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wǎng)膜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3:57: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蛛網(wǎng)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對20例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CT檢查、治療及預后等資料進行分析。結果:SAH多為高血壓所致,最初癥狀以突發(fā)頭痛為主,大部分患者通過頭顱CT可以確診,均口服尼莫地平,18例痊愈。結論:初診頭痛患者須重視頸強直體征,CT檢查簡單易行,尼莫地平口服對防范病情惡化有效。

【關鍵詞】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CT;尼莫地平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通常為腦底部動脈瘤或腦動靜脈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wǎng)膜下腔所致,又稱自發(fā)性SAH,是一種常見病,約占急性腦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就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CT檢查、治療情況進行分析,探討適合基層醫(yī)院診治SAH的簡易策略。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男6例,女14例,年齡20~89歲,其中60歲以上7例,50歲以上7例,40歲以上5例,20~40歲1例。

1.2發(fā)病形式:活動時發(fā)病6例,情緒激動1例,白天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病12例,睡眠中1例。

查看全文

剖析依達拉奉對治療眼睛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依達拉奉對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治療作用。方法將武漢市普愛醫(yī)院2005年3月-2007年3月66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依達拉奉組34例,給予依達拉奉30mg靜滴,每日2次,連續(xù)滴注14天;對照組32例,給予常規(guī)治療。30天后對患者進行評價。結果依達拉奉組30天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升高(P<0.05);依達拉奉組腦血管痙攣和遲發(fā)性腦梗死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依達拉奉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依達拉奉能明顯改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

關鍵詞: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依達拉奉;治療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見的腦血管意外之一,腦血管痙攣(CVS)是其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常引起嚴重的局部腦組織缺血,甚至導致遲發(fā)性腦梗死(DCI),成為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自由基清除劑,具有治療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后所致腦血管痙攣的藥理作用。本研究旨在觀察應用依達拉奉治療SAH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科收治的首發(fā)SAH患者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32~65歲,平均41.2歲。全部SAH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并經(jīng)頭顱CT證實;孕婦、嚴重腎功能障礙(血清肌酐>200mmol/L),Ⅱ度或Ⅲ度心臟傳導阻滯者除外。按治療方法分為依達拉奉組(n=34)和對照組(n=32)。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既往史、出血量CT評分、經(jīng)顱多普勒(TCD)探測的大腦中動脈(MCA)流速基礎值以及用藥前Hunt-Hess分級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1.2治療方法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止血、降低顱內壓、尼莫地平片(60mg/6h)、預防并發(fā)癥、調整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依達拉奉組加用:生理鹽水100ml加依達拉奉30mg,快速靜脈滴注(2次/d),共用14天。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心、肝、腎功能,注意不良反應并采取相應措施。觀察時間為發(fā)病后30天內。

查看全文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護理探討論文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屬嚴重病癥,患者經(jīng)治療和護理后好轉或治愈出院,是值得高興的。但切不可忽視早期預防便秘的護理,否則可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或不幸。對此,筆者總結經(jīng)驗教訓,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例1,患者,男,68歲,于1994年2月27日入院,經(jīng)治療病情基本穩(wěn)定,于1994年3月14日便秘,泡服便乃通茶劑,30min后患者因在床上用力排便,突然意識喪失,鼾聲呼吸。體格檢查:頸強1F,雙側瞳孔不等大,左側瞳孔2mm,右側3.5mm,對光反射遲鈍,克氏征陽性,血壓120/90mmHg,脈搏72次/min。立即行20%甘露醇等降低顱內壓藥物治療,給氧,病情不見好轉,腦疝形成,呼吸心臟停搏,經(jīng)一系列搶救無效而死亡。

例2,患者,女,63歲,于1994年10月30日入院,無語言障礙及肢體癱瘓,經(jīng)治療病情好轉,1994年11月20日欲出院,卻因用力排便,突然噴射性嘔吐,意識不清。體格檢查:頸強1F,雙側瞳孔等大,約1.5mm,對光反射遲鈍,克氏征陽性,大便成形,并不干硬,尚未排完,血壓140/100mmHg,脈搏快難以數(shù)清,急查心電圖:室性早搏。立即行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和2%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等治療,神志轉清,病情穩(wěn)定,但留有后遺癥:失語、左側肢體偏癱,于1995年1月14日出院。

例3,患者,男,46歲,于1995年3月26日入院,神志恍惚,經(jīng)治療當日神志轉清,囑患者及家屬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3周,半流質飲食,多吃富含粗纖維食品(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每1~2天大便1次。至1995年3月29日8am,責任護士發(fā)現(xiàn)患者仍未解大便,立即泡飲便乃通茶劑,看服入口2次,1h通便。此患者恢復較快,于1995年4月14日治愈出院。

2護理措施

查看全文

腦脊液凈化療法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結核性腦膜炎腰大池持續(xù)引流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結核性腦膜炎治療方法,評價其治療效果。方法:對2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采用常規(guī)抗癆治療聯(lián)合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腦脊液凈化治療。結果:顯效19例,有效6例,死亡1例。結論:這種綜合療法操作簡便易行,穩(wěn)定可靠,療效顯著,易于推廣。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26例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15~52歲,平均28歲,既往有肺結核病史7例(27%),胸膜炎病史5例(19%)。病程15天(5~60天)。

臨床表現(xiàn):入院時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21例(81%),盜汗15例(58%),明顯消瘦8例(31%),頭痛20例(77%),嘔吐12例(46%),意識障礙4例(15%),抽搐3例(12%),頸強直20例(77%),克氏征陽性18例(69%),布氏征陽性20例(77%),有顱神經(jīng)受損征5例(19%),肢癱2例(8%),20例行眼底檢查,視乳頭水腫4例(15%)。

實驗室檢:①腦脊液檢查:26例入院后均行腦脊液檢查,采用腰池穿刺,記錄壓力、外觀、白細胞計數(shù)及蛋白、糖、氯化物定量測定。26例中壓力>1.96kPa、18例(69%);腦脊液外觀毛玻璃狀15例(58%),無色透明6例(23%),黃色5例(19%);白細胞數(shù)>100×106/L16例(62%),<10×106/L4例(15%);蛋白含量<0.45g/L2例(8%),>2g/L6例(23%);葡萄糖<2.5mmol/L23例(88%),氯化物<119mmol/L19例(73%)。②病原學檢查:腦脊液沉渣或薄膜涂片找結核桿菌陽性4例(15%),結核菌培養(yǎng)陽性3例(12%)。③其他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提示輕度貧血7例(27%),中度貧血3例(12%);血沉>50mm/小時12例(46%),血沉<20mm/小時3例(12%);血PPD-IgG陽性7例(27%).26例均行頭顱CT或MRI檢查,有腦積水3例(12%),腦梗死2例(8%)結核瘤1例(4%)。26例中胸片檢查示浸潤型肺結核6例(23%),粟粒性肺結核4例(15%),胸膜炎、胸積液5例(19%)。全部病例行PPD皮試,強陽性9例(35%),陽性10例(38%),陰性7例(27%)。

查看全文

中腦利鈉肽研究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利鈉肽;顱腦外傷

論文摘要: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利鈉肽系是由心房利鈉肽(ANP)、腦利鈉肽(BNP)、C-型利鈉肽(CNP)及3個類型受體所構成的3個內源性配體系統(tǒng)。它們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有廣泛分布。研究腦利鈉肽(BNP)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NS)生物化學的特點及分布、釋放規(guī)律,說明腦利鈉肽(BNP)對水鹽代謝的中樞調節(jié)作用,為闡明顱腦外傷(ACI)時水電解質失衡的發(fā)生機制具有重要的影響,臨床可用于ACI預后的判斷及治療的指導。

腦利鈉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是繼心房利鈉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之后發(fā)現(xiàn)的利鈉肽家族中另一個成員,于1988年由日本學者Matsuo、Sudoh等從豬腦中分離、鈍化出來,以后發(fā)現(xiàn)心肌細胞也能合成和分泌BNP。與ANP一樣,BNP具有強大的排鈉、利尿、舒張血管和抑制腎素-醛固酮系統(tǒng)等作用,但在基因表達、合成和分泌部位、代謝清除及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entralnervoussysterm,CNS)中的分布等方面不同于ANP。隨著放射免疫、免疫組化、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有關BNP的基礎研究和其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作用漸漸被人們所關注,現(xiàn)就這方面的報道報告如下。

1BNP的生物化學特性

BNP是一種生物活性多肽,由26個氨基酸構成,BNP-26是其基本結構,但是不同種屬的BNP其氨基酸組成和分子大小有一定差異。其hBNP-32的序列是:His-Arg-Arg-Leu-Val-Lys-Cys-Gly-Leu-Gly-Ser-Ser-Ser-Ser-IIe-Arg-Asp-Met-Lys-Arg-Gly-Phe-Cya-Gly-Ser-Gly-Gln-Val-Met-Lys-Pro-Ser-NH2。BNP的基本結構中有一個2-硫基所構成的環(huán)狀結構,其主要的活性基因之一是保持由17個氨基酸組成的以2-硫鍵在兩個半胱氨酸位置相聯(lián)形成的環(huán)狀結構完整性。BNP在結構上與ANP極為相似,環(huán)狀結構中17個氨基酸僅有6個氨基酸不同,且BNP氨基酸序列的C-端保留著類似ANP的C-端的化學結構,推測它們可能是來自不同基因的表達產(chǎn)物。在CNS中以小分子形式存在,它們是BNP-26、BNP-32。

2BNP及受體的分布

查看全文

深究外傷性硬膜下積液30例CT診斷

筆者回顧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病例資料及CT影像學表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期間的30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齡18-91歲,平均57.3歲,其中60歲以上12例。病程一般為受傷后數(shù)小時到2周左右。30例患者均有頭部外傷史,其中車禍傷25例,跌打傷5例。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T機掃描,層間距和層厚均為10mm。

二、結果

CT顯示額、顳或額顳、額顳頂甚至額顳頂枕顱骨內板下方與腦表面間新月形、弧形腦脊液密度影,其中單側/雙側額部4例,單側/雙側顳部3例,單側/雙側額顳部17例,額顳頂2例,額顳頂枕2例,另有2例表現(xiàn)為大腦鐮旁條帶狀腦脊液密度影。病變早期密度較均勻,邊緣較光整。本組病例有8例顱骨骨折,5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8例腦萎縮。本組病例均以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及意識障礙為首發(fā)癥狀,6例首次檢查未見明顯異?;騼H見頭皮血腫,24h~1周復查才出現(xiàn)典型CT表現(xiàn)。1例為慢性硬膜下血腫清除術后1周出現(xiàn),1例腦萎縮伴額顳頂硬膜下積液患者于傷后5個月出現(xiàn)慢性硬膜下血腫。

三、討論

查看全文

小兒骶管麻醉研究論文

1小兒骶管的應用解剖學特點

小兒骶管裂孔相對較大,體表標志明顯,且骶骨背面平、骶角不突出易捫及,穿刺成功率較高,而且小兒骶管容積小,蛛網(wǎng)膜囊位置較低,局麻藥物浸潤完全,能夠滿足下腹部、會陰部以及下肢大部分手術的要求,并且連續(xù)骶管麻醉的應用,也可滿足長時間手術的要求。但應注意小兒骶管內靜脈叢豐富,如穿刺針過于鋒利,可刺破或誤入血管,再加上推藥過快,壓力過高,容易造成局麻藥物入血,易產(chǎn)生局麻藥的全身毒性反應,導致局麻藥中毒。因此注藥前,應認真反復回抽查看有無回血,及時調整穿刺針的位置。另外,小兒骶管內蛛網(wǎng)膜囊位置較低,如穿刺針過深,亦有誤入蛛網(wǎng)膜下腔造成全脊髓麻醉的可能,所以應提高警惕[2]。它的禁忌證與硬膜外麻醉相同。

2小兒骶管麻醉的穿刺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兩種。(1)取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孔巾,以22號套管針自骶管裂孔處穿刺垂直刺入達骨膜后,退針數(shù)毫米,針干漸向尾椎與皮膚呈20°~30°角方向前進,穿過骶尾韌帶有突破減壓感,再推進幾毫米。進針不宜過深,一般以3~4cm為宜,新生兒、嬰兒更淺些,避免過深刺破蛛網(wǎng)膜下腔,注氣無阻力也無皮下氣腫可確定針已進入骶管,抽吸無腦脊液或血液后緩慢注入局麻藥等。(2)取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孔巾,以22G套管針自S3~4正中處垂直穿刺,穿過骶尾韌帶有突破減壓感,注氣無阻力也無皮下氣腫可確定針已進入骶管,抽吸無腦脊液或血液后緩慢注入局麻藥等[3]。(2)比(1)入路要操作簡單,成功率高。

3麻醉藥的選擇和劑量

3.1麻醉藥的選擇[3,4]見表1。

查看全文

略論多排螺旋CT特點及應用

【摘要】64排螺旋CT腦血管成像能清晰的顯示顱內大血管影像,對絕大部分的動脈瘤能迅速、準確地診斷。多層螺旋CT掃描機,通過選擇合理的掃描參數(shù),優(yōu)化掃描方案,充分應用多種后處理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機器性能的不足,獲得較滿意的腦血管CTA圖像。螺旋CT的CTA檢查是一種顯示顱內血管病變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它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準確,相對腦血管造影有無創(chuàng)傷、價格低的優(yōu)點。本文還對CTA的3種主要成像方法的差異及其與DSA的比較。對原發(fā)本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篩查及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多排螺旋CT特點腦血管成像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與普通螺旋CT比較

CTA在腦血管病診斷中廣泛應用。腦血管病又稱腦血管意外、腦中風或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jīng)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根據(jù)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通常突然起病,以頭痛、嘔吐、昏迷、短時間內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多數(shù)為腦出血,對于頭痛癥狀較輕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極易被人們所忽視,這時頭顱CT掃描對于發(fā)現(xiàn)和診斷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價值。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簡稱CTA,CTA對于腦動脈瘤的發(fā)現(xiàn)和診斷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作用。

CTA是采用CT增強掃描,利用三維重建技術顯示顱內血管的一種新的檢查手段。近年來,CTA正迅速成為診斷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與DSA相比,CTA的優(yōu)勢在于:1、無創(chuàng)。患者只需通過手臂靜脈注入造影劑,通過螺旋CT掃描即可完成檢查,無任何痛苦。2、成像快。CTA檢查準備好后,注藥到掃描完成不到一分鐘,對于有些躁動患者給鎮(zhèn)靜藥后也能檢查。3、圖象清晰、準確可靠。CT掃描完成后可通過計算機三維重建3D圖象,從不同角度顯示動脈瘤,反映動脈瘤的所有特征,包括動脈瘤頸、動脈瘤囊、瘤壁鈣化和血栓形成等。CTA與CT結合,能更好地顯示動脈內的血栓和梗死的范圍。在判斷是否動脈近端或遠端閉塞,選擇動脈內溶栓抑或靜脈溶栓,有重要參考價值。使用多層CT技術,能顯示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的整個行程,包括顱內段和顱外段,還能顯示側支循環(huán)。另外還可模擬開顱并從手術野觀察動脈瘤的指向、瘤頸的位置、動脈瘤與鄰近血管及顱底骨的空間關系,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很好的治療方案。

原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急癥之一,其出血原因很多,主要病因為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其次為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動脈炎,顱內腫瘤及抗凝治療的并發(fā)癥等,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10%~15%[1]。CT腦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是經(jīng)周圍靜脈高速注入碘對比劑,在靶血管內對比劑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進行快速體積數(shù)據(jù)采集,獲得的圖像再經(jīng)各種計算機處理技術,合成三維(3D)血管影像。隨著螺旋CT的普及,該項檢查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特別是64排螺旋CT的推出,更具有掃描速度快,成像清晰,細膩等優(yōu)點,使CTA的臨床應用更為安全和簡便。本文應用64排螺旋CT對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A檢查,探討其在原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篩查方面的應用價值。

應用Philips64排螺旋CT掃描機。先常規(guī)行顱腦平掃,再行小劑量造影劑試驗,描繪出時間-密度曲線,并通過時間-密度曲線確定最佳延遲掃描時間,后行CTA檢查。CTA掃描線平行于聽眥線,從顱底向顱頂掃描。在肘靜脈建立通道,經(jīng)高壓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對比劑,注射速度為3.0mL/s。延遲掃描時間為13~22s。掃描條件為120kV,280mA,掃描層厚1.25mm,連續(xù)掃描采集,重建間隔0.625mm,輸入原始數(shù)據(jù)后,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進行后處理重建,分別為容積重建(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ce,MIP)及表面遮蓋顯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ce,SSD)。

查看全文

腦血管病住院統(tǒng)計分析論文

【摘要】調查統(tǒng)計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首發(fā)腦血管病例。結果腦梗死躍居首位,其次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出血、高血壓、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首次腦梗死住院占82%,高血壓只占4%。作為腦血管病的基礎疾病,高血壓病住院治療數(shù)極少。所以要降低腦血管發(fā)病率,首先應重視基礎疾病高血壓病的診治。

【關鍵詞】腦血管病;基礎疾病;高血壓

作為第一位致殘因素腦卒中,近幾年來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發(fā)病年齡呈下降趨勢。據(jù)我們統(tǒng)計,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神經(jīng)內科、康復科、老年病科首發(fā)腦血管病,腦梗死為2221例,占總數(shù)的82%。腦血管病,作為龐大的疾病群體,在診療與預防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研究的重要課題?,F(xiàn)報告如下。

1調查資料

調查統(tǒng)計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神經(jīng)內科、康復科、老年病科住院,以腦血管病為主的腦梗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高血壓等首發(fā)住院病人。詳見表1。表12001~2006年首發(fā)腦血管病住院統(tǒng)計

2結果

查看全文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

【論文摘要】目的:通過對175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及其98例遠期預后CT表現(xiàn)進行分析,正確認識CT在診斷HIE的價值,以指導臨床治療與預后評估。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175例HIE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89例進行隨訪并CT復查。結果:CT診斷,175例HIE患者中32例正常,44例輕度HIE,52例中度HIE,47例重度HIE;89例復查患者中65例腦萎縮,51例腦軟化,21例腦積水,8例腦鈣化,11例未見明顯異常。結論:HIE的診斷CT檢查是非常必要的診斷證據(jù),同時CT表現(xiàn)對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有重要價值。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ypoxicischemicencephoparhy,HIE)是圍產(chǎn)期新生兒最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腦損害,也是目前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的主要原因[1,2]。隨著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建立和發(fā)展,影像診斷進入新生兒領域,對HIE的認識日益提高。由于CT掃描具有簡便、迅速、安全、無痛苦等優(yōu)點,它已成為HIE診斷和預后評估的重要手段[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筆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臨床確診為HIE患兒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齡:<37周33例,37~42周127例,>42周15例;1minApgar評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評分不詳13例。隨訪HIE患兒并復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復查時的年齡1歲5月~11歲,平均年齡約7.5歲。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反應差,抽搐,肌張力異常,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臨床分度按文獻[4]的標準:輕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隨訪并CT復查的89例中,其中腦性癱瘓113例,智力落后97例,語言困難71例,癲癇46例,視力障礙29例,顱內高壓15例。

1.2檢查方法:使用設備:SomatomARnova全身CT;掃描條件:管電壓120kV,管電流80mA,時間4s,矩陣512×512,窗寬82~87HU,窗位30~36,層厚10mm,層距10mm;初次CT檢查時間,最早出生3h,最遲29天,平均6天,全部為平掃,部分患兒給予鎮(zhèn)靜劑。

查看全文