葉。生于海拔1100m的山谷溝邊石上。分布于榕江、桐梓等地。性平,味苦。具有利尿通淋,清熱止血作用。主治熱淋,石淋,小便淋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嗽,腹瀉,跌打損傷。
37相似石韋
系水龍骨科植物相似石韋Pyrrosiasimilis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480~980m的石灰?guī)r山地林下石上。分布于興仁、福泉、荔波、獨山、平塘。具有清熱利尿,通淋作用。主治接骨,淋病,蛇蟲咬傷。
38越南石韋
系水龍骨科植物越南石韋Pyrrosiatonkin-enses(Gies.)Ching的葉。生于海拔500~970m的石灰?guī)r地區(qū)的低山河谷地帶,附生樹干上或石上。分布于荔波、安龍、冊亨、望謨、羅甸、關(guān)嶺、鎮(zhèn)寧、安順。性涼,味微苦。具有清熱利尿作用。主治尿道炎,熱咳,淋病。
39絨毛石韋
系水龍骨科植物絨毛石韋Pyrrosiasubfur-furacea(Hook.)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350~1300m的路邊林緣石上或林下樹干上。分布于普定、平壩、六枝。具有清熱利尿,通淋作用。主治接骨,淋病,尿道炎,蛇蟲咬傷。
40石蕨
又名鴨舌魚鱉、石豇豆、金扁擔(dān)、金挖耳、手指背,系水龍骨科植物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mum(Gies.)Ching的全草。附生于海拔550~2500m的樹干、石上或石壁。分布于威寧、荔波、獨山、平塘、松桃、印江、德江、修文、清鎮(zhèn)。性涼,味淡。具有鎮(zhèn)驚,活血調(diào)經(jīng)作用。主治疝氣,小兒驚風(fēng),肺熱咳嗽,水腫,腎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等。(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
[1]王培善,王筱英.貴州蕨類植物志,第1版[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112.
[2]貴州省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貴州中藥資源,第1版[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2:624.
[3]吳征鎰.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第1版[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0:706.
[4]何順志.貴陽市中草藥資源,第1版[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5:49.
[5]何順志.貴州中草藥資源研究,第1版[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7:190.
[6]貴州省中醫(yī)研究所.貴州中草藥名錄,第1版[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55.
[7]汪毅.中國苗族藥物彩色圖集,第1版[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360.
[8]陳德緩,羅廷華,張厚權(quán).苗族醫(yī)藥學(xué),第1版[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428.
[9]邱德文,杜江.中華本草·苗藥卷,第1版[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178.
[10]孫濟平.毛南族醫(yī)藥,第1版[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246.
[11]趙俊華,潘爐臺,張景梅,等.仡佬族醫(yī)藥[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