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解讀論文
時間:2022-09-22 03:44:00
導語:大眾文化解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在許多人看來,“大眾文化”是與大眾性、娛樂性、商品性、消費性等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如果我們以哲學反思的視界和文化視野的身份觀照大眾文化,便會給予大眾文化產(chǎn)品以全新的闡釋。為世人所熟悉的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除了具備熟知的“大眾”功能外,還是一部追求與幻滅的交響,體現(xiàn)了永恒與短暫的二律悖反,對生命本體意義作出了整體觀照。
一
提起“大眾文化”,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它的大眾性、娛樂性、商品性、消費性等特征:對于大眾文化對意義的消解、價值的削平、深度的瓦解、本質(zhì)的顛覆等,人們雖不乏深刻的批判(如“法蘭克福學派”),卻也能夠站在“反精英”的立場上給予足夠的理解。的確,對于大眾文化的許多作品,我們無法甚至也沒有必要按照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闡釋模式加以學院化的解讀。人們欣賞和接受大眾文化作品,期望和實際得到的也許更多的還是工作時間以外的身體放松、精神愉悅和思想休閑。
美國電影大片《泰坦尼克號》為許多人所熟稔。將其歸為典型的大眾文化產(chǎn)品,也是電影界、文化界的共識。人們之所以將其劃歸“大眾文化”,可能基于如下原因:一是影片以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符合大多數(shù)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期待視野”,容易引起轟動效應:二是電影從構(gòu)想、制作到發(fā)行、宣傳、播映的全過程完全按照市場化規(guī)則運作,從演員選取到鏡頭安排,從畫面創(chuàng)意到技術(shù)投入,都顯示出了導演的良苦用心:三是人們在觀看影片時,大都帶著一顆平常心,以一種消遣、放松的心態(tài)對待,大可不必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地考慮它有什么審美功能和政治功能:四是影片在全球范圍內(nèi)大獲成功后,又相繼帶來了歌曲熱(一曲《我心永恒》唱遍全球)、演員熱(主要演員一炮走紅)等“效應鏈”。
但是否就意味著,所有這些便代表了《泰坦尼克號》的全部?對于《泰坦尼克號》,我們是否有且只能有這唯一的解讀方式?當然答案是否定的。筆者認為,對于一部大眾文化作品,我們不僅可以從傳統(tǒng)的娛樂功能、消費功能、休閑功能等角度加以習慣性地解讀,還可以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或以精英化立場進行闡釋。比如,對于穿牛仔褲這一大眾行為,在美國著名大眾文化學者約翰·費斯克看來,卻成了一種文化表征:“牛仔褲被視為非正式的、無階級的、不分男女的、且對城市與鄉(xiāng)村都適用的:穿牛仔褲是一種自由的記號,即從社會范疇所強加的行為限制與身份認同的約束中解放出來?!盵1]法國學者德塞圖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研究和闡釋大眾文化,提出了著名的“抵制”理論,認為大眾文化是以“游擊戰(zhàn)”的方式在抵制和顛覆主流意識形態(tài)。他指出:“大眾文化不但具有創(chuàng)造性.而且這創(chuàng)造性具有顛覆意味,代表弱者對強者的勝利?!盵2]而事實上,當前一些大眾文化產(chǎn)品如通俗電視劇亦非純一色的庸俗、純粹為了娛樂、專門投觀眾所好,而具備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價值。如瓊瑤、金庸的許多影視作品雖屬于典型的大眾文化產(chǎn)品,十分強調(diào)作品的娛樂、休閑功能,注重收視率和經(jīng)濟效益,但如果我們能夠從情節(jié)的復雜曲折引人、人物性格的矛盾多元豐富、人情世態(tài)的展示體驗思考、人的價值尊嚴的重視揭示等方面加以解讀,便會覺得這類大眾文化作品并非如常人想像的那樣俗不可耐。在這種意義上,“大眾文化”便不僅僅狹義的“大眾的”(與文化層次較高的精英階層相對,相當于英文中的mass)文化,還屬于廣義的“大眾性”(相當于英文中的popular)。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以外在于一般意義上的“大眾”的身份,以“大眾文化研究者”的身份進入大眾文化視界,更冷靜、更深入地給予大眾文化產(chǎn)品以全新的文化解讀。這也正是許多人特別是一些文化研究者,雖然并不看重一些通俗電視劇(如美國的《豪門恩怨》、中國的《還珠格格》等)的質(zhì)量和品位但仍很有耐心地觀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電影《泰坦尼克號》便有這方面的哲學文化命意。
二
許多人看了影片《泰坦尼克號》后,都不知不覺地為其場面的宏大而驚嘆。其間男女主人公纏綿而曲折的愛情故事又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一曲《我心永恒》更是使許多青春少男少女如醉如癡。然而,驚嘆、震撼、癡迷之余,我們不禁要說:“泰坦尼克號”絕不是一只普通的船,而是一只生命之舟、哲理之舟。
1、追求與幻滅的交響
追求——幻滅——追求,是人類生存境遇的生動寫照。人類正是在追求與幻滅的不斷交替中實現(xiàn)自身的終極超越和永恒發(fā)展。追求與幻滅也因此成為許多作家和藝術(shù)家的經(jīng)常性話題。正是因為不斷追求,保爾才在困境中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升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正是因為追求生存的權(quán)利,“老井”村民才世世代代不忘找水,盡管是歷經(jīng)磨難(《老井》):正是因為追求人性自由和做人的尊嚴?!拔夷棠獭辈挪活櫴浪椎姆磳偷赖碌淖l責,果敢地與“我爺爺”野合于那片高梁地:才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地沖向日本軍車(《紅高梁》)……然而,有追求就有幻滅。人類正是在一次次的幻滅中走向理性和成熟(當然也不排除“幻滅中的絕望者”)。人類無法回避幻滅,所幸的是人類并沒有為幻滅所羈絆,而是在幻滅中不斷地追求。老漁民圣地亞哥外出捕魚,盡管遇到了鯊魚群的攻擊,但是他并沒有主動放棄,而表現(xiàn)出了不畏艱險的“硬漢精神”,與鯊魚群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雖說那條特大馬林魚最終只剩下了空空的骨架。誰又能說這是一種失敗?(海明威《老人與?!?“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眱叭?,這正是人類不斷戰(zhàn)勝自然、超越自身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向度和思想支撐。
影片《泰坦尼克號》正是一部追求與幻滅的交響曲。在人類不斷追求和探索的偉大進程中,“設計周密,永不沉沒”、被譽為“夢想之船”的“泰坦尼克號”終于誕生于世:船上的乘客,正是出于某種內(nèi)在的或外在的追求,才在眾人充滿艷羨的目光中離開了愛爾蘭西海岸,出于人性的張揚和對生命本體意義的追求,女主人公露西置母親的苦口婆心于不顧,自愿放棄有錢有勢的富家生活,甘心愛上偏愛繪畫的“窮小子”積奇,并許下終身誓言:若不是為了某種“追求”。人們又何必花上十年功夫去挖掘“泰坦尼克號”的殘骸呢?無疑,《泰坦尼克號》意在歌詠人類的不懈追求。作品的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和主旨思想。都因為有了“追求”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出、強化和升華。
然而,《泰坦尼克號》并不只單純是追求的頌歌,同是也是一曲幻滅的挽歌。“連上帝也難叫它沉沒”的“泰坦尼克號”竟在處女航中意外地撞上了冰山,給人類的智慧和理性當頭一棒,似乎人類的一切努力都在頃刻間化為“斷井殘垣”:男女主人公之間一見鐘情式的美好情緣,在突如其來的海難面前也只能長久封存于幸存者的記憶中:船毀人亡的那一刻,老船長的經(jīng)驗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乘客們起初的激情降到了冰點……所有這些都在向人們昭示:人類的追求并非總是一帆風順。
船撞冰山的確是個悲劇。但是老船長那剛毅的眼神、露西對真愛的執(zhí)著、樂隊的臨陣不亂和對崗位的堅守、落水者的苦苦掙扎、發(fā)掘隊十年的艱辛努力等,又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人類不會在幻滅面前低頭.人類絕不會放棄追求。只要信念執(zhí)著,不斷追求,繼續(xù)奮斗,人類就會鑄造真正“永不沉沒”的“生命之舟”。
2、永恒與短暫的二律背反
“永恒”與“短暫”作為一對哲學范疇,對立統(tǒng)一于人類的生存空間。人類有時可以在短暫而有限的一生中實現(xiàn)對生命的永恒超越,有時卻又不得不面臨其帶來的巨大困惑。許多作家、藝術(shù)家正是在“永恒”與“短暫”的二律背反中為其作品尋求哲學命意。我們可以在悠美的《藍色的多瑙河》中盡情領(lǐng)略自然界的偉大胸懷,在凡高的《向日葵》中感受到生命的燦爛和對生活的執(zhí)著:然而,當我們置身于“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的審美空間時,定會引發(fā)人生的短促和對生命的焦灼。影片《泰坦尼克號》正是在“永恒”與“短暫”的二律背反中,傳達出了導演的時空觀和哲學觀。
人類的追求是永恒的,“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不會喪失人們對追求的信念:自然規(guī)律是永恒的,人類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實踐不能肆意而行:美好的愛情是永恒的,盡管僅發(fā)生在剎那間:真摯的感情是永恒的,哪怕是深埋心靈深處,歷經(jīng)百年也會歷歷在目: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恒的,雖然經(jīng)過海水的長年侵蝕,但風采依舊。影片中老船長和樂隊在關(guān)鍵時刻的鎮(zhèn)定自若、視死如歸,更說明了生命雖然短暫卻可以實現(xiàn)永恒??梢哉f,回蕩影片始終的一曲《我心永恒》,歌詠的絕不僅僅是愛情的永恒。
人生又是短暫而不可測的。誰也沒有預料到“泰坦尼克號”會意外地撞上冰山:積奇能夠去成美國,似乎得歸功于他在財博中的好運:露西與積奇的相識、相知、相愛,沒有經(jīng)歷太長的時間考驗,而帶有很大程度的偶然因素:一見鐘情的一對年輕人,認識不多久便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有的人在海難中即便是尋回了一條生路,他們得到的也只能是片刻的“逍遙”和生命短暫的“永恒”。導演意在歌詠“永恒”,但潛意識中又無法回避其對立面。
世界既是永恒的,也是短暫的:既是短暫的,也是永恒的。有的人能在短暫中實現(xiàn)永恒:有的人雖然達到了肉體上的相對永恒,但得到的卻只能是精神之域的短暫和貧乏。筆者認為,這正是影片《泰坦尼克號》哲學命意的關(guān)鍵所在。3、生命本體意義的整體觀照
藝術(shù)家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從特殊的視角。去表現(xiàn)他眼中(外在世界、有形世界)和心中(內(nèi)在世界、無形世界)特有的世界。影片《泰坦尼克號》不僅向人們展示了驚心動魄的宏偉場面,以藝術(shù)的形式對外部現(xiàn)實世界作出了直觀反映,同時還把思想的觸角延伸到了人的心靈世界,展現(xiàn)了人類的生存境遇,思索著人的價值與尊嚴,充斥著強烈的人文精神。
首先,是對人類生存境況的整體觀照。人類既有追求又有幻滅,既有成功又有挫折:人生在短暫與永恒的二律背反中演繹著一幕幕悲喜劇。影片所表現(xiàn)出的既有人類駕馭自然、追求永恒、期待成功的欣喜與夢想,又有不遂人意、失卻永恒、歸于失敗的無奈和惆悵。影片客觀真實地向人們展示了人類生存空間的特質(zhì):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不是停滯的而是變化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是一維的而是多元的,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
其次,是對人類生存價值的整體觀照。人的價值是什么?盡管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盡相同.影片自始至終也沒有正面地給予明確回答,但卻在不斷地在向觀眾作暗示。價值的判斷和判斷的價值潛在地貫穿著影片的始終,導演在善與惡的較量中嵌入了關(guān)于人類生存價值的宏大主題。毋庸置疑,人類離不開追求,人們只有在追求中才能實現(xiàn)自身價值,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追求中實現(xiàn)愛情和生命的永恒。為了追求,人類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露西與家庭決裂、“泰坦尼克號”夢斷冰山等),哪怕是遇到了冰川火海。然而,人類的追求既是功利的,又是非功利的。人類的某些追求有時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種追求是向善的:有時卻又難免帶有自私和唯我的一面,甚至建立在對另一些人尊嚴、價值、生命的蔑視和踐踏上,因而帶有不義性,及至失去價值意義。為了追求人性自由,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份愛情,露西寧愿放棄豪華和高貴: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人們還是優(yōu)先考慮了婦女和兒童:在人們正想方設法逃生時,老船長和樂手們卻堅守崗位,恪盡職責,與船同沉(難道他們就不想活嗎?)相比之下,一些富貴之家卻憑著權(quán)勢和地位置其它人命于不顧,“逃之夭夭”: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20只救生船只有1只回來。致使千余條性命葬身魚腹……我們不禁要問:“泰坦尼克號”僅僅是一只普通的船嗎?俗話說:“社會大舞臺,舞臺小社會。”“泰坦尼克號”不正是一個包容了“眾生相”的小社會嗎?
恩格斯在談到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時,曾要求作家要做到“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nèi)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3]影片《泰坦尼克號》通過描述一樁奇崛浪漫的愛情故事、再現(xiàn)船沉人亡的驚險場面,傳達出了對生命的體驗和人生的觀照,娓娓敘述中蘊含了哲理,情節(jié)變幻中體現(xiàn)著思辨,既有對外部世界的俯瞰和形而上的整體觀照。又有對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把握和人的價值的思索,從而使“泰坦尼克號”超越了普通船只的意義,成為生命之舟、哲理之舟。
三
通過對影片《泰坦尼克號》的文本分析和哲學命意的挖掘,我們不難領(lǐng)會大眾文化的另向闡釋性。不過,這里仍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第一,大眾文化具備另向闡釋性,是否就意味著它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經(jīng)過如上的解讀,《泰坦尼克號》是否就不屬于大眾文化產(chǎn)品了?第二,如此這般的闡述是否帶有生硬的“精英文化”立場?第三.大眾文化的這種另向闡釋性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什么樣的深刻啟發(fā)?
對于第一個問題,可以說是不言自明的。首先,如前所述,就總體而言,無論就導演的初衷還是實際的收效而言,恐怕我們沒有理由將其劃歸其它文化類型。將其歸為大眾文化,沒有人會提出什么異議。其次,文化產(chǎn)品能夠引起共鳴、轟動。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不論其是娛樂性的、休閑性的,還是兼有文化性的、審美性的,均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這時,似乎再去生硬地將其劃歸哪種文化類型已沒有太大必要。
對于第二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的是,不管是否帶有精英文化的立場,只要這種闡釋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作品的意義生發(fā)和延伸,就是對作品的公正對待。那種把一些大眾文化產(chǎn)品視為淺薄、庸俗之物的人,自認為是抓住了本質(zhì),擊中了要害,其實也只是一種文化偏見和意義誤讀。即使退一步來講,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所謂作品的意義更多地生成于讀者的解讀實踐中,因此便產(chǎn)生了不同于原本文的“第二本文”。接受美學創(chuàng)始人姚斯說得好“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zhì)。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zhì)形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盵4]照此看來,如上對《泰坦尼克號》所作的文化闡釋,正是作品意義本身的一部分,并非是出于精英立場的一種文化偏執(zhí)。
至于這種多向闡釋性對大眾文化研究和發(fā)展的啟示至少有兩個方面:其一,好的大眾文化產(chǎn)品,不應僅僅向大眾提供普泛性的娛樂和消費的功能(這當然是必要的),還應當具備“敞開性”,提供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方面的思考和收獲。其二,作為大眾文化的解讀者,不僅僅可以與常人一道收獲身心上的娛樂和休閑,還可以進入作品的另一個維度和另一個世界,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馬爾庫塞語)。這個世界是和世俗世界迥然不同的文化之域、審美之域。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得到的可能是精神的愉悅、審美的享受、境界的超越、人格的升華、靈魂的凈化,也可能是一種文化警省、文化反思,或是一種文化的否定、批判和超越。而且某種意義上,對于蕓蕓眾生來說,后者也許更為重要,因為如果對文化產(chǎn)品提供的既定生活現(xiàn)實和強加的生活秩序一味信賴和被動接受,而缺乏應有的否定、批判和超越,按照馬爾庫塞的說法。就是一種只有物欲而沒有精神追求、只有現(xiàn)在而沒有未來、只有順從而沒有批判的“單向度的人”,就是最終忘卻了人的真正需要的人。[5]也許有人會說。對大眾文化產(chǎn)品和消費這種產(chǎn)品的文化大眾提出這樣的要求未免有點過分,因為擔負這樣的文化職責原本就不是大眾文化的任務。其實這種擔憂隱藏著明顯的二元對立模式,認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不可能達成一致和共識。但是,二者最終實現(xiàn)殊途同歸完全有可能,而且這種局面正是我們期待已久的。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
[2]陸揚、《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第128頁。
[3]恩格斯《致斐·拉薩爾》(1859年5月18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頁。
[4]姚斯《走向接受美學》,《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頁。
[5]馬1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 上一篇:領(lǐng)導應對金融危機的演講稿
- 下一篇:中學生心理講座精彩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