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人壽保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5:22:00
導語:非理性人壽保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的非理性拒絕保險
讓我們來做這樣兩個實驗。一是有兩個選擇,A是肯定贏1000(1000,1),B是50%可能性贏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會選擇哪一個呢?超過80%的人都選擇A,這說明人是風險規(guī)避的。二是這樣兩個選擇,A是你肯定損失1000元(-1000,1),B是50%可能性你損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損失(-2000,0.5)。結(jié)果,超過70%的人選擇B,這說明他們是風險偏好的。
可是,仔細分析一下上面兩個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假定你現(xiàn)在先贏了2000元,那么肯定贏1000元,也就是從贏來的2000元錢中肯定損失1000元;50%贏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損失錢;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當于50%的可能性損失2000元。
由此不難得出結(jié)論:人在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了。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論”的兩大“定律”。
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喜歡躲避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卻又傾向于冒險了。這是卡尼曼[2](Kahneman)與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論”[3]的重要觀點。理性使我們規(guī)避風險,非理性又讓我們有風險偏好。
在人壽保險行為中人們有同樣的非理性行為。純粹保障型產(chǎn)品沒有儲蓄型產(chǎn)品受歡迎。保險是一種損失性風險,這是由保險基本原理——損失補償——決定的。用“前景理論”的實驗描述人壽保險就是兩種選擇保險A有50%[4]可能死亡損失生命和1000元(保費)獲得2000元(保險金),50%生存但損失1000元(保費),不保險B有50%可能死亡損失生命,50%生存而沒有損失。如果把保險金當成對生命損失的補償,那么A是(-1000,1),B是(-2000,0.5)。大部分人選擇不保險B,這說明他們是風險偏好的。所以人們的非理性拒絕保險——風險規(guī)避——而尋求風險。
二.非理性人壽保險產(chǎn)品
顯然,保險公司不會有上述的損失概率達到50%的產(chǎn)品。保險人經(jīng)營的風險發(fā)生的概率一般不高。這是保險產(chǎn)品的經(jīng)濟可行性要求。理性上講,保險的目的是風險轉(zhuǎn)移與損失分擔。只有純保障性產(chǎn)品才是被保險人最理性的保險選擇。由于人們面對損失的非理性,純保障性保險產(chǎn)品往往不被市場接受。人壽保險市場主要是具有儲蓄[5]功能的產(chǎn)品。長期死亡險和短期意外險占總保費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健康險也不到五分之一。
2002年全國人身保險保費2275億,其中人身意外傷害險保費79億,健康險保費122億,壽險保費2074億[6]。占人身險保費91%以上的壽險保費中屬于純保障責任的保費不到10%。大量的還本性的兩全險和養(yǎng)老金險,客戶可以反還保費同時又得到了保險保障。其實是用客戶保費的利息充當了保險保障的保費。這種利息收入對客戶不敏感。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賬戶”的概念。
錢就是錢。同樣是100元,是工資掙來的,還是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揀來的,對于消費者來說,應(yīng)該是一樣的??墒鞘聦崊s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這證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個方面:錢并不具備完全的替代性,雖說同樣是100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里,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fā)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會去聽??墒侨绻闆r變一下,假設(shè)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票子。在你馬上要出發(fā)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你把票子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jié)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掉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并沒有區(qū)別,沒有道理丟了電話卡后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聽了。原因就在于,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yù)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票和后來需要再買的票子都被歸入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劃算了。
同樣的,保險客戶對所交保費與保費的利息建立了不同的帳戶,保費是自己付出的而利息是獲得的“意外”之財。顯然,保險客戶更看重保費。
這種保險市場的選擇正好映證了“前景理論”的結(jié)論。面對客戶的非理性選擇,保險人要有針對性的非理性產(chǎn)品。
三.非理性壽險營銷
面對人們的非理性決策,在壽險營銷中必須抓住客戶心理,理性地進行非理性營銷。
1讓計劃書看起來很美
卡尼曼在做諾貝爾演講時,特地談到了一位華人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奚愷元教授[7]。
來看一個奚教授于1998年發(fā)表的冰淇淋實驗?,F(xiàn)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愿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
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評點:也就是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較,人們?nèi)粘I钪械姆N種決策所依據(jù)的參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們反而愿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實驗表明:平均來講,人們愿意花2.26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只愿意用1.66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jù)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
在為客戶設(shè)計保險計劃時,可以附加風險很低的保障責任??蛻艋ㄏ鄬χ麟U保費很少錢獲得很高保障(保額)。這讓客戶看起來很美的計劃書必容易讓客戶滿意。
2突出客戶獲得
“前景理論”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于獲得的快樂。在壽險營銷中通過適當?shù)脑捫g(shù)突出客戶獲得的快樂,弱化損失的痛苦。
先讓我們來看一個薩勒曾提出的問題:假設(shè)你得了一種病,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國年均車禍的死亡率)會突然死亡,現(xiàn)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那么現(xiàn)在請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體很健康,如果說現(xiàn)在醫(y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測試他們新研制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后會使你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醫(yī)藥公司花多少錢來補償你呢?在實驗中,很多人會說愿意出幾百塊錢來買藥,但是即使醫(yī)藥公司花幾萬塊錢,他們也不愿參加試藥實驗。這其實就是損失規(guī)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種相對不敏感的獲得,而本身健康的情況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對人們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損失,顯然,人們對損失要求的補償,要遠遠高于他們愿意為治病所支付的錢。
健康險中有一種住院津貼的責任,相對補償性的醫(yī)療報銷責任,住院津貼是很受歡迎的產(chǎn)品[8]。被保人覺得報銷性責任沒有給他帶來額外“收獲”,而津貼卻有“收獲”。
再來看一個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著名實驗:假定美國正在為預(yù)防一種罕見疾病的爆發(fā)做準備,預(yù)計這種疾病會使600人死亡?,F(xiàn)在有兩種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個也救不了。顯然,救人是一種獲得,所以人們不愿冒風險,更愿意選擇A方案。
現(xiàn)在來看另外一種描述,有兩種方案,A方案會使400人死亡,而B方案有1/3的可能性無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種失去,因此人們更傾向于冒風險,選擇方案B。
而事實上,兩種情況的結(jié)果是完全一樣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個也沒有死亡??梢?,不同的表述方式改變的僅僅參照點——是拿死亡,還是救活作參照點,結(jié)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表述方式上將得與失參照點平移以“獲得”為中心。例如損失20元保費,獲得200020元保額(保額加反還保費[9]),表述成(凈)獲得200000元。
3改變客戶的參照系
不過,損失和獲得并不是絕對的。人們在面臨獲得的時候規(guī)避風險,而在面臨損失的時候偏愛風險,而損失和獲得又是相對于參照點而言的,改變?nèi)藗冊谠u價事物時所使用的參照點,可以改變?nèi)藗儗︼L險的態(tài)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臨兩個投資決策,投資方案A肯定盈利200萬,投資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萬,50%的可能盈利100萬。這時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標定得比較低,比方說是100萬,那么方案A看起來好像多賺了100萬,而B則是要么剛好達到目標,要么多盈利200萬。A和B看起來都是獲得,這時候員工大多不愿冒風險,傾向于選擇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標定得比較高,比如說300萬,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賺了100萬,而B要么剛好達到目標,要么少賺200萬,這時候兩個方案都是損失,所以員工反而會抱著冒冒風險說不定可以達到目標的心理,選擇有風險的投資方案B。可見,老板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盈利目標來改變員工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
在制訂保險計劃時,有兩種方法可以改變參照系。一種是將保費損失隱含必要消費中或相對必要消費不明顯。例如,航空意外險保費相對機票價格不是損失。同樣,可以有列車旅客意外險、汽車旅客意外險等,只要保費不超過車票價格的5%,人們是不敏感的。另一種是提高客戶對現(xiàn)有生活的優(yōu)越感,進而產(chǎn)生保持這種生活持久下去的愿望,從而厭惡風險增加保險需求。
4幫助客戶完美
再來看一個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實驗。比方說現(xiàn)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倉大甩賣,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無損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錢買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剛剛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無損,另外這套餐具中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托,其中2個杯子和7個茶托都已經(jīng)破損了。你又愿意為這套餐具付多少錢呢?結(jié)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況下,人們愿意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卻只愿意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這里顯示了人們追求完美的心理?!巴暾浴北旧硎且环N美。一套餐具件數(shù)再多,破了幾個就不美了。如果客戶已經(jīng)買保險了或是老客戶,我們可以指出他保險計劃存在“缺陷”,需要新的保險保障來完善。象補充醫(yī)療是對社保醫(yī)療的完善,補充養(yǎng)老是對社保養(yǎng)老的完善。人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險保障?!巴暾浴笔俏覀兺卣贡kU市場的金鑰匙。
5調(diào)整客戶“心理帳戶”
人們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同樣,也為不同的消費建立“心理帳戶”。有些消費帳戶預(yù)算總是會比較充裕而穩(wěn)定,有些帳戶波動性大而成為臨時和備用帳戶。如果說服客戶動用臨時帳戶進行保險計劃相對比較容易。在客戶收入帳戶與消費帳戶之間有些關(guān)系緊密幾乎是同一個帳戶,有些比較隨意,有一個分配過程。往往固定收入用于固定消費聯(lián)系非常緊密,只有有盈余時才分配到非固定消費和投資帳戶。
我們不要將保險計劃固定到消費帳戶。針對客戶的財務(wù)狀況,讓投資帳戶貧乏的客戶把保險列入消費帳戶,讓投資帳戶充足的客戶把保險列入投資帳戶。有些收入帳戶的“意外”收入需要時間分配到消費和投資帳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客戶參與保險計劃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數(shù)法則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判斷,往往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概率論中貝葉斯定理的大數(shù)法則告訴我們,一個理性推斷行為不僅會使用大樣本的所有信息,也會利用所有的先驗信息。但實際上人們往往只是重視了條件概率,而忽視了先驗概率??崧c特韋爾斯基提出了他們稱之為“小數(shù)法則”的許多例子,即人們通常會根據(jù)自己已知的少數(shù)例子來作推測。我們都知道,概率論中存在“大數(shù)定理”,指的是當分析樣本接近于總體時,樣本中某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將接近于總體概率。而“小數(shù)法則偏差”是指人們將小樣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總體分布。人們在根據(jù)現(xiàn)有信息對不確定事件進行判斷時似乎不關(guān)心樣本的大小,也就是與“樣本無關(guān)”。例如,投擲6次硬幣如果出現(xiàn)4次正面2次背面,人們會將這個結(jié)果“推論”到投擲1000次的情況,因而高估出現(xiàn)正面的概率。這也說明人們往往會過于簡單地將對不確定事件條件下的判斷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礎(chǔ)上。中國有句古話,“亡羊補牢”。如果發(fā)現(xiàn)鄰居被人偷盜,會加強自己家的防盜系統(tǒng),安裝防盜門和防盜網(wǎng)等。其實,從社會總體上看,入屋盜竊發(fā)生的概率與鄰居家被盜沒有直接關(guān)系。人們往往從身邊發(fā)生的小數(shù)有時是偶然事件去推理,判斷。這正是與大數(shù)法則相對的小數(shù)法則。如果保險人從大數(shù)法則出發(fā)判斷損失概率是理性的,那么個人從個別事件推理出的損失風險是非理性的。
保險人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用專題節(jié)目、專欄[10]形式廣泛報道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意外事故、災(zāi)難事件,加深讀者對各種危險的印象,觸發(fā)客戶非理性聯(lián)想,提高公眾投保意識。
7悲劇的感染力
假設(shè)這個小島上有1000戶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臺風摧毀了。如果你是聯(lián)合國的官員,你以為聯(lián)合國應(yīng)該支援多少錢呢?但假如這個島上有18000戶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毀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種情況),你又認為聯(lián)合國應(yīng)該支援多少錢呢?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后面一種情況下的損失顯然更大??蓪嶒灥慕Y(jié)果顯示,人們覺得在前面一種情況下,聯(lián)合國需要支援1500萬美元,但在后面一種情況下,人們覺得聯(lián)合國只需要支援1000萬美元。
90%的破壞性產(chǎn)生的悲劇色彩給人們以震撼。這正是航空意外險在沒有推銷的情況下購買比例超過80%的原因之一。因為航空事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加深了人們對航空事故印象,提高了對航空危險的厭惡程度。同樣的原因,保險人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報道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意外事故、災(zāi)難事件時,要選擇更慘烈、悲劇色彩更濃的事件進行更深入的跟蹤報道。
四.最大化人們的幸福
人們最終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錢。這是經(jīng)濟學新的發(fā)展方向。人們在追求金錢時,往往異化了。金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認為,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很多和絕對財富無關(guān)的因素。舉個例子,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的人均GDP翻了幾番,但是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幸福程度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壓力反而增加了。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耗費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資源,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財富,但是人們的幸福程度卻沒有什么變化。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歸根究底,人們最終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因為,從“效用最大化”出發(fā),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財富,而是幸福本身。
我們不能一味地用金錢來衡量客戶的得失。安全感的滿足、愛心與責任心的體現(xiàn)、時尚的追求等是一份保險計劃給人們心理上幸福感。所以在引導客戶的享受保險的諸多幸福與快樂前提是保險的交費計劃要確實可行,不至于成為生活的負擔。只有這樣客戶才能體驗純粹的幸福與滿足。
通過完善的客戶服務(wù),保險人與客戶建立緊密聯(lián)系,使客戶產(chǎn)生歸屬感。
五.結(jié)語
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作為個體不是非理性的,人們不會斷然地去冒險、也不會不加考慮地去買保險。我們總是會遵循某種可以使我們有預(yù)見地或系統(tǒng)考慮問題的方式來進行決策,只不過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傳統(tǒng)的理性決策模型。絕對的理性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必須占有足夠信息,二是具有完備邏輯。這兩個條件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是無法真正滿足,何況在比較緊急時還有一個時效性問題,即運用邏輯盡可能快。所以人們非理性是絕對的。保險產(chǎn)品的特點和人們需求隱性化決定了人們非理性地拒絕保險。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要針對人們的非理性進行產(chǎn)品設(shè)計和保險營銷。[1]創(chuàng)立博弈論的數(shù)學家約翰∙馮∙諾伊曼教授用個人收入的效用曲線解釋了理性經(jīng)濟人也有風險偏好的情況。
[2]卡尼曼因為對非理性經(jīng)濟行為的研究,建立了“前景理論”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3]概括來說,前景理論有以下三個基本原理:(a)大多數(shù)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guī)避的;(b)大多數(shù)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c)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4]生命表顯示60歲的人在20年間的死亡率超過50%。
[5]這里不指因平準保費必然產(chǎn)生的儲蓄。
[6]中國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統(tǒng)計資料。
[7]奚教授用心理學來研究經(jīng)濟學、市場學、決策學等學科的問題,是這個領(lǐng)域的主要學者之一。
[8]保險人往往將醫(yī)療津貼產(chǎn)品作為附加險來促主險銷售。
[9]建議保障產(chǎn)品增加反還保費。
[10]保險人可以贊助這些報道,同時進行保險宣傳。
- 上一篇:個人壽險營銷分析論文
- 下一篇:水利施工企業(yè)發(fā)展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